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消雨是通过在降水云团的上游地区采用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使天气系统的能量加速扩散,同时使得空中水滴提前快速形成,并且提前降落地面。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些降水提前降落,从而保证了预定的好天气。
形成降水要有2个条件:①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②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雨的方法就是向云中引入人工凝结核。一般是采用飞机、火箭、高炮、气球和在上升气流区地面燃烧碘化银等手段,把催化剂送入云中。飞机一般飞到6000米左右高度穿云播撒催化剂。火箭、高炮则直接轰击雷雨云适当部位,弹头装载碘化银送入云中。气球下挂碘化银焰弹,升入云中0℃层以上燃烧,把催化剂释放出来。对温度在零上的暖云一般使用吸湿性物质如盐粉、尿素、氯化钙等,使云中水汽变成大水滴下落成雨。对于温度低于0℃的冷云则播撒人工晶核碘化银等,或者播撒干冰、液体氮气等,使冷云中冰晶数量增加而提高降水效率。
人工消雨的原理与人工降雨近似,但也有所区别。人工消雨有2种方式:①在目标区的上风方,通常大约是60~120千米的距离,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让雨提前下完;②在目标区上风方,通常大约是30~60千米的距离,往云层里超量播撒冰核,使冰核含量达到降水标准的3~5倍,冰核数量多了,每个冰核吸收的水分就少,无法形成足够大的雨滴。通俗来讲,就是让雨“憋着不下”。
关于人工消雨作业的大致流程,首先要对天气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细致地观测和预测,确定是否存在降雨的可能。如果发现有降雨的可能,则需要进一步了解本次天气系统对本地的可能影响趋势,何时、何地可能产生降雨。之后就要针对拟保护地区制定人工消雨方案。一有作业条件,则立即启动飞机或地面火箭和高炮等设备进行作业。如果是受移动天气系统的影响,则在拟保护地区的上游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让本地未来的可能降雨在其上游地区提前降到地面,从而达到拟保护地区减缓或消除降雨的目的;如果是局部云系发展产生降雨,则需对目标云系进行过量播撒作业,充分“争食”云中的水分,使云滴很难长大成为雨滴降落到地面,达到减弱或消除降雨的目的。
2009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绚丽的烟火点亮北京城上空时,气象专家实施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将一条来自西南的暴雨云带“化作无形”,为开幕式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奥运会就采用了飞机人工消雨的方法,主要是针对比较稳定的层状云,其中,层状云还分冷云和暖云。对于冷云,可通过飞机携带碘化银在云中进行催化作业;如果是暖云,则使用吸湿性的暖云催化剂。针对容易产生雷电的对流云,则采用火箭人工消雨方式。
开幕式当天下午,气象部门派出4架飞机,分别对云、降水条件进行探测和用暖云催化剂进行作业;火箭作业从下午6时到11时30分,持续了大约5个半小时,共发射1104枚。
但是,目前人工消雨的影响力是比较有限的。对范围小、强度弱的降水天气过程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但遇上强降水天气过程,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还达不到人工消雨理想的效果。知识点碘化银碘化银是浅黄色无定形粉末或六方、立方结晶。无气味。遇空气与光逐渐变为黑色。能缓慢地与沸的浓酸反应,而不与热的氢氧化碱溶液反应。易溶于氰化碱和碘化碱溶液,溶于浓的氢碘酸、溴化碱、氯化碱、硫氰酸碱、硫代硫酸碱、硝酸汞和硝酸银溶液,几乎不溶于水、氢碘酸以外的酸和碳酸铵溶液。
碘化银和溴化银混合,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在人工降雨中,用作冰核形成剂。还能防冰雹、防霜冻、防雪、防风暴,甚至可以防台风。在北京2008奥运会上,该物质被应用于人工消雨,成功保证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