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的商业哲学
王亚非:“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考虑成熟等于落后!”
王亚非始终主张雷厉风行,敢想敢做。他为集团发展定下的目标,在常人看来是跨越式的,但是这位总裁独到的商业哲学,已经让安徽出版集团逐渐开始焕发生机了。“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考虑成熟等于落后!”相对于这句话对笔者的震撼,王亚非的语气显得很平静。他举了“萨达姆手纸”和“双塔模型”这两个成功的营销案例证明自己的商业哲学,颇令人钦佩。“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怎么也不会想到,跟自己不共戴天的美国佬竟然还会出此损招,利用侮辱自己的‘形象’来大赚其钱。”王亚非指的是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卫生纸公司推出的一项新产品:“萨达姆卫生纸”。该卫生纸的广告上写道:“消除生化武器、核武器的威胁。”一卷卷卫生纸上全印满萨达姆总统的头像。该产品刚上市就销量奇好。“双塔模型”则是以“追寻逝去的记忆”为卖点的成功营销案例。
在当前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就要创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领域。同质化、一般化的产品是没有竞争力,没有市场前景的。市场是公平的,要发展就要创新观念,开阔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引领企业发展;要创新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新月异的阅读需求;要创新方法,运用网络、电子等新兴媒体,吸引并扩大市场份额;要创新产品,使企业发展的资源永不枯竭。王亚非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出版,聚集在其他行业以及整个市场,他常说:“创新是开辟市场之源,是企业发展之魂。创新要有智慧,要有胆略,要敢于负责任,更要无私无畏。”
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去年王亚非曾安排大家看老电影《血总是热的》和《创业》,电影带有明显的导向意义,指出了安徽出版集团目前的形势,更表明了王亚非对集团的宣言:我们没有退路,做与不做都没有退路,只有做好了才有出路。电影《血总是热的》让更多的员工认识到在重重困难面前,应先讲干事,后讲困难,也许困难就在执行中迎刃而解了。电影《创业》弘扬一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王亚非认为,在集团目前的发展阶段,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在工作人员的眼中,看到的是对总裁的敬佩,但更多的是他们努力投入工作的激情。
亚非的产业化学
王亚非:“知识分子怎能孤芳自赏,隔靴搔痒?”
王亚非当过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因此他总是说,他更多是用商人的视角和思维对待问题。“在商人的眼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王亚非说到这里有些言辞激昂,他说:“世上没有干不成的事,只有你不想干的事,现在集团做的很多事,在以前都是没有想过的,很多人以为干不成,现在都干成了。要想一直干好,就要终身学习。”
如果萃取王亚非的产业经营理念,更像是一个化学反应,而集团用人机制所起的作用,常常是一支“催化剂”。王亚非是安徽人,在他的骨子里自然看得到徽商精神的影响。徽商精神有许多优良的传统,譬如采取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善于开拓市场,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以及积极吸收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这些似乎在王亚非的身上体现为一种天然的气质。在谈到对员工的要求时,王亚非认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忍辱负重,有团队精神”等,是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在他看来,思维活跃,就是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此外善于利用资源,在合作中互利双赢也是对当今时代出版人的要求。王亚非的观念和思维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他鼓励对现代技术手段、多媒体出版技术和渠道的广泛运用,认为“当今有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屏蔽了许多交流的手段和方式,观念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与其说是忠诚,不如说是保守”。王亚非还指出出版行业有些编辑天天在编书,天天在出书,但是不管是不是能够抓住市场的脉搏,是不是挠到读者的“痒处”。他还批评了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接受新事物,闭门造车以至所编之书既无市场价值又无思想价值的部分出版人。
在谈及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奥运大讲堂》系列图书的联合开发时,王亚非对执行该选题的安徽文艺出版社在选题上的开发和把握给予了肯定,同时还鼓励员工“不要怕讲问题,也不能只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还要有解决的方案,并要有落实,有效果”。讲“不行”最简单,由“设想”到“执行”是最难的。把“方案”变为“行动”,这才是叫下工夫、做实事,才算是真本事。集团目前主要是在宏观上提供支持、分析等,但具体事还是要各出版社自己做。“做编辑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一定要博,千万不要满足已有的经验,知识分子、出版人千万不要孤芳自赏、隔靴搔痒!”王亚非把创意和执行力作为重要的试剂,把合理而又大胆的用人机制作为促成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在商业出版上进行了一次漂亮的化学反应。
传承商务文化,引领现代出版——访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杨德炎
刘景玫
杨德炎: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辞书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杨德炎认为,商务印书馆追求出版物的经典性、权威性和高雅的文化品格,从未为牟利而出版低级庸俗读物。
一、历史见证辉煌
沿王府井大街一直向北,有着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静静地坐落在路南。这个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出版社,诞生了无数的中国第一,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经过100多年的风雨历练,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它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1954年商务印书馆积极完成公司合营改造,并正式迁至北京,1958年,全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印书馆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近些年陆续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故训汇纂》及“新华”系列汉语辞书,“新时代”“精选”“牛津”“朗文”等几大系列外语辞书,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文库50余种大型原创学术著作,以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10辑400种,《蓝海战略》等哈佛经管图书150种等等,成为图书市场上商务的代表性品牌。有100多种精品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期刊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同时,版权贸易活跃,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200多种。
今天的商务年出版图书800种左右,其中新书350种左右,重印书450种左右;此外还出版《英语世界》、《汉语世界》杂志及《中国语文》、《方言》等重要学术期刊20种,以及部分音像制品。据近几年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商务出版的中外语文辞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05年全年出版码洋5.4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
二、发展——永不停歇的出版之路
“中国是出版大国,但不是出版强国,我们需要发展。”杨德炎先生用温婉的语调,道出了出版业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他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创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发展时期,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团结和培养了张元济、蔡元培、王云五、茅盾、叶圣陶、郑振铎、陈云等一大批近代文化名人。商务印书馆的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杂志、电影、学校、印刷等诸多领域,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近千个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
110年后的今天,从上海走出的商务印书馆依然以高品质的出版物著称于世,被誉为“工具书的王国”、“学术出版的重镇”。
出版产业是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和供应为主体的产业,它本身就是文化性和经济性的统一。而出版物是记录、传播、积累、发展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形象地说,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归根结底是建筑人类文明大厦的脚手架。人类文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作为建设的工具,也必须跟上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文明服务,记录人类千百年文化发展的辉煌足迹。
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欣欣向荣,而只有出版人,才真正体味到发展背后的辛酸苦辣。发展的精神引领着出版人一路向前。为了传播文化精髓,他们执著而坚韧,发展是不变的理念。正因为有着不断发展的历史,才逐渐炼铸了金石的品牌。
三、冷静——走向海外,融入世界
“面对乐观、繁荣的发展局面,我们更加需要冷静。”
2003年,资助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大型工程“金水桥”计划全面启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法国有关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的协议。
2004年3月,首批资助出版的70种共3000本法文版中国图书亮相第二十四届法国图书沙龙。
2005年,备受业界关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资助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
2006年,有1000多种图书纳入该计划的推荐书目,凡购买或获赠国内出版机构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均将得到翻译费资助。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美国柯林斯出版集团签约,计划用5年时间把50种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输出到英、美国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培生教育集团、麦克米伦教育集团成立“对外汉语出版工程”海外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选题;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我国在版权贸易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第58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我国出版业首次实现版权输出大于引进……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要求,引起会场内外高度关注。因为,伴随物质丰富的文化繁荣,是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有了文化繁荣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在出版业,政府还积极搭建国内和国际图书博览会平台,使国内出版业能与国外出版业零距离接触。
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文化在文明的传承上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而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出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的重视,为出版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加入WTO,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平台。杨德炎先生一再强调,“我们需要这个乐观繁荣的发展平台,它将给我们的出版行业注入新的生命,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去参加国际博览会,参加论坛,我们的思想在不断更新中前进。而同时,我们更加需要冷静,越是乐观繁荣,越不能沾沾自喜。唯有在冷静中不断思考学习,行业才能更得发展。”
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大胆的智慧,我国出版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海外。在这实现国际化跨越的背后,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出版业“走出去”的政策上不断地寻求着更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日趋理性和有针对性。
四、反思——在探索中前进
“面对问题,分析再决策。”
“我们的发展面对很多问题,乐观繁荣的背后一定是有问题的存在,冷静就是为了能很好地分析,做出决策。”
目前出版行业,书不好卖,无论出版社还是书店都叫苦连天,认为利润率太低,生意难做。由于缺乏好的创意和设计,难以从质量上抬高价位,出版商之间开始打“价格战”,竞相压价,导致定价和折扣价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上流通体制尚未理顺,发行环节不顺畅,增加了发行成本,使利润进一步流失。
另外受利益驱动,盲目跟风也成了目前出版市场的问题之一。盲目跟风的原因有三:第一,市场效益。受经济的短效刺激,出版商开始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第二,人才不够到位。开辟领地,引领学术,都需要真正有才华的人。第三,出版界本身构成的复杂。如何融合?各层面如何取长补短?需要出版界人士彼此不断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