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49700000007

第7章 中国哺育了日本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衣服,“虽说是从中国借来的衣服,但当中国人脱得精光时,日本人身上总还有一件穿在身上没有脱下”。如果我们最后这道文化防线崩溃,中华民族何以立足?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日本人对中国的家园之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说:“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今天,我们日本人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仍会激动不已,这就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中国有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越是久远越是辉煌。“中”,天下之中也;“华”,文化繁盛也。中华,即居于世界中心的高度文明的民族国家,创造了无与伦比、强大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高举文明的火炬走在世界最前列。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印度文明先后中断,惟独中华文明延绵至今。

日本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卫星文明,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是中华文明世界化最明显的印证和成功。内藤湖南还说,日本民族如豆浆,中国文化如卤水,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1万年前,日本列岛还和中国大陆连成一体。早在绳文时代(约公元前七八千年到公元前4世纪),日本就有了早期的文化,能制造和使用各种石器,从打制石器发展到了磨制石器,有了以神灵为对象的祭祀仪式,开始产生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的信仰。这一时期,日本旧石器遗迹在形态特征或制作技法上与中国北部考古遗迹相似,显然受中国影响。

绳文初期,日本人骨与中国北部新石器时代人骨相似。而今,日本人头盖骨指数与江苏省居民也较为相近。日本学者神田秀夫认为,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时期,就有大量中国难民乘船东渡日本,开创了日本的早期文明。有的日本人自称是西周文王的长子太伯之后。因此一些中国人总是相信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有的还认为,徐福东渡带的“童男童女”是日本人的祖先。

陕西骊山秦始皇陵东侧的铜车马,在柔和灯光下,五洲宾朋睁大眼睛聚焦着这精彩绝伦的艺术品。历史与现代,辉煌与耻辱,百感交集,刹那间,游人无不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脑中轰的一声,有人泪水夺眶而出。

据传秦朝时期,徐福为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带“童男童女”各500名和“百工”,据称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千童镇出发,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友好之旅,带去了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把日本从渔猎采集的绳文时代带入了金石并用的弥生时代。徐福被当作日本第一个皇帝——神武天皇和司农耕、养春蚕、懂医药的大神加以供奉。至今,很多日本人都相信徐福是他们的文明祖先,并是第一代天皇,日本还有徐福祠和徐福墓。

日本前首相、众议员羽田孜先生曾经表示:“我姓‘羽田’,名‘孜’。羽田这个姓氏,如果追根溯源就是来自‘秦’姓。就是秦始皇的‘秦’!日语中秦的发音和羽田的发音相同。”羽田孜认为,羽田家族之根来自中国,祖先就是徐福。

尽管有许多日本人祖先来自中国,但是仅靠徐福带去的上千人员还无法繁衍出至今日本列岛上12700万人口。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当然不会是从海里来的,也不是岛上固有的。徐福一行并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唯一源头。但是徐福东渡对日本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象征。

早在徐福东渡之前,日本列岛上就有大量人口。日本先民的主体是欧亚大陆北方民族混血而成。也可以说,大和民族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以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其语言属于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与汉族迥异。

一部分日本人来自中国,同样,日本国名也来自中国。

根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述,目前能够确认中日两国交往最早的明确年份是公元57年,即东汉中元二年,光武帝刘秀死前赐封日本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公元285年,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王仁把《论语》等儒学书籍传人日本,日本开始有了自觉的文化教育。

日本,本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607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隋炀帝“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日本人最敬仰中国的唐朝,因为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至今还有极强的生命力。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到了7世纪出现了最灿烂、最辉煌的巅峰——唐代。盛唐气象闪耀着中国人积极向上的风采、恢宏豪放的气质、雄浑宽远的境界、华丽典雅的工艺,音乐、书法、诗歌、绘画、歌舞、服饰、建筑、手工艺都精彩纷呈,无与伦比。中国当时拥有占世界70%的重大科技成就,0.1毫米的捻金丝,现代工艺也无法企及,以红、黄、蓝三色为主的唐三彩绚丽斑斓,浑圆饱满,名扬海外。唐诗更如钟声悠悠,晨叩暮响,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荡。

日本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公元7-9世纪),从公元630年开始的200多年间,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3批5000多人。他们驾驶平底帆船与惊涛骇浪搏斗,36次航海西渡中,失败14次,成功22次,平均每20年才往返一次,最后平安回国者仅一半。遣唐使与唐代诗人交流聚会,作诗吟诗助兴,结下了深厚友谊。日本悉心学习盛唐先进文化,并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高潮期。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有一个展区就以遣唐使时代为中心,展现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如何经历变化,传承发展至今。

据悉,当时的“遣唐使船”以红白为主色,外表皆为木质结构,约长30多米、宽9米,船体上建有多座古式小屋,帆、桨、锚、舵等一应俱全。

唐玄宗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日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中国漆器传人日本大放光彩,日本英文名“JAPAN”也指漆器,据说根据“日本”古代汉字读音所起。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2004年,西安发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墓志称井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墓志铭显示“日本”国号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惟一一件有关遣唐使的实物资料,也是最早体现日本国名国号和日本作为国家被承认的国宝级文物,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200多年前,井真成受日本国派遣赴长安学习,但未及学成归国即英年早逝。当时的唐朝皇帝唐玄宗怜惜英才,追赠其官职,予以厚葬并勒石纪念。这一段记录中日友好关系历史的故事,随着“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再一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5年,中国在日本巡回举办了《遣唐使展》,一股遣唐使热潮席卷东瀛。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在王毅大使陪同下,参观首次发现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

目前这个墓志收藏存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处唐长安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为井真成墓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就井真成墓志一事发表看法,他认为,中方是希望“以过去友好的历史”为镜,才让古代留学生“出土”。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秋季,西北大学在校园文化节演出中,日本留学生所演节目引起争议,西安数千名大学生上街进行反日游行。古今两代日本留学生截然不同的往来让人感叹。

1200多年前,为建立佛教的戒律制度,日本遣唐使和学问僧荣睿、普照来到中国,百般奔走、矢志不渝,多次遭捕羁押下狱,精神和肉体备受折磨。荣睿因长期奔波跋涉,感染重病圆寂。这种精神打动了精研戒律、造诣高深的鉴真大师。

当时佛教遭到唐王朝冷落和打压,鉴真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佛教,以日本为“有缘之国”,不惧风险、决心东渡。不过并没有得到唐王朝允许,加上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鉴真东渡实质是偷渡。而恶劣的航海条件导致同行36人遇难,经过6次12年才到达日本,这时鉴真已经双目失明。他把佛教、建筑、医学、文学、纺织等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至死都没能回国,和同样客死中国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晁衡”成为中日友好史上的“双璧”,留下千古传诵的佳话。

鉴真东渡的时代,正是中国唐朝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他东渡时带有绣师、画师、玉匠等能工巧匠和工艺美术珍品及大量真迹字帖。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

鉴真对日本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佛教方面。他根据中国寺院建筑结构建造的唐招提寺,成为此后日本佛寺建筑的样板。在佛像的雕塑方面,以前日本只有铜铸和木雕,在鉴真东渡后,有了很大的改变,造型上开始趋向唐朝佛像的写实主义风味。

鉴真还把中国的医学带到日本,他曾亲自为日本光明皇太后治病。虽然他双目失明,但他用药却准确无误。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鉴真十年如一日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中日人民友谊之花,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丁不可磨灭的一页。763年,76岁的中日友好的先驱鉴真面向西方的故国,坐化于唐招提寺,结跏趺坐,神态安详。佛法云,大雄无畏,勇猛精进。鉴真总是以最和善的微笑面对信徒,圆寂之后,弟子为他做了一个永远微笑合目的干漆夹伫塑像留传后世,一直保存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内,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弟子思托记述其6次东渡事迹、经日本文学家真人元开润色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

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并在扬州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堂。1980年,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情谊,鉴真像送同北京、扬州两地展览。邓颖超为开幕式剪彩,邓小平称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是一个盛举。

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多次提到唐朝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历史,以说明中日友好的渊源。温家宝又提到,在鉴真和尚东渡前居住的扬州大明寺里,有一盏石灯笼,是唐朝时一位日本长老送给中国的。此灯至今不灭,它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光明前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代是中国人的唐代,也是日本人的唐代。日本文化大师平山郁夫说,“唐代就是日本”。唐代时,日本人认为日本一切都是错的,唐代一切都是对的,动辄以唐代也这样来自诩所作所为,形容人的美貌才华也与唐人相比。

日本皇室对多得中国文书宝物者重赏,许多遣唐使“尽市文籍浮海而还”,带回的汉籍占隋唐宫廷藏书的一半,达1800多部,近2万余卷。有一个僧人就带同5000卷佛书。

唐朝钱币“开元通宝”四字出自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笔,日本仿效铸造了日本最早的钱币“和同开珎”,两者字体、形制、大小、年代和重量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中日两国交往的早期见证。

三省制度是唐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机构,有中书省、上书省、门下省。现在中国的省则是指地方行政区域,如吉林省,而日本仍有大藏省、通产省等中央机构,行政区域还用中国古代的称呼“道”,如北海道。日本城市仙台的名字来自唐诗“仙台初见五重楼”,东京浅草的地名来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浅草才能没马蹄”。

8世纪,日本仿唐诗创作了《怀风藻》。女作家紫式部在白居易《长恨歌》影响下,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而今,白居易在日本家喻户晓,有白居易小学、白居易街。

日本古都奈良保存大量唐朝风格建筑,如法隆寺、唐招提寺、东大寺。京都是世界史上连贯时间最长的首都,仿照唐都长安规划布局而成,具有“东方传统文化博物馆”的美誉。

唐代女子服装被日本人发展成精美的和服,采用精细的染工、刺绣和编织技术制作,色彩绚丽,唐风宛在。日本还有和服学院,和服表演的服道。与和服有关的名称叫“唐草”、“唐花”、“唐锦”。和服“十二单”由12件单衣组成,每穿1次要1个小时左右。最昂贵的一件和服要上百万美元。和服带子因场合而异,有几百种系法,繁文缛节才更见深厚的民族传统。日本女性过年过节、生日、结婚都要穿着漂亮华贵的和服。

604年,日本圣德太子依据中国的《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颁布《宪法十七条》,为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础,建立了隋唐模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安史之乱后,唐代辉煌不复存在,日本平安时代贵族也失去活力,遣唐使制遂告终止,世界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盛大的学习壮举结束了。

宋朝中国人从日本那里看到了唐朝遗风,开始把日本当作独立的国家看待。提起“唐”,日本人无不满怀敬意,自然而然地整理一下衣襟。直到1000年后的明治初期,只要是中国的东西、事情,都用“唐”来形容,如称中国为“唐土”,中国人为“唐人”,礼俗为“唐风”,中国货为“唐物”。“唐”成为高雅、高贵、高级的代名词。由于长崎是日本离中国较近的城市,有“一到长崎就接近大唐”的说法,去长崎看中国侨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也是日本人一大享受。

直到现在,日本人对中国的向往和敬仰也没有结束。孩子先学中国史,后学世界史,考大学必考《中庸》、《论语》、唐诗,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对唐朝文化的神往、热爱、熟悉,不亚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地缘、血缘、文化缘使日本人对中国的寻根热经久不息。而今有的日本人还相信,杨贵妃没死而是流亡到日本。还有汉学家睡觉时头朝西方,表达对唐朝的神往。

丰富多彩的唐朝,就这样在日本源远流长、繁花似锦!

日本还深刻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精髓,并进而在有关中国的名称上进行争取,把自己视为中国正统文化的继承者。

17世纪,学者山崎闇斋问学生:“我们天天读孔孟之书,学孔孟之道,如果孔子、孟子领军打到日本,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不知所措。山崎闇斋说:“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场面,我们要拿起武器,做殊死之战,把孔孟抓起来,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

当时,日本人认为,“春秋大义”在中国不复存在,“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而这个“中国”就在日本。针对“华夷之辨”的观念,佐藤一斋提出,谁得到孔子之道,谁就是中心。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思想家朱舜水抗清失败后,东渡日本乞师,以便反清复明。他传播儒家思想,得到礼遇和敬重,被尊为“胜国宾师”。弟子、藩主德川光圀深感未有异姓革命的日本方是中华思想的正统继承者,遂发奋编纂《大日本史》,催生了“尊王攘夷”的思想,进而影响了明治维新。梁启超说:“舜水之学不行于中国,是中国的不幸,然而行于日本,也算人类之幸了。”

清朝中期,日本代表团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几乎是一种常态,日本军队所发布的大量文告,都自称为“驱除鞑虏”的解放者,公开号召汉人“逐满清氏于境外”。日本的“中华”意识宣传,在当时和此后的中国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在通商口岸,汉人的抗日情绪便远低于满人。天津水师学堂的汉人学员,对甲午战争前景并不乐观,甚至认为日本能战胜也是好事,可以借此推翻朝廷。

同类推荐
  • 政体简论

    政体简论

    《政体简论》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主要对政体的概念、政体的类型、政体的决定因素和政体的理论进行论述。指出政体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指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无论何种类型的政体,都是源于公共权力对社会统治和组织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国家权力职能作用在组织结构上的有形体现。所谓政体,实际上是根据国家权力职能分工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相互关联的组织机构。政体的实质是“特殊的公共权力”职能组织的内部结构。在介绍政体理论中,强调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共和国是无产阶级进行统治的现成政治形式;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必然会随着国家的消失而消失。
  • 责任高于一切

    责任高于一切

    本书针对企业对其员工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建设和实践的需求,深刻地剖析了在企业中“责任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
  • 美国特工秘密档案

    美国特工秘密档案

    美国特工总会神秘地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担负着沉重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创造着历史,改写着历史。几乎每一位美国总统,都会受到特工组织的影响,无论他们多么想将情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打败政敌,他们都需要特工组织的帮助。
  •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本书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为治理新疆而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与其他历史时期作对比,以大量史实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新疆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
  •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03卷: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与外交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03卷: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与外交

    本书主要研究北洋时期的政治与外交,即包括北洋时期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演变,也包括当时的外交状况,以及两者之间互为影响的复杂关系。
热门推荐
  • 老公太深情

    老公太深情

    热心觉得,在事业上她是绝对的能手,可是感情方面却处理的一塌糊涂。原以为等了她八年的初恋依然深爱着她,没曾想一切不过是一场阴谋。八年等待下来,她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失去了原来所有。这时,那个男人向她伸出了手,“你还有我,不是吗?”
  • tfboys之一不小心爱上你

    tfboys之一不小心爱上你

    或许两个人不因该在一起,隐约记得17岁那年我们认识了,小凯,那时我只是个高中生,我也是一为四叶草,那年在校园
  • 微白城

    微白城

    创世神的道路艰险又遥长,若想重新开拓家园,首先得失去些什么。微白城经历了三次战火终是不堪重负,城塌了,信仰没了,白泽不在了,而毁灭这一切的只受到了终身监禁,这就是权利的力量吗?
  • 秋水有情君无意

    秋水有情君无意

    田家好女初长成,命运坎坷人自怜,自古有情多磨难,谁人惜我薄命身。人生一梦终须尽,悲欢离合应是多,但愿世间人长久,朝朝暮暮称心顔。此文为几年前我写的《将军与妃子》中秋水专做一篇,只因对秋水的喜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千岁无心

    快穿之千岁无心

    白统的恶言恶语,让本就遭受过一次背叛的千绯厌恶,让她倦了看死亡的快乐,不动声息织了一张大网,白统亲眼看着他的主人一步步陷进去,永远都爬不起来,而他自己也深陷其中。
  • 教师心理健康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心理健康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搭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叶落繁星

    叶落繁星

    曾经苏繁星一直很烦叶落,可当他失去了那一个会跟在他身后,软软糯糯地喊着他“哥哥”的女孩之后,他惶恐,他失落,他怕他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和那个女孩再相见了……当叶落真正离开这世界之后苏繁星才发现,他失去的,是此生挚爱
  • 奥特奇妙物语

    奥特奇妙物语

    里面记载了作者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极其智障的,奥特曼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