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7600000036

第36章 理解与意义赋值(1)

1.理解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是认识主体思维模式的一种基本功能。主体的思维模式具有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抽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其中,理解是一种突变,是认识论的一个本质与核心问题。

人为什么会产生理解?在过去,一些人认为理解需要灵魂的帮助,如笛卡尔说,要产生理解的奇迹,必须要靠非物质性的灵魂。海德格尔发问:理解何以可能?爱因斯坦能深刻理解物理世界,洞悉宇宙奥秘,但他认为,最难理解的是理解本身。一些认知科学家认为,发生理解,一定有某个“小妖”在那里,沟通事物和大脑的联系。丹尼特认为,理解是靠一种大量的亚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的过程。每个亚系统都不能自行地构成理解。

笔者认为,理解,实际上是人脑的思维模式对于外部世界事物所含意义的匹配与同构。“意义”弥漫在客观世界之中,但它们又和主体密切相连,密不可分。思维模式既然是对客体世界的同构,那么,不管我们主观上的意志如何,我们脑中的概念总是以某种有机的方式和规则互相联系着,构成具有活性的概念网络系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客观存在的外部事物。由于特定的社会实践造成这种系统框架的共同性,我们人类之间也有了互相理解的可能。对“这是钢笔”这句话,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钢笔”的概念模式,它适用于该模式的所有个别事例,而不必局限于它是什么颜色,或某种形状,生产厂家和日期,等等。人的思维模式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概念有机组成,构成一个网络系统。概念模式对于理解和表达语言非常方便和经济,它使我们能以一般的模式来把握个别事物。现代西方普通语义学派的切斯(S.Chase)认为,我们在说话时必须给客观对象标上指数、日期,如苹果1,不是苹果2;英国1066,不是英国1900,如此等等,以此来“摧毁事物虚假的同一性”。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徒劳的,因为客观事物本来就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一般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正是以一般的形式来表现个别的内容。

认识主体对“意义”的匹配有各种形式:如果意义能够与思维模式相吻合、相协调,就可能产生某种“自洽”,被主体接受,在接受过程中人对它赋值,实现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了”。应当指出,这种理解因人而异,有可能有的理解并不正确,并不能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构。也就是说,“我知道了”,实际上可能并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准确。如果认知匹配过程中的协调程度足够高,可以产生意义的增值,放大信息,使意义产生“共鸣”性效应,就会使人感到快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匹配,人就会对事物的意义产生拒斥,或者对其忽视,使意义的价值衰减,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怀疑”、“犹豫”等心理状态。“意义”的内涵蕴藏着很大的空间,所以在理解过程中,人们会发明“暗示”、“隐喻”等方法,来表达自己深层次的真正想法。

那么,在语言交流中什么叫做“理解”了呢?美国认知科学家奥尔森(G.M.Olson)提出理解语言有这样几条判定标准:①能成功地回答语言材料中的有关问题,就是说,回答问题的能力是判别是否理解的一个标准;②在给出大量材料之后,有作出摘要的能力;③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即用不同的词语来复述这些材料;④从一种语言转译到另一种语言。这四个标准显示出了理解提升的程度阶梯。塞尔认为:“理解具有各种不同的程度,理解并非一个简单的双位谓词,它具有不同的种类和层次。”“计算机实际上谈不上什么理解,计算机的理解不是部分的或是不完善的,而是等于零。”当然,对于理解问题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其他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理解的要义就在于两点,一是模式匹配,用自己思维中已有的模式与当前的认识情境相匹配,这种情境可以是某种模式识别的事物对象,也可能是某种概念或观念体系。由于匹配的程度不同,理解所达到与事物对象的同构程度会存在着真值差距;二是意义赋值,也就是用自己原有的概念网络或模式系统,对对象进行意义赋值,赋予其主体加之于上的意义,从而达到理解。这两种要点下实现的理解,既含有主体个体的特点与色彩,又带有时代与社会的特性。其实,这里所说的已经不仅包括理解,也涉及知识表达的能力。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能以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听到、看到的语言,通俗化地转达那些原本艰深的概念,那就说明他已经与所转述的对象相匹配,真正地达到理解了。无论是模式匹配,还是意义赋值,都是既与外部世界的同构,同时也是与文化积淀的同构,反映了认知主体社会性存在的特点。

理解有时候比表达要难,特别是在复杂的理解过程中。卡尔文认为:

“理解需要一种主动的智力过程,在听人说话时,按一串短促的声音,以及他人的含义和意图来尝试作出推测,而其涵义和意图用语言来传递总不完全。相反,造句是简单的,我们知道我们想什么,希望表达什么。我们无需去猜我们指的是什么,只是如何把它说出来。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听别人说时,我们不仅必须确定那人在说什么,也必须确定他或她所说的确切含义,却又不知道说话者所言的内情。”因此,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思维模式中无缝匹配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表达有时并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信息的匹配,表达者自己对此还不自知,表达起来并没有多少困难。当然,真正的理解之后,表达起来就轻松得多,容易得多。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真正的“大家”只说大家很容易听懂的话,从不说那些深奥难懂、满口新名词的话。当一个人真正把握事物的要义时,就把这知识化作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思维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化地表达出来。虽然说的都是非常浅显的话,但它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表达者处于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下的知识表达,是一个人认知过程中难能可贵的“高峰体验”。如果交谈者都处在模式匹配而又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下,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将是一种非常过瘾的精神体操。

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认为,理解是信息与意义的相互匹配,是人们的思维模式与所接收信息之间相互匹配的过程。我们设想听一场学术报告的场景。演讲者通过言语或PPT演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课题的主旨,提出一个概念,描绘出一幅图景。听众进行理解与识别,用已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匹配,并对报告内容赋值,有的部分信息被增值,有的信息听众不理解或不接受而被屏蔽,有的信息则对听众进行误导,有的信息则被衰减,有的被当做了冗余信息。正确的信息被广泛接受并传播,错误的信息被忽略。在意义的建构中,人们在思维的模式中会不断地进行框架的转换和概念的整合,有时还必须进行语义的跳跃,才能够跟上信息传递的动力机制,接受信息,产生理解。

理解的过程,首先要求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所展示出来的句法结构相匹配,句法代表着且一定程度上建构着思维模式。其次,就是听众用自己的模式与意义内容相匹配,并对内容进行赋值和评价,加上了自己的审美品位和价值要求。这个意义内容,可能与句法结构有关,也可能无关,而只关乎概念的涵义。再者,人们如果觉得能够接受,就会觉得有收获而记住。而如果不理解,就不能匹配,把它当冗余信息加以忽略或拒斥。

理解的实现,必须要在说者和听者之间,构建一种意义传递的动力机制;说者要尽量使得听者在他们的大脑中同构(或者说是重新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只要这两者思维的模式能够相互匹配,就能够达到理解。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更多的还是对于文字的接受与理解。这就要求文字信息发布者,在文本中建立各项合规则的语法结构,并力求文本意义的通俗明了。而接收者则要努力探寻文本的句法,找出其意义所在。我们发现,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一些初学者理解一个句子,可能句中的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但就是无法组织起整个句子的意思来,无法理解它的意义。因此,怎样理解意义并对信息进行赋值,是认识论与认知科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意义的理解还取决于思维模式的同构化水平。假如一位语言学家到了一个从未开化的土著部落,他是如何理解对方,并把土著人的意思翻译出来,甚至写出一本翻译手册呢?在他和土著人交流的过程中,意义的理解与沟通更多的是要靠动作、表情等情景语言,而非文本语言,语言学家必须通过交往实践,逐一领会土著人的名称、动作的涵义,在各种听到、看到的涵义中两两匹配,直至达到掌握基本的语言意义。古代各国之间的交往,虽然不必要通过这种艰难的过程,因为语言会随着相邻文化的渗透而相互沟通理解,但最初的整个过程也都充满着意义建构的情景。

从生理机制来说,语言的理解有生理基础的支持。吉恩斯巴切尔(M.A.Gernsbacher)为理解语言提出了一个结构构建框架。他认为,理解的目的是,构造一个连贯的心理表征或结构,表征的建构材料是记忆细胞。在结构建造过程中,有两种机制控制记忆细胞的激活水平:①增强,即与正在建构的结构一致的信息的激活水平的提高。②压抑,即与正在建构的信息不一致的信息的激活水平的主动下降。吉恩斯巴切尔强调,压抑不适当信息和干扰信息,是有效理解的基础,压抑机制的效率,可能是语言理解能力中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压抑不适当信息对于理解有更重要的价值。

笔者认为,理解的真正实现,重要的不是压抑,而是找到事物与意义相符合的匹配空间,这种空间有时可能不只是一种意义,可能有两种甚至更多层次的意义,需要不断地匹配、同构,深入到其意义空间内部,才能达到理解的境地。我们对一个新概念的理解,或是对一个双关语的理解,有时会进入到意义空间的第2、第3层次之深,而不是一般表面看到的只是表层的意义。理解,可能存在着一种匹配、同构过程中奇妙的共振,思维模式对新信息的接纳找到了共鸣的突破口,突进之后不断升华,直至它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增强细胞的激活、完成细胞及突触之间的那些神秘的联系,比压抑干扰信息更重要。而且,仅仅从细胞激活的角度,还是无法说明理解的本质。底层细胞激活的效果,取决于对于意义内涵的把握,取决于思维模式的顶层结构和水平。我们在对一些暂时失忆的事物进行回忆时,或者对一些暂不理解的事物进行理解时,只要有哪怕一点点的信息提示,就足以唤起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概念网络中的那个点,从而有效点燃整个大脑细胞的活力,激活大脑神经功能,导致记忆或理解成功。

2.意义的意义

什么是“意义”?意义就是外部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人来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意义和人是密不可分的,需要人的赋值。

在意义来源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胡塞尔认为,人的意识是意义的载者或意义之源。普特南却认为,不管怎么说,“意义不在头脑之中”。

在笔者看来,意义从客观事物而来,因与我们的因果关系而显现。

早在洛克的时代,思想家们就意识到,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会有不同。针对某个物体的硬度、刚性、颜色、味觉等物理的、化学的不同的性质,不同的人会说出不同的感觉来,赋予其不同的意义,这就存在着事物性质的赋值过程。赋值并不是纯主观行为,它要求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事物的性质存在于物体里面,关于其意义能够和我们心中的观念模式相同,后者成为前者的完善的肖像,那么这种意义的把握就是赋值的结果。

当然,由于人们脑中的观念是对感觉经验的总结,赋值的结果不会相差很大,否则,就会被大多数人认为荒唐。洛克认为,复杂的观念是心灵用简单观念任意造成的,事实上却不一定如此,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些复杂观念,绝不是一堆简单观念的堆砌加和,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包含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加上了很多意义的赋值,使一些基本概念的意义发生质的嬗变,其抽象程度更高,涵盖领域更广,从主体的角度而言,理解宽度更为广阔。

同类推荐
  • 中华家训(第六卷)

    中华家训(第六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 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全集)

    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全集)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最好的一部四书读本。
  •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不论你是圣哲贤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资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种成功的角色。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热门推荐
  • 一尘仙路

    一尘仙路

    魔界黑血游魔带领一百零九尊魔头撕裂结界入侵东胜仙界,一场仙魔大战让只有二级上仙道行的小散仙方玄遭受鱼池之殃,肉身崩溃后,掉落凡尘,元神替魂在一个与他同名的十二岁少年身上。两世孤儿的方玄凭着未失去的记忆,经过神州苦修,异界扬威,最后重登仙界。
  • 傲娇散修的命定姻缘

    傲娇散修的命定姻缘

    小小少女,人生十四年经历多次生离死别,连自己都开始怀疑是天煞孤星转世,打算活一天算一天然后孤独终老、哦不,是孤独拥抱死亡时,遇见了传说中的仙人。修仙拜师,从此远离凡俗苦楚争分,过上闲云野鹤、悠然自得的日子?不!属于她的劫难才刚刚开始。无忧安少不请自来:“你远渡修仙界需要我帮忙。”“谢谢呵!”下一秒就用船桨支开海岸,她已筑基,难道还渡不了这海?“你这船太慢。”安无忧口中埋汰却已强行入船。“下去!”船桨指向这个不待见的男子。安无忧抓住桨面顺势一带,双双入海:“正好许久没来龙宫玩玩了。”“龙宫?”注意力被这两字吸引。从此丢了她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定姻缘……
  • 科幻世界·译文版(2020年1月)

    科幻世界·译文版(2020年1月)

    本期看点:主打长篇:【英】理查德·摩根《虎狼之市》(上)夺命飞车,商场手段;硝烟流弹,血色资本。混乱的贫民区、流散的新毒品……对金钱的追逐,残酷凶狠百倍于今日。翻开《虎狼之市》,看字面意义上的“货币战争”。
  • 龙少和他的小娇妻

    龙少和他的小娇妻

    听说市内有名的梁家养了个童养媳?“谁说的?简直不能够!”梁家的龙少爷简直恨透了这件事情。可怜的女主简直被这位少爷给折磨疯了,但是一不小心怎么就都忽然的爱上对方了呢?
  • 最强小弟

    最强小弟

    主角为了保护姐姐不受坏人的侵犯,被几个混混而打死,身体被另一个新的灵魂给注入,重生,看林易如何一步步变强。权利,地位,金钱,美女,统统都被我尽收脚下
  • 写给我们

    写给我们

    我们的内心其实就像一颗层层包裹着的洋葱,最里面藏着什么你是不知道的,能做的只有笨拙地去一层一层剥开它;中间可能会流泪,手还会酸,有些人因为实在受不了而不剥了或者剥得比较慢,只有少数人才能在短短一生中,勉勉强强地把那层厚厚地包裹在真心外面的皮给剥完。在生命的一开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最里面装的是真心,只有剥着剥着,突然发现,原来它最里面是藏着东西的——咦?那个东西好像就是我真正的内心诶。而我发表这些文字的目的,就是想要和你们一起剥自己的那颗洋葱,这样才不会孤单嘛。这本书里有爱情、有亲情、也有友情,有故事、有成长、也有思考,我将它写给我们,我们一起互相依靠、相互取暖,长大的路上不再只身一人。
  • 把你归于人海

    把你归于人海

    一见钟情说的大概就是我们这样子,我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子下去,一辈子很长,我足够珍惜,为对方红过脸,也争吵过,也想过放弃,真的想放下了却舍不得.....
  • 雨落归

    雨落归

    “某个没有阳光的地方,有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穿着一身白衣,女的穿一身紫色。”
  • 流星坠落又怎样

    流星坠落又怎样

    你进,我退。你跑,我追。我若杀敌三千,不知你可否为我抚琴一夜。千年不变的誓言,是凭空说的虚假。但我若真情依旧,不知你可否答应我的不情之请……
  • 小小纪事

    小小纪事

    孩童时姚小小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代大侠,一剑斩尽三千狂魔。奈何她资质废柴,无奈只能转行当了大夫,不过能坚持救世济民也是好的。谁知,出身未捷身先死——姚小小捂脸痛哭“相公,我还是跟你回去吧……”这就是一个一心想在江湖行善的姑娘被江湖坑了以后相公把她领回家,修炼成宅斗高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