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反叛的鲁鲁修》
幸福总是不能持久的。命运总是把属于他的那一小片幸福,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残片,把那些隐藏的事实,都赤裸裸地揪出来逼他去面对。
因为时间不太多,就只写了LULU和夏莉~而且很糟糕,请大家原谅~
接近黎明,城中大厦开始依次倒塌,让人不由得心一寒。他钩起嘴角,笑得邪魅而癫狂。再不见一丝犹豫和软弱。
这个如今最红的男主角,鲁鲁修·里·布里塔利亚。
他从小被作为父亲的棋子送往日本。成为质子。
但在几年后,布里塔利亚却违反了当初的约定,开始举兵进犯日本。而鲁鲁修就在这场战争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留下来的是鲁鲁修·兰佩里吉。
某种事物走到了顶峰的时候,迎接的就必定是灭亡。而布里塔利亚采取的制度,已被证实是不合理的反民主而行的行为。只是亲手推翻它的,是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鲁鲁修。
他在这样的强大的神话中被创造,又在这个神话中成为一个虚妄。
他本该是布里塔利亚的第十七皇子,本该在万般呵护下长大,本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本该无忧无虑地接下那一捧捧鲜花。
七岁时母亲的死亡,瞬间扭转了他的整个人生。去质问父亲为什么没能保护好母亲,得到的却是不屑与冷漠。妹妹也因为看见了母亲被暗杀的过程而惊吓过度双目失明,且从此再不能行走。
反倒是在日本的那段日子,也就是动画的第一集,却显现出了真正的幸福。大片大片的绿色以及灿烂的向日葵,褐发的少年把手伸给黑发的少年,他们在山坡上看着下面的景物,宁静而美好。
可是幸福总是不能持久的。命运总是把属于他的那一小片幸福,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残片,把那些隐藏的事实,都赤裸裸地揪出来逼他去面对。
所以连最简单的梦也不给他。
十年后的相见,鲁鲁修和朱雀却成了敌人。当年的情分就在这十年中因为思念一点一点累积,可是相见的欣喜,却被各种复杂的情感压了下去。不可以再维持当年的感情,不能就此解脱,就在这无比纠缠间,鲁鲁修矛盾地活着,进退两难。
所以那一天,命运对鲁鲁修开了个太大的玩笑,逼得他不得不走上另一条永远不能回头的路。
“我要娜娜莉幸福。”他微微扬起脸,轮廓分明。
他想要朱雀来做娜娜莉的骑士,来代替自己守护娜娜莉,可是当那白色机甲的驾驶舱缓缓打开时,露出的却是最不想见到的人——朱雀略有憔悴的脸。而尤菲米亚宣布朱雀就是她的骑士,更是为两人的关系与剧情推波助澜了一把。
任谁,在那种时候,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吧。
身边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所以他只能孤单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
他也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想要母亲活着,想要娜娜莉幸福,想要和朱雀做朋友,想要和尤菲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想要被父亲爱着,想要有人关心。
很多很多的想要,却只能尘封在心底。对我们来说仿佛触手可及,所以我们所想的只是某某好讨厌很担心明天的考试想要的多很多的钱为什么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
这些很小很小,太近又太遥远的事情。
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都不懂得珍惜。
所以他只能变得不择手段,只能变得对一切毫不在乎,只能丢掉所有的感情。
黎明,决斗开始。[尽管真正要看到还要拖上一段时间]无法感知,却模糊觉得,又一个伟大的悲剧。
夏莉总是叫他LULU,语调亲昵,带着少女特有的娇俏。
有时带着气鼓鼓的表情,又有时因为华莲的“不正常”行为而有点心急。总穿着一身很学生气的服装,橙黄色的头发衬着黄绿色的眼睛,表情生活。
她就这样从心底暗暗地喜欢着鲁鲁修。散落的照片上每张都有他的身影。
她就是一个对鲁鲁修这样痴情的女孩,在她的世界里,鲁鲁修不再是那个阴郁的修罗,而是无比温柔。
只是,她爱上的人,是鲁鲁修。命运同样没有放过她。
一向疼爱自己的父亲因ZERO而死,那个清新的女孩从此也染上了一份恨意。有人责怪,责怪她那个雨天趁机吻了鲁鲁修,但在之后,这一点点小小的偷来的幸福,也被迫附上名为爱的记忆为利息,如数交还。
恨ZERO,却在意外中发现ZERO就是她爱的人。面对这个事实,夏莉崩溃了。在毛的心理战术下对鲁鲁修举起枪,眼泪痛苦地流出,再不见一丝美好,却始终,按不下去。
那种铭刻至心的恨,却还是不能战胜爱意吧,毕竟是自己喜欢了那么久的人。
她的手颤抖着,一边说着从来没有说出过的话。
“我想要你对我温柔。”
“这没有错啊。”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么多的期盼,那么多的喜欢,一项一项向她袭来,那是残伤的流水,将所有的悲伤一项一项展现。
鲁鲁修想要对她用GEASS的时候,她惊叫着说不要,脸上满是泪痕。
突然想起高达SEED-D里的一句话,是有记忆比较好呢,还是没有记忆比较好呢。
是不是不记得一切,就可以不悲伤。
这部动画最精彩的地方,不是战斗也不是他的气势,而是一幕幕深刻的人性的体现,徘徊、无助,每个人的悲伤被以最强烈但不煽情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每个人的世界,都只剩下残伤的碎片。
原本以为早以解脱,却已陷在残伤之河。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这本《鲁滨逊漂流记》的着作是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写的。
主人公鲁滨逊怀着云游四海的高志远向,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历经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终于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瞬间便几十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主人公鲁滨逊怀着云游四海的高志远向,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历经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终于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瞬间便几十年。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鲁滨孙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孙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鲁滨孙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如果我是他,当船遇到暴风中失事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接受那重重的困难和波折,因为我没有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积极自救,因为我没那个能力。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同类开宴会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勇敢的站出来,与他们搏斗,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虽然,我是个女孩,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难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妈妈总是扶着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意识到家人关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鲁滨逊这些独立生存的能力从哪儿来的呢?不就是从平时的自理能力逐步形成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吗?可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让我们向鲁滨逊学习,靠自己的诚实、善良、劳动、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最近,我读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这才知道了母爱是人生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爱。通读全文,每一词、每一句,都充分地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一位年轻人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变成了残疾人,整天对着母亲发脾气。母亲总是任着他发泄,然后自己悄悄地躲到一边,默默地流着泪。母亲知道儿子喜欢花,当儿子情绪平静后,不断地劝他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散心。但都被儿子粗暴地拒绝了。儿子此时并不知道,母亲忍着肝癌的疼痛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白天还要在儿子面前强颜欢笑,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也许是做妈妈的生前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了。秋风飘来,树叶飘零,母亲总是敏捷地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到落叶伤心,并给儿子讲过去美好的事情。在母亲的不断努力之下,儿子终于答应去北海了,母亲高兴地不知怎么办才好。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但再也没有回来。邻居背着他去看母亲时,母亲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多好的母亲啊!去世时最放心不下的仍然是自己的孩子。
多伟大的母爱啊!她不带任何功利,心中只装着孩子,唯独忘了自己;她坚忍不拔,即使在绝望的时候,也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好好地活;是太多的母爱维系着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如《穷人》中的渔夫的妻子;《麻雀》中的老麻雀……
由此我想到了许多感人的事:有些小孩得了病,没钱去看病,他的母亲为了给小孩看病,就去卖自己的血给小孩治病;还有的小孩肾坏了,要换一个肾,他妈妈就不顾自己,把肾给了孩子。从这平淡的事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崇高而又无私的爱。想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首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我终于懂得了母爱,为自己曾经忽略了母爱而深感惭愧。记得我又一次得了感冒,整整病了七天七夜。是妈妈,是他天天吃我的剩饭,但她一句坏话也没有说;她还天天安慰我,说:“没事的,明天就好了。”
只要我想起这篇课文,我就会联想到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好的条件,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一双灵活的双脚,便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将来报答母亲,报效祖国!
如今想来,我真是不懂事,是妈妈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我应该尊重她,尽量满足她的愿望,怎么能伤她的心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我们除了怀念,还应该为她们做些什么,不是吗?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可是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是荣华富贵的家庭?还是得到众人的关爱呢?真让人迷惑不解。没有人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
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幸福的真谛。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相见了,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幸福观。当医生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原来,幸福就是用自己劳动的汗水换来的,幸福并不是日子过的好,家里有钱。这只是幸福的一部分。
智慧姑娘一语道出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掩卷沉思,想到了我以前的种种不是:以前,我总以为能有许多的零用钱,能穿上漂亮的衣服,能吃上美味的东西,能和爸爸妈妈到处去美丽的地方游玩,能得到爸爸妈妈的疼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就是幸福。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只是吃好穿好,无忧无虑地过一生,那样的幸福,是多么庸俗啊!每逢大扫除时我总是皱着眉头,苦着脸,在我看来,劳动是世界上最脏最苦的事。更让我觉得惭愧的是,每次扫地我总找借口推托,要么故意迟到校,要么就拿着个扫把乱扫一气……读这篇童话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篇文章,让我重新去领会和感受幸福,让我重新去体会幸福的含义,再让我重新清析和明确地去认识幸福;我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生活着,不是为了那些庸俗无味的幸福而生活着,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人生的真正幸福吧!
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该怎样做人!我立志从小树立革命的幸福观,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的一生一定会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
幸福这个词可以用许多东西来代表,例如:有吃喝玩乐,有钱。这不就是现代人们所拥有的“幸福”吗?这不就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也不就是现代人们所谓知道,所谓明白的“幸福”吗?虽然是这样但那三个孩字十年后找到的幸福与现代人们所拥有追求的“幸福”完全不同。他们的幸福是:做医生的,帮病人把病治好就是幸福;做工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就是幸福;做农民,把农作物种植好,养活了人自己劳动没白费,就是幸福。他们三个的幸福是那麽真,那麽充实。这不就是真正的幸福吗?可现代人们的幸福却是停留在追求物质享受上。两个相比来看对比度是相差多么大呀!我想这应该就是幸福的真与假的区别吧!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关键是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生该怎样度过才有价值。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一辈子只是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者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陲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崇高的理想是“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才能得到的。”智慧姑娘说的这句话深深地烙在我心里,它教会了我身为班中的班干,应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应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人生道理,同时也教育了我在生活中应把快乐多分给身边的人。
幸福大家都想拥有,但总觉虚无缥缈,摸不着抓不住。其实呀,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能够靠自己的劳动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那么生活都会是愉快、幸福的。
小时候,幸福是钻进妈妈怀里撒娇,幸福是和爸爸一块在草地上蹦跳,幸福是喂只兔子、栽棵小树,比一比,看谁跑得快,谁长得高。现在呀,幸福是我的习作,幸福是我画的小猫,幸福是把心爱的书都献给陌生的朋友,幸福是领奖台上咚咚的心跳,当然,更幸福的还是爸妈往上翘的嘴角。未来啊,幸福是靠劳动获得的第一笔报酬,幸福是心中的梦都变成了现实,幸福是我们都成了颗火热的太阳,温暖别人,也温暖着自个儿。
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以自己的辛苦给别人带来甜头。那样社会将会变成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啊!
同学们我们也来寻找自己的幸福吧,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能做到的地方做起,寻找自己的幸福。寻找幸福不能光靠父母,要自己来找,那样才叫真正的幸福呀!
荞麦馍赶寿观后感
如果将票子和亲情放在天秤上,谁更重?票子只是一张纸,而亲情是一股浓浓的暖流啊!亲情难道不比票子重吗?而人们,这座天秤却是那样不公平,亲情总是高高的翘起。
母亲六十大寿,三小姐王翠花家里太穷,只能做了几个荞麦馍当寿礼。大小姐金花,二小姐银花是富贵人家,送的都是豪华寿礼。母亲首先看了两位姐姐的寿礼,心里那个高兴劲哟!而她看到三小姐的礼品后,非常气愤。于是丢掉了馍,把她赶走……
父亲王伯昌在一次火灾中烧死,母亲沦为了乞丐。在万分焦急中她找到了大女儿和二女儿,但都以种种理由将她拒之门外。她只能到三女儿家中,三女婿此时已经考上了状元,家里变得宽裕,但善良的王翠花还是收留了曾经那样绝情的母亲。
我们都在唾骂着这位嫌贫爱富的母亲,对三小姐却是又爱又恨,爱她的善良,恨她的也是善良,何必收留这位只顾票子的母亲呢?她应该受到惩罚!
但是转念一想,这位母亲好象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哦,社会上到处都有她的踪影。不能怪他们的,每个人从出生、学习到工作,一生都是为票子而奋斗着,似乎是票子酿造了笑容。票子越多,人们的笑容就越灿烂。
给点票子你就灿烂。
谁都喜爱票子,但关键在于你,你到底公不公平,你要看重票子还是亲情。
如果你犹豫不决,请你听听我的述说。
票子不是生命,它在人们手中传来传去,今天它属于你,明天也许就属于别人了。它不会永久地在你手中,它会来终究会走。人没有永久的富贵,也没有永久的贫贱,票子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今生我们是兄弟,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也是。它永远凝固在我们心中,无可替代,别人不能抢走。就算一场火灾烧去了我们的所有,但永远不会烧到我们心中的那份亲情。患难中,心中的亲情会蔓延到全身,使空虚的我们感到温暖。
票子,亲情,亲情,票子……
现在,你知道该把重心偏向哪方吗?
给点票子你就灿烂。给点亲情你会灿烂吗?
票子酿造了你的笑容。亲情能酿造你的笑容吗?
如果会,如果能,那么我会感到欣慰,今天的口舌没有白费,我将一些损坏的天秤调整得工正了。
如果将票子和亲情放在天秤上,谁更重?
请尖叫:“亲情更重!”
观海底总动员有感
美国迪士尼动画大片《海底总动员》在中国上映后,引起观《海底总动员》有感了很大轰动。《海底总动员》到底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许多问号,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电影院。
故事是这样的:一对小丑鱼夫妇,生了三百多个卵,但在一次鲨鱼的袭击中,三百多个卵只剩下了一个卵。在父亲马林的细心关照下,这个卵生出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小鱼,马林给他起了个名子,叫尼牟。马林百般关爱他,有一次,尼牟跟他赌气,不小心被人类给抓走了。马林为了救孩子,和一个有暂时健忘症的朋友,智斗鲨鱼,勇闯水母阵,还和一个叫龟龟的乌龟,一起横过澳大利亚洋流,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但见到的时候,尼牟好像已经“死”了。马林很无奈地离开了。实际上尼牟为了逃命是装死,当人们把它扔到马桶里以后,它机智地逃走了,来到了盼望已久的海洋,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父亲马林。他后来还帮助一大群金枪鱼逃出了人类的魔爪。尼牟走后,在鱼缸里的伙伴也一个一个地逃出来了。
看了这部动画片,我不免有一些忧虑。人类将鱼类放入鱼缸中供自己观赏,难到就没有想过,如果你是一只在鱼缸里的鱼,失去了自由,你会怎么想?鱼类是不会甘心情愿地在鱼缸里渡过一生,它们向往大海,它们向往湖泊,它们向往大江,它们向往大河,它们向往小溪,它们向往大自然,向往自由!现在人类大量捕杀海洋中的鱼类,难道就没有想想,鱼类会甘心吗?不,永远不会的。它们不甘心被活活地杀掉,不甘心一生都没有自由,不甘心自己死在人类手里,还有,还有……它们有一千个不甘心,一万个不甘心。
在此,我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地球是宇宙给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片可以生生息息的空间。我们要珍惜这一片可以供我们使用的土地,珍惜这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灵吧。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孝女绳
小时侯,妈妈教我:香九龄,能温席,弟与长,在吉林省长春市一间小屋里,一个名叫李根的小女孩是如何支撑起一个困难的家,就在妈妈离开的那一夜,她成了家庭的轴心,天天照顾着病重的爸爸。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许多成年人往往会退缩、会绝望,然而灾难却造就了李根顽强的性格。的确,她从第一学期至第九学期,捧回了9张“三好学生”的奖状、9个“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证书……生活的磨难并没有阻止李根求学的步伐,在李根身上,我读懂了中华民族顽强、执着的品格,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传统,泪水浸湿了我的眼眶……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桩桩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真实的事迹,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顽强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发愤图强,拼搏进取;也正因为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大地日益强大,傲立于世界。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孝女绳》中的李根,她的爸爸患有严重的肺炎,导致双耳失聪,语言能力基本丧失,长期卧床不起。妈妈离家出走。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天,李根早起晚睡,服侍爸爸,做家务。明,吕坤《呻吟语》中曾有一句话: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李根就做到了这一点。面对磨难,李根没有退却,却更筑就了自己顽强、忍耐、执着的性格。她拿回了九张三好学生奖状。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勇于面对,勇于拼搏,像李根一样,顽强地和困难作斗争,照样能够快乐地生活。
雨淅沥沥地下着,品读着《孝女绳》,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双手似乎再也翻不开那篇文章,双眼似乎再也无法轻松地浏览那字字句句,心沉甸甸的。我再也无法抹掉它在我脑海中留下的痕迹,思绪在内心交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孝”字足以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所孕育的博大情深的内涵!慢慢地回忆,心灵再一次被感染。她——主人公李根,一个具有“非同寻常”孝心的女孩,为了父亲的病,凌晨5点,便强迫睁开自己惺忪的双眼,为父亲做早饭……或许当我们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而不肯起床的时候,或许当我们“无情”地瞟着那父母所准备的美味早点的时候,而她却为父亲失去了幸福。为了爸爸的生命和快乐,李根用幼嫩的身躯独自承担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每次回到家中,她先喂爸爸吃饭喝汤,接着搀爸爸去散步,而后替父亲擦洗身子,清洗换下来的脏衣服……等家务活干完后,她才开始做作业,那已是深夜11点了。
慢慢地回忆,映入我脑海里的是那一幕。有一天早晨,爸爸从阵痛中醒来,刚想拉那根细绳,却发现女儿几乎处于昏迷状态,可手中的扇子却一直摇着……多么孝顺的女儿啊!整个夜晚,为了照顾患有严重肺病的爸爸,她手中的扇子一刻不停地摇着,摇着。我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现在像李根一样孝敬我的父母吗?没有,我回答道。李根和我是同龄人,而我却没有像她一样地去孝敬父母。想着想着,我似乎醒悟了许多。我走出房间,来到妈妈身旁,我把那小巧的双手轻轻地放在妈妈的肩上,揉了起来,此刻我才真正感觉到,原来向父母们尽一份孝心也是如此的快乐。孟郊在诗写到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活着,应该坚信亲情是我们永恒的支柱。人类的生命在不断地延续,在这个延续中,惟有“孝”才能承载生命的意义。
用双手向养育我们的父母献上一份最真挚的爱吧!让汗水和亲情编织的结晶永远绽放在人间!
残疾人的精神
——观千手观音挑战人生
那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千手观音挑战人生》。这个节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残疾人那种刻苦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他们真的很乐观。
看到了主持人在采访《千手观音》的主角邰丽华时,我觉得她真的很乐观。她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同样也能做到。虽然《千手观音》的演员都是聋哑人,他们听不到音乐。我想,如果大家看到如此精彩的表演,也许不知道他们都是聋哑人吧。他们排练这个舞蹈时,是经过千辛万苦,一次又一次的试失败,付出的许多汗水才会取得成功。大家别以为做任何事都在于聪明,聪明在于勤奋、努力!残疾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精神吗?如果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刻苦的精神,他们会成功吗?相比之下,我们健全人是不是会感到羞愧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健全人真的还不如残疾人。他们虽身残,但心不残,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在不段地改变命运。我们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但有些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例如: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比残疾人更加积极向上,努力读书。但有些同学不用功读书,没有恒心。遇到困难不会随机应变,不会自己多动脑筋,一遇到困难就很想放弃。但残疾人说过: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把它放弃了就很可惜。这是一句多么富有哲理性的话啊!我们健全人很多都怕辛苦,很多人都想不劳而获。大家有没有想到过,成功是要靠我们的努力,只要我们下苦功夫,就功到自然成了!我们做事不能自卑,自己对自己没信心怎么行呢??我也是个例子。我非常爱弹琴,但有时一些曲子很难弹或怎么也练不好时,我会怪自己,很伤心。但现在看完了《千手观音挑战人生》后,我深受启发。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被当时的场面深深感动了。
看了《千手观音挑战人生》,我真的受益匪浅。我记得节目结束时,主持人说过:“人不能选择命运,但能改变命运。只要一个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张手来帮助你。”是啊,难道我不要学习残疾人这种苛刻的精神,减轻的意志吗?
读童话流浪狗的画中岁月有感
读童话《流浪狗的画中岁月》有感
在我认为,《流浪狗的画中岁月》是一篇很别致的童话,浏览着那文字,仿佛到了一个纯洁得一尘不染、没有一点儿杂念的另一个美丽世界,与主人公流浪狗同欢喜、共悲伤,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就是那只充满爱心的流浪狗。
《流浪狗的画中岁月》讲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流浪狗来到一幢弥漫着孤独的柠檬味儿的房间,他找了半天,发现柠檬味儿来自一幅画,画中的景色多么美丽,可画中漂亮的小女孩儿那可爱的蓝眼睛却流露着最孤独、最忧伤的神情。一种蒲公英味儿的同情在流浪狗心中如潮水般通过,作为流浪狗,他最能体会这种孤独的感觉。于是,他利用他唯一的一个魔法机会进入画中,与小女孩相依为伴,一起游戏,一起沉思默想。渐渐地,一股水蜜桃清香的友情味儿开始在空气中流动。在小女孩的帮助下,流浪狗重新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幻想国。于是,樱草味儿的梦想升腾起来。尽管画中的世界纯净、清新、美好,可流浪狗的心里仍充满着茉莉味儿的思念,他打算回到现实世界,小女孩硬是跟他一起来到了现实世界。在经历了短暂的桂皮味儿的惊慌失措后,他为小女孩找了一户好人家,又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活。
“多么美妙的童话啊!”读完之后,我只能用这一句话来赞美这篇童话。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的生活空间,一个是理想的纯净国度。每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幻想,也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生活需要诗情画意,但也不能傻乎乎地幻想,而不顾现实生活。就像那画中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如果她一直待在画中,那么她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以及别人的赞美,一个友好的微笑等等宝贵的东西,而这些春只有在现实世界才有。说不定小女孩来到了现实世界后,不仅会得到这些,还会得到一件更加可贵的礼物——人间真情。所以,朋友们,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吧!
读桃花心木有感
前几天,我学了一篇借种树喻人、蕴含了深刻道理的课文,名字叫《桃花心木》。
以前,我只知道桃花心木是一种长得很直、很高的树,总以为每天要定时定量地浇水,它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但是,读了课文以后,才知道我错了,因为种树不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精心的浇灌,然后经过几星期就可以收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要经历风霜雨雪,所以,树要自己学会生存:要学会自己在土里找水源,人们浇水只是模仿老天爷下雨,老天爷下雨是算不准的,小树苗就必须在这种不确定中学会生存,如果它无法在土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树苗,就可以长大、长高,乃至长成百年的大树。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历过挫折、磨难,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因为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就像华罗庚一样,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为我国伟大的数学家。
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像桃花心木那样的参天大树,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使我们意志更加坚强,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读阿Q正传有感
读《阿Q正传》有感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宝钗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黛玉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黛玉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宝钗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而悲痛的吧!
不要过分依赖父
不要过分依赖父
——《真正的母爱》读后感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明白了许多事:为什么我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从来不替我做,为什么大人总是叹息我们的生活能力太差……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两个同样没有母亲的女同学大影和小影,老师在一次家访中看到大影把家理的井井有条,而小影的家里凌乱不堪,就因为大影从小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的好习惯,而小影凡事都依赖父母,一旦生活失去了母亲便无所适从了。
这篇文章反映出我们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缺点——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我多么羞愧啊,我的缺点也很多,我不能写完作业后自觉整理书桌,不能把自己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不能……假如有一天再也没人提醒我干这干那,我该怎么办?难道衣服能永远不洗?饭菜能永远不吃?不可能,不可能!
父母是不能靠一辈子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锻炼生活能力,总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了,怎么办?如果父母什么都替我们做了,表面上看来,这是为我们好,但是将来我们该怨父母了,为什么小时候不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前几天我的手破了一个小口子,已经不疼了,可是晚上洗袜子时还是大呼小叫的:疼啊疼啊,为了什么,我心里最清楚了——为了不洗袜子呗,如今想起来真的很愧疚,天天偷懒,一天一点一天一点,长年累月就不是一点一滴的问题了,取而代之的是将来没有生活能力。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父母有一天不在我们身边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是像文章中的大影那样还是像小影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