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794500000002

第2章 什么是微反应

第一反应——被针扎了马上缩回手

小时候,我们经常玩一个游戏: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一人突然伸出一只拳头作势要打对方的眼睛,这时,尽管双方的关系很好,对方的眼睛还是会迅速眨一下,头微微后仰以试图躲避。这个游戏不管玩多少次,被打的一方总是会条件反射般地眨眼和仰头。

警察往往是运用心理学的高手,他们在抓捕罪犯时,如果罪犯混迹于人群,难以分辨,警察就会大吼一声:“张三(犯罪分子的名字)。”结果,人群中一定会有人应一声或者回头,而这个人基本上就是罪犯。这是因为,罪犯此时正处于高度紧张时刻,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总是会下意识地做出第一反应。

鲁迅先生当年收到一封信,他从信封的落款上一眼就看出了写信人用的是假名字,因为那笔迹上有勾抹的痕迹。我们知道,正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写错自己的名字,张三签名时决不会下意识地写“李四”。

这几个例子中,眨眼、回头、一开始写下自己真名字的行为都属于微反应。微反应是指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瞬间,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反应,既包括眨眼、扬眉、皱鼻子等细微的面部表情,也包括耸肩、回头、颤抖等身体的微动作。另外,如前文警察的例子中,类似罪犯的语言回应,也属于微反应的范畴。

微反应最核心的特征和判断标准是,它必然是第一反应,指的是人在接受外界刺激之后,“下意识”的反应,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带着原始的动物性和人类本能。第一反应能够反应人的真实想法,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尤其是心理学家认可。

很多心理测试中,都会出现“第一反应”的关键词。例如,某天(不是特别日子)你收到另一半的礼物或肉麻信息,你的第一反应是?走到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你的第一反应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如果明天早上,你突然发现变了性别,你的第一反应是?测试的设计者之所以如此强调第一反应,是因为他们相信在那一瞬间,你的大脑还没有来得及对行为做丝毫伪装。

也有很多媒体喜欢探究人的第一反应,一条“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文学奖宣布者对记者说,当他电话告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时,莫言的反应是‘overjoyed and scared(狂喜并惶恐)’”的新闻比莫言获奖后的公开演讲更吸引人。因为大家最想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和内心反应。

第一反应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具有转瞬即逝性。第一反应是“如露亦如电”的。当理性的光芒作用于人的大脑,第一反应的“露”会被迅速吸干,第一反应也恰如我们看到的闪电一样,只是一瞬间的霹雳,想将它捕捉也颇为不易。比如说,当人们发现自己撒谎成功之后,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嘴角上翘的微动作,但这种动作会持续不到五分之一秒,是几乎不可见、很难察觉的。研究表明,真正吃惊的动作只能持续一秒钟,超过这个时间的动作都是假装的、有目的的。

第二个特点是第一反应符合人性,但并不一定合乎理性和道德。所有微反应都源于人类内心深处自我保护等“自私”的愿望,它能反应当事人一刹那的情绪,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战场上的士兵,在听到敌军枪声那一刻,第一反应可能是逃跑,但这种反应很短,而且会被随之而来的道德和理性否定,因而并不影响事件的结果,也不妨碍当事人的道德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他人遇事时的第一反应来“读心”,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讨论微反应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福利。在社会交往中的各个领域,都有微反应的用武之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顺利地做事,更游刃有余地与人打交道。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无论美丽而魅惑的狐狸精们法术多么高强,总会有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还会不小心被人们发现。如果说人类也有一条能够暴露本性的“狐狸尾巴”,它就是微反应。即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已经数千年,但仍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无论我们怎么想要在他人面前树立自己期待的美好形象,或者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微反应都会在某些时候“出卖”我们。比如,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时,人会不自觉地分泌或吞咽唾液。而相爱中的两人,在刚刚获知对方心意的时候,虽极力克制,但一定难掩内心的兴奋,急促的呼吸、加快的心跳都是最可能出现的微反应。微反应属于人类的本能,它不是我“想”做的,也不是我“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这给以“微反应”来判断人的真实心理的方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说到底,婴儿吮乳、受惊时动作停顿、害怕时心跳加快,这些行为没有一样是某个人“想做”的,这些行为不必经过人的大脑思维,就像动物界蜜蜂酿蜜、鸡孵蛋一样顺其自然地发生。当然,本能还有无法抗拒性,因为它不受“想”的控制,因而我们也“无处可逃”,紧张时会用手揪住衣角,这些动作是不由自主的。

本能反应的这一特点,为测谎器的发明和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记得在某一香港幽默警匪片中用到一个仪器,此仪器外形很像一个躺椅,椅子上连着一些数据线和其他器具,人躺在上面,被问到一系列问题。只要问话过程中人撒谎了,仪器就会显示出来。

这种仪器并非无稽。据科学研究,一个人说谎的时候,他的心率和呼吸要比不说谎时快许多。而类似测谎仪的器械就是利用人的本能反应,记录下相关的生理变化指标,从而进行数据分析。被测试者,有时要戴上胸带、血压计、橡皮囊袖带、电极等装置。这些装置会记录相关信息,观察与之相关的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情况,并综合分析,最终判断被测者是否在说谎。这种测试仪虽然不是100%准确,但有一定科学依据,能够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追根溯源,人的本能反应往往与动物生命中的两件大事有关,即生存和繁衍。几乎大多数的本能,无论是动物本能,还是人类本能,无论是早期社会人类的本能,还是文明社会人类的本能,都可以归结到这两个方面。孔雀开屏,雄鸟在雌鸟的面前跳舞,是要博得对方的喜爱,从而获得交配权,这是繁衍本能的体现;动物遇到强敌,会拼命逃跑,打败对方会引颈长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是生存的本能。

人类虽然是高等动物,但基本的生命诉求仍然是这两者。人获知意外事件时惊讶的反应,遇到强敌时企图缩小身体面积,都是自我保护心理的体现。而面对异性时的紧张、不安,对美女的喜爱,则与繁衍需求有关。一旦遇到与此两类有关的诱惑或威胁时,人的身体就会表现出非常诚实的一面,让你的内心想法“无处遁形”。

内心真实的想法——邓文迪掌击袭击者

2011年7月的一天,英国传媒大亨、80岁高龄的默多克被指控其集团旗下的媒体出现窃听丑闻而接受议会问询,当天,他年轻的妻子邓文迪坐在他的身后。在老默多克发言期间,突然有一名男子用泡沫馅饼袭击了他的面部。那一瞬间,邓文迪迅速起身,冲向袭击者,狠狠地给了对方一记耳光,准确地打在了袭击者的脸上。

在默多克被丑闻缠身的时刻,邓文迪这一保护老公的举动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麻烦;恰恰相反,此举对改善她的形象,提高她的名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之前,公众对年轻的邓文迪对80多岁的默多克的“爱情”颇多怀疑,猜测其所看好的不是其本人,而是其名望、地位和财产。然而,邓文迪这一掌却成功地让很多人改变了想法,她在世界上的受关注度空前提高,好评也比从前多了很多。甚至在默多克的老家,经过此次听证会,新闻集团的股票在20日开市后大涨近5%。

一个巴掌真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吗?这一巴掌妙在“第一反应”,是“一触即发”,而非“蓄谋已久”。她的迅速反应让人们坚信,她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保护自己的丈夫,而能激发出人这种力量的动力,就是爱,这种爱打动了不少人。

与之类似的,还有多年前的热播剧《还珠格格》。在皇帝不知道紫薇就是自己的女儿时,在南巡路上,御驾一行被白莲教行刺,紫薇这个18岁的文弱姑娘为皇帝挡了一刀,差一点儿丧了命。皇帝的内心非常震撼,他后来问紫薇,为什么敢挡那一刀,紫薇并没有说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话,只说是一种“本能”,然而这句“本能”却越发让皇帝心生感动和敬佩。一个弱不禁风的姑娘,在生死关头,能为自己挡刀,这说明她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对他又有着多么真实和深刻的感情。这种从本能体现出来的感情最让人动容。

人的第一反应是本能的自我展现,是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想法,是最真实的,而其后的各种反应都是经过理智加工的。有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清晨刚刚醒来的一瞬间,你是面带微笑,面容僵硬,还是皱着眉头?这短短的几秒钟反映了最真实的你,那是没有伪装的心情。如果你在路上骑车与别人相撞,你的第一反应怎样?是愤怒地指责对方、逃离现场还是关心对方的情况?出现意外是大家都不愿意的,但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你是否有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的意识,也是可以从微反应中进行判断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能够从别人的每一反应中看出其内心想法的端倪,从而为我所用,积极引导,采取相应措施,使事态向我们期待的方向演进。

一家小的美容化妆品公司通过几年的研发,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效果很好的化妆品。这个新的产品特色在于绿色,未经污染,对人的身体和皮肤都没有伤害和副作用。可是在推销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直到后来,有一个新来的推销员带动了整套产品的销售。

这个叫小美的推销员,看上去成熟稳重,也很干练。这天,小美带齐了产品资料,去了一家经销商那里。当时经销商正在忙着接待一个老供应商,根本就没有空跟她说话。她在等待经销商接待的时候,趁机和该公司的几个年轻女孩聊了起来,但最终都没有打动她们。小美觉得自己准备得非常充分,对为什么没有取得好的说服效果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她终于见到了经销商。经理也是一位女士,她坐在那里,听小美说了几分钟,却没有表现出兴趣。因为二人是初次见面,彼此了解都不深。经理的眼神里渐渐有了倦怠,她不经意地将两臂抱在了胸前。小美感到无计可施,无奈之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打开了化妆品的粉盒,拈了一小点儿放入口中,吃了下去。

此时经销商经理一声惊呼:“你干什么……”话没说完,她竟然松开双臂,站了起来。小美用事实证明了她对产品质量的信心。结果,小美顺利地拿下了这一份订单。

其实,小美也许并不知道,经销商经理那交叉抱在胸前的双臂,表达了内心里对她的否定,就像在她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墙一般,把她彻底挡在了外边。遇到这样的手臂姿势,应该迅速想办法“破冰”,使双方达到彼此信任的状态。类似这样的微反应还有很多,只有看懂了这些动作及其背后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应对自如。

一旦将微反应的种种问题研究透彻,就仿佛在谈话或交往中将人的大脑变成一座透明的玻璃房子,将他人的真实内心一览无余之后,与之周旋,我们就拥有了最足的底气。

理性与微反应——微反应之后,对方在掩饰

微反应的行为是转瞬即逝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全在这一瞬间。因为微反应之后,当事人的理性行为虽然不一定最真实,但从中能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理性行为和微反应的对比,尤其是在这种对比表现出反差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当事人的这一系列整体反应中得出想要的信息。

如果理性行为与微反应之间出现了矛盾,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当事人在说谎,他的理性行为是在刻意控制自己,以图“圆谎”。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自己在掌控行为,但是真的控制住了吗?他的“控制”会表现出一种刻意,刻意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反映了隐藏和掩饰。而隐藏和掩饰的必然是不光明正大的行为,或者是对方不愿公之于众的行为。

这可以用“能量蕴藏”的理论来解释。试想,当一个人控制怒火,或者强忍内心的不愉快时,他心理的状态就像在紧闭的容器里装满了高压水,表面的波澜不惊下蕴藏着紧张,真实的情绪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情绪表露的能量却并未消失,必然会在其他情况下以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和一些生活常理很相似。比如一只吹起的气球,当我们用手捏住一个地方,别的地方就会鼓起来。

再比如,有一个女孩在心理医生面前,很肯定地说她十分爱她的男朋友,但是在她说这话的时候,却几乎不可见地微微摇了摇头。其实,她的真实想法虽然在语言上得到压抑,却通过摇头这个动作渠道表现出来了,因而,心理医生知道了,她在内心深处已经不爱她的男友了。

面部表情机械呆板、痉挛的现象,是这种“圆谎行为”的典型体现,因为这种现象是在强行抵制面部表情产生的不自然现象。只有人的内心情绪得到极度压抑,由于外界环境的种种因素始终无法得到发泄和表达时,才会出现这种表情。比如,单位里对领导心存不满的员工,会经常如此表现。

可见,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够通过微反应所反映的真实想法和微反应之后理性的“圆谎行为”来推测一个人的所想。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在人的一生中,销迹水和橡皮擦是无用的,所有言行都是不可抹掉的足迹。”而综合分析这些“足迹”,以读到人内心的信息,就是微反应读心术的本质所在。

而且,理性一旦为它的主人“圆谎”,有时也会表现出不良的一面。为了不露出马脚,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性一而再,再而三地“圆谎”,而最终在多次“圆谎”的过程中,又必然会露出破绽。例如,作为医生,经常会对患了绝症的病人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但掩盖实情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们必须想办法解释病人的症状,这些解释肯定是假的。一次解释之后,医生就得时刻记得虚构的解释,否则,过段时间病人再问,就会回答得前后矛盾,驴唇不对马嘴。

究其原因,当医生对病人进行解释时,他头脑中存在的首先是病人的真实情况。意识将这些情况印入记忆,它们非常“强势”,会一下子浮出脑海,把编造的谎言赶出去;谎言的根基则绝对没有如此坚实牢固。真相先入为主总会使人蓦地清晰回想起来,后来的虚假细节或篡改过的细节则会遭到排斥。

利用说谎者的记忆不清,抓住他们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很容易看透说谎者的心。

托斯康是一座边远的小城。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个外乡人。这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声望,真真假假地讲了些老家的逸闻趣事。在他的嘴里,他的老家是充满奇迹的,和这里的单调、荒凉相比,简直像天堂一样美妙。

客人很健谈,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不少人。不一会儿,本地一位受人尊敬的市民也来了。他伫立在人群中听这位外乡人夸夸其谈。末了,他很有礼貌地插了一句:“我被你说的那个地方迷住了,只是刚才你说到的那个故事里提起的姑娘后来怎么样了呢?”

愚鲁的外乡人听了这句话停顿了几秒钟,有点愣住了,他歪着头想了想,又编起了故事。但是,在他说完之后,本地的市民就听出了破绽,原来,这次的故事和他刚才所讲的细节完全不同。

这位市民接着又说:“老兄,你说的那个城市里的稀罕事,我们相信。不过你也应该明白,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城,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识过像你这样丑陋的人。”

这件事中,本地市民是个有心人,他巧妙地引出说谎者前后不一的言行,成功地发现和揭穿了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讲,理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人们将它用于正确的、合适的自我控制,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一旦理性被用于无聊的虚荣或恶意的欺骗,就等于被撒旦诱惑,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刺激”必须有效——在意什么,“刺激”什么

微反应是如此忠实,它又能如此有利于我们分析和判断他人的态度和想法,但要真正地运用好这一原理,还必须抓住几个关键词,其中,最重要、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有效刺激”。其实,一提到“反应”,就必然表示某人对某种“刺激”的反应,“反应”和“刺激”是须臾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如果我们要试探某人的想法,就要对其进行“刺激”,但是这个“刺激”是否有效,对我们能否得到有效的信息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刺激”是有效的?

有这样两个故事:

有一位中年男士,由于体质和遗传因素的原因,头发略有些稀疏。因此,他常常想出各种方法掩盖这一缺点,有时用布条把头包住,有时将几根头发拨至头顶。他的朋友们觉得他性格开朗,颇为乐观,并没有看出头发对他的自信产生了什么影响,因而也常常拿他的头发开玩笑。突然有一天,朋友们接到他自杀的消息,都非常震惊。之后,人们通过他生前的日记了解到,原来,他一直对头发稀少的事感到非常痛苦和难堪,只是外表没有表现出来而已,直到他实在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就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这种生活。

还有一位少妇,生过小孩之后,体重增长了不少,她自己内心为此非常懊恼。有一天,她站在地铁里,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站起来给她让座,还关切地问道:“阿姨,您的肚子不小啊,是不是快生了?”这位少妇尴尬不已。后来她下定决心减肥,一年之内竟然减了30公斤,旁人都很羡慕她,却不了解她能取得如此效果的内在心理动力。

在这两个故事中,“稀少的头发”对于中年男士,“过重的体重”对于少妇,都是有效的“刺激源”,是他们内心深处非常在意的问题,如果想要试探这两位的真实想法,可以将这两样作为有效的“刺激源”。

中国有“关心则乱”、“近乡情怯”的俗语,还有“只有你在意的人,才能真正伤害到你”的说法,都表达了同一层意思,那就是:只有一个人真正在意的那件事、那个问题,才能最准确、有效地调动和影响他的情绪。相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自己没有利益和情感关联的事物,一旦谈起,也必定云淡风轻,可以泰然处之。

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微反应的,就是那些令他们“关心”和“情怯”的事物。比如:

在对一位记者进行心理测试时,如果我们问道“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他一定不会有过于夸张的反应,这个问题也不能调动他的真实情绪。因为这个问题是“非功利性”和“非情感性”的,他回答这个问题会觉得非常轻松。但如果我们接着问道“您对2012世界末日的事情怎么看”,他可能就会有一瞬间的停滞,然后再谨慎地说出他的观点。身体停顿是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应,而说出的观点经过了理性思考,他心里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大众对他个人专业水平的评价能够产生一定的关联。接下来,我们再问“您之前得到过哪些新闻方面的奖项”,他的身体则可能出现更为复杂的微反应,因为这个问题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他心里明白其利害。

进行“有效刺激”之后,产生微反应之前,有一个微妙又短暂的小环节,就是情绪的产生。换言之,“有效刺激”要通过影响人的情绪来催生微反应。人有很多种情绪,包括快乐、难过、尴尬、惊讶、难堪等,这些情绪是人的真实感受,它不受理性的制约,也谈不上对错之分,而这些真实的情绪会刺激微反应的发生。

有的人内心比较单纯,或者涉世未深,“喜怒皆形于色”,这一类人受到有效刺激之后,微反应十分明显,我们自然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其想法。

然而,也有一些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即使被问到的是自己关心的问题,也不会表现得多么慌乱,而是更接近于平静。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微反应,很可能是微反应的幅度很小,很可能只是眼球中表现出的一丝丝惊异,很难捕捉。这就需要测试人有高超的洞察力,或者此次没有大的收获,就要再继续给予程度更强的“有效刺激”,也可以称之为“更有效的刺激”,通俗地说,就是再下一剂“猛药”,让其防不胜防。

“有效刺激”是通过微反应读心的利刃和杀手锏,用好它,必定能事半功倍。

基线反应——身体反应有规律

有一种针对没品位女生的调侃说法,说这种女生只在打折促销的时候买名牌衣物,然后在穿的时候,想方设法把衣服的牌子露出来给人看,以显示自身的品位和生活品质。殊不知,其整体搭配的不协调已经将其真实的品位暴露无疑。是啊,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却一定要去买所谓“大品牌”的衣物,只能更加证明自身的不自信,非但没体现出较高的品位,反而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和一些警察对可疑人物的判断标准颇有些类似。他们常说“注意服装的不协调”——如果在某地发现一个人,此人上装穿的是买来的高级品,而裤子是旧品,手提包看起来却崭新,整体上就会给人一种不谐调的感觉,这种人就是有一定危险的。

这反映了一种生活常理,即违背一般规律的事情是可疑的。无论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还是他的衣着、动作、姿态,整体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因为是受一个大脑的控制。一旦某天,有某种行为违背了这个基本规律,我们就要思考其原因及背后的问题所在。这条规律就像一条基线,行为在基线上下跳动得太严重的情况,是不正常的。

在微反应的领域,也有类似的“基线原理”。根据社会文化的不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本能反应的特点,或者习惯性的反应,这种基本的反应就被称为“基线反应”,它就像上述例子中讲到的某个人的穿衣品味及搭配习惯。这种反应有点类似于人体反应的一个“纪律”,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钟”原理也相近。

利用这条原理,我们可以实现对被测试人的基本了解。比如:

面对一个陌生的人,测试者要想测出其真实的想法,由于事先并不了解其性格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我们要先测出其“基线反应”。即在开始测试之初,我们先问一些对他来说无关利益的问题。比如:

你对炒作的行为怎么看?

你喜欢最近热播的某电视剧中的哪位演员?

那个女孩很漂亮,你觉得呢?

……

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并不是想知道被测试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总结出此人身体反应的规律。比如通过他对这几个问题的反应,我们可以大概知道他吃惊的时候是什么反应,痛苦时会情不自禁地怎样做,难过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动作……

这样,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开始进入“正题”,那就是进行“有效刺激”。问一些重要问题:“听说你在上一年的工作中出现了以权谋私的行为,是这样吗?”“有人说你行为霸道、专制,不愿意倾听别人的见解。”“你年底就要被提升了,是真的吗?”在他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过程中,要严密地观察他的微反应。如果将两手五根手指无意识地交叉在一起是他对“紧张”的基线反应,那么,当我们问到常人会感到紧张的事情时,他并未做出此动作,则表明他在两次被试中反应的习惯不同,必定进行了有意识的掩饰,由此我们会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接下去探索,一定能有不俗的收获。

这条规律尤其适用于测谎,只要将被试者的微反应与基线反应对比,如果两者之间出现差异,甚至差异较大,那么他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必定和内心有所不同。不同就代表当事人在掩饰,而掩饰是一种刻意的行为,一定是出于某种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对他进行有效刺激,就能够逐步实现“读心”的成功。

脑功能与优先级——不听大脑指令的那条神经

催眠术在心理学领域颇为流行,很多心理疾病的治愈都需要它的辅助。在催眠术中,心理医生常常用这样的行动指示:

告诉被实验者:“等你一醒过来,听到我摇铃的声音,就马上坐到小张的椅子上。”结果,被实验者刚刚听到摇铃的声音,就根据医生的要求站了起来,走向小张的椅子,但由于小张不肯让出椅子,被实验者又与之争辩,直到夺取椅子的使用权。

其实,被实验者在这个行动中,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是按催眠状态中,医生的指示去做的。也就是说他的大脑没有发挥作用,而是被一种力量(实际上就是医生的意见)控制了。

心理学专家海斯博士,曾在一次催眠学会的会议上,发表他的科学新发现。他说,当人看到诱人的、令人动心的、充满魅力的事物时,瞳孔就会无意识地放大。

比如,一个身心健康的男士看到裸体的女性,他的瞳孔会比平常放大两倍。集邮爱好者得到一枚朝思暮想的稀有邮票时,古董收藏家得到大精品时,瞳孔都会放大很多。海斯教授把这一原则运用到广告宣传中去。他先请观众看各种广告方案,然后把观众的眼部表情拍摄下来,再然后,选择那些能够使观众瞳孔放大的广告方案作为定稿,以此进行创作,广告播出后效果非常好。

可见,在人的大脑中,有一处“阴暗”之地,不听大脑的指令,它有自己的行为逻辑。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比喻文学创作理论,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借用此比喻来解释微反应的问题,我们可以说:“在人的意识中,露出‘水面’,能看见、已经被认识的只是整体的一角,若干未被认识的部分还隐藏在‘水中’。”而那些未被我们认识的部分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人无法控制的,不是我们控制它,相反,是它在控制着我们。

其实,自主神经作用能够引起伴随感情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比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呼吸紊乱等,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去了平衡。自主神经在人体内相对“独立”,靠神经本身进行自我约束,是人的意志无法控制的。

更具体地说,这个问题的科学性要通过大脑结构来解释。大脑的结构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类还没能十分充分地认识其构造和功能,否则人类产生和死亡之谜早就迎刃而解了。尽管如此,经过人类锲而不舍地探索,还是对大脑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大脑中的几个部分的作用和生理机制。

大脑中的“末脑”部分,包括“延髓”等结构,内含内脏自主调节中心,“主管”呼吸、心跳、血管收缩等行为。这些行为基本上是不用人以思考来控制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造假,是较为真实的部分。

大脑中的“间脑”、“中脑”、“后脑”部分,包括“丘脑”、“垂体”等结构,体现的是脑的“中级功能”,控制走路、跑步、眨眼、咀嚼等行为。这些行为一般是不用经过太多理性思考的,因而,如果对此施以“有效刺激”,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些行为又并非完全不能伪装,如果行为人是一个“自我控制”的高手,就需要对方以“更强烈的有效刺激”来“逼迫”,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

大脑中的“端脑”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脑”结构,主要控制人的感觉和运动,掌握一些“高级功能”,如运算、推理、记忆、认知等。很明显,这些是独属于人类这一高级物种的物质和行为,是完全由理性控制的。人类在学习知识和工作时所进行的智力活动,都属于此类,是思维的产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最不真实的。因而,对于人的语言、书面报告、公开发表的演讲,这一类经过了“精心准备”而呈现出来的“反应”,要保持警惕,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利益考量,很多部分不可信以为真。

就像人类在物种进化的层面再“高级”,仍然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承载思维和灵魂一样;就像人的精神再高贵,仍需要一副“皮囊”来物化一样。在几千万年的发展进化后,人类仍然没能摆脱身体物理特性对自身的控制,大脑中的那些低级功能仍在“摆布”着我们的行为,这是理性触碰不到的“黑暗领域”,而这个领域的存在,就是微反应原理的科学依据,也是我们赖以“读心”的基石。

情绪与能量——生气是个力气活儿

有这样一则心理学游戏:

请一个人按照事先约定的要求参与电脑上的游戏,同时用一个小装置夹住人的耳垂。电脑上首先显示的是一片灰白、无趣的画面,一棵叶子已经落光的大杨树,灰蒙蒙的天,没有太阳。面对这个画面,被试者要尽全力去想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轻松的事。当被试者有意识地调整情绪状态,树枝上也开始有嫩芽生长出来,慢慢成长,变得翠绿,太阳也逐渐穿透云层,天空亮了起来,这时,被试者的心情也随之好转。

此时,被试者的头脑中浮现出一片田园,那是经常出现在他梦中的故乡的景色——苍翠的山,澄澈的水,鸣叫的小鸟……不过一小会儿,他就想不下去了,他感到有些累,突然想到下周的工作,要完成哪些任务。而一旦想到此事,电脑上的画面就猛地一转,回到了游戏刚开始时失去生机的图像。人也跟着着急,被试者赶紧闭上眼睛,再去努力想自己的家乡,他看到了硕果累累的枣树,听到了水牛的叫声……大杨树再次茂盛起来,天空变得蔚蓝起来,太阳出现了。

游戏结束后,那个夹在耳朵上的小装置记录了测试的结果,它用一系列的曲线反应出了被试者的情绪谐调状态。电脑上的画面随着被试者的情绪控制而变化,反映了情绪谐调的力量,换言之,情绪是可调节的,它是一种能量。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只占人体重的2%左右,却要消耗我们的能量的约20%。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情绪对保持我们自身能量充沛的重要性。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生气也是一个“力气活”儿,生气时所消耗的能量也许并不比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少。

情绪与能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匹配的原则,情绪是消耗能量的。刺激都会产生情绪,而情绪要消耗一定能量,因而,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动作。微反应动作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与刺激大小的程度成正比。

如果某人表现出来的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并不匹配,比如在《世说新语》里,提到有一个人,在下棋的时候听说自己儿子的死讯,却并没有号啕大哭,也没有其他反应,而是保持原有的情绪状态下完了整盘棋,然后才回家去。这种反应太小,太不正常,与“儿子死亡”的高强度刺激并不相符,就表明此人是在有意控制,是在作假。

这种匹配程度,是我们调节自身情绪的一种方法,也是判断他人心理的一种途径。

有一位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给心理热线打电话:“我想说一下自己的事……”他用低沉、平静的男声讲述了自己的事,“失恋、申请出国读博失利、父亲遭遇意外去世,我感到非常痛苦,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打算。”

“在这一系列的事中,你最难以接受的是哪个?”心理分析师引导他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说:“是父亲的去世。”

但是,在谈及与父亲有关的事时,比如父亲的人生经历,他根据别人的讲述而了解的父亲出事的现场情况,以及自己年少时与父亲的往事,他的声音都非常平静。

后来,在分析师的引导下,谈到小时候父亲给自己买月饼一事时,他的声音终于有了哽咽。分析师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默默倾听,后来,他一段一段地诉说着,虽然缺乏逻辑,但越发动情,最后痛哭失声。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分析师并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但是经过此次交谈,这位学生的心理终于有了改观,他开始理性地思考未来。

原来,他的家里,还有母亲和年幼的弟弟,而他本人又有强烈的责任感。父亲去世之后,他在家里一直扮演安慰他人的坚强角色,致使郁积在内心深处的痛苦情绪无法释放,压抑了太久,使他无暇,也没有很好的心情思考自己的事。倾诉之后,情绪得以发泄,他的生活也回到了正轨。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对于自身的情绪,只可“疏”,不可“堵”。要找到发泄不良情绪的正确通道。同时,在这一点上,别人与我们也一样。因而,我们要学会从情绪能量的角度发现别人反应和行为中的问题及矛盾之处,如果他人表现出来的微反应与刺激的程度不匹配,我们要顺着这一思路思考和探究下去,就能发现对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说谎那点事儿——向左看不一定代表说谎

多数人童年记忆中都有这样的一幕:被妈妈察觉说谎时,妈妈常会说:“宝贝,如果你说的是真话,就看着我的眼睛。”可见,眼睛最容易暴露人的真实心理。

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常识,然而,在人与人之间往往还流行着其他一些各式各样的说法,比如认为摸鼻子、向左看的行为表明当事人一定在说谎。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其立论本身也比较机械,并不符合我们上一节讲过的“基线反应”的原理。而且这两种行为一般来讲都是可控的,不如瞳孔反应等人体的“自发”反应更可信,更有说服力。

一般来讲,说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蛛丝马迹:

1.瞳孔的大小变化

这是反映情绪活动变化的一条重要线索。一个人心情激动时,瞳孔通常会扩大,这种变化是说谎者自己无力控制的,而且说谎者一般也不会想到要花力气去掩盖这一行迹。不过,瞳孔扩大只能说明情绪激动,但对于分析是什么样的情绪导致这一变化,却无能为力。

2.眼神的投向

一个人的眼神投向或视线也能反映出心情和情绪。一般来讲,眼睛斜视是一种可疑的动作,很可能是当事人为掩盖某一行为而采取的本能反应。

比如,妻子感到夫妻关系不如从前,丈夫似乎有心事不愿让她知道,就找到特定的时间,故意问他道:“你到底做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还想瞒着我吗?”丈夫自己心虚,不敢正视妻子的眼睛,只能小心翼翼,顾左右而言他。看到丈夫一副“做贼心虚”的表情,妻子确信了自己之前的猜测,接下去追问,最终丈夫只好说出了真相……

眼睛斜视,一般被认为有秘密,不愿意展现在人前,是“不想让别人看清我心”的想法在起作用。这些人,因为说谎而感到不安、不自在,所以总是试图左顾右盼以收集周围的信息,消解不安或者获得安全感。

可见,避开对方视线的动作常常代表不愿被对方看穿自己的心理,或当事人心虚、害臊,也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厌恶和拒绝。偷偷地看人一眼又迅速移回视线,是因为不敢正视对方,但又忍不住想看对方。视线闪烁不定常产生于内心不平静或不诚实之时。

“正视”是人们识别谎言时注意最多的方面。人们总是怀疑那些不敢正眼看自己的人,认为他们一定有某些事情“不能见光”。说谎必定使说谎者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一旦视线与对方相遇,看到对方疑虑、探究的目光会使这种心理紧张加剧,因此说谎者会尽力地避开对方的视线,以降低自己的紧张程度。

3.眨眼的频率

正常来讲,人每分钟平均眨眼5~8次。这个动作是一种身不由己且不知不觉的行为,然而,如果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眨眼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

常见的眨眼方式有连眨、超眨、挤眼等几种。连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连续眨眼,通常是思虑不周或犹豫不决的表现,有时代表当事人竭力抑制自己的激动情绪。超眨指幅度很大、速度较慢的眨眼方式,属于一种戏剧性表情,通常表示假装惊讶。挤眼是用眼睛给在场的另一个人使眼色,代表此两人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它所传达的潜在话语是:“我们此时共同拥有的一个秘密,其他人并不知道。”在集体交际中,其中两个朋友互挤眼睛,代表一种特别的亲热,表示他们对某一问题有相同的感受或看法。

当一个人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既不能一直正视对方,又不想使自己分散注意力,通常就会采取频繁眨眼的方法。一个人频繁地眨眼,一般表明他心中藏有秘密。眨眼次数增多,是他在防范泄密。过度频繁的眨眼动作,也有在对方面前掩饰自身弱点的目的。

人闭上眼睛,就如同在一间屋子里关上门,是不想让别人窥探自己内心真实世界的举动。可见,想要探得人内心的秘密,盯着他的眼睛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有时,“读眼”即可“读心”。

同类推荐
  • 墨菲学.1

    墨菲学.1

    墨菲定律其实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在很多事情上,人们总是盲目乐观、心存侥幸,他们相信自己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也很快会过去。这种盲目的乐观与侥幸心理让我们忘记了,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类的智慧其实是肤浅且幼稚的。正是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世界是庞大而复杂的,虽然人类十分聪明,且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却无法彻底地将万事万物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有自身的局限性,即使再有智慧,也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世间万物;即使再聪明,也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错误。不论科技有多进步,有些不幸和错误总会发生,而且人类越是自以为手段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

    健康的爱情心理仿佛是爱情的坚固小舟,经得起风吹浪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情的失意,婚烟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外在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健全的爱情心理。只有不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爱情才能完善。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

    本书紧密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和一线心理辅导老师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经验,从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等四个模块多个方面介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巩固走的具体操作,为规范化、专业化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提供了系统参考。
  • 人人都爱看的通俗心理学合集(套装共18册)

    人人都爱看的通俗心理学合集(套装共18册)

    《人人都爱看的通俗心理学合集(套装共18册)》囊括了多位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通过各种案例与理论,从各个角度帮助读者领略心理学的奥秘,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并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能有所长进,直至取得最后的成功。本套书不仅仅是有关哲学或者心理学的知识,它还告诉我们,无论钻研何种事物,都不要抛弃人性,而要借助观察人生现象来搜集素材。心理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译文心理)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译文心理)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毕生贡献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在书中,精神分析大师秉其行医多年的细微观察和洞见,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将无意识的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他为我们掀开了遗忘、错误、迷信等等日常现象的奥秘。丰富实例将引您跨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带给您全新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从病态现象的观察出发,经由梦、神话、传说、艺术创作的研究,而终于在正常人日常生活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获得了最坚强的据点。唯有研读弗洛伊德本人的著作,才是了解精神分析学的最佳途径。
热门推荐
  • 青年村支书

    青年村支书

    完本了,只能这样了希望兄弟们不要介意,有什么不满都说出来,想骂也行120979596我的Q兄弟们尽可以大声发泄心中的不满。
  • 初夏漫天落叶枯竭

    初夏漫天落叶枯竭

    十五岁的简思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喜欢上一个比自己大六岁的大学二年级的男生。她有些幼稚,有些单纯,却偶尔成熟;她有些倔强,有些叛逆,但也是身不由己。抱着那期待的心情进入了两个人的世界,太多羁绊。最后,负荷的情感被淡淡的一句话而结束。情感纠结的世界里,缘分的那些线相互交错,红线终落谁手?
  • 佛系女主林朵儿

    佛系女主林朵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为何我们相识相遇相知是平坦无磕,却让我们的相爱如此艰难,咫尺之间却隔着天涯海角!你我相守,定要执子之手,走完余生!
  • 蓝调江南

    蓝调江南

    《蓝调江南》收入有十五篇散文作品。即《老茶馆》、《听书》、《八音刀》、《巷口小吃》、《电影船》、《母亲树》、《一头有名字的羊》等。较之金曾豪的小说,读《蓝调江南》,人们可以更为直接地在少年金曾豪的引领之下,走进江南“小镇”的每一处实景,走进江南“小镇”的生活,在他的散文天地里“零距离”地与江南“小镇”的风土人情作一番“亲密的接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厚实的乡土文化,并在交汇之中产生出平静、恬淡、亲善、自足,感受到金曾豪创作灵感的渊源。
  • 巧克力记事

    巧克力记事

    乔可栗面无表情(不!女主你崩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厚脸皮的蘑菇。”――于是大家木有看错,我把名字简介都改了(实在不想开新书),所以这是个新的故事,请多多指教啦!顺便说一句,男主是莫谷。
  • 我只是强得不太明显

    我只是强得不太明显

    【系统消息:玩家<罗灿>击杀<离火兽>获得稀有宝物<天残之刃>,等级:绝品★★。】你找到罗灿并查看对方等级:低级。你不放心,使用‘洞察术’查看对方装备:垃圾。你心头大喜,胜券在握,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瓮中捉鳖,关门打狗,果断出手偷袭‘罗灿’,并开始幻想抢到‘天残之刃’后,是选择自己佩戴还是送给心仪之人获取交配权。???【系统提示:亲爱的玩家,你被‘罗灿’一刀秒杀!】…看着对手消失后留下的各种物品,罗灿惊慌失措,“啊,抱歉,我还以为是只野怪呢..”
  • 神级仙界系统

    神级仙界系统

    仙侠与游戏的结合,改变以往仙侠的慢节奏。升级练功玩天才,一路爽到爆。方炎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仙界》意外猝死,穿越到了修真大世界,带着一个逆天的仙界系统。等价交换系统交换经验值功点值,炼丹阁炼丹,灵丹仙丹成批制造,炼器阁炼器,仙器法宝必出精品。有了仙界系统,练功升级,突破如饮水,战劲敌,越级挑战如同家常便饭……一人可屠千万强者,踩小人,玩天才,随心所欲随性而为,一步步走向巅峰。新书《我在仙界有块田》孙富贵是玉皇大帝钦点的下界仙农,到仙界种田玩转两界。需要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下面车位有链接,收藏推荐打赏来者不拒,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 爹爹接招之逆天儿子腹黑娘

    爹爹接招之逆天儿子腹黑娘

    二十一世纪王牌特工,一朝穿越,遭人陷害,成为雪域大陆最神秘的圣地阁主义女,六年后带着逆天宝贝强势来袭,教训恶毒后妈,给逆天儿子选个爹?搞定优质男。片段:“你个小爷长得一模一样,是不是小爷的爹爹?”屎壳郎咬着手指,乌黑的眼睛在司徒枫的脸上打转。“臭小子,我当然是你老子。”司徒枫一把抱起屎壳郎。“你是恐龙蛋孵化出来了。”佟沫撇了一眼两张一模一样的脸,淡定的喝了一口茶。“……”两人只感觉头顶飞过两只乌鸦,满脸黑线。“原来我这么强大,能让你生恐龙蛋。”司徒枫伸出一只手捏了一下佟沫的脸。“噗”佟沫不淡定的口里的茶喷了出来……,见过不要脸的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 灵控异界

    灵控异界

    看小说中的主角是怎样走上强者之路,建立自己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实力,登顶最强王者!
  • 暖婚撩人,顾少宠妻上瘾

    暖婚撩人,顾少宠妻上瘾

    一场算计,喜欢多年的骑士突然向继姐求婚,伤心欲绝下,夏唯一强拉着青梅竹马的顾亦然直接去民政局领证。婚前,就知道这个男人心狠黑。婚后,才知道这个男人更无耻。在经过每晚永无止境的煎鱼运动后,夏唯一终于忍不住了:“顾亦然,你够了啊……”吃饱喝足的男人却笑得阴险道:“这怎么能够?不多满足你一些,你岂不是又要惦记酒吧里的那些猛男了!”夏唯一:“……”这都多久以前的黑历史了,他竟然还一直记着,果然是这世上最小心眼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