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69300000002

第2章 先秦帝王

黄帝

黄帝是中国上古帝王,司马迁《史记》列之为五帝之首。相传他是有熊氏的首领少典之子,因长于姬水而姓姬,因曾居于轩辕之丘(今属河南新郑县)取名轩辕(一说轩辕本义指车,因其发明车之故而以轩辕为名)。黄帝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与他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贡献分不开的。

远古时,中国大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主要的一支是神农氏,它在轩辕时已经衰落,各部落相互侵扰,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对此已无能为力。此时黄帝崛起,他十分善于运用武力,善于打仗,经过修德振兵,四方征讨,使每个部落都臣服于他。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与炎帝的联合和对蚩尤的征服。

传说炎帝是少典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氏。据《史记》记载,他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后,炎帝降服黄帝。也有传说讲他被南方的蚩尤打败,便向黄帝求救。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黄帝为首领,统称华夏民族。而我们现在自称为炎黄子孙也是来源于此。

蚩尤传说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蚩”是一个贬义词,是小爬虫的意思,“尤”是部落名。传说蚩尤强悍凶猛,经常扰侵其他部族。神话传说中的每蚩尤有兄弟81人,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吃沙子石头,造了各种兵器,包括弓箭,威震天下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县)。黄帝率领精兵强将,以应龙为帅,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请应龙为帅,而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发起疾风暴雨,应龙被水困,黄帝于是派下叫“魃”的天女即旱神,雨水才得停住。又有说黄帝为仁义不能禁止蚩尤的恶行,不禁仰天长叹,而上天派遣玄女下凡,授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了蚩尤。因为传说中的蚩尤是凶狠邪恶的,所以,打败蚩尤的黄帝就成了惩罚邪恶的正义化身。又传说蚩尤被黄帝制服了之后,受黄帝之命主持军事,控制天下。蚩尤死后,天下又开始相互扰乱,黄帝就命画家画了蚩尤的画像,用来威慑天下,作乱的部落又都慑于蚩尤之威而归服于黄帝。从这个传说也可以看出蚩尤是非常凶猛的。

这样,各部落都尊崇轩辕为天下共主,因为黄帝有“土德之瑞”,而黄河流域的土为黄色,所以,他就被称为黄帝。黄帝以涿鹿为都城,又设立官师,使天下大同。他按天地四方四时设立公职,进一步完善了部落联盟的权力机构,中华民族从此出现了建立在部落联盟基础上的第一次的统一。

其次,黄帝时期有许多的发明创造。传说嫘祖发明了养蚕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制定了音律五声:宫、商、角、徵、羽,并造磬、铸锺羲和会占日常仪会占月臾区会占星气大桡发明了甲子,即用天干地支来记时日隶首发明了算数。此外,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乃至历法、衣裳、帽子、舟车等都是那时发明的造房屋、搞殡葬等也是始于那时,而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也托名黄帝与他的臣下以答问的形式讨论医学。此外,黄帝还教人民顺四时播种百谷草木,驯化鸟兽,利用自然资源。当然,这样的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分,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大禹

大禹的贡献首先是治洪水。在当时部族分裂的情况下,他制定了“天下一统”的治水方针,设定了总的治水路线,这条路线覆盖了今天的岷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他创造性地采用“导山治水”的方法,即采用疏导而不是围堵的方法来治水。用这种方法,在岷江流域取得成功后,将它推广到汉水、河济、江淮,最终取得治水的全面成功。大禹是华夏史上用导山治水法综合治理环境的第一人,亦是世界文明史上这方面的鼻祖。

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他创造了多种测量工具和测绘方法:在平地则驾车,遇泥泞就使橇,登山就乘辇。这车、橇、辇,就是大禹发明的。在高山大川,或是浮在浩瀚烟波中,为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他教人们砍木留记,以指方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名标志。他还创造了司风鸟,相当于今天的风向标。因治水需要,他创造了“左准绳,右规矩”四种测绘工具。“准”测高度,“绳”量长度,“规”测水平角,“矩”测俯仰角。大禹还创造了刻石和冶金来记录的办法,至今流传的禹碑还有好几种,刻于高山之巅,文字无人能识。《尚书》上说上帝曾给大禹一本《洪范九畴》,使他成功。这“洪范”即为大法,是今天数学的基础。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他掌握了天下各地的山川形势,土质优劣,物产与民风,据此而别,划出九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区域划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禹实现了九州的统一,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才有“中华”最初的形成。中国历史上重视以历史来教化百姓的,首推大禹王。传说他安排助手伯益修《山海经》,第一次把中华大地的山川河流,人物事件以及飞禽记下来,这部神话内容的书籍,其实是一部“史志”,为后世研究中华远古地域文化的必读书籍。大禹王非常重视民间讼诉,他曾规定,要当面指出王的过错的百姓就击鼓要给王传道的就鼓钟要告状的就振铎要提出建议的就击磐。他爱护百姓,遇有死伤疾病,亲自去吊丧探病,深受百姓爱戴。

夏启

启做了国王,选举制为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国家、政权、土地、人民,现在都成了一家一姓的私有物,人们就把这一历史事变看作中国从原始社会转变成阶级社会的标记。

对这样一场大变化,当然有不少部落不服气,但他们眼看着夏后(后就是王的意思)启的势力那么大,连声望赫赫的伯益都惹他不起,所以也只好把气憋在肚子里。而这时偏偏有一个部落不肯忍气吞声,而要和这个变更老传统的启斗一斗,它就是夏后氏的同姓——有扈氏(在今陕西户县一带)。

这个有扈氏,在启登上王位时拒不朝贺,这可是大大伤害了夏后启的尊严。夏后启便把各部落组成六军,亲自统帅着前来讨伐。大军会聚在甘之野(在今陕西户县附近,也有人研究说在河南境内),启举行了誓师大会,声色俱厉地发表演说道:

“我要向大家声明:这个有扈氏不敬天地,不遵王命,是天帝命令我来剿灭他的!我现在替天行道,你们都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许懈怠。谁服从我的命令,我要重重地奖赏他,谁要是违抗我的命令,我就要处死统帅,把他的部落都变成奴隶!”(《尚书·日誓》)

六军听了这番“义正辞严”的训戒,谁还敢违抗命令?结果在甘地一战,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被灭了国,全部人马都被当作战利品分给了功臣。这个氏族本来很善于畜牧,从此他们就变成了替人放牛牧马的奴隶。

灭掉了有扈氏,夏后启果然收到杀一儆百的效用,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给他惹麻烦了。夏后启见自己的王位稳固了,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在钧台大会诸侯。这时夏朝的都城早已从阳城迁到了阳翟(在今河南禹县),这钧台就是夏后启在都城郊外建造的一个高台。过去,大禹亲自到涂山、苗山与诸侯相会,还多少保留了过去的这种诸侯集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可是,这次钧台大会就成了诸侯千里迢迢跑来朝见国王了。

这次大会的排场自然远远超过了苗山大会。启一出生就是大少爷,不光讲究吃喝穿戴,还特别喜欢音乐舞蹈,他在这方面的鉴赏才能,是他辛劳一世的父亲远远比不上的。夏后启坐在高高的钧台正中的尊位上,各国诸侯按照国的大小分成级别列坐两旁,珍贵的铜鼎里盛着整个烹煮的猪羊,黑亮黑亮的漆木脰(一种高脚的盘子)中盛着各种美味佳肴,香喷喷的热雾蒸腾而上,盘旋在钧台上空,弥散到钧台四周,惹得老远的人都流口水。诸侯们都穿上最好的衣服,举起美玉琢的、牛角雕的、青铜铸的各种酒樽向夏后启祝寿。夏后启就命令乐队奏起新编的曲子,让舞女们跳起新排练的舞蹈,一时间香风弥漫,彩袖翻飞,笙歌回绕,把万国来宾看得目瞪口呆,头脑也不禁晕乎乎的了。

大宴之后,夏后启又乘上华丽的钩车,驾着黑鬣的白马,让大旗开路,甲士护从,带着万国诸侯,浩浩荡荡进了都城,让他们瞻仰了一下夏启的巍峨宫殿。

后来,夏后启又在璃台举行了一次规模更大、场面更豪奢的朝见大会。这两次大会倒是让各国诸侯大开了眼界,使他们学习了一些华夏中心的文化,可是也让他们学会了夏启的豪华奢侈的享乐作风。

夏后启平定了有扈氏,觉得自己的“家天下”,是稳如磐石了,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淫乐不休。

夏后启在位9年,把夏王朝搞得危机四伏,自己就归天了。

少康

少康,夏朝国王相的儿子,启的曾孙。他尚未诞生,父亲就被寒浞杀死,母亲逃奔娘家有仍氏,幼年在母亲家生活。长大后得同姓部落有鬲氏帮助,攻杀寒浞,才恢复夏朝的统治。他注重生产,兴修水利,史称“少康中兴”。传说中,他还是酿酒的发明者。

启经过巩固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于是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启在钧台(河南禹县境内)召开诸侯大会,炫耀武力与威仪,使诸侯更加臣服。史称钧台之享。

父亲享乐,儿子们也不甘落后,上行下效,一片淫乐之声。启年老时,他的5个儿子都想争夺继承权。其中,小儿子武观闹得最凶,被放逐到了河西。放逐后的武观还不甘心,在河西发动叛乱,被启派兵平定。启在位9年,就因为花天酒地得了重病死了,他的大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

太康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整日游玩田猎。时间一长,又嫌在都城附近打猎游玩已不足兴,于是跨过洛水以南,而且越玩越远,一直去了100天都没有返回都城。

本来太康即位以后,不务正业,人民就有怨恨之言,诸侯、方国也开始产生离心。他跨过洛水去打猎,而且长时间不返国都,就给地处黄河以北有穷国的主伯后羿造成了进攻的机会。

后羿趁此良机把自己的部落迁到穷石(今河南境内洛阳附近),利用夏民对太康的不满,夺取了太康的政权,立太康的儿子仲康为帝。太康在洛水边打猎尽兴归来时,已不能还朝,只得暂住洛水南岸,然后派人向各方诸侯求救。

太康失政,早已引起各邦国的不满,此时无一人响应,太康无奈,向东流落到阳夏,建城居住,传说即现在的太康县。10年后,太康病死。

约公元前1968年,仲康死,其子相即位。约公元前1948年,后羿赶走相,夺取王位,号称“帝羿”,史称“后羿代夏”。

相被赶跑后,逃到同姓斟灌氏那里,依靠斟灌氏和斟寻氏的力量,在那里避居起来。

羿掌权后,并未吸取太康的教训。当时,国内矛盾重重,统治极不稳固,他却“不修民事,淫于原兽”。羿善射,经常外出田猎,很久不归。他任用亲信东夷族伯明氏的寒浞代他治理国事,但寒浞对羿怀有贰心,私自培植自己的党羽,趁羿外出田猎的机会,将羿杀死了。

寒浞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和全部家产,掌握了大权。寒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取名叫浇,长大后封在过(今山东省境内)一个取名戈,长大后封在戈(今河南省境内)。

这时,相还避居在外,这对寒浞政权是很大威胁。为免除后患,寒浞派其子浇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杀死了相。相妻后缗为有仍氏之女,这时已怀孕,在紧急中从小洞逃跑。后缗逃至母家有仍氏处,生子少康。

少康长大成人的消息传到寒浞耳朵里,立即派亲信大将椒前往搜捕。有仍氏自然不会轻易交出外孙,连夜派人将少康送走,对椒谎称少康田猎失踪了。椒半信半疑,却也找不到证据,只得退走。

少康出走后,四处漂泊,知道他身世的人惧怕寒浞报复,都不敢收留他,最后,他逃到远一些的有虞国(今河南虞县)。有虞氏是虞舜的后人,首领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看到少康为人可靠,不久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

少康在自己的封地上废除了奴隶,鼓励生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不到20年就把纶治理得十分富强。不久,逃到鬲(今山东德州)。父亲的部下靡找到了他,他们细心谋划了复国的大计。晚年的寒浞重蹈荒淫无度的覆辙,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大臣们分崩离析,少康认为这时可以动手了。他先派大将女艾和儿子杼去灭戈,斩去寒浞和浇的羽翼,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久,又传来寒浞病死的消息,少康趁机发兵,直奔都城安邑。浇经过短暂的反抗,兵败被杀。

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

少康即位后励精图治,他治国有方,爱惜民力,发展生产,很快使夏国恢复了元气。各地诸侯也纷纷来朝,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气象,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少康61岁时去世。据说从他开始,夏朝学会了用高粱造酒。

夏桀

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桀即位之后,把国都迁到了太康住过的斟鄩。这个桀天赋很高,就是不务正业。他只把聪明用在吃喝玩乐上。他很勇武,力气大得能把铜钩扳直,把鹿角折断,但他把劲头部用在游猎征战上。他当了夏王不久,就出兵去征讨有施氏(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小小的有施氏哪里抵挡得住夏王的大军,只好卑躬屈膝,请求投降。他们听说桀喜爱漂亮姑娘,就在国内挑选了一位叫妹喜的美女,献给桀。这妹喜生得本来就娇媚百态,再装饰上满身的珠玉珍宝,简直就像仙女下凡一般。桀见了妹喜,只觉得目眩神迷,魂灵都飞出了壳,二话没说,马上下令撤兵回国。

桀得了妹喜这个美女,把她看得像掌上明珠。他觉得原来的宫室太简陋了,就下令征调四方民夫要盖一座奢华无比的王宫。夏桀耗尽了民脂民膏,这宫殿总算造成了。巍峨的殿宇高得让人不敢仰视,好像快要倒下来似的,于是就起名叫“倾宫”。倾宫虽然不是用黄金白玉盖的,但里面有白玉雕的床榻,黄金做的器具,四处还装点着绫罗绸缎、珍珠宝贝,也算是金屋琼室了。

可是妹喜只是怀念自己的家乡、父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金屋琼室,在她看来不过是一个华贵的牢笼,所以她常常双眉紧蹙,面带愁容。为了讨取妹喜的一点儿欢颜,夏桀的“聪明才智”可有了用场。他见妹喜一听那叮叮咚咚的音乐声就心烦,便让宫女们搬来成匹的缯布,两人对扯,希望那“嘶啦嘶啦”的裂帛声能使妹喜开心。他见妹喜一看那长袖翩翩的舞姿就皱眉,就强令宫女和侏儒们跳些奇形怪状、不堪入目的舞蹈,希望让妹喜哈哈一笑。

这时有个掌记事兼天文,历法太守叫终古,他见夏桀这样荒淫奢侈,实在为夏朝的命运担心,就进宫边哭边劝道:“大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就要亡了!”

夏桀听了嘿嘿一笑,道:“你说的是什么鬼话!我有天下,就好比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能从天上消失吗?如果太阳能从天上消失,我也许会亡国的。”

这个大臣听了这种奇怪的道理,也不敢再多口罗嗦,出宫之后,带着家小就跑到商国去了。

说起商国,那是居住在黄河下游,早在夏朝中叶就开始兴盛起来的一个夷人部落。商人的始祖就是曾经在帝舜时期做过“司徒”的契。帝舜时期,商人还住在蕃(在今山东滕州市),契的孙子相土就迁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商人擅长畜牧,这时又发展了农业,农牧结合,国力立刻强盛起来。相土乘着太康失位,后羿、寒浞无暇东顾的机会,迅速扩大势力。上甲以后这一百来年,商国东征西伐,不断地壮大实力,虽然名义上还是夏的臣属,实际上已是严重威胁着夏朝的劲敌了。

可是昏庸的夏桀根本不把渐渐强盛起来的商国放在眼里,

夏桀杀死了直言敢谏的关龙逄,别的大臣果然学乖了,正直的卷起舌头不哼不哈,一心想着升官发财的小人就拿出溜须拍马的本事,一面唱着赞歌,一面出些邪门歪道的主意,哄夏桀高兴。这样一来,夏朝的国势就越发不可收拾了。

夏桀这里是众叛亲离,东方的商国却在竭力收拢人心。此时商国的首领名叫汤。商汤见夏朝越来越不得人心,就打定了取而代之的主意。这人很有才能,也很有心机。他知道夏朝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天下,在诸国中还有不少党羽,所以不能轻举妄动,而要稳扎稳打,威德并用,逐步把诸国都拉过来或吞下去,最后再对付孤立无援的夏桀。

商汤首先打败了邻近的葛国,接着又征服了薛国、豕韦、顾国、昆吾。夏桀这时才着了慌,决定御驾亲征。可是夏桀享乐惯了,就是出征也不肯放弃享受,后宫美女、乐师舞伎、吃喝玩乐的东西恨不得全部带着,光准备这些就耽误了不少时间。另外,好马坚车先都让给了自己的随从宫女,战士们的器甲车马却是马马虎虎,弄得将士们也怒气满腹。夏军离开都城,东进到鸣条,商汤的大军早已杀到了。双方就在鸣条会战。夏桀的军队士气低落,刚一交锋,阵脚就动摇起来。商汤率领如狼似虎的大军直冲夏桀所在的中军。夏桀见势不妙,带着后宫美人就要撤。这一下,夏军便全线崩溃,不可收拾了。

夏桀带着少数残兵逃过了黄河,投奔一个叫三龙白(在今山东定陶东北)的小国。商汤步步进逼,又移兵征服了三龙白。夏桀在中原无处托身,只好往南逃窜。商汤兵分两路,一路南追夏桀,一路西取夏都斟鄩。

夏桀身旁的卫士一边跑,一边溜,后面的追兵却是穷追不舍,夏桀一路上风声鹤唳,真的和丧家犬一样狼狈。等他选列南巢(在今安徽寿县东南)的时候,商汤看他已成了孤家寡人,而且身处蛮荒,不能再有什么作为了,这才停止追逐,只派了一部分士兵监视着他。

商汤的主力大军西进夏朝都城,毫不客气地把夏桀宫室中的美女珍宝、黄金美玉囊括一空,夏都的百姓,多数也成了商国的奴隶。

夏桀在南巢成了软禁的囚犯,没过几年,这个暴君就像只野狗一样,孤寂地病死在南巢。

历时四百多年的夏朝,终于被另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取代了。

商汤

商汤,即商武王,又作商汤、武汤,姓子,名履。因甲骨卜辞作唐、成、大乙,又称高祖乙。继其父癸而为商族领袖,夏之方伯。后联合诸侯推翻夏朝,被诸侯推为天子,建立商朝。13年后病卒。

桀即位时,夏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王畿以内的民众怨声载道,那些原来与夏氏结盟的部落也纷纷叛离。面对这样的情形,夏桀不但不修明政治,施恩于民,相反,却赋敛无度,竭尽民力物力,修筑宫室台榭,劳民伤财。

夏桀的残暴统治,也使王畿以内的民众更加离心离德。百姓指着太阳咒骂说:“时日曷丧?予汝偕亡。”

夏王朝有一个大夫叫关龙逄,他见终古劝谏桀无效,就手捧“皇图”来到倾宫求见桀。“皇图”也是古代王朝绘制有帝王祖先们功绩的图,给后代帝王们看,以便效法祖先们治理国家。

关龙逄对夏桀说:“古时君王爱民节用,因此立国长久。大王挥霍无度,乱杀无辜,这可是亡国的征兆啊!”夏桀听了暴跳如雷,立刻烧了皇图,杀了关龙逄。

这时,夏朝的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商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属东夷的一支。据《史记》记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帝喾次妃简狄,洗浴时见到玄鸟堕下的蛋,吞食后怀孕,生子名契。这一传说反映简狄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属群婚状态,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简狄应该是商的始祖母。至契时,已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开始注重男性世系,所以奉契为商的始祖。

契与禹生在同一时代,曾助禹治水,被舜封于商,其活动区域大概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商族自契至汤传14代,迁居8次,延续700年左右,相当于与夏并存的一个小国。

契的孙子相土发明了马车,把商民族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海滨,加强了和海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契的第七代继承人王亥发明了牛车,开始了畜牧业,和各部落之间有了商贸往来,并以贝作为货币,活动范围已经达到黄河北岸。

王亥在一次与有易部落的首领的宴饮中发生冲突,被有易部落酋长绵臣当场杀死。王亥之子上甲微即位后,决心为父报仇,便联合方国大败有易部落,杀死绵臣。

上甲微的这次胜利,是商族发展史上一次不小的转折。商族从此开始过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其后世追祀先王时,都是由上甲微开始,商王用天干纪名,也从他而始,可见后世对他的崇敬。上甲微后又传7世,至汤。

到汤接任商部落首领时,不论从土地控制面积、经济、军事实力,还是从政治制度,都达到了与夏桀匹敌的程度。但要推翻夏桀的统治,还是力量不足。

这时,仲虺和伊尹来到了商汤的身边,使商汤如虎添翼,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

相传仲虺的祖先叫奚仲,是夏禹时候的车正,就是管理制造车子的长官。自奚仲以后,子孙都在夏王朝作官,为夏监制车子。到了仲虺时,他看见夏桀暴虐,人民怨恨,诸侯叛离,就从薛带了族人来到了商。

汤见到仲虺以后非常高兴,向仲虺请教了治国之道。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了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人心所向是商。他鼓动商汤蓄集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翦除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很受启发,于是任命他为左相,参预国政。

被封为右相的伊尹相传是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在河南开封县陈留镇)。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伊尹到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想接近有莘国王获得重用,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自愿沦为奴隶,来到了有莘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

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姑娘为妃。伊尹看见机会来到,就向有莘国君请求,愿作陪嫁跟随至商。有莘国君于是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

伊尹跟随有莘氏女来到商汤身边以后,仍然给汤作厨子,他利用每天侍俸汤进食的机会,分析天下的形势,数说夏桀的暴政,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汤发现伊尹的想法正合自己的主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

仲虺和伊尹两人给商汤出主意,要他先治理好内部,鼓励人民安心农耕、畜牧,打好经济基础,同时树立仁德的形象,以团结、吸纳各诸侯国到自己的一方来。

商汤的势力越来越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伐夏,仲虺也同意,但伊尹力谏不可,他认为,出兵好比箭在弦上,非百发百中不可轻易拉动,否则,将会惹出大麻烦。他准备亲自去夏国住一段时间,观察夏的动静,然后再做决定。汤就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

伊尹在夏王都一住三年,而夏桀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把朝政弃之不理。伊尹将夏桀及王朝的情况观察清楚之后,回到了商,但他还是不同意立即出兵。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400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商汤接受了伊尹的建议,继续做伐夏的准备。

这时,在夏王朝的众多诸侯国中,虽然叛离者很多,三心二意的也不少,但依然有一大批忠诚追随者,其中尤以东部的三国最具代表。

一个是豕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是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豕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天子召见诸侯是经常的事,汤也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然而,汤刚到,夏桀立即下令将他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这里是夏王朝设立的监狱)。

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回商。

夏桀见了宝物眉开眼笑,就让汤回去了。商汤回去以后,又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和伊尹率领了军队,对豕韦展开进攻。汤率大兵压境,豕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消灭。豕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人民尽归商所有。

昆吾国自知商汤随后便会来攻打,便提前向夏桀报告,要求其增援,夏桀非常恼怒,下令起“九夷之师”,准备征商。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阻止了汤:“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汤采纳了伊尹之谋,暂时收兵。备办了入贡方物,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派使臣带到夏王都,向夏桀请罪,同时贿赂其亲信的近臣,为自己说好话,夏桀果然转怒为喜,下令罢兵。此事不了了之。

夏桀出尔反尔,昆吾国的夏伯很是恼怒,又见商汤主动退兵,认为是怕了自己,居然不自量力地举兵攻商。结果夏伯被杀,昆吾国被纳入商的势力范围。

到了这时,伊尹仍然不主张出兵伐夏,他还在等待时机。伊尹为商汤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汤用其谋不再向夏桀入贡。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又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时机成熟了,就请汤率军伐桀。

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70辆战车和5000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相遇,展开大会战。此会战约于公元前17世纪。

会战前,汤发表誓师词,据说,这就是保存在《尚书》里面的《汤誓》(译文):“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敢于以臣伐君,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帝命我去诛伐他。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他们为了淫逸享乐,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他们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惩罚我,不得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两军交战后,商军个个奋勇,人人当先,而夏军则士气低落,勉强抵挡一阵,便呼啦一下溃逃下去。

商汤战败了夏朝军队后,乘胜进军,没费多大气力便攻入夏都城,他在那里祭祀了天地,便带兵回到自己原来的驻地。

这时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都纷纷携带方物、贡品来朝贺,表示臣服于汤。

汤对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其后,他在各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经过20年征伐战争,汤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达于上游,统治区域空前辽阔。

商汤在位17年,约100多岁去世。在他的17年天子生涯中,又继续向四方征伐,扩大了统治区域,各诸侯更加尊崇他了。但商汤对奴隶的统治非常残暴,制定了纣王制,如砍头、断足等酷刑,动不动就有数十、数百人被处死。

盘庚

大约在公元前1312年,商朝国都奄(今山东曲阜)一片怨怒之声,能走动的人都来到了街上,或窃窃私语,或高声议论。大家谈论的只有一个话题——迁都。

提出迁都的人是刚刚即位不久的盘庚,他是汤的第9代孙,商朝的第19个王。他为何以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把国都迁走呢?这里是有其深深的苦衷的。

商民族自来就有迁都的传统,立国之前八迁,立国之后又迁移了5次。据清代史学大家王国维称:“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王东迁泰山之下,又迁于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又定居于亳。”立国之后,汤以下前9个王都居住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但自第10代仲丁起到盘庚前的第18王阳甲止的9个王朝,竟五次迁都,其中10王仲丁迁(今河南荥阳东北)12王河禀甲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13王祖乙迁邢(今河南温县东)14王祖辛迁庇(今山东郓城北)17王南庚迁奄。

在迁都之前,盘庚让人寻找新都的地址,几经筛选,最后确定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是最佳的建都位置。那里地势平坦宽广,远离经常泛滥的黄河,又有沫水临城可用。

盘庚知道,多年来的迁都已经让臣民们产生了怨恨,这次再提迁都,会招致反对,但他没有料到,举国上下几乎一口同声,一致反对迁都。

面对巨大的阻力,盘庚的决心并未动摇,他不怕费口舌,甚至亲自到街头巷尾,向人们宣讲迁都的好处。

后来倒是一些平民百姓愿意迁都,因为他们在旧都的土地被贵族们掠夺了,盼望迁都后能分得新土地。但贵族们多不赞成迁都。

盘庚对贵族臣子们开始时也比较客气,一次次告诉他们之所以迁到殷,是因为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灾害比较少些轻些,在这里建设都城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且迁都以后,一切从头做起,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缓和一些。再就是迁都可以避开危险的反叛势力,都城比较安全,统治就可以稳定些。

有些人听了,乖乖准备去了,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依然反对迁都,相互联络,到处煽风点火,造谣惑众。

盘庚又对带头闹事的几个人处以极刑。这下,贵族们虽然不愿意,但嘴上再也没人反对了。

约公元前1316年,殷地城墙宫室基本完工,盘庚下令迁徙。“去吧!去探寻新的生活道路吧!我现在就带领你们迁移,在新的地方为你们建立永久的家园!”

在商王盘庚的威胁、利诱、劝诫下,数万商人赶着牛羊,驮着家产,携儿带女,从奄(今山东曲阜)迁移到殷。为了怕途中生乱,盘庚再次下令,“我警告你们,迁徙的计划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有人不服从命令,胡作非为,蒙骗欺诈,行为不轨,我就动用刑罚把他们杀掉,连他们的子孙也不留!”经过千辛万苦,盘庚总算将这些人从奄迁到了殷,但事情远还没有结束。

殷都新建,又力求节俭,各方面都很不完备,较之旧都相差很远,人们本来就有怨怒,这时再度爆发出来,殷都街巷怨声载道。而且,不少原来臣服于商王朝的诸侯、方国和部落酋长也不前来进贡朝贺。为了制止不满的言论,盘庚求助于上帝祖先,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还用龟甲进行占卜。盘庚告诫道:“你们不要贪图安乐享受,要勤奋地把从上帝那里得来的天命很好地建树起来。你们都要服从这灵验的占卜,我要加强观察和选取你们。如今我已向你们说清楚了我的意志,不论同意与否,你们都必须服从。”

盘庚的祭祀和告诫收到了安居于殷的效果,王都巩固,纷乱局面扭转,克服了商王朝统治的危机。

在商朝约600年的历史上,盘庚迁都至殷是一个转折点。从此,商朝一直到纣之灭的273年,再没有迁徙王都。它扭转了商中期一度出现的“九世之乱”的混乱的局面,加强了商王朝的统治,对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

经过盘庚的迁都、整治,衰弱的商王朝又开始复兴,这为他的侄儿武丁时集中力量征伐诸方国,振兴商王朝奠定了基础。盘庚在位28年死去,由他的弟弟小辛继王位。

武丁

武丁是盘庚的侄子、盘庚的小弟弟小乙的儿子。盘庚有两个弟弟,大的叫小辛,小的叫小乙。按照商朝的规矩,继承盘庚的是小辛,除非小辛死得早,才能轮得上小乙。所以小乙并没有做王的奢望,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武丁能够继承王位。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巧,盘庚去世以后,他的大弟弟小辛继承了王位。过了三年,小辛就死了。这就轮到了武丁的父亲小乙。小乙在位10年,他死后,王位就传给了武丁。

武丁任用甘盘、傅说等人,在统治获得巩固的基础之上,利用发展起来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对其周围的方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当时商的四周都有不服从商的小国,它们被称为方国。东边被称为夷方,这是住在东部地区古夷人部落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东北部一带。但古夷人又分为许多种,有“夷有九种”之说。商王朝建立后,“九夷”基本上臣服,未见有大的征伐。这与商族是出自古夷人部落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人偶有反叛,规模也比较小。武丁对他们的政策也相对宽松。甲骨文的所有记载中,未发现一例把夷方俘虏用作牺牲进行活祭的。

武丁用兵的重点主要是西北方面的方、土方、鬼方和羌方。武丁曾多次亲自率兵征伐。甲骨文中有很多“王往伐方”的记载,足见战争激烈,规模较大。

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的势力在西、北、东、南急剧扩张,疆域达到史无前例的广大。《孟子》中说:“武丁朝诸侯,王天下,犹运之掌上。”武丁将商朝推向鼎盛,被后世誉为“圣贤之君”。但在继承权的问题上,出了乱子。

武丁娶妻60人,妇好最受宠幸。妇好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

妇好生子祖庚、祖甲。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谁知祖甲生性耿直,认为弃长立约有违礼法,到平民百姓中生活去了。

武丁死后,太子祖庚继承王位。祖庚即位10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都城继承王位。

然而,祖甲好礼,却不用心治国,他在位33年。淫乱无度,对商朝内外加紧搜刮和奴役,使商朝西部方国部落不堪压榨,群起反抗,社会动荡,商朝自此走向没落。

商纣

纣,名受辛。因受、纣二字古音相同,又被称为纣。庙号帝辛。为商朝的第30位王。武丁的第7代孙。聪勇过人,喜酒色,好淫乐,残暴成性。约公元前1066年商为周武王所灭,纣自焚而死。

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商朝600年的天下,便是在他手里葬送的。据说,纣身材高大,长得特别漂亮也很聪明,对复杂的事情能很快做出判断。他的力气大得惊人,能够徒手跟猛兽格斗,能把铁钩拉直,把铁条拧成麻花。有一次,王宫的一根顶梁柱糟朽了,木匠要搭一个架子,把房梁顶住,然后换上新柱子。纣王说:“你们别麻烦了,把柱子拿来,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换上就可以了。”

古书中的这种描写可能有些夸张,但纣王即位之初,确实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英雄气概。大破东夷便是其绝佳的表现。

实际上,商王朝传到纣王父亲帝乙时,国力已经相当衰落了。以西方周为首的各诸侯、方伯不听命令,不进行朝贡的事情时有发生。帝乙为了缓和矛盾,不得不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周侯西伯昌,然后发兵攻打东部反叛的诸侯。但依然没有改善多少诸侯不朝的局面。到了晚年,他把都城迁到朝歌(今河南汲县),企图东山再起。然而不久,他便带着满腹遗憾离开了人间,把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留给了他的儿子纣。

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纣王在开发东南地区方面是有贡献的,东夷与中原民族的大融合即是在这一时刻。

纣王本就是个骄傲自大的人,对东夷的胜利,使他更加骄横自负,由于他才思过人,所以任何臣下的谏言都听不进去他,他目空一切,认为天下已定,便开始贪图享受,恣意挥霍。

有苏国献来的妲己把纣王哄得团团转,纣王对她百依百顺。妲己喜欢观看歌舞,纣便命乐师延创作了靡靡之乐,怪诞之舞。妲己喜欢饮酒嬉闹,他就在宫中挖了一个大池子,里面注满了酒。他们把120天当成一夜,在宫中狂呼滥饮。喝到高兴处,无数男男女女脱光了衣服在肉林酒池边互相追逐嬉戏。多的时候甚至3000人趴在酒池边喝酒,然后赶着马车狂跑,有的骑在马上烧肉吃,有的用绳子拴住奴隶的脖子,把他们拖到酒池里淹死。

纣王荒淫无度,必然引起正直的王公大臣们的不满,这些人就为纣王出谋划策,想尽残酷的办法折磨、迫害反对他们的人,许多刑罚令人发指。

炮烙之法是商纣王发明使用的残酷刑法之一,就是用青铜铸造一根中间空的铜柱,把人绑在柱上,下面烧火,将人活活烙死。

诸侯梅伯多次劝谏纣不要任意对臣民施加重刑。纣杀了他以后,还将他醢了,即剁成肉酱后分赏给诸侯们吃。九侯(封地在今河北临潼)有一女儿长得很美,被纣得知选入宫去,因看不惯妲己的淫荡而被纣杀死,并将九侯醢了分送诸侯。鄂侯(封地在今河南沁阳西北)为此而指责纣,被纣杀了以后制成干尸以示众。西伯姬昌(周文王)当时在商都,见两侯连遭杀害,甚是叹惜,只说了一句“太过分了”,不巧被崇侯虎听见,报告给纣王,纣王立即将其囚禁,准备杀死。周族的大臣们忙在莘国(今陕西合阳东南)选了有莘氏的一个美女,又选了些骏马和许多美玉、宝器、奇异玩物,通过费仲的手,向纣说情。纣见了有莘氏美女后,非常高兴地说:“此一物(指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姬昌这才死里逃生,幸免于难。

姬昌回到自己的部族后,开始发展势力,做推翻商朝的准备。

纣王等人花天酒地,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正直的大臣们一规劝,纣王就暴跳如雷,轻则鞭打,重则杀头。

纣王的叔叔比干刚直不阿,眼见国势日危,心急如焚,幻想通过直谏使纣王警醒。一天,纣王正在宫里饮酒取乐,比干又到纣王面前强谏,请他以商朝天下为重,不要再胡闹下去了。纣王听了,心下已十分不快,但还不好马上发作,只得敷衍说:“叔父不必多虑,眼下商朝国运方隆,凭着我东征西讨,诸侯谁敢不服?那些小民自然更翻不了天。请叔父放心回去,有事改日再议。”比干不走,而且历数纣王过错,“大王若不改过归正,恐怕祖先艰难经营得来的商朝600年天下就要亡在你的手里了!”纣王闻言勃然大怒:“你几次三番危言耸听,扰乱人心,我念你身为长辈,不与你计较。不料你胆大妄为,竟敢辱骂起我来。你说我是暴君,难道你是圣人?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今天倒要看看你是不是圣人?”说罢,喝令左右将比干推出,剖心而观。

箕子闻此噩耗,悲愤地要进宫面谏,却被纣王拒之于宫外,还命令将他罚为奴隶,囚禁起来。箕子十分伤心,在囚所作了一首名为《箕子操》的歌曲,边弹边唱,以抒发心中的痛苦和愤慨。后来,他担心会被纣王杀死、就披头散发,胡言乱语,装成疯子,迷惑了纣王,逃脱了杀身之祸。

比干惨死、箕子装疯之后,不少大臣怕祸及自己,纷纷逃跑,太师疵和少师强看着实在呆不下去了,也就拿了象征王权的祭器跑到了周国,投奔了周。在当时,没有了祭器是非常不吉利的大事件。

这时,周已具备了伐商的实力,而纣王还在与妲己醉生梦死。

大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军攻商,一路过关斩将,于二月甲子日早晨到达距朝歌只有70里之遥的商郊牧野,庄严誓师。纣王闻讯,匆忙调集大军,开赴牧野,与武王对阵。纣王之师远远多于武王,但是因纣王暴虐已极,遗弃骨肉兄弟,任用奸人,残害百姓,纣王军队无心恋战,只盼望武王尽快打败纣王。双方一交战,纣军士兵就倒戈转向武王。武王乘势指挥军队冲入敌阵,纣军全线崩溃。

纣王逃回殷都,登上鹿台,用4000多块宝玉环绕周身,然后自焚。武王率大军进入朝歌,百姓们列队欢迎仁义之师。

武王对纣尸连射三箭,然后下车,用剑击之,再砍下纣的首级,悬于白旗上面示众。

从汤到纣,商王朝历17代30王至此灭亡。

周文王

当商纣王用炮烙滥施酷刑的时候,三公不约而同进朝劝谏,由于九侯、鄂侯触怒了纣王被杀,这时,位于西部的周王在悄然兴起。当周在发展势力,争取人心,以图取代商朝时,纣却在加重压榨、盘剥人民,“淫乱不止”。西伯侯姬昌看到纣王已不可救药,没有进谏,免遭于难。但商纣王在崇侯虎的挑唆之下,怕周势力强盛,便把姬昌囚禁在里(河南汤阴县)。姬昌深沉老练,是个有心计的人,怨而不露,急而不躁。既然被囚,不能浪费大好时光,于是他研究起八卦来。他把伏羲氏画的八卦演成六十四卦,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哲理,增长了自己的学识。司马迁写《史记》时还称赞他“文王囚而演周易”。他还把伏羲氏所弹的五弦琴,变成七弦,作了《拘幽操》的琴曲。他在被囚期间自勤、自勉,不动声色,坐观时变。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为灭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体说来,在他的前四十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辛勤治国,增强实力,“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在他去世之前的第七年,他“受命”称王,实际上已拉开了灭殷的序幕,灭殷进入了战略准备阶段。《尚书大传》载:“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讼,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戎,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虞(今山西平陆北)和芮(今陕西潼关西北)是殷的属国。两国发生了领土争端,本应找他们的共主殷调停,但却慕周文王的威名,“相予朝周”,请周文王加以裁断。二国君“乃入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所以,“断虞、芮之讼”既是周文王威望达到相当程度的一个标志,又是周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瓦解殷商并取得了明显优势的标志。

伐犬戎和密须,意在解除后顾之忧。当时周的中心在岐下,犬戎在它的北方,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在他的西方。文王要东进伐商,扫荡掣肘的小国,确为周到的考虑。

紧接着就是开辟通道。耆(亦作黎,今山西长冶西南)、于(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东北)都在商朝政治中心的西面,由北向南连成一线,构成了商王朝西面的藩篱。周文王在他最后的几年将它们一一翦灭,就彻底扫除了周东进的障碍。朝歌已被置于周的矛头之下。

在这种情势下,周文王把国都由岐迁至丰(今陕西户县东北),使指挥中心进入了更为方便的位置。周灭殷的准备工作至此已完全就序了。不幸,文王在这个时候去世了,灭殷的重任便落到了武王肩上。

周武王

武王即位之后,面对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一方面,文王称王、扫除东进的障碍,已使整个国家进入了灭殷的轨道。但是,商王朝也有所警觉,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加以防范另一方面,商王朝虽衰,但仍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和一定的号召力而武王新即位,不仅实力与商有一定差距,自己的威望也多是借重乃父的余泽。这不能不使武王既继续执行文王灭殷的大计,又要在实施时多方考虑,谨慎行事。因此,在即位的最初两年,他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以“太公望为师,周公且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而已。

两年后,周武王才举行了第一次大的军事演习。他仍小心翼翼,借重文王的声名。

武王上祭于毕(按:文王墓地名),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

这次“观兵”,实际上是武王对自己实力和威信的大检验。虽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且皆曰:“纣可伐矣”。但武王仍沉着冷静,回答诸侯们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武王所谓的“天命”,实际上是“时机”。

又过了两年,“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商政权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武王认为灭殷的时机来到了。

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周军士气高昂,长驱直入,“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且压于牧之野”,寻找商军主力决战。在仅距当时商都七十里的牧野,周武王又向全军发表了誓辞,史称《牧誓》。其略曰: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人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子发,惟恭行天之罚。”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这时候,到达牧野参加灭商的诸侯军队,仅兵车就有四千乘。

商纣王得知周武王陈师牧野的消息后,“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决战在牧野展开了。“牧野洋洋,檀车煌煌”。武王首先派师尚父带领百名勇士到商军阵前挑战,紧接着即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士。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即逃回王宫,登鹿台自焚而死。历时六百余年的殷商王朝被灭亡了。

战略准备的完成,只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最后胜利的取得,还有待对决战时机的把握。周文王深谋远虑,周武王当机立断,牧野一战而灭商,非侥幸而成功,实两代人智慧的结果。

周厉王

这又是一个荒唐残暴的昏王,他以“防民之口”引发“国人暴动”而著称于世,其结果是仓惶出逃至民间,连真名实姓都不敢用,凄凄惶惶地度过余生。中国历史上也因此而出现了少有的14年没有国王的重大事件。

公元前841年,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开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这个纪年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国人暴动”。“国人”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迫使他们揭竿而起,为生存而斗争的是西周的第10位君王——周厉王姬胡。

周王朝在经过“成康(成王、康王)之治”后,日益衰落,到周厉王即位时,周朝王室的颓势更加不可遏止,诸侯、方国开始各自为政,对周天子刻意怠慢。西北戎狄东扩,时时威胁着周朝国都的安全。

像众多走向灭亡的朝代一样,国势越是衰微,当政者越是昏庸残暴,周厉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古书记载,“厉王好利,而不知大难将至”。为了维持王室的穷奢极欲和不断对外用兵的费用,周厉王想方设法榨取民间的财富。《小雅·大东》中载:“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东方的大国小国,织布机上的产品都被征敛而光,人民只好用葛草胡乱缠成鞋穿,踩在冰霜之上。织布的人穿不上衣,做鞋的人穿不上鞋,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可见一斑。

有什么样的君王,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厉公好利,专擅谄媚的卿士荣夷公就是个“为王取利”的“好手”。他的最大本事便是在别人已经再也榨不出东西的地方榨取出钱财。

多少年来,山林川泽一直是公共财产,厉王染指山林川泽,实行专利,霸占为己有,不许人民随便采猎,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其结果是“所怒甚多”。一方面,在守旧的贵族看来,这种做法背离了周室“王人”的传统,周厉王失掉了王室贵族和统治集团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广大平民和下层民众来说,在遭受着本来已经十分沉重的剥削的同时,又断绝了渔猎薪樵之源,达到了“民不堪命”的地步。

当时,在西周政治制度中,还保留着某些原始民主的传统,国人议政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国君遇有大事,需要征询国人的意见。他们的向背往往可以起很大作用。国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议论纷纷,抨击厉王的暴政,发泄不满。厉王不想听到非议,便从卫国找来巫师,让他用巫术监视发表“谤言”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卫巫假托神灵,肆意陷害无辜,不少人死于非命。于是,人们不敢再在公开场合言语,路途相见也只能以目示意。

召公(召公的后人,也称召公)曾对厉王说,“你这样做肯定要招致国人的诽谤”。厉王派人止谤后,自鸣得意地对召公说:“我消除了诽谤,现在人们都不敢议论了!”召公是个有头脑的政治家。他见厉王如此倒行逆施,执迷不悟,便又一次劝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把水堵上,一旦溃决,伤人更多。堵住人民的嘴巴也是一样的道理。治水的办法是疏导水道让它流畅,治民的办法也应广开言路让人民说话。”但是厉王根本听不进这一套,继续一意孤行。

三年以后,终于忍无可忍的国人们互相串联起来举行了暴动”。镐京内外的民众拿起了武器涌向王宫,他们发誓要把厉王这个昏君杀了。

周厉王吓坏了,从王宫的一个用来流水的墙洞跑了出去,一路向北逃过黄河,最后逃到了彘(今山西霍县)。

愤怒的人们没有抓到厉王,就要把太子靖杀了泄愤,可是王宫搜遍了也没有找到太子的身影。后来听说太子躲到了召公的家里,众人便把召公的家围了起来,让召公交出太子。

召公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出去见民众,愤怒的民众顿时把这个假太子打死了。太子静隐姓埋名躲在召公家里,再也不敢露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只好由召公(召穆公)、周公(周定公)共同执政处理国事,史称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同摄行政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司马迁作《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从此我国的历史就有了确切的纪年。

召公、周公二人的“共和”维持了14年,倒也取得了安定民心的效果,国家渐渐趋于稳定,国力也渐渐恢复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王朝以来,第一次出现这么长时间的没有国王的王朝。

周厉王到彘以后,隐姓埋名,再也不敢回到国都,又恬不知耻地活了14年,最后病死在那里。当时是公元前828年。

周幽王

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去,太子宫涅即位,他就是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早在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便得到一位绝代佳人褒姒,对她十分宠信,以致弄得周幽王神魂颠倒,国破身亡。

幽王自褒姒进宫,爱不释手,共同在琼台寻欢作乐,从此申后那里变成了冷宫。

不久,褒姒生下一子,幽王十分高兴,取名伯服。遂有废嫡立庶之意,无奈没有什么理由,废立是国家大事,他也不敢随便提出,先放下待以后计议。

幽王暗暗心想,若想另立伯服为太子,必须先除掉太子宜臼。一天,宜臼正在花园里玩耍,幽王令人将笼子里的猛虎偷偷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突然猛虎窜上来,宜臼很有胆量,他迎着猛虎,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大概是老虎被关已久,又吃饱喝足,便懒洋洋地伏在地上,宜臼乘机逃走。宜臼命不该绝,知是父亲所为,后来便同母亲躲避到外祖父申侯那里。

宜臼同母外逃,幽王也觉心静,不以为然,专宠褒姒为乐。但褒姒自进宫以来未曾展示过笑容,虽艳若桃李,但冷似冰霜。幽王心想褒姒若能一笑,定魅力无穷。于是他千方百计想博得美人展开笑容,可是终不能如愿,褒姒就是不笑。幽王心想:“爱妃一定是因废立之事未定,心事太重,笑不起来。”便谋求废立之事。废立有故,其他大臣不敢驳议,于是按议降旨。

幽王心想,褒姒已立为后,这回该开笑颜了,回宫调戏一番仍然不笑。幽王问道:“爱卿为何不笑?”褒姒答说:“妾生来不好笑。”幽王笑嘻嘻地说:“你不笑,我一定叫你一开笑口!”遂传令:“不拘宫内外,有能使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

虢石父闻知,认为这乃是发财邀宠的好机会,便挖空心思,猛然想出妙计,上殿向幽王奏道:“先王过去因西戎势强,为防御京城,在骊山置墩火台多处,若有贼寇,放起狼烟,召诸侯发兵相救。今数年不用,我王若让王后启齿开颜,不妨同游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到,那时王后必笑无疑。”幽王说:“此计甚妙!”传令指日而行。

一日,偕同褒后并驾往骊山。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火。

当时郑伯友听说,非常吃惊,急忙赶来劝阻,说:“墩台先王所设,为备缓急,取信于诸侯。今无敌举火,是戏弄诸侯。他日果有敌情,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呢?”幽王托词:“烽火久不用,诸侯若来到,只一试而已,有何不可?”不听郑伯谏言,下令大举烽火。

只见大鼓雷鸣声中,烽火燃起,火光起处,烟气冲天。京城郊外远近诸侯,一见烽火,疑京中有变,如临大敌,披挂点兵,火速赶到骊山。到了骊山脚下,只听山上笙歌婉转,幽王同褒后在骊宫上饮酒作乐。幽王差人向诸侯谢说:“有劳你们了,幸无外敌。只是一试,请回吧!”诸侯面面相觑,个个垂头丧气,只好卷旗而归。

褒姒在楼上,依栏西望,见到诸侯匆匆而来,将士满山遍野,接着又败兴而归,旷野一扫而空,此景此情,不禁牵动芳心,微微开怀一笑。那幽王在侧,早已聚精会神关注美人颜容,只见褒姒一笑,百媚俱生,不胜欢喜,便朗声说道:“你终于笑了!此乃虢石父之功。”遂奖虢石父千金。

这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千金买笑。幽王哪里想到已闯下大祸,那烽火台本是国防重要设备,如同后来的长城。此举失信于诸侯,自毁了长城。诸侯们受到枉骗,大为不满,怀愤而归。俗语说:“假作真对其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后来,申侯听说申后、太子被废,联络曾侯,借犬戎之兵,向镐京发兵。幽王闻讯急令举骊山烽火,诸侯见了烽火,又以为幽王取笑而已,不加理睬。申、曾与犬戎联军,兵强马壮,幽王守兵孤军不敌。虢石父领兵战死,幽王见势不妙,用小车载褒姒和伯服开后宫小门逃走,在郑伯护从下奔向骊山。郑伯再举烽火,烟透九霄,仍不见救兵到来。幽王心胆俱裂,同褒姒瘫作一团,战战兢兢,浑身发抖,往日国王盛气凌人的驾势丢得干干净净。

犬戎兵追逐骊山脚下,郑伯被乱箭射死,幽王被犬戎主一刀砍死在车上,接着刀杀伯服,褒姒被犬戎抢走。

就这样,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建国,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亡国,历经近三百年。

郑庄公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逝,儿子郑庄公即位。庄公继承下来的这个强大封国,不仅同周室矛盾重重,而且本国内部也勾心斗角,权力之争愈演愈烈。

共叔段是郑武公次子,其母武姜因为生寤生(即郑庄公)时难产而讨厌他,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未同意。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郑庄公。武姜请郑庄公将制邑(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赐给共叔段。郑庄公表示制邑地势险要,不能赏赐。武姜又请求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给共叔段,得到庄公允许,共叔段于是居住在京,人称“京城大叔”。

大臣祭仲觉得公叔段占据京这个很大的都城,将来势力一大,会威胁到国君的安全,劝郑庄公不要这样做。郑庄公却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早已有了对付弟弟的办法,便假意地说:这是母亲的意见,自己不敢反对。祭仲劝他不要让姜氏和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庄公也装出不在意的样子。

共叔段到了京以后,首先使郑国西边和北边的城已在接受郑庄公统治时,也同时接受他的统治。他看到郑庄公没有什么反应,于是,便进一步把西边和北边的城邑变成自己的私邑,力量愈益扩大。公子吕把这件事告诉了庄公,劝他快采取行动。庄公又坦然地说:“他们这样做是自取灭亡!”共叔段看到郑庄公对他不闻不问,更加胆大妄为,竟然做起篡权夺位的美梦,他的母亲武姜也和他串通起来。他们怎知,郑庄公早已布置好眼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报告到郑庄公那里。

公元前722年5月,共叔段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又联络都城中的武姜为内应,届时打开城门。郑庄公闻知共叔段起兵日期,便命令郑大夫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京城。共叔段兵败,逃奔到鄢(今河南鄢县北),郑庄公又率兵追击,共叔段被杀死。郑庄公怨恨母亲武姜与共叔段做内应,将其安置到城颍(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居住,发誓不及黄泉永不想见。

郑庄公刚处理好国内的问题后,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他要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走扩张吞并之路。

当时,中原地区除郑之外,还有鲁、齐、宋、卫、陈、蔡等国,其中,齐国最大,离郑又较远,没有危险,郑庄公便尽力拉拢。鲁国势力很大,郑庄公不想与之为敌,也尽力拉拢,形成郑、齐、鲁三国联盟。

宋国和卫国也是相当强盛的国家,宋、卫加上附从于他们的陈、蔡两国,形成了与郑、鲁、齐对抗的纵的联合。但宋、卫的力量不及郑、鲁,而陈、蔡对宋、卫的态度还若即若离。

郑庄公首先利用齐、鲁的力量,战胜宋、卫、陈、蔡,使他们屈从于自己。公元前712年,又纠集这些国家,共同出兵灭掉许国,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

许国是一个姜姓小国,在今河南许昌附近,是郑向南扩张的障碍。灭许后,郑庄公叫许国的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于许国东部,以安抚许国人民,服从郑国的统治又叫郑国的大夫公孙获居于许国的西部,名义上是协助许叔、百里,实际上是进行监督。

接下去,郑庄公又做了件更胆大妄为的事——与周天子互换儿子作人质。周平王东迁后,虽然势力大衰,但至少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众诸侯表面上还不敢太过怠慢。郑庄公此举,让天下人惊得目瞪口呆。

堂堂的天子,居然要拿自己的太子到一个臣属国去做人质,这种奇耻大辱在周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平王在位51年去世。随后朝臣迎回在郑国做人质的太子姬狐即位,姬狐由于哀伤过度,到京便死了。他的儿子姬林嗣立,这就是周桓王。

姬林年轻气盛,对庄公长期专擅朝政久怀不满,于是决意解除郑庄公在朝中的一切职务。这可气坏了庄公。庄公忿然出朝,大骂:“孺子负心,不足辅也。”回国后,他立即采取行动,要给桓王点颜色瞧瞧。他派遣自己的军队冲进王家,将那里的麦田收割而去;稻米熟时,再度收割,声称本国岁凶乏食,借点粮食,充充饥。桓王气得七窍生烟。

郑庄王的所作所为,让周桓王忍无可忍。公元前707年,桓王亲统王师,汇合了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杀奔郑国。周朝联军出师有名,声势浩大,军事实力很强。郑国这些年来虽然争霸诸侯,但多是借助齐、鲁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并不是很大。双方在葛(今河南长葛县以北)摆开战场后,郑庄公心里没底,大将子元献计说:“陈国局势很不稳定,军士不想打仗。我们先打陈国,陈国军队必然逃散。周军要照顾它,阵势必然大乱。蔡、卫力量薄弱,必然先退。我们再集中力量打周的军队,就可以取得胜利了。”郑庄公采取了他的计策。

战役开始前,子元发现周朝联军摆出的是商朝以来的传统战法,很是陈旧,便向郑庄公提出建议,将郑军布置成鱼网阵,以25辆战车为一个单位,直趋蔡、卫弱旅。联军不敌。桓王见大势已去,只好传令收兵。郑国大将祝聃远远望见了桓王,操起强弓,奋力发射,一箭正中桓王肩膀。

然而周天子毕竟是天下诸侯国的共王,众怒难犯。郑庄公很懂得进退的策略,当晚便派人送大群牛羊到桓王的行营慰问,一边谢罪,一边请求赦免。桓王损兵折将,身负箭伤,再也惹不起郑庄公了,只得违心地签发了赦书。

自此以后,周王室断了兴复当年的威仪的念头,再也不敢对诸侯发号施令了。

郑庄公一生战绩显赫,在春秋170个诸侯的纷争中首先脱颖而出,开春秋五霸之先声,俨然是当时的霸王,后世称为“郑庄小霸”。但郑国是个中小国家,国力毕竟有限。随着齐、楚、晋、秦等大国的兴起,郑国失去了它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701年,东周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公然同天子对抗的雄主郑庄公在荥阳去世,在位43年。

晋文公

晋文公(前697~前628年),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母为狄族狐氏之女。公元前655年,因骊姬之乱,出奔至狄,后又辗转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颠沛流离达19年,直至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发兵相助,重耳才归晋为君。在位9年后去世。

重耳是晋献公的次子,哥哥申生早已被立为太子,他还有夷吾等多个弟弟。兄弟8人本来生活得井然有序,平平安安,不想,半路杀出个骊姬来,一切都乱了套。

骊姬当了王后,加紧了迫害太子的步伐。这天,她对太子说:国君梦见你母亲齐姜,你快回去祭祀吧。太子到曲沃去祭祀,带来祭品献给献公,献公刚好外出打猎,骊姬便在祭品的酒肉中放了毒药。献公回来,以酒祭地,酒使土都堆起又把肉给狗吃,狗当即毙命再给宦官吃,宦官也马上死去。骊姬哭着说:“这是太子的阴谋。”申生闻讯,逃归曲沃。

有人劝太子申生辩解,申生认为:国君失去骊姬,就会居处不安,饮食不香。如果辩解,骊姬必然获罪,国君也会因为骊姬有罪而不高兴,因而他自己心情也不会愉悦。别人又劝他逃往国外,申生不肯走,不久便上吊自尽。骊姬害死申生,又诬陷重耳和夷吾,说太子想谋害献公,他们俩也参与了。二人听到风声,各自逃回自己驻守的地方。这样,献公更信以为真,派寺人披到蒲地去捉拿重耳,寺人披当天就赶到蒲城,重耳在慌乱中跳墙而逃,被寺人披砍下一截袖子,重耳逃亡到梁国。

重耳从43岁开始逃亡,流落异地他乡19年,此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然而,这19年的流浪生涯把他磨炼成胸襟广阔、政治手腕成熟的帝君。

对追随自己多年、患难与共的那些人,晋文公多与重用。当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走到黄河边时,狐偃将一块宝玉献给重耳,说道:“我随公子风尘仆仆走遍天下,一路上冒犯您的地方很多。现在快要回国了,请您收下这块玉留做纪念吧!”重耳知道狐偃的用意,深情地说:“回国以后,要是不跟舅舅同心同德,就同此玉!”说着,他就把那块玉扔到河里。跟随他流亡的那些人于是与他一起励精图治,重振晋国。

对那些曾有负于己但又有真才识学的人,晋文公也能做到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初步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已经年迈的晋文公自觉当国君的时间不可能像齐桓公那样长久,雄心勃勃地急着想当霸主,正好周王室内乱,为他提供了机会。

晋文公利用这个机会,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会合诸侯,出兵救周,打败姬带,护送周襄王回洛邑。周襄王将南阳的温、原等地赏给晋,大大提高了晋文公在诸侯中的威望。

接着,晋文公决心打击已经严重威胁中原各国的楚国的势力。这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伯多姬姓小国,早就被楚国全部灭掉;陈、蔡两国和楚国结成了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为了达到攻宋、侵齐,威胁秦、晋和周室的目的,楚成王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中原与楚国的战争不可避免。

晋军打下了曹国和卫国后,楚军不得不撤出宋国,宋国的包围解除了。但刚愎自用的楚国大将军子玉不愿意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放弃宋国,在楚国的援军到达以后,子玉的态度更加骄横起来,派人对晋文公说:“如果晋国恢复曹国和卫国,我也不打宋国。”晋文公既想结好曹、卫、宋,又不想向楚国让步,于是他一面暗暗允许恢复曹国和卫国,一面扣留了楚国的使臣。子玉怒不可遏,率领楚军,疯狂地向晋军扑去。春秋时期最有名的一次大战——晋楚城濮之战,就在楚军步步进逼之中发生了。

开战之前,狐偃对晋文公说:“当年国君流亡楚国时,亲口许下退避三舍(一舍30里),如今可不能食言啊!”

晋国的将领们说:“时过境迁,别提那一套老皇历了。”

狐偃说:“打仗讲究的是理直气壮。退避三舍,并不单纯是个履行诺言的问题,它还能使我们站到正义与公理这一边,官兵看到国君讲信用,我们的‘理直’,部队的士气高涨,就会‘气壮’,就能一鼓作气,勇猛顽强,克敌制胜。”

听了狐偃的一席话,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90里,一直退到城濮(今山东濮县南)。楚军见晋军后撤,步步近逼,一直追到城濮。

公元前632年4月4日,会战开始。不可一世的楚军精锐,直奔晋国中军的阵地。晋国大将狐偃装做抵挡不住的样子,扭头便跑,还用战车拉着树枝扬起尘土,显得十分慌乱。而先轸统率的晋军,杀向侧翼的陈、蔡联军这个薄弱环节。驾车的战马全都蒙上了虎皮。联军的战马被吓得狂奔乱跳,晋军乘势杀来,联军死伤无数。于是,楚中军进入晋军的伏击圈,晋国精锐的中军马上杀个回马枪,与得胜的先轸入宫,铁壁合围,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大败楚国,晋文公将战俘及战利品献给周室,以求封赏。周天子派钦差大臣王子虎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首领),晋文公欲擒故纵,再三辞谢,而后才叩首受封。周室为此还专门作了一篇《晋文侯命》以颂其功。

晋文公在成就霸业的同时,开始报复流亡期间待之无礼的诸侯国。晋文公五年(前632),晋伐卫,分其地予宋。同年,晋伐曹,俘虏曹共公。晋文公七年(前630)九月,晋国联合秦国,举兵伐郑,晋文公强迫郑国立公子壮为太子才退兵。在经济上,晋国向各小国征收贡赋,而且贪求无厌。

晋文公在位9年,于前628年去世,年70岁。晋文公在短时间内成就霸业,联秦抑楚,要挟周天子,其辉煌胜于齐桓公。

楚庄王

楚庄王(?~前591),芈姓,名侣,楚成王之子。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他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攻灭庸国,势力大振。讨伐陆浑戎,向周天子问九鼎,败晋伐陈,使中原小国竞相依附。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诸侯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偏偏楚庄王不听这一套,他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国家大事都不放在心上。楚庄王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

这三年,他早把朝中所有的大臣里里外外、清清楚楚地看了个明白,于是就罢免了一批奉迎拍马不干实事的人,提拔了一批像伍举、苏从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楚国迅速振兴起来。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庸,稳定了大后方,开始向北扩展,准备经营中原。这自然与中原霸主晋国产生利害冲突,晋、楚争霸由此拉开序幕。

公元前608年秋,楚庄王以陈、宋叛楚附晋为由,率军伐陈、宋。晋国知道消息,亦出兵。晋赵盾率军与宋、陈、卫、曹的军队在林(今河南新郑北)会合,准备讨伐郑以救陈、宋。楚贾率军救郑。两军在北林(今河南郑州市东南)相遇,双方展开大战。结果,楚军战胜晋军。

楚庄王连战连胜,不可一世,自认为天下第一,居然做出陈兵于周王室郊外、问周天子九鼎轻重之举,这在当时可谓是最大的大逆不道。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成语即源于此。

公元前597年,楚国攻郑,晋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晋景公派荀林父为大将,先轸的孙子先觳为副将,率领兵车600辆,去援郑国。到黄河岸边时,郑已投降。

晋军主将荀林父,决定退兵。可副将先觳却擅自带领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击。荀林父威信不高,部将有的准备随主将回国,有的准备随副将渡河作战,荀林父只好下令:全军渡过黄河。

两国军队战于郑国的邺城(今河南省郑州东)郊处。楚军扑向晋军不多时,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荀林父为了保存实力,下令说:“先退过河去的有赏!”

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人用刀砍攀船舷人的手指,落在船中的手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经过一天的交战,到黄昏时,晋国剩余的士兵已经溃不成军,夜里渡河,喧闹不已,直至天明。

楚军取得胜利后,楚将建议收取晋人尸体叠起来以表彰武功。楚庄王认为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弭战争、安定百姓、丰富财物的。现在让两国士兵暴露尸骨,夸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就不能消弭战争。于是楚庄王命令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庙,报告胜利,然后回国。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死。楚庄王是楚国最重要的君主,在位23年,虽然作为五霸之一,他的势力遭到以晋为首的中原诸侯的抵抗,未能控制中原,但是他控制了南中国,影响了中原。他在运用战争手段时,能较为清醒地注意不使战争脱离政治,是我国春秋时期颇懂得一点战争与政治辩证关系的军事统帅。在他统治期间,楚国政治、军事、经济势力都达到顶峰,楚文化也发展成形。

秦穆公

秦穆公是按照兄终弟及的传位体系登上历史舞台的。其父秦德公共生三子,他是老三。德公死后,老大即位,史称宣公。宣公有子九人,但传位给二弟,史称成公。成公有子七人,也学大哥的样,临死前把国玺交给了三弟。

风华正茂的穆公出手不凡,于登位改元之年(前659),亲自带兵跨过黄河,灭掉了一支盘踞在茅津(今山西平陆县)的西戎。本来,对于尚处于游牧阶段的戎、狄作战,是当时中原诸侯普遍面临的任务。可是,隅居西北,向来不受诸侯重视的秦国,竟有强渡滔滔黄河挥戈东进的能力,着实把一直将这一带看作自己势力范围的晋国吓了一跳,赶紧枕戈寝甲,严阵以待,准备等它再来耀武扬威时,好好教训一下。

又是一个意料之外:俟秦人再次渡河时,派来的不是野战兵团,而是一个以亲贵公子絷为首的求婚使团。原来穆公还未娶妻,听说晋君献公的长女伯姬美貌贤淑,特来求亲。

献公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思量再三,他预计秦国必将强盛,把女儿嫁给穆公作为感情投资也不失为一良策。后人用“秦晋之好”比喻两姓联姻,就是这个典故。

于是伯姬被秦国派人来敲锣打鼓地娶走了。但献公却不愿看见这个女婿跨过黄河抠老丈人嘴边的肉,赶快把虞、虢两国灭掉,控制住了秦国通向中原的咽喉桃林寨。

从未和中原诸侯发生结盟关系的秦国,不仅通过秦晋联姻结起了一条连桃林寨也没法阻隔的裙带,还使秦穆公意外地得到了一批国外人才,从而推动了他的称霸事业。

穆公先娶美貌夫人,复得济济人才,趁着喜事接踵的兴头,开始规划兴国蓝图。依百里奚和蹇叔的彰霸方略,秦国能否强大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妥善解决好戎狄问题。“二相”任职未久,穆公就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帅”出征,先将屡屡侵掠秦人的姜戎吾离部战败,迫使吾离逃往晋国,遂占有瓜州(今甘肃敦煌)一带。现在又得到了通晓西戎情况的由余,穆公马上策划新的伐戎计划。

这一仗,仍以“三帅”指挥,因为由余提供了详细的西戎地形与部署兵力的资料,战事推进很顺利。赤斑自省抵敌不住,只得请降。赤斑一降,过去受他役使的陕甘一带的许多戎人酋长,无不悚惧,纷纷前来洽降。秦国的疆土和民众一下子扩充了许多。

但是,秦穆公想跨过黄河往东推进的念头,却始终受到他老丈人陈兵河西的严密军事部署的扼制。俟老丈人死去,晋国发生了动乱,继任国君的公子奚齐和公子卓子,先后被大臣杀害。照当时通行于诸侯间的惯例,流亡在翟国的公子重耳和流亡在梁国的公子夷吾,都有回国填补权力空缺的资格。而以秦晋比邻且联姻的关系,哪一个能得到秦国的支持,就算是获得了国际声援的一半。秦穆公对自己所处的这种优势十分清楚,马上打起如何通过干涉别国内政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主意。

遵照穆公的指示,公子絷以特使身份,打起吊唁献公的招牌,先后出访翟、梁两国,考察重耳和夷吾的为人,借此试探他们当政后对秦的外交方针。重耳婉言谢绝了公子絷关于秦国愿帮助他回国取得政权的暗示。夷吾正好相反,马上同公子絷举行秘密会谈,主动起草了一份密约。密约提出,倘能在秦国支持下回国当政,即割河外五个城市给穆公为东扩的据点。此外,晋国愿将西南部的边境收缩到东至虢国旧境(今河南陕县),南及华山,内以解梁(今山西临猗西南)为界。界外土地,悉归秦国占有。这个急于攫取晋国政权的政治流亡者还在奉献割地密约的同时,以四十镒黄金和六双玉珩向公子絷行贿,嘱他回国后一定促成此事。

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外五城,且能使梦寐以求的往东扩张计划获得实现,秦穆公能放弃这天赐良机吗?他马上派公孙枝率领战车兵团护送公子夷吾回国。夷吾顺利地在绛都举行了登位仪式,史称晋惠公。

秦穆公回去等着晋惠公给他割城让地,而晋惠公在上台以后,却背弃前言,根本没有履行先前同秦国订立的“密约”,也不割让河外五城作为秦国助他复国的酬谢。与此同时,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又有人合谋推翻惠公,迎立重耳,没有成功,参与合谋的不十豹逃到秦国,谋求秦国给予军事干涉。穆公很想借此机会,报复惠公的背信之怨。蹇叔坚决反对,认为师出无名。百里奚也说,反正晋国政局不稳,不妨静观其变化,等待机会。

三年后,晋国遇上天灾,庄稼歉收,仓廪空虚,忙派庆郑为特使赴秦,吁请紧急援助。不十豹向穆公献策:这正是趁势灭晋的天赐良机。蹇叔、百里奚和由余、公孙枝等,却异口同声反对,以为旱涝灾情,何国无之?救灾恤邻乃情之常理,乘人之危则逆天道。穆公接受了他们的意见,把大批粮食运到渭水,用船顺流而东达于黄河,然后溯黄河达于汾水,运抵晋都绛城。一时间,渭、河、汾、绛水道上,粮船相接,史称“泛舟之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利用河道大批量运输的行动,也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际救援活动,不惟使晋国人民摆脱了饿死的危机,更为秦国带来了新的国际声誉。

巧得很,“泛舟之役”的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灾荒,晋国的收成却不错。穆公忙派人去晋,要求晋国卖一批粮食给秦国度荒。惠公不但不许,还让来人捎个口信回去:“要食晋粟,除非用兵来取!”

秦穆公被激怒了,遂亲率大军伐晋。结果是晋军大败,惠公被秦军生俘,装进囚车送往秦国。

用何方式结束这场战争,秦国君臣间提出各种方案。公子絷提议杀掉惠公,另立重耳。公孙枝以为莫如让他交割河外五城并使太子圉来秦充当人质后,仍送他回国为君。穆公倾向公孙枝的意见,尚未定议时,后院却起火了——他的夫人伯姬是惠公的姐姐,听说兄弟被装进囚车送来,马上让包括太子在内的子女们全换上丧服,随她一起登上堆满柴草的高台,再派人通知丈夫:只待晋君进入国都,就点火自焚,以表姊弟情谊!吓得穆公赶紧作出改用国君之礼护送惠公去灵台山小住的决定。

平息后宫风波后,穆公即派公孙枝为代表赴灵台山与晋君谈判。急于回国的惠公完全接受秦国的条件,立即通知国内派人携带河外五城地图和户口钱粮等档案赴秦,就地办妥移交手续。秦国乃用隆重礼节送惠公回国。不久,晋太子圉依灵台条约,入秦为质。

太子圉到秦国后,穆公依公孙枝意见,将他作为亲秦势力培养,除供给他优厚生活待遇外,还把女儿怀嬴嫁给他为妻子,是为秦晋再次联姻,两国相安数年。

其后,惠公病重,不能亲自主持朝会。晋国的盟友梁国则因国君不恤民力,大事楼台馆舍建筑,民怨沸腾,纷纷亡入秦国。穆公见有机可趁,即命百里奚统军灭梁,使秦国东部边界扩至黄河龙门古渡一带。没想到这一来引起了太子圉的恐慌。原来梁国是其母舅家,梁的灭亡,使他感到失去外援。倘惠公一死,他未必能继承君位。心乱意烦间,偏偏没想到丈人穆公比母舅更有力量这一点,竟抛下妻子,不辞而别,一口气跑回晋国准备接班。

这可把穆公惹恼了,辛苦培植多年的亲秦分子说走就走,还把自己的女儿扔为弃妇!立即向臣属表示:“夷吾父子,俱负寡人,寡人一定要报复!”立派公孙枝出使楚国,把流亡在楚的重耳迎至秦国,蓄意帮助重耳重返晋国政坛。

重耳来到秦国时,惠公已去世,太子圉即位,史称晋怀公。怀公闭口不提从秦国迎回妻子,等于宣告秦晋联姻的破裂。穆公更加愤怒,干脆让怀嬴嫁给重耳。怀嬴说:“我已嫁过一个丈夫,岂能再婚?何况重耳是圉的叔父。”穆公道:“你那个丈夫早把你忘了。我看重耳人品好,拥护他的人很多,日后准能当晋国国君,那时你就是国君夫人。这也是为了维护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嘛。”

怀嬴想了很久,最后表示:“既然这场婚姻关系到两国友好,我怎能只顾惜个人名声呢?”

重耳当上穆公女婿的次年,便由秦国派出重兵护送回国,杀了怀公,夺取了国君宝座,史称晋文公。接着,又在秦国帮助下粉碎了怀公余党发起的政变,这才使其统治获得稳定。遂亲自至雍都迎回怀嬴,立为第一夫人。穆公以精兵三千护送,称为“纪纲之仆”。意思是女儿去婆家后,凡门户仆隶等劳役,都由娘家带去的秦卒担当。以后人们常用“纪纲”泛指家奴,即出典于此。

秦穆公帮助晋文公上台,使秦晋两国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不过这种关系的走向并不朝他最初的愿望去发展——不是穆公利用这份投资获得进一步向东方扩张的便利,而是文公利用秦国成为其忠实盟友的条件,很快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新的中原霸主,反过来倒使秦的东进锋芒受到遏制。

穆公心里不舒服,但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好,所以对女婿的霸业仍持支持态度。不久,晋文公借口郑国亲近楚国,亲自举兵伐郑,邀约秦国联合行动,穆公马上领着大军前往郑国与晋军会师。两军分别从东西两面,将郑国的都城围住。

眼看郑国危亡在即,早就冷眼看出秦晋间微妙关系的郑国老臣烛之武于深夜缒城而出,来到秦营求见穆公,针对其既不愿看到晋国过分强大,更想往东方扩张的深层心态,发动了一场凌厉的心理攻势,痛陈郑国覆灭只会有利于晋国而不利于秦国的利害关系,并表示如果郑国保留下来,对秦国大有好处。因为秦国今后要向东方发展,免不了有使臣往来,而郑国正可担负起“东道主(人)”的义务,为秦使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后人常以“东道主”、“做东”代指居停主人或以酒食请客者,就是用这个典故。

烛之武的分析,句句击中穆公的思想要害,乃当场同他歃血为誓,结为盟友。不但立刻传令撤军,还让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副将率领二千秦兵留下来帮郑国戍守。

秦国背晋助郑,使晋文公一举灭郑的计划不得实现。当时晋臣狐偃建议追袭秦军,文公碍于翁婿情面,复念秦国相帮自己夺取政权的恩德,没有采纳这个公开扯破脸皮的意见,但秦晋友好关系因此不复存在。

秦军拆台事件发生后不到两年,原与秦国结盟的郑国国君死了,接替他的新君奉行投靠晋国的外交政策,这使秦穆公感到“东道主”的承诺已付诸东流。紧接着,晋文公亦因病死去,轰轰烈烈的霸主事业维持了八年便划上了句号。

两件事凑合在一块,撩拨起穆公借此机会向东拓展的雄心。恰巧,留在郑国帮助戍守的秦将杞子偷偷派人回国报告:郑国让他掌管北城门的钥匙,倘若秦军悄悄开来,他可打开北门接应,则郑国唾手可得。后人以“北门锁钥”泛指关隘重镇,原始出处就在于此。

杞子的提议,恰同穆公的计划合拍,遂同“二相”商议奔袭郑国,并设想灭郑之后,拿郑国土地交换晋国的河东土地。岂知蹇叔和百里奚异口同声,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样长距离的远征不仅不可能做到保密,而且部队也会因长途跋涉丧失战斗力。何况利用驻军他国的方便来暗算人家,也有背于信义。一心想东扩的穆公不甘放弃这个机会,坚持任命孟明视为将,西乞术、白乙丙副佐,带领战车兵团出征。

秦军经过洛邑时,郑国有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赶着牛群去东周王畿贩卖,途经黎阳津(今河南滑县北)时,听到了秦国出动大军偷袭郑国的消息。商人逐利为务,但弦高却富有爱国意识,当时闻讯大惊。欲待回国通报,已来不及。急中生智,一面派人星夜飞报郑国,一面选了二十头肥牛,抄小路去迎秦军,恰在滑国地面上相遇。

弦高求见秦军统帅孟明视,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者:“鄙国国君早已知道您统率大军来郑,特派我来犒劳。”说着,把二十头肥牛献上。孟明视暗吃一惊,心想郑国既然已知秦军奔袭消息,一定早有防备,则偷袭必然不成。便故作神秘地悄声对弦高道:“我军是为滑国而来,岂敢及郑?”

当夜三更,孟明视指挥秦军攻破滑国,抢掠一通后,回师西行。由于弦高的机智,郑国才免去一场劫难。郑国国君得到他的通知后,即派老臣烛之武去察看杞子、逢孙和杨孙三人动静,果见代戍北门的秦军已厉兵秣马,整顿器械,作好了里应外合的准备。“孟明视一伙已行至周、滑之间,你们打算去会师吗?”烛之武故意问道。

杞子等人大惊,情知阴谋已败露,连夜逃离郑国。

倘事态发展到此为止,还只是滑国晦气。惟晋国君臣见文公刚死,秦国便迫不及待地向东方扩张,袭郑灭滑,来去都从晋国经过,却连招呼也不打一声,分明是对晋国主权的蔑视,无不愤怒。于是策划在秦军回师必定经过的崤山,设下埋伏,以便给它个厉害尝尝。当时晋文公的灵柩尚放在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还没下葬。新君襄公身穿黑色丧服,亲临战场,将士同仇敌忾。后人每以“墨缭兴师”指称服丧用兵,就是这个典故的运用。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夏四月,东周历史上著名的伏击战例——崤山之役爆发了。率领灭滑秦军奏凯而还的孟明视,指挥部队长驱直入崤山谷地,被埋伏在此的晋军采用卡头、断尾、斩腰的战术,分割围困在上天梯、堕马崖、绝命岩、落魂涧、鬼愁窟、断云峪等险恶地段上。在平原作战中威猛无敌的秦军战车兵团,至此全无英雄用武之地。最后,晋军以俯射辅以火攻,秦军死伤大半,所有辎重以及从滑国所得战利品,尽为晋军缴获。从未打过败仗的“三帅”,俱被生俘。

按照晋国君臣的既定方案,“三帅”的命运是先受献俘太庙的耻辱,随即处死。襄公的母亲正是那位愿为秦晋世世友好献身的怀嬴夫人。她对儿子说,秦晋一向和睦,都是“三帅”贪功才惹出战争,不如放他们回去,让你外公自己处罚他们。襄公忙遵命照办。中军元帅先轸正在吃饭,听说此事,丢下饭碗便来见襄公,一口唾沫吐在国家元首的脸上,破口大骂:“咄!臭小子如此不明事理!将士们历经千辛万苦,才抓到这三人。娘儿们说一句,你就给放了?你放虎归山,改日后悔莫及!”

襄公被元老一骂,猛然醒悟,一面拭去脸上唾沫认错,一面急命阳处父将“三帅”追回。可是等阳处父赶到黄河渡口时,“三帅”已乘船抵达中流了。

秦军精锐覆灭于崤山伏击战的噩耗,早已传至秦国。远征军将士的遗属们莫不望东遥奠,痛哭流涕。

再过几天,有消息传来,谓孟明视等三人已被放回。国中舆论,皆以为这三人丧师辱国,其罪当诛!穆公为之辩解道:“孟明视一定会为国雪耻的。”

秦军由蒲津关出兵,渡过黄河后,孟明视即下令把所有的船烧掉,表示有进无退,激励三军报仇雪耻,史称“济河焚舟”。秦军将士同心,士气大振,一举攻下王官(今山西闻喜县南)及郊(今山西运城)两地。

当初被晋军攻占的两座秦城的民众,听说秦军伐晋获胜,立刻发动武装起义,赶走了晋君派来的官兵,重归秦国版图。

其后,穆公听从由余的策划,锐意西北地区的经营,相继降服西戎二十余国,开辟土地一千余里,由戎人同尊为“西戎霸主”。周襄王听说后,念及祖宗东迁洛邑,就是因为抵挡不住西戎的侵扰,想不到穆公凭一国之力,创下这等大业,感慨不已。遂特命尹武公为专使赴秦,向穆公赐以金鼓,表示祝贺。

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春二月,一代霸主秦穆公因感风寒患病不治,逝于秦都。享年69岁,计在位39年。

齐桓公

岱岳堆雪,汶水冰封。东周庄王十一年(前686)隆冬,一场宫廷政变使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陷入了栋折榱崩、冰天雪地的绝境:国君齐襄公被其策动暴乱的堂弟公孙无知杀害。次年春天,大臣雍廪又杀死无知。齐国出现了权力真空。

有资格当选新君的是两位正旅居国外的齐襄公的异母兄弟: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国君宝座正空在那儿,两人都急着要回国夺权。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国。当初随公子纠一起来鲁国的师傅管仲说:“莒国距齐国很近,万一让公子小白先进齐国,麻烦就大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把公子小白截住。”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其师傅鲍叔牙的陪同下,由莒军护送往齐国疾驰,没想到途中遇到管仲拦截。管仲拈弓搭箭,“嗖”地一声,箭镞直向小白飞去。

“哎哟!”小白大喊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

“行了。”管仲认定小白已死,从容地收起弓箭回禀鲁君,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哪知道,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的带钩。

六天后,当公子纠一行悠哉游哉地来到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城郊时,机警的小白已抢先进入临淄升座,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运用权变,捷足先登,令鲁国三军白跑一趟。鲁庄公不肯干休,即屯兵临淄以东的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欲以强大的武力威慑,迫使他让位给公子纠。桓公趁鲁军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结果鲁军大溃,乘胜追击的齐军一直越过汶水,还夺取了鲁国境内的汶阳。紧接着,鲍叔牙又自请统领三军抵汶,兵压鲁境,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交出其另一个师傅召忽及管仲。召忽不肯回国,自杀而死。管仲被鲁人装在囚车内交给齐人。

外患消弭,政敌剪除,站稳脚跟后的齐桓公马上给援立有功、御敌有方的群巨叙勋行赏,要任鲍叔牙为上卿,委以国政。鲍叔牙却推让说:“臣只能循礼守法,并非治国之才。”

“爱卿还不能治国,谁能治国?”齐桓公大异。

鲍叔牙严肃地回答:“管仲!”

桓公迄今还保留着管仲要害死自己的那一支箭,恨不得生啖其肉。但听了鲍叔牙的议论和举荐后,不但没办他的罪,还拜其为相国,委以重任。

这时的齐桓公刚满30岁。赦免和重用管仲之举,不仅是其胸怀豁达的反映,更显示出这位青年君主立意开创一代丰功伟业的远大志向。

急于求成的齐桓公,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来年春天,他不肯听从管仲劝阻,亲自率领齐国大军发动了一场伐鲁战争。结果在鲁境长勺(今山东曲阜县东北)遭到鲁军有力反击。这便是春秋战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

“这都是寡人不听相国高见所致,”狼狈返回临淄的齐桓公一见管仲,便羞愧地说,“今后该怎么做,全听你的。”

管仲把行政重点转移到国内改革上,三年后,齐国大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了长足发展。

按照管仲的策划,齐国特使来到洛邑,向新登极的天子周嫠王朝贺,同时提出请颁王命确定宋国新君的要求。不出管仲预料,嫠正因王室早被人冷落,想不到还有齐侯这么一个大国来捧场,高兴不已,当即表示:“伯舅不忘周室,乃是寡人的幸运。泗上诸侯,全听伯舅左右!”

特使回报,齐桓公马上以“王命”通报宋、鲁、陈、蔡、卫、郑、曹、邾等国,约以三月初一,在北杏(今山东肥城县南)召开各国首脑会议。届时,宋桓公子御说率先抵达与东道主桓公先期会晤。接着,陈宣公妫杵白、邾子曹克、蔡哀侯姬献舞等相继来到。但见会场上筑起高达三丈的礼坛,设有象征天子权威的王座,左右钟鼓玉帛等一应礼器俱全,招待赴会者起居的馆舍设备也很精美,反倒不见一点兵戈之类的陈设。于是诸侯无不感叹:“齐侯推诚待人。”

原来这也是管仲的主意。过去诸侯有双边会晤或订立盟约等外交活动,多以兵车相随。齐桓公在布置会场前,也曾这样打算过。管仲说:“主公是奉天子之命召集诸侯,何用兵车?请开成一个礼仪之会。”现在果然收效。

开会时间到了,齐桓公提议先推举一位会议主席。使权有所属,然后可代替天子发号施令。大家议论:照尊卑秩序,宋乃以公爵封国,齐只是侯爵,可是宋公新立,这一回还是赖齐侯替他请命,确认政治身份。旋由陈宣公倡议,一致推选齐桓公任大会主席。桓公故作姿态,谦让一番,然后便昂然上坛,站在“王座”一侧,率领大家向天子座位行礼,并互相致礼。会议过程中,以齐桓公领衔,大家签订了以“共奖王室”为宗旨的盟约,史称《北杏宣言》。

北杏会议后,齐桓公借用“王命”操纵国际事务,由此跨入称霸事业阶段。

正当齐桓公在中原各国声望日隆之时,南方的楚国也日益强大起来,并有问鼎中原之志,在先后兼并掉申、息、邓等一些小国后,开始对黄、蔡、随等国施加压力,甚至准备北伐郑国。这样,楚、齐争雄就难以避免。

周惠王十八年(前659),齐桓公在荦地(今河南淮阳县西北)召集鲁、宋、郑、曹、邾等国国君开会,共商帮助郑国抵制楚国进攻的大计。管仲的意见是以讨蔡为名,由蔡及楚,给对手一个“出其不意”。

蔡、齐本是友好国家。蔡穆公把妹妹嫁给桓公,挺受喜爱。可是有一次,桓公同她共荡小舟于池上,采莲为乐时,她掬水泼洒桓公取乐。桓公阻止她这样做,反倒使她想起桓公怕水的弱点,故意把小舟晃来荡去逗桓公。桓公一怒之下,派竖貂将她送回娘家。蔡穆公也发火了:“这不是故意同我国绝交吗?”一赌气,把妹妹嫁给了楚国国君,从此背齐从楚,这就给桓公讨蔡提供了一个借口。

荦地会议后,桓公又和宋国一起,把已经依附楚国的江、黄两国国君请到阳谷来订立秘密同盟,扩大了抗楚阵线。到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春,桓公纠合宋、鲁、陈、卫、郑、曹、许各诸侯,连同齐国兵马,组成八国联军,进攻蔡国。竖貂自请先率一支尖兵,潜行掠蔡。孰知蔡侯派人偷偷向其行贿后,他把本次联军以讨蔡为名伐楚为实的战略机密,全部泄露给了对方。

竖貂泄密使楚国及时做好了抵抗八国联军南下的军事部署,双方在陉地(今河南郾城县南)形成战略相持。由于管仲出色的外交才能,使楚国与联军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签订和约。齐桓地位,霸主通过昭陵和约使楚国认可,楚国也恢复了中断近百年的对周王室的朝贡。

遏止住楚国北进势头并使其尊戴周王,把齐桓公的声望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时周王室内部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嫡庶之争的危机。桓公运用个人的威信,在苜止(今河南睢县东南)召集诸侯会议,确立了王太子姬郑的接班人身份。及惠正二十五年(前652)冬天,天子驾崩后,桓公又在洮(今山东鄄城西)发起诸侯会议,用强大的声援迫使阻挠姬郑即位的势力知难而退。运用诸侯力量安定王室,齐桓公在其称霸事业史册上,写下了最得意的一笔。

姬郑顺利即位,史称周襄王。为了感谢桓公对自己的支持,襄王于改元之年(前651)举行过春祭后,特地派周公宰孔给他送去祭肉。按周勃礼制规定,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只分给同姓兄弟之国,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亲关系。齐国姓姜,却能获得祭肉,体现了天子对他的特别尊崇。如此“殊荣”,哪能悄悄地让它过场呢?

预先得到赐祭肉信息的桓公通知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大会。宰孔依照桓公的愿望,把祭肉送进会场。

赐胙之外,葵丘之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重申盟约。其声言:凡加入我同盟的各国,要和平相处。《葵丘宣言》还有若干加强经济联系、鼓励自由贸易及禁止女人干政的内容。

齐桓公自称一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葵丘会议就是“九合诸侯”中最后亦是最著名的一次。由于赐祭肉节目的加入,他的声望至此达到顶峰。

葵丘会议后七年,管仲因病逝世弥留时,奉劝桓公今后要远离“三贵”。桓公很奇怪:“这三个人侍奉寡人已久,为何从未听仲父这样说过?”

“臣所以不说,是不想拂逆主公喜好。”管仲叹气道,“他们好比是水,臣是堤防,能遏止泛滥。现在堤防没了,将有横流之患。因此主公宜避开他们。”

管仲死后,齐桓公当即撵走易牙、竖貂和开方,不许入朝。没想到这样一来,食无味,睡不安,生活没了情绪,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长卫姬说:“主公老了,何必折磨自己?先把易牙召来掌厨,开开胃口。竖貂和开方也会不召自来。

桓公乃召易牙,鲍叔牙责备他忘了仲父的话。桓公不以为然:“这三人于寡人有益,对国家无害。仲父所言,未免太过!”索性将竖貂和开方一起召来,均予复职。

鲍叔牙忧愤发病而死。从此,齐国权柄落到“三贵”手中。不久,桓公病重,却无一人管他是死是活。弥留中的桓公想喝一口热水亦不得,愤怒地喊道:“天啊,天啊!小白就是这样完蛋的吗?”恍惚间,突然想起管仲要他远离小人的告诫,不禁悲叹:

“我死后,若无知也就罢了。倘有知,有何面目见仲父于九泉之下?”

旋以衣袂自掩其面,连叹数声而绝。享年73岁。时为周襄王九年(前643)冬十月。计在位43年。

同类推荐
  • 克己为人

    克己为人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翠微寺位于安徽省黄山翠微峰下。唐中和三年(883年)始建。当时有一天竺(古印度)麻衣和尚由四川东下至黄山,在此定居结茅,自组织麻为衣,挖蕨根、采野果为食,趺坐诵经。当地山民为其盖寺一座,名“麻衣道场”。
  • 寻龙点穴:中国古代堪舆术

    寻龙点穴:中国古代堪舆术

    堪舆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中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书作者试图从历史文献解读风水,探寻古代原初形态的风水文化。堪舆并不等同于一些乱七八糟的江湖风水,读者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宜拔高。作者更是希望通过参与对堪舆的研究,还堪舆真面目,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在壮族文化与性别平等总论的观照下,从壮族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壮族经济生活与性别平等、壮族政治参与与性别平等、壮族宗教信仰与性别平等、壮族教育文化与性别平等、壮族哲学思想与性别平等六个层面,全面而系统、有根有据地向人们展示了壮族性别平等的种种文化表达,给人们提供了性别研究的一个新样本。
  • 地域文化常识

    地域文化常识

    本书介绍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常识,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地方名俗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域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热门推荐
  • 人性的枷锁(英文版)

    人性的枷锁(英文版)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同时,它也被认为是毛姆的自传体小说。美国现代图书馆将此小说列为“20世纪英语世界最佳100部小说”中的一部,位列第66位。《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后来成为毛姆享誉最高、历久不衰的作品。读过此书者,很少有人能忘记主角菲利普在伦敦医学院读书时所经历的惨痛爱情经验。那是全书最生动精彩的地方,作者用戏剧性手法,写出人性的纠葛。
  • 一世浮沉宫心计:帝妃策

    一世浮沉宫心计:帝妃策

    一代影后,拍戏过程中,竟穿越至剧本所在的时空,唯有假戏真做,本以为只要按着历史演好自己的角色便能安然无恙,谁料人事皆非,步步惊险……本该帮助自己最多的贴身丫鬟却死于非命;本该对自己厌恶入骨的他,却看似有爱,但又若即若离,暧昧不明;本该谋朝篡位的父亲却对朝廷忠心不二誓死效忠;本该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太后却冷漠无情……她,失去了自己所熟知的剧本,该如何安然演完这出戏?究竟,宫廷之中藏着什么为今人所不知的秘密……
  • 我有一个玲珑宝盒

    我有一个玲珑宝盒

    你击杀了巨齿鼠,获得了星力结晶。你击杀了疾行狼,获得了技能影步斩。你击杀了三头黄金龙,获得了血脉传承。...当一切尽在我手,这世界我当为王!
  • 架柩西征大帅左宗棠(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架柩西征大帅左宗棠(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曾国藩遇险自杀时左宗棠如何出奇兵解救?左宗棠跟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如何明争暗斗的?慈禧如何偷情养汉并以色情间谍对付左宗棠?左宗棠如何运用文韬武略消灭了阿古柏并收复新疆?小说都有传神的描写和隽永的历史蕴藉。
  • 我来做你的世界

    我来做你的世界

    学渣&腹黑学霸甜甜的恋爱故事&暖暖的成长故事许言钟是苏昀世界里的光,可是当这束光微弱时,也需要他们彼此照亮“你只管往前走,走到灯火通明,有我在,这世界的肮脏晦暗,你不用看。”
  • 秦时明月之魅舞天央

    秦时明月之魅舞天央

    当她再次醒来,确已忘记!殊不知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动。他赢了天下,却输了她。痴心换绝情,她誓死要复这嗜心的仇!然而,在她刀起刀落时,一行血泪滑过那眼角。
  • 花花世界我坠爱你

    花花世界我坠爱你

    林安之:萧予晨,你的梦想是什么?萧予晨:娶你。林安之:……萧予晨:那你的梦想是什么?林安之:拯救苍生。萧予晨:那我改下,我的梦想是娶你,还有和你一起拯救苍生。
  • 迷途之家的大少爷

    迷途之家的大少爷

    一个奇怪而又幸运的少年由于一场意外穿越到幻想乡里并成为了幻想乡里的第二位境界妖怪,又因为一次偶然得到了打破世界壁能力(原本想说是次元壁的,但看到这三个字让我想到了某个穿着红衣的漫威一贱就算了)于是开始了强势围观各个世界主角的无节操日常(滑稽)。
  • 孽债桃花:诱拐腹黑少主

    孽债桃花:诱拐腹黑少主

    曾为三世好人,一朝被勾错魂,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奈何桥边抢生意,拆姻缘,掐孟婆,欠下孽债累累。再世为人,顶着一个传奇身份,一张巨额通缉令,一票美男穷追猛打,外加一只坑爹的草泥马。一场由月老编剧,阎王导演的阴谋人生由此悄悄展开。
  • 雪璃爱恋

    雪璃爱恋

    讲述的是一位现代女孩穿越到仙剑古代与一位平凡男子的一段传奇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