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12900000001

第1章 鸦片战前之中国

中国据亚洲之东南部,其东部沿海六省,濒临渤海、黄海、东海,遥遥与日本及其属地相对,其东五洋中最大之太平洋在焉。其在南部之广东濒临南海。南部毗连安南(越南)、缅甸,其一现属于法,一属于英。其西南西藏,有喜马拉雅山阻隔中国、印度陆路上之交通,西北新疆,北部蒙古,东北黑龙江、吉林与俄国领土接壤,奉天隔鸭绿江与朝鲜相峙。此中国边疆之大概也。其强邻有日、俄、英、法,四国之中,中日地位相近,中俄接壤长逾万里,而英法以属地关系,固不如日俄之密切。其在古代,疆域虽常变迁,而其地理上所受之影响颇为重要。其影响为何?曰:国内之农工商业,人民之生活情状,以及交通国势,多受地形、土壤、矿产、河道、气候、洋流等之支配与影响。更就对外而言,古代航海术未精,船舶浅小,水手无犯风涛远渡海洋之勇气,沿海七省除海盗而外,别无侵扰之国,居民常能安居乐业。南部毗连热带半岛,半岛上之物产丰富,居民不必勤于工作,而食料衣服即绰然有余,懒惰不易奋发,不能大为害于邻国。西南高山蜿蜒千里,立国于其地者缺少发展之机会,西羌、吐蕃力能跳梁于一隅而已。蒙古、满洲地多旷野,气候寒冷,土壤较瘠,人以游牧为生,耐劳受苦,体壮多力,善骑能射,苟有领袖将其团结,则战斗力常强。是以我国历史上之外患率多起于北方,匈奴之入寇,五胡之纷扰,辽金之压迫,蒙古之侵略,满族之入关,皆其明显之证。迨航海术进步,机械学发达,海上交通,不唯无建筑之费用,且无修理之需要,反便于陆,亚欧之交通为之一变,而我国形势随之转移。欧洲人乃自海上伸长势力于东方,印度适在中国、欧洲之间,首当其冲,次及中国,固地理上之位置使之然也。

国内领土据今估计,凡四百余万方英里,世界陆地约五千七百余万方英里,亚洲一千五百万方英里,中国面积约占全球十四分之一,亚洲四分之一。世界人口凡一亿八万万,中国约逾四万万,殆占总数四分之一。就其分布而言,本部十八省共一百五十三万方英里,人口据一九二三年邮局估计,凡四万一千一百万;满洲三十六万方英里,人口二千二百万;蒙古一百三十六万方英里,人口二百万;新疆五十五万方英里,人口二百五十万;西藏四十六万方英里,人口三百万。十八省内,人口最密者,首推江苏,每方英里八百人以上,甘肃人口最稀。面积人口之数目,皆非本于精确之丈量与调查,其价值不过使吾人略知分布之情状而已。其在清代中叶,直省人口,视今殆无重大之不同,满洲、内蒙古人口之激增,则始于清末领土视前削小,其详见于后篇。人民耕种生活之情状,百余年内,未有剧烈之改变。人口既以十八省为多,其地汉族之势力最盛,汉族历史上杂有苗、满、蒙、回、藏五族之血胤,今日中国民族,乃合汉、苗、满、蒙、回、藏六族而成,西人统称之曰蒙古族,盖蒙古成吉思汗之兵威震于欧洲,其子孙征服中国,以之代表黄种也。六大民族除缠回外,皆为黄种,其头颅身体之构造,皮肤之颜色,发毛之黑直,多属相类。其长矮不同之处,实无若何之重要,犹一族之子孙,尚或迥异也,证以见闻而益信,吾人汉族与满人、回人同处一地,固难辨别其种族也。自其杂居以来,互通婚姻,血统上趋于同化。总之,六族之称,本极牵强,今日殆为历史过去之名辞,充量言之,只可代表居住一地之人,如浙人、苏人、蒙古人之例,不得认为种族不同之民族也。汉族自黄河流域,逐渐移居于长江及西江流域。满人随清帝入关,分防国内要害,其根据地满洲今为汉人居住之地。蒙古为蒙古族人游牧之场。回族以宗教之信仰,得有此名,其在西北者,多为突厥之后,又有杂居于内地及云南者。藏族游牧于青海、西藏、西康。苗族住于西南诸省之僻壤。六族中以汉人为多,其潜伏同化之力量尤大,然其久为土著民族,不敌游牧民族之强悍善战,政治衰弱之时,则深受其蹂躏。十三世纪末叶,蒙古强盛,灭宋统治中国。其后朱元璋逐之,建国曰明,十七世纪,明室衰弱,满洲爱新觉罗氏乘机入主中国,凡二百六十七年。兹略言之于下:

满洲旧为东胡游牧之地,战国时,燕王任用贤将却之东北千余里,相传其开拓辽河流域,汉武帝县属朝鲜半岛,其后鲜卑辽金次第起于东北,皆所谓东胡族(即通古斯)也。明初太祖恢复辽河流域,成祖招抚黑龙江,然其设官治理,终与内地不同。辽河之西仍为女真旧部,女真部落而居,时人依其文化程度分为生熟,其人以游牧射猎为生,锻炼成为强悍之身体,善于骑马,一日之间,飓没或数百里,所射之矢远能杀人于百步之外。十六世纪末叶,建州部酋努尔哈赤善于用兵,合并诸部,兵势涨旺,声称复仇,扰及明边。明帝聚大军分路攻之,并诏藩属朝鲜叶赫出援,努尔哈赤次第败之,尽取中国之边藩,而明君臣尚无振作之气,朝臣方努力于党争,互相诋讦,酿成宦官一网打尽之祸,言路妄发不负责任之评论,以致统兵大将,不得展其才能。由是努尔哈赤迭陷重镇,尽降辽河以东之诸城,后攻山海关外之重镇宁远,不胜,负伤而死。一六二七年,其子皇太极(太宗)嗣位,先除内顾之忧,率兵问罪朝鲜,凯旋而归,俄攻宁远,无功,乃绕道西南,出内蒙古,大掠于中国北部。其时内蒙古诸部降服,独察哈尔汗助明。皇太极攻之,收降其众,声势大涨,改国号曰清,于是领土北界外兴安岭,东迄日本海,西至内蒙古,南临长城,乃遣大军深入中国腹地,终以未得山海关故,不敢据之。

方皇太极之侵扰中原也,值明怀宗在位,怀宗承熹宗之后,内乱外患交至,意欲和清,而以朝臣之坚持,难于独行其志,乃练兵筹饷,增加田赋,以致贪官勒索,人民不堪其苦,危机四伏。陕西受祸较烈,其地初受官吏之虐政,后遇饥馑,人民无食,强者相聚为盗,政府应付,无坚决固定之政策,酿成燎原之祸。一六四三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怀宗自缢而死。明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因其爱妾之愤,乞师于清。时皇太极新死,其弟多尔衮拥立皇子福临嗣位,亲自辅政,改元顺治,及得吴三桂书,率兵而往,大败李自成军,入据北京,命将进追流寇,平定黄河流域,旋取南方;明帝子孙之自立称帝者,相继败没,独桂王据有云贵诸省,力图恢复,后亦败亡,中国复归统一,而三藩尚拥重兵。一六七三年,康熙下诏撤藩,三藩先后叛乱,郑成功之子经应之。康熙遣兵平之,俄降台湾,由是国内无事,转而经营东北,与俄国缔结界约。会喀尔喀(即外蒙古)之西。准噶尔部崛兴,其酋噶尔丹征服天山南北,领土包有科布多、青海及新疆(今名)一部分,且欲东并喀尔喀。值喀尔喀诸部内讧,噶尔丹来袭,诸部南请内附,清兵战败准部,收服外蒙古。噶尔丹死,其侄策妄善于用兵,乘机侵入西藏,清廷出兵败之,留卒戍之,更征服青海,独准部不服。及其酋死,乾隆出兵收取其地,天山南路诸城,后亦降服,其人信奉回教,故有回疆之称。于是清之版图,东北起自库页岛,以外兴安岭为界,外蒙古毗连俄国西伯利亚,西北天山南北二路伸入中亚细亚,西藏南接印度,东方则临海洋,台湾诸岛次第设官治理,琉球、朝鲜诸国按期朝贡,国内则开拓苗疆,改土归流,其后大小金川之番人亦服。其领土之广大,除元代而外,莫之与京,清代之极盛时期也。其领土可别为三,一曰行省,二曰属地,三曰属国。

满人自关外入主中国,其原有之政府既简且陋,不宜于广大之中国,乃用明制,成立专制政府,皇帝为一国元首,统治全国,有无上之权威,其下有亲王及内阁大学士佐之。大学士初为四人,佐理政事,拟诏命,整宪典,议大礼。十八世纪初叶,雍正分其职权,添设军机处,其大臣无定额,多则九人,少则四人,由大学士尚书内诏委,掌管军国大政,赞理机务,每日入朝,应对皇帝垂问,为最高之统治机关,其属员章京佐之。庶政则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办理,吏部考核功过,稽掌勋禄、荫叙、封赠。户部掌各省田赋,皇室经费,官吏廪禄,军馕盐课,钞关杂税,鼓铸钱币。礼部掌五礼兼领学校贡举,藩国咨文。兵部厘治戎政,简核军实,兼管驿站。刑部掌折狱,审刑,简核法律,谳定各省疑案。工部营修公共建筑,发给军装,修治河渠。六部组织,每部有尚书、左右侍郎,俱汉满一人,共有六人,其属员视政事而定,盛京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各有侍郎一人。都中衙门尚有都察院、翰林院、大理寺、宗人府、内务府、理藩院、通政司、詹事府等。都察院有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俱满汉并用,下有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其职守为核查官吏,敷陈治道,上为天子耳目,下达民隐。翰林院制诰文史,兼备顾问。大理寺平反重狱。三署及六部长官,亦称九卿,参与朝议。宗人府掌皇族事务,内务府理皇室庶务,理藩院掌理藩属爵禄朝会及控驭抚绥事宜。通政司、詹事府多为清闲衙门,以旧制设立者也。

地方官制颇为复杂,畿内顺天府及满洲之奉天府各有府尹、尹丞一人,直隶于中央政府。本部十八省之长官为总督、巡抚,其制殊不划一,直隶、四川设有总督,但无巡抚,山东、山西、河南各有巡抚,但无总督,其余总督管辖二省或三省,省设巡抚。其职为考核属官、治理民政、节制绿营等,凡省有总督巡抚者,奏折咨请,训令属官,多须会衔,尝以意见不合,发生困难,尤以同住省城者为甚。其下有布政使、按察使佐之,布政使考察吏治,报于督抚,管理田赋,稽检仓庾。按察使掌一省之刑名,澄清吏治,兼领驿传。下有道员,掌核官吏,或管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其下有府,府有知府,直隶州及直隶厅视府,设有同知,又其下有县州厅,其官掌辖境内之政令、赋税、讼狱、缉捕等,各有属吏佐之,各乡设有地保。其因重大事故,皇帝诏委钦差大臣,或将军名称,予以便宜行事之大权,余若河道总督、学政、盐运使等官,或有职守,或无所事。十八省外,属地若吉林、黑龙江、伊犁等,各设将军。新疆、蒙古、西藏有参赞领队理事办事大臣。属国则按期朝贡。军队分有旗兵、绿营、乡勇,旗兵原为满人、汉人、蒙古人之从军入关者,分属八旗,世受国恩,男子籍为兵士,大队防守京师,或驻大城要害,由将军或都统将之。绿营为各省招募之军队,维持地方治安,全国六十余万,由提督、总兵统率,并受总督、巡抚之节制。及后旗兵、绿营不能战争,乃募乡勇,战则编之入伍,乱平则多解散归农。

纵观清代之官制,名虽根据于中央集权之政策,而以土地广大,交通不便,监督不周,组织不密,地方官常有大权。皇帝身为满人,初至中国,不通华语文字,不知其政治制度,势必任用汉人,其心中固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思想,乃深信满人,委为长官,借以监督汉人,子孙遵之,故军机大臣多为满人,六部尚书、侍郎名虽汉满并用,而满人掌握重权。统兵将帅,自三藩乱后,亦多满人,太平天国乱起,始破旧例。地方官制基立于互相牵制之政策,造成极为复杂之组织,盖以管官而非治民也。考其职权,多无明显确定之规定,遇有困难,则互相推诿,利之所在,则相争夺。实际言之,官署多为传递长官命令之机关,其弊则手续繁多,办事迟慢,积久成为我国官署之普遍习惯。官吏出仕,八股考试为其正途,考取之士,思想才力梏痼已深,多无发展之余地,而人数众多,任用无期,迨其年老,志衰力微,幸者始得重用。朝廷患其官于本省,得受家族亲友之请托,例有回避,长官除一二例外,皆非地方之人,不知民情风俗,应兴之建设,当去之弊端,甚者不通地方之言语,借重世袭之胥吏,唯求安然无事,敷衍塞责而已。康熙曾谕巡抚潘宗洛以不生事为贵,善于保持禄位之官吏,莫不奉为金科玉律也。官吏任期未有切实之保障,无论何时,朝廷均可罢免其职,或对调于他省,知县为亲民之官,其在一县任期,亦有限制。

文武官之俸给,多本于明制,明代官吏之待遇颇为菲薄,清承其弊,世袭之王公岁俸较厚,百官则极贫苦。官吏原为公仆,有牺牲服务之义,不当视为职业钻营,俸给不宜过于优厚,多增人民之担负,亦不应过于菲薄也。适当之办法,则宜酌量社会上之生活程度,平民所得之薪金,货币之购买力等,定其额数,足其一家之生活费用,庶可养成其廉洁而居官公正也。清帝入关初用明制,正俸而外,给予柴薪,俄将柴薪废去,改定在京文武官之俸给。正从一品岁俸银一百八十两,正从二品一百五十五两,正从三品一百三十两,正从四品一百五两,正从五品八十两,正从六品六十两,正从七品四十五两,正从八品四十两,正九品三十三两,从九品三十一两。汉员每人年给米十二石,满员则数较多。在外之文官,按品给银。武员则数大减,正一品九十余两,从一品八十一两,其品低者俸亦减少,所领之薪银数亦无几。外官均不给米,又无公费,乃赖额外之收入,或近于贿赂之馈遗;其征田赋也,有火耗陋规等名,京官亦有所得。雍正嗣位,改收火耗等项为国课,诏给京官俸米,每银一两给米一斛,另给恩俸,银数一如正俸,六部尚书、侍郎,给予双俸双米。外省文官给与养廉,其数各省不同,总督自一万至三万两,巡抚一万两左右。其他各官,今举直隶之例略概其余,布政使九千两,按察使八千两,学政四千两,道员两千两,首府两千六百两,余府两千两,同知七百至一千两,通判六百至七百两,知县六百至一千两百两。官吏俸金视前略增,外官仍不足用,另立名目,浮收税款,京官则多患贫。

官吏时为文人读书力求之目标,会试有常科恩科,录取之进士,多者三四百人,少者数十名,缺少人多。翰林院朝考重尚小楷律诗,其列高等者久始升用,外官以捐输迭开之故,候补者多,苟非善于钻营者,常难得缺,乃纳贿权门,拜结师生同年,互通生气,于是吏治大坏。一八一九(嘉庆二十四)年,疆臣陶澍奏称吏治八弊:(一)勒接交代新官承认前任亏空,少者数千,多者数万,告禀则上官有失察之咎,势不敢为。(二)多摊捐款,名目有等补,帮助,贴赔,使费,每岁数百数千两不等。(三)预备赏号,凡上司有事,或练兵,或巡边,或公宴,均有赏金,上司收之作赏,吏役更索规费。(四)添办供给,上司出入境时,有夫马,有酒席,有站规,有门包。同城居者有轮月或包月之供给,一窗,一扉,一厨,一厕,皆取于附郭之州县。(五)压荐幕友,道府藩臬督抚所荐,不敢不受,有未见面而送束脩者,谓之食坐俸。(六)滥送长随,上司荐之不得不受,更无所忌,乃外勾吏役,内通劣幕。(七)委员需索,一纸文书可办之事,动辄派委数员调剂闲官,多所需索。(八)提省羁留,官进省后,转委他人,一年半载之后,始令回任。陶澍所言偏于官吏之关系,可谓详尽。清末御史曾再以之为言,盖恶劣政治下难于避免之现状也。其下胥吏多无俸给,迫而出于营私舞弊之途,以谋衣食,其熟于档案者,善于取巧,勒索敲诈,无恶不作,而长官无如之何。相沿既久,人民之心理常以官吏之贪狠如狼似虎,事多解决于宗族,非不得已,决不禀报于官,人民之视政府存亡荣辱,不关于心。官吏之主要职司,则为维持治安,催征田赋,审判讼狱而已。

军队分八旗绿营已如上述,八旗就军旗颜色而言,曰: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中分满军旗、汉军旗、蒙古旗。兵有定额,初约二十万人。其驻京师者,前锋亲军等每兵月饷四两,骁骑铜匠等月饷三两,岁均支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饷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岁支米二十四斛,教养兵月给一两五钱,但不给米。其家人不准另谋生计,男子皆有当兵之义务,然限于马甲之定额,及后人口滋殖,一家三男,一人补甲,二人则无职业,全家唯恃饷米糊口,生活遂大困难。朝廷筹其生计,出款还其欠债,略增马兵教养兵等,但以人数众多,豢养究非办法,终无补救于事。旗人自居内地以来,进为土著民族,所处之环境迥异于前,传至子孙,改变旧俗。其优秀分子羡仰汉人之思想文艺,无知之徒乐于放纵声色货利之欲,乾隆用兵多用绿营,业已证明其丧失战斗力矣。各省防军初用绿旗以便识别,故称绿营,全国凡六十四万。其在京师巡捕者,马兵月饷二两,步兵一两,米皆三斗。各省马兵月饷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米亦三斗。其待遇不及八旗,缺额六七万人,乾隆将其补足,后再裁减一万余人,兵士各以衣食艰难,自谋生计,平日势难操练,营中缺额之饷,皆为营官侵蚀,有事则临时招募,平乱御侮则力不足,扰于民间则绰然有余。

政治上之积弊分言于上,其财政状况,固吾人所当知者也,国库收入,户部例有报告,支出款项中有不可知者。收入以田赋为大宗,丁税附之,丁税分上中下三等,自一分至二两不等,各省不同,康熙将其并入田赋计算,田赋乃为主要收入。每亩征银自数厘至二钱不等,其最重者首为江浙,其地以南宋公田及明初张士诚之占据故也,清代因之。农民纳税年分二期,官吏征收者,一曰钱银,二曰粮食,三曰草秣,一六五九(顺治十六)年,征银二千一百万两,粮六百四十万石,一六八五(康熙二十四)年,二千四百万两,粮四百三十万石,一七二四(雍正二)年,二千六百万两,粮四百七十万石,一七六六(乾隆三十一)年,二千九百万两,粮八百三十万石,草秣无足轻重。兹为明了当时国内之情状。

《通考》所列田赋前三总数,与作者计算所得之和不同。各省款数,盖有错误,如一六八五年,广东田赋二百余万万两,不免令人怀疑,其他原因,或催征不能足额也。《通考》记一六五九年,收入凡银二一,五七九,九九七两,一六八五年,二四,四四九,七二四两,一七二四年,二六,三六二,五四一两,一七六六年,则两数相符,现无材料考证前数。表中所列之省名地名,中有异于后名者,吾人为明了历史上十八省之成立,仍用旧名,甘肃、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诸省,收入数少之原因,或由于大杀之后,人口骤减,田地荒芜,或由土司管理向不征税,或因土壤硗瘠也。政府收入增加者,多由于荒地开垦升课,一省款数前后不同,则以丰歉,朝廷酌免田赋也。粮食种类不一,有米、麦、豆等,米则江苏一省,定额逾三百万石,南漕运京者凡四百万石,初由运河北上,设官催督,费用出之于民,后河身淤高,运输困难,运米一石入仓,曾用银十八两或二十两,仓米出售,每石一两。朝廷迄未改计,道光时,始改海道北上。其他收入,则以关税盐课为大宗,关税分海关、常关两种,海关以广东为最旺。常关设于商业要区,一年收入约四百万两。盐多出于沿海各省,由官督民煮晒,招商贩卖于划定之区域,征收税银,其区域广大,而税收最多者,首推淮盐。内省销售池盐、井盐,每年征税约四五百万两,及私贩增多,票引尝不及额。余则牙税、落地税、茶课等均无重要。总之,乾隆中叶,国库岁入凡四千万两,地方官之浮收,及其进贡物品,尚不与焉。支出以皇室经费、军饷、政费为大宗。皇室经费有陵寝、祭祀、修缮、采办、织造等名,用款从无定数,估计殆在五百万两以上。政费以养廉较多,朝中王公百官,每年俸银一百万两左右,合计京外官七百余万两。兵饷约二千万,驿站百万有奇,两数相抵,国库尚有余款。乾隆经营新疆,岁支三百万,募足绿营,增加赏恤,岁费二百万。及嘉庆嗣位,收入略有增加,曾至四千三四百万两,无如内乱迭起,裁去之额兵,不过岁省四十万,而黄河为害,修治南河增至三百万,东河二百万,其先修河,邻近州县,拨派民夫,乾隆中始全发帑,为数不过百余万耳。宗禄亦以宗人繁衍,数大增加,由是财政渐趋于困难,尤以嘉庆末年为甚。

政府收入不敷支出,农民岁益穷苦,清初于大杀之后,田地有余,耕者安居乐业约有百年,人口大为增加。据《皇朝文献通考》,一七一一(康熙五十)年直省人口二千四百余万,一七四九(乾隆十四)年,增至一万七千七百余万,相去三十余年,增加七倍,一七八〇(乾隆四十五)年,增达二万七千七百余万,又据《皇朝续文献通考》,一八一二(嘉庆十七)年,丁口凡三万六千余万。百年之内,人口增至十五倍,可谓速矣,一七一一年前,人口盖已大增,不幸各省未有确报。其明年康熙诏定永不加赋,中云,“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人,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一二人交纳钱粮。”人民初避丁税,隐匿丁数,自此诏后,丁口报告,似宜较确,无如官吏视为无足轻重,不肯切实调查,其数虽可怀疑,然而人口激增,则可断言。洪亮吉于时论之曰: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人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各娶妇,即有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矣。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问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而玄焉,视高曾祖时,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玄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足以相敌。

洪亮吉之言本于深切之观察,其所论增加之倍数,自今观之,不免太速,而中国伦理观念,及早婚习惯,皆足以促进人口之激增。及其增加之后,仍以农业为生,康熙永不加赋之诏中云:“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由是田地不敷分配。其时沿海岛屿,严禁人民往垦,其私往者,官焚其居,驱之回籍。一七八七(乾隆五十二)年谕称浙江大小岛仍循旧章,永远封禁,凡请开垦者,从重治罪。满洲、蒙古等地均禁汉人移居。据《皇朝文献通考》,一六五九年,国内耕种田地,凡五万四千九百万亩,一七六六年,共七万四千一百万亩,相去百余年,开垦之地不足二万万亩,而人口增加,则在十倍以上。向者每人平均耕田二十余亩,今则二亩有奇,十人耕种一人所耕之地,每亩生产虽稍增加,固用力多而出产少,食料之困难可想,贫民益众,衣食日难。

各省田亩表计算所得之和,大数同于《通考》,全国耕种之土地,殆多于此,盖此报告就征税之田而言,一省田亩以丰歉之不同,前后稍有出入,庄田、屯田、学田均未计入,直隶、四川等省之黑田尤多。据作者之估计,十九世纪中叶,全国耕种之田,殆有十万万亩左右,而人口激增至四万万,分配有限之土地,其何能足?尤以江、浙、鲁、豫诸省为甚。张海珊以经世自期,颇留心于民生,其里滨近太湖,谓人浮于田,每家所耕不到五亩。一家五人,每人平均不足一亩,湖田原为植稻膏腴之地,生产力强,无如土地太少,收入有限,其生活可想。淮水以北,一家耕种十数亩地,贫苦之情状殆犹过之。贫民潜往直隶、山西北部,为满蒙地主佃户。其近海者,冒禁耕种于岛中,乾隆末年,谕称山东海岛有民二万余名,浙江岛屿时亦有人潜往开垦,更有耕种于山地者,如浙民开山,长官禁之,其往皖南闲旷山问搭棚栖止者,道光饬官逐回其新至者。人民多以耕种为业,所出之粟,价无剧变,而民间通用之制钱日贱,清初每银一两易钱七八百文,继则增至一千左右,至道光末年,兑至一千五六百文以上。人民纳税,出粟易钱,以钱易银,于是所纳之税,名虽照旧,实则倍于往日,官民交困,农民之生计益难。朝臣未曾顾虑人口激增后之问题,其留意者,则八旗人丁也。清初中外驻防之禁旅二十万有奇,清帝禁其营生,保护备至,无奈人口增加太速,而马甲限于定额,旗人惯于奢侈,生计日蹙。雍正曾倡迁移旗丁于满洲之议,惜未实行,及乾隆嗣位,御史舒赫德上奏旗丁移屯之计划,户部侍郎梁诗正亦言八旗屯种,乾隆遣壮丁三千余人开垦于松花江流域,而八旗子弟不便于边外之生活,弃地还于北京。十九世纪初叶(嘉庆中),户部报告旗丁五十万有奇,合其家人,最少之估算,当逾二百万人。朝廷曾许汉军出为平民,无如其数无几,无济于事。于此生活困难之时,汉人勤苦耐劳,经营生产事业,满人虽得政府之补助,尚不愿在关外开垦,而汉人则因生计之压迫,违反禁令垦种田地,此固极少冒险之人。其在广东、福建沿海之地,亦有经商佣工于海外者。然皆不能解决国内过剩人口之问题,其无职业者,遇是水旱疾疫,不能束手待毙,乃循一治一乱之惨杀故辙,亦可悲也已。

人口过剩隐伏祸乱之根,其起而叛乱者,秘密会社也。会社之初起,究不可考,汉代即有其乱,清帝以满人入关,相传遗民痛于明朝之灭亡,加入其中,意欲复明。斯说也,殆难凭信,两广总督徐广缙曾奏三合会始于明代,明之中叶固有会党扰乱也。清代主要之党会可分为三,曰白莲教,曰三合会(或作三点会),曰哥老会,其支派繁多,名称复杂。三会之中,白莲教为最早,二会与其相近之点颇多,或深受其影响。白莲教之首领,初借劝人为善,医治疾病为名,招收党羽。其徒本多乡间迷信极深之游民,及受所谓信条之后,忠于其党,教主更借神怪不可思议之符咒,及天文预知之说,以坚固其信心。迨后党徒众多,遂起兵叛,政府禁之颇严,乃改名称,秘密宣传,迄今尚未绝灭。三合会、哥老会亦有迷信色彩,三合会盛于南方,其头目有大哥、二哥、三哥、红棍之称,会员统称草鞋。凡入会者举行郑重之典礼,名曰开堂,会规繁多,其不遵守者,即为背誓,五雷诛灭,所用之符号暗语,会外之人常不能解。哥老会盛于长江流域,组织目的近于三合会,其头目之名称,入会之形式,会中之暗语,皆无详述之必要。凡此秘密会社之会员,注重义气,会规谆谆然以患难相助为训,地方之恶棍,迫于生计之无赖,往往加入其中。其人轻身好勇,练习拳棍,良民畏之。其雄霸于一方者,广收徒弟,抗拒官吏,而官吏无如之何。其成立之要因,由于政府之腐败,官吏监督之不严,无业者之众多,与夫安宁之无保障也。魏源于《圣武记》中,记道光平瑶事云:“初楚粤边郡奸民,为天地会,缔党歃约,横行乡曲,小剽掠,大擅杀,各有名号,兵役皆其耳目羽翼,一呼百诺,吏不敢问。赵金龙起事,即戕杀会匪,故会匪不附,而郴桂两粤奸民已所在蠢动,州县借军兴团练,随时禽治渠魁,又瑶平迅速,幸未生变。”瑶乱平于一八三二年,距洪秀全起兵十八年前,可见会党势力之一斑,嗣后国内扰乱,莫不与之有关。

十八世纪末叶,叛乱之原动力酝酿已久,心满意足之乾隆,方以十全老人自庆,其祸乱之早发,促成于宠相和坤。初和坤专权,贿赂公行,吏治大坏,其私产或估其计不下八万万两。同时,八旗绿营暮气沉重,失其战斗能力,攻取大小金川,糜饷之巨,劳师之久,数杀大臣,皆其明证。自乾隆让位其子,其年为一七九六,迄于一八三九(道光十九)年,叛乱时起,其重要者凡四。一、白莲教之乱——乾隆末年,白莲教魁刘之协煽乱,事发而逃,湖北、四川诸省奉旨大索,胥役逐户搜缉,多逞虐威。荆州、宜昌株连数千,富者破家,贫者瘐死,人民又以征苗摊筹军费,失业问题,仇官思乱,湖北、四川、陕西之叛乱遂作,教徒胁民助之。官兵讨贼,常杀良民,纪律废弛,“所遇地方,受害甚于盗贼”,终不能平,后始利用乡勇,采行坚壁清野之策,乱事渐定。一八一三(嘉庆十八)年,白莲教余支天理教作乱,其教魁林文清贿通内监,会合党徒潜袭宫廷,事败就擒,余党起兵于滑县,不久即平,其支派迄未能绝。二、苗瑶之变——苗民自改土归流以来,益退居于湖南、贵州僻远之地,官吏待之甚虐,扰及闾寨,汉人侵居其地,苗民时思报复,至是起而作乱,大杀官吏汉人,迭陷重城,官军讨之,转战数年,会教乱方炽,改用敷衍之策,始得班师。一八三二(道光十二)年湖南之瑶作乱,瑶本戆鸷,居于五岭,会匪欺其愚拙,勾结官吏抢劫牛谷,瑶民不堪其苦,其酋赵金龙率之作乱。其人矫捷善战,朝廷聚大军围攻,多虐杀之。其时广东之瑶亦叛,清兵往攻,瑶酋跪迎请降,杀之,瑶遂死战,复招其出降,战祸始已。三、回疆之叛——回疆自征服以来,朝廷委任满员治之,长官以其路远,恃而不恐,不善治之,而回人勇敢好斗,迭起叛乱,朝廷始乃慎重人选,终无效果。一八二五(道光五)年,长官勾结土官,搜括回民,甚且广渔回女更番淫乐,回人愤怒,故酋之子张格尔乘势起兵,恢复要城,朝廷遣大军出塞,计诱杀之。复与浩罕捕兵,禁其互市。浩罕媾侵,清兵仅能保其壁垒,乃许之和,回人迄未心服,乱旋复起,幸即平定。四、海盗之骚扰——海盗初为沿海善于驾舟之游民,汉唐已有劫掠商贾之事,明代其势益盛,至是仿造高大之洋船,中置利炮,漳人蔡牵统之,曾得安南人之助,党羽日多,霸行海上,劫掠商船,势大猖獗,而水师之船笨窳,不能御之。其在广东者,为外船所败,余党扰于浙江。其巡抚阮元捐筹巨款,付交李长庚造大舰霆船,铸炮配之,朝廷擢长庚为提督,蔡牵数次犯浙,均不得逞。长庚追盗,重伤而死,朝命裨将代之,追剿益力,阮元施用离间之计,由是蔡牵败死,余党降服。东南之海岸稍靖。以上数乱,聚国内精力财力,始能定之。

清至中叶,国势渐衰,而对外之政策,本于传统之思想,轻视外人,依然如故。其造成之原因至为复杂,统而言之,可别为三。一受地理上之影响,我国四邻多为弱小国家,常来朝贡,其文化又不如我国,乃以天朝自尊,鄙外国为夷狄,而称其人为番鬼。一为心理作用,人类之天性,以习见者为当然,久则生有拥护之心,苟往异乡,其风俗习惯与之迥异将即感受不安,外人之种族容貌既不同于吾人,而言语饮食习惯风俗又各迥异,易于引起轻视厌恶之意,渐成普通之心理。一由于历史上之遗传,其说详论于后。历史上汉唐为中国强盛时代,版图达于西域,中西交通便利,国际贸易发达。唐时外人居于境内,学术思想随之传入,中国吸收之后,发扬光大,成为文化灿烂时期,何近代固拒外人之深?古今何相去悬远耶?问题颇关重要,兹分别言之于下。

我国天然环境,东南濒海,古代海上贸易不甚发达,南方邻国人民不善于营生,西南高山或无人迹,北部之旷大平原,人民稀少,沙漠适当其间,其北荒凉之西伯利亚,更无贸易之可言。对外贸易之途径,西北较为便利。商人本于求利之心,涉万里不辞其苦,陆路交通较为发达,其在汉时,小国臣服往来,尤形便利。其路程自我国内地前往陕西,深入甘肃,及抵敦煌,分有二道,一出天山南路,循戈壁沙漠之南而行,一出玉门关,自天山北路而行,绕道于戈壁之北,掠中亚细亚而南,商人之往来者,憩于和阗,以橐驼运输,货物萃集于其地。学者谓新疆为古代印度、波斯、希腊、中国文化接触之所,其历史上之名城,人民之生活,文化之程度,迥异于野蛮部落,商人自新疆西南而行,抵于波斯,复西行,入于小亚细亚,然后达于欧洲。水路自欧洲放船,出地中海,抵于埃及,然后易船渡红海、阿拉伯海,抵于印度,船复东行,过马六甲海峡,东至安南商港,自安南驶行,即至中国。海路自航海术进步,乘时季风前行,其便利远过于陆路,汉以后之商人,多乘船至中国。

古书曾言昆仑,其说或为当时流行之传说,或言其受外影响,无论如何,殆难认为追纪西北交通之路。公元前七世纪,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立国于今陕西中部,戎人多居于今甘肃,西域交通当有进步。西域本官书上含混之名称,初指西方之地,当今甘肃、新疆,其后汉使通于大夏、安息、印度诸国,亦以此名称之。朱士行之经录称秦始皇时,西域沙门宝利房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咸阳,始皇投之于狱。经录相传作于公元后三世纪,其说何所根据,今不可知。就年代而论,始皇与印度宣传佛教之阿育王同时,阿育王曾遣高僧远往各国宣传佛教,高僧来之咸阳,有可能性。以上要为推论,今更有新证证明。安特生(J.G.Anderson)于河南、甘肃发掘远古遗址,得有无数陶器,其花纹样式,同于发现于小亚细亚者。其时期距今约六千年,据学者研究之结论,其地居民或自小亚细亚徙入,或受其影响,果尔,则六千年前,东西已有交通。周代兴于西北,重视玉器,中国本部固无重要产玉之区,周历初以七日纪日,同于外历,均足以促人审思。及至末年,数学、天文视前大有进步,今据学者之研究,疑其深受外国之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销兵器,铸为金人十二,汉武帝讨伐匈奴,得其重器,列休屠王之祭天金人于甘泉宫中,又得昆邪王之金人,知其烧香为祭。金人之为佛像,虽或近于猜想,而中国与亚洲西部及印度之有交通,实无疑问。武帝又谋夹击匈奴,遣张骞西通大月氏,及抵大夏,见邛竹杖蜀布,询之,知其来自中国,由印度贩至大夏者。据此,西南亦有交通。后班超降服西域,遣其属下甘英西通罗马,至波斯湾而还。其时欧洲、中国尚无直接贸易,货物均由安息商人转运。

欧洲人深入亚洲腹地,始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之东征,初波斯西攻希腊,大败而归,双方之仇恨深积。后马其顿国崛兴于希腊之北,降服南邻城邦,其名王亚历山大幼受希腊文化之影响,深表同情于希腊,具有雄心,欲征服世界,乃自小亚细亚追逐波王,侵入亚洲西部,公元前三二六年,逾越兴都库什山,抵于印度西北。会军士思归,不肯前进,始留戍兵而归。斯役也,促进欧亚之交通,从军之希腊人有留于印度西北者,建立小国,商人往来者尤多,贩运货物,中国丝遂传入希腊。亚历山大之师亚里士多德,西方之大哲也,其所著之书,中举丝名,丝在古代为我国之特产,而亚里士多德能言其名,则其传入欧洲殆无疑义,且进而为中欧交通之铁证。及罗马兴起,贵族需用丝绸,价同黄金,商人谋自海上来华贸易,先是罗马征服埃及,商人渡海至印度贸易。至是,船自印度东行,渡马六甲海峡,泊于安南,其地遂为国际商业重要之地。公元后一六六年,我国史称大秦安敦王遣使朝贡。其时值罗马皇帝安敦勒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在位,使臣自安南遵陆路行,直达京都洛阳。其事未见于罗马史,古代商人,固有冒充贡使者,其重要则证明罗马商人之来中国耳。船向东北前行,即达中国海岸。二二六年,二八四年,皆有罗马商人来至广州之记录。

据上所言之史迹,上古中欧当有交通,公元后三世纪,海上亦有贸易,亚欧往来遂有水陆二路。陆路商人结橐驼队而行,逾越流沙,途中困苦,非言可喻;水路船舶运输往来较易,商人乃多舍陆就水。后罗马分东西二国,五世纪,西罗马衰弱,野蛮部落侵入,欧洲之文化大受摧残,地理上之知识丧失几尽,欧亚之商业中衰。幸东罗马维持其间,及穆罕默德创立回教,统一阿拉伯半岛,同化野蛮土人,国势骤强,阿拉伯人掌握东方贸易之权。中国时唐太宗在位,政治清明,境内安堵,待遇境内外人,大体上本于种族平等之原则,国际贸易颇发达于广州、泉州,外人来至广州者尤多。后唐室衰微,海盗渐多,流寇祸作。其首领黄巢所到之地,屠杀焚掠,无恶不作,及陷广州,尽杀外人,商业始衰。北宋旋复旧观,南宋军饷无出,奖励商业,海道转盛。十三世纪,蒙古崛起于北方,其酋成吉思汗率其铁骑出征,无不胜利,子孙乘其余威,跨有亚欧二洲,驿站之传递公文,橐驼队之往来,海上之交通,均称便利。蒙古人之待异族也,优于汉人、南人,教皇遣人东来,马可·波罗仕于其朝。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攻陷东罗马之首都君士坦丁堡,掌握欧亚交通之路,回商乃垄断商业。

十五世纪,欧洲经济状况视前进步,东方物品之市场需要正殷,葡萄牙王子亨利(Prince Henry)奖励航行,谋觅新路,以达印度,其勇于冒险之船长沿非洲海岸前进,一四八七年,抵于好望角,一四九七年,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率船绕道非洲,次年抵于印度,阿拉伯商人阻其贸易,然终贩买货物而归。葡王得报,遣兵舰东渡,俄据印度西岸之良港歌那(Goa),以为根据之地,东取马来半岛之马六甲。葡人复来中国,租借澳门,垄断东方贸易凡有百年。荷兰、英吉利商人起而与之竞争,荷兰占据南洋群岛,英吉利经营印度,法兰西诸国商人继之而至,东方葡萄牙之商业大衰。欧洲人东下之动机,始则求一航路直达东方,贩运货物以得厚利,航海家冒险事业之进行,常得国王之助,国王之政策,则欲收其发现之地,臣服土人,建立广大之海外帝国也。其远离祖国之水手,多为富于欲望之青年,对于土人无恶不作,及据其地,葡王委任官吏治之,天主教神父后随之往。葡人初受回人之虐待,常有报复之心,强改土人之宗教,东方人民恶之。其贩运回欧之货,多属贵族之奢侈物品,如中国之丝绸、瓷器、纺机,印度之宝石、美珠、颜料,南洋群岛之豆蔻、丁香,其运来之物,以玻璃钟表等为多。

综观中外交通之略史,吾人发生之感想,则为世界各国民族因其地理上之位置,历史上之遗传,社会上之需要,产生特殊文化,及与外国接触,而始有所比较,发生异同,引起学者好奇研究之心理,常于有意无意之中,吸收外国之思想,模仿其制度,试以个人证之。个人生于社会之中,自少而壮,由壮而老,莫不深受家庭、社会环境之陶冶。其习惯行为思想言论之大部分,概为社会之产物,换言之,个人之在社会,以模仿为多,聚个人而成团体,合团体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世界。世界文化之进步,一由于天才之创造,一赖模仿之能力。是故民族于世界上之占重要地位者,常于二者觇之。模仿之性质可别为二,其一于有意无意之中,自由模仿他国之长,以补本国之短,其一于困辱之后,始知墨守祖法之不利,迫而模仿他国之长。一八六〇(咸丰十)年前,我国所受外国之影响,多属于前者,其后所受之影响,多属于后者。其区别虽近于牵强,而目的则欲读者之深思也。学术思想所以促进人类之幸福,不受国界之限制,我国文化于世界上之贡献,吾人多能言之,而外国影响我国者,吾人亦当知之。兹略言之于下。

一、物产

物产以种子、土壤、气候之关系,各地不同,其自外国传入者,不知凡几。据学者良芳(Berthold Laufer)所著之中国伊兰(Sino-Iranica)一书,考证中国植物自伊兰传入者,不下数十种,如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胡桃、胡荽、胡蒜、胡葱、豌豆、菠菜、胡萝卜、枣树、黄瓜、西瓜、无花果、皂荚、凤仙花、胡桐之类,历时既久,中或改去胡字,今为吾人常见或日用之物,将信其原生长于国内矣。其传入中国则始于西汉,张骞奉命西通西域,携植物种子如苜蓿、葡萄而归,后人以其开通西域,凡自西方传入者,多附会于张骞。其信而有征者,则为苜蓿、葡萄,余多逐渐传入,兹举数例,说明于下。武帝得天马于大苑,知其性嗜苜蓿,求取其实而归。《史记》记葡萄亦于此时传入,渐种植于北方,《唐书》记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西瓜原为产于西域之瓜,夏时食之,可以止渴,其种亦得之于西方。梁(六世纪)陶弘景曾言寒瓜,其种类今不可知,五代史称胡蟠居契丹(十世纪)始食西瓜,称其破回纥得有此种。十一世纪,宋仁宗遣使航海买早稻万石于占城,分授民种,其分种成熟正与江南之气候相宜,农民胥受其赐。十六世纪,闽人得番薯种于外国,硗瘠之山地,皆可种植,木棉玉蜀黍亦自外国传入。关于锦绣矿物药石,亦有自波斯传入者。其关系于民众生活,至深且巨。

二、思想

战国时中国之时间观念、天文、算术等均有进步。法国著名之汉学家马斯泊罗(H.Maspero)称当时及汉代文学与印度、波斯相似,昆仑故事传自印度;中国初无行星之名,至是始乃知之,其分一日为十二时,为巴比伦之制;墨子所论之几何原理,同于埃及、希腊。其说今无传入中国经过之明证,尚难指为中国确受其影响。《史记》中律历志所言之律,尽同于希腊哲学家之言。外国学者之发明早于吾国,国内先无讨论,一旦忽有若大之进步,颇足以促吾人之深思。其后中外交通益繁,佛教传入,其始祖释迦牟尼感于生老病死之痛苦,入山求道,了解人类痛苦之道,由于欲望,倡说八正道于世。其教初基于印度固有之因果轮回,免除痛苦之思想,而佛陀阐明伦理上之责任,及慈悲不杀之旨义,合知识情绪二者,成立宗教。佛教传至印度西北,深受环境之影响,僧侣敬拜佛陀为天神,重视祈祷,由是传入中国。后汉始译佛经,自东晋至唐为其极盛时代,译书既多,流传益广。南北朝时士大夫多与高僧往来,研究佛法,其以儒家自命而辟佛者,间接亦受其刺激。相传梁武帝时达摩东渡,我国始有禅宗,其要旨则所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识者近谓禅宗产于中国。无论如何,要与佛教有关。宋代道学家之主敬主静,即佛教静坐之变相。大儒陆九渊、王阳明等莫不吸收禅宗之思想。佛教传入之后,方士受其刺激,效其组织,成立佛教变相之道教。佛教既入中国,后于名都大城,创立佛寺,其中佛像繁多,种类不一,见之警人身心,因而附会天堂地狱之说,隐喻奖善惩恶之意,又如轮回之哲学,说明吾人今生之享受,定于前生之功过,来生之享受,定于今生之行为。其说深入人心,往往于无意之中,约束人民,亦来自印度者也。回教、耶稣教传入中国,亦有相当之地位。十七世纪,耶稣会教士输入西方科学知识,固其明证。清代汉学大师戴震等精通数学,其考证之精核,或受科学方法之指导也。

三、文学

中外交通以来,文学受外影响,秦汉以前,固无论已。及佛教传入,其经典梵文本也,汉人能读者极少,汉末开始翻译佛经,高僧以其文法构造之不同,字义思想之悬隔,袭用文学上之旧语,不免于附会失真,后乃创造新语。近据日人《佛教大辞典》所收入之新语,凡三万五千,其少数成为我国文学中之习见语,如法界、果报、刹那等之类。汉译之佛典文体,迥异于通行文字,其倒装句法,解释语法,形容词句,及无韵诗歌,皆足以觇外来文学之色彩。译者颇求其通俗,梁启超称之白话新文体,盖有所见。宋代之白话文学受其影响,其最明显者,则理学家之弟子效法禅宗之语体文而作语录也。戏曲亦为文学作品之一,说者疑其曾受外国影响。许地山分析梵剧,谓歌舞乐在宾白之间,以及表演之角色,类近我国之杂剧,其相似之点,虽不足为曾受印度影响之明证,然而固为有力之建议。其他影响于文学者,尚有反切、四声等,反切之法,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上必双声,发音相同,下为叠韵,收声相叶。说者尝谓反切由于天籁,不烦人造,殊不尽确,应劭《汉书》之注,孙炎《尔雅音义》之作,其法始乃大行。梁时慧皎所著之《高僧传》中有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传声则三千有余。”要之,音韵学之始祖,皆在曹魏,适当佛教传入之后,其受印度影响,殆无疑义。其可附带说明于此者,则为字母。《隋书·经籍志》云:“自后汉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高僧传》记谢灵运咨询和尚慧睿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例梵汉,及唐失传,高僧守温因而整理来自西域之三十六字母,以为切韵。四音由音韵演进而成,沈约自称为其所作,殆不足信。韵学与律诗关系密切,唐代律诗之盛,岂无因乎?

四、科学

科学之受外国影响者,秦汉已如上述。及唐武则天临朝称治,六八四年,颁行高僧根据印度历法改订之光宅历。七二一年,玄宗诏僧一行再订历法,一行步推,依据印度成法。同时数学亦有进步,不幸书久佚亡,内容今不可知。元时领土初有中亚细亚,回人之天文学术传入,郭守敬受其影响,造成负有盛名之仪器,明末耶稣会教士来华,其人精通天文、物理、数学、医学,将其输入中国,以为布教之机会,其最著名者,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利玛窦习学中文,身穿华服,初传教于广东肇庆,后往来于南京、北京,上表进贡于明廷,后死于北京。学者从之游者,有徐光启、李之藻等。其所著重要科学之书,有《几何原本》《同文算指通篇》《西国记法》《勾股义》《测量法义》等,其所作之万国舆图,故将中国置于中央,迎合时人之心理。死后,顽固者目其教为邪教,政府放逐教士于澳门。其时满洲崛兴于东北,迭败明兵,明廷以炮御之,复召教士工匠于澳门,铸造大炮。汤若望等应诏入京,教士鉴于旧历沿用已久,中多错误,得旨开创历局,编纂历书,兼造天文仪器。仪器种类颇多,以铜为之,精巧称于一时,后清兵入关,幸赖多尔衮之保护,未尽损坏。未几,清廷颁行教士编定之《时宪历书》。及康熙亲政,南怀仁奉诏,筑观象台,置新造之天文仪器于其上,后铸重炮,以平三藩之乱。康熙诏其进讲西学,扈从巡游,复命其考察各省之地势,绘成地图,历三十年始成,名曰《皇舆全览图》。总之,耶稣会教士之影响于我国者至深且巨,数学,我国学者自受其指导,研究颇有心得,久已失传之天元四元,复明于世,汉学大师且多精通数学。其所造之天文仪器,颇有美术上之价值,八国联军之役,德国取之而归,大战后复还我国。医学传入国内,新法牛痘拯救无数婴孩,其法创于英人,一八〇三(嘉庆八)年西班牙人传之于中国。

五、美术

美术之范围颇广,先秦美术作品之存于今者,多为金石。殷周彝器无制造人名,其花样多同,无个人创作之表现。及至汉代,花样之种类增多,其兽形类于外国之样式,盖自西北传入者也。汉代石刻,内容或为神仙故事,或历史人物,或为奇兽,要多粗浅,迨佛教传入,乃深受希腊、印度一派之影响。初亚历山大东征,留戍兵而归,及其死后,其部将立国于西亚,希腊美术传至亚洲,大夏、安息所铸之钱币,中印王像,其服装同于希腊神像,及大乘佛法盛于印度西北,雕刻之佛像骤增,其裸体之状态,肌肉之弛张,生气勃勃,一如活人,模仿希腊之迹,显然可见。其表现之意义,则为印度之思想,故有印度、希腊雕刻一派之称,至是,随同佛教传入中国。近时斯坦因(Aurel Stein)等于新疆掘得之佛像,尤其明显之证,古书称高僧往印求经者,曾带佛像回国。北魏大同(今名)龙门刻石,工程伟大,精细为国内希印雕刻之名作。塑像,唐代杨惠之负有盛名,其所塑之神像,神态弈然,其四尊罗汉尚存于苏州甪直镇。元代之建筑,颇受回人之影响,佛寺之建筑,塔则仿自印度,国内屋脊今皆斜下,亦受外国影响。绘画秦汉殆无名家,画家所用之毛笔,绘画之材料等,均为中国产物,佛教对之,虽无重大之贡献,要亦与之有关,或促进其发展,如供给画家佛教上之人物,顾恺之于寺中作画,卫协善画神像等,皆其明例。梁武帝虔奉佛教,遣人至印度,习学壁画,近时西北废寺发现壁画,其画固自外国输入者也。兹为便利之计,附言歌乐于此。汉代初以安息之献,角觚戏兴,西域乐器先后传入中国者,有胡角、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等,并得乐工教习歌曲。隋炀帝定乐为九部,中多胡乐。唐兴,《霓裳羽衣曲》由凉州节度使进献。歌舞亦受外国之影响,如《旧唐书·音乐志》称拨头出自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自唐以来,音乐虽有变迁,而大部则仍相承,迄于今日。

以上列举之事实,不过证明中国之文化,曾受外国之影响,欧洲近代文化则合埃及、希腊、希伯来、罗马诸国之贡献而成,原无足异。闭关自守之国,既无比较之可能,又无有力之刺激,进步往往困难,文化实无国界,欧洲思想,亦曾受我国之影响,如法国哲学家卢梭主张自然,则受我国老庄之影响,尤有进者,外国文化传入之后,多受我国思想环境之影响,成为国内文化之一部分。其性质遂迥异于其在外国,吾人无须自馁也。同时,各国之政教,多基于历史环境,于其传入之前,当有深切之研究,详论其利弊,外国之事物,未必皆有良好之结果,鸦片、烟草、杨梅毒疮尤其明显之例。鸦片之为害也,破坏道德、家庭幸福、经济状况、政治安宁,其种子自西北传入,近代自海上运入,造成大祸,其事详于后篇。烟草植于美洲,西班牙人移植于菲律宾岛,闽人传其种于福建,于是我国始有旱烟、水烟,最近卷烟传入,漏卮甚巨,且有害于人生。杨梅毒疮,说者言其初盛行于北美洲之南部,西班牙于发现新大陆后,占据其地,其远离祖国前往之青年,多贪利无餍,放纵情欲,染得病菌,恶疾遂传染于他地。我国之有此病者,始于广东,其后渐及于他港商埠。三者之害,显而易见,尽人所知,思想制度不善利用,其害或甚于此,盲从不辨是非之害,可不惧乎?总之,一国容纳外人,国际上接触之机会增多,发生比较之心,造成精确判断之能力,天下之害,实多生于蒙蔽狭隘也。

古代中外之交通发达,何近代闭关而拒绝外人之甚耶?吾人就历史上之背景而言,上古中国外患力足以制之,及五胡之乱,促进华夷互通婚姻之机会,隋唐曾去种族上之畛域,隋文帝、唐太宗之后皆为胡人,蕃将之立功于唐者,史不胜书。宋受外族之蹂躏,夷夏之观念渐严,理学之发达,士大夫之胸襟益狭,终见灭于蒙古。蒙古人之入中国也,大肆屠杀,既平宋后,虐待汉人、南人,而又防其叛乱,禁南人携带兵器。其治中国也,唯知榨取于民,人民不堪其苦,加以喇嘛之横暴,官吏之贪墨,贫民铤而走险,相聚为盗。朱元璋力并群盗,驱逐蒙古人而北,为事颇易,斯见汉族之痛心疾首于蒙古人矣。其明显之结果,对外引起仇外之心理,对内容忍皇帝威权之扩张,及明中叶,倭寇之祸大作,时人深信海上贸易,为其祸根,朝廷采用严监外人之政策,闭关思想,遂益发达。明亡士大夫抱有恢复之心,其种族之恨恶,往往见于著作,其入人之深,乃转而以对欧洲人。欧洲人初至东方,不知中国之情状,其政治家以为文化发达之古国,不惜卑辞厚币求于中国。其远渡之水手,多为富于野心之青年,类近海盗,无恶不作,反足以引起华人之恶感。其心目之中,以为外人嗜利无厌,心怀叵测,凡其要求概以恶意推度,自不研究其国中情状。朝廷大臣坚信夷人恃茶叶、大黄为生,封舱为驾驭之秘法,遂益骄傲,荷兰诸国且以藩属自居,相沿既久,视为固然。吾人于言中外冲突之先,当略先知其来华之经过,及其贸易之情形。

初葡萄牙占据歌那,东取马六甲。一五一六年,葡人附船抵于中国,明年(正德十二),葡船八只来粤,泊于上川岛,遣船偕同使者前往广州,葡船继之至者,贪婪横行,官吏捕之,不得,囚其使者,使者俄死于狱中。一五二二年,葡使复至上川岛,明兵击之,余众逃往电白岛,葡人心犹未已,航达福建、浙江,经商于泉州、福州、宁波。而宁波商业后颇发达,葡人强改华人宗教,诱拐妇女,长官讨之,杀教徒一万二千,内有葡人八百,泉州亦杀葡人,生者逃往电白,电白遂为商港。一五五七(嘉靖三十六)年葡人纳贿粤官,得于半岛澳门(今名),创立货栈,晒干货物,葡人始得经营澳门,岁纳地租。中国对于澳门建筑城墙,限制交通,但仍认为领土之一部分,一八〇八年,英与法战,遣舰保护澳门,两广总督吴熊光令其撤去,奏报朝廷,嘉庆责其防范不善,即令革职办罪。其地诉讼归于华官判决,犯罪之葡人由其官员交出;管理商业之权亦操于华官;如后广州停止英国商业,而葡官亦奉命拒绝英人住于澳门也。葡人既得根据地于中国,垄断远东之商业,阻挠后至之欧商。其政府谋得权力,先后遣使臣来华,前三次未达北京,第四使臣得觐康熙,第五则朝雍正,第六则觐乾隆。使臣执礼甚恭,然终不得要领而归。其后葡人之贸易衰微,而澳门仍为外人居留之所。

耶稣会于一五五二年成立,宣传天主教于东方,葡人管之甚严,教皇派僧召集会议,议定章程,凡至中国者,须通华语文字。其人曾受良好教育,输入科学知识,迎合人民之心理,利玛窦谓上帝为天,许其教徒祭祀祖先,礼敬孔子,信者渐多。后守旧派杜米尼坑(Dominican)等教士来华,指摘其传教方法,乃开会于广州,共谋有所解决,而祭祖拜天为会中争论之焦点,未有结果。旧派诋毁耶稣会于欧洲,报告教皇,葡人恶之,曾阻碍其工作,葡法大学倾向守旧,恶其思想之激进,耶稣会之敌增多。教皇改变态度,一七〇四年,派使携带教令来华,禁用天字及拜祖先,康熙根据耶稣会教士之报告,捕之送往澳门,教皇再派使者入京觐见康熙,请求管理教士,康熙不许,先曾遣使往谒教皇,杳无信息,疑其被杀,乃严待之,一七一三年,教皇解散耶稣会。其时江南有教堂百所,教徒达十万人,他省亦盛,竟以教皇之禁令,发生阻碍。一七二三年,雍正嗣位,闽浙总督满保奏请安置教士于澳门,改天主堂为公廨,上谕许之,天主教始衰。其原因则教士内讧,教皇妨碍耶稣会之传教事业,雍正以教士干涉内政,而身信奉喇嘛教甚虔,故禁其传教,及乾隆末年(十八世纪末叶),教乱迭起,天主教之禁令益严。一八五〇年,嘉庆严禁教士刻书,而神父传教之热忱,未为稍挫,仍有潜入内地者。基督教初以荷兰之保护入于台湾,及荷人被逐,教士亦去。一八〇七年,英国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来粤,马礼逊,基督教牧师也,译成《新约》,刊行中英字典,我国遂有基督教。

方葡萄牙经营东方也,西班牙雇用之水手发现美洲,一五二一年,其臣麦哲伦绕行地球,发现菲律宾岛,西人据之,后海盗林凤(旧误译为李马奔)率众攻之,战败而逃。闽官遣舰侦之,抵于菲律宾岛,次年,其长官遣教主二人为使,附舰渡闽,请求通商,使者无所得而返,再遣使者重申前请。中国许其贸易于广州,然遭葡商之忌,无大发展。十七世纪,闽人经商于岛中者日增,西班牙先后惨杀无辜之华人凡四万余名。其南渡者不为稍止,西官乃限制华人六千住于岛中,每人年纳丁税六元,其不改奉天主教者逐之,商业仍操于华人之手,西人用墨西哥银币买货,墨币由是流入中国。

荷兰人继二国东下,先是,荷兰为西班牙之属地,其人坚决果敢,信奉新教,不堪西班牙之虐待,叛而独立,会西班牙、葡萄牙合并,严禁荷商贩货于葡京。荷船迫而东渡,一六〇四年,抵于广州,以受葡人之阻挠,先后均无结果,改用兵船来攻澳门,不胜,逃之澎湖,更退据台湾,一六六一年,郑成功自厦门率军二万余人,渡海攻取台湾,荷人大怒,遣船援助清兵攻陷厦门,而于台湾则无如何。其后康熙征台,诏荷兰助战,而荷舰失期,及至,台湾已定。荷商既不得志于广州,乃于福建要港贿赂长官,贩运货物,一七六二年,始设商馆于广州。其政府谋得商业上之权利,以为能得朝廷之许可,则广东之困难立即解决,又以卑事日本幕府,得通商于长崎,遂迭遣使卑辞厚币来至北京,遵朝见之惯例,行三跪九叩首之尊礼,惜皇帝未曾稍假颜色,允许其请也。结果清廷定其贡期,列为藩属。

十六世纪末叶,英王致拉丁文书于中国皇帝,请求通商,不幸船破。其商人俄组织东印度公司,遣船驶往广东,葡官鼓动粤官拒之,英船曾炮击虎门,直驶黄埔贸易而去,其后至者,均不得贸易。会政府许其通商于台湾、厦门,二地贸易颇形发达,后台湾以降清而商业告终。一六八五(康熙二十四)年,朝令各口准许夷船互市,公司船俄至广州,海关监督借端勒索,公司患之,遣船贸易于厦门、宁波,奈其长官非法需索甚于广州,公司后设商馆于广州,并巩固其地位于印度,在华贸易之额数占据第一,益欲改良商业之状况。一七七八(乾隆四十三)年,英王遣使前往北京,中途船覆,杳无音信,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王遣大使马尔加尼(George Macartney)来华。粤督以大班之禀报,奏其来祝万寿。明年,船抵大沽,马尔加尼自称王使,华官颇礼敬之,遣船送往北京,中立大旗,书曰:“英使朝贡”。及抵北京,乾隆适在热河,乃往觐见,大臣说其遵行三跪九叩首之礼,不得,乾隆许其以觐英王之礼朝见,待之颇厚。大使要求英国公使驻于北京,设立商馆,中国开放宁波、天津,而于舟山、广州附近,给予英商住留之地,改减船税。原文并无传教之要求,而乾隆诏书则言及之,盖由于译文之误也。大使又说中国派遣公使驻于欧洲,清廷复文一一拒绝,遂无成功而归。十九世纪初叶,英美交战,英舰捕获美船于澳门,粤官强令英商交出,争执颇烈,后始让步解决。英国欲因解困难之症结,且谋商业上之利益,一八一六(嘉庆二十一)年,命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为大使东渡,及抵天津,长官说其叩头,不许,旋至通州,即往圆明园,明日,至园,大臣强其觐见,大使谓其疲乏已极,而国书礼服未至,拒绝其请,朝臣说其回国,英使遂即日出京。初嘉庆欲其如礼觐见,谕称不肯跪拜,即阻其入京。而大臣贸然同之至京,乃欲于困乏之余,而强其三跪九叩首也。大使之来,徒增二国之恶感耳。

欧洲关于中国之知识,多赖法国教士之报告,教士富于学识,本其见闻,发为文字,而使欧洲人稍知中国之状况。法国在华之商业殊不发达,其王未曾遣使远至北京,请求通商,一六六〇年,始有商船来华,一七二八年,设立商馆,而贸易仍无进步。十九世纪之初,英法战争,法国海外之势力远非英比,其广州领事(大班)馆之旗升落不定,其他在粤贸易之商人,有美利坚、瑞典、普鲁士等国。美国初为英国属地,其需用之茶叶,由东印度公司转运,独立后,始谋直接贸易。一七八四年,美船抵于广州,其商人无专利公司之限制,而船只较小,便于运输,商业日益发达,在华之地位跃为第二。其余诸国均有商船来粤,惜其商业无足轻重,华官待之,多如英美商船。

水路通商略言于上,陆路与俄国交涉颇早。俄自蒙古人侵入以来,颇受中国之影响,及独立后,经营西伯利亚,数遣使臣来至北京,中国殊轻视之。方清帝入主中国也,俄军乘势侵入黑龙江边境,建筑雅克萨城,驻兵守之。会康熙于平三藩之后,出兵围陷其城,毁之而归,未几,俄军复至,清兵攻之。一六八九(康熙二十八)年,二国代表议和于尼布楚,缔结条约,以外兴安岭为界,毁雅克萨城。二国边吏不得容留逃入,严禁猎户人等擅越国界,其有护照者始得贸易,违者各送本国治罪。约成之后,俄皇迭遣使臣来华要求改约,使臣遵守三跪九叩首礼,亦无结果。一七二七(雍正五)年,二国始订恰克图条约,初外蒙古与俄先有互市,及其臣服中国,疆界互市之问题,须协商于清廷。至是,雍正许俄议定疆界,成立恰克图条约共十一条,明年,批准。条约规定边界,互交罪人,递送公文,及贸易往来。中国许俄建筑俄馆于北京,教徒可学华文。会清用兵于准部,患俄助之,亦遣使臣入俄。二国自订条约后,恰克图之百货云集,乃为漠北贸易之中心点,边吏增订互市章程。新疆自征服以来,边界贸易亦有进步。一八〇五(嘉庆十)年,俄船二艘驶入广州,关督延丰许其卸货,朝廷严办其罪,其心理则俄人于陆路上已有通商之权,不应再至广州,贩运货物,而违反旧制也。

十七世纪,广州、厦门、宁波皆有外船互市,税收以广州为轻,其贸易最为发达。一七〇二(康熙四十一)年,朝廷遣皇商来粤,垄断国际贸易,其人非广州之大商,外商恶其贩卖迟延,粤商恨其专利,官吏嫉其夺去税权,皇商乃许粤商贸易,其条件则每船纳银五千两,其制后废。商人羡其获利之厚,趋之若鹜,互争利益,俄自觉悟,成立公行,划定物价,外商抗议于总督,谓将离港他往,总督饬命解散,商人旋复组织公行。政府防范商欠及其弊端,禁止商人私与外商贸易,更以广州商业之发达,便利征税及监督外人之计,一七五七(乾隆二十二)年,诏定互市限于广州,公行遂有所恃,其会员骄奢日甚,破产者多,乃告解散,一七八二(乾隆四十七)年,欠债事起。其时民间借债月利低者二分,高者五分,外商运银来粤借于商人,或博重利,或预订货,商人有无力偿清者,官管行商益严。行商一称洋商,其行曰洋行。据林则徐之奏文,嘉庆十八(一八一三)年,粤海关总督德庆奏准设总商综理行务,嗣后承选新商须联名保结,行商凡十三家,渐有倒歇,道光九(一八二九)年,存有怡和等七行。监督延隆准新商试办一二年,由一二商人具保承充,十三行遂复。其品流始杂,欠债增多。一八三七(道光十七)年,粤督邓廷桢会同关督奏复联保旧制,其歇业者准其联保承充,不添一商。行商设有公所,会商公共事务,对于政府负有管理外人之责任,对于外商有指导之义务。外商贩来之鸦片、棉花,输出之茶叶、丝绸,初皆由其转卖,货物之高低,供给之量数,由其操纵,并得抽货价百分之三为其归还欠款,或补偿损失之费,不幸其款后归官吏。

外船之驶往广州也,先行商定税金规礼,然后入港。清代关税,一曰船钞,一曰货税。船钞根据船只之大小分为三等,其法测量船身之长宽,按其等级,以定其额数,货税颇轻。正税而外,官吏规礼多至六十余种,雍正收之归公,乃另立名目,勒索如故。其收入最丰者,首推海关监督,监督身为满人,多为皇帝亲臣,管理商业,征收税银,其品秩与督抚相等,不受其节制,先是外商不堪勒索之苛扰,则共同抗议,而以不至广州为要挟,粤官斟酌情形,或去弊端,或拒其请,迨朝廷宣示广州为互市商港,外商始失要挟,及行商成立,管理之法益备。外船来粤,先得澳门同知之许可,租屋于行商,及船泊于澳门,船主至其衙门,雇用领港通事买办(买办亦得于船入黄埔时雇用),船再驶往虎门,关督丈量船身,视其货物,定其税金规礼,船主如数与之,然后驶入黄埔。及船泊于码头,船主报告货物于行商,由其介绍,或供给房屋、货栈、仆人等。其贩运货物也,专向行商磋商,价值之高下,由其决定,外商苟以价太低廉,亦得拒绝出售,顾其远至广州,不愿再运货物回国,而多尊重行商之意见也。运回之货物,多为丝茶,法律规定每船载丝不得过于一百四十石,余多茶叶,其价亦由行商定之。外船之在黄埔也,期约三月,通事买办皆得厚利,官吏胥役亦有赠遗。其不入港者,海关之税额,官吏之规礼,均得减半,行商之佣钱,则为二千余两。

广州之外商无购地置产之权,其住宿办公之商馆,数凡十三,为行商之产业,盖行商十三也。租金取价低廉,外商每于冬季入住,货栈则在河南,亦为行商之产业。粤官之管理外人,也订有条例,后益严厉。其要款如下:一、兵船不准驶入虎门泊于内江。二、番妇枪炮不准带入商馆。三、洋商不准私借夷款。四、夷商雇用华工不得过于定额。五、夷商不准乘轿。六、夷商不准划船取乐,每逢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始得往游花园。七、夷商不准直接上禀长官,须由行商转递,并受其管理。八、夷商不准久居商馆,贩买之后,须即回国,或往澳门。规则中一、二、七三条,执行颇严,其禁兵船武器者,以防变起不测,而不易管理也。其禁妇女之入商馆,一由于中外礼俗之不同,其时国内上中级社会之妇女,居于深闺,而外国男女同行,其服装自华人观之,则为妖艳,迄今民间尚有取种之说,一防外人久住不去也。其禁外人上禀,官吏称为严肃政体,且为免除烦扰,便利行商管理之也,后以弊端丛生,始准夷商于城门递禀。其禁外商久居广州,外商去时,雇用工人看守商馆,往来概须纳费,其无住宅于澳门者,出纳重贿,亦得私留住于商馆。第三条严禁借债,而行商常以中外之利息不同,多借外款。四、五、六三条均为具文,商馆雇用华工,官吏平日从不过问。坐轿之禁,本于轻视之观念,虽曾发生争执,然以外人不准行于市中,或自由出外,实无乘坐之必要。其往游花园,向不遵照定例,无事则划船渡河,散步园中。综观管理章程,可称琐屑,其动机则官吏认“夷人犬羊之性”,不宜亲近,发生事端,又患奸商之欺愚外人,乃借行商保护之也。

行商外商之买卖也,从未订立合同,双方均能履行言诺,其信实昭闻于世,相处亦颇和善,尤以伍绍荣诚实不欺,慷慨好施,见称于外人。其得承充行商者,固须连保,亦当纳银,凡遇大荒河灾,均须捐款。一八三一(道光十一)年,朝令归还商欠,伍绍荣出银一百十万两,一八四一年,英军将攻广州,将军奕山议和,伍绍荣出银一百万两,曾自谓其财产,共值二千六百万两。其款虽由经商之才能而得,亦赖专利制度之助,其不善经商而拖欠外债无力归还者,亦复有之。其时国际贸易之普通言语,则为印度、葡萄牙、英吉利语言合成之洋泾浜话,通事习学其常用之话,全国无精通外国文字之人。商业虽受种种限制,然以实用科学之进步,世界交通趋于便利,年转兴盛。一七五一(乾隆十六)年,黄埔江中外船十八,英占半数,一七八九(乾隆五十四)年,增至八十六只,大多数属于英商,美船次之。《达衷集》记一八三二年,英船有北上觅新港贸易者,及抵上海,其船主称前来船七八只,现大船七八十只,买茶叶三千万斤,湖丝几百万元。外船运来之货,则为鸦片、洋布、羽毛、大呢、钟表。自一八一八年至一八三三年,英美输入之货,价共四万二百万元,每年平均凡二千五百余万元,中国之输出者,价凡三万六千八百万元,每年二千三百万元,税收原定额银四万余两,一七九九年,增至八十余万两,鸦片战前,约银一百七八十万两。官吏之规礼,则不可知。

官吏对于外商欲其遵守惯例,饬令行商通事负责办理,除征收税金规礼而外,其曾引起争执者,则为法律问题。外人自通商以来,住于广州,犯罪者殊少。期内间有华人殴杀外人,水手亦有醉酒滋事,或误杀华人,或相仇杀者,初则概归华官审判,按律治罪,外人亦无异言,后则力谋避免华官之干涉。其主因则中国法律初较外国为优,及后外国改良法律,而中国仍守旧法也。其尤发生困难者,常为误会伤杀,不知谁为犯人,粤官责令船主、大班交出罪犯。其要求之理由,则共同负责之连坐法也。其法,子犯罪,父连坐,夫犯罪,妻连坐,兄犯罪,弟连坐,一家犯罪,四邻连坐;甚者一人自杀于仇家之门,主人即犯嫌疑之罪。同时,官吏连坐亦严,杀人越货之案发生,县官负有责任,境内倘有匪乱大灾,长官或受相当之处分。其对外人适用此法,乃当然之事。外人认为不公,事实上负责之人,往往难于负责,因其不知犯人之为谁何,而将其交出也。及起争执,长官或许外人出金抚恤以作解决,或停止贸易以为恫吓。外人住于中国,当守国内之法律,固无疑义。外人之辩护,则以官吏腐败受赂,而判狱多不公平也。其尤难于解决者,则粤官饬令商人对于本国政府之行动负责也。英舰曾捕美船于澳门,粤官严令英商交出,英商则谓政府之行动不能负责,几致决裂。其争执虽或一时解决,然非适当之途径也。

清廷之许外人通商,大臣谓其出于皇帝之天恩。乾隆于答英王乔治第三之诏书,自谓天朝之领土广大,物产丰富,皇帝不爱珍物奇玩,无须外货。其后俄船驶入广州贸易,关督奉旨办罪。朝廷以为俄人已得陆路通商之权,不应再沾天恩也。迨禁烟事起,自称深悉外夷一切伎俩之林则徐犹曰:“从前来船每岁不及数十只,近年来至一百数十只之多。我大皇帝一视同仁,准尔贸易,尔才得沾此利,倘一封港,各国何利可图?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此种思想足可代表普通心理。其时国内人口激增,生活艰难,教变迭起,祸乱时作,官吏之昏庸,军队之腐败,莫不昭于耳目。而政府尚欲遵守祖法,闭关于交通发达之时代,自不可得。盖自科学昌明以来,机械学有进步,轮船火车相继发明,世界各国之关系因之日密,又值工业革命,资本家开辟市场之心益急,外船来粤之多则其明证。商业既日发达,事务剧增,交涉日繁,而政府轻视外国。嘉庆曾以英兵保护澳门,特降谕旨曰:“试思天朝臣服中外,夷夏咸宾,蕞尔夷邦,何得与中国并论!”又不许其公使驻京,广州大班不得与长官直接交涉,乃无解决困难之途径与方法,祸根遂伏于此。

同类推荐
  • 宋朝之裂变

    宋朝之裂变

    九个年轻人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北宋,因看不惯官员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国家积贫积弱、被周边小国欺辱的局面,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一步步走上权利的高峰,随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强国强军的序幕。疆土扩大导致与当时的欧洲强国所接壤,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对弈就此展开……
  • 我穿越到了女帝世界

    我穿越到了女帝世界

    卫子风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在这里,男人和女人的观念是颠倒的。在这里,女人才是强势的一方。女帝强权,为女子夺天地气运各方面压制男人,于是各国女帝纷纷崛起。看着自己那柔弱的身子,卫子风醒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完全系统的要求让身体强壮起来,恢复男人的雄风,然后再把这个世界全部踩在他的脚下!
  • 智谋三国

    智谋三国

    现代人萧煜,莫名其妙的来到了三国时代,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名谋士。他会如何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前面,等待他的又有什么?
  • 宋乱

    宋乱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莫停杯,与尔同销万古愁。北宋末世,内忧外患,朝堂六虎,方腊之乱,梁山起义。西有西夏蠢蠢欲动,北有猛虎大辽虎视眈眈。值此春秋,一名小人物忽然回到了这个时代,本该早已注定了的天下大势霎时间风云变幻,暗潮汹涌。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反抗,就只有死!生于斯,长于斯。生当为人,我们无从选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铁血丰碑

    铁血丰碑

    这是我的新书,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谢家一族对罗马君皇的忠贞,反映出中华五千年文明进步的源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在向前进的,奴隶制文明远远落后于今天社会,所以必定被历史所淘汰,这也让谢氏一族充当了罗马帝国谢幕的炮灰。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却是值得我们崇敬的。为什么我们中华五千年不朽,因为有千千万万忠贞不屈,舍生忘死如谢家一样的中国人。你们不朽。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全部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跟我经历过相同的事情,请大家细心地读完!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 君临八荒

    君临八荒

    引言各位书友们,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以前从来没有写过,如果书中有出现让大家不满意的地方请告诉我,让飞飞能够改正,为大家写下一本本更好的小说!这本《君临八荒》,写的是一个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孩子周凌飞,因为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所以村子里的大夫断言他活不过十六岁,也就是说,周凌飞只能在成人之前就夭折,那么到最后他是否会夭折呢?都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可是飞飞相信另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在,就让大家跟随飞飞一起进去书中,去了解和见证周凌飞的传奇一生吧!欢迎大家加入《君临八荒》小说群,一起讨论指点!群号:368637869
  • 美育

    美育

    全书共分8章,第1章通过绪论部分全面介绍了学习美育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首先认识美育;第2章是美学理论部分,从美学与医学美学的概念上进一步介绍美育;第3章至第7章从美的不同领域范畴,对美的每一个分支分别进行介绍,让大家学会审美;第8章从医学生专业出发对其提出审美要求。
  • 邪王求娶:小小魔女大混乱

    邪王求娶:小小魔女大混乱

    杀手神医穿越。美目睁,风云起。看贺兰姐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亲们大家好,我是新手,是因为盆友的推荐,来试一下的。如果那里写的不好,请留言给我哦!我不会写穿越前的,亲们凑合看吧。(本文是讲述一对姐妹云蝶和梦蝶的故事,内容就是穿越希望大家喜欢)
  • 谁是李世民(下)

    谁是李世民(下)

    她是成为李世民后宫中的一名妃子,还是勇敢地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她究竟是错落时空的匆匆过客?亦或是在史书上某个偏僻的角落里留下自己的姓名?
  • 搞笑幽默滑稽故事

    搞笑幽默滑稽故事

    本书所讲的笑话都与幽默有关。所以应知道什么是幽默。“幽默”这个词不能以汉字的字义来解释,如用汉字解释,它的本意是寂静无声。随着历史的步伐,这个词的本义已无人再用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幽默是从英语humor一词中音译过来的,用《辞海》的定义说,是“通过影射,讽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
  • 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依旧笑春风

    她本是丞相嫡女,掌上明珠,不顾家人反对嫁了心悦的人,的确也有段幸福时光,一朝变化,夫君登上帝位,而她被碾落成泥,眼见她的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入宫为妃,讥讽于她。原来她不过是他登上权势顶峰的利用工具,那些情意,不过是她一厢情愿罢了……
  • 逸往情深别无他续

    逸往情深别无他续

    老人常说难得糊涂,可人最可怕的就是一直糊涂,可最最可怕的就是一直清。也许他们就是活的太过明白,所以那些迷茫,那些痛苦才会接踵而至。等到他们历经一切看清自己看尽对方,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糊涂一世又有何妨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