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4900000025

第25章 重视教育

由于王莽更始时的政局混乱,引起天下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士人也“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逃避暴政和战祸。所以当刘秀统一之后,也面临一个文教事业重新振兴的重要任务。

光武帝刘秀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其作用可与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相比。这是因为,在统一战争尚未结束的建武五年,他就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太学,这一举措使得这一所国立大学初步规模,又重新具有“笾豆干戚之容”、“方领矩步”之人。

建武五年(公元29年),这个时候光武帝尚远未统一中原,北方彭宠割据势力主力刚刚平定,东方战线干戈方酣,西部陇蜀尚未有余力重兵进讨,此时全国的形势正如陇右割据势力的大将对主子隗嚣所言的那样:“今南有子阳(指公孙述),北有文伯(指彭宠),江湖海岱,王公十数”。鹿死谁手,究属未定。在这样天下大乱不止的时候,光武帝大兴文教,起修太学,这项举措可以说与他“未及下车,先访儒雅采求阙文”的措施,同样具有超人之智。

中国的太学,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官立的大学,这种教育制度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排名第一。最早的太学,创办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也即公元前124年,最初有经学博士(教师)和博士弟子(大学生)各数十人。但太学的发展很快,到西汉中期的昭帝、宣帝时期,已经发展到太学生二百人;元帝时更增至一千人;成帝时达到三千人。

西汉末年平帝时,分为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各种经学、史学、文字学、医学、数学等专科,太学生以至数千人。在王莽当政时期,不管他政局如何,太学却依然在发展,史载太学生的校舍就兴建了“万区”。东汉时光武帝和明帝,因为本人笃信儒学,所以均大力发展儒家教育,他们的后代继续兴教,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数目猛增至三万名之多。

光武帝经常亲临太学视察,可见他对新建的太学的关心。有一次,他车驾临太学,会同诸博士在御前“论难”。当时名儒桓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籍,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这让所有参加辩论的博士都自愧不及,从而博得光武帝的“特加赏赐”。这一次光武帝还召集诸生“雅吹击磬,尽曰乃罢”。光武帝还经常诏令学者们“说经”,有一年正月初一正旦朝贺,光武帝于是令群臣能说经者互相诘难,说不通者即下座让给胜者,由博士出身,官任侍中的戴凭屡辩屡胜,竟然重坐五十多席,以至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光武帝还请桓荣当面说《尚书》,听桓荣所言十分欣赏,立即拜官议郎,赐钱十万,还特聘他为太子师。

我国教育史家认为,西汉时经学教育中的“问难论辩”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它可以繁荣学术,推动文化发展,东汉大思想家王充的理性批判精神,就是因为受了这一传统的影响。光武帝时代的诘难风气,也体现着东汉初期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光武帝本人的开明作风。

光武帝在建立太学同时,还把儒经的教学内容固定下来,重新振兴和整顿,协调儒学。

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这一段包含好几层意思:第一,光武帝很重视太学教学内容,也十分重视儒学各家各派的统一振兴,所以才让九卿的首席官太常来主管此事。三公、大将军下就数太常,位列九卿第一,他主管的任务除“掌礼仪祭祀”(国古代向来“唯祀与戎,国之大事”)外,还主管“每选试博士”。其下属“博士祭酒”,则专管“掌教弟子”之职。教育事业放在九卿各部的首位,这就可以看出东汉政权对此的重视程度。第二,两汉时期,尤其是西汉中期以后,孔子的儒家学问产生了两大派别的分歧,即所谓今文经和古文经的争论。为此,两汉政府专门召开了三次大型学术会议,集中群儒来讨论统一、协调的问题。

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东汉又初建三雍——明堂、灵台、辟雍。这虽然主要是举行祭扫、典礼场所,但都与教育有关。明堂本是古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后来随着宫室的完备,明堂的许多功能逐渐转移,但一般仍在近郊建明堂,以存古制。历代礼家对明堂之说,聚讼纷坛,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明堂、清庙、太庙、太室、太学、辟雍是一回事,学人多信从之。由此可见明堂与教育是有关系的。近世学者研究指出,所谓明堂系原始社会氏族议事大房子的遗存,这里同时也是兼施教育的场所。

辟雍原是周代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其四周有水,形如壁环,故名。在那以后则多用于藏书。灵台为周时台名。《诗·大雅》即有《灵台》诗,其中写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古人笺注:“观台而日灵者,文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以名焉。”西汉所建灵台,在长安西北,为观测天象之所。东汉灵台性质与之相同。总之,太学和三雍,彼此呼应,共为京师洛阳文化教育的中心。

除中央有太学外,郡国各地,都兴起许多官学私学。

由于光武帝刘秀鼓励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郡国各地都开始办私学很快形成文化教育的大昌盛时期。比如寇恂在做汝南太守时,“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授学焉”,常山太守伏恭也在当地“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名儒欧阳歙在任大司徒以前,也长期在所任职太守的汝南,“教授数百人”,达九年之久。《欧阳尚书》专家牟长,在任河内太守期间,也在地方为诸生讲学,“常有千余人”,前后从学达万人。

鲁恭在明帝政府就职之前,也曾“留新丰教授”,后来成为著名的白虎观会议的主将之一。他的弟弟鲁丕,“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牟融,北海人,长年在地方教授《伏夏侯尚中》,“门徒数百人”,后来才在明帝朝从政,官至大鸿胪、大司农。山东琅琊还有一位名师徐子盛,以《春秋》教授数百门徒,后来在明、章二朝显名的名儒承宫,就在他的门下边劳动边求学,“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终于成名。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儒学的教学网,在地方授徒的,有的本人就是郡守县长,有的则为私人讲学。不管公学私学,总之使东汉时期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以社会教化为宗旨的一整套严密的教育制度。

兴学与读经又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不论是太学或是郡国学,所学皆为经学。所谓《五经》十四博士,亦即展现了太学设立的经学门类。过去天下散乱的时候,经书典籍受到极大的破坏;因为刘秀爱好经术,每到一处先拜访儒者雅士,寻求散落的经书;听闻这个消息原来怀协图书遁逃林薮的四方学人,从此带着珍藏的经籍,会于京师洛阳。这样,由于刘秀这番精心搜寻,当他迁还洛阳时,其经牒秘书就装载了两千多辆车;“自此以后,三倍于前”,这些当然都是四方学士云会京师的结果了。

太学出身的刘秀,对谈论经义兴趣特别浓厚。他常常率领大臣们研讨经学问题,经常搞到夜半时分才睡觉。当时为立经博士之事,每有激烈争论。如尚书令韩歆上疏,建议为《费氏易》、《佐氏春秋》立博士,刘秀则命公卿、大夫、博士会于云台,开会讨论这件事。会议由刘秀亲自主持,博士范升首先发言表示反对,接着“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有时,大臣以上书的形式表示自己的经学见解,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一天“十余上”,刘秀也都亲自披阅,真可以说是忙得不亦乐乎!

光武帝时期不但在中央和地方为臣为民广泛兴学,而且还把儒学教育也办到宫廷内部来。他为此特意邀请硕儒大师作为宫廷教师,教授皇太子、诸皇子和宗室子弟。前后有当世名儒桓荣、郅恽、刘昆、包咸等等,在光武帝宫中为皇太子师者。刘昆为易学专家,对孔子仪礼十分熟悉,在王莽乱世,他经常带着门徒五六百人,当“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在行大礼时,引动周围郡民的群观,轰动一时。光武帝时他任弘农太守,是当时著名的良吏清官。

光武帝素闻其名,派人把他请到宫中“入授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包咸是鱼勘《论语》专家,长年在南方立“精舍”私人教学,建武中年,被光武帝请到宫中专为皇太子讲授《论语》。郅恽是一位全才,既懂《韩诗》,又通《俨氏春秋》,还“明天文历数”,后因在光武朝任上东城门候尽职而被光武帝赏识,请入宫中“授皇太子《韩诗》”。他不但如此还在保存废太子母子性命,得以颐养天年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后来转任长沙太守。

光武帝父子对请到宫中的太子师是很信任和尊重的,有时可以形容为求才若渴。当光武帝了解到太子的《尚书》教师何汤的本师为桓荣,立刻将桓荣召来宫中,当面试讲《尚书》,刘秀听了桓荣的讲解,认为才学非常的广博,又马上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又使授太子。”自那以后每当朝会,光武帝都请桓荣在公卿前讲授经书,一面听一面赞叹,说:“得生几晚!”桓荣后来得了病,皇太子朝夕派人到住处问安,“赐以珍馐,帷帐,奴婢”,并且还不断安慰桓荣:“若有不测,不用发愁家室。”

为太子师多年的刘昆,史称常和另一位学者丁恭“俱在光武左右,每事谘访焉。”郅恽在光武帝前皇后郭氏被废的关键时刻,敢于向光武帝婉转提出建议:“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是臣所不敢言。虽然,原陛下念其可否之计,无令天下有议社稷而已”。这番话说得很得体,又从国家的大计着想。光武帝听后十分受用,认为郅恽所言很有道理,说:“阵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光武帝后来对郭后和废太子刘疆之所以仍然十分厚待,郅恽的这番言论在里面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光武帝的尊儒重道,也影响到一朝后廷和后妃贵戚之家。史载光武帝时即进宫的儿媳,后来成为明帝正宫的马援之女马皇后,自少女时期就“礼则修备”,“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是一位知识才华十分渊博的才女。

光武帝的母家樊氏、妻家阴氏,也都儒雅成风。光武帝的舅舅樊宏之子樊氏,自幼就对儒学十分有兴趣,他曾就大儒师丁恭学习《公羊严氏春秋》,而且和北海周泽,琅琊承宫等“海内大儒”,全都结为师友。以至到后来他的经学自成一家,删定的《公羊严氏春秋》章句,世号“樊侯学”,并教授着门徒多达三千多人。

阴皇后的长兄阴识,也都十分尊重儒者,他为官时门下所用掾吏,都敦请名流虞延,傅宽、薛莋等担任。光武帝的诸皇子中,好儒者也颇多,除明帝和原太子刘疆外,光武帝的二皇子沛献王刘辅,史称“好经书,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等,曾自作伍经论,号称《沛王通论》。明帝的同母弟东平宪王刘苍,也是“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他后来大兴礼乐,光武庙的登歌八佾舞,就是他与臣下一起设计的。光武帝最小的儿子琅邪孝王刘京,史称“性恭孝,好经学”,也颇有其父兄之风。

同类推荐
  • 十二生肖与事业运程

    十二生肖与事业运程

    本书揭示出十二生肖在事业发展中的流年大势和逐月运程,宏观预测出不同生肖者的职业选择、未来追求的走向与趋势,并据此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具体实用的建议。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约翰·牛顿传:真正福乐,永久财宝

    约翰·牛顿传:真正福乐,永久财宝

    本书是约翰·牛顿的同事理查德·塞西尔根据他的书信编写,是其它牛顿传记的资料来源。前半部分是牛顿的自述,讲述了他前半生的传奇经历;后半部分是作者根据各方资料以及自己对牛顿的了解撰写,讲述了他成为国教牧师之后事业,尤其是他协助废奴运动的事迹。约翰·牛顿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浪子回头的表率。他曾是无赖一样的人物,不学无术,放荡形骸,后去非洲闯荡,吃尽了苦头。父亲派人将他找回,但回国的船遇险,跌跌撞撞才返回英国。这趟旅途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认识到人生的短暂,自己从前是多么地不堪,痛改前非。
  • 哲学宗师——笛卡尔

    哲学宗师——笛卡尔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理性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
  •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个难以捉摸的谜,也是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这个谜一样的男子,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陌生到我们只知道这个名字,只知道他是诗人。他是一个僧人,却写尽了凡尘俗世的情与爱,他的情诗犹如青藏高原的明珠,照亮了无数男女的心房。他的传奇、他的故事让人们为之着迷。
热门推荐
  • 绝世毒医:腹黑帝尊心尖宠

    绝世毒医:腹黑帝尊心尖宠

    (1v1)白若璃,华夏第一杀手阁阁主“鬼面毒医”,却不料一朝意外身亡,穿越到神月大陆第一废物身上重生,一把银针活死人肉白骨,虐虐渣,打打脸什么的信手拈来。他,神秘莫测,不近女色……却唯独对她宠宠宠……
  • 又是一年夏

    又是一年夏

    夏轻凉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遇见了安久洛,可偏偏他对她是油盐不进,让夏轻凉恼啊恼,可是在她就要上大学走的的那天晚上,安久洛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终于到了。”夏轻凉可就不懂了,终于到了?什么终于到了?于是乎,她就被迷迷糊糊的成了安久洛的女朋五。至今她还没明白那个“终于到了是什么意思。”总之是第一次发文,不喜欢不要骂,谢谢!【鞠躬,抱抱】
  • 华天途

    华天途

    少年韩霄,放荡不羁,身怀绝世命魂,必将傲世天下,一名惊人。天华大道,何为主宰之尊。只见得他一袭白衣,手持一剑,脚踩五域强者,淡淡的道:“你们的生死,我主浮沉。”
  • 狂倾天下:鬼魅帝妃

    狂倾天下:鬼魅帝妃

    她本是丞相府的大小姐,然而经脉被封,容貌被毁,日日夜夜遭受唾弃,活的连下人都不如。她是杀手界的王,上天堂下地狱,能从阎王手里杀人,然而却被男友和妹妹背叛。当她穿越成"她",一手使针一手下毒,庶妹姨娘白莲婊什么的毁你容,破你相,让你下嫁痞子。他高贵冷艳,绝世妖娆,却唯独对她柔情似水,百依百顺。"倾儿,我把天下送给你可好?”
  • 我在末世卖保险

    我在末世卖保险

    【都市力作,慢热爽文】平平无奇的保险销售员因何走上人生巅峰?花季少女因何堕入罪恶深渊?一块小小的陨石何以能够改变世界格局?新书求点击,收藏,推荐!
  • 世上最美的感悟

    世上最美的感悟

    父母的爱,如山如川;父母的爱,血浓于水;父母的爱,刻骨铭心;父母爱,净化灵魂;父母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颠簸之路,父母呵护我们应对人生的喜怒哀愁,从这一刻开始收拾情怀,用心感悟无声无形的爱!
  • 任光禄竹溪记

    任光禄竹溪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穿成明

    一穿成明

    大明初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成为朝廷心腹大患。一个大学生因轮船失事穿越到明朝,利用现代知识混得如鱼得水,却无意中卷入叔侄夺嫡的靖难之役。是明哲保身?还是利用历史知识搅动大明风云?是他无意间掀开了尘封历史的面纱?还是他的出现改变了历史?随作者走进这本书,向你讲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 晋商巨子传奇

    晋商巨子传奇

    古代的职场也不好混。一个十三岁的懵懂少年,怀揣梦想,几经波折,进入一家百年老字号学徒。他单纯善良,诚实敬业,换来的却是妒忌、眼红、猜忌和陷害,人生跌入低谷。他和身边三个女人的悲欢离合,几经艰难曲折和起落沉浮,人生的苦难和挫折甚至九死一生,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品格,终于脱颖而出,成就了他一代晋商巨子的传奇——他以超凡的胆识和才干,敢为天下先,开拓出一条举世闻名的从中国南方直达欧洲的茶叶贸易之路,创造出十九世纪的商业神话。他的成功人生,也为现代职场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 每一次离别

    每一次离别

    讲一个逗比因为一场萤石雨遇到了高纬生命,赐予权利穿越各种位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