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94700000005

第5章 “卧龙”诸葛亮

第一节 诸葛亮的身世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在鲁南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一个家学传承的官宦之家,一个男婴出生了,这就是后来被人称为“卧龙”的诸葛亮。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诸葛亮的降生是一件大事。

诸葛亮的父亲名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据说,他们的祖上原先并不住在阳都县,而是住在诸县(今山东诸城西南)。他们的祖先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手下的将领葛婴,后来被陈胜杀害。汉文帝时,为了追录葛婴反秦之功,便将他的孙子封为诸县侯。从此,葛婴的后代便世代居住于此,并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以诸葛为姓。

诸葛氏是齐鲁地区的显赫大族,在西汉时曾出过大名鼎鼎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到东汉初期,这支诸葛家族才从诸县迁到阳都,到了诸葛珪这一代,已经在阳都定居近一个世纪了。

诸葛珪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汉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的时期。他给大儿子取名为诸葛瑾,希望他像美玉一样洁白,也希望朝廷政治能像玉一样洁净。诸葛亮的名字也是诸葛珪起的,意在让这个孩子发扬家族光明正直的家风,也希望黑暗的朝政变得光明起来。

诸葛珪生活在东汉政治最糟糕的时期。从诸葛珪记事时起,他就常听大人讲宫中宦官和外戚轮流秉政的故事。

自从汉章帝刘炟以后,东汉朝中继位的皇帝都很幼小:和帝10岁继位,殇帝下生100多天后继位,安帝13岁继位,顺帝11岁继位,冲帝2岁继位,质帝8岁继位,桓帝15岁继位。“襁褓皇帝”和“童年天子”虽然有最高首脑的名分和地位,但却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统治经验,因而不可能真正独立行使最高首脑的权力。真正的权力由皇帝的母后及娘舅家族掌握,这就出现了外戚秉政的现象。

然而,当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以后,他们就希望从外戚的控制下摆脱出来,于是他们就依靠宫中宦官的力量把外戚扳倒。

诸葛珪所生活的时代,正赶上新一轮外戚反对宦官的斗争。这次斗争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有士大夫集团的参加。

早在桓帝时期,郭泰、贾彪便被太学中万余名学生推为领袖。他们痛恨宦官专擅朝政,以诛除宦官澄清政治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报复。宦官们找了个借口,把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人物诬为“党人”,将他们罢官、逮捕、通缉,制造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只有12岁,是由外戚窦武和他的女儿窦太后策立的。窦武的用意是要通过小皇帝控制朝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撤消了党锢禁令,联合党人,企图把宦官势力打下去。不料,宦官们却事先知道了消息,他们抢在党人前面,又一次制造了“党锢之祸”,这一次对党人的镇压更加严厉,领袖人物入狱身亡,其他人则在全国范围内遭到搜捕通缉。被捕的百余名党人全部死于狱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总共约有六七百人被牵连进来。此外,朝廷还下了一条严厉的禁令:党人永远不许为官。这条禁令是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发出的,到诸葛亮出生这一年,党人仍在被禁锢之中。

诸葛珪虽不是党人,但他的政治立场却站在党人一边。他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他不愿意与朝中恶势力同流合污。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很高。诸葛家族与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关系密切,按照其社会地位、政治关系,诸葛珪可以在朝中为官。但他觉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他只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级行政长官郡守的副手。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干脆断绝仕宦的念头,却仍和被朝廷通缉的党人领袖刘表等人秘密往来。

尽管诸葛珪认为孩子们生不逢时,政治前途渺茫,但作为家学的传承者,他并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

比起同时代人,诸葛亮是个不幸中的幸运儿。

诸葛亮出生在具有丰厚文化土壤的齐鲁大地。这里有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墨家、兵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诸家学说曾在这里与儒家竞相争辉,产生过墨翟、孙武、慎到、田巴、邹衍、尹文等代表人物。

这里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诸葛亮日后对儒法思想的融汇贯通,对传统政治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都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关。

大约在诸葛亮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章氏因病去世了。章氏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母亲,她不但支持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去学习儒家经典,还教诸葛亮认字,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母亲的去世,使诸葛亮失去了一位世上最亲的启蒙老师。哥哥诸葛瑾也中断了游学生涯回乡为母亲守孝。

不久以后,为了照顾家庭,抚育孤弱,诸葛珪又续弦娶妻,把孩子们的继母领进了家门。新来的继母很爱孩子,诸葛亮兄弟们对继母也很尊敬。母亲的去世,虽使诸葛亮失去了启蒙老师,但诸葛瑾的还乡,又使诸葛亮有了可以请教学问的兄长。

然而,诸葛亮八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了。长子诸葛瑾当时已经15岁,承担起了奉养继母的义务,8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诸葛亮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直至娶妻。

第二节 诸葛亮的丑妻

诸葛亮一生智慧不凡,慎行稳重,名传古今。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一个丑媳妇——黄硕。黄硕是他在生活和事业发展上的一个强有力的贤内助,使他一生出师必捷,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和黄硕夫妻感情的亲密,世上恐怕无人可比。

诸葛亮的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与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襄阳。当时关中混乱,中原鼎沸之际,襄阳是各地达官贵人、商贾士子避难的地方。

诸葛亮一家来到襄阳城外的隆中,以耕种为生。

诸葛亮25岁时,叔父故去。他的大哥诸葛瑾远赴东吴做官,姐姐诸葛惠远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

在古代,人们结婚年龄较早,一般十五六岁,甚至十三四岁就结婚。像诸葛亮这样25岁还未成家就显得与当时的习俗有些格格不入。以诸葛亮的条件,必然是名门世家选择女婿的理想对象,谁也没有料到他却找了个丑女结婚。

黄硕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她身体壮硕,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还长了一些鸡皮疙瘩,但她的善良却远近闻名。

诸葛亮与黄硕成亲是黄承彦做的大媒。也许,黄承彦看透了他的心思,认为诸葛亮志在定国安邦。他需要的是一位才德俱备的贤内助,而不是出身名门望族的美貌女子。因此黄承彦才敢当面替自己的女儿说亲。

诸葛亮把黄硕娶回家后,他的邻居们以貌取人,讥讽道:“莫学孔明娶个丑媳妇。”黄硕到诸葛亮家后,种地做饭,里里外外的粗活与琐事,都处理得妥妥帖帖。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诸葛亮爱交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及徐元直等人经常到诸葛亮家喝酒作诗,谈论国事,黄硕做饭烧酒,非常热情,人人都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发明了新式武器——“连弩”,克敌制胜,魏国大将张部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为避瘴气而发明了“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等,实际上这些发明都是他媳妇教的。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黄硕经常带着幼儿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黄硕曾在隆中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倡导蚕丝的生产,推动当时社会发展蚕丝业。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黄硕的身上。儿子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诸葛瞻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殉国,孙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婉言谢绝。可见诸葛亮的遗训和诸葛夫人的教育的功效。

诸葛亮的大智大慧被世人称道,然而他对丑女人终一不二,谁解其中味?

第三节 诸葛亮羽扇的传说

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之滨对阵时,司马懿一身戎装,来到阵前,却见对面蜀军阵中,诸葛亮乘一辆没有油漆的车,著着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挥着三军。司马懿不由地赞叹:“真可谓名士矣。”

不过,这在当时却只不过是名士们的时髦打扮。在这稍前,京城洛阳的士人们就这般装束,这以后晋人也以此显示潇洒。与诸葛亮同时的周瑜的装束可能也是这样,后来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里就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之所以这样穿着,是因为他不是武将,而是名士。晋人张辅写《名士优劣论》,就是把诸葛亮作为名士来看待的。但是,这事到了民间,却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在人们看来,诸葛亮之所以有人们想象中的那非凡超群的本领,就与他经常拿在手里的羽毛扇有关。于是,关于这羽扇以及羽扇的来历,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其中一个故事说这羽扇是水镜先生送给诸葛亮的。因为一开始诸葛亮读书时没能悟出水镜先生的真谛,水镜先生一怒之下烧了生平著的书,把诸葛亮赶下了山。但他却又让夫人送去两件东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当诸葛亮再回到山上求师,遇到难题心里烦躁不安时,只要用羽毛扇轻轻扇两下,就会顿觉神清气爽,心头豁亮,一边扇,一边想,便悟出了水镜先生所讲的深奥道理。后来他布阵行兵至时,只要羽扇一摇,便可计上心来。

在另一个故事里,羽扇则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传说黄承彦爱养鹅,又家藏古今奇书。黄承彦把女儿嫁给诸葛亮时,只给了他很多书作为陪嫁。诸葛亮如饥似渴地读完那些书,又和黄夫人经常研究阵法、兵法,终于博通文武,闻名遐迩。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黄承彦宰鹅设宴为他饯行,用鹅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给他,告诫他说:“鹅性最机警,一有风吹草动便知动静。你将鹅毛扇带在身边,可时时提醒自己机警谨慎。”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把扇子并不是鹅毛扇,而是鹰毛扇。这鹰一说就是诸葛亮的师傅。他修行了一万多年,化作老人,来到卧龙岗。诸葛亮十分尊敬他,见他学识广博,便很想向他求教。这一天,他悄悄跟随老人来到深山,却不见老人,只见一只老鹰蹲在树上,原来就是那老人。老鹰说,你就是我的弟子。我有一颗智慧红豆,你把它吃了就会足智多谋。我马上要死了。把我身上的羽毛留给你,做成扇子,遇到急难之事摇起扇子,就会有办法的。羽扇就是这样来的。

还有一说,这鹰并不是诸葛亮的师傅,而是一只害人的鹰子精。这鹰子精口里面有一颗宝珠,已经修炼三百年,还要再修炼。为了炼珠,鹰子精一到春天就要把附近的麦苗吃光,并每隔三天要到隆中醉酒一夜,以吸收千担秋谷的精浆。这就害得这一带百姓常常颗粒无收。为了替民除害,诸葛亮趁鹰子精醉酒时夺了它的宝珠,使鹰子精失去了道行顿时死去;又用它身上的羽毛做成羽扇。从此,这一带不再闹鹰怪,春粮年年丰收。这把羽扇也伴随诸葛亮烧新野、取西川、出祁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这些传说,不能简单地用怪异无凭来评价。不管多么怪异,其中包含的民间对诸葛亮的感念之情都是真切的。

第四节 诸葛亮为何投靠刘备

对于诸葛亮选择追随刘备这件事,1800多年来,无数的人对这件事有无数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诸葛亮之所以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是榜样。这个榜样主要是指高风亮节,功业卓著。在诸葛亮这样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以位列第一的立德来说,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他们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经不是大汉的政府,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

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以法辅德,而曹操实行的却是霸者之政,强权政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起注定不会长久。

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可以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

虽然刘备声望很高,但此时没有多少实力,还处在困境当中。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乃至一统天下,这个过程中间大有可为。同时,刘备手下有一流武将,却没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说留给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才能、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因此,诸葛亮自然更加倾向于刘备。

诸葛亮选择刘备,从根本上来说,是他的人品和政治理念所决定的。诸葛亮与刘备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的:同样崇尚德治,同样重视做人,同样推行仁政,同样致力于匡扶大汉江山。

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青年人,诸葛亮选择主公,绝不可能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心中远大抱负,为了天下黎民苍生!

一旦加入刘备阵营,诸葛亮的理想就会随着刘备事业的发展而实现,也会随着刘备事业的失败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失败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实现的机会。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第五节 诸葛亮火烧新野真相

诸葛亮火烧新野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历史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小说中,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之后,先火烧了博望坡,又火烧了新野,后者烧掉了刘备苦心经营了8年的地盘。

小说中,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一战成名之后,并没有在博望坡驻扎,而是撤回了新野。诸葛亮明白,博望坡兵败之后,曹兵肯定会卷土重来,刘备面临的危机不逊于之前。

从博望镇到南阳,只有30千米的路程;从南阳到新野,不过60千米的路程;这一段路一马平川,毫无山河之险。

撤回新野的时候,刘备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危机还需要通过火的方式来解决。

在刘备的意识里,新野是他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公元200年起,他被曹操打败、投靠刘表时,即遭到刘表的疑忌,被派到新野来。但他并没有灰心,反而奋发图强,搞得新野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物阜民丰。

火烧新野之前,刘备在此屯扎了8年,让他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刘备通过8年时间经营的新野,一夜之间成了诸葛亮的表演舞台。这是继火烧博望坡之后,诸葛亮的第二次表演时间。

出演的一方是曹操的50万大军,一路嚣张的气焰吓得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不战而降,但这却没有让诸葛亮惊慌,他一面布置人马撤往樊城,一面设下妙计。

诸葛亮让关羽引一千军兵到白河上头埋伏放水;让张飞引一千军兵埋伏博陵渡口,等关羽放水后掩杀;让赵云引三千军兵埋伏西、南、北三门准备放火;又让糜芳、刘封带两千军兵去新野城外15千米处的鹊尾坡布下疑兵。

曹军如约而至,遇到疑兵欲战不能,只好躲在新野歇息。诸葛亮早已设了空城计,赵云的三千人马已先于城内人家屋上藏了硫黄焰硝,只等待曹军入房安歇。

到了夜间,狂风大作,新野满县火起,上下通红。这一夜的火,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

结果曹军践踏死伤很多,撤退到了白河边上,又遭到关羽水淹,逃到博陵渡口后,又被张飞掩杀一阵。一切皆按照诸葛亮的表演步骤进行,连撤退到樊城的安排,也是诸葛亮事先预定的。

火烧新野,是火烧博望坡之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再一次展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在史籍中,很难找到诸葛亮火烧新野的记载,甚至连火烧新野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火烧新野一事只字未提。甚至火烧新野这件事,也难以找到记载。《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刘备博望坡设伏兵之后,屯扎在樊城,并非在新野;曹兵到来时,他过襄阳前往江陵,也是从樊城出发的,根本没有火烧新野一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也说当时的刘备屯扎在樊城,是从樊城开始撤退的。火烧新野一事,也没有提到。

在《三国演义》中,这场关于火的战争演绎得活灵活现,这完全是罗贯中的功劳。

实际上,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份功劳是过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做到军师中郎将,工作也只不过是收税的活儿,根本没有上过一线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时,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人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刘备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之后,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仍然是文职人员。

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第六节 诸葛亮七擒孟获真假之谜

《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汉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政权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接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将他捉获。然后又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诸葛亮用这种攻心战略,成功地平服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

但在《三国志》中,却没有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部分史学家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有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在《三国志》其他章节中的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孟获”其人。然而,史学界却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提到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点的《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如今,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县县城南5千米的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性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大姓氏之一。此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建国前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有多处。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历史上是有“孟获”其人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就去了滇池,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两三年的反叛势力平息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那么多事,这在当时不发达的社会里是难以办到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中在三国时期是指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当时属于蜀汉,自古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诸葛亮是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今四川西昌东南),五月渡泸(金沙江),到了秋天时,四郡(越隽、建宁、牂柯、永昌)都被平息了,然后进入云南东北部,冬天时到了汉阳(今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了成都。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诸葛亮安定南中时显然没有到过云南西部。然而,在滇西却留下了许多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几乎全都在今天的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带地区。诸葛亮怎么会在一个自己没到过的地方“七擒孟获”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他“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尚,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相信了。

第七节 诸葛亮与“人头祭”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所处的地域文明程度最接近原始,人牲风俗也最浓。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史称蜀汉。

蜀汉地处西南蛮人的中心,本来就是活人杀祭比较活跃的区域之一,“人头祭”风俗特别盛行,“猎头祭谷”等以人祭祀神灵现象,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中间颇为常见。

这种祭俗和蜀国丞相诸葛亮(公元181—234年)脱不了干系。发生在他身上的许多智慧故事,至今民间有流传。在云南阿佤山一带,便有这样诸葛亮“智灭卡人”的传说:

诸葛亮在蜀国做丞相时,有一次来到卡人(今爱尼族人)聚居地时,当地人向他要谷物种子。诸葛亮表面应下了,但使了个心眼,把种子蒸熟再给。结果种子下地后发不了芽。当地人就请教诸葛亮这是怎么一回事情。诸葛亮骗他们说,下种时要用本族人的头祭祀一番,这样才能感动稻谷神啊。

当地人依嘱而行,举行了人头祭,诸葛亮便送给好种子,结果当年获得了大丰收。卡人觉得人头祭可以获好收成,后来就成了一种风俗。实际上这是诸葛亮的一个计谋,想借此让当地人互相残杀,将其灭绝。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说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人头祭”现象,因诸葛亮而起,显然不是事实,这可是史前人类就存在的风俗,诸葛亮利用了此风俗是有可能的,但说是他的“发明”,不免冤枉。

这可能是卡人忌恨身为汉人的诸葛亮带兵侵略他们家乡,编出来的故事。另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不仅没有让卡人自我斩首,反而帮助他们改变了猎首的恶习。

《清稗类钞·饮食类二》一书中“馒头”条称,“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后汉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时,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之,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此。”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与馒头”的关系,是这样介绍的——

却说孔明班师回国,孟获率引大小洞主酋长及诸部落,罗拜相送。前军至泸水,时值九月秋天,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孔明遂问孟获,获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祸,往来者必须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获曰:“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更兼连年丰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杀一人?”遂自到泸水岸边观看。果见阴风大起,波涛汹涌,人马皆惊。

孔明甚疑,即寻土人问之。土人告说:“自丞相经过之后,夜夜只闻得水边鬼哭神号。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因此作祸,无人敢渡。”孔明曰:“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马岱引蜀兵千余,皆死于水中;更兼杀死南人,尽弃此处。狂魂怨鬼,不能解释,以致如此。吾今晚当亲自往祭。”土人曰:“须依旧例,杀四十九颗人头为祭,则怨鬼自散也。”孔明曰:“本为人死而成怨鬼,岂可又杀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

据说,蛮人当时很感谢诸葛亮的恩德,还在当地给他立了“生祠”,让他四时享祭,当地人皆称他为慈父。而联系其征战过程中“祭风破操”的史实,诸葛亮身上也兼有巫师的角色,人们将“人头祭”与他联系起来不无道理。

第八节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隐情

三国历史上“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诸葛亮以法治军、奖罚分明、严肃军纪的典范。但在有些人看来,斩杀马谡不过是诸葛亮玩弄的官场把戏,其目的在于掩饰用人过错、推卸领导责任。

可是,人选错了可以换,总不至于杀掉吧,难道其中还有其他隐情?

马谡一案,归根结底在于“街亭事件”。被诸葛亮视为“根本”的街亭,按理说应该由作战经验丰富的魏延来把守是最合适的,也最保险的,但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却一反常态的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丝毫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而让魏延等宿将坐上了“冷板凳”,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

《三国演义》虽然经过罗贯中的刻意加工,但仍能看出诸葛亮对马谡的有意提携:孔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说:“我愿往。”马谡抢着领命,应该是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是诸葛亮有意让马谡建立“取长安第一功”。

马谡之所以能够得到诸葛亮的青睐,有四个原因。一是诸葛亮刚掌权不久,急需充实羽翼,马谡是荆州人氏,与诸葛亮有老乡情结,应该是诸葛亮首先拉拢的对象。二是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非常好,应该对马谡多一些照顾;三是马谡善于谈兵,与诸葛亮在探讨兵法方面有着共同语言,诸葛亮确实很欣赏他;四是诸葛亮和马谡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马谡已经私下里认诸葛亮做了“干爹”。以上四个原因,印证了马谡为何敢在诸葛亮面前那么放肆。

诸葛亮刻意安排谡走马上任的目的,既是为了让马谡建立军功,以正言顺的迅速提拔马谡;同时也是为了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进一步把持朝政。为了确保马谡圆满完成任务,诸葛亮用心良苦。他再次强调了坚守街亭的重要意义,象征性的让马谡立下了军令状,安排了平生谨慎的王平做副手,调遣了高翔在柳城当救兵,还特意指派骁勇善战的魏延为接应,真可谓面面俱到,步步缜密,万无一失。一切都安排妥当后,诸葛亮才心安,单等着为凯旋的马谡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

然而,此战的结果却是,丢城失地、损兵折将,马谡败得一塌糊涂。这是让诸葛亮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让诸葛亮在众军面前无地自容。作为先锋,马谡因为自以为是吃了败仗,固然罪不可赦;但作为三军统帅,诸葛亮用人不当更是难辞其咎。正是诸葛亮,为了私心,独断专行,把难当大任的马谡推到了前线战场,他才是导致街亭丢失的主要责任人。

为了消除众将士的忿忿不平,为了扭转自身所处的不利局面,情急之下,诸葛亮先是指出马谡“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当初派马谡守街亭完全是工作需要,并不是自己对他刻意徇私抬爱。接着,他用一阵连环怒斥,在把马谡说的体无完肤的同时,也把兵败的所有责任都扣在了马谡头上。

一向以严格执法著称的诸葛亮,主动免除了马谡家人的死罪,还许诺照顾他们。显然,这又是诸葛亮为推卸责任使用的官场伎俩。以一人之死,换来全家性命,看似隆恩,实为要挟。到了这一步,兵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马谡,不得不“心甘情愿”的成为诸葛亮的替罪羊。

在杀马谡的时候,诸葛亮哭了。诸葛亮用泪水残忍的送走了他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马谡,同时也成功的唤起了“大小将士,无不流涕”的效应,从而在全军中树立了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第九节 诸葛亮杀李严的动机

刘备病逝于永安前,曾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但是,刘备去世后,李严并没有能够起到辅臣的作用。相反,他还在八年后被废黜和流放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背后又有什么深刻的政治原因呢?

《三国志·李严传》是这样描述的: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这时,李严正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催办督运粮草自然是份内的工作。可是,这一年的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于是,李严就派人到军中说明情况及想法,请诸葛亮回师,诸葛亮也答应了。但是,当诸葛亮退兵的消息传来时,李严却故作奇异地说:“军粮很充足啊,为什么要撤退呢?”他又上表刘禅说诸葛亮是假装撤军,目的是诱敌深入。这当然不是事实,也会引起猜疑。诸葛亮只好把李严前前后后亲笔所写的书信都原原本本地拿出来给大家看。这下子李严没有话说,只能坦白交代,低头认罪。这就是李严被废的经过。

李严被废,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其实,诸葛亮早就想解决李严问题了,这次事件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呢?

一种观点认为,李严被废是他争权夺利自取灭亡。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是诸葛亮玩弄权术排斥异己。

据《三国志》之《诸葛亮传》和《李严传》记载,在刘备把诸葛亮和李严召到永安托孤以后,诸葛亮回到了成都,李严则留镇永安。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李严为都乡侯。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则假节(有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宫廷卫队长)之衔。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由辅汉将军晋升为前将军。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李严又由前将军晋升为骠骑将军。他的儿子李丰还被任命为江州都督,统帅江州军队。

表面上看,李严是步步高升。但和诸葛亮相比,却是处处不如。首先,诸葛亮在朝,李严在外。诸葛亮近在君侧,总揽朝政,无论大事和小事都由他说了算。由于李严远离成都,无法参与朝政,难以辅佐少主,也疏远了官场关系,失去了表现机会。他后来在官场斗争中败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诸葛亮。这当然会引起不平。于是李严移防江州以后,曾向朝廷提出,以江州为中心划出五个郡,另外成立一个巴州,自己当巴州刺史,结果诸葛亮没允许。过了几年,李严又向朝廷提出要开府。结果,这个要求又被拒绝了。不过,诸葛亮也给了李严补偿,就是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以提高其待遇。

这就是李严与诸葛亮关系的大概。据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李严被废完全是咎由自取。因为李严身为顾命大臣,既不见他出谋划策建设国家,又不见他出生入死保卫疆土,却只见他争权夺利、以权谋私,而且不择手段。比方说,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魏文帝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继位。诸葛亮为了相机北伐,要调李严之兵进驻汉中。李严接到命令后推三阻四,还要求划出五郡,建立巴州,让他当刺史。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准备西出祁山,打算让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却趁机大谈司马懿等人开府的事,实际上是借司马懿说自己。

更为严重的是,此前李严还曾写信给诸葛亮,劝他进爵称王,结果被拒绝。李严怂恿诸葛亮受命称王的目的,一种可能是为了自己要官,先鼓动别人要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要陷孔明于不义。此时诸葛亮的权力和地位颇似当年的曹操。曹操爵封县侯(武平侯),官任丞相,开府治事,兼领州牧(冀州牧)。诸葛亮也是爵封县侯(武乡侯),官任丞相,开府治事,兼领州牧(益州牧)。如果再来一个受九锡,称某王,那就和曹操毫无区别一模一样了。显然,无论何种可能,李严都是不怀好意。

如此看来,李严的人品十分可疑。所以,有历史学家说李严完全是一个奸诈自私、阴险残忍、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将其废黜,可谓天经地义。

第十节 诸葛亮为何没文采

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的记载;大半生都忙于军国大事、只活了54岁的诸葛亮就留下了《汉书音》、《论前汉事》、《女诫》、《兵法》、《木牛流马法》、《八阵图》等多种著作;得到了一些同代人的高度评价,例如刘备称赞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十倍曹丕”,司马懿在渭南一带察看诸葛亮病死后留下的营垒处所时曾称赞他为“天下奇才”;杜甫、苏轼等历代文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景仰不已。到了小说家笔下,诸葛亮更是达到了“多智而近妖”的地步。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虽然在政治、军事、工程技术等方面相当出类拔萃,但在文艺创作方面,实在说不上有多出色。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赞扬《出师表》“志尽文畅,表之英也”,陆游《书愤》诗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有以成败论英雄之嫌。被一些人归在诸葛亮名下的诗歌《梁甫吟》,实际上并非诸葛亮的作品,他只是一个阅读者。诸葛亮经常朗诵的这一首诗歌,也算不得多么出色的作品。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堂睡醒时吟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不过是小说家代拟的顺口溜而已。前后《出师表》、《黄陵庙记》,情理固然自然熨帖,文字固然清通流畅,但若论文采典雅,跟同时代的曹操、曹丕、曹植以及任何一位“建安七子”的诗文相比较,都只是业余水平。再者,这几篇文章,有可能是秘书班子起草的,不是诸葛亮的亲笔。对文艺爱好者而言,阅读《诸葛亮集》实在是一件相当乏味的事情。

不难想象,无论是汉武帝的辞赋、经学取士,还是隋唐以降的诗歌加策论考试,诸葛亮如果生于太平年代,参加科举考试,其结果很可能是名落孙山。诸葛亮若不是生逢乱世并遇到急需人才且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刘备,不要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千古功名无从说起,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收场也沾不上边。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表现出与其历史名相的英名相称的文艺才华,人们可以从禀赋、性情、志向等入手进行分析。但是,不难预料,这一类分析都将遭到崇尚智慧权谋因而崇拜诸葛亮的人们的强烈反对。相比之下,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解释则可能较为容易得到诸葛亮的崇拜者们的认可。陈寿在《进诸葛亮表》这篇奏疏中,解释诸葛亮的文章不够典雅深刻的原因是:诸葛亮的文章之所以写得浅近通俗,是因为他的读者、听众都是些普通人,水平有限。换言之,诸葛亮本身是有高深文艺修养的。他举了一个反证:咎繇(即皋陶)的策论之所以简要典雅,是因为他的读者是舜和大禹两位圣明君主。

第十一节 “天然气专家”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名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而且还是一名天然气专家。

世界上最早开发天然气的是四川的临邛(今邛崃),现有资料证明,其开发天然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华阳国志》里对邛崃火井记载道:“以竹筒盛其光而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里面还有诸葛亮到邛崃火井指导工作的记录。《华阳国志》记载:“临邛火井,诸葛亮往视后,火转盛。”

到了三国时期,邛崃的天然气生产已经逐渐衰退了。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负责镇守成都的诸葛亮前往邛崃视察火井,并用了一个方法,让天然气再次旺盛起来。

诸葛亮到底使用了什么方法?为何他视察以后,天然气生产就“转盛”了?邛崃地方的《汉代古火井碑序》里就讲得非常详细,里面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用当地的竹子做成了天然气输送管道,然后形成规模化生产,使天然气转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他具有天然气专业技能。

从这点看,诸葛亮懂得天然气的生产知识,他教当地人用竹子做天然气管道,也很符合他“发明家”的身份。所以,诸葛亮可称得上是个天然气专家。

第十二节 诸葛亮的家庭教育

诸葛亮因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后来,诸葛乔娶了皇家之女,成为驸马都尉。此时的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乔是他唯一的继子,本来可以让他像一般贵家子弟一样安享尊荣富贵。但诸葛亮却把诸葛乔带到了汉中北伐前线随军锻炼,让他过艰苦生活。诸葛亮让诸葛乔和其他将领的子弟一起,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押解军需物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子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不论子、侄、外甥,诸葛亮都严加管教。诸葛亮最关心的是让他们成大器。后来,诸葛亮有了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瞻少年时很聪明,却引起了诸葛亮的忧虑,他给诸葛瑾写信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是他成熟过早,恐怕将来成不了大器。”

诸葛亮从多方面教育子女。常常教育他们要志存高远,不慕虚名,淡泊节俭,培养好的意志情操,多学习,多接世。不要放纵怠惰,偏险浮躁,放任年华流逝。

他还有一篇《诫外生书》,也反复强调这些。他告诫说:“志向应当高远,向先贤学习,抛弃琐碎的情欲,不要犹豫疑滞。”“如果志向不强毅,意趣不慷慨,只是忙忙碌碌地拘滞于俗务之中,默默无闻地为情欲所束缚,长期地窜伏于凡庸之中,就只会使自己成为平庸下流的人。”

从诸葛瞻等人后来的情况看,诸葛亮严于教子是很有成效的。诸葛乔的为人就是一个例子。

诸葛乔的长兄诸葛恪和弟弟诸葛融一直在东吴,最后都以“谋反”罪而被诛。诸葛乔后生子诸葛攀,因诸葛亮已有嗣子,而诸葛瑾其他子女都被诛,因此仍旧让诸葛攀做了诸葛瑾的后代。诸葛乔虽然年仅25岁就死亡了,没有显示他的才能,但对于这三兄弟,当时人的评论是:诸葛乔的品德和学业都超过了他的哥哥。应该说,这与诸葛乔在诸葛亮身边受到言传身教、严加管束是分不开的。

诸葛瞻后来的作为更能说明这一点。诸葛瞻17岁时娶了公主,拜骑都尉,后来成为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直到成为行都护卫将军,和董厥一起并为平尚书事。诸葛亮死后,诸葛瞻在蜀汉百姓中也有一定的声誉。据史书记载,每当朝廷有善政佳事,即使不是诸葛瞻提出来的,老百姓也都要奔走相告:“这是诸葛侯所做的好事。”这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的声誉,人们追思诸葛亮;另一方面也说明诸葛瞻为人清正,有一定的才干。

最动人的则是诸葛瞻之死。当魏将邓艾领兵入侵西蜀时,诸葛瞻在前锋受挫败退的不利条件下,在绵竹顽强抵抗。这时邓艾派人送来一封劝降信,并许愿,只要诸葛瞻投降,一定保举他为琅琊王。诸葛瞻对此不为所动,先斩来使,以示决心,然后引兵出战,最后壮烈地战死于阵前。他以死报国,也以死表明他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教诲。

由于家教严格,诸葛亮的两个孙子、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和诸葛京也都很有出息。诸葛尚在绵竹和父亲诸葛瞻一起为国壮烈殉难。诸葛京随才署吏,先为县令,晋尚书仆射山涛说他“治自复有称”,认为应该提升。诸葛京依靠自己的能力,官至江州刺史。他们都不辱诸葛一门家风。

第十三节 诸葛亮的家庭财产

诸葛亮功高盖世,按理说应该有不少财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关于诸葛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亮是多么的清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顷,比诸葛亮多出数百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即内无多余的衣物,外没有多余的钱。

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官、具有何等的品质,从其家庭财产清单上一看就能一清二楚。这就是百姓对诸葛亮如此爱戴和难以忘怀的原因。

第十四节 诸葛亮死亡之谜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病死的,再从后主刘禅的诏书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遭疾病而死。诸葛亮也不是被司马懿气病的,主要是积劳成疾。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54岁;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死于公元251年,72岁。诸葛亮比司马懿小两岁。

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间接交锋是在孟达叛曹魏的时候。当时司马懿驻屯在宛,《晋书·宣帝纪》载:“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孟达)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司马懿知道了诸葛亮的计划,于是快速进军,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而当时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等到司马懿从天而降,达又告诉诸葛亮说:“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这次间接较量,诸葛亮大概认识到司马懿的这个人不简单。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即魏太和五年二月,诸葛亮率军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三国志》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保住了陇西粮食,解了祁山之围,最终两军在相持中,蜀军因粮草耗尽而退兵。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则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羞辱他,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司马懿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结果明帝不准许其出战,并派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不久,诸葛亮于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全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便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

从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当时蜀汉与魏国实力相当,所以处于相持状态,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不能进,相反诸葛亮多次主动求战,而司马懿都没有应战,可以看出司马懿对于诸葛亮,在内心深处还是很畏惧的,认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怪才,当有人把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说给司马懿听的时候,司马懿调侃的地说:我能料生,不能料死。我们似乎可以隐隐看出,司马懿是相当敬佩诸葛亮的,甚至对诸葛亮心存一丝害怕。

第十五节 诸葛亮墓葬之谜

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驻军关中五丈原。时值盛夏,战事进展不大,诸葛亮烦闷焦虑,一说是忧愁愤恨,一天只能吃几两饭,身体遂出了问题,最后病倒军营。八月底,吐血而死,时年54岁。

后主刘禅接到从前线传来的死讯,大吃一惊,痛哭流涕。据说他是亲自赶到葬地,为诸葛亮下葬。并谥之为“忠武侯”,后人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由此而来。

诸葛亮病死前,知道自己死后,蜀军不是司马懿所率魏军的对手,召集手下将领开会,对退军做了周密部署。杨仪、姜维等一班蜀将按照诸葛亮的布署,死后秘不发丧,整顿兵马,向汉中撤退。

司马懿探听到蜀军撤走,率军追赶。当魏军快要迫近时,蜀军忽然调转旗帜,擂动战鼓,佯装反击。司马懿见状,立刻收军后退,不敢逼近,蜀军安然退入斜谷。

根据诸葛亮的遗嘱,死后葬定军山。

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城南,是米仓山向西北伸入汉中盆地的支脉,因山上平坦,可驻万军,故名定军山;另一说是诸葛亮在北伐时,在此山中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北伐曹魏,遂得名。

诸葛亮为何死后要葬在这里?原因一说“生而治蜀,死犹护蜀”;二说“北伐壮志未酬”;再是担心葬回成都,遭后主“报复”。这些原因都不能排除,但还应该有一个,就是诸葛亮看上了这里的风水。

定军山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是块风水宝地。现在诸葛亮的墓旁还有两棵高大的风水树,人称“护墓双桂”。

葬定军山是诸葛亮的遗嘱,这在《三国志》里也能找到记载。那墓址又是怎么定的?此址也是自己定的。诸葛亮生前点子多,死后“点穴”的方法也十分奇怪。

民间传说,诸葛亮临死前,就死后葬于定军山何处,说了这样的话:将尸体殓装入棺,士兵抬着棺材,从褒斜道随蜀军一起南撤,绳索哪里断,棺材就埋在哪儿。

依其遗嘱,士兵抬着诸葛亮的棺材走了好长时间,出了褒斜栈道。稍事休息后,继续抬着棺材往前走。当走到定军山时,抬棺材的绳索一下子断了,棺材落到了地上。士兵把棺材放好,想到附近寻找铲锹,打算在此开挖墓穴。刚一走开,身后传来了轰隆一声巨响,急回头看时,只见定军山的山头垮塌下来,正好把诸葛亮的棺材埋在下面——“天葬”诸葛亮。

诸葛亮所处时代盗墓成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盗墓高峰期。随后,薄葬和反盗墓则成了时人死后首选。曹操是位盗墓专家,也是位反盗墓权威,其“七十二疑冢”传说,至今未破。

在这方面,诸葛亮与曹操一样,做得也很绝。

诸葛亮考虑死后可能被司马懿及后人找到,担心遭报复盗尸,要求下葬后不封不树,也不要随葬品,而且墓穴不要挖得太大,能放下一口棺材就行了。

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还是在他的墓上封了土,并植树作记。

为了防止坏人破坏和盗墓贼光顾,后人为诸葛亮设了多处疑冢。如今叫“诸葛武侯真墓”的,并非是真的墓;一般认为,一座叫“武侯之墓”的墓,才是诸葛亮的真身葬处。民间因此称,诸葛武侯的墓是“真墓不真,假墓不假”。

实际上,位于定军山西北角的武侯之墓,也是假的。“诸葛武侯真墓”,是清嘉庆四年(1799年)陕甘总督松筠,依当年诸葛亮疑冢说出来的;“武侯之墓”,则是诸葛亮的衣冠冢,也不是他的真身所在。

同类推荐
  • 一统天下之元末风云

    一统天下之元末风云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四方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天下又一次陷入了混乱之中。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四起的时代,这是有能者立于世的时代,古往今来,其上位,有能者居之。主人公郎涯,一个热血少年,又心怀仁爱,经历一系列的奇遇,险阻,磨难,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缔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另外,故事中那匹神奇的狼,在这坎坷路上将会给主人公郎涯带来多少风云际遇?请各位看官拭目以待。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下)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时间最早、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反法西斯侵略与奴役的主战场。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中华民族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担了最大的义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共消耗日本军事力量达455万人,占日军损失总数的70%。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打击和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永志不忘!这部书是经过数年努力而编成的,它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成果。
  • 或纵或横

    或纵或横

    这是一个没有武功的江湖,没有打打杀杀,全书也没有巧合,不会有好运,都是主人公靠自己一步一步算无遗策赢来的。
  • 朕乃隋帝杨广

    朕乃隋帝杨广

    杨黎重生开皇二年的杨广,正当晋王年少时!他要建立一个“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的王朝!他要成为子孙万代莫能窥的千古一帝!
  • 父王万岁

    父王万岁

    开局送妹妹?可系统却希望林乱把妹妹变成女儿!这什么系统啊,不会是一个奶爸系统吧,只会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喜当爹。“你这破系统,既要苛扣我的寿命,又不能帮我抵御乱世,有什么卵用。”“爹,别怕,我来帮你平了这天下……!”
热门推荐
  • 追白日的人

    追白日的人

    “改造血清在我这儿,别关,先听完!”“首先,容我拍一句马屁,你到底是一个多幸运的人啊,怎么就这么得了神明眷顾?轻而易举捡了这么个天大的便宜,我看那些异核里的大佬,估计全都要被你气吐血了,毕竟我手中这东西,他们觊觎许久、付出惨重代价来争夺,而今天,我甚至为它付出了性命,然后,就这么轻易的被你得到了,你今天踩什么狗的狗屎了,这种狗屎运简直绝了好么!”“先说好听的话,是个人都愿意多听一会,所以,如果你听到这儿了,我就要进入正题咧,我猜你应该是一个修炼精神力的异能系,现在应当是吉尔拉斯湖附近,此刻大抵是夜晚,今夜的月色应当也不太好,对不对?”“如果我猜对了,先不要否定我,我发誓,我绝对不是预知系异能,而是通过一些很巧妙的方法,将这条讯息传递给了你,首先,我这条声音讯息封印在夜明石里的,所以这个夜晚如果月色太好,你是注意不到这颗夜明石比旁的石头亮些许,如果你不是拥有极敏锐的精神力,也感应不到这块石头上被我刻意泄露出的微薄异息,死亡峡谷的黑水会途径数十个村落,但我的异能不够强大,能送达的最远距离也只是十八点七里,故我附在这块夜明石上的浮力,只能让它到达吉尔拉斯湖。”
  • 文化视野下的语言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语言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日益兴起的文化语言热,本人在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来解读古今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进入21世纪,本人又从语言文化的视角,探析西北回族独特的语言现象。到了2009年,本人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文化语言学”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促使本人在文化语言的研究方面更加用心,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书的内容就是这些教学和研究心得的汇集。
  • 王爷追妻难

    王爷追妻难

    新书《邪君狂追:嚣张毒妃,别跑!》完结文《农家汉宠妻:天降彪悍小娘子》《彪悍小娇妻:农家王爷掌心宝》一朝穿越,成了将军府嫡女,继母,庶妹庶弟欺压,没关系,我会一笔笔记下,一点点还回去。遇上某只风流成性妖孽男,不懂爱为何要来招惹,一次次伤害,为何,我想要的幸福这么难。当初视我如珠如宝,如今却弃我如敝履。姐惹不起,躲得起。归隐山村,萌娃相伴,姐的穿越也不虚此行。五年后,一个可爱的男孩说:“叔叔,你的眼睛真漂亮,跟我的一样漂亮。”再次寻来,精诚所至,此生我定不在负你。萌娃说,娘亲,绷不住就嫁了吧,我不会笑话你的......
  • 北北的夏

    北北的夏

    在初恋的那个夏天,季苏北失去了她最爱的人。年少的她曾经以为,那份爱再也不能追回。直到她遇见了秦小羽,直到她用记忆中的影子将他狠狠刺伤,季苏北才骤然发现,也许,她不能一生只爱一个人,正如她注定要经历无数个夏天。
  • 重生之大衍炼魂诀

    重生之大衍炼魂诀

    一个宅男因为一场车祸,被神秘十字吊坠带着穿越到了十年前,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半个灵魂穿越,于是展开了一场自己与自己的生死决斗.........
  • 网游之无赖的刺客

    网游之无赖的刺客

    从小兄妹失散的宋晓,为了生活不得不混迹黑道。在自己所在11在对手的打压下,自己11被人暗杀。自己背上杀人的罪名,被人追杀。最终宋晓在知道对手将产业全部转入刚要全世界开服的虚拟网游《龙之寿》之后,躲避到一个偏远的小镇(宁远镇),也进入了《龙之寿》准备报仇,最后在游戏中的华夏国陷入了岛国的强力打压。危在旦夕,在国家危难与自己仇恨的中,请看易天如何做出了选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逆少之恶校风波

    逆少之恶校风波

    主人公钱飞,是希林高中的老大,几乎认得希林市的所有混混头子,可因为在希林高中与林飞等小弟打伤三班的一个咸猪手,被迫的他只好与林飞一同转进了出混混的浮扬高中,希林老大现身于浮扬高中,本想低调认真学习的他,在遭遇浮扬高中的十大恶少的挑衅下,又会掀起一场怎样的风波呢?他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传奇之路呢?
  • exo之锦瑟年华

    exo之锦瑟年华

    我甚至相信你拥有整个宇宙,我要从山上带给你快乐的花朵,带给你只属于我们的花。。。。(这是exo与女主的约定,这是第一次写文,写的不好多多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