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66900000009

第9章 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5)

玛·伊异常聪明。她的智慧机敏,巨大,突出——它把清醒、清晰同对抽象性和一般思想的适应能力,把逻辑一贯性同直觉的突然迸发结合起来。这些素质非常鲜明地表现在同她认为值得注意的人们的交谈之中。她是一位罕见的,同时也是一位难以应付的——很多人都这样说——令人疲劳的交谈者。她寻找并敬重的颂歌便是由此产生的,那大部头的(显然已经佚失)关于沙皇家族灭亡的长诗——尽管她没有任何真正的君主制的思想,如同总的来说没有政治信仰一样——也是由此产生的。

玛·伊并不迷信,但是她赋予符号、巧合以特殊的意义,好像它们揭开了命运的意图。她出生在从星期六到星期日的半夜(1892年9月26/27日),她认为这是她人生道路的预兆——由黑夜走向欢乐,由凡世走向精神。不过这里面依然没有任何隐藏的神秘主义——不过是为想象提供的食粮。仿佛也不是社会制度的论据,不是政治理论使她对市侩习气和资产阶级性充满仇恨,这种仇恨以非同一般的力量和激情既表现在《捕鼠者》之中,也表现在数十首短诗里。这里也汇合了天性的因素——生就的排斥那些只要她一张口便能理解她的人们,她身上有一种高智能者的不耐烦劲头儿,仿佛她不愿意解释那些胡乱抛出的思想或者形象。这些东西应当赶忙地抓住,谈话变成了一场语言竞技,必须时刻地提防着,击退隐喻、引文和格言,猜想那些暗示和只言片语的真意。

也像诗里一样,玛·伊由前提一下子跳到结论,略过中间环节。对她来讲,最主要的是闪电般的简而明的答话——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否则游戏的全部狂热,由快速和恍然大悟而产生的全部激动便消失了。一连两三个小时如此紧张,我有时感到自己疲惫不堪,我由于年纪较轻对此仿佛感到有些难为情,好像自己抵挡不住,所以我把这种表现隐蔽起来。只是过了多年以后,我才从别人口中听到了对于这种文学比赛也有类似的感受。此外,玛·伊有时候随便讲起不久前的印象,或者自己的过去——谈到过去时只是三言两语,这时候表现出她的幽默感,表现出她喜欢开玩笑,喜欢描绘她的邻居的愚蠢和天真——但是她的笑声往往流露出挖苦和辛辣的讽刺。我没有感觉到她的言谈中怀有善意。

几乎总是同我刚一分手,玛·伊便紧跟着寄信来,她忍不住要把话说完,加以补充,或者援引一首最能表达她的感情和意见的诗。一般来说,她喜欢写信——有时候我觉得,她忘记了在给谁写信——她想消除沉默并且找到“友情的耳朵”的愿望是那样地强烈。这一点,从她的许多思想和情感的流露大概是找错了对象之中便可得到说明。她的字体清晰,工整,信尾带有“又及”,信中上下左右加以补充,有些话加以着重——用拉开字体的间距来加以突出,以便保持语调。在她的书信往来方面——这是她孤独时主要的解闷方式——她也是保持着“奔跑的速度”,像我对她说的那样。信一写完,她马上就寄出,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既没有邮票,也没有买邮票的钱),就丧失了兴致,而如果信压了两三天,她索性就把它撕了扔掉。对于复信她也是要求这样急迫,而如果回信迟了,她就会狠狠地责怪收信人疏忽大意、漫不经心,以及其他一些罪过。

她在这方面时常发生冲突,例如,她对捷斯科娃说我不回复她的信,只是因为我由布拉格寄往巴黎的复信迟到了几天——这种指责是完全不公正的,若我说,是荒谬的。这只是在我们交往的漫长的年代里发生的许多误解之一,从玛·伊方面来说这种交往往往是很复杂的,而且在1925年以后有时是矛盾的,再说问题不在于我们的争论。而我们的争论是常有的,而且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例如,1932年玛·伊由于我偶然指出各种类型的艺术的混合而非常激动。我说,在一个范围里的一种起源的自我流露的不同形式,以及手势和舞蹈恐怕在语言之先,它们表达着人的无意识的、隐秘的东西——狄俄倪索斯因素直到阿波罗。如同许多近视的人听觉非常发达一样,茨维塔耶娃不是看到的,而是听到的,于是她便同意这一点乃是她同帕斯捷尔纳克的根本区别。她从作为博物馆馆长和艺术学家的父亲那里什么也没有继承下来,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舞蹈真正与她无缘——正如同作为钢琴家的母亲没能把从事音乐的意愿灌输给她一样。她觉得把在时间上运动的芭蕾舞与在空间里静止不动的建筑和静止的音乐加以比较(我再说一遍,不是我的比较)简直是无稽之谈,是对诗歌的亵渎,对神灵的攻击。“您是在把芭蕾舞与兰斯大教堂加以比较!”她不满地惊呼。于是又出现一场争吵,我接受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教育,而玛·伊接受的是德国的哥特式艺术的教育,她本能地疏远希腊和地中海。最后,玛·伊确认她不喜欢那里的所有的碧蓝的海岸,而只承认海洋,更喜欢的是群山和高空。她仿佛写信对我说过,她最大的享受是登山,“毕竟接近天空”。

这次谈话以后大约过了三年,由于格伦斯基尼·巴·格伦斯基(1909—1934),青年诗人,死于车祸。1928年茨维塔耶娃与他发生了爱情纠葛。茨维塔耶娃的组诗《墓志铭》是献给他的。我差点儿没同玛·伊争吵起来。她把他当作诗人捧得太过分了,可是他的诗一点儿也不使我感动,引不起我的兴趣。这激怒了她,她指责我冷酷无情。但是有时候我们的争吵更深。我们的关系于1924年末至1925年初出现了裂痕,因为发现我们之间缺乏她所幻想的文学与个人在思想上的一致。是的,我们对诗歌以及一般来说对文字创作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是我的许多意见和评价与玛丽娜的不尽相同,尽管她“尝试忍耐”,如我开玩笑所说的那样,她依然感觉到不满和失望。甚至到了这种程度,她尊称我为“文学批评家”——这在她的语汇中是一句骂人的用语。

我们的个人的友谊也经历了许多变化。玛·伊在与罗泽维奇破裂以后的几个月里变得坚强了。她对破裂感到难受、痛苦,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需要有“一个友善的肩膀,好能够投入其中,埋在里面——忘却忧愁”,应当依偎在谁身上。她仿佛觉得,我能够给予她这种精神上的支持,而且此时我已同我的第一个妻子离异,在个人的麻烦事同病相怜的处境下,玛·伊认为有了互相理解的保证。但是我们的个性、激情和追求在这方面却存在着冲突。第一,如同往常一样,玛·伊关于我创造了某种幻觉:她自己把我想象成是精神和一切美德的化身,根本不了解我个人的生活,我的爱好,激情或者缺陷。她升入九霄云外的高空,在那里没有翱翔多久,便坠落到地上,像往常一样,这使她受到了挫伤,给她带来了痛苦。第二,她要求亲近的人不与他人分享地奉献,毫不顾忌地融为一体,包括牺牲,同时她希望带领她的人不是弱者,而是强者,弱者会受到她的蔑视。

玛·伊在1929年4月给捷斯科娃的一封信里公开地承认:“从前,只要人们要,我就像暴风雨一般地给予!后来克制了。与我能够给予的相比,人们需要的是另外的东西。”但是问题首先是,她抛弃了别人所提供的东西——她想要更多的东西。而我既不能接受那种暴风雨,也不能接受她那种导致拒绝生活、拒绝自己本人、拒绝自己的道路的绝对现象。她记得有一次我回答她说:“一颗裸露的灵魂!甚至使人感到可怕。”她对我这句话不能原谅,而更加使她受到污辱的是,我对她既没有激情,也没有疯狂的爱,我做不到这些,我只能作为一个同志和使她感到亲近的人,对她表示忠诚和依恋。玛·伊写道:“我希望能够有一个终生的和每时每刻(能够每时每刻)的朋友。有谁能永远地,甚至躺在灵床上也能使我感到快乐。”而我知道,我们的生活道路是不能汇合一起的,只是有时候交叉在一起,而且我们俩的命运完全不同。她由此得出错误的意见,似乎我在疏远她,而且却看中了一些卑微的女人,我宁肯要“石膏废物而不喜欢卡拉拉大理石”(她在《忌妒的尝试》这首诗,看来最初是献给康·博·罗泽维奇的,但是马·斯洛宁(1894—1976)却肯定地说,是献给他的。中就是这样写的)。

在唱完颂歌以后,她便在见面时开始对我说一些挖苦话,背地里骂我。有一个时期她这样做时,几乎怀着一种仇恨,经常怀着一种强烈的感情,怀着她平时在追求一贯性而又达不到一贯性,在竖立基座而又毁坏雕像时的那种顽强劲头儿。我知道,她这样做并不轻松,殊不知我依然尽我所能地帮助她,在我的一切公开发言中维护她。但是,过了几年,在她化愤怒为宽恕以前,她已经深信我们的友谊是可靠的。

玛·伊的生活是悽惨的,她的孤独和不能与人长期交往在这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她是一个爱情专一的人,尽管有过着迷和变心,她真正爱的只有她丈夫谢尔盖·埃夫伦一个人。后来,当弄清楚,尽管他们彼此如此相爱,但是他却既不能放弃他的政治活动,也不能放弃独立的、与她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她便把整个剩余的尚未耗尽的温情移到了儿子身上。同女儿的关系也发生过挫折和冷淡。通常老是与其他人断绝关系——她不是过分苛刻,就是过分“不珍惜”朋友,如果他们有什么地方不合她的心意,她要不就为他们竖立起纪念碑,要不就把纪念碑砸得粉碎。而对那些准备为她赴汤蹈火的熟人,她仿佛视而不见——也许她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她以冷漠和充满蔑视的满不在乎的态度使他们受到屈辱,把他们吓跑了。但是就连对她总是忍让的人,她也不承认是真正的朋友。比如她对叶连娜·亚历山德罗夫娜·伊兹沃利斯卡娅叶·亚·伊兹沃利斯卡娅(死于1974年),文学家和翻译家,写有关于茨维塔耶娃的回忆录《墙上的影子》和《必遭毁灭的诗人》。茨维塔耶娃曾将《一首献诗的经过》一文献给她。、对电影导演图尔然斯基一家、对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列·尼·安德列耶夫(1871—1919),俄国作家。的第二个妻子安娜·伊利伊尼什娜(她谈到安娜时曾说,她是“火眼金睛,就是在黑夜森林里她徒手都能抓住夜莺”)、对图卡列夫斯基、对列别杰夫,突然产生一种好感、投机感,只是刹那间,但是没等建立起持久的、经常的联系,她的感情便熄灭了。她同起初对她恶意诽谤,后来表示悔悟的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德·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公爵(1890—1939),俄国评论家、文学史家,1932年返回苏联,1937年被捕,1939年死于距马加丹200公里的阿特卡劳改营中。有过短暂的友谊,1926年他曾邀请她去伦敦两周,在他返回俄罗斯之前,曾在经济上资助过她,——但是她却与他很少,只是偶然地见面。与格伦斯基和施泰格尔阿·施泰格尔(1907—1944),诗人,茨维塔耶娃是通过施泰格尔的姐姐,女诗人阿·戈洛温娜认识他的。1936年施泰格尔患肺病,并在爱情上受到挫折,心灰意冷,茨维塔耶娃对他深表同情,因此每天给他写一封信并有献诗,以解除他的烦恼,鼓励他,但施泰格尔却从疗养院又回到他在巴黎原来那个圈子,茨维塔耶娃对此充满愤懑。的友谊,如我已经谈到的,是精神上的,而同捷斯科娃的则是通信的。我认为,1925年儿子出世以后,玛·伊再也没有过任何的爱情生活,广义来说恋爱生活。本文这里说得不太确切,茨维塔耶娃一生中有过无数次恋爱,无论在她儿子出生以前还是以后;但是大多是精神方面的恋爱,她自己也毫不隐讳,在给她的友人的信中经常提到她的一些爱情纠葛。有的还转化成为作品。当时她已经33岁。不管怎么说,恰好是在穆尔出生以后,玛·伊决定离开布拉格,摆脱掉她在那里常常体验到的闭塞感。她希望在巴黎能找到新的朋友,读者,听众——开辟更广阔的发表作品的可能性。要知道,在俄罗斯人侨居的柏林日落以后,巴黎成了我们的侨民的首都。

我不敢相信,玛·伊在法国会实现她的所有计划,但是我不想跟她争论,况且她的离去牵连着许多实际的和经济的困难,因而她请我给予帮助。在实行南森式护照南森式护照是一种临时身份证,根据1920—1921年国际联盟主管战俘事务的最高委员F.南森的建议,由国际联盟发给无国籍的人和难民,以代替护照。的年代里,要想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需要经过特别准许。我同法国领事很熟,因此为埃夫伦一家弄到了所需的签证。然后需要为玛·伊盯紧捷克提供的作家资助以及《俄罗斯意志》的预支。在这些未来的收入的保障下,捷斯科娃得以从一位熟悉的妇人那里办了借贷,于是1925年10月31日,把丈夫暂时丢在布拉格,玛·伊战栗地、激动地与穆尔和阿利娅一起登上了旅途。与她同行的还有安娜·伊利伊尼什娜·安德列耶娃,她把一切使玛·伊感到担惊受怕的麻烦事都包在了自己身上,甚至包括照顾几个月的婴儿。

茨维塔耶娃的一生的布拉格的阶段就这样结束了。11月1日她已经身在巴黎,在这里她要度过艰难困苦的十三年。

同类推荐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歌唱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歌唱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位歌唱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 麦克阿瑟(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麦克阿瑟(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麦克阿瑟于1880年出生于一个美国军人家庭,1899年考入西点军校,军校的校训使他心中常常想到的是“责任、荣誉、国家”。190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17年,他奉命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任上校师参谋长。因同德军作战英勇无畏、战功卓著,于1918年,38岁的麦克阿瑟被提升为准将,出任美军彩虹师师长,成为当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39岁那年,回国出任西点军校校长,成为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在他任内,西点军校废除了许多陈规陋习,面貌焕然一新。1925年,他被提升为少将,又成为当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少将,并先后出任第3军区司令和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德兰修女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 西蒙娜·薇依评传

    西蒙娜·薇依评传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 伏尔泰传

    伏尔泰传

    一代思想家的个人小史,一个思想大变革时代的社会观察。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启蒙时代又被称为“伏尔泰时代”,后世作家如雨果、博尔赫斯都是他的忠实读者;伏尔泰一生著作颇丰,全集近百卷,哲理小说是其所有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部分,是法国中学生必读书目;采用傅雷先生经典译文。《伏尔泰传》是法国著名传记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安德烈·莫洛亚的传记作品,从伏尔泰出生时的法国社会环境写起,直到伏尔泰在耄耋之年回到法国,受万众欢呼为止,对伏尔泰的思想、创作和生活做了详尽中肯的评述,是了解伏尔泰其人其文的重要参考。有人说,十七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十八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在莫洛亚的笔下,伏尔泰走下神坛,成为一个顽皮的孩童,一个反叛的少年,一个性情飞扬而不断受挫的青年。他在成功与磨难中认识了社会与人生,在流放与牢狱中愈发坚韧。《伏尔泰传》是一代思想家的个人小史,亦是一个思想大变革时代的社会观察。
热门推荐
  • 南楼云雾沁花瓷

    南楼云雾沁花瓷

    民国瓷器商行权谋之争,双强腹黑男女主策人心。
  • 神医太子:公子有点傲

    神医太子:公子有点傲

    神医穿成无实权太子殿下?没事,咱依旧拿鸡毛当令箭!名气不好?咱来改!有仇家?咱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咱替你收拾!——————————————————剧场:燕煜臣:殿下,回家了。纪黎:你走……燕煜臣:殿下,休息了。纪黎看着床边笑靥如花温润儒雅的某人——扑了上去!燕煜臣:殿下……纪黎:嘘——本宫要你暖床。(小剧场纯属虚构,不会直接出现在正文中,不过与剧情有联系哦。)注:本文作者本人脑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笑哭)撞名了还是撞剧情啥的还请见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魔幻道

    仙魔幻道

    成为绝世强者的崛起少不了坎坷和磨难,唯有坚定信念,不断追求,方能登上神尊大道。力量,权势,美女,想要得到吗?那就变强吧,不断地变强吧。为了那至高的神座。
  • 你似星辰我若大海

    你似星辰我若大海

    你似星辰,高高在上,在一个我触碰不到的天空中;我若大海,低下卑微,无论如何都无法触碰到你。我们该如何相遇,就算如此,我也会努力,直到触碰地到你……
  • 嫣然摇动

    嫣然摇动

    她是二十一世纪铁腕总裁,她是大统国人人厌恶的花痴女。一场意外让她成为了她,是宿命还是意外?再次睁眸,看着那些想要谋夺她家财、想要她命的堂姐、伯母、渣男,她扮猪吃老虎,将众人耍的团团转、让其身败名裂、付出惨重的代价。她低调却被人步步紧逼,锋芒毕露。阴谋重重、身世之谜、皇位之争将她重重包围,她步步为营、手段强硬,为求生存与那华冠天下却狡猾的如同狐狸一般的小王爷联手倾覆天下,强强联手,谁敢争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朽兽神

    不朽兽神

    一个公司小职员,意外越穿到异空间修真界的一个狼孩身上,看他如何为了不被人看不起、不被人歁负、不被人杀,努力修炼变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