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197100000007

第7章 正贯第十一

通论《春秋》。为政必熟读此篇。

《正贯》本文丢太多了,也没说出“贯”是什么,只说“贯”的重要。标题“正贯”,里头没提及“贯”。可见《繁露》丢太多了,但只字片语仍可用脑。

“正”,《大学》“正心诚意”之正;“贯”,是个道。“正贯”,如何正“贯”这个道。《大学》正心之后,此心的作用,方足以为法。

《荀子·天论》: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兴),应之以贯,理贯不乱。

“百王无变”,百王,指古圣先贤,明王;“道贯”,“率性之谓道”,以性贯,人性不变。

“一废一起”,一治一乱,废起乃必然;“应之以贯”,以贯应之,始终如一,于道并无影响。可见贯的重要,所以要正贯。

“理贯不乱”,社会就不乱。理之以正,正贯;贯正了,就能理贯而不乱。《大学》正心,心正了,为用,才是正道。心,体;心正,用。

经书必文言,翻成白话,就如食白面,没多大劲。母语恢复后,下一代能否接受?死文字就是死文字,恢复也没多大效果。思想绝对自由,无法强迫接受,人家认为对的,无法强之改变。良知存在,则什么都存在,否则不可能。真理亦存在,但无法以政治或任何方式强人接受。你有热忱推行,人以为可笑!失本亦有原因,正的力量镇不住,接受与否,于真理永无影响,不变的是本,变的是用。

讲书,讲时事,是在相印证,才能真明白。中国书,谈治世之道,必谈政。政治,管理众人的事。读理论,再以时事印证,才知怎么用脑。没有利害关系,才能旁观者清,愈清楚。好的借不到光,坏的跑不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自乱世长大,天天听乱,至今犹乱。你们应善用智慧!

《荀子·天论》: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

《荀子》值得看在此。

“不知贯,不知应变”,“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道衰之时,仍行道,则道不衰,不必哀伤。人心不古,乃不能“应之以贯”,以不变应万变也。

“贯之本体未尝亡也”,可看出其重要。道(真)理永存在,始终不离道。人性永远存在,乌云遮月,一会儿即过,不伤月之体,不必就此以身殉道。

“贯”在儒家很重要,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不知贯,则不知应变。台湾现在很乱,是瞬息万变的时候,应冷静看时事。怎么应变?必要知“贯”之所以,才知应变。

光读空书,没有用,读书不过比要饭强些。元朝时“九儒十丐”,才懂真理。四民——士农工商,现在“商”在特位,说什么“士为首”?我为文,有时用“儒丐”名,其丐一也。连家就几年,发到四百亿,是士?许多教书匠,儿子不能读大学。将读书当作职业,错!应是要学会用脑。

《荀子·天论》: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

“乱生其差”,乱,乃自己本身有差误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差太多,即不均。如何清除这个差?用什么弥补这个差?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均,就不乱了!

我年轻时迷信“均”,可使大家有饭吃,真做这个梦。到八十几岁才醒,太慢了!当年,如学做买卖,岂不成为王永庆的“爷爷”?

“治尽其详”,想叫天下太平,得详“除差之道”,以达真正的均。一边穷得穿不上裤子,一边进步得不要穿裤子,非乱不可。相差愈远,乱生于差。社会事就是跑接力,上一棒的方法不对,招来更多的苦,失败。下一棒如何走?尽其差之详。看天下何以这么差?使之如何平均?尽,“尽性”之尽,一点保留都没有,物“尽”其用。

“中则可从”,中道最难以把握,以“中庸”作为标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尚藏之于内,即性。性,“率性之谓道”。违背人性的事,不可以做。

“畸则不可为”,“畸”,零星的,不成型的。“匿则大惑”,“匿”,差慝。今年轻人“奇则必奇”,心中之奇尤为可怕,倡新女性,许多问题自此生,只能部分人,非人人皆可如此做。人皆自私,人视“以礼义为大本”古板,但心里、良知则许之。良知所不许则不做,以良知衡量,则邪说不能行。信佛与出家是两件事。

我这一代自小就受欺侮,真爱国。你们这一代,天天跳舞。只要懂得责任之所在,人就不会枯灭。有家,就应以家为先,先齐家而后治国,多有人性!齐家,得从“诚意”开始,《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有层次。人有责任感,很苦。郑板桥(1693—1765)名言“难得糊涂”,可见糊涂也不容易。真糊涂,可是几世修来的福。

先贤的头脑特别致密。朱子敢大胆地卜一卦,我可不敢。要学会用脑,责任之所在,能否发挥作用是另一回事。大儒固然不少,但发挥作用的太少了。在乱世要多想,想成系统即成思想家。别人接受与否,另一回事。

应练习有思想。宗教是安慰下愚的失意者。

《春秋》,大义之所本耶!《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加上“大”字,不得了!《易经·乾》“大哉乾元”!“礼义”,礼者,理也;义者,宜也。一切事合乎理之宜,即道之所善者,为中,此外为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讲用中的方法。《春秋》,礼义之大宗,亦即《春秋》是礼义之所宗,礼义之海。孔子志在《春秋》,志在人能弘道,复于中道。

大本一失,什么都完了。一个民族,文字即大本之一。什么都要西化,失大本,把姓都改了,人家也未必当你是亲儿子。对外宾,应有中国礼。许多地方,自己应立住。大本一失,想恢复特别难。

《太史公自序》必看。《史记》将孔子列入世家,有深意。太史公自称“上承麟书”,《春秋》“其义则丘窃取之”,绝不能只当历史看。“《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读《春秋》,要重《春秋》之义。《史记》读明白,必先通《春秋》,从源至流。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孔子之听讼与文辞,别人犹可赶上,并非其专利。“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赞一辞”,多加一字。“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人格绝不能被出卖。故“《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什么时候都有“乱臣贼子惧”。“《春秋》,为礼义之大宗”,做事,应以礼义为准;不合礼义,即乱臣贼子。

何以“知丘者,其惟《春秋》乎!罪丘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因为“其义则丘窃取之”。《春秋》是借事明义,与历史已经不相合。“隐为桓立”,是“况”,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历史上隐终被桓宰了。孔子“修《春秋》”,《左氏春秋》为“不修《春秋》”。

受《春秋》,授《春秋》,两者不同。注解当参考,不可以作金科玉律。读书,必要真明白。读所有书,应当思想读。今天许多史学家都是殡仪馆的化妆师,讲义教三代。

宋如懂《春秋》,就不会乱搞。台一二人,今之乱源。“莒光日”教学的那么年轻,何以仍像老蒋时代讲民国史?一个年轻人至此,真是哀莫大于心死。今天仍如此讲,所为何来?太离谱了!

〔中有脱文〕六者之科(等),六者之指(旨)之谓也。

此讲“六者之科,六者之指”,不同于“十指”。

六科,六类;六指,六宗旨。“科”,班,等也。六科六指,每一等有一宗旨,一刹那一个旨。提示,有相似的情形。学好,做事马上用上。

《春秋》讲“取新”,因而不失其新,刹刹生新。《大易》著“革故”,变也,即趋新。中国思想最要在《大易》与《春秋》,二者皆讲进化论,并不守旧。是腐儒迟钝。孔子思想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可知其为进化论。

然后援天端,布流物,而贯通其理,

“援天端”,“援”,援引,有所继,承述。“天端”,看得见,天下之端为春,形而下。无形的为元,形而上。

《春秋说》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元正,讲一个“正”字。“政者,正也”,以天之端,来正王之政。天之端,春,养生之首,法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春秋》首书“元年,春,王正月”,每个字皆有所指:“元”,“大哉乾元”;“年”,十二月总称;“春”,岁之始;“王”者,人道之始。“明王者当继天奉元,养成万物”。元,终始之道,生生之道。“春,王正月”,为生民之政、仁政。

“布流物”,“布”,普遍性,讲面积的,分布。“流”,社会之形形色色,回想前事,岁月如“流”。“物”,含人、事、物。任何地方都有流物。看由古至今,也不过“布流物”。考古挖掘的,有人也有物。

做事,“援天端,布流物”。贯通天之理、人与事、物之理,包括形而上、形而下的。通神明之德。

“贯通其理”,通人、通儒,重视“通”字。人、物、事,一部历史。将过去的人、物、事,来贯通其理。历代事变,因人物事而异。一样事,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结果也不同。此所以要读历史,借事明义。不可为典要,因人事随时而异。人的经验、科学,皆由实物体验出,使用的仪器不同而已。古人坐在地上想天,古天文学现仍很对。

中医治病,想的,经络、针灸、穴道、气。人的智慧无穷,性生万法。形而上,没出息,无法印证。药出错,不死人;针一错,就死人。不可以乱针灸。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用心,稍用点心,不一定没望。

则(根据)事变,散其辞(因其事,著其辞)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则事变”,事变,人为的,根据事变,人之明威;“散其辞”,“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经·系辞上传》),因其事,著其辞。

廿五史,每一史均有“艺文志”“列传”,但均不同。对历史人物的批评,因每个人而不同,但那个人仍不变。或崇拜如神,或打倒之,如对孔子,有人要“打倒孔老二”,有人称“至圣先师”。

胡适害了别人,还时髦;我害自己,至今矜寡孤独系于一身,悔之莫及!回去,感慨万万千千!手要勤,要查书。要细心,不明白的要追问。识(zhì),了悟了,默而识之,心会神通。想过以后,真懂了。

“正贯”,贯要正,心也要正,下正的功夫,正心,而后心正了,最后才足以任事。正贯,而后贯正了。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注解曰“贯者,行也”,标准的废话!贯的重要在哪儿?“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可真得寻。奉元有原因,从夏学到奉元,一系列。

《荒漠甘泉》每天有一个教训,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教训,我天天琢磨,每天看一段。我逆上帝,也天天写,其中有《释贯》《万物皆备于我》,每天看一段,可以接触文化。说不一样,高兴;如说一样,就不写了。但不以意揣测,而是依经解经,不空想。

要叫老太婆都看得懂,想找一个会白话的。写得半文半白,如同明装脚改造。正明脚,穿裙子,走路如戏子在戏台上踩高跷。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作文章,务必通俗,易于明白。白话大师到底是什么?不知说什么。

问大弟子西乐,说他明白;深想,又说他不明白,都是冒牌货。外国乐,连个音韵也没有。日本能剧,戴面具。京剧声调之美,细听不只八音,抑扬顿挫。听其乐,知其德。什么人玩什么鸟。梅兰芳唱得不刺耳。袁世海,一派之领袖。

夏元瑜,老场子,旧时代的标准少爷,其父为翰林、活宝,八十还上电视耍宝。真懂戏,报上的“隐公”,可能是他。

京韵大鼓的老太太,唱得还不失韵味。中国乐,细听,真能陶醉,令人为之着迷;着迷,就渗进去。人应有点嗜好,但必要正,不要偏激。人活着,应有点意境。

可以吃点,但要吃得有艺术。好朋友可以成立一个饭局,吃自己的,过生日则当寿星。每个月一次饭局,可以知有正味。人生有几件享受的,不可以放掉,但要适可而止。朋友见面不易,饭局可以谈一谈。人生知己少。钱要花得正经,有意义。昔日饭局,现剩下三人,但只有我的腿还能动。

读书要深入,脑子冷静下来。研究历史,要了解得失之所从生,必了解今天乱象之所从生,看究竟谁是乱源?不要读死书。“亚洲四小龙”之一,了解其所从生,何以有奇迹?成就之源在哪儿?

不看报,怎知今天明天事?人必活在今天的环境。到下午二时犹未看日报,那到晚上岂不成为历史了?愚至此,还能解决问题!

学李白的诗,学得最好,也不过像李白,应造就自己是《红猪》(一部带有宫崎骏自传性质的电影)。何以要将有用的脑专门为死人化妆?做活学问,要每天有新发现。“学而时习之”,必有新发现;“不亦说乎”,岂不悦乎?悦,藏之于心,多么传神!《论语》“学而”三段,表现人的心态,岂不是活活泼泼的?

说:“还读《四书》?”八岁读《论语》,八十岁读《论语》,境界完全不同,看法每次不同。

讲朱注,一样;讲书,就不一样。出门如见大宾,读书如面至圣。开口说错了,也值得听,看他何以错了?知所错,求其所以错,也近道矣。

故志得失之所从生,而后差(除)贵贱之所始矣;

“得失之所从生”,知长短,才能解决长短。道以贯之,则能应变。

“差贵贱之所始”,有得失、善恶、是非,贵贱从何开始?何以有贵贱的观念?有贵贱,得除掉贵贱。先除“贵贱之所始”,则无得失、善恶、是非。

贵微重始,得知其所以,才能治这个病。给世治病之方、治世之方。读的不是书,是读治世之方。都一个药方,就在医生运用之妙。

均为治世高手,而结果?不要浮夸,遇事应深入,要知其所以,懂得是从哪儿开始的。知有不均,求其所以不均之始。

练达自己,知一事之所从生。从生、所始、源,都得用深思。任何一事,不知其所以然,绝不能解决问题,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失是从哪儿生?要识本。看病,必要找出病源,才能治病、才能控制得失。好好玩味,每章通了,都能为政。

人生,不是得就是失,就在得失中。有得必有失,没有点修养,可真不易活。满意不满意,是比较级。最简的事,都有得失、好坏。稍明白一点,何必情杀?抢到手了,两年成为寡妇,丢掉了!没有绝对的东西。没有一件东西是你的。儿子是你生的,又有几个是孝子?得失,都是一时的感觉。愈是冷静,愈觉得先民确有智慧。“率性之谓道”,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读《论语》比读《静思语》好。但《论语》听不懂,是神话;《静思语》是人话,一听就懂,连大学生都听进去了。两岸的年轻人不同,这边的年轻人净说孩子话。

“差贵贱”,“差”,一、分别;二、差除。看上下文。了悟得失之所从生,乃除去贵贱,没有贵贱观。

得深思,做任何事都得用心。社会事,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今天脱下衣和袜,不知明日还穿不穿。得失,都是你感觉的,何必口口声声说:这是贵,这是贱。富贵不过帝王家,宣统帝最后一无所有。得失乃是自己的观念,哪有得失?没有贵贱的观念,废掉“贵贱之所始”。

说我讲康有为的,我是依经解经,哪有讲南海先生的?我并非讲哪家之学。自古就有一派以经解经,费氏《易》。

费直,西汉东莱(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字长翁,生卒年不详。以治《易》为郎,官至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令。

《经义考》卷八引朱睦楔曰:“费直自为《易》以相授受,原无师传。”《汉书·儒林传》说:“其《易》长于卦筮,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琅邪王璜、平中能传之。”《汉书·艺文志》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后汉书·儒林传》说:“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王横,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费直创立了汉《易》的费氏学派,与官方今文易学迥然不同,虽未立在官府,而民间多习之。

《隋书·经籍志》说:“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

关于费氏易学的特点,吴承仕在《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说:“费氏之《易》视四家不同,盖有五事:费氏先师传无明说,一也;费本以古字,号《古文易》,二也;以《大传》说经而无章句,三也;今文多脱‘无咎’‘悔亡’,费氏独与中古文应,四也;费氏长于卦筮,而《艺文志》所列独无费氏卦筮之书,明不与孟、京、焦同流,五也。自马、郑作,费氏举,京氏遂衰;自辅嗣注行,而众家式微矣。”

民国以来,我受影响最深的是熊十力。熊先生对传统思想否定,并非标新立异,也是第一个对中国思想有贡献者。虽然有人批评他的说法,但其“五经遭窜乱”之说,绝没问题。你们小时读训,可以印证。连朱子在诱力之下,都把持不住。以现在话说,朱子是“汉奸”。“金人存问(嘱托),而至潭州”,其做官是因金人。朱是安徽人,朱学何以称闽学?跑到闽省终老,尚有人称伪学。良知,见好就收。诱力太可怕,非常人所能挡,连朱子都上道了,一般人更不必谈。熊十力称孔庙要清理清理,因多半是御用文人。

我净讲实学,皆实学也。现在大学讲的皆无病呻吟,连馒头都换不了。

“差贵贱”是什么?看谁有智慧、头脑?你们多少要会用脑,从小读书,就是注入式的,怎么会有智慧?注释家的脑子多半不会分辨,就乱凑,不伦不类。注解,皆一家之言。以注解当参考,不可以跟着走。

复正之道,术、方法。好好深思,看中国人的政术。董子比孟子踏实。非对答如流就完,要会用。讲书,非赶工,急就训练班,在训练领袖。

论罪源深浅,定法诛,然后绝属之分别矣;

“罪源”二字,发人深省!《春秋》“原心定罪”,不知善其源,专刑其末,哀莫大于无耻。好坏,皆必有远近因,“罪源”,原罪,制造罪孽之源。“论罪源深浅”,论罪之所从生。

“定法诛”,诛,责也,即下药。应以罪源深浅定法责,今缺原罪定法的精神。社会事,有利就有弊,源其罪之深浅,而定法责。开始不做,到不可收拾,给贪污者机会。

“绝属”,断续,绝之、连属之。连属,发生横的关系;随,前后的关系。“绝属之分别”,绝属有标准,非以好恶、贵贱。褒贬,都得有法,再讲“绝、属”关系,多么理智!

学生少,真明白,区区台湾就招架不住。如有五六千人清楚,就把台湾翻了。坏人何以横行?证明白读了,用不上!都明白,就懂去留。不能以好恶、得失、荣辱、贵贱定绝属;从罪源之深浅,定绝属。知此,绝不助人为恶。

先道德而后学问,品德第一;不然,就是曹操、宋楚瑜。宋处理事情,一钱就可以拨千斤,今后处理任何难题都可,希望他有董建华的德。宋是与生俱来的智慧,并非教出来的。知罪源之所从生,好好安根。

韩愈,字退之。取名命字,有深意,必真下功夫。不会说京话,不能演《红楼梦》。王熙凤不说京韵,就无可取之处;她并非脸蛋美,乃舌头漂亮,会说俏皮话。

有几个有智慧的东西,都叫没智慧者弄垮了。对一事的判断,要有智慧。什么都有源,罪、善皆有源。人的罪源是什么?是心。以心为源。

宋不说话,眼往下看,最可怕,狞笑,有杀气,相随心转。设若孔子,环境怎么变,面貌也不变,因视一切皆若无,如梦幻泡影雷电也。

钱穆来台,不能到大学教书,到“故宫”做研究。他讲演,大兵绝对听不懂。张晓峰要他教文化研究生,在家中上课。

没有样势,可乘良知之势。对外面不正常事,何以不言诛笔伐?如勤些,每天都可以换取生活费。你们不是太懒,否则即无智。至少讲得有点格。格太低,还能教别人?

现在人大胆得很,没有读《四书》讲《四书》。我们在台湾至少有四千个中学教员,可以在家中讲学,以客厅作为奉元书院讲堂。如同学再不发挥作用,就糟了!办一个刊物,双月刊,专讲学的,强制推销。先自教书的入手,台湾至此,教书的要负莫大的责任。

我在家中随时讲,每经讲一遍,制成光牒。大陆现在有一百多个学生,但台湾也不能放弃。原音录上,骂人亦在内。

一个中国,绝不能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千万不要与美国有战争。现福至心灵,中国强了!克林顿要提前访中,海湾被将了一局。钱其琛懂得乘势,弱美。

无能力叫顽石点头,同学是“控固力”(混凝土)。经过一事,必要研究,长智慧。把天下事变成家里事,才能增长智慧,一动,就知怎么一回事,得天天研究,跟着走。一章真明白,都能搞政治。

立义定尊卑之序(伦序),而后君臣(主从)之职,明矣!

凌注:“《汉书·朱博传》:‘《春秋》之义,用贵制贱,不以卑临尊。’”

“立义”,人与人之间皆以义合,如夫妇以义合。“尊卑之序”,尊卑非阶级,先来的叫哥哥。立义,而序人伦,才有层次。

“君臣之职”,君臣,主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今天无君臣,然主从之职,永不能废。“立义定尊卑之序”,然后才有君臣之道,不在分阶级,而在分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各有其职分,完全没有奴隶的情形。

今文中,以“天子一爵也”,最高的爵位,也有其职。唯公羊学称天子有职。专制时代,没说皇帝是有职的,诸侯向天子“述职”。

因为汉朝不如此,董子才认为应如此才是人。因不奉元,我才讲奉元。有人算命,灵仙姑,看表情就是骗人,迷信!文化程度低。

载天下之贤方,表谦义之所在,则见复正焉耳。

“载天下之贤方”,“载”,地无私载;“方”,用过的,药方,经临床试验过的。成方子,用古人智慧作为我们治事成方子。夏学,不论谁写的都载。读书人学富五车。既各有所指,每个人都有最好的方案,法天地,要载天下之贤方。

“表谦义之所在”,“谦义”,见《易经》谦卦,谦卦六爻皆吉,无比谦德再好的。不能守住嘴,什么都得垮。谦义,行为的,不可以有私。《春秋》目的在拨乱反正,复正。

必要有修为,先德行而后学问,谦德之所在。如找药方,有工夫看《战国策》,多见,就多了解。不要老用你们的胎智。今后无论见到什么事,都感到是自己的事,就能进步,要多留心。

“则见复正焉耳”,拨乱反正,复正。正,止于一,止于元,与生俱有的。想要复正,得有上面这么多的德行。一开始养正,“蒙以养正,圣功也”(《易经·蒙卦》);“正”跑了,要想办法复正,“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道篇》有“复正”。

正,在孔子观念里指尧、舜。“三世必复”,经夏、商、周,历经三世,孔子作《春秋》,在拨乱反正,乃复正也,回尧舜公天下。《春秋》讲拨乱反正。司马迁自称“《史记》上承麟书”,而“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必懂《春秋》,才能了解《史记》。司马迁是董仲舒弟子,孔子七传弟子,可以看出孔子一脉相传之志。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使乱臣贼子惧,因全民都有知识了,为恶者乃不敢为所欲为。从古至今,“公羊学”一抬头就起革命,可见《春秋》非历史,是思想。

完全逆施,才天下大乱!现不缺人,就缺才,谁来领班?我天天忙,救火都救不过来。台湾有希望,我们有一帮人,可惜懂得“正”者少。“复正”,指用说。倡奉元文化,有思想,并非抄书。

幽隐不相逾,而近之则密矣。

幽即幽,隐即隐。幽,不明;隐,未见。“不相逾”,谁也不能超过谁。两个极端的,无法使之协调。

“善恶不相逾”,必自人性发掘之,因“性相近”,大本相同,本性使之相近。两极端无法靠拢,必自基本相同处入手。找出病根所在,即症结所在,自此下手解决,乃能解开。

事情发生,不逃避,必求解决。人最大的毛病在掩饰,文过饰非。“善恶不相逾”,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通。“而近之则密矣”,人在此山中,愈近愈不能发掘幽隐之理;此已至形而上,即元的境界。假设有,谁也没有见过,退藏于密。有许多宗教说,所传的是不传之密。既是密,乃最高的智慧,焉能传?

幽、隐,没法看到,是自己了悟的,别人难以了解,所以是密。悦,也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是在心,心悦。两人恋爱之趣事,只有自知,能用嘴说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那个密。

嘴能说出的,就不是密。幽隐,能说谁高过谁?密,最高智慧运用的场所,机密。“言行,君子之枢机”(《易经·系辞上传》),机都难,况密乎?得意会,不可以言传。

而后万变之应无穷者,故可施其用于人,而不悖其伦矣。

福至心灵,万变之应无穷!

必自本性治,复性,自机要处入手,则变化之应无穷。变化无穷,应亦无穷。变化,生生化化;无穷,生生不息。都在“玄元”之中。非梦幻、泡影、雷电,是实之母(体)。中国观念,一切都从元,“以元之气,正天之端”,可知实际玩意儿皆自“元”来的。

要练习万变之应,如鸟要习飞。读书人就不怕天下乱,否则怎显出自己是孔明之父?变化无穷,应亦无穷,有变才应。

无一句空话,皆用得上,当金句读,熟能生巧。

“施其用于人,而不悖其伦”,许多事,亦必自识类入手,处理得不伦不类,就悖伦。伦就是常,识其类。必识其类,通其类,知其伦,则应变无穷。伦类不通者,做事往往倒行逆施。“由隐之显”,因贯通其理,故可不悖其伦,有规有矩地去做。

不能悖伦,包含太多,“犹父犹子”乱搞,知慈不知孝。猫狗亦有伦,什么都有伦。“德□如毛,毛犹有伦”(《中庸》),德轻如毛,中国人形容“微”,秋毫之末,多么入微!小动物长毛,夏天脱毛,秋天就预备怎么过冬,长小毛时,刚长出的叫“毫”,极细,东北称“绒”。证明一人是如何地识微、察微。大事都不能注意,又如何识微?毛都有伦,不可以违悖,人伦焉可违悖?偶一不慎,就缺了大德。

不能悖其伦,千万不要悖伦。慈孝,无法讨价还价。父母无法折扣,人生就一次。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悔莫及!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勉你们:孝顺父母,要使他们感到你关心他们。要买他们之所好,而非你自己之所好。孝,性之所至,很能启发人。

回去自己好好看,想出一套。来日方长,必要自基础着手,养智、仁、勇,以应无穷之变。

是以必明其统于施(加)之宜。

知其所以,必“明其统”。“统”,“统,始也,总系之辞”(《春秋公羊传》何注》),统近乎源,流极多。遇事,先求其所以,才有办法。恰到好处,从“明其统”来的。

识本知源,“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易经·系辞下传》”),始于一,终于一。“吾道一以贯之”,大一统。大一统,乃指大处一统,无法求小处一统。于人性上一统,大同小异。

发明战争武器,不如发扬人性的光辉。怎么坏的人也会有良知的发现,良知永远无法泯灭。发挥人性之爱,有史以来无法以杀伐解决问题,而是以道德。

做事为人,有一小差错,终不堪!莫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稍一不慎,就不可收拾。有时一句话,就惹来多少是非,要谨言。天下太平,乃对任何事皆详治也。“治尽其详”,详,《说文》云:“审议也。”详悉、详尽,一点差误皆无。一切毛病皆生于稍微之差,要贵微重始、治尽其详。

“明统、施宜”,就知浩然之气之所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孟子·公孙丑上》),“至大”,无不容也;“至刚”,无所欲也。

学统,指伦;道统,指有所宗,“因而不失其亲(新),亦可宗也”,“学而时习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总统,总其统。明了统,只是死学问,得行得恰到好处,“明其统于施之宜”。均非一日之功,明白,必脚踏实地去实行。

今日生,昨日死,目的在“匡非”。我看出毛病,马上要快改。再活五年,一年讲一子,留个纪念。依经解经,但不能背书就不能。

故知其气(浩然之气)矣,然后能食(养)其志也;

“知其气”,儒讲“气”,生之源,何休曰:“元者,气也。”孔子乃“太和元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如何养?“持其志,无暴其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食其志”,即餐己之志,得“食志”(《孟子·滕文公下》),然后变成自己的营养。一个有成志者,必将“志与己”融会起来,才能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富贵行乎富贵。尚志,食志,成其志。多读书,能培养浩然之气。士三日不见,说话得特别小心。现在三月不见,也不必担心。

培志不行,得培元才行。入手处培元,最后元培。奉元,培元也。《易经·乾》“君子体仁(元),足以长人”,奉元,行元。气,元气,浩然之气。“持其志,无暴其气”,然后养其志也。“食其志”,引申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人要有志,必存其元气,必下“养浩然之气”的功夫。“元气”,日本偷来的东西就能保存。没能养气,就无法存志。元气不可丢,士尚志,非空谈。混衣食,有吃有喝,当“牛郎”(台湾酒店陪女客的年轻男子)无志。一个人必得有志。寡妇绝不接受布施,有志。有志不在穷富。人无志,就活不下去,故士尚志。食志,就发疯!当小说看,趁热劲多看几遍!

王永庆处理事情还不错,布局不错。对其子王文洋事处理得体,其弟王永在与之唱黑白脸。张荣发还没到成气候,说好坏尚言之过早。唯王永庆是“经营之神”,不拜妈祖,懂得用性智,可遏制其情智,对政事亦自有其看法。

我说闲话,是伏笔,术。不要你们又懂又不懂。名教授死几年,没人知,还争什么名?

有“群”,但仍未到“无首”。“见群龙无首,吉”。

人真悟不易!没办法,还要想办法。三年有成,要培元。有志,得持其志,无暴其气。好好想,如引火,一说,就起来了。

老百姓有怨,天亦有怨,“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八年内天灾人祸不断,几无宁日。做事,要懂怎么做。许多人做完事,还不知是哪一事种下祸根。社会捧胜不捧败。你们读多少书都没有用,遇事还用胎智。

知其声(闻其声)矣,而后能扶其精也;

董子深于道,知养精的功夫。、

精、气、神,人之三宝。一个人的样子,决定于其行为,人形。精不可见,于声验之。听一人的声音,可知其精气神如何。人的声音洪亮,精神饱满;反之,必养之。

“学而时习之”,学智慧,得以“时”习之,因所看的角度不同,看问题乃有别。了悟不同,用智的方法亦不同。

有所得必有所失,扶其所失。“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经·系辞下传》),依此类推。

知其行(行为)矣,而后能遂(成)其形也;

做了,必得成形,必有成绩。“行”,成形。一个人的样子,决定于其行为,人形。每个人的成不一样。一个人之有成,绝对与其所行相称。行一分,有一分成绩。“知其行”,也能看其成绩。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智高的,一次成功;智不高的,百次成功。所下功夫不同,及其成功一也。成功一也,成绩不一也。王永庆与你都行了,但成绩不同。有人十之,有人得千之,能力不同,社会之形形色色,在此。

“一代大帝秦始皇”,秦国是历经几代,才出一个“大帝”?看始皇陵的兵马俑,可见中国人的智慧,今人能比得上?没功夫也。今人写字,会动笔,就自成一派了,完全不懂自己不懂。再比下去,就完了!至此而已。

知其物矣,然后能别其情矣。

“知其物,别其情”,类情,目的在表现用事之智。

以时习之,按自己了解的智慧,印证印证;用上,才没白讲。了解,量一量今之好坏、是非。以智慧之尺,量尽天下之曲与直。

什么人玩什么鸟。怎么凶的东西,都有人驾驭。不是你不能,天下人就都不能。愚者才好自用,贱者才好自专。必找有能者解决你不能的事,所以要找人才。自以为是上帝,无不亡国败家。军阀何以都无结果?

智者了解自己能力不足,找最有能力的。刘备奸雄,才会三顾茅庐,知诸葛亮比他强。但刘、诸葛加在一起,还没斗过曹氏父子。诸葛“未出山,已知三分天下”,那刘备请他做什么?刘备是要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如早算就三分天下,何以要出来?那岂不骗了刘备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卖老点而已。碰一问题,必要里里外外都研究。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观念上必以汉室为正统,忠于汉,不切实际。

如何做才有成功的智慧,以诸葛亮或以曹操、孙权智慧解决今天的问题?最后统一天下的是司马氏,三国终归晋。对时事,得冷静地看。

岳飞、关公所明的大义,皆自己的大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就忘了他最后“走麦城”,被小兵杀了——吴下阿蒙。

吕蒙,孙权手下猛将之一。吕蒙虽很勇猛,善于带兵打仗,却没有读过什么书。有一天,孙权跟吕蒙说:“你现在担任吴国重要的军职,应该多读点书,好增加知识,开阔自己眼界。”吕蒙答说:“军中事务繁忙,只怕没什么时间读书吧!”孙权听了,摇摇头说:“难道你以为我是要你当个博士吗?只不过是要你增广自己的见闻罢了,回去读点《孙子兵法》之类的书吧!”

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专心研读,好学不倦,经一段时日,增长了不少学识。连鲁肃都佩服,说:“老弟原本只懂得带兵打仗,想不到现在学问突飞猛进,不再是昔日吴下的那个阿蒙了!”

教育小孩:告诉他不可多吃糖,牙会坏。他记得不可多吃,仍会抢一堆,说要慢慢吃。小孩的一举一动,都不可以忽略。贪,人之情也,他知怎么用。有工夫,慢慢说,他会慢慢知;马上说,不行,人在贪欲盛时,也就是智最低时。在轻松时,说严肃的问题;严肃时,不可以谈严肃的问题。赞美他对,说得慢慢吃;等平静了,再告诉他道理。

我天天琢磨,“学而时习之”。闲着没事,自小孙子会动、会笑,就开始训练他,还做记录。不可以为小孩小就欺负他,他有时有高过你的想法。人就性与情,不“旁通情”,怎么“类情”?

净学外国,都不了解自身的长处。殷商青铜器多美,今仿品多丑!汉以后净抄书,已无可读之书。把别人的书抄在一起,还沾沾自喜。唯熊夫子一人能树立思想。聪明、有学问,搞不好,即步朱子后尘。

朱子在金门牧马,同时讲学;后至福建讲学,人称闽学。杨度(1871—1931)要当帝王师,在戊戌政变时,曾与谭嗣同(1865—1898)、蔡锷(1882—1916)结盟,要救中国;曾到日本,与梁启超(1873—1929)一起研究宪法,二人主张不同。

得有智慧,才能识时;不能识时,就落伍了!看民初读书人的下场是什么?遇事,要冷静,慎重。这块土……在朱、杨之间。要识时,有一套做法。人要有智慧,不单有聪明。杨的聪明、才学,绝不亚于梁启超,杨为“旷代异才”。不可用“逸才”,有学问、有智慧,“待贾而沽”,才称逸,没做官。“西山逸士”(溥儒)做了“国大”代表。北方人骂南方人“臭鼻子”。人的欲,真是最卑贱的东西。臭豆腐,闻的味与吃的味不一样。欲不要沾上,一旦沾上了,就离不开。

势利对引诱,太可怕!连朱子也胜不过。在台步入朱子之途者,有好几个。结束后,又到哪儿落脚?待贾而沽,等好老板,君子择君而事。“待价而沽”,等好价钱,那与妓女何别?你们来日方长,千万不要步杨的后尘。我指明路,你们愿意走哪一条?自择。人都说自己好,但有一标准——“汝心安乎?”非人说你好就好,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十年之内,以现在看,我都能赶上“大一统”。真有智,就能翻云覆雨,得有胆、识、仁。仁,爱国、爱人,皆是仁。外蒙古(今蒙古国)丢掉,是个遗憾,中国人尽在不言中。国家大事,是国民,就不能不关心。

要动,但一动如无智,就动辄得咎。有智,好好用心,看选择走哪条路。知自己走哪条路,则海阔天空。董子极有操守。

故唱(倡)而民和之,动而民随之,

凌注:“《子虚赋》‘千人倡,万人和’。”

为民先锋,必“唱而民和之,动而民随之”。

我许多事想得周到,事一来就有反应,但无利于人的事不做。要务实,什么都要务实,不要妄想。中国人要发挥爱心。要有一技之长,立个志,朝此发展。要做的事太多了,为什么专空想?走哪条路,好自为之。善用智慧,用心。

是知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也。

“天性”,人性、物性——性智、情智。形而上、形而下,合而为一,体用合一。大可以治国、齐家,小可以修身。中国人的智慧,完全解决实际问题,不要唱高调,好好看《论语》。不要自我设限,就不犯戒。

为政之道:引天性之所好,压人情之所恶。孔明对孟获“七擒七纵”,即此术。擒住,使之不自由,乃人情之所憎;抓住就放,七次,最后引出其天性之所好,投降,求得和平。

人欲之所好,真无法形容。北京有“王致和腐乳”。端亲王,一点也不端,但西太后怕他,以其子为大阿哥。大阿哥于清帝逊位后,专卖王致和腐乳,活宝一个。

遇事,必要追究源头。唤醒对方的良知。对学生必要严格,否则麻木不仁;最后,引其天性之所好。

如是,则言虽约(少),说必布(有口皆碑)矣;事虽小,功必大(事半功倍)矣。

政治讲实惠,不讲口惠。口惠只能一次,多次百姓就不信。为政不在多言,“言虽约,说必布矣”。

小事之忽,可成大事之失。莫以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

合情合性,一拍即合;懂此,则无不能处的人。必得知人之所好、所恶。说不喜,给人难堪。一个人不能老看自己,总认为自己对,是愚人。不能以主观量尽天下之曲直,否则寸步难行。

持之以恒难,所以,遇事忘了用。夫妇吵架,忘了恒卦。夫妇不吵,总得有点耐力和幽默感。以前,我父亲坐下,喊:“沏茶!”慢慢听说,术也。夫妇之间哪有是非?老两口不吵,谁凶、谁受气,绝没有不受气的,得忍气。

声响盛化,运于物(事),散入于理(不悖其伦),德在(同)天地。

声、响,两个动作。响应,在深山中一喊,就有应。文宣,下面无响应,即光有声而已。“声响盛化”,声有响,盛德之化,才能运于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卦·文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上传》)。

“散入于理”,理事,每件事皆整理得够标准。

“德在天地”,德同天地,即“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中庸》)。

神明休(美)集,并行而不竭,盈于四海而颂咏。

“神”,妙万而为言者也;“明”,终始万物。“神明美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

“盈于四海而颂声咏”,四海颂声咏,咏唱。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传》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注:“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

《书》(《尚书·舜典》)曰:“八音克(能)谐,无相夺(乱)伦(序),神人以和。”乃是谓也。

音乐之美!“八音”,谐其音,闭眼一听,一个音。八音能谐,在于无相夺伦。“夺伦”,音不准。

“乐以和性”(《礼记·乐记》),养性畅神。乐教的目的,在除过与不及,陶冶性情,故曰“成于乐”(《论语·泰伯》)。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谐”,乃“无相夺伦”。人有人之伦,物有物之类。“伦”,乃类万物之情。八种乐器,不同类皆能谐和,

人类能不谐和?皆同一类,应有群德。因私太重,故不谐。各居其伦,以此“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神人以和”,难也!天人境界,“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乾卦·文言》),“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皋陶谟》)。

做事,得研究怎么做、障碍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用谁突破此一障碍?愁城易破谁为兵?

人都有主观,见哪类人特别喜欢,而不喜欢哪类人。我讨厌多说话的人,绝不与他谈正事,除非要利用他去宣传。怎么做?谁去做?

“八音克谐”,定律,怎么谐?是术,功夫。“瑟兮僩兮”(《大学》),讲音乐的道理。调弦可不容易。家庭和谐,在无一人故意高于标准。调和鼎鼐,有最高智慧,才有吃的最高文化。要费尽心机,做任何事都如此。做事要达目的,则不择手段。都有伦,所以才能类物、类情。必要用智慧,造成“无相夺伦”的环境。无特权阶级,有之则为夺伦。

是人类,有无类人者?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独立了,但无类人之术,最后被杀了。

尧如能类人,何以还有四凶?搞政治,耍人的,即今所称的政客。耍人的,是“相夺伦”,最后可能把自己耍了。“无相夺伦”,慢慢就和谐了。治国、治家皆如此。治身不和谐,也出毛病,情与欲、性与情,都得调好。细想,就知怎么安排。

遇事,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好研究。必知彼,对方讨厌的颜色,绝不能碰。细微之处,都得知道。必用心之机,才能百发百中,无往而不利。

你们之小器,焉能成事?绝不懂自己不懂。就是说一句话,也得前后对照,不能贸然出口。用心者,一点点就能打动人心。何以会挨累不讨好?因为你给的东西,正是人家讨厌的。

故明于情性,乃可以论为政。

明于情性者,才能参与论政之道。政治乃管理众人之事,耍人的。搞政治就是搞人事,有善道,有恶道,群德最难,成功领袖最难在此。利害与共在一起,势利之交不同于群德。

性,非性情。情性,常因其所欲、外感而变。导情返性,明于情性者,做事就有节制,发挥群德。如尽欢,命就没了。

明于情性,则知“民之所需”,“惠而不费”(《论语·尧曰》),此为政之原则。政治方针立了后,一步走错,想回头就难,必到覆车为止。大本必立住,大本一错就完,一走错,覆水难收。

“为政以德”,论为政之道,谈政。养成群德,成功必要有组织的智慧。机一错过,就没了,机不可失,要懂得抓住,识机。要做,不是说。

不然,虽劳无功。夙夜是寤,思虑惓心(挂心),犹不能睹(看透)。

“虽劳无功”,孙运璇、谢东闵。自己劳苦,并不代表你成功。“垂拱而天下治”(《尚书·武成》),乃明于情性。“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修己德易,而成全功太难!

“夙夜无寤”,坐着静想;“思虑惓心”,困之于心;“犹不能睹”,还不能看清。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明于情性,民国以来许多失败皆在此。必要弄清对方的好恶,投其所好。

做事,不告诉同学怎么做,就看他怎么做。

讲《春秋》,要深明大义。岳飞、关公所读的《春秋》,与我们的不同。此二人皆以《春秋》号召,但都不能自保。我去年去看岳飞,真是绕木三匝。人皆歌颂其忠,而非其功,那谁去成事?歌功颂德,有颂死的?对岳、关,是政治利用。自《满江红》,即可看出岳飞不是一个能理性情的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那宋徽宗岂不被金人吃光了?可见深明大义不易!

宋时犹未分清,至元后满、蒙才分,因为谁也不承认谁。

徽、钦二宗死在五国城。送回的骨头是否真的,不得而知。和谈时送回的。

徽、钦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地处松花江下游),距哈尔滨二百九十公里,现名依兰。史称“靖康之难”。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最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

故天下有非者,三(屡次,虚数)示当中(zhòng)。

为政贵乎示心,敢示心,乃因无私心,日久见人心。

“三示”,屡次表示德之化,则有罪者将会重德。

孔子之所谓,非〔崇〕尚〔道〕,安知通哉?

通之于天下而无非者,德在天地也。

董子治事之道超过先秦诸子,《繁露》不称子书,因在众子书之上,昔世家子必用之。

读《说文》,知字义,再自经文体悟经旨,不要读注就能立说,即用古人智慧启发自己智慧,成子书。子书同经书,皆思想。《十三经注疏》昔国定课本,不合时用,只能作参考,不可当金科玉律。

不可以有激情,许多不正常已经影响下一代了,如同安非他命,小孩已经不懂得有所守。有流弊的东西,何必一定要设?虽有限制,但哪个老板做得到?岂不是自欺?聪明人犯大罪,台大毕业的,盗领金融卡。如高级知识分子都如此,将来不足以有为。

我在那个时代反国民党,人人尽知。学生有的跑到极端去,就有了流弊,以为反国民党就对。但凡自己要走的路子,也得好好考虑考虑。将来收元的一定是“司马氏”,应有识马的智慧。现在每天均在“三国”情境中,不知谁是司马氏?历史人物,不是做大官的就是。

郑成功(1624—1662)解决台湾以前的历史,为台湾打下基础。台湾第二个人物是施琅(1621—1996),原是郑成功的部将。郑家斗争,施一看,不足以有为,马上回老家,然后率兵收复台湾。第三个人物是辜显荣(1886—1937),清政府将台湾割给日本,他引日本人入台北城。

辜振甫(1917—2005,字公亮)在谈判前备受攻击,他还能去,为什么?要在历史上留点名。历史人物不在官的大小,而在乎能乘时。台湾无论怎么闹,都不出范畴。辜家三朝元老。辜家又成这个断代的历史人物。辜振甫,稳,智高,不辞,为这断代史留下历史。辜、汪二人签约时,两人的太太在后,也为太太留个记录。

1993年4月27日,首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展开,双方签署包括《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及《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及《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我对台事琢磨快五十年了,因门可罗雀,无人打扰,乃坐屋中尽量“造谣”,从头到尾真正认识历史、经书。

旧时代何以要养士?士可以把脑子借给你。今天?骂你老贼、吴三桂(1608—1678,引清兵入关)。“满洲国”即前车之鉴,千万不可以假他人的力量。“头脑昏庸,才堪大任”。我言之谆谆,因为是过来人。实说良知的话,现无一人喜听诤言,就每天吵。开会,还没进会场,就准备吵。昔人吵,哪有不养士的?养名幕府。曾文正有多少幕府,净是名流。

区区几个字,为政之道备矣!读完,可以马上脱俗;再努力,则可入化。要用心,天下没有白得的。用一天工夫好好想《正贯》,“差贵贱”为文章精神之所在。我讲完,你们念一遍,是否觉得深刻些?

是中国人,必尽一点中国人的责任。不能做大事,也必要做小事。人家有成就了,我们借了光。现大陆进步了,我们有出过力?没出过力,为何还要捣蛋?

一直希望你们有成就,你们却根本不知自己是什么玩意儿。是否不懂得思维?做事完全奇迹,无一好好走上正路。

知人最难,不知人就不能做领袖,“不知人,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台湾弄至此,乃不知人。完全不任人,是任情,只要有关系,全不问能不能。不负责任,根本是群疯子,脑子有问题,说话语无伦次,看其精神有隐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这块土上,责无旁贷,应干些什么?我按兵不动,在等时。现在时来了!台籍同学,你们要干什么?实事求是,看谁有先见之明。

同类推荐
  • 老子试读

    老子试读

    本书对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试读和注释,在“破”的学术意义上,排除了对老子消极遁世的误解,驳斥了把《道德经》视为卜巫之术的行径,摈弃了认为老子的权诈功利的想法在“立”的创见上,说明了老子的哲学足以破解唯物辩证法的迷惑,为心灵生命境界开创出超然的立场和出路。
  •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通过充分的说理、实际的案例、科学的方法,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结合职场员工工作态度、同事关系、工作能力等方面,深刻剖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内涵。《职场》(孝道)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是现代职场人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读之书。
  •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陌生人溺水

    陌生人溺水

    本书书名源自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果你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怎么做?延伸开去;这个问题还可以是: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在践行善举时;以何种方式帮助他人、远近亲疏及数量之别令你感到困扰吗?以血缘为中心的道德观是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反过来;抹除亲人和陌生人界限的无差别的爱是否更高尚?本书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他们不断探索最合理、最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有些行为极端得令人震撼和敬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在一个被陌生人的需要淹没的世界里;我们总要面对如下诘问:我们应该伸出多少援手?我们能够帮助多少?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热门推荐
  • 武林明史

    武林明史

    [起点二组签约作品]江湖,就像一局棋,谁都以为自己是执棋人,往往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到底是执棋人,还是棋子。纵观棋局,谁又能真正置身局外,笑看棋生棋灭?PS:在武侠逐渐没落的今天,写我心中的江湖,那一片天,那一个人,那一把剑,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
  • 游戏之对战人生

    游戏之对战人生

    普通人的游戏生活,有成功有失败,能够赚钱就更好了,O(∩_∩)O哈哈~。
  • 泰拳王

    泰拳王

    流传于泰国北部一个民间故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流浪儿经历千辛万苦,成长成为一名泰拳高手,为泰拳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这个时期的泰国正处于从君主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过渡时期,主人公因一念之差,受人蛊惑加入了复辟组织······
  • 异界传世录

    异界传世录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你还会来到王者大陆吗?你还会选择认识我吗?你还是会,留下来?
  • 卧底王妃成秀女

    卧底王妃成秀女

    清欢潜入王府化身卧底,费尽心机让王爷爱上他。每日给王爷递上毒药,王爷明知是毒药还是一饮而尽。可最后她却爱上了王爷,不能杀了王爷。那么她就要被杀。可谁知道王爷替她挡了那把刺向她心脏的刀子。王爷中毒加昏迷,清欢九死一生换来了解药。王爷康复了,而她却离开了。她头部受创失去了记忆,被一户人家收留。可这家的儿子却是为她而死,朝廷逼迫这家的女儿思思当秀女。可是思思早心有所属。清欢愧疚之下,替她入宫。身为秀女的她和身为王爷的他该何去何从?
  • 用文字摆平好汉

    用文字摆平好汉

    耿立的文字质感多层面,可以慷慨悲歌,可以诗意旖旎,可以故事曲折回环,可以幽默解颐。《用文字摆平好汉》使我们感到的是:梁山不远,水浒很近。那些人物是宋朝的,也是当代的,水浒气,如阴魂恶鬼缠绕着这个民族。那些戾气可以借尸还魂,人们啊,要警惕。
  • 无极剑道之勇闯仙界

    无极剑道之勇闯仙界

    位面错乱,主人翁艾力被丧尸王用恶魔法阵召唤至异界,附体阿狸,而后遇见时光老头,在其帮助下,恢复九尾模式,与众英雄大战丧尸王,战争结束,位面被彻底净化,抹去了主人翁的位面隧道,不得已,时光老头开辟了一条时空隧道,也就是后来的修真界,毫无根基,毫无头绪的艾力,偶然间发现上古年间,无极剑圣遗留下来的无极剑法残片,自此,踏上修仙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猫武士传

    猫武士传

    几只小猫,他们性格不同,各有神力,在懵懂中,他们用好奇、爱心、乐观和团结互助面对困难,担当责任,共同迎战黑森林
  • 千湫风与月

    千湫风与月

    ???????昔日有人将这天下的习武者分为四个境界,通窍、入流、武痴、大武生。???????通窍是习武人的门槛,达到通窍境界才能算是习武之人。然而生于南界莽荒中的离荒族,人人生而通窍。通窍境界有个最简单的衡量,那就是能否打过一个正常的离荒族十岁小孩儿,这对北界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们,可不是听起来那么简单的事。入流境便是得打过十个通窍境界的习武人,武痴、大武生同是如此道理。???????境界其实并非境界,只是单纯的看你实力如何。你说你是越过了武痴门槛的强者,那就先敌十个入流巅峰试试看,敌得过你就是,敌不过便不是。这世上沽名钓誉的人多,敢妄称高手的,却极少。管你武痴还是入流,打了再说。定这个规矩的人便是顾胤老皇帝最小的女儿,顾棠雪,天下屈指可数的大武生。???????值得一提的是顾棠雪比她兄长大将军王顾禹更加不可一世。???????为什么会有入流境?因为在她眼里北界人大多不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