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站起来”,在国内市场做到一定的规模;后一个阶段是“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一大批企业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涌现了出来。TCL是为数不多的从头到尾参与了两个阶段发展的企业。从这点讲,这家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值得深入研究的标本。因此之故,这次应李东生董事长的邀请为TCL30周年企业史作序,我感到十分有幸。
回归当下,TCL作为一家“走出去”的先行者,它的国际化经验无疑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这一过程虽非一帆风顺,却是尝试“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必然要经历的。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全球竞争,关于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讨论一直绵延至今。对此大家有分歧,有争议,也有共识。TCL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以后,经历过多次成功和失败,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本书用讲历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经验教训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认为,以下几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第一,“走出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基本立足点,在于经历30多年的发展,中国和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正在发生从追赶者向主要竞争者之一的重大转变。一方面,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从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物品丰富、竞争加剧,而且和国际市场打成一片的买方市场转变。另一方面,世界市场上的卖方竞争也趋于激化,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后,需求不振,竞争就更加白热化。各国企业为了求生存,都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和在产品设计及品质提升上争奇斗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如果还沉浸在旧日的氛围之中,满足于在国内的卖方市场中提供“大路货”产品,或者在政府的某些政策保护下为外国企业提供初级加工服务,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甚至迟早会被迫出局。
反过来说,“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才有出路。如果一家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或者加工出口市场上经过历练,企业制度和管理体系也已基本成形,在作出认真准备的条件下冲出世界,放手一搏,完全有可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TCL集团从2004年开始的一系列海外运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从本书可以看到,他们当年作出的“走出去”决策,虽然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方向却是完全正确的。虽然6年来他们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并没有气馁,而是认真总结经验,鼓起勇气,再接再厉,终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尽管他们离登顶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曙光已经出现他们的前头,却是确定无疑的。
第二,为了“走出去”而且“站得住”,企业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为了成功地走出去所必须作好的准备,与其说是技术上的,还不如说主要是组织制度上的。
中国企业长期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运作并从事它们的经营活动。在中国以人格化交换为主的“熟人市场”上,契约的订立和执行主要靠“关系”而不是靠法治和规则。各级政府不但掌握着太大的稀缺资源支配权,而且掌握着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巨大权力。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影响中国企业的组织制度、行为习惯乃至文化风尚。例如在组织制度上,分支机构与总部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授权与问责的明确规则,而是采取某种类似于“裂土分封”的办法。在企业领导人与下级人员的关系上,则往往流行某种人身从属或类似“领袖崇拜”的关系。在企业的外部关系上,有所谓“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企业最为关注的,往往不是顾客的需求和反应,而是与政府和与相关官员“关系”的亲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这类问题的企业如果不对自己的治理结构、经营战略、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它们将很难在法治国家规则明确的市场上立足。
与此相关,政府也应当努力推进自身和整个体制的改革,以便营造出好的环境,使企业在这个环境下,都有内在的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而不必去结交官员和依附政府。
在以“鹰的重生”精神义无反顾地改造自身方面,无论是作为企业集体的TCL,还是作为企业领导人的李东生,都作出了坚韧的努力加以应对。对于已经习以为常的老规则和旧习惯难于割舍,乃是人之常情。更何况这类改革还牵涉到“人”的问题,其中不少“人”是TCL的“创业元老”和“有功之臣”,处理起来就有更大的难度。诸如“诸侯文化”、“胸怀第一,规矩第二” 这类过去曾经赖以打天下,后来却成为建设现代企业绊脚石的老办法、老机制,曾经困住了许多中国企业。但是TCL和李东生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采取适当的办法对这类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第三,成功地“走出去”,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尽管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由改革开放焕发解放出来的企业家创业精神,但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而不是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中国本来就不是一个资源丰盛的国家,生态环境也历来十分脆弱。所以这条粗放增长的道路早已崎岖难行,现在更是走到了尽头。长期采取粗放增长的模式,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不可忍受。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在20世纪后期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严峻任务。不过由于旧体制和旧机制的羁绊,就整体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进行得并不顺利。
从企业的视角看,30年来大量中国企业以加工出口的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易。但无须讳言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与外国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关键领域的原创性技术;二是缺乏自己的销售渠道网络。于是往往在产业链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即宏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所说的“微笑曲线”两端上受制于人,自己只能赚一点点辛苦钱。如此独立性都谈不上,更遑论参与竞争并取得商战的胜利了。
因此,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然要求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于一家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是要尽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一方面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生产更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完善自己的售后服务。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TCL正是这样做的。这些年来,他们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转型提升上不遗余力,所取得的成绩也很令人欣慰。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上,有一个问题很值得引起注意。这就是产业提升要尽量利用企业原有的优势,而不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熟悉的领域,另搞一套。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中,由于前些时间流动性泛滥和一些地方政府用低价土地甚至零地价土地“招商引资”,投机的风气变重,一些制造业企业也改行从商,把主要的注意力从自己的主业转向房地产开发、发放高息贷款等能够“赚快钱”的领域。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TCL从实业起步,虽然也面临诸多的诱惑,但一直以来都未曾偏离自己的方向。而且它的实业之路走得非常扎实,因为他们所理解的实业并不是旧式的初级加工业,而是高信息化、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实业。他们为把自己的企业改造成这样的企业付出了令人惊叹的努力。我希望更多中国的企业都能在这条道路上做出优异的成绩。
TCL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企业,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如今总结历史,汇编成书,可喜可贺。
三十而立。希望TCL未来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更加深入的国际竞争中有更精彩的表现。
吴敬琏
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