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8600000008

第8章 佛教传播与佛教典籍

佛教的传入与佛典的流行

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以后,印度佛教逐渐传播到印度西北地区,并沿着丝绸之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内地。在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中,引用了曹魏时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中有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载。所谓《浮屠经》实际就是《佛经》,它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的故事,以及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理,但是这部当时口授的佛经未能流传下来。

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是《四十二章经》。据东汉《牟融理惑论》等书记载,传说汉明帝永平七年(64)时夜梦金人飞行殿廷,于是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永平十年(67),他们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了经书、佛像,翻译了《四十二章经》。这部经书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因此有关学者考证,它不是直接的译经,而是一部辑译多种经书的“经抄”。汉译《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由于它内容质朴平实,在佛教刚刚传人我国时比较适合佛教初学者的需要,所以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四十二章经》现在流传三种版本:一是《高丽藏》所收本,它又缘于北宋初年的《开宝藏》;一是北宋真宗时的注释本,收入明代《永乐南藏》中;还有一种是宋代守遂的注释本,流行较广,明清两代僧人都给它作过注疏。

东汉末桓帝、灵帝时,西域的佛教僧徒相继来到我国内地,佛经翻译渐盛。汉末传人的佛教有两个系统:一是小乘派的安息系统,以安世高为代表,他到洛阳不久就学会了汉语,并开始译经,共译佛经30余部,其中较重要的有《安般守意经》《阴持人经》,大小《十二门经》等,多为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经典。安世高传布教义,重在“禅数”之学。“禅”指禅观,即通过禅定静虑而领悟佛教之道,其法多种,其中如“安般守意”法,指有意识地控制气息出入,守持意念,专心一境;“数”是用数字把佛教中名目繁多的名词概念归类论述,从而达到阐述佛教理论的目的,如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十八界等。这给初学佛教者带来很大方便,所以安世高传教很有成效。另一系统是月氏系统,以大乘派的支娄迦谶为代表。他在中国译经十余部,其中确实可考的是《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三部。其所译佛经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有很大影响,如《道行般若经》是反映佛教般若学的较早经典,主要宣扬大乘佛教“诸法性空”“诸法如幻”的思想,在魏晋时曾形成大的研究高潮。其他两部佛经也都是讲大乘禅观的经典。又如《般舟三昧经》宣传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后来净土思想的流传实以此为开端。以上代表大小乘佛教的两个系统,汉末与魏晋时期在中国皆有影响,只是后来由于大乘佛教的学说更适合中国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环境,才得到更充分发展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继续向中国内地传播,由于统治者的支持,这一时期有大量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土,并出现了一批成就显著的佛学家和译经家。

在西晋武帝太始二年(226)进入内地的竺法护,原是月支国人,因世居敦煌,又称“敦煌菩萨”。他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居住四十余年,翻译了《光赞般若经》《贤劫经》《正法华经》等159部、309卷大乘佛教经书。他的翻译不仅范围广、内容丰富,译文也比较忠实。

后秦弘始三年(401)进入长安的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家。他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与弟子们一起译出了《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经论,系统地介绍了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据《出三藏记集》著录,其译出经数为35部,384卷。他所翻译的佛典,有不少成为后来佛教宗派的经典和理论根据,在中国译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佛驮跋陀罗也是一位杰出的译经家,他出生于古印度,东晋义熙四年(408)到达长安,弘传禅数之学,翻译佛经。后又到庐山与慧远合作,到建康与法显合作,共同译经。先后译出《达摩多罗禅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新无量寿经》等13部、125卷。其中所译《华严经》60卷,以及关于坐禅、持戒的经类,在中国佛教界广为流传。

菩提流支,亦译“菩提留支”,北天竺(今阿富汗一带)人。据唐《开元释教录》记载,他从北魏武帝永平元年(508)到洛阳从事译经,至天平二年(535)止,所译经论共30部、101卷。其中主要有《金刚般若波蜜经》《入楞伽经》《弥勒菩萨所问经》《无量寿经论》《金刚般若经论》《法华经论》等。

真谛,也译为“波罗末陀”,是当时又一位杰出的译经家。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今巴基斯坦一带)人,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应梁武帝邀请来到南海(今广州)译经,先后翻译了《十七地论》《金光明经》《唯识论》《摄大乘论》等,较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特别是所译《摄大乘论》影响最大,后来南朝学者以此为理论依据,形成了摄论学派。真谛的翻译,大都保存佛经的原来面目,文字虽有些艰涩,间或夹杂一些他自己的解释,但从其师承来说,大体是正确的。

中国译经史上的翻译家,除了从印度和西域来的僧人以外,也有中土的高僧,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译经家有道安和法显两人。道安俗姓卫,祖籍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他不仅是东晋时博学的译经家,还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佛教宣传者和组织者。道安在组织僧众宣讲佛法的同时,制定了沙门以释为姓,以及僧尼赴请、礼忏等行仪规范。他晚年在长安主持翻译了《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毗昙心论》等10部经书,共180卷、100余万字。他还注释佛经并为佛经作序,对阐明经义及流传源流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整理当时所能见到的佛教典籍,编成《综理众经目录》,这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部佛经目录。法显俗姓张,山西人,也是东晋时著名的译经家。他不仅在中土译经,还不辞辛苦,西行求法,前后凡15年,游历近30国,从印度、斯里兰卡带回一批梵文经律。回国后又译出《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祗戒律》等,著有《历游天竺记》一卷,记载了游历诸国的见闻。

佛教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隋唐,正式走向独立发展时期。特别是唐代,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佛教寺院经济不断发展,僧众大量增加,具有不同特点的各个宗派都在此期相继形成。佛教的流行,在唐代呈现出繁兴景象。唐代对佛教经典的全面整理;各宗派对有关经典的深入研究、阐释和奉行,是此期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对佛经的全面整理,表现在对梵文佛典的全面收集以及译经事业的真正成熟。玄奘的西行取法和长安译经,是唐代整理佛经最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佛教史最辉煌的一页。他从贞观三年(629)出发西游,孤征17年,行程50000里,历经110余国,忍受了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印度佛教的最高成就,带回梵本佛典520夹、657部。回到长安后,玄奘立即投入译经工作,先后历时20余年,译出大小乘经律论共75部、1335卷,其译籍之富空前绝后。玄奘译经,克服了前人零散抽译的缺点,注意抓住重点,对各家学说的来龙去脉作完整的介绍,人们从他的译籍里可以了解到当时印度佛教的全貌。他既不主张专在取意的意译文风,又反对诘屈聱牙的直译文体,由于他通晓佛典,又精通梵文,所以所译佛经不仅文意正确,文词也斐然可观,后世将他的经译称为佛教史上“新译”阶段的开端。继玄奘之后,又有义净渡海西行印度,他带回梵文佛经近四百部,回长安后译出56部,230卷。

唐代经玄奘、义净等人的努力,使中土具备了齐全的佛典梵本,这就为当时译经事业的繁荣和中国佛教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重要佛典在唐以前虽有译本,但或篇幅不全,或文义不备,不能令人满意,唐代译家大多致力于重译佛经,使之益臻完善。在汉文《大藏经》中,许多重要的经典都有唐代的重译本,如《瑜伽师地论》《楞伽经》《首楞严经》《俱舍论》《大般若经》等等,与前代译本相比,自然以唐译本更为精善。唐代译经事业的进步,还在于翻译组织发达完备,国立译场继隋之后在唐代规模更大,翻译人才精萃汇集,分工细密善巧。整个译经过程,除主译之外,还有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专人负责的环节,从而保证了翻译经文的正确和通畅。

隋唐之际,由于佛典的广泛流传,中国佛教内部摄取了一些重要经典的思想学说,相继形成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佛教宗派。各家在形成思想和宣讲教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批重要佛典的研究和传播,同时也撰著了一批宣传宗派教义的佛教典籍。例如:

最早产生的天台宗,由智颉在天台山创建。此宗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所以又称法华宗。《法华经》又称《妙法莲华经》,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据以立说。智颉为《法华经》作《法华玄义》20卷、《法华文句》20卷两部注疏,又根据《法华经》的思想撰写了《摩诃止观》,提出了“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天台宗的基本学说。

由隋代吉藏所创立的三论宗,因依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而命名。吉藏曾为“三论”注疏,并作《三论玄义》,论述三论的概要。三论的中心思想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也即“一切皆空”的思想。《中论》开宗明义,则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的“八不”,阐发了这种基本的观点。

由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慈恩宗,又称“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奉行的佛典为《瑜伽师地论》。这部经典以玄奘所翻译的100卷本最为全面详尽,该书强调客观世界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设的现象,论述禅观渐次发展过程的精神境界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玄奘在此基础上,还糅译了大乘唯识宗的经论,编成《成唯识论》10卷,宣传唯识宗的思想,即认为不是外境引起人的意识活动,相反,是意识的活动生出类似“外境”的表象。

由法藏创立于武则天时期的华严宗,以推崇阐明《华严经》而得名。《华严经》汉译本有多种,各译本中,以唐代实叉难陀所译80卷本品目完备,最为流行。该经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华严宗对《华严经》注疏极多,法显之前的杜顺撰有《华严五教止观》一种,智俨撰有《华严搜玄记》等三种,法藏则撰有《华严经探玄记》等十种。《华严经》及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辨范畴,对后来程朱理学的学说有较大的影响。

唐代道宣创立的律宗,是一个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宗派。印度的五部律传到中国有四部,它们是《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和《五分律》。律宗以《四分律》为主要依据,《四分律》原是小乘佛教昙无德部的律典,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被用大乘教义加以解释。道宣对《四分律》作了许多注疏和阐发,他的《四分律比丘念注戒本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是律宗教义的主要基础。

净土宗是以“净土三经”为主要经典而建立起来的宗派,正式奠基者是唐代的道绰和善导。“净土三经”是《大无量寿经》二卷、《观无量寿经》一卷、《阿弥陀经》一卷,这三部经主要是赞美阿弥陀佛的宏大誓愿,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美丽以及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其中的《阿弥陀经》简单易懂,全经仅2000余字,净土教徒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经典,在一般民众中影响也较广。

唐玄宗开兀时期,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到中国,创立了密宗这一宗派,因此这三人称为“开元三大士”。密宗奉行《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和《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其中又以《大日经》为主。《大日经》全经7卷、36品,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二品《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为全书纲要。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大宗派,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最有影响的宗派。一般的说法,认为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时印度僧人达摩,而实际以唐代禅宗南宗的创始人慧能影响最大。禅宗奉行的佛典有《楞伽经》《金刚经》,而慧能所作的《坛经》则是禅宗思想的代表作。《坛经》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叙述慧能得法传宗的事迹;一是记载他启导门徒的言教。后一部分反映了禅宗的思想,其主要观点则在于“直见心性”和“顿悟成佛”两方面。禅宗把一切归之于心性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契合,因此禅宗得以长期流传,而宋明理学中的程、朱、陆、王诸家也都从禅宗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理论学说。

中国的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宋元明清几代,渐入式微。从佛教各派的流传来看,宋元两代愈来愈多的人皈依到禅宗门下,其余义学各宗逐渐衰落。此后,随着佛学自上而下逐渐走向民间,简单易行的净土宗又日益盛行,明清两代不但提倡禅净一致,而且禅宗也流归净土行了。在佛典翻译方面,除了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重建译场,译出五百余卷经论之后,未见有其他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宋元明清几代对于佛教典籍的整理和传播,主要表现在对佛籍大型丛书——汉文《大藏经》的编纂和刊印。

中国的佛教典籍是伴随着佛教的输入、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历代中外佛教翻译家,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翻译了大量佛经,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时,汉译佛经已达2278部,7064卷之多。仅以汉文《大藏经》现存的翻译佛经来说,也仍有1520部,5620卷。此外,历代中国佛学家,也为佛教的传播编撰了大批注释佛经的著作,以及传布各宗派教义的专著和语录。这些宣传佛教教义与思想的经典,是中国佛教流传发展的根本依据。

中土撰述的佛教史籍

中国的佛教典籍除了宣传佛教教义的各种经典和著作外,还有大量的佛教史籍,这是在佛教传人中国后不久由中国佛学家或佛教徒陆续记载、积累起来的。在现存汉文藏经中,各类佛教史籍则有近百部之多。从体裁形式上看,佛教史籍不仅继承了一般史籍中的传记体、纪传体、编年体、志乘体、纲目体、目录体等体裁,还发明了佛教史籍特有的经传体和灯录体。体裁多样、卷帙浩繁的佛教史籍不仅记载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为传播佛教思想发挥了作用,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史料。

如按体裁来区分,中国佛教史籍的体裁有12种之多。

传记体是佛教史籍最早产生的体裁,晋代就出现了一些专记僧人行状的专传,如季颐的《竺法乘赞传》、王珉的《高座别传》、竺法汰的《安法师传》等,可惜这些早期传记因篇幅较短,很多未能保存下来。传记体佛籍又可分为总传、类传和专传。“总传”以梁朝释慧皎的《高僧传》为早,这部书记载了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梁天监十八年(520)间的高僧524人。全书体例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种。这种写作形式为唐代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宋代赞宁的《宋高僧传》、明代如惺的《明高僧传》、明河的《补续高僧传》所继承。“类传”则是专记一地一寺或某一宗派、某一类型僧人的传记。如梁代张孝秀的《庐山僧传》,唐代释道宣的《天台六祖略传》、明成祖敕撰的《神僧传》等等。“专传”的流传也很多,较有影响的有隋代释灌顶的《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唐代释彦琮的《法琳别传》、崔致远的《法藏和尚传》,而最为成功的应属唐代慧立、彦琮合著的《三藏法师传》。该传10卷,8万字,前5卷记玄奘早年生活及西行求法,后5卷记玄奘归国译经的情况。全书资料丰富,行文典雅,堪称名人谱传的力作。

南宋宗鉴的《释门正统》8卷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佛史,也分本纪、世家、志、列传、载记等体例。这部书产生于天台宗与禅宗争夺佛教正统地位之际,作者借修史将天台宗初祖与释迦牟尼同列于“本纪”,以示天台宗是“正统相承”于释迦牟尼的宗派,而将禅宗等其他宗派的祖师置于“载记”,以达到贬斥异宗的目的。《释门正统》的身土志、弟子志、塔庙志、护法志、利生志、顺俗志、兴衰志、斥伪志等八志,充分反映了佛教史书的特色。在宗鉴成书之后不过30年,天台宗僧人志磐又撰成另一部纪传体佛史,他的《佛祖统纪》54卷,在前书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材料,征引教内外典籍近200种,使之内容更为丰富。《佛祖统纪》的九志,也是此书中分量最大、最具特色的内容。该书在体例上还比前书增设了“历代传教表”“佛祖世系表”两个史表,增强了史书的直观印象。

佛教编年史首创于南末沙门祖琇撰的《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该书28卷、附录1卷,所记佛教史实始于汉明帝永平八年(65),终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共893年。较为重要的编年体佛教史籍还有南宋本觉编集的《释氏通鉴》12卷,此书记载自周昭王甲寅迄后周恭帝庚中间共1930年的佛教史实,采取每年必录的体例,有佛事则记,无佛事则仅标甲子、年号。全书采用佛、儒、道典籍103种,凡引用史料皆注明出处,不同记载则用注文辨析考证。元代释念常又撰有《佛祖历代通载》22卷,此书有关佛教史实虽多抄自《景德传灯录》和《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但在编撰体例上也有特点,记事以世俗历史为经,以佛事为纬,不仅反映了佛教史实,而且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也都有明了的交代。此外,元代觉岸的《释氏稽古略》、熙仲的《释氏资鉴》也是较有价值的编年体佛籍。

志乘体佛教史籍包括一地之志、一山之志和一寺之志。现存最早且最著名的佛教地志是北魏杨街之所作的《洛阳伽蓝记》五卷。洛阳自东汉明帝建白马寺始,到北魏时寺庙曾多达1367所。《洛阳伽蓝记》从城内到城外,以东西南北中等方位分五卷记述了一些重要寺庙的地理位置、寺内的布局和文物、寺庙的兴废和有关人物事迹。唐代的《大唐京寺录传》和明代的《吴都法乘》也属于这类佛教地志。较早的佛教山志是唐代慧祥所作的《古清凉传》五卷,专记五台山佛教史实,包括寺庙兴废和有关人物故事。关于五台山佛教胜地的记载,还有宋代的《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以及明代镇澄所作的《清凉山志》。佛教寺志以明清为多,清代德介的《天童寺志》颇能反映这类寺志的情况。该书10卷,分山川、建置、先贤、感典、云踪、法要、塔象、表贻、辖丽、余考等十考,详细记载寺庙创建与沿革、文物与诗赋、历代住持及云游高僧的事迹,包括历代帝王对天台寺的封敕和寺庙的庄园经济等,具有各方面的史料价值。

佛教史籍中的“经传体”和“灯录体”是佛史独创的体裁。经传体佛史专记某一佛经的传习源流。影响较大的有唐代慧禅的《弘赞法华经》、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僧祥的《法华经传记》。以僧祥的《法华经传记》10卷为例,可知经传体佛籍一般记载该经的部类卷帙、隐显经过、传译年代、派生经典、有关论注、诸师序记以及僧俗因讲解、讽诵、咏读、书写、听闻此经而获感应的事迹。这类经传,对于了解佛经的内容卷帙及授受源流等状况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但其中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感应事迹则用处不大。后来出现的一些感应记、持验记等,如宋代的《法华经显应录》、明代的《法华经感应略记》和《金光明经感应记》、清代的《观音经持验记》和《金刚经持验记》等,都是对经传体中感应内容的发挥。

灯录体佛籍是禅宗历代传法世系的记载。“灯录”是介于“僧传”与“语录”之间的一种体裁,与僧传相比,它偏重于记言,主要内容记载了传法的机缘语录及赞、偈、箴、颂等思想材料。与语录相比,它又是按照传承世系来编排全书体例的,除记言外,它还记载传主的生卒、师承、世寿、僧腊和谥、塔等情况。禅宗传法世系的记载可上溯到唐代惠矩的《宝林传》,五代后梁惟劲的《续宝林传》及南唐静、筠两人的《祖堂集》。真正的灯录始于宋代道原的《梁德传灯录》30卷,该书记禅宗世系源流共52世,1701人。《梁德传灯录》引出的续作有:北宋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30卷、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30卷、南宋悟明的《联灯会要》30卷、正受的《嘉泰普灯录》30卷。以上“五灯”共150余卷,内容多有重复。于是南宋普济删繁就简,将它们合编为《五灯会元》20卷。《五灯会元》出现后,前5种灯史渐少流通。元、明、清三代陆续有多种灯录问世,甚至还出现了地方性灯录,如《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以及专记俗弟子的《居士分灯录》等。各类灯史为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

游记类佛教史籍是古代高僧对于求法或游历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载。这类著作尤以西行求法的游记影响更大,如东晋法显的《历游天竺记》1卷,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12卷和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法显的《历游天竺记》记述他西行求法,游历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所见所闻,所记年代和事实简明准确,是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各国史地、风俗、宗教的重要著作。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不仅是佛教游记中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该书详细介绍了印度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宗教盛衰。近代印度等国的考古学者根据此书记载,对当地的古城、古刹和石窟遗迹进行探查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该书不仅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宝贵史料,也是研究中国西北史地的重要依据。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他在旅行途中于南海宝利佛逝托人带回的一部著作。此书以记述印度和南海诸国僧人的日常行仪法式为主,也带述了当地的佛教部派、寺院制度及一般的社会风俗。以上几部游记均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佛经目录是佛教史籍的重要著作,它们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佛经的流传情况,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部有确凿编纂年代的佛经目录是东晋武帝宁康二年(374)释道安所编的《综理众经目录》,其中所载经典有六十余种,这部目录虽无抄本传世,但对历代影响深远。现有最早的佛籍目录是梁代僧枯的《出三藏记集》15卷,是记集中土所出翻译经、律、论的佛籍总目录。全书体制分撰缘起、铨名录、总经序、述列传等四部分。此后各代皆撰有佛籍目录,较著名的如隋代费长房的《开皇三宝录》(又称《历代三宝记》)、唐代释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和释智升撰《开元释教录》、明代释智旭的《阅藏知津》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释智升撰的《开元释教录》20卷,该书分总录、别录两大部分,总录十卷为“总括群经录”,以译人为主,著录了由汉至唐所译出的诸经书目,并有译人小传;别录十卷为“别分乘藏录”,以经书为主,著录各种有译有本和有译无本的大小乘经、律、论。别录的最后两卷称“人藏录”,是智升撰搜集、整理的存经目录,其收佛籍1076部,5048卷,分作480帙。唐代“会昌废佛”之后,佛籍流散,人们纷纷以《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来整理本地佛经,使得这一“入藏录”成为全国性的标准目录。晚唐五代乃至宋、辽编纂大藏经,都是以此“入藏录”作为依据的。因此《开元释教录》对于研究古代大藏经的情况至为重要。其对诸经阙漏讹误的考订也有极高价值。

佛教史籍除了以上提及各种之外,还有纲目类佛籍,如明代朱世恩的《佛祖纲目》,清代纪荫的《宗统编年》、徐昌治的《高僧摘要》等。有笔记类佛籍,如唐代《冥报记》《释门自镜录》,宋代《林间录》《罗湖野录》,明代《山庵杂录》,清代《现果随录》等。有类书类佛籍,如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宋代道诚的《释氏要览》等。有文集类佛籍,如梁代僧枯的《弘明集》、唐代道宣的《广弘明集》等。中国佛教史籍保存了大量佛教史和文化史的宝贵资料,近人陈垣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是研究佛教史籍的开创性论著。

汉文《大藏经》的编纂刊行

佛教经典主要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又称为“三藏”。“经”是释迦牟尼宣讲的教义,“律”是释迦牟尼为弟子所订的日常行为规范,“论”是由佛弟子们阐述理论的著作。《大藏经》在古代称为“一切经”,是将印度、西域传译到中土的大小乘经、律、论及中华撰述的各类佛经章疏、各类佛教论著、各类佛教史籍汇编而成的大型丛书。在雕版印刷未曾发明的汉至隋唐时代,一切经都靠手写流传,因此写经之风大盛,出现了以抄经为生的行业。据统计,自陈朝武帝下令抄写“一切经”十二藏起至唐高宗显庆时西明寺写“一切经”止(即557~661),皇室和民间写经多达八百多藏,二百余万卷,惜现存已微乎其微。到九世纪,才有佛典单经的刻本,现存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王阶所刻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又首尾完整的成熟雕印品。

由于佛经翻译数量渐增,中华撰著的佛籍也有了积累,东晋以后则产生了许多著录佛教典籍的佛籍目录。随着佛籍目录的发达,各地开始依据一些佛籍目录整理汇集佛经,形成互不统一的《大藏经》。唐代智舁的《开元释教录》博采各家经录的优点,考订佛经,编定了较为完整准确的经录。唐武宗“会昌废佛”的浪潮过去后,各地陆续以《开元释教录》来恢复本地、本寺的《大藏经》,这就客观上使各地《大藏经》的内容逐渐趋向统一。尤其是有人利用《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编成了《开元释教录略出》一目,把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籍编集为5048卷,采用《千字文》548字顺序编号,每字一帙(或称函),每帙约收佛籍10卷,共编548帙,使人便于寻检,这就具备了汉文《大藏经》的规模,为以后雕印《大藏经》所遵循。

汉文《大藏经》整藏的雕版印刷,始于北宋开宝年间敕命在四川成都雕刻而后运到开封印刷的《开宝藏》。此藏始刻于开宝四年(971),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雕版13万块。《开宝藏》以《开元释教录·入藏录》为依据,编为480帙,5048卷。《开宝藏》刻成后,经过不断修订,增人新译本,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即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年间(998~1003)校订的“咸平修订本”;天禧初年(1017)校订的“天禧修订本”;熙宁四年(1071)校订的“熙宁修订本”。可惜至今全藏各本已佚,仅有极少数零卷。《开宝藏》刻成后,手写佛经逐渐减少,私人或寺院募刻的风气渐开。据佛教文献记载,宋、元、明、清,朝野所刻《大藏经》共有20余次。大致有:

《契丹藏》,又名《辽藏》。约于辽景福年间(1031~1032)开雕,清宁九年(1063)完工。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入了当时流行于北方的经论译本。此经已经失传,但存于北京郊区的《房山石经》中有辽太平七年(1027)至保大元年(1121)所刻大量石经,即是《契丹藏》的部分复刻石本。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契丹藏》残卷,它是研究辽代佛史和文化状况的重要文献。

《崇宁经》又名《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由该寺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印。宋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三年(1104)刻成。全藏580函,1140部,6108卷。现全藏已佚,仅有少数零本存于日本。

《毗卢藏》,又名《福州开元寺本大藏经》。由该寺僧人发起劝募刻印,于北宋颐和二年(1112)至南宋绍兴二年(1151)完成。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此藏已不传世,仅存零本。

《圆觉藏》,又名《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由北宋末年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刻成。由密州观察使致仕王永从全家发愿捐助,僧人梵净、宗鉴、怀深等负责劝募雕造。全藏548函,1435部,5480卷。

《资福藏》,又称《安吉州思溪法宝福禅寺大藏经》。开雕年月不详,南宋淳熙二年(1175)刻成。全藏599函,1499部,5949卷。

《赵城藏》,又称《赵城金藏》,因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而名。此藏是金代由民间劝募雕造的,发起人为潞州崔进的女儿崔法珍。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成。原刻版式基本上依《开宝藏》刊刻,金末元初,该藏版片因战火而有所损,元太宗八年曾由耶律楚材发起补雕。赵城广胜寺发现的《赵城藏》计4957卷。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想抢走此藏,后经中共山西省委派游击队抢救,得到保护。1949年,这部藏经被护送至北京图书馆,当时不少卷册毁损不堪,几乎难以修复。在国内一批高级工艺师的努力下,经13年精心修补,终于恢复了原貌。在《开宝藏》《契丹藏》亡佚的情况下,由于《赵城藏》保存了《开宝藏》的原貌,吸收了《契丹藏》的优点,因此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京三时学会曾影印其中罕见佛典46部,题为《宋藏遗珍》,装成120册发行。

《碛砂藏》,又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或《延圣寺藏》,南宋绍定四年(1231)在平江碛砂(在今江苏吴县)延圣寺由僧人劝募开雕,后因寺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事中断。元大德元年(1297)接续雕刻,至治二年(1322)最后完成。先后历时90余年。全藏共591函,1532部,6362卷。1935年上海影印碛砂版大藏经会以方册本将此藏影印500部,每部60函,593册。

《普宁藏》,又称《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元至元十四年(1277)至二十七年(1290)刻成,计558函,1430部,6004四卷。《普宁藏》的主体部分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但版式略小于《圆觉藏》,刻工精美,有元代风格,是现存较为齐全的元刻大藏经。

《洪武南藏》,明代最早的官刻本,故又称《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至三十一年(1398)在南京敬山寺刻成,全藏678函,1600部,7000多卷。永乐六年(1408)敬山寺火灾,版片全部焚毁,印本也很少流传。1934年曾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仅存孤本,已有残缺,并有部分抄补本及坊刻本夹杂在内。

《永乐南藏》,通称《明南藏》或《南藏》。明永乐十年(1412)至十五年(1417)刻成,全藏636函,1610部,6331卷。基本上为《洪武南藏》的复刻本,但编次有所改动。万历年间,又添刻了《永乐北藏》的续刻部分41函,36部,410卷,随同原印本一起流通。传世本流传较广。

《永乐北藏》,通称《北藏》。明永乐十九年(1421)至正统五年(1440)在北京刻成。全藏636函,1620部,6361卷。万历十二年(1584)又续刻各宗著述41函,36部,410卷并入,传世本不如《南藏》多见。

《嘉兴藏》,又名《经山藏》。明末清初私版藏经。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山西五台山开刻,后又迁至浙江余杭经山续刻,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嘉兴楞严寺完成。全藏分《正藏》《续藏》《又续藏》3部分,共352函,2140部,12600卷。康熙十六年又抽去《续藏》《又续藏》共9函,存343函,2090部。《嘉兴藏》改变历代藏经折装本的传统,采用方册本装帧。每卷末页刻有施刻人的施刻原文及写、校、刻工姓名和雕版时间地点、用工银两等,对研究明清社会经济有一定价值。

《龙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十三年(1738)在北京以明《永乐北藏》为底本刻印,但内容较《水乐北藏》略有增减。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完工后曾印刷100部,1935年又曾印刷22部。《龙藏》版片共雕刻79036块,虽略有残损,至今基本完好,是我国历代木刻藏经中唯一尚存的版片。

除此以外,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几种失传多年的大藏经。其中如:1979年为山西省宁武县文化馆收藏的《万历藏》,现存660函,1563部,5997卷;1982年发现的《武林藏》,仅残存17卷;1982年12月发现的《元代官刻本大藏经》,仅残存32卷等等。以上为木刻版本藏经,另外还有刻在石版上的经典,举世闻名的北京《房山石经》就是刻在一块块石板上的大藏经。

近代以来,又有一些铅印的汉文《大藏经》出现,例如:

《频伽藏》,全名《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13年由上海频伽精舍以日本的《弘教藏》为底本,删去部分日本著述和原页上的校勘注,用活字排印。全藏装为40函,414册,收经、律、论1916部,8416卷。该藏校勘较粗疏,错误较多,但有《总目》1册,便于检索;《总目》中每一题目附有《资福藏》《普宁藏》《嘉兴藏》《龙藏》和《高丽藏》的千字文编次,有利对照。

《普慧藏》,上海普慧大藏经刊印会私版铅印。该会由盛普慧出资,成立于1943年,原以汇集南北诸经、校正前代印本漏误、订正历代译名同异、搜集各藏遗佚为目的。但后来只印出100册,流传不广。纸型现仍藏于南京。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1982年,我国成立了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开始编辑并陆续出版最新的佛教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简称《中华藏》。《中华大藏经》编辑的汉文《大藏经》拟分为三编,第一编为历代汉文藏经所收之编有千字文编号的经典,第二编为历代汉文藏经所收之未编有千字文编号的经典,各拟收录2000余部,1万余卷。第三编为新编入藏,准备采集历代大藏经未收经典及近现代新出现的佛教著译。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佛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汉文《大藏经》以它的丰富内容和宏编巨制,以它版本的众多及历史的久远而闻名世界。世界上现存的各类佛教典籍虽然为数众多,但自成系统且具代表性的仅有巴利语《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和汉文《大藏经》三大体系。梵本佛经固然十分重要,但现存已不成系统,在上述三大佛藏中,汉文《大藏经》规模最大,资料也最为全面,它的编辑和印行不仅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光辉业绩,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壮举,其文化价值必将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引起重视,并在人类重建新文化的进程中大放异彩。

同类推荐
  • 投机在民国

    投机在民国

    二十一世纪的一位的博士,在一次意外灾难回到了1921年。一个老套的穿越故事,纯属个人YY,请勿与现实挂钩。
  • 三国之法神

    三国之法神

    “叮,恭喜宿主完成首杀,成功激活《法神系统》,请问宿主是否确认绑定…”LV:1初级冥想术(0/10):非战斗状态每一个小时回复1点魔法值LV:1火球术(0/5):消耗2点魔力,对敌人造成6点伤害LV:1水盾术(0/5):消耗3点魔力,形成一个能抵挡6点伤害的水盾LV:1地刺术(0/5):消耗1点魔力,对敌人造成2点伤害LV:1治疗术(0/10):消耗5点魔力,为目标回复1点生命值看完系统的技能介绍,刘明的嘴角不觉的抽搐,这金手指属实有点潦草呀看一个法师如何玩转三国
  • 我是大唐李世民

    我是大唐李世民

    带着九叔的世界,重生在那个唐人世界,利用民国资源,平四周敌国,提高工匠社会地位,发展工商业,发展海军……
  • 魏伤

    魏伤

    洪四浩身为一个现代人却穿越到了类似古代的地方,魏国,但并不是历史中的魏国。在坦然接受了宿主的一切之后,包括宿主的家国情仇也一并接受了。洪四浩本想着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再加上五年的筹谋,洪四浩信心十足。事实上一开始也确实十分的顺利,但是渐渐的洪四浩发现事情慢慢的发生了偏移,脱离了他的计划,变得不可控。洪四浩并非放弃,努力抗争,但是他并不知道,在他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时候,自己已经一点点的陷入到了他人早就设计好的棋局之中,沦为棋子。发现之后早已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是奋力反抗,还是初心不变,坚持自我?不可得知。书友群:559018572
  • 明末烟云

    明末烟云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流淌过许许多多朝代,每个朝代的开始与结束,都是历史最震撼的时刻。明朝末期,腐败不堪。万历和天启时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诸多弊政,明朝如今已到了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自崇祯元年起,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与起义,弄得崇祯处处受制并焦急万分。在中原数省范围内流窜奔袭经年的陕西农民军突然挥师南下,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掘朱元璋祖辈之明皇陵并焚毁之,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了数日之久。
热门推荐
  • 花谢侯

    花谢侯

    从前,花、谢、侯这三位好朋友在一起,如今,落入了黑暗的阴谋,他们能否重重破密找到主谋?逃离黑暗的阴谋?在这次旅途中,他们三人也认识到了许多好朋友,与他们一起逃离黑暗的阴谋?
  • 我老婆是买的

    我老婆是买的

    好心的村民为孤儿丁念然买了房媳妇,但被丁念然放了,他觉得无颜面对关心他的人,所以走出了山。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北京站住了脚,在这里,竟然又与他买的媳妇碰面了。
  • 神豪的幸福人生

    神豪的幸福人生

    李源发出时代的声音:这个时代是属于他的,也是属于华夏的。前三十万字主要是写主角创业,后来被害两年内不能做法人代表,就开始了开车文……好看又刺激的开车文……也就是说神豪堕落了!后面又开始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和泡妞的生涯。不然总是写泡妞没意思。李源要使华夏各个方面成为全球最强,吊打全球的所有公司巨无霸。
  • 韶华共度

    韶华共度

    恋爱脑的作者开的又一个坑。关于每本言情小说内的各种老梗,希望能写出不同的感觉。日久生情系列,穷苦女白领X纯情总裁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彷徨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彷徨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不哭泣的事

    不哭泣的事

    关于爱情的,关于台北的,关于台北爱情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觅仙问道记

    觅仙问道记

    一梦十几年,醒来已成少年郎。又得修仙法,看遍世间妖与仙。青风想:就这样修修仙,种种田,偶尔除一下妖魔鬼怪,会会仙友也不错。
  • 咸鱼法则

    咸鱼法则

    别要问我怎么做到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装是不可能的,只有喊666的份。什么越级杀人啊!大反派跪舔啊!鬼知道为毛自己会变反派啊!全是他们说的……我什么也没做。
  • 重生:废材小姐大翻身

    重生:废材小姐大翻身

    她,风偌晴,21世纪的天才美女神偷;她,风若晴,清朝“风”将军的小女儿,琴棋书画样样不通的废材。有一天,风若晴被她的二、三、四姐折磨至死,尸体化成一缕青烟散去,从她的身上还掉落了一颗樱花种子。正是这颗神奇的种子,让风偌晴穿越了,变成了“废材”风若晴。得知了一切的她,又会怎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