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98

第98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14)

3. “想阴”的形成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相?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思想决定行动,人的念虑支使人的色身。可色身不属于念一类,为什么要被念支使,去追取种种色相?因为心若有“生”,必然有形可取,而且与其所“念”相应。这话不易理解,其实是指,真心除非不动,一动即意味着它在派生对象;“念”是心动的表现,所以有相和取相就成了“念”的特征;有相和取相之念,即所谓“想”。“念”、“想”有启动情感的功能,两者互动,支配人的行为而不自觉,是谓“融通第三妄想”。

4. “行阴”的形成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迁移变化(行)是人生常见的现象,令人感到既是你又非你,如此支配着人生而隐秘难觉,是谓“幽隐第四妄想”。

5. “识阴”的形成

这是经文讲得尤为模糊的地方之一,这里只能按其逻辑强作一解。首先是,“汝精明湛不动摇处”,是否可以“名恒常者”。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湛”,经文没有任何注释,其实所指是“识”:“湛”有清澄义,表“识”有照鉴功能;“湛”亦有深厚义,表“识”之可以积累储存。因此“识”有可以连续忆持、相对稳定的一面。据此经文问:这识是否就是那个恒常的“真心”呢?于是经文进一步发挥:作为“识”,“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可是,“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历经年岁遗忘俱无,于后忽然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识”之看似不变,是由接受“熏习”(习惯经验)记忆造成的假象。因为在“识”的运转过程,接受的经验、保存的习惯,不胜筹算,而“受熏”就是心摇动的表现;如果“识”即是“精真”(真心),就不应该“受熏”。所以下文接着说: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识”如瀑布,流动不已,是唯识家对阿赖耶识的描述。在古典的十缘起说中,“识”则是人身的负荷者或标志着人生的开端;在本经里,“识”被视为“妄想”的根元:“见闻觉知”是识的特性,其特点是取境而有分别,充塞着的是经验习惯,所以“识”所了知的内容(湛了),全是虚无的假象。如前所述,《楞严经》是把“六根互用”——眼能听声,耳能辨色之类,作为理想的认识能力,而把通过眼耳鼻舌身等生理器官获取知识的“识”,视为制造妄想的主因。因此,“识阴”的性质与真常心绝然不同,被定为“第五颠倒细微精思”。

《楞严经》是从探索世界人生以及人的认识和情感如何发生,开始它的全部哲学阐述的,最后以从“五阴”中彻底解脱出来作为终结。而这解脱之道,全是围绕如何回归一切众生悉有的那个“真常之心”。此心清净圆明,不仅是众生的根本主体,最高魂灵,而且是通过五阴因缘派生世界人生的终极根源;其自身即是光明,是本觉的,也是如来藏真如之所在。因此,它是永生的、世界唯一的本体、佛教的觉悟,以及真如、法身的载体;本体、觉悟和真理,三位一体,所以一切都是自满自足,自我完善而无缺憾的。如此一来,任何修习都成了“本觉”的自我发动,并用以排除外在干扰,内向地反省。这种修道思路,与其类似的经论一起,基本上支配了中国佛教后期的发展方向。

为了理解全经的这一思路,让我们摘录卷六所记文殊师利的一段颇为精要的偈文,以资备考: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卷六,下同)此中“觉海”是“真常之心”的另一种规定,与“本觉”义同;“澄圆”是对此觉的形容,故亦称“圆澄觉”;“元妙”一指其为万物众生的本原(元),一指其存在形式和派生世界之神妙不可言(妙)。“元明”即是“本觉”,依本觉明察世界万有,则一切皆是依“觉海”假立之物,它们没有固有的自性。

那么,“觉海”是怎样产生万有并包容万有于自身呢?那是由于“迷妄”,迷于虚妄。这“迷妄”的第一个表现是产生“虚空”,继之是“依空立世界”:从“想”有了国土的建立,众生则由“知觉”所成。世界、国土、众生,都是依于觉海,并迷于觉海,由妄想确立的。

其实,“觉海”圆澄无垠,虚空不过像大海中的一点泡沫;泡沫本性空无,何况其中的三界及其众生?所以佛告诫他的徒众:还是应该回归自己觉海本元;它的本性虽然同一真性,但回归的途径却有众多方法。因为“觉海”同时亦是“圣性”;其性规定,不论是顺世还是逆世而行,都可以作为通达目的的方便法门。

在所有这些“方便”中,《楞严经》特别提出一种快速的修持法门,那就是陀罗尼咒。卷七就是专门陈述这一法门的。其文接卷六上述之说,曰:    如是四事(即四律仪)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何能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凭此“神力冥资”,即可“速证无学”,以致“决定成佛”,其易如“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以下即记述如何筑坛、奉佛菩萨,以及与诵咒有关的种种仪轨,最后是如来宣说“神咒”全文,并说明这一咒文无所不能的神奇效用。《楞严经》之被归类于密乘,当与此卷的内容有直接关系。

§§§第三节《圆觉经》的“无上法王”和“圆觉性起”论

此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心思想与《楞严经》大体相同,有些用语也颇相近,但只有一卷,文字简洁明晰,逻辑相对严密,也可以用作揭示《楞严经》那些晦涩词语背后的实意。

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译者“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 ……此经近出,不委何年”。智昇是第一个将此经入录的人,他知道是“近出”的,但具体是哪年,他不清楚,因此我们也无法判断,它问世的时间究竟比《楞严经》早还是晚,也无从可考。不过他于此处特加了一句:“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也。”就是说,智昇将此经入录时,对其真伪已经有所怀疑,或有疑伪者在,所以才做了“真诠不谬”的结论。

宗密是这部经最早也是最具权威的注释家。他在《大方广圆觉经大疏》开卷的归命颂中首句谓:“归命妙色身,无碍辨才智”,结句是“身心入觉城,同受无为乐”,令人对这部经的性质,更加疑惑。按佛教经典的共识,所谓归命的“妙色身”肯定不是佛大乘佛教佛普遍主张佛有“三身”,“法身”是无形象的,“应化身”只对信仰者有意义,千差万别;佛的“报身”是什么形象,从来没有明文解说,因为此身不是普通信众的认识对象。一句话,三身中没有一个是用“色身”界定的。但此处也可能是套用《胜鬘经》尊崇“如来妙色身”之说,可参见。;他的最终目的,是“身”与“心”的“同受无为乐”。显然,这“无为”也不是涅槃,因为即使《大涅槃经》规定“常乐我净”为涅槃的属性,但也从来没有学僧把“我”解释为“色身”。就此而言,宗密认定《圆觉经》是主张人即以其“色身”可以永生不死,而他本人就要按这一教旨做下去。这种主张与《楞严经》提倡“死后无灭”相互呼应,不妨看做是为《楞严经》的解密。这两部经的趋向,似乎与道教之以修炼成仙为终极目的的根本宗旨完全接轨了。

但是,对宗密的归命颂,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按《弥勒上生经》之说,弥勒是未来将下生成佛的菩萨,而不是佛。他居住在“欲界”的兜率天,那是世上最美好、最快乐、最可以提供五欲享受的地方。他是阐释佛教的最高权威,有关佛教的一切疑难问题,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正确答案。由此形成弥勒的上生兜率净土信仰,在知识僧侣和某些文人中,有不少信仰者,在东晋有影响巨大的释道安,在唐代,释门有玄奘、窥基,文人则有白居易。由于兜率天居者自身的特征,就是五欲俱全,能够享尽妙欲,所以弥勒为“色身”自是当然之义;弥勒是佛学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也与宗密称此色身为“无碍辩才智”相应。这样,宗密向往的“同受无为乐”,也可能是兜率天了。

实际上,从《弥勒上生经》译出开始,一批贵族僧侣就不满足于把涅槃作为佛教的终极归宿,期望用永生至乐取而代之,于是原本佛教与道教的对立,逐渐消解。像窥基更提出“大悲菩萨一阐提”概念,表示他永不涅槃成佛的决心。佛教与道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宗密之发现《圆觉经》,以及作如此之“归命颂”,是有这样一个大背景的——佛教向道教趋同,都想长生不死,享乐世间;道教向佛教取经,寻找理论依据。两者都反映了中国重生和贵生的传统。

宗密自称是禅宗南宗神会的传人,同时又师承澄观的华严宗。他是经教与禅宗的合一论者,也是发现并促使《圆觉经》在整个佛教流行的原创者。他撰《原人论》,调和儒释道关系,是促使三教分流向三教合流转化的关键人物,由此也使《圆觉经》影响到儒道二教。在当时,接受宗密这些主张的,是世代奉佛的大官僚裴休。裴休为宗密的《大疏》作序,介绍了宗密得遇《圆觉经》的经过,谓:圭峰禅师得法于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此经乃是宗密从四川的一位居士家初次发现的,可见当时并未普遍流行。《开元录》完成于开元十八年(730),宗密为晚唐人(780—841),假定这顿斋饭发生在他20岁左右,则距离此经的问世至少有70年光景。联系到《宋高僧传·唯慤传》所记,《楞严经》系“在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情况差不多,而《楞严经》之出川,可能更晚。但不论如何,《圆觉经》与《楞严经》都是首先在四川被发现并开始向江南流布的。而四川是道教最重要的发祥地,这是众所周知的。

全部《圆觉经》由十二个菩萨提问,佛逐一作答,每答论述一个议题,所以眉目清楚,语言简练,与一般佛经的风格不甚相似。譬如经文开端陈述的法会场景,就可以看做《华严经》的缩微:其中光明、神通、三昧,以及与会一切如来、诸菩萨及其眷属等等,一项不缺,唯一的区别是略去了对无限境界大量重复的描绘。显然,《华严经》夸张的艺术想象,在这里让给了逻辑的语言表达。

一、 总论: 本体论、世间发生论、修行圆觉论

与《楞严经》等一样,《圆觉经》也是讲本体论的。它们指谓的本体,在根本性质上没有原则区别,但在称谓上,却不完全相同,诠释的重点也有了差异。《圆觉经》在这里称这一本体为“无上法王有大陀罗门,名圆觉”。所谓“圆觉”无非是“觉”前加上了个“圆”的限定词,与“本觉”、“明觉”、“正觉”等“觉”是一个词,都是“菩提”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没有什么特别处。特别的是,它把“圆觉”归于“无上法王”所有,并作为“大陀罗门”的同位语,这有点意思。

所谓“无上法王”,什么意思?按《华严经》,那就是毗卢遮那,既可以被外化为客观存在的“佛”,也可以被内化为众生的“心”,佛与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对大众信仰者,他是外在的佛,对文人的理性,它是内在的心。心佛所拥有的“大陀罗门”,可以释为大记忆库、大知识库,是用密乘术语表示它蕴含着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因此与大陀罗门同位的“圆觉”,就具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的功用。按《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说法,“无上法王”即是那不生不灭的“一心”;“大陀罗门”相当于无差别的“真如门”,即“本觉”之所在;其“生灭门”则成为有差别的清净、真如以致诸波罗蜜的源泉。就此而言,《圆觉经》的本体论没有什么新意,只是用于表达的语言有些奇特。

“无上法王”作为一切佛法的本体,是无差别、无生灭,除了肯定其为永恒的实在之外,别无可说;对于修习成佛起作用的则是大陀罗门圆觉,它是“一切如来本地起因”,一切世俗众生“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同类推荐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本书分当代宗教冲突研究、当代宗教对话研究、中国宗教的和谐传统与现代价值3编。具体包括:阿以冲突与宗教因素、海湾教派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等内容。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热门推荐
  • 域九天

    域九天

    域九天中那神奇的九大奇石,还有九本秘笈,以及九······魔神宗为什么被灭?这九天大陆到底有着什么秘密?那不为人知的“九”的密辛到底是什么?境界的巅峰到底在哪里?又或者说真的存在吗?
  • 涅槃之回到初始时

    涅槃之回到初始时

    前世,祁凌心的一生是个悲剧,一个女人应该受的,不该受的,她都受了。重来一世,她发誓保护好爱她的所有人,至于那些不爱的、辜负她的,麻溜儿的滚粗姐的人生!!!
  • 状元家长无绝招

    状元家长无绝招

    本书讲述了38位高考状元的家长是怎样一步步将孩子培养成为优等生的。书中所选取的状元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吉林、辽宁、黑龙江等18个省市,尽管他们各有来历,却都反映着一个共同的道理——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学校的教育更重要。本书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讲故事;与其说是在讲教育,不如说是在讲生活——38位状元的家长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平实朴素地讲述了各家的状元教育经,值得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借鉴与学习。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行异录

    行异录

    一个世界的突然变化,是梦还是真实,改变世界的不是时间,而是........
  • 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在恐怖的地震爆发后,少年春雷浑身插满各种形状的玻璃逃了出来,却感觉不到痛苦,不是因为他失去了知觉,而是因为他心里没有空间来盛痛苦,他心里装的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长着长长的睫毛,眼珠子比蓝天还清亮,红扑扑的两腮挂着酒窝……《你不知道她有多美》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多年之后,那个少年的身上满是玻璃留下的疤痕,他的心中布满的却是对那个名叫青葵的美丽女子的幸福回忆。它与苦难无关,它只是说明生命中存在爱的奇迹。该短篇小说正在电影改编之中。本书中的另一部短篇《我们的父亲》已改编为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刘子枫、尤勇、杨若兮、史兰芽主演。
  • 至尊神念师

    至尊神念师

    战武大陆,武道称雄,强者为尊。一个殒命的少年,一颗神秘的血珠,机缘巧合之下,远古金乌之血逆天伐脉,一代少年天才强悍崛起,修古体,炼神魂,以绝世之姿,携风雷之势,登临武道巅峰!
  • 都市最强仙帝之我无敌

    都市最强仙帝之我无敌

    (无敌文)某武道宗师:“我修炼的是三星功法,可穿金裂石,看招!”凌天义:“……”武道宗师卒!凌天义:不要企图在我面前装逼,因为上一个在我面前装逼的人坟头草已经三米高了!
  • 德阳风月鉴

    德阳风月鉴

    淡泊的女子,如仙如画,仙资绝伦,一站成独立孤高的背影。在他她身上流转的只有淡泊,安然于纯净。她是德阳风月鉴。不在乎一切的人遇到同样不在乎一切的人,是共鸣还是互相排斥?当已逝的时光成一道孤独的伤留在心口。人是否还会如此倔强。也许不疼不痒不如懂得,也许没也许。
  • 玉骨销

    玉骨销

    原是京中的娇贵嫡女,确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惨被灭了门,自此隐姓埋名,扶养堂弟,一心只想着复仇,如何让堂弟当上皇帝。原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过了,有一个男人却闯进了她的生活。“欢儿,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只是别丢下我。”“我可是去祸乱朝纲的。”“我陪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