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59200000038

第38章 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今天我就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跟大家谈一些看法。我是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政策问题,我不想去批评谁,或者是评论谁对谁错。我是想研究它,也提供给大家来研究思考。

当前的经济形势令大家很困惑,今年(1999 年)1~2 月份经济增长有所加快,但3 月份以后逐步放慢。1~2 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10.6%,3 月份增长9%,4 月份增长9.1%,和3 月份差不多,5 月份又降到8.9%,现在看来还在往下走。好一点的是出口,5 月份增长4.2%,这是今年第一次增长,但是1~5 月份的出口还是下降的。出口下降了7.8%。社会零售商品价格从1997 年11 月份开始连续下降,一直到现在还在下降,已经19 个月了。生产资料的价格已连续下降50 多个月了,所以说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通货紧缩的形势。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没有?我想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看法。因为这些问题有争论,既然有争论我想把它摆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可能会有好处。

当前出现的问题,从宏观上来看,到底是供给的问题还是需求的问题,或者说是供给过剩的问题还是需求不足的问题。

我这儿讲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过剩还是总需求不足,看法有很大的分歧,存在很尖锐的分歧。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到底是脚大了还是鞋小了?有的人说,现在是脚太大了,供给太多,因为鞋就那么大,所以要砍脚,要压缩供给。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是鞋小了,就是需求不足,要增加需求,要换一双大的鞋。到底是脚大了还是鞋小了,或者说是供给过剩了还是需求不足,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这面大了,当然是那面小了;那面小了,当然是这面大了。似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判断不同,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如果是供给过剩,是供给过剩造成的,那么现在应该压缩供给。如果是需求不足造成的,应该是增加需求。在1998 年初以前我们国内是不允许讲有效需求不足的,谁讲有效需求不足要挨批评。1998 年1~2月份发表了某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全国很多报纸都登了,登在非常显著的位置。这篇文字非常尖锐地批评现在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个观点,认为现在不是有效需求不足,是供给过剩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想通过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是不对的。这种看法到现在还有。我念一段文章是今年3 月26 日某报第5 版登载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断言“中国当前已经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没有根据》。文章说,“近来经济学界和经济界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已经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困境,??出路在于放弃‘适度从紧’的政策,放松银根,刺激需求。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经济状况的判断是不正确的”。文章认为,“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和失业增加并不是由于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紧缩银根所致,而是由于重复建设”造成的。就是说,现在的问题是1993 年7 月份以前的问题,与1993 年7 月份以后实行的紧缩政策没有关系。我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还是供给过剩,这是就宏观的总量来讲的。那么,有没有供给过剩的问题,有的。有一些行业确实是重复建设造成的。比如纺织业就非常明显。有一部分家电生产过剩也是明显的。但是,不能说现在几乎所有商品都是重复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目前几乎没有一种商品是供不应求的,几乎100%是供过于求。1997 年电力还是很紧张的,1998 年出现过剩。铁路的运力也是过剩。商店里的东西卖不出去,是老百姓的需求不足,而不是老百姓的需要都饱和了。我自己的判断是总需求的问题,是总需求不足。

那么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当前经济出现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简单说可能有三条:第一是1993 年7 月份加强宏观调控以前大量的重复建设,投资膨胀造成的。第二是由于亚洲金融风暴造成的。第三是1993 年7 月份以后存在有些政策值得检讨的问题造成的。我想无非是这三个原因。前两个原因应该说是局部地存在,但总体来看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长时间实行紧缩政策造成的。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个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政策还是一个短期政策。

在我国的一个规划中提出,整个“九五”时期要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那就是说,把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这个意见是不对的。当时我就认为这是不对的。宏观政策是一个短期政策,不能把它作为长期政策。所以1993 年7 月份加强宏观调控后不久,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我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应该是一直紧,也不应该是一直松。而应该是紧一紧松一松,再紧一紧再松一松。就是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一直紧不行,一直松也不行。可是我们把宏观经济政策当做是一个长期的政策,甚至于在1999 年8 月份增加发行1000亿特别国债的时候,还有人在说,我们还在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1999年应该说财政是已经相当的扩张了、相当的松了,还说要实行适度从紧政策,这个说法就不对了。看来,把宏观的政策当做一个长期的政策,妨碍了及时地对宏观调节政策的调整。

第二个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怎么选择。

在市场经济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有四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保持经济的增长;第二个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第三个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第四个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说来说去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围绕着这四个目标来选择的。这四个目标不是说在一个时期里面都要选择,因为有些目标相互之间有冲突。比如说要保证就业,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把物价压下来,就有可能增加失业。大家看一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非常注意就业的情况。当就业相当充分的时候,他就想到要发生通货膨胀了。为什么?因为就业很充分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短缺,工资要上涨。工资一上涨,企业成本就会增加,物价就上涨,就业就很充分,还会使需求增加,这也可能引致通货膨胀,因此,一旦出现就业很充分,失业率很低,他就要出台提高利率。所以,这两个目标相互就会有不一致。尽管经济学界有争论,菲利浦斯曲线到底有效无效,但不管怎么说,在日常生活里这两个目标是有冲突的。我们在1993 年7 月份实行加强宏观调控,选定的目标是导致通货膨胀,价格迅猛上涨,平抑特别是建筑材料、钢材价格飞涨。如果那个时候不及时采取紧缩的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经济就会发生严重的混乱。当时把宏观的经济政策定在平抑物价是对的。但是这个目标要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不能一直把它作为我们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我自己看,到1996 年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个时候价格的增幅已经在迅速下降,并可能惯性下滑,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已经不是物价了,应该逐渐地转向增加就业问题,因为就业问题突出出来了。那个时候就应该转了,增加就业就应该是那个时候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了。但是没有及时转。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要分析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然后才能有平抑物价的办法。

1993 年7 月以前由于需求膨胀造成物价的上涨。因为大量的投资,大量的房地产建设的投资,大量的开发区的建设,把上游产品的价格带起来了。所以那个时候是需求方面出现问题,即需求增加太多,要平抑物价就需要从紧缩需求入手,也就是说要实行紧缩的政策。所以说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对的。控制基本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提高银行的利率等一些措施是对的。目标就是为了平抑物价,通过紧缩需求来平抑物价。1994 年物价比1993 年还要高,增长得还要快。1994 年增加了21.7%,而1993 年只有17%多一点。1994 年物价为什么涨得更快了,我们不是采取紧缩政策了吗?有两个原因:一是1993 年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转移到下游产品来了。可是到1994 年下半年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农产品价格飞涨。1995 年也是农产品价格飞涨。涨的幅度达到40%~50%,甚至更高。1994~1995 年物价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起来的,已经主要不是生产资料价格拉动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价格上涨与当时价格上涨的6~7 成,可是农产品同钢材、水泥等不同,它是一个价格弹性很小的商品,或者说是需求弹性很小的商品。价格涨或跌老百姓都要买。价格涨得高一点我可能买得少一点,但我总得买粮食、买菜、买肉。那么农产品价格为什么涨得这么猛?由于农产品减产,供给不够。所以1994~1995 年价格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既然是农产品供给不足,采取压缩需求的办法来平抑价格作用不大,应该从供给入手来解决价格问题,就是增加农产品的供给,即增加进口,增加产量,挖储备,通过这些办法来把农产品价格平抑下去。可是我们继续采取紧缩需求的办法。紧缩需求紧缩到哪儿去了呢?紧缩到对工业品的需求上去了,紧缩到对非农产业产品的需求上去了,把其他的需求给紧缩下去了。

第四个问题是平抑物价要付出代价。我们在付出代价的时候要看付出的代价划得来划不来。

1995 年物价涨幅开始下降了,1996 年进一步下降,1997 年最后降到了零售物价的价格上涨只有0.8%,几乎降到零了。如果按月来论,1997 年以后期出现了价格的负增长。这就是说1996~1997 年物价下降虽然还有空间,但空间不大。我们需不需要为了下降几个百分点付出很大的代价,为把价格涨幅降到零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值不值得?我说不值得。1995 年我就提了这个意见了。我当时就说过压价格是要付代价的,要看付出的代价划得来划不来。1996~1997 年的继续压物价,是有空间,但是代价太大了。压的结果需求下降了,市场萧条了,企业生产能力放空,亏损增加,产品积压。虽然说我们赢得了把零售物价涨幅降到了0.6%的结果,但是问题严重了。到了1998 年问题就暴露出来了。1996~1997 年企业已经哇哇叫了,但政策没有及时调整。1995 年上半年我提出过意见,要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控制基本建设资金是需要的,但是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越来越严重,要增加流动资金了。1993 年以前清理三角债以后好了一些,但是到1995 年又上来了。那个时候企业是有需求的,就是我愿意买你的东西,你也愿意买他的东西,但是我没有钱付你,你也没有钱付他。因此形成了三角债,债务链越来越大。当时有需求,但没有资金,如果能够适当地放松一点流动资金,企业不会那么困难。到了1996 年情况进一步发展,我在全国人大财经委提过意见,指出,已经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防止经济惯性下滑。当时在财经委讨论的时候有人当场就批评我,说这是实行罗斯福的“新政”,这样做加强宏观调控就前功尽弃,物价又会重新上涨。我说不要紧,涨不到哪里去,生产资料已经过剩了,就是有点上涨也没有关系,否则经济会一步一步往下滑,再要拉动起来代价就太大了。1997 年我又发表这种意见。去年(1998 年)2月份在全国人大财经委,我也提了意见。对计划,我说应该增加大投资增长率计划,投资增长率只有10%,保证不了8%的GDP 的增长率,起码应是15%。我提了这个意见,以后在计划的报告加了“以上”两个字,成为国家资金投资增长10%以上。对1998 年的财政预算,我说预算的方向不对,应该是扩张性的预算,应增加财政赤字,而不应该是减少100 亿元财政赤字,方向错了。但还是继续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结果经济一步一步往下滑。到了8 月份不得不修改预算,增加财政赤字,全年增加了500 亿元,增加发行1000 亿元的特别国债。对金融政策我也提了意见,我说不要再提适度从紧了,应该实行松的货币政策。所以,这是对经济形势判断上出了问题,因而采取的措施上出了问题。一直到1998 年下半年才意识到有效需求不足,才开始放松。真正的放是下半年,但时间已经耽误了。因为经济已经在惯性下滑,你要再把它拉动起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损失也很大。这里当然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问题,也有过去重复建设造成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问题是政策上没有及时调整,长期坚持实行紧缩的政策,必定会导致这个结果。紧缩的结果就是需求的减少,有效需求不足了,什么东西都卖不出去,什么东西都过剩,企业的日子怎么过。可是对这一点到现在是不是已经认识清了呢?不是。现在还有人在说,现在发生的问题都是1993 年7 月以前的事,跟1993 年7 月以后没有关系。我觉得这个看法不对。我不是要争一个你是我非,我们要冷静坐下来,研究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然后知道病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治疗。然后总结经验,看今后再怎么加进宏观调控。作为研究人员我是这么考虑的。

下面讲一讲财政政策的问题。

1998 年大家讲得很多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出口需求;二是增加投资需求;三是增加消费需求。从三个方面增加需求,方向是对的,问题是政策到位没到位。增加投资需求,从1998 年的情况看来,主要是政府在那里增加投资需求。1998 年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支出的政策,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想通过投资把经济拉动起来。这个选择我觉得是不错的,如果没有增加投资的话,1998 年的经济增长达不到7.8%。由于增加投资需求,1998 年第4 季度经济增长开始加快,到了1999 年1~2 月份也还在加快,没想到3 月份又往下滑了。投资的增长速度又下降了,1~4 月份国家和其他类的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8.1%,但一季度回落了4.6 个百分点,4 月份又比3 月份回落了7.7 个百分点。什么原因呢?一个就是增加投资需求主要是靠政府在花力气,民间或者说是非国有部门投资增长得慢。民间的投资没有怎么启动,一直到现在这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什么民间投资不启动?一个原因是民间对经济的信心不足,对经济的前景不看好,难以找到一个能够投资的领域。第二,民间资金不足,光靠他们自身的力量不够,银行又不太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第三个原因是许多领域民间进不去,很多领域现在还是国家垄断的、国家控制的,有些能够获利的领域现在还不开放,民间想投,投资无门。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给民间企业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有些领域应该向民间企业开放。1998 年进出口领域向民间开放,效果很不错,金融现在不向民间企业开放。如果允许民间办银行,就会有很多人投资办银行。如果允许民间办证券公司,很多人都会投资办证券公司。电信也是一样,如果开放电信业,那也有人会投资。很多领域现在不对民间开放,他进不来。银行贷款也是,现在一般不太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怕出毛病。因为银行负责人有顾虑,你给国有企业贷错了会挨批评,如果给民营企业贷错了,那就说不清楚了,说不清你后面有什么名堂了,所以他宁愿不贷。国有银行嘛,不贷款,无非是任务完成得差一点。所以在银行的机制上还有问题。

财政政策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财政的支出,另一方面减少财政税收。减少收入也是一种扩张。现在这两个政策没有配合,反而相互抵消。我们现在用的财政政策是用扩张的支出政策。支出主要是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收入方面没有采取多的措施。除了出口退税税率有提高以外,没有采取什么扩张性的政策,相反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相互抵消了。1998 年增发了1080 亿元的特别国债,同时又要求比预定指标增收1000 亿元。最后到年底增收了1007 亿元的税。一手是把钱放出去1000 亿元,另一手又把这1000 亿元拿回来了。你这两个政策不是抵消了吗?不是说增加税收不好,但是要看是怎么增加的。如果是把偷漏的税收来了,那就应该,1998 年在这方面做得有成绩,但为了完成增加1000 亿元税收,1998 年,各地都下了指标的,也给企业下了指标的。有些企业是交了过头税的。要完成指标没办法,效益好的企业就得再多交点,还有借了银行的钱交税的。这就是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没有很好地配合,它们相互抵消了。降税的政策对增加有效要求应该说是很有效的,日本曾经有一度把消费税的税率从5%降到3%,一个政策就把市场调动起来了,消费就增加了,商业情况好转了,经济出现好转了。但是桥本内阁判断错误,以为经济可以一直往上走了,又把消费税从3%提到5%。经济一下子又下去了。我们在降低税收政策上是否还有可做的呢?我觉得有,应该说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做。现在大家都在说消费没有热点,不是没有热点,是我们没有形成这个热点。好像老百姓什么东西都已经满足了,不是的。首先住房就没有满足。住房大家想买,但买不起。什么问题呢?价格高啊!住房价格为什么那么高?税费太重。商品房的价格中55%是税费。其中有些税根本不应该收,或者说应该用别的办法收。举一个例子,有一种税叫做基本建设投资方向调节税,这是1993 年为了压缩房地产过热增的税,这个税现在还在征。现在房地产不是热而是冷,为什么还征呢?还有教师住房建设费,还有这个配套费那个费,都加到住房价格里去了,老百姓怎么买得起呢?如果说住房价格能够通过减免税费降低20%~25%,我想情况就不同了。财政政策方面还有个问题是增加的投资到底怎么投?1998 年是把基础设施作为投资的重点,这个选择我觉得也不错,可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应该说是长期的,短期的拉动就不那么大,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的是钢材、水泥,建筑机械等,它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小,产业链很短,有些项目完成后效益低。投资里一般有40%要转化为消费,可是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如何呢?1998 年增加的投资,基本上用于很多的基础设施,用的主要是民工,民工拿了钱,无非是吃、穿,还有寄到家里去。所以说你增加了投资,无非是减少了粮食和服装的库存,对生产的拉动不大。有一个政策我觉得不对,就是提出三年之内不上一个工业项目,不上一个加工工业项目。这样,三年以后,都是一些老企业在那里支撑经济发展了,这行吗?在技术更新这么快的当今,三年都不上加工工业项目,这个政策我觉得不可思议。加工工业企业还需要技术更新,可是今年技术改造的投资已出现负增长,可企业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正是需要技术改造的时候,把老的技术淘汰掉,更新技术,更新产品,到经济开始增长的时候就起来了。技术更新本身就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因为它要求新的设备。而且加工工业项目的产业链长,对经济拉动力强。所以我觉得投资政策方面应该调整。基础设施项目是要做的,但是光靠这个不够,或者说都投到那儿不对。

下面再说一下货币政策问题。

银行方面不认为现在出现了通货紧缩,我认为这一看法不对。如果从货币投放来看似乎货币增长不慢,广义的货币,狭义的货币,流动中的货币的增长,都不算慢,问题不在于货币投入的多少,还得考虑货币流通的速度。1 元钱投下去,如果一年里流通一次就是1 元钱,流通二次这1 元钱就变成2 元钱了,流通三次这1 元钱就变成3 元钱了。现在货币流通速度大大地放慢。银行也采取了很多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但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太好。1996 年以来银行已经连续七次调低利率了,看来最近一次有点作用,但前六次没有什么作用。企业也好,居民也好,对降低利率都不敏感,并没有带来贷款的增加,也没有带来投资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加。这次可能有点作用,因为这次利率的降低是在股市起来以后调的,股市是5 月19 日开始反转的,利率是6 月6 日调的,股市还在往上走,可能是降低利率对股市有刺激。但消费方面从现在看起来好像还没有怎么动。货币政策的效果差,这同银行制度有关系,也同企业制度有关系。中央银行也不是不想放松货币的供给,但是放松不下去,想投入也投不下去,没有渠道。它想通过再贷款的办法使商业银行能够增加贷款。可是现在企业不太愿意向中央银行借,因为商业银行自己的钱也花不出去。所以中央银行想放,放不下去。货币政策效果不好,作用不大,只有靠财政来挑这个重担了。如果今年我们的投资不增加的话,经济可能就要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了。这种经济形势确实是令人担心的。今年上半年GDP 的增长率为7.6%。因为1998 年经济增长是前低后高,今年可能是前高后低,实现今年的7%还是很吃力的。如果今年这个局面不扭转,明年怎么过?所以现在一定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来扭转形势。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讲,要把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搭配起来,要实行一点减税的政策,要把财力更好地集中,把房地产需求启动起来。另外,财政和货币政策要搭配起来。因为有些政策财政上可以用贴息的办法来支持货币政策,比如说消费信贷的问题。有些地方房地产的消费信贷开始启动起来了,但有的地方不是太好,上海做得好一点。买车的消费信贷作用不是太大,其他的消费信贷作用也不是太大。如果说我们在房地产方面出一点有利的政策,比如说政府减一点税费,房价降下来一点,再比如说银行的按揭的利率再降低一点,财政给一点贴息,就可以启动房地产。房地产如果启动起来了,对整个市场的拉动就会有很大的作用。我看过一些调查,买房子以后,就要装修,装修上花的钱也很多呀,装修好以后还要买家具、买家电,要添置各种各样的东西。对纺织品也可拉动,因为新房子需要安窗帘,所以各个方面的需求都可以拉动起来。我觉得现在不要撒胡椒面,集中起来就攻房地产,让房地产启动起来。那么消费的需求我想就可以起来了。中央的财力多用一点在房地产方面,那么房地产也许就启动起来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搭配起来了。货币的政策,特别是消费信贷方面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启动起来了。

最后谈一些增加消费需求的问题。

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消费需求问题。消费需求现在确实没有怎么明显地拉动。人们曾经指望启动农村市场,应该说农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因为农民这几年的收入增长得很慢,有的省份还出现了负增长。江西省1998 年农民的实际收入是负增长。从今年情况看,农民的收入增长还要继续放慢,农民的粮食、棉花变不了现,销售困难。我今年到了河南一个县,我请粮食系统的负责人来聊。他说,我们这儿的小麦保护价是1 斤0.65 元,必须卖0.75 元,粮食部门才不亏损,可是市场的价格低于0.75 元,所以我们的粮食卖不出去,这是一条。由于不让私商到农民那儿去购粮食,结果90%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垮了。农民怎么办,粮食部门不收购,又不许到市场上去卖,农民苦了。有些胆子大的、去收购了,他按0.67 元收购,比保护价多两分钱,农民当然高兴了,卖给他。他拿出去卖又比你0.75 元卖得低,所以全还能赚钱。我还问他棉花怎么样,他说棉花1 斤都卖不出去。国际上棉花比我们卖得便宜,我们的棉花怎么卖得出去?我问:今年还种不种,他说还种,与粮食一样,他们希望减产,生产得越多越亏损。近来粮食政策做了调整,这是对的。农民变不了现,没有钱怎么启动农村市场?今年农民收入还是困难,消费启动相当难。

消费难以启动,其原因一个是收入预期不好,一个是支出预期也不好,大家都不愿意买东西。为了改变收入预期,今年要增加工资。公务员工资增加后,企业怎么办,增加工资不就成本更增加,亏损更增加了吗?就是增加了工资能消费多少也还是一个问题。日本是发了购货券,购货券跟钞票不一样,发购货券你必须去买东西,不买就没用了。他强迫你去买。我们增加工资,增加的工资我可以用来买东西,也可以不买。不买我又存银行了,不买还是启动不起来。当然总还是有一部分人会买的。现在大家看中了教育,有人说什么都过剩,只有教育是短缺。启动教育也对。现在家长最担心的是子女上学问题,也愿意花钱。我最近在上海看了两个民间办的学校,有一个是双语学校,真漂亮,设施也齐备。一个学生入学4 万元钱赞助费,是给房地产投资商的,然后3600 元的学费,另外还要住、吃饭。双语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外企职工的孩子。另外一个学校的学生中还有司机的子女,这所学校的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为97%,许多家长愿意送子女来这所学校上学,入学竞争激烈。看来,教育消费是有潜力的。1999 年高校扩大招生,这也是一个增加消费的渠道。

我就谈这么多,供大家研究探讨。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编入此书时,作者对记录的文字作了修改

原载《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简讯》,1999 年第7 期

同类推荐
  • 大爆炸到社会:哲学与经济

    大爆炸到社会:哲学与经济

    本书从宇宙起源开始讲经济学,范围包括从什么是科学到讨论的规范,从认识人自身到认识人所处在的社会,从复杂性原理到变化的环境,在重新理解经济学基础的同时,尝试解答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本书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济学之前,从第1章~第20章,里面涉及的许多概念是为后面的经济讨论做铺垫。第二部分是经济学,从第21章到第93章,讨论的是经济学原理、经济制度、经济环境等。第三部分是经济学之后,从第94章到第103章,是原创的哲学内容,是对第1章的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与延伸。
  • 西方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西方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阅读本书,可以跟踪西方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动态、政策与趋势。在“创新工程”机制下,上海社会科学院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编撰和出版项目,力图反映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硕士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引导,也为授课教师提供基础性材料。此次组织出版的丛书,是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资助的第二批集中成果,重在梳理国际领域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近年的重要观点和成果。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为根本指导思想,以“5·17”讲话为原则,以我院60个创新团队为骨干力量编撰。
  •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对新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透视。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股市二十多年来的重大事件,对股海中吒咤风云的人物及相关事件进行了公允的评析和真实的叙述。从一种特殊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和伟大,以及广大散户为中国股市的发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贡献。
  • 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问

    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问

    本书内容包括: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基于消费者认知的品牌延伸策略研究、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问题研究等。
  • 永续赢利

    永续赢利

    本书结合大量的案例,实证了成功企业的永续赢利秘诀,分析了失败企业的败局根源,总结归纳出在目前状况下,企业持续发展、持续获利的22条经营秘诀。
热门推荐
  • 绝色神医之丑医绝色

    绝色神医之丑医绝色

    被害穿越重生,因为母亲怀孕的时候被下毒导致中胎毒,出生面目丑陋。母亲因为以身试毒不幸身亡,独独吧自己交给自己的师兄。......
  • 终极形态之噬魂

    终极形态之噬魂

    写得太大,知识跟不上,写不下去了。再者也过不了。
  • 国色天香

    国色天香

    莫小鱼,一个老老实实的黑车司机,做梦都想不到因为一单黑车生意将自己的人生完全改变,一个套接着一个套,一个局接着一个局,美女设局也就罢了,老子忍了,你一个糟老头子也来设局害我……
  • 恶少戏情

    恶少戏情

    没有烦恼,忘记悲伤,所以母亲给她取名忘忧。小学年级,她开始被他恶整,从此闻名就逃。初中他直接当着全班的面,啊,忘忧,你的裙子红红的。。。高中他们家移民去了美国。大学毕业,忘忧进了跨国公司,没有想到。。。他竟然就是自己思念了年的人,有情人是否会像童话故事般有着美好的结局。
  • 甜心:狼性校草抢鲜吃

    甜心:狼性校草抢鲜吃

    十岁那年,她失去了全部的记忆,来到这个陌生的学院,遇上了大恶魔。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 罗刹夫人

    罗刹夫人

    本书以僻远的滇西南高山峡谷和瘴气荒烟作背景,讲述了西南边远地区苗族同胞与汉族武侠、官兵携手平定匪乱的故事。小说围绕极具神秘气息和传奇色彩的“罗刹夫人”这一武坛女杰,塑造了出身名门的少年英才沐天澜、生长于匪帮却灵慧未泯的侠女罗幽兰等众多形象,以颇富悬念的生动笔法,描写了三位主角在武林前辈的帮助下,历经险乱、平定匪患的曲折历程,以及三人之间展开的一段纠葛缠绵的恋情。
  • 家有七宝

    家有七宝

    爬个山也能穿越?还穿在了荒郊野岭的羊肠小道上!好不容易遇见一个活人吧,还要收她做侍妾?凭借着21世纪的聪明才智,她巧妙遁走。没想又惹上个皇子殿下,两个男人争着抢着要娶她?喂喂,姐是人,不是物体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小文员的出路

    小文员的出路

    打工,她遭遇降薪!“被离职”!不服气申请劳动仲裁,却遭恐吓威胁!遇上白马王子一见钟情,被逼分开!开药店,不但被砸而且名誉受损!开公司,遭绑架险丢性命!老天垂怜,终于与心上人结为连理了,命运却再一次捉弄了她……她一个小文员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越来越像隔着玻璃乱飞乱撞的蜻蜓,前途一片光明,却总找不到出路?
  • 冷箭(上)

    冷箭(上)

    一部别样人物关系的反特悬疑剧,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救赎的另类故事。以中国组建的一支监狱部队先遣队押解上千名重犯进行大迁徙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暴狱和反暴狱,我中有敌、敌中有我的反特悬疑故事。已被拍摄成三十五集同名电视剧,由央视金牌制作人俞胜利一手打造。
  • 肮脏:血之意志

    肮脏:血之意志

    决定……决定将她依附在身上的肉瘤铲除。可这能改变她身为“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