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522100000012

第12章 李世民向我们隐瞒了什么?(下)

在前文,我们已经对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渊“泛舟海池”的一幕提出了诸多质疑,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就算李渊和近臣真的在海池上泛舟,可宫中有那么多的侍卫、嫔妃、太监、宫女,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察觉到玄武门前的激烈战斗,也没有一个人赶来通报这骇人听闻的政变消息?

在此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假如在玄武门战斗爆发时,有一个人(或侍卫、或嫔妃、或太监、或宫女,或随便宫里什么人),他的眼睛、耳朵、手脚功能都还正常,没有被施以迷魂术和定身术,及时向皇帝通报了政变消息,那么李渊会作何反应?

如果此刻的李渊还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还是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他会继续悠然自得地泛舟,等着尉迟敬德或随便哪个政变将领前来逼宫吗?

显然不会。这个时候,一个正常的皇帝只可能做三件事:一、第一时间离开海池,进入太极宫中某个最隐蔽且最易于防守的地方,命近卫禁军刀出鞘、箭上弦,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二、火速下诏,由身边的宰执重臣到玄武门宣旨,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听候裁决;三、立刻调集皇城中所有未参与政变的禁军,逮捕兵变各方的首脑和主要将领,随后调查事变真相,严惩政变者。

所以,只要整座太极宫中有一个人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功能正常,及时向皇帝报警,那皇帝肯定会采取上述举措。而一旦皇帝采取上述举措,李世民的这场政变还有几分胜算?就算李世民不会马上溃败,但是他必然要与皇帝开战。而我们知道,在玄武门事变前夕,李渊对皇权的控制仍然是有力的,并未出现大权旁落的情况,所以,秦王斗胆与皇帝开战的结果,恐怕不会令人乐观。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所见的正史记载是真实的,也就是尉迟敬德是直到前方战斗接近尾声时才入宫去找高祖的,那么李世民就等于是在打一个天大的赌。

赌什么呢?

赌好几支军队在玄武门前乒乒乓乓地打仗,而整座太极宫中的所有人在那一刻全都丧失了正常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功能!

这可能吗?

这当然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么李世民要如何保证玄武门前开战的同时,太极宫中的所有侍卫、嫔妃、太监、宫女都不会去向皇帝报信呢?

答案只有一个——控制他们。

如何控制呢?

不言而喻——派兵入宫,用武力控制他们的人身自由。这才是真正可行、真正有效的“定身术”!

到这里,一个被李世民和贞观史臣刻意隐瞒的重大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那就是——事实上玄武门之变有两个战场:一个在玄武门前,一个在太极宫中。

前者是我们熟知的,是公开的第一战场;而后者是我们完全陌生的,是被遮蔽的第二战场。

那么,这个战场的范围有多大?是整个太极宫吗?最需要控制的目标是谁?是所有侍卫、嫔妃、太监、宫女吗?

这是不可能的。李世民绝不会笨到把有限的兵力放到整个太极宫中去漫天撒网。而且就算你控制了九十九个,只要有一个漏网,跑去跟皇帝报信,整个行动照样是前功尽弃。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接派兵进入皇帝所在的地方,直接控制皇帝!

由此可见,即便只是从常识和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入冥记》中提到的“囚慈父于后宫”的说法也完全可以成立。也就是说,李世民要想确保整个政变行动万无一失,就必须在袭杀太子和齐王之后,第一时间入宫控制高祖。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作为一个精神正常、大权在握的皇帝,高祖李渊如果不是在第一时间被李世民控制,那他绝对会采取应变措施,也绝对有能力进行镇压,而玄武门之变最终也可能功败垂成。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史书中记载的高祖“泛舟海池”的一幕肯定是出自贞观史臣的虚构,而事实很可能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袭杀太子和齐王后,立刻派兵入宫,把高祖和一帮近臣囚禁了起来,而囚禁的地点有可能就是海池。

这应该就是李世民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尽管这个真相被贞观史臣极力掩盖,但是在现有史料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和疑点。从这些线索和疑点入手,我们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段话:“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此外,在《唐文续拾·卷二》李俨所撰的《杜君绰碑》中,我们也发现了“矢及宸闱”这样的说法(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杜君绰是进入玄武门埋伏的九人之一)。

“流矢及于内殿”、“矢及宸闱”……这样的表述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内殿”和“宸闱”都是指皇帝所住的地方。既然连箭都射到了皇帝面前,那么李渊还怎么可能安心地“泛舟海池”呢?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流矢及于内殿”和“矢及宸闱”应该都是关于“第二战场”的一种较为隐讳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李世民派兵入宫控制高祖的过程中,肯定与皇帝身边的禁军侍卫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武装冲突。因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不可能全被李世民收买,而一旦看见秦王带着士兵杀气腾腾地闯进宫中,那些侍卫也断不会束手就擒或者坐以待毙,可见一定范围内的战斗是不可避免的。而发生战斗的时间,应该是与第一战场、也就是玄武门前的混战同步,也就是东宫齐王兵正猛攻玄武门的那个时候。

要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上述推断,下面这些疑点和线索也是绝不容忽视的:

第一,回顾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参见两《唐书》、《资治通鉴》中相关记载),有一个现象令人满腹狐疑,那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射杀李建成并意外坠马之后,忽然就从史料的记载中“消失”了,直到尉迟敬德迫使高祖发出敕令,交战各方全部放下武器,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李世民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演出了“跪而吮上乳”的一幕。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无端“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上哪里去了?他都干了一些什么?如果说李世民是因为坠马受伤,被扶到什么地方休息去了,史书中为何只字不提?此外,身经百战、英勇过人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坠马”而丧失作战能力吗?在战场上一向身先士卒、不顾枪林箭雨而冲锋陷阵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受了一点轻伤就下火线吗?他会放心大胆地把入宫控制高祖的关键行动交给手下,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静观事态演变吗?

答案只有三个字:不可能。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所以他必然会全力以赴,也必然会拿出百倍的勇气、决心和力量来进行这场战斗,直到政变成功的那一刻。而当李世民袭杀建成和元吉后,能否迅速开辟太极宫中的第二战场、能否在第二战场取得成功,最终将决定玄武门之变的成败!

在此情况下,即便坠马受了一点轻伤,李世民也绝对不可能躲起来休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率兵入宫开辟第二战场,控制高祖和那些宰执重臣。正因为此,贞观史臣才会把李世民的这段去向全盘删除,以致在现存史籍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空白。

第二,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发现秦王麾下的“八百勇士”在政变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令人百思不解的异动。在我们前面引述的“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这句话之后,史书接着写道:“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这里所说的“左右数百骑”,很可能就是李世民“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之全部或大部。令人极为不解的是,当东宫和齐府兵猛攻玄武门、并且与守门禁军“良久接战”的时候,秦王麾下最亲信的这支精锐上哪儿溜达去了?为什么直到“玄武门守卫战”已经接近尾声,秦王左右数百骑才姗姗来迟地加入到玄武门前的战斗,从而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形势,致使东宫和齐府兵最终“败散”?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们跟随秦王奔赴更重要的地方了。而这个地方当然就是第二战场、也就是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的地方。

因此,从秦王麾下这支精锐部队的异动中,我们足以解读出三个方面的信息:一、它进一步向我们证实了第二战场的存在;二、它让我们看清了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大致的兵力部署;三、它向我们解释了第一战场、亦即“玄武门守卫战”为何险象环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兵力部署:在李世民及其幕僚所制订的政变计划中,袭杀太子和齐王后,负责防御玄武门的只能是原本驻防在此的常何、敬君弘、吕世衡等部;而最精锐的秦王府八百勇士,则与李世民一同进入太极宫,负责消灭皇帝身边敢于顽抗的禁军侍卫,进而控制皇帝和重臣;同时,秦王的麾下骁将,如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等人很可能也跟随李世民进入了第二战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第一战场一再遭遇险情的原因。诸如:东宫和齐府兵“驰趋玄武门”时,为何只有一个张公瑾“独闭关以拒之”?那是因为:多数骁将和秦王府精锐当时都不在玄武门。还有,敬君弘、吕世衡为何会战死?这只能证明:留在玄武门进行防御的兵力实在是很薄弱。此外,当东宫齐府将士鼓噪着要转攻秦王府时,秦王阵营为何“将士大惧”、束手无策?那是因为所有的兵力都被配置在第一战场和第二战场了,至于秦王府这个“第三战场”,肯定只留下了一部分老弱残兵,显然是不堪一击的。估计在李世民及其幕僚的计划中,秦王府是无力也无意保全的,很可能早已做好了被攻破的打算。

第三,讨论至此,我们就要引出又一个足以证明第二战场存在的有力证据,那就是秦王妃长孙氏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动向及其所发挥的相关作用。

按《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当李世民“方引将士入宫授甲”时,长孙氏“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新唐书·文德长孙皇后传》称:“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两《唐书》都记载了长孙氏跟随李世民一起进入了太极宫,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她的任务仅仅是去慰勉将士的吗?

我们认为,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长孙氏之所以出现在太极宫中,至少可以证明以下三点:一、秦王府的精锐确实已经倾巢而出,府中防守空虚,早就做好失守的打算,所以李世民才会把长孙氏带在身边,以免遇害;二、既然两《唐书》都明确记载,李世民和长孙氏不但一起带着将士进入太极宫,而且还在宫中“授甲”,那么李世民在宫中开辟第二战场的事实就更是毋庸置疑了;三、在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的过程中,他们夫妇肯定是有所分工的,长孙氏所充当的很可能是“安抚使”的角色。

也就是说,李世民及其将士负责对付皇帝身边有可能顽抗的侍卫,手段是采用武力;而长孙氏则负责对付余下那些嫔妃、太监和宫女,手段则是尽力安抚。道理很简单,李世民入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皇帝,而不是无端杀戮,所以他会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佳的结果,只要是能够安抚的人,李世民绝不会轻易诉诸武力。

因此,长孙氏此时所起到的,就是秦王府的任何人(包括李世民)都难以发挥的作用。凭着女性亲切温婉的先天优势,加之秦王妃的尊贵身份,以及平素与后宫嫔妃的交情,还有谁比她更适合担任“安抚使”的角色呢?

关于长孙氏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作用,《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还有一处记载可资佐证:“玄龄尝因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于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于臣节,自无所负。’”

众所周知,房玄龄在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榜上名列第一(《旧唐书·房玄龄传》:“贞观元年……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假如长孙氏没有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褚遂良又怎么可能把她和第一功臣房玄龄相提并论呢?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确实曾经“囚慈父于后宫”,而有关这个“囚父行动”的具体过程,虽然现有史料均不可考,但我们仍然可以依据常识和逻辑来做出进一步推断。

首先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李世民囚父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逼迫父亲交出政权。

接着我们还可以问:假如李渊坚决反抗,誓死也不交权,那李世民该怎么办?

答案只能是一个字——杀!

至此,我们已经逼近了李世民竭力向我们隐瞒的那个真相的核心。

也就是说,在李世民的计划中,他入宫控制高祖的行动必然会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囚父”,亦即消灭有可能顽抗的禁军侍卫,将高祖和近臣们彻底控制起来;第二步就是“逼父”,亦即让某个将领出面,逼迫高祖下诏,把军政大权移交秦王;最后一步,也是李世民最不希望走到的一步,那就是——假如高祖誓死不从,李世民就不得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弑父”!

这样的“三步走”是任何一场逼宫行动都不可避免的内在逻辑。因为对于高祖李渊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来说,假如他始终不肯屈服于李世民的意志,坚决不肯以他的名义发布诏书,将军政大权移交给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杀了他。

或许有人会说,采用软禁手段、然后矫诏夺权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但是如此一来,李世民无疑要承担一个很大的政治风险——只要高祖不死,那么即便秦王要矫诏夺权,那些仍然忠于皇帝的文臣武将们也有可能会识破秦王的阴谋,因而拒不奉诏,发兵与李世民对抗。到时候不光京师会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整个帝国也完全有可能陷入内战。所以,在李世民率兵入宫的时候,他心里肯定已经做好了“弑父”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最能够避免上述政治后遗症的唯一办法。

当然,谁都希望事情在第二步结束,谁都希望最后的结局是高祖妥协,与秦王达成政治和解,双方相安无事。可是,谁敢保证事情不会发展到第三步呢?在尚未知悉高祖的反应之前,李世民又怎敢保证自己不会走到第三步呢?

可见,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所面临的一个最可怕的道德困境和最艰难的人生抉择,恰恰不是应不应该在玄武门前袭杀兄弟,而是如果形势逼不得已,他应不应该痛下杀手、弑父弑君?

对于一个以“爱敬君亲”为最高行为规范的社会而言,对于一个以恪守“忠孝之道”为人生准则的古代臣子而言,还有什么行为比“弑父弑君”更加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呢?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产生的道德和舆论压力更让人难以承受的呢?

虽然后来事实的发展让李世民有幸避免了这样的罪恶,但是对于李世民本人来讲,这样的罪恶只要在他的心中预演过一次,就很可能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永远无法抹除的阴影。

退一步说,就算“弑父弑君”这种未及实施的恶并未对李世民造成道德困扰,但是单纯就“囚父”和“逼父”而言,李世民也注定要承受非同小可的道德压力。更何况,“囚慈父于后宫”的过程必然不是一场温文尔雅的谈判。因为对于秦王的逼宫,高祖李渊肯定会尽一切力量抵抗,而忠于皇帝的禁军也必定会与秦王部队开战,只有到了所有的武力对抗宣告失败,而李渊的一切努力也均被秦王瓦解,他才可能无可奈何地举手投降。至于像正史所载,尉迟敬德一进入海池高祖就乖乖交权的事情,基本上是不足采信的,这就算不是贞观史臣的虚构,至少也是一种高度简单化的曲笔。

根据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以及此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几乎对一切事情都无能为力,完全丧失了一个皇帝应有的尊严和权力,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就算李世民没有做出“弑父”的举动,但最起码也是把高祖逼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否则李渊不会是一副听天由命、任人宰割的模样。诚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言:“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矣!”(《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九)

既然如此,那么在李世民用尽一切手段迫使父亲就范的过程中,有多少行为是可以在道义上站住脚的?又有多少行为是可以在后来改史时原封不动、公之于世的呢?

恐怕很少。

也许正因为此,所以时隔多年之后,李世民尽管可以大胆地把弑兄、杀弟、屠侄的真相昭示于天下,但唯独不敢公开他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对李世民和贞观史臣而言,当年那场逼宫行动确实难以在道义上重新包装,也难以在道德上自我说服,因而只能尽力掩盖。但是考虑到事件的完整性,有关高祖的情况在史书的编纂中又不能只字不提,所以贞观史臣最后只好挖空心思地编造了高祖和近臣“泛舟海池”的荒诞一幕,之后又大而化之地抛出了“尉迟敬德入宫宿卫,请降手敕”的粗糙情节,试图以此掩人耳目,把整个玄武门之变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幕和真相含糊其词地敷衍过去。

然而,经由残留在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借助常识和逻辑的力量,我们最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窥破了李世民极力向世人隐瞒的真相。

对于李世民篡改历史的行为,今天有一部分读者很不愿意承认。这点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伟人情结”,没有人愿意看到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光辉形象因此受到玷污。但是,我们在崇拜伟人的同时,更需要尊重事实。时至今日,关于贞观君臣改史之事在学界几乎已成定论,所以我们也不必再“为尊者讳”。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世民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污点,丝毫改变不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事实,也丝毫不会影响他所创造的历史功绩。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故作惊人之语,把李世民改史的行为贬得一无是处,甚至指责他“腰斩”了中国几千年来宝贵的“信史”传统,言下之意是李世民开了篡改历史的先河,“罪莫大焉”!

其实这样的指责又未免矫枉过正了。中国的信史传统和史官精神固然有不阿权贵、秉笔直书的一面,但是早在孔子时代,删削历史的行为就已经大行其道了。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在某种主观目的的驱使下,对史实进行删削、涂饰和修改。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孔子作《春秋》,时或为目的而牺牲事实。……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中国历史研究法》)可见,李世民并非“改史”的始作俑者。而且,在李世民身后,喜欢用权力摆弄历史的统治者也代不乏人。

诸如宋太宗时期,官修的《起居注》和《时政记》就要时时送交皇帝“御览”,而有关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历史记载,正是在太宗赵光义的直接干预和授意篡改之下,变成了又一桩千古悬案。到了清代,皇帝对历史和文化的“热衷”程度更是盛况空前,不但大兴文字狱,而且发展到了借修书之名大规模消灭“异端”文化的地步,此亦众所周知之事实。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胡适才会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由此可见,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李世民绝不是第一个对“小姑娘”动过手脚的人,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同类推荐
  • 闹世三国

    闹世三国

    穿越的“蝴蝶”们屡屡在某个时空掀起或大或小的风暴,半宅男李元有过之而无不及,带着金大腿召唤来的英魂,驱胡虏、平诸侯,将原本就已英豪辈出的三国彻底变成了“闹世”。“报,於夫罗合白波贼兵犯并州。”“休慌,飞将军兵锋所指,区区於夫罗,土鸡瓦犬尔!”“报,袁本初大军已至城外三十里。”“无妨,武安君在此,纵百万敌军,无惧矣。”“报,曹军密制‘霹雳车’,攻城甚急。”“君房(徐福)先生且坐,以火器击之,无异牛刀杀鸡尔,公输先生制之‘襄阳炮’退敌足矣。”“报,无极甄俨携幼妹求见。”“夷光、秀儿,随吾来……唉,我说,你俩别画了,够漂亮了。快点,跟我一起见见你们未来的妹妹,嘿嘿……”
  • 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历史,扑朔迷离的众多未解之谜。每个未解之谜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震动古今的重大历史悬案而这些悬案也使得更多的人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与体验,也让更多的痴迷者体验到了探索历史真相之后的美妙感觉。还原历史真相,让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
  • 大明1617

    大明1617

    一个现代商人回到明末的山西能做什么?他将成为晋商领袖?他将富可敌国?他将掌握人心,成立理事会,最终将大明变成一个庞大的股份制公司?他将成立商团,用利益驱使士兵,最终获得无上权力?
  • 三国之董氏千秋

    三国之董氏千秋

    我董卓,打钱。不不不,是打劫汉室江山……什么,不给?奉先我儿,上。对,就是欺负你们没一合之将,寂寞寂寞如雪啊!曹操:董魔头,就因为七星刀和许邵的月旦评,你就囚我一世,我恨呐。袁绍:……孙氏一门:……刘备三兄弟:……
  • 体感三国战纪之证道

    体感三国战纪之证道

    不久的未来,体感游戏风靡全球,作为玩家的主角与基友在享受之余却碰到了恶意的更新。游戏与现实重叠,在这兵荒马乱的冷兵器时代,只有集结众多伙伴,依靠勇气和智慧才能生存下来。
热门推荐
  • 联邦硝烟

    联邦硝烟

    未知的身世,恶劣的土拉星,捷里何去何从?能源,食物,飞船,联邦,机甲,家族,什么才是捷里的真正追求?
  • 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行动的作为

    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行动的作为

    你的周围到处都充满了机会,只要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就会捕捉到它们的踪迹;那些渴求帮助的人呼声越来越弱,只要你善于倾听,就一定能听到那越来越弱的呼声;你不会仅仅为了私人利益而工作,只要你有一颗仁爱之心;高尚的事业就徘徊在你的周围,只要你伸出自己的手,就永远有机会去开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假面骑士kiva之延续

    假面骑士kiva之延续

    假面骑士kiva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特摄片,尤其里面的设定让我感兴趣,因此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遗憾而决定写这部同人小说。非官方小说。
  • 走进科学·艺术走廊

    走进科学·艺术走廊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天学者

    天学者

    你!掌握亿万家财又怎样?我!富有宇宙四海!你!拥有无上权力又如何?我!一身惊世《天学》能逆天!本书以详解汉字结构为基础,为你还原华夏五千年来真正符合天道自然的国学文化,以轻松幽默的情节,让你在开怀一笑之余深刻体会天学的精深奥妙,佛道儒的源远流长。。。。。诗曰:中国文化神州行,华夏汉字赤县名,五千春秋云和月,伏羲盘古日月经。神农黄帝国医经,南离张宿仲景名,周天三百六十五,三三周易太阳行。
  • 如果你也记得我

    如果你也记得我

    即将迎来2018年的寒冬,本是大家团聚的日子......却没想到也是你在这个世界...最后一段时光。如果梦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是否还能遇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爷宠妻成瘾王妃太沁心

    王爷宠妻成瘾王妃太沁心

    她身有异香,吐槽同病相怜的香妃娘娘也能穿越?啥?异香是种毒?……她为那百年难遇的神药,初入异世,聪慧淡然,灵动脱俗,对任何人任何事淡然处之,唯独那传言中妖孽无双,腹黑至极的王爷,无奈至极…叶沁看着这个抱着她八爪鱼一样的美男,简直想扶额“你给我松手!”只见那美男死扒着不放手“娘子香喷喷,本王舍不得放手啊!”叶沁“你当我是毒品啊?”某王爷疑惑不解“毒品?那是什么?”某女主无奈回答“就是可以让人上瘾的东西!”某王爷一阵欢喜“娘子真聪敏!本王就是对你上瘾了”叶沁一阵无奈,这…这…这还是那个不近女色,冷漠腹黑的王爷么?对了!不是还是什么劳什子楼的楼主么?传说江湖上的他冷漠无情?!逗谁呢!
  • 食罪者(全集)

    食罪者(全集)

    原名《无罪谋杀》,喜马拉雅悬疑类冠军作品!国产推理新神作!紫金陈、骁骑校、宁航一联合推荐!骇人听闻的案件集!食人晚宴、人骨雕刻师、南大凶手自首事件……翻开本书,见证最惊险刺激的真相!心理医生丁潜,拥有一项超级能力——共情术。这是一种自我催眠方法,可以让他体验到患者的感受,就像短时间与对方灵魂重合,从而发现隐藏的真相!受省厅警察局长之邀,丁潜开始协助调查那些比较“特殊”的案件。啃食受害者的凶手?封住嘴巴的神秘女子?被堆成积木的人体碎块……骇人听闻的谋杀,匪夷所思的真相!走进那些可怕罪犯的心灵深处,一朵朵恶之花正在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