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88300000004

第4章 恩怨情仇之越南

一 歌声记忆中的越南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越南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国家了。关于越南的歌不知道唱过多少。少年时代,我对越南历史的了解,几乎都是来自那些流传的歌曲。

有一首歌特别好听,是我少年时代极喜欢唱的,歌名已经忘记,但旋律还记得。歌词大概是:太阳下山了,那安静的钟声轻轻地响,槟榔树和绿竹影,都斜照在小船上。但是我的家乡呵,法寇把它全烧光,尸骨如山血成河,田园多凄凉……其内容是指法国殖民越南时的状况。

法国于1885年殖民越南(看过杜拉斯小说的人都会记得她描绘的湄公河),1945年在越的法军被日本人解除武装。其间,越南宣布过独立。二战结束后,法国人卷土重来,由此爆发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人在1954年打了著名的奠边府战役,将法国人赶出了越南。但越南却因了这次战争,以北纬17°为分界线,分为了南北两方。北方由我们熟悉的越共领袖胡志明领导。那时候我们都称胡志明为“胡伯伯”。

还有一首歌,也是我们这代人熟悉的,歌词是:眼望着北方的天,北方的天空阳光灿烂。啊,盼呀盼,红日快快照遍全越南。为什么贤良江劈成两半?为什么夫妻姐妹常离散?啊!是美国强盗,撕碎我好江山;是美国强盗,侵占我越南。赶走它消灭它,祖国要统一,亲人要团圆……这是针对越战而唱的歌。

1965年到1975年,美国侵略越南,导致越南战争十年,百姓饱受磨难。及至1975年签订停战协议,美军撤退,也算是败北吧,才告结束。1976年7月,越南南北统一。上世纪70年代,收音机差不多天天都要播放这支歌:“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像朝阳。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啊,共理想,心相连,胜利的路上红旗飘扬。啊,我们欢呼万岁,胡志明,毛泽东。”很豪迈的一个合唱。

小学时,我在学校火炬艺术团舞蹈队里,跳过一个名为《削尖桩》的舞蹈,说的是越南人将竹子削成尖桩,步下陷阱,美国兵摸过来时,掉进陷阱被尖桩扎死的一个情节。艺术团还有一个名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大型舞蹈,我在里面被化装成越南人。

要说起来,时代用歌声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打上了许多烙印。越南就是相当深刻的那一个。

二 你们怎么看陈英雄

从北京到越南用了近四个小时,抵达河内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我们住在HORISON酒店,似是五星级,但与国内的五星比,还是不如。现在出国,觉得国内的酒店比哪里都豪华,四星酒店比国外一些五星酒店都强许多。到俄罗斯也是这种感觉。只是这家酒店我现在连半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便打起行李走人了。

访问总是从做正经事开始。所以第一天的正经事即是去越南文化新闻部座谈。虽然是一国家部级单位,办公楼却很简朴,比我们的一些县委大楼要简朴得多。

会谈很正式,越南各方领导都到了场。文学的、美术的、摄影的、音乐的、电影的,等等。中越双方的思路真是太相近了。对话几无障碍。我曾经很喜欢越南导演陈英雄的电影。他向我们展示的越南百姓的生活,有风情有韵致有味道,很开眼界。于是我向越南人提了这方面的问题。

估计陈英雄在越南也是敏感人物,对于敏感人物,官方都有自己的招数。第一次提问后,对方王顾左右而言他,没有明确答复。同行的黄蓓佳也是陈英雄电影的爱好者,于是她又提了一次。对方似乎还是语焉不详。我们使馆的文化官员暗中给我递话,鼓动我再问,因为中国也想知道他们到底对陈英雄如何看。于是我又正式提问了一次。问题是两个:第一,陈英雄的电影在越南的市场如何,民间对他的电影有什么看法?第二,对于青年作家,如有官方认为犯忌的作品,是否会限制和查封?

这回越南官员绕不过去了,只好正面回答。他说了几点,大概是:陈英雄的电影在越南属于非主流电影;在民间受欢迎程度不高,因为他的片子在越南只放了两部,看到的人并不多;评价他的电影为时过早,至少要看他七八部片子才能谈;陈英雄长期旅居海外,是外国公司为之投资电影,经济效益如何,不很清楚;陈英雄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我对他们官员的如此回答觉得还算满意。他至少是客观的诚恳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予认同。

对于我的第二个问题,他的回答是:青年作家的创作在越南非常自由;作家们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也非常受欢迎;但是受西方思想太深,在某些地方过了线(语焉不详),也会限制。——这就是典型的官方语气了。

最有趣的是越南主持会的领导(似是一副部长),座谈了一会儿,便起身说,对不起,我在什么什么地方还有一个会要开,当场就令我笑倒。会谈结束后与他人说起这事,代表团的人也都笑倒。

中午,越南文化通讯部副部长招待越南餐。我觉得还不错。以前一个人在美国转悠时,不想吃美国饭,又一时找不到中餐馆,就专门跑去越南餐馆吃过一次。那个不好吃啊,跟美国饭也差不了多少。吃时直牢骚,说这哪像是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菜啊!除了咸味一样,没一点相同。但这回吃罢,感觉还不错,彻底改变我对越南菜的印象。当然,比起中国菜,还差了许多。

三 烙满中国印迹的文庙

在河内我们参观了胡志明故居和文庙。后来在西贡我们还参观了一个胡志明纪念馆,所以关于胡志明的话题,我下次再谈。这次就说文庙。

文庙在河内一条并不僻静的街上。它有五进院落,庭院很大,多少有点出乎我意料。院子里古木参天,绿荫蓊郁。大小建筑的布局,很是疏朗对称,不似一些庙宇,大殿小堂挤得厉害。更兼整个院落古香古色,满是中国气息,令人精神一爽,仿佛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却遇到自己一个熟悉不过的朋友。

越南的文庙,始建于越南李王朝朝代,大概在公元1070年间,是中国的北宋时代。它被导游称为越南最早的大学。1259年,陈王朝的时候,改国子监为国学院,专门用以培养王公贵族子女以及国中优秀人物。到了黎王朝时,又改国学院为太学堂。它一直是越南的最高学府。这么算下来,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不为过。

据说每进一院,都有讲究。进大门,必须下马;进二门,须有好品德好才学(现在是买好票);进三门,通过奎文阁,必须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

第三庭院最值得一看,那里有越南的进士碑林。碑林建于1484年到1780年间,共82块。这三百年间,越南所有进士的姓名和籍贯均记录在乌龟背所驮的石碑上。

有说越南从李王朝开始,录用官吏的办法,就是让学子们到中国赶考,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考上的回来就做官。越南民间鼓励孩子读书,就会说这样的话:“金榜石碑,于秋永存。”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一点上,越南人显然中毒不浅。直到现在,越南的学生参加高考之前,还要来这里拜祭一下先贤们。

第四门必须参拜孔子。第四门的圣贤院里供奉着中国的孔子。供奉孔子的大殿也叫正殿。正殿有着与中国古建筑相同的硕大而沉重的屋顶。四个飞翘而起的屋角,化解了这种沉重以及由这种沉重带来的压抑,让整幢房子一下子变得生动和轻盈起来。中国文人曾形容此建筑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意思是像翚鸟一样展开翅膀,意欲飞翔。但越南人很自豪地说,这是最富越南特色的建筑。是这样呀!那就这么着吧。咱们不争。

孔子在越南人想象中居然这么胖,让我小讶了一下。我脑子中的孔子是很瘦很瘦的,成天求爹爹告奶奶地东奔西跑,没吃没喝的,怎么胖得起来?据说这尊孔子木雕像是19世纪末的作品,而他坐的那张雕花漆椅,却是15世纪保留下来的。也不容易。

拜完这里后,导游说现在可以进第五门:国子监。这是越南以往的学堂。国子监里供奉着越南的一代鸿儒朱文安,他是国子监首任“校长”。导游说,这里的教室和宿舍都很齐全。

中国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对越南产生影响,到汉武帝时代征服越南,并将之变为交趾国后,汉文化更是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越南人的骨髓里。正是在汉文化的培育和滋润下,生活在神话里的越南才渐渐变为南部半岛上最开化最文明的民族。历史过去了上千年,越南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文化的烙印。

四 他们把政治当成演出了

到访越南的人多半会去下龙湾逛一趟。这个地方被誉为“海上桂林”。去的人多了,照片也见得多了,所以,身临其境后,并没有引起我更大的惊喜。

或许是因为我在桂林是以徒步的方式看到的漓江风景,那么开阔那么生动那么充满人间气息,移步即换景;而这下龙湾,不过是坐船绕了一圈,风景在眼里只是角度转换,其他都差不太多。这就少了一种过瘾的感觉。

离开下龙湾直奔机场,当晚即到西贡——现在叫胡志明市,一个城市这么个叫法真觉得别扭。想到“西贡”二字,想象的空间会无限,甚至会有诗意,而“胡志明”三字立即将它变成了政治概念。可能我们现在已经脱离了个人崇拜时期,不太习惯这样的称谓。

在路上听导游介绍说,越南长期分成南北两方,现在虽然统一了,但人们内心的界线还不是那么容易消除。南方生活比北方富裕,南方的教育也比北方先进,因而南方人多少有点瞧不起北方人。说这话的导游也明显流露了这种情绪。还有就是,北方以往是越共的天下,长期得到中共的支持,却因为1979年那一仗,及至现在仍对中国人抱有成见。而南方过去跟中国人接触比较少,如今反倒对中国人相对友好。

越南经过这些年的改革,据说比较得老百姓人心。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也很高。但我想,越南人因长年打仗,对生活的要求相对也低。只要没有战争,能够安静平和地生活,大概也就满足了。越南的治安状况也不错,据他们自己说越南是世界和谐程度排名靠前的国家之一。

从市面上看,越南人的生活水准还是很不高的,状态有点像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初。当然,也有富豪,越南街上的小车比俄罗斯的强百倍。满街小车大多是中国现在流行的中高档车,那种家用便宜的小车倒不是太多。改革初期,暴富的人群哪国都有。

倒是越南满街飞奔的摩托令人恐惧。行进着的和停在路边的,都多得惊人。我这辈子还从来没看过这么多摩托同时在街上奔跑。那声音轰隆隆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心惊肉跳感。在西贡,想找一条安静的街路散步,估计难度很大。

不过,越南的政治听说起来倒是十分有趣。政治斗争从来都残酷不过,这是哪种国家哪类体制都躲不过去的事。我一直以为,这种斗争就是“我活你死”的斗争。却不料到越南才知道,还有一种斗争是“我活你也活”的。越南人政治较量过后,胜利的一方往往晚上会去找失败的一方一起出去喝酒。然后通报说,斗争到此为止,大家不必再继续计较。此后,见了面,彼此还称兄道弟。这就有点好玩了。有时候我们看台湾人开会,觉得他们把政治当游戏,打来闹去,很有看头。现在突然发现越南人的更好看,他们把政治当成演出。演完了,回到家,大家一起喝喝酒、唱唱歌,就算完事。真个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派头,好优雅。

越南人相互间以家人的方式相处。见到领导也不叫“书记”“主席”或者“市长”什么的,都是叫“阮哥”“陈哥”“黎姐”之类。看大门的叫他们的党书记也是这么个叫法。当初他们管胡志明就一直叫“胡伯伯”,连带着我们小时候也都是这么个叫法。

五 胡志明纪念馆无关中国

在越南,胡志明的地位至高无上。每一个人,无论南方北方,提到胡志明,眼里都充满无比敬意。年轻人可能对胡志明一点也不了解,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从那个时代过来,没有不知道胡志明的。因他与中共的关系最密切,是所有中共高层领导的好朋友(我小时候的印象)。

胡志明出生在越南中部,原来叫阮必成。二十岁出头时,他跑到法国一个轮船上当厨师助理,从此离开他的祖国,在海外漂泊并成为一个革命者。参加革命后阮必成改名为阮爱国。1919年,凡尔赛和平会议期间,他代表在法国的越南爱国者,向各国代表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各民族权利的八项要求,并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1924年,他化名李瑞来到中国,从此跟中国的革命者结下深厚友谊。二战中,他以胡光这个名字在桂林一带活动,之后,又化名胡志明。再后来,他在广西被捕,坐了十三个月的牢,直到二战结束才被放出来。回到越南后,他领导举行了越南的全国总起义,从此成为越南第一号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越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胡志明在越南头把交椅上一直坐到他去世为止。

胡志明的中国话说得很好(其父是个汉学家)。越南长年得到中国的支持,我想这跟胡志明与中国领导人的私交深厚有着密切关系。记得我以前为写庐山的书而去那里采访时,庐山上的人指着一幢小楼说,当年胡志明就是在这栋楼里休养。那栋楼还挂着一块匾,上面是胡志明的题字“庐山好”。可见对于胡志明来说,中国不仅是他的大后方,简直就像是他的亲戚家一样。

胡志明在越南没有妻室,也没有子女。有一说法是他终身未婚。但几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他当年化名李瑞,曾在广州与一名叫曾雪明的护士结婚。因为革命缘故,两人失散,从此天各一方。直到中国解放,曾雪明在报上见到胡志明照片,才发现此人竟是自己的丈夫李瑞。此后,她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联系胡志明,终未成功。胡志明为何不寻找他的妻子,其中原因,无人能知。

我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因为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武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曾雪明是他的姑婆。“文革”中,曾雪明因为这件事被反复调查,后来蔡畅等人出来证明,才没将她怎么样。像胡志明此后未曾再娶一样,曾雪明一生也未再嫁。这个女人守着胡志明的信和照片,孤独地活到八十多岁。唉,怎么想也是个让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有时候觉得,女人嫁人一定不要嫁一个把自己事业看得重于一切的男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太过薄情。或许,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或许于大众于他的事业,他喜爱演一则喜剧;但无论怎样,于他身边的这个女子,却由此排演了一出双泪长流并且一直流泪到死的悲剧,就像曾雪明。——又扯远了。

我们在河内参观了胡志明故居,真的是一个极其简朴的小屋。他的对门住着当年我们也熟悉不过的越南领导人范文同。大概范有家有口,有妻子儿女,自己可以苦,但不能让儿女家人苦,所以他的小楼比胡的平房气派多了。

在西贡,我们还参观了“胡志明纪念馆”。纪念馆在西贡河边,里面有许多胡志明的照片和与他相关的实物。年轻时候的胡志明长得很帅,颇像现在国内的那个电影明星陈坤,这让我有点意外。我印象中的胡志明,一直就是那个留着山羊胡子的小老头。

但最意外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这里介绍胡志明从生到死的全部革命历程中,什么都有,却只字未提中国对他的帮助。甚至他去世,挂出了世界各国领导人参加丧礼的照片,也没有中国领导人的。而那一年,中国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率领一个层次很高的团队前去吊唁。周恩来总理跟他的私交也是很深的啊。

我们真是替中国感到不公。于是问导游,导游是一小姑娘,当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晚上中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招待吃饭时,我们又提出这一疑问。总领事看来并不知纪念馆里面的情况。中国到底大,对这样的事,似乎也满不在乎。或许,这样的不在乎,也正是大国好摆的风度。

同类推荐
  • 印象乡村

    印象乡村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 开山大师兄

    开山大师兄

    本书聚焦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细致再现了这些学者当年博士阶段求学与训练的情况、博士论文研究与个人学术研究生涯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时代和家国变迁之间的互动等内容。书中访谈的莫砺锋、俞可平、钱乘旦、李伯重、庄孔韶等十位学者,如今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国内各自所在领域的顶级学者。通过这样的访谈口述记录,读者足以管窥中国文科学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建与复兴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代学人的学术之路与思想精华,值得参考。
  • 在天边:一路向西

    在天边:一路向西

    “在天边”系列精选了几位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力求打造一套极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化丛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无论行到何处,人生只有一个去处,那就是回家。《一路向西》一书中,作者们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感受祖国各地不同的人文风情。
  •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
  • 人间有至味

    人间有至味

    这是汪曾祺的散文选集,全书分三个部分:有味/有乐/有思,从三个方面来诠释“味”的涵义,展现汪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汪曾祺关于美食的散文脍炙人口,而且广为流传。他的饮食、文章和生活都讲究一个“味”字,这个“味”字有很大的阐述空间,可以是食物的味道,可以是生活的乐趣,也可以是人生的况味,于是就有了这本《人间有至味》,多维度地展现汪曾祺的生活之“味”。
热门推荐
  • 小学女同桌

    小学女同桌

    小学六年里我和我的女同桌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 有朋自明代来

    有朋自明代来

    明朝崇祯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山西书生徐清为躲避连年战乱,经人指点一路向南行乞逃命。沿途行至闽南某地桃花村,无处栖身的徐清经当地土著指点,去往了一处名为“龙潭”的地方……
  • 失落洪荒

    失落洪荒

    如果客观的一切都已经是注定的,那么主观的思想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 千骨迷途

    千骨迷途

    云山古庙,天降玉棺。他从棺中醒来,一起身,却不知何去何从。“我是谁?我在哪?”“兄弟,此事不急,麻烦把这衣服先穿上。”
  • 重生之人世繁华

    重生之人世繁华

    世纪初,野蛮的资本早已经撬开大门。两千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完全胜利的第四年。一个在资本中长大的富二代,突然的进入了一个和记忆之中的世界,在没有理清线索的情况下,他开始了一个循环的旅程。
  • 在平凡的生活下的我

    在平凡的生活下的我

    生活有时苦有时甜,曾经在哪个昏暗的路灯下的哭泣的少年,时间是不是会把他改变
  • 今天我再一次遇见你

    今天我再一次遇见你

    前世君不信臣,臣以死示清白。——顾婉爱卿欺骗了朕,朕不介意,若有来生,希望我的阿婉,一直留在我身边,不再经历这种痛。——夜晨今生我的管家哥哥,你,可要好好守护哟哦。——顾婉我的阿婉,我的命,我誓死守护。——夜晨
  • 午夜奔驰.A

    午夜奔驰.A

    “你还别不当回事,这些都是这夜场的规则,也是这都知道的秘密。就你说的这几样,单说客人,就是一群不定性的。今天看着这个好给她订房,明儿个又给那个女孩儿抢了过去,为这事儿闹崩打起来的不在少数。更别说一些嫉妒心重的人见不得别人挣得比自己多,背后里说多拿服务费的人跟客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当然,或许有也不能这么说啊。”青青对着不怎么熟悉的关雪说着明珠一号的一些事情,也是这夜场公关的事情。
  • 无边五年

    无边五年

    阿祺说:“这种奇怪的感觉大概就是,自己再也不能为自己去任性做事。”何洁清说:“阿祺,我们出去散散步吧。”“阿祺你不要在这个样子了。”“阿祺我是真的怕你离开。”
  • 帅破穹庐

    帅破穹庐

    看林帅一张脸,帅破苍穹!!在看脸大陆上,神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