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79100000061

第61章 四书的升格运动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汉学向宋学转型的经典诠释历程(3)

2.《大学》与《中庸》地位的提高

《大学》与《中庸》分别是今《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和第三十一篇。“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也就是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所以又解释为“大人之学”。《大学》一书讲“大学之道”,专说古代大学中的教人的次第,也是讲述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的学问。《中庸》讲“中庸之道”,最早提出《中庸》是孔子孙子思作品的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曰:“子思作《中庸》。”《大学》一直到汉唐没有别行本见世,《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中庸说》二篇,唐颜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中庸说》并不就是《中庸》,近人顾实《汉志讲疏》曰:“以《志》既有《明堂阴阳》,又有《明堂阴阳说》为例,则此非今存《戴记》中之《中庸》明也。”

《中庸说》应该是秦汉以来单独传世的说《中庸》的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宋戴颙作《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作《中庸讲疏》一卷,以及梁大同十年张绾、朱异、贺琛作《礼记中庸义》。有人专门为之宣讲、论说,正说明了《中庸》已单独行世,《大学》、《中庸》已开始从《礼记》中突显出来。

隋唐之际,随着《礼记》上升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这段时期虽没有关于《大学》与《中庸》的著作出现,然一些学者已关注到其独特思想价值所在。最著名的是隋末唐初一代大儒王通,已经特别重视《中庸》与《大学》。他的《中说》中的儒学思想体系,主要就是根据《中庸》、《大学》建立的。

到中唐后的韩愈、李翱,已把《大学》、《中庸》作为其创立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思想依据和经典文本。

3.《大学》与《中庸》升为专经

入宋后,义理心性之学兴起,《大学》与《中庸》自然就特别受到统治者和儒士的青睐。正是宋初统治者开始把《大学》与《中庸》作为二部独立的经书看待,皇帝甚至专门把它们御书赐予臣下学习。范祖禹《帝学》卷三《宋真宗皇帝》云:“景德四年……帝宴钱侍讲学士邢昺于龙图阁,上挂《礼记中庸篇图》,昺指‘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之语,因讲述大义,序修身尊贤之理,皆有伦贯。坐者耸听,帝甚嘉纳之。”《玉海》卷三十四《圣文·御书》也记载:

天圣五年四月辛卯赐进士王尧臣等,……又人赐御书《中庸》篇各一轴,自后遂以为常。初上欲赐《中庸》,先命《中庸》录本既上,仍令宰臣张知白进读,至修身治人之道,必使反复陈之,上倾听终篇始罢。……景祐元年四月乙卯赐新第张唐卿《诗》及《中庸》。庆历二年四月壬辰又赐杨实。皇祐元年四月戊子赐冯享御书《诗》及《中庸》……

又《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七册《选举》二亦载:

仁宗天圣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赐新及第《中庸》一篇。八年四月四日,赐新及第进士《大学》一篇。自后,与《中庸》间赐著为例。

与此同时,《大学》、《中庸》又成了皇帝经筵进讲的专经,据《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七册《崇儒》七载:

中书舍人梁克家言:“……乞除《丧礼》十三篇不讲外,余篇中有不须讲者,亦节讲,如元祐中范祖禹申请故事,或许释诸篇最要切者,如《王制》、《学记》、《中庸》、《大学》之类,先次进讲。”……

可见从天圣五年开始,《大学》、《中庸》已成为经筵进讲的专经。

显然,《大学》、《中庸》是宋初统治者开始把它们从《礼记》中凸现出来,作为有特殊意义的专经,并不是到后来由理学家把它们取出作为儒家的专经。与唐人不同,宋人普遍认为《礼记》是汉儒的杂记,而不是一部真正的儒家经典。其中只有《大学》、《中庸》等才是圣人之言,是载道的“经”,所以《礼记》至多只能说得上是“半经”。他们甚至认为《大学》、《中庸》本来就是专门的经书,与礼无关,不应入《礼记》中。

如陈振孙说:“汉儒辑录前记……固非一家之言,独《大学》、《中庸》为孔氏之正传。然初非专为礼作也。”这无疑是说《大学》、《中庸》本来就是专经,所以他们自然从作为传的《礼记》中把它们取出作为独立的儒经了。

《大学》、《中庸》在宋初成为独立的专经后,儒生便开始对二书作专注。首先是王拱宸在天圣八年得到御书《大学》后,便作《大学轴》。

以后,司马光作《大学广义》、《中庸广义》(见《宋史·艺文志》)。据《四朝闻见录》载:

今南屏山兴教寺磨崖《家人卦》、《中庸》、《大学》篇,司马公书,《新图经》不载。钱塘自五季以来,无干戈之祸,其民富丽,多淫靡之尚,其于齐家之道或缺焉,故司马书此以助风教,非偶然为之也。(甲集《南屏兴教磨崖》)

理学家的《大学》学、《中庸》学,便是循此而兴起。

二、经学向理学的转型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

宋代四书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宋代经学领域中发生的一场新的经典“诠释运动”。四书通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到宋代皆凸现为经,无疑为四书学在宋代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四书学最初的发端可以上溯到隋时的王通,其最后确立可以以朱熹构建集大成的四书学体系为标志。

(一)四书学的发端——王通、韩愈、李翱的四书学

隋唐王通、韩愈、李翱开始借助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来建构和诠释他们的儒家心性道德思想。

隋时《礼记》与《仪礼》、《周礼》一起并列为“经部”,所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特别引起了儒者的注意。大儒王通努力从《大学》、《中庸》中挖掘传统儒家的心性说,构建了自己“中说”的儒家思想体系。阮逸在《中说序》中指明了王通的“中说”思想源自于《中庸》:

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全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无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说》者,如是而已。

王通说的“中”是无形和有象的统一,既不流于广漠的虚无,又不拘泥于具体的器用,这就是“中庸之道”。在“中道”的道德修养上,王通根据《大学》提出了“正心”,主张先“正其心”,然后方可“化人”,要求“至心为之内”,“直尔心,俨尔形”,做到“明内而齐外”,“家道正而天下正”。这种修养理论显然是源自《大学》“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王通的“中说”思想自然还是一个不完整的四书学体系。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由于《礼记》、《论语》已明确列为经书,《孟子》的地位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经学领域里兴起了疑古惑经之风。代宗大历前后,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施士匄的《诗》学,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的《礼》学,蔡广成的《易》学,强蒙的《论语》学,“皆自名其学,益不复守旧学”(《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等人的《春秋》不守注疏,对“三传”表示怀疑。《新唐书·啖助传》中曰:“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诎三家,不本所承……赵、陆从而唱之,遂显于时。”他们的《论语》学也是不守旧学,自创新说。舍传求经,经学变古,由此发端。韩愈、李翱就是在这样一个疑经变古的经学背景下,起而通过诠释四书新经来构建儒家的心性论思想体系。

韩愈本《孟子》提出了“道统”说。在韩愈看来,儒家有一个核心的道的传统,而这个传统所代表的精神、价值是通过圣贤之间的传承而成为一个“道统”。孟子为道统的最后一人,韩愈则以继承这一道统自居。韩愈实际上是针对佛教传法的“法统”提出了儒家传道的“道统”。在他看来,儒家的“道统”比佛教的“法统”还要源远流长,因此他提出对佛统要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方式来截源止流,恢复儒家的“道统”,阐明“先王之道”,重树儒家独尊的地位。

韩愈本《论语》、《孟子》建立了仁义道德论。他在《原道》中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而后道德之虚位可得而实矣。

韩愈认为仁义道德四字中,仁义乃系具体的定名,具有实在的内涵;而道德是虚位的形式,没有明白的内容,只有与仁义合而言之,道德之虚位才可得而实。所以儒家所谓的道德是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是“实”;佛老所谓的道德是弃绝仁义,所以内容虚空,是“空”。

由此韩、李进一步本四书构建了心性论。《孟子》言人性善,荀子言恶,扬子言善恶混。韩愈取三者综合而言,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纯善,中品为善恶混,下品为纯恶。孔子也把人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可以语上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但他所谓的上、下、中人与韩愈所说不同,孔子主要是指天资的智愚而言,而韩愈的性三品说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行的善恶而言。

对心性说加以进一步发展和补充的是韩愈的学生李翱。他本《中庸》,旁采《大学》,形成了他的心性学说。他在《复性书》开端就说: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

他认为人性都是善的,有恶是因为情的原因。性本来是静的,静中之性是纯善的。《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就是指静状态的性。静之性一经发动,情便会产生,恶也就伴随而来。情由性动,恶由情生,所以必须停止情的妄动,重归本静的性,这就是《中庸》所谓的“率性之谓道”。为了抑制情的妄动,李翱提出要“弗虑弗思”,回归到本静的性;所谓“弗虑弗思”即“正思”,因“正思”而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明的状态,即《大学》所说的物格知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

《李文公文集》卷2。

韩、李本《大学》建立了修养伦理学。韩愈将个人的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首次把《大学》中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目提炼出来。要求在内先修养身心,然后在外治平天下国家。在他重点阐述《大学》中的“正心诚意”说的基础上,李翱对《大学》的“格物致知”说作了重要的补充。他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致知”是指心不应与物者,即心灵不执著系染于外物,从而达到“至诚”的最高境界。物格之时,心便昭昭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明。韩李二人的心性论思想体系,可以说已是一种初具雏形的四书学的思想体系,是宋代四书学的直接先驱。

(二)宋初经学的转型与四书学经典诠释的兴起

赵宋立国之初,经学仍沿袭汉唐训诂之学,谨守唐人“正义”之法。至宋仁庆历年间,开始有大批知名儒士纷纷批判汉唐经学,兴起了一股疑传疑经的经学思潮。首先对汉唐注疏进行全面否定的是孙复,他认为:……噫!专主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之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者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预、何休、范宁之说而求之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者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之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者也:专守孔安国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者也。彼数子之说,既不能尽于圣人之说……后之作疏者,无所发明,但委曲踵于旧之注说而已。(《孙明复小集·寄范天章书二》)对庆历前后在经学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南宋的陆游评论说:“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引)学者对汉唐注疏之学批判之余,进而怀疑经本身。上文提到的“排《系辞》”即指欧阳修,“毁《周礼》”即指欧阳修与苏轼、苏辙,“疑《孟子》”即指李觏、司马光,“讥《书》”即指苏轼,“黜《诗》之序”即指苏辙、晁说之。这些人都是庆历或庆历稍后的人。司马光自己也在《论风俗札子》中提到了庆历之后的疑经风气:“新进后生,未知臧否,中传耳剽,翕然成风。至有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循守注疏者,谓之腐儒;穿凿臆说者,谓之精义。”(《传家集》卷四十二)

同类推荐
  •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览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
  •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

    本书是“千年十大思想家丛书”之一。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网上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评出了十大思想家,本书对排名第五的思想神学家阿奎那进行了介绍。托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其中包含着较多哲学观点的著作有:《箴言书注》、《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论真理》、《波埃修<论三位一体>注》,代表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他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后分析篇》、《解释篇》、《政治学》、以及伪亚里士多德著作《论原因》做过评注。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 哲学超人——尼采

    哲学超人——尼采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洛克菲勒自传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洛克菲勒自传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洛克菲勒自传》讲述了:在某种程度上,我所交往的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特别是在商界——这些人建立起美国的商业王国,他们生产的产品远销全球。我所要记录的事件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如何把握公开个人隐私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攻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 李自成(精补本)

    李自成(精补本)

    面临着入塞清兵的威胁,以杨嗣昌为代表的主和派同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之间发生尖锐冲突;而崇祯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和他的态度、性格也由此得到初步而清晰的呈示出来。同年冬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南原陷入洪承畴、孙传庭预设的包围圈。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李自成不屈不挠,处死了前来劝降的叛徒;经过殊死战斗,妻女俱失,身边只剩下十八个人,等全军覆没。但他虽败不馁,潜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惨淡经营;又亲往谷城动员张献忠重新起义......
热门推荐
  • 我真是编辑部卧底

    我真是编辑部卧底

    杨休被前老板派去一家新开网文公司的编辑部当卧底,要求只有一个:尽快搞垮对方,让对方老板履行赌约,乖乖结婚。杨休信心满满:“不就是搞垮嘛,什么书毒我收什么,绿帽送女被打脸……这不是分分钟的事情?”然后……看着自己步步高升的职位、网站节节攀升的业绩,还有前老板“你到底是不是我派去的卧底??!!”的强烈质疑,杨休陷入了人生的大沉思。似乎有哪里不对。
  • 他的太太比蜜糖甜

    他的太太比蜜糖甜

    【双面性女主,本文大宠小虐,余生系列第四部】他以此生陌路,才换来她愿嫁他为妻。新婚夜,她的入骨蜜语,让他措手不及!她的蜜语,他爱得不行,却因害怕,而不得不选择淡漠。温情后,他态度大变,让她难以接受。她发誓,不管他待她如何冷漠,她都要让他知道,她是真的喜欢他的。面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热情,他故作再冷漠,最终,还是败给了那颗爱她的心。“夏林兮,你说你喜欢我?”看着抱着鲜花告白的她,他问道。“林逸童,你是我这辈子唯一的男人!这句话你以为我是说着玩的吗?”林逸童:“……”“兮兮,你会不会眨眼就没了呢?”“兮兮,你是真的还爱我吗?”“兮兮,我真的很爱你,为了爱你,我已经付出了所有,你能不能别让我一无所有啊!”看着喝醉酒的他,听着他句句锥心的话,夏林兮心疼得只想哭。林逸童,为了还你的情深,为了弥补我自己的遗憾,我又怎会拥有了你就不要了呢?我知你一向很情深,你却不知我的意难平——微风如酒
  • 我真的能十倍返还

    我真的能十倍返还

    你见过十倍返还的吗?
  • 武法无边

    武法无边

    异界大陆,群雄并起。本该衣食无忧的上古金族世子,却惨遭灭族之灾。于是,一颗强大的复仇之心就此诞生。吾愿尽吾生之力,穷武法之级;吾当竭吾生之智,复金族之仇。吾为大武神!
  • 校草大人爱上小甜心

    校草大人爱上小甜心

    第一次男女主相遇,男主正被小混混欺负,女主看到了忍无可忍,直接踢向小混混救了男主一命,男主变对女主一见钟情了
  • 食肉系神豪

    食肉系神豪

    大学生秦洛获得‘神豪挥霍系统’,终极任务是挥霍掉1000000000000元。秦洛呵呵一笑,表示这任务小菜一碟。花钱嘛,能有啥技术含量。太平洋价值百亿的海岛?买!魔都价值十亿的庄园?买!车展价值上亿的超跑?买!…………什么!这些钱都得我自己出!你坑爹啊!
  • 啊勒勒

    啊勒勒

    歪比巴卜。巴啦啦啦啦!歪比吧啦卜!作者直呼内行。
  • 一路去死

    一路去死

    痴迷那老师作品多年的书迷们策划了一次旅行,他们好奇于那老师对犯罪心理的描写为何如此敏锐。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确信”,他们在背离现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那老师也险些被狂热粉丝们精心布下的陷阱所迷惑,一度以为自己在失忆的五年中变身为“杀手”。他以为是复仇者归来,拉他踏上了这趟死亡之旅。对真相揭露的恐惧让他无法承受,然而最后的真相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 非止人生

    非止人生

    任何生命都不限制于一种形态,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变成任何形态,但付出的代价却不同,就像是一个你非常想像的东西,就在你的面前,你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它。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所讲的就是一位,成为另一种形态所生存的代价,而又让任何人都觉得怜悯又可怜的一个人所经历的“人生”。(第一次写书,见谅,勿喷。)
  • 都市狂兵战神

    都市狂兵战神

    一个神秘高手,厌倦世俗争斗,进入工厂做起了工人,三年后,他却因一个承诺,再次复出,逆天强者强势回归都市!看顶级高手如何驰骋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