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10400000003

第3章 商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档案——

姓名:商鞅,又名卫鞅

籍贯:卫国

所任官职:秦孝公时丞相

生平大事记:变法图强、镇压旧贵族

非正常死亡方式:车裂

非正常死亡原因:变法过程中采取激进措施,引起敌对势力强烈不满,当敌对势力反扑时,商鞅已失去了统治者的庇护。

存照——

秦孝公初立的时候,秦国的历史走到了岔路口。在岔路口选择走哪条道路是要求有智慧的,不能蛮干,走错一步就可能跌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好在孝公是个不错的皇帝,他的眼光敏锐,他看出了眼前的形势,稍不慎重,就可能身灭国丧,于是,他如履薄冰,心里想着要改革,要富强,秦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孝公以前,秦国的国内情况一团糟。政局混乱,动不动就换主子。几易其主之后,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国君和大臣之间互相猜疑,不相和睦,导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要是再没人出来收拾残局,恐怕秦国就完蛋了。

孝公主政以后,励精图治,国内形势渐渐稳定下来。但国外形势不容乐观。七雄并立各怀鬼胎,谁也不服谁,都想侵吞对方,雄霸天下。淮水和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小国家,这些国家就像是墙上草,谁强大就投靠谁,有时候浑水摸鱼,有时候随波逐流,也不是好对付的。尤其是小国虽小,却是大国力量角逐的战场,其战略价值十分重要。

对于秦国来说,最大的忧患莫过于晋国的再次崛起。趁秦国疲敝之时,晋国掠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除此之外,秦国还遭受其他邻国的不断蚕食。楚国和魏国都与秦国接壤,威胁着秦国的国防安全。魏国建筑长城,从郑地沿洛水河岸北上,侵占了上郡;楚国的势力侵入汉中,向南占有巴郡和黔中郡。对于这些,由于秦国内耗严重,没有实力应付,秦孝公姑且只能听之任之。孝公此时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那么的无助又那么的沮丧,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使国家富强的强烈欲望,现在他就缺这么一个人,这个人敢于撩拨秦国保守势力的神经,敢于为天下先地打破习惯力量的束缚,敢于义无反顾地掀起变法潮流。

由此可见,在秦孝公初即位的时候,秦国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内耗使秦国元气大损,恢复不易,外部环境又如此恶劣,还有一件让秦国很没面子的事,那就是因为秦国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而被视为夷狄之国,这种文化上的歧视让秦孝公无比愤懑。生闷气的滋味让秦孝公如烧如灼,他觉得秦国是选择辉煌,还是选择耻辱,是选择崛起,还是选择衰落,都看他自己的了。巨大的使命感在孝公心头萦绕,他的心里默念着,秦国啊,要富强起来。

有一句话,叫知耻而后勇,知耻了但不知道发奋,这样的君王不过是庸主而已。秦孝公不是这样的君主。他深深痛心于自己国家的虚弱境况,决定重振秦国的威望,以恢复祖上秦穆公时的霸业。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在他统治时期赢得了无比的赞誉,也是在他统治时期,秦国人不再低头,不再认为自己由于地处偏僻而劣于中原诸国,尊严和荣耀是秦穆公留给秦国的最宝贵的财富。

秦国人都是有一个大国梦的。孝公作为一国之主,更是时刻以复兴秦国为己任。于是,他广施恩惠,赈济孤寡,招募战士,论功行赏,渐渐使秦国发展转入正轨,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振奋的气象。

秦孝公为了振兴秦国,发誓要找到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能人。他对臣下说:“秦穆公是我们秦国伟大的王,我们怀念他的时代,但我们更要超越他的时代。穆公于歧州和雍州之间的弹丸之地崛起,对内讲究文德,对外不断地开拓疆土,东面帮助晋国平定了内乱,以黄河与晋国划界,西面称霸戎狄,使秦国的土地扩张了一千余里,就连周天子都承认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各路诸侯纷纷祝贺,穆公的霸业让后世之人感到十分的荣耀!不幸的是,经历了厉共公、躁公、简公、出子等几代混乱的时期,国家陷于内耗,无力顾及国外事故,晋国趁机侵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中原诸侯鄙视秦国,视秦国为夷狄,这简直是莫大的耻辱!先父献公即位后,安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谋划着举兵东征,收复穆公时的故地,重申穆公时的政令,我每每想到此处,心中非常苦痛。从即日起,宾客群臣中有献奇策使秦国强大者,裂土封侯。”秦孝公的这席话全是肺腑之言,他深切痛心于国家的失落,对于自己使秦国再次复兴的强烈的使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发现秦国缺乏能人贤士,缺乏致使国家强大的智囊团支持,眼下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广招贤士,为富强秦国建言献策。秦孝公的这次讲话向外界传达了秦国求贤若渴的信息,也吹响了秦国必将重新崛起的嘹亮的号角。

裂土封侯,是非常大的诱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为了博得一个“裂土封侯”的荣耀,天下有本事的人恐怕要削尖了脑袋,使尽浑身解数地钻进孝公的彀中。孝公是下了血本的,为了能使秦国变强大起来,他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没有什么比国家的富强更令他心动了。

而此时的商鞅,尚且是魏国丞相公孙痤手下的一个小官。这大概算是他的蛰伏期。但他的上司公孙痤却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他看出商鞅是个潜力股,前景不可限量。但他也看出,魏国庙小,恐怕难养这条大龙。

公孙痤非常看重商鞅的才干,但还没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他就病倒了。病重期间,魏惠王亲自看望他,并询问,如果你不幸亡故,谁能担当相国的重任啊?公孙痤说,我的手下有个人,叫商鞅,虽然年少但有奇才,大王可以将全国的政事交给他。

魏惠王一听就愣了,商鞅?这个人是谁啊?以前没听说过这个人啊,心中很是不以为然,但却没有反驳,大概要照顾重病的公孙痤的情绪,所以只是沉默不语。公孙痤为官几十年了,看出了魏惠王心中犹疑难决,就摒去左右的人,单独对惠王说,大王如果不重用商鞅,一定要杀了他,切不可让他流落外国。魏惠王又是一愣,公孙痤这是怎么了?昏头了?不用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杀掉他?惠王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答应了。

魏惠王走后,公孙痤把商鞅叫过来,对他说,今天魏王向我询问,我死后谁可继任,我推荐了你,但看大王的脸色并不认同。作为人臣,理当先君国而后才是自己,所以我对大王说,如果不重用你就杀了你。大王答应了。你要快快逃跑,要不然就会被擒拿了。商鞅却不以为然,大王既然不听从您的建议任用我,也不会听从您的建议杀了我啊。

魏王回到宫中,对左右的人说:“公孙痤病得太严重了,令人悲伤啊!他想让寡人将全国的政事交给无名小子商鞅,真是太荒唐了!”

从魏惠王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在他的蛰伏期并不是很出众,没有引起魏国统治阶层的注意,这一点可能跟公孙痤有所关联。还有就是魏惠王并不把商鞅放在眼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公孙痤在魏国来说,怎么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说的话,或者推荐的人,都是靠谱的,不是平白无故、信口胡说,他是要负责任的。但魏惠王没有考虑这一点,他认为公孙痤病糊涂了,竟向他推荐一个乳臭未干、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子,所以不屑一顾,不以为然。现在看来,魏国不敌秦国是有深刻原因的,魏惠王不信公孙痤之言,疏远商鞅,乃是其中之一。

公孙痤的眼力是非常敏锐的,他看出了如果魏王任用商鞅就是魏国之福,如果不任用而让他流落外国,为外国效力,那就是魏国的灾难了。在公孙痤心里,商鞅是一个应时而生的奇才,如果能够得到重用,必将为国家带来强大。而魏惠王终不相用,可见他不是个知人善用胸怀大志的君王,这样的君王在那个弱肉强食、兼并激烈的时代,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被兼并、被强者蚕食。历史的事实告诉后人,魏惠王对商鞅的弃而不用,是十分不明智的。

公孙痤死后,商鞅认为自己继续留在魏国,不但得不到重用,还可能随时丢掉性命,于是打算离开魏国到别的国家去。他听说秦孝公为了使秦国称霸,决心征召有才能的人,并承诺说“宾客群臣中有献奇策使秦国强大者,裂土封侯”。商鞅感到自己的出路就在秦国,便下决心到秦国去。

到了秦国以后,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介绍,得以和秦孝公倾心而谈。谁知这一谈一发不可收拾,帝道、王道、霸道,君臣晤面多次,畅谈天下形势,风云际会,掀开了改革变法的充满了希望而热情的新篇章。最终商鞅凭借着自己的真知灼见,受到了孝公的赏识,开始受到重用。

对于公孙痤还需要补充几句,为什么他建议魏王,如果不用商鞅就杀掉,后来又告诉商鞅让他速速离去,免遭魏王的毒手?如此前后矛盾的行径,难道有什么隐衷?其实,这就是公孙痤的眼力的问题。世界上有两种人,这两种人聚在一起,就能做出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一种是所谓的能人,另一种就是所谓的能知人,而公孙痤就属于后者。他知道商鞅的才干足以辅助一方诸侯成就霸业,但他也知道魏惠王不可能成为这样的霸主,但身为魏国人,就要为魏国计,联想到商鞅将来可能帮助其他诸侯国做出有损于魏国的事情来,就建议魏王不用商鞅就杀掉他,而他对商鞅的才干又十分珍惜,不忍心看到商鞅这样有奇才的人遭到屠戮,因此才对魏王和商鞅说了前后相互矛盾的一席话。

公孙痤的眼力致使他做出了无奈之举,如果他是个懵懂人,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了。公孙痤眼中的商鞅,既是幸事的化身,也是祸事的化身,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角色,就是魏惠王,魏惠王如果决定重用商鞅了,公孙痤绝不会有那样的说法。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就是历史,不容一点假设,商鞅最终还是离开了魏国,帮助秦孝公成就了霸业。

不知道死去的公孙痤有何感想,是埋怨魏惠王还是埋怨商鞅?不得而知了。

商鞅的弃魏奔秦,也算得上是一次赌博。之前商鞅已了解到秦孝公正在招揽贤才,但对于统治者,他已不再那么热衷了,谁知道孝公的诚心能有多少呢?会不会是摆出来的高姿态?见弃的商鞅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但商鞅这个人胆大心细,他决定去秦国,就抱了赌博的心态,没准就能翻盘呢,他通过各种途径,打通了秦国宠臣景监的关节。

景监是秦孝公面前的红人,商鞅就是通过他得到机会面见孝公的,可见商鞅多少有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意思。商鞅通过幸臣以求任用为当时世人所不齿,也为史家留下了诟病之辞。

但不管怎么说,商鞅总算得到了机会,而这一机会对他的人生来说十分重要。或成就一番大事业,或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只在秦孝公的一念之间,就看商鞅的言辞能不能打动他了。

可事事难预料,事情还真不像商鞅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商鞅和孝公谈了很久,可是他的话让孝公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来,可以说孝公连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谈完了,秦孝公就责骂景监,你推荐的是个什么人啊,都快把我烦死了,还说商鞅是个狂妄的人,不值得重用。景监回去就抱怨商鞅,你都跟大王说什么了?千万不要连累我啊。商鞅说:“我跟大王谈了五帝之道,可大王志不在此,不加理会呀。”

过了五天,秦孝公又召见商鞅,这一次商鞅比上一次说得还要多,但还是不中孝公的要旨,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遂埋怨商鞅,商鞅说:“那有什么办法?我以三王之道献策孝公,孝公不听。你要再为我求得一次觐见的机会。”景监连连摇头,认为这样下去没有结果,但商鞅坚持要求再次觐见,景监不得不再次替商鞅请求。

第三次孝公接见商鞅,结果出乎意料,他认为商鞅谈得很好,但是没有采用。不过这个转折太重要了。它意味着秦孝公开始转变对商鞅的看法。商鞅就像一个老中医,接连几次给患者把脉,前几次都没切中肯綮,只有这一次脉摸得比较正,接下来就差对症下药了。

回来后商鞅以退为进,离开了一段日子。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去哪了,但商鞅确实是离开了,因为他已经吊开了孝公的胃口。孝公一看没商鞅的消息了,就对景监说:“你推荐的那个宾客很好,我还想跟他交谈呢。”结果弄得景监一头雾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不是说谈不拢吗?怎么这次人家离开了,还要召回来呢?景监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就去找商鞅询问。商鞅说:“我上次觐见孝公,既不谈帝道,也不谈王道,只谈了霸道,孝公很欢喜,看起来其志在此啊,如果他再召见我,我就知道该如何说了。”

果然,秦孝公再一次召见了商鞅。商鞅在席上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中孝公在席上直向前挪动,可见这次商鞅的话十足地打动了孝公。他们君臣一谈就是好几天,但兴致盎然不知满足。

景监非常纳闷,认为商鞅这个人不可捉摸,就询问他:“你用什么方法打动了大王的心意?我看大王高兴得很啊!”商鞅春风得意地说:“我向大王进献帝王之道的策略,以求能够达到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他等不及,还说贤能的君主,扬名创业只在自身,哪能默默无闻等待几十年、几百年来成就帝王之业呢?因此我就向大王阐述霸道策略、强国之术,大王大为高兴。但是这样就很难与殷、周的德治相比拟了。”

通过商鞅和秦孝公的这几次谈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三点:一是,秦孝公胸怀大志,但并不是要做像尧舜那样的贤君,而是对春秋五霸颇为景仰,成就一番霸业,乃是他的目标。重振秦国的大国地位,使秦国成为号令天下的霸主,这才是秦孝公追求的。二是,商鞅这个人确实不得了,王道、霸道、杂道都是精通的,他能投君王之所好,而且往往对症下药,令当权者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三是,孝公的目标与商鞅的理想是有所区别的,孝公要做霸主,而商鞅想要致君尧舜,就是想要辅佐孝公成为尧舜那样的仁君贤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和孝公第一次谈话的话题就是五帝之道,但孝公不感兴趣,可是商鞅却作为首要话题,放在了谈话的首席。

经过这次君臣恳谈,孝公对商鞅的才能大致有了了解,认为这个人能帮助自己成就一番霸业,于是决定立刻重用商鞅。战国时候很多重大事件的决策都是在斗室厅堂中谋划而成的,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像后来的隆中对也是这样,大都是君臣际会,便会产生对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举动。

商鞅见孝公对自己十分信任,就建议在秦国实行变法。但一厢情愿总不算什么好事情,尤其是遇到的阻力十分强大的时候,更是如此。秦国的既定利益的获得者,就是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贵族认为此举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坚决反对变法,弄得秦孝公犹豫不决。

一次,秦孝公召集大臣讨论变法,会上气氛火药味十足。

商鞅首先侃侃而谈:“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那些有过人举动的人本来就会遭到世俗的非难,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人肯定会遭到庸碌之人的讥讽。愚笨的人在事情发生后还不知为什么,而聪明的人却在事先就能做出正确的预见。一般人不能和他们去商量革新和创造,只能让他们坐享其成。做大事业的人,用不着跟一般人商量,造就伟大功绩的人也无需征询别人的意见。只要能使国富民强,就不必按旧制度去办,也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秦孝公认为商鞅讲得有道理,这些话都是自己内心里想讲的,但考虑到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考虑到自己作为君主的一种平衡的策略,此话还需要由商鞅讲出来为好。

可是,贵族甘龙却认为商鞅讲得不对,他说:“圣贤之人并不依靠改变民众的习俗来推行教化,明智的人也不依靠改变原来的制度来治理国家。依据旧制度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定。不按老规矩办事,天下的人就会议论纷纷,造成动荡。”他劝秦孝公仔细考虑,不可轻言变法,以免引起国内骚动,造成混乱的局势。

商鞅立即反驳说:“甘龙的言论不过是凡夫俗子的话罢了。庸人才会安于现状,书呆子才会墨守成规。让这两种人做官,只能是照章办事,无所作为,要与之讨论他们所不理解的大事业,他们就会变得愚蠢。三代不同礼教而成就了王业,五霸不同法制也成就了霸业。聪明的人制定法律,愚笨的人只能受法律的管制。贤明的人会根据时移世易变更礼俗,不贤之人只能拘泥古礼裹足不前。”

商鞅想借此坚定秦孝公变法的信心,但遭到了另一贵族杜挚的反对。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好处,不能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用更换旧的东西。遵守旧法才能没有过错,依照旧礼才不会出现偏差。”杜挚希望秦孝公遵循旧法,没必要进行无谓的变革。

商鞅毫不妥协地说:“古代的制度多了,应该效法哪一种呢?时代不同了,治理国家不能只按一种办法行事,只要有利于富强国家,何必拘泥于古法呢?先前商汤、周无不遵循古法而成就王业,夏桀、商纣不变更礼治而致使国家灭亡。违反古代制度的,不一定受到非议,因循旧制的也不值得赞扬。”

孝公听了商鞅滔滔不绝的雄辩,连连称善,大加赞扬,并深有省悟地说:“鄙野小巷的人大多少见多怪,孤陋寡闻的夫子才喜欢无谓的争论。愚人自以为是的欢喜,正是聪明人所感到可怜的。狂妄人正以为洋洋得意的,正是贤能人所担心的。拘泥于世俗的那一套议论,我不再想听了。”

于是,秦孝公支持商鞅的变法了。商鞅通过这场舌战,力排众议,打击了以杜挚、甘龙为代表的守旧派力量,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

这场论战说明了秦国正站在转折点上,上到君主下到群臣,都对秦国的何去何从充满了猜疑和幻想。朝内的政治势力分成两派,支持变法的,包括孝公自身,反对变法的,包括太子,两派观念交锋的力道很足,都是不遗余力的。改革嘛,总免不了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的获得者,但只顾虑他们的感受,只会使国家固步自封,不死不活下去,这是志在有为的君主不能容忍的。改革哪怕是流血,哪怕是牺牲,哪怕是动荡,挺过去了就离成功不远了。因此,在秦孝公看来,得罪甚至损害一部分贵族的利益,进而能使国家富强起来,是值得的,也是没有余地可商量的。

后人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耻笑守旧者的顽固不化,但深究其根源在于变法是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改革伴随着血光,近代谭嗣同也承认改革是以流血开始,秦国的守旧派之所以引经据典据理力驳商鞅的主张,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改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很可能这种伤害永久不能恢复,因此他们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抵制变法,这也预示了商鞅的变法不会一帆风顺,相反会血腥满途。不过,有了君主孝公的支持,商鞅也就无所忌惮了,在慢慢体味改革快意的同时,一个具有毁灭他自己的力量的茧壳也随着慢慢织就,剩下的就等待着时间老人去验证了。

守旧派势力遭到了商鞅的打击,只能忍气吞声缄默不语。不过他们心中存有一个侥幸,拉开了架势要看商鞅的笑话。他们也许有此感想,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以后的路还长着呢,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商鞅却一门心思扑在变法上,他并不把那些守旧派放在眼里,国君支持变法才是正理,他们那些人不过闹嚷嚷起腻罢了,如果有胆敢破坏变法者,刑法条条写得清楚,商鞅可不会心慈手软。

秦孝公下定决心变法,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公布的,主要内容是:

一、编定户籍,实行“连坐”。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国家直接掌握全国的户口数,而且便于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须告发,不然就要一同受罚。告发人和杀敌者一样受奖,赐爵一级。

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新法规定: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与奖励军功相联系,对秦的爵位制度加以整顿,规定了爵位的二十个等级。宗室没有军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权,对田宅、臣妾都有明确的规定。此举在于鼓励人们为秦国的利益而勇敢作战。与此同时,变法还规定了禁止私斗。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违犯者按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处罚。其目的是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君主的权威。

三、奖励耕织,实行“重农抑商”。凡多打粮食和多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凡因经商及懒惰而贫困的,其全家则沦为官府的奴隶。

四、制定严厉的法令。商鞅以严厉的法令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法令制定的原则是“轻罪重刑”,即使犯了很轻的“罪”,也要处以极重的刑罚。据说连“弃灰于道者”也要处以黥刑(黥刑是古代一种肉刑,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涂上墨)。

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他在国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他十金。”老百姓都很奇怪,没有人敢去尝试。后又宣布赏五十金,这次有一个不怕事的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真得了五十金。通过这件事,人们都相信商鞅说话是算数的。因此,商鞅抓住了这个时机,公布了新法。

新法公布之后,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但也遭到了旧贵族的反对。这些旧贵族围拢在太子周围终日诉苦,太子也厌恶商鞅,不赞同变法。于是太子明知故犯,故意蔑视新法破坏新法,商鞅决定依法处理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对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此后,再也没有人敢不遵守新法了,但在守旧派势力的心中也埋藏了仇恨的种子。

商鞅为了进一步保护封建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又颁布了加速封建改革的法令:

一、普遍实行县制。商鞅变法前,只是在个别地区设立县。新法规定,全国普遍推广县制,把过去奴隶制的邑、聚等组织都合并为县。每县设立县令和县丞,这是地方行政长官。从此以后,县就成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些官吏领取俸禄,由国君任免,与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不同,它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商鞅下令把过去国有土地上的纵横道路和田界清除掉,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肯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措施对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统一度量衡。统一的办法是: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丈、尺作统一规定;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发到全国各地。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这种统一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变法期间,秦国迁都咸阳。咸阳北靠高原,南临渭河,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特别是东扼函谷关,这对秦向东方发展极为方便。迁都咸阳,十分清楚地反映了秦孝公向更大规模发展的雄心壮志。

商鞅变法以后,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而且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国日益富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国。

长期以来,魏对秦的威胁最大。因为魏当时是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而秦国力量较弱,黄河以西大片土地一直在魏国的控制之下。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兵强马壮,准备收复失地。秦孝公二十年(前342年),齐、赵两国又一次向魏进攻,魏国形势危急。商鞅认为这正是一个好机会,便率兵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卬为将,领兵抵抗秦军。从秦魏两国当时的兵力而论,秦国想迅速取胜,还是困难很大的。于是,商鞅心生一计,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叙谈在魏国的旧情,愿意罢兵和好,并约公子卬前来饮酒。

魏国此时正处在几面受敌的境地,对于商鞅的邀请,公子卬深信不疑,前去会面。会面之后,正当饮酒时,预先埋伏好的秦兵一拥而上,将公子卬俘虏。秦军趁势打败了魏军,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魏国对外连年作战,国内空虚,只好把黄河以西大部分土地割给秦国讲和。魏惠王想起公孙痤病重时向他推荐商鞅为相之事,十分后悔地说:“我真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公孙痤的话。”

可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要不然此时此刻的魏惠王肯定要买一粒。魏国的将领也不敢让人恭维,岂不知兵不厌诈,纵然是父子沙场相见,还要先国后家呢,何况是一个多年不曾联络感情的熟人?

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於之地十五邑封给他,号为商君。

就在商君封侯裂土的时候,守旧派愤怒的目光就像熊熊的烈火一样喷薄欲出,可是商鞅对此视而不见。

是蔑视,还是忽视?

变法对守旧派的伤害过于沉重,变法太冷酷,反对变法的人感觉不到一丝温情,相反血淋淋的事实在向他们宣示,改革大势,浩浩如黄河之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识时务者乃为俊杰,不要再作无谓的幻想和无谓的抵抗。

但商鞅有没有想过?一旦孝公死去太子掌政,自己会不会淹没在滔滔河水中,自己所做的一切会不会烟消云散?

他没有想这些,尽管身后无数复仇欲望强烈的复辟者蠢蠢欲动。

世事如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正当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正当商鞅为自己进行的事业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位旁观者却看到了商鞅身后隐藏的危机,如果商鞅再不清醒地面对,他将被愤怒的火光吞噬,面临一个悲剧的结局。

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反对派无情的镇压,使秦国的这次变法充满了火药桶的味道。受益者得意扬扬,飘飘然无所顾忌,受害者心惊胆战,颓颓然凝聚愤怒。不是不报,时刻未到,受害者无时无刻不在思谋反扑。

看清这种严重情形的是商鞅一个很平常的朋友。朋友分好多种,人的一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朋友。有的如胶似漆,但却是酒肉朋友,可以跟你分享成果,在你危难之时却转身而去,甚至落井下石,交到这样的朋友可谓人生之大不幸。还有另外一种朋友,谓之诤友,平时也许很少交往,也很少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但在你辉煌的时候会提醒你潜在的危机,让你不可得意忘形。他的话虽然很不中听,但确确实实是为了你好,交到这样的朋友可谓人生一大幸事。但往往人在后悔的当头,才会想到曾有这样一位朋友,其言铮铮,自己却置若罔闻。

商鞅的这个朋友叫赵良,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是何国人,有什么来头,只记载了他曾对商鞅说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言辞恳切,直指商鞅当下面临的危难,希望商鞅能够早日回头,做出一些补救的方案。可是,商鞅正当得意关头,对这位诤友的劝告当做耳旁风。

事情是这样的,商鞅久慕赵良令名,想与之结交。虽然赵良和商鞅同有惺惺相惜之感,但赵良故意不答应商鞅的请求,想借此奉劝商鞅一下。

对于商鞅想结交的想法,赵良说:“我这个粗鄙的人可不敢奢望啊,孔子说过,推荐贤能,受到人民拥戴的人才会前来;聚集不肖之徒,即使能使成就王业的人才也会引退。鄙人不才,所以不敢从命。鄙人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不该占有的职位而占有它叫做贪位,不该享有的名声而享有它叫做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贪位又贪名了。所以不敢从命。”

商鞅本以为赵良会很愉悦地接受自己的请求,但没想到赵良这样说,于是很纳闷,就说:“您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

赵良不卑不亢地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叫做聪,能够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够自我克制叫做强。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无须问我了。”

商鞅感到有些委屈,认为赵良误会他了,他解释道:“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得像鲁国、魏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比,谁更有才干?”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人云亦云的人比不上一个人正义直言。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的大臣不敢讲话,因而灭亡。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那么,请允许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可以吗?”

商鞅很沮丧地说:“俗话说,外表上动听的话好比是花朵,真实至诚的话如同果实,苦口相劝、听来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献媚奉承的话是疾病。您如果真肯终日正义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了。我将拜您为师,您为什么又拒绝和我交朋友呢!”

赵良说:“您说到五羖大夫,您能跟他比吗?五羖大夫是个乡下人,住在楚国偏僻的地方,少吃少穿却志向远大,他听说秦穆公正在招募贤才,就想当面觐见,可是穷啊,楚国离秦国那么远,他哪里有盘缠钱啊?但为了自己的志向,他千方百计也要去秦国。于是他就把自己给卖了,卖给一个秦国的富人,给富人家喂牛,一年四季都是粗布短衣,日子甭提有多苦。不过,苦尽甘来,秦穆公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他知道五羖大夫是个贤人,有了他秦国的强盛就不是虚谈了,于是秦穆公把五羖大夫从牛嘴下拯救出来,让他执掌国政,虽然有些唐突,但秦国人没一个有非议的,为什么呢?德行啊。五羖大夫做了六七年的丞相,成就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征服了郑国,三次帮助晋国册立新君,还有一次发兵救楚,赢得了信誉,树立了威望,秦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内呢,他施行德政,秦国的每个地方他都去过,可一不带随从,二不带保安,老百姓没有不跷大拇指称赞的,五羖大夫的名字也垂于青史,藏于府库。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泪如雨下,小孩子也不唱歌了,舂米的人也因悲哀忘记了喊号子。这就是五羖大夫德行,您能比得上吗?

而您呢?可就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了。您能够见到秦王,是因为景监,可景监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宠臣而已,您通过宠臣的推荐而面见秦王,这让别人看来就有些不够一提了,也使您的名誉受损,谈不上美名了。您作为秦国的丞相,不千方百计地为老百姓造福,反而怂恿秦王大肆建造宫阙,这是您做丞相应该做的吗?这是为国家建功立业吗?恐怕不是吧。您惩治太子的师傅,动不动用严酷的刑罚残害百姓,这就是所谓的变法吗?这是作孽啊,积累怨恨,积累祸患,早晚要报到您的身上啊。您看现在的民风,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您不是依靠德行来使百姓信服,而是依靠建立威权变更法度,这能令老百姓心服吗?您现在玩大了,在商於之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残酷的新法逼迫百姓,这恐怕不是好兆头吧。《诗经》上说:‘相鼠还懂得礼貌,人反而没有礼仪,人既然失去了礼仪,为什么不快快地去死呢。’现在看来,你实在是不值得我恭维了。

公子虔这个人您要小心了,他绝不是个善茬,他不出门已经八年了,可是您却不知警醒,又杀死了祝欢,用墨刑惩处了公孙贾,《诗经》上说:‘得到人心的振兴,失掉人心的灭亡。’这几件事,您都是不得人心啊。您再看您出门时的排场,五羖大夫一辈子都没享用过。您的乘坐堪称豪华,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气势雍容,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相环绕,一个个都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生怕您出什么危险。您如果没有这些,您敢出门吗?《尚书》上说:‘以德服人的昌盛,以强压人的灭亡。’您算哪一类呢?您的处境其实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一旦太阳露头,露水就会很快消亡,不着痕迹。您想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交还商於十五邑的封地,隐居到深山老林浇园自耕?为什么不劝一劝孝公重用那些德行深厚的贤才,多做一些养老蓄孤的好事,整饬国风,依功赐爵?这样秦国才能真正强起来啊。可您呢,贪图裂土封侯的荣誉和财富,以独揽秦国的朝政为荣宠,弄得百姓怨声载道,难道您没想过,一旦孝公崩逝,太子掌权,您还能像现在这样洋洋自得吗?那时候恐怕身丧名灭就快了吧。”

赵良的这席谈话,正中商鞅要害。自从他主持变法以来,孝公给与他的权力太多太大,在荣宠和权柄的簇拥下,商鞅迷失了自我,不晓得自己吃几碗干饭,也不考虑这样下去的结果。

赵良的这些话至少折射出商鞅变法中的几个严峻的问题:首先,商鞅变法过程中,尽管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秦国富强,百姓殷实,但在用人和工作方法上有欠妥当,出现了伤害老百姓的现象,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骂声连连。其次,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旧贵族的代表,包括太子,表面上虽屈服于商鞅变法的强力,但内心里却极力反对商鞅,只不过顾忌孝公罢了,一旦孝公撒手人寰,旧贵族势力会立刻施行反扑,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商鞅必定因为得罪人太甚而遭到屠戮。再次,商鞅虽身处险境却不自觉,反而得意扬扬,不可一世,这是走向毁灭的征兆啊,变法图存是好事,但商鞅不注意弥补负面影响带来的伤害,因而失道寡助,最终遭殃的必定是他自己。

赵良显然对商鞅所处的棋局了然于心,也十分清醒地看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难,然而忠言逆耳,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世界上的事就这么简单。赵良的剖析鞭辟入里,可是商鞅深陷泥潭尚不自觉,反而认为赵良耸人听闻,对他的忠告不以为然。也是,正当自己繁盛至极之时,谁会联想到灾难接踵而至呢?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来嘛,自己一番艰辛终有成果,谁肯舍弃,归隐山林?轮到我们自己头上,恐怕也难做出抉择。商鞅也是人,怎肯舍弃这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也正是在这犹豫的瞬间,名丧身灭,万劫不复。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迷途知返急流勇退。它需要极大的勇气,但也回报给永恒的从容和洒脱,人生也因此得到了稀缺的安宁。难怪曹雪芹痛声疾呼: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可世上如是者,能有几人!

终于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商鞅的辉煌与荣耀已徐徐落幕,等待他的是一个黑暗恶毒的深渊,他在这个深渊里将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但这个句号太沉重、太血腥、太残酷,让人喟叹,让人惋惜,让人悲凉。

世事沧桑变幻太突然了,让商鞅有点措手不及。他没想到事情会如此变幻,他更没想到自己伤害别人那么深,以至于反对派想要把他的身体分裂为五块,还要用强劲的马去撕裂,这种疼痛想一想都会晕眩。

秦孝公的逝世就像一场暴风雨的降临,使得商鞅的生命之舟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变得支离破碎,旋即被滔天的浪头吞噬。这个胸怀大志全力支持商鞅变法、使商鞅肆无忌惮采取血腥的变法方式的君主撒手人寰,匆匆间竟忘了安排身后之事,把偌大一个商君孤零零冷凄凄地遗弃了。

失去了孝公的呵护,商鞅如断线的风筝一样,在天空不知所终地飘摇,直到被风无情地吹裂。

秦孝公病逝后,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王。惠王的老师就是反对派首领公子虔和公孙贾。他们一看孝公死了,惠王即位,便感觉眼前的一切都开朗了,阴霾了十几年的天空终于放出了光亮。今后将是复辟者的天下,从今天起和商鞅算总账的时候到了。

这天,公子虔得意扬扬地从宫廷内出来,脸上的笑容透露了一种复仇的快感。他向秦惠王诬告失去了靠山的商鞅密谋反叛,心怀嫉恨的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大梦初醒,仓皇逃窜。

这时商鞅尝到了自己推行严刑峻法的苦头。当他逃到边境时,想在一个关口住下,却无人敢收留他,因为新法中有规定:“舍人无险者坐之。”意思是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店家和住店人同罪。商鞅这才喟然长叹道:“没想到峻法的弊端竟然让我领受了!”

商鞅只好投奔魏国,但魏国人拒不接纳他,因为当初他为了秦国在战争中得胜,用欺骗手段诱俘了魏国统帅公子卬,魏人记着这国仇呢。商鞅想逃到别的国家去都不行了,魏人一定要把他送回秦国去。

商鞅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纠集人马发兵抗拒秦兵。但大厦将倾,大势已去,所有的挣扎反抗都是无谓的。最后,商鞅兵败而逃,被秦兵俘获。

秦惠王将他施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然后又将其全家斩杀殆尽。商鞅的一生终以悲剧而收场。

所幸的是商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旧的制度,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上层建筑,这是时代的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商鞅,把人民视为群氓,鼓吹愚民政策,同时以最残暴的方式镇压人民,来维护封建的统治政权,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与改革的初衷相悖。

商鞅有其刻薄凶残的一面,就连司马迁都这样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认为他在秦国遭受刑戮是咎由自取的。变法的过程中,商鞅虽不是君王,但几乎把持着和君王一样的大权,和其他的暴君相似,商鞅也是惶惶不可终日的。每日出门,车前车后总要有全副武装的卫队护佑,否则就不敢出门,杀起人来,全无恻隐之心。这些成了商鞅的悲剧性收场的本质上的原因。

而对商君怀有深厚感情的也大有人在。有的人认为: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切合实际。韩非子说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汉桑弘羊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宋代王安石赋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些人不是改革家,就是法家人物,他们对商鞅的遭遇心有戚戚焉。在他们心目中,商鞅是改革变法的典范性人物,值得尊敬和佩服。

不过,变法也好,改革也罢,都是社会的巨大变革。既然事情巨大,就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依靠暴力流血的手段强制完成,而是应该在较为稳妥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变法者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对反对改革的人或派别要懂得妥协和让步。

可叹商鞅以严苛的刑罚为改革保驾护航,而不是在实施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给有军功的人以奖励等有利于提高国力的改革措施的同时,保持旧贵族的地位,对旧贵族实行温和的招抚政策,给旧贵族以适当的补偿,这样不仅为改革扫清了障碍,还变反对派为支持派也未可知,商鞅也许就能逃过劫难。

商鞅的一生,主张以严酷的刑法治理国家,鼓吹轻罪重罚,招致人民怨声载道,可笑的是商鞅竟投于自己织就的罗网不得脱离,这难道不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吗?

作茧自缚、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玩火自焚……这些相类的词汇大多可以用来形容法家人物的结局,尤其是形容进入统治层内部、力主变革维新的商鞅、李斯之流更为适合。以轻罪重刑来树立权威,恐怕事与愿违。

改革有大刀阔斧,也有循序渐进。

前者往往失之过猛,历史的进步不一定要以变法者或反对者的流血为代价。后者虽然成效缓慢但却不失为一条正确的改革方式。循序渐进,而不是秋风扫落叶,改革相关者的感觉都会好受一点。

改革虽是变迁,但总不至于让人失望,变法虽为进步,但总不至于让人寒心,改革者若能拿捏好此关口,改革必成。

可惜,被撕裂的商鞅不了解这一点。

同类推荐
  • 古国之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古国之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中国古代文化让世界瞠目。而这些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那些埋藏在地下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物宝藏将把您带入一个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世界中。那些令人称奇的文物用各种方式为您揭开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这本《古国之谜》为“CCTV考古中国”系列图书之一,由CCTV《走近科学》编,将带您去往那神秘的世界。
  • 中国盗墓传奇

    中国盗墓传奇

    盗墓贼人手一把的洛阳铲有着怎样神奇的功用?盗墓贼的必备行头有哪些?中国盗墓史上出现过哪些盗墓狂人?盗墓重地北邙山是否还有未被盗掘过的陵墓?为了阻止盗墓贼的入侵,历代官家富户运用了哪些奇门怪招?艺高胆大的盗墓贼又身怀怎样的绝技,竟得以穿越机关重重的地下迷宫?谜中有谜,案中有案,一代代官盗私盗各显神通,一座座帝王将相陵墓在劫难逃,反盗墓与盗墓持续千年的博弈,却终究跳不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历史怪圈。疯狂的盗墓贼无孔不入,瑰丽的古墓葬文明惨遭蚕食,离奇诡异的盗墓事件,惊心动魄的你争我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国盗墓传奇由此展开。
  • 侃侃大唐事儿

    侃侃大唐事儿

    一部扣人心弦的帝国史诗这里有刀光剑影的峥嵘战场这里有尔虞我诈的权谋较量带你领略二百八十九年的泱泱盛唐再次激荡深入华夏民族血脉的骄傲
  • 狐鸣三月

    狐鸣三月

    硕士黎驿意外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从此闯荡出自己的江湖。幽默,搞笑,创造,把妹,参军,感动,无所不有,带你体验放飞思想的乐趣
  • 权衡三国

    权衡三国

    昔日江东虎臣孙坚率江东军士,大败于董卓,斩华雄,进洛阳得玉玺,却被奸人所害。其子小霸王孙策,勇猛无双,打下东吴基业却被奸人所害。其弟孙权如何在尔虞我诈的大族手中夺得大权,以谋天下?
热门推荐
  • 封魔降妖录

    封魔降妖录

    西郊胡同有些诡异的事情发生,我听说后便收拾好行囊,在族中长辈的授意下,前去一探究竟………
  • 二嫁狂妃:驭皇叔

    二嫁狂妃:驭皇叔

    她是首席特工,腹黑狡黠,智商高超,身手敏捷。当苏如是不堪受辱一头撞死在金銮殿时,她穿越了。他是当今皇帝的九弟,当今的九皇叔,下身瘫痪,长年作于轮椅,他看似温润如玉,却是冷清孤僻。“这个男人,我要了!”酒馆之中,她眉眼张狂,霸道的宣誓。从此,他沦落入那双的狂傲的眸子里。从此,他的生命里只剩下爱她,宠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日美食家

    末日美食家

    开局赠送了个小萝莉,秦歌表示愁白了头。好在咱们有厨艺傍身,操碎了老父亲的心。眼瞧着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天天种种地、养养花、做做菜、带带女儿,生活美滋滋!没想到前来用餐的食客名头越来越大!联邦总统:这里的美食标志着旧世界文明的复苏!帝国龙族:都别说话,我最喜欢那些可爱的团子学院天骄:这里的火锅能让我寻找到人生的真谛!秦歌趿着旧拖鞋,摇晃着大蒲扇宛如咸鱼。联邦总统?帝国龙族?学院天才?你们都是想拱我家白菜的猪!“想吃霸王餐的,统统打死!”银发红眸的小萝莉守在餐厅的门口,奶声奶气的模样超凶!
  • 环世界之痴勇重生

    环世界之痴勇重生

    阿伟重生到一个由诸多小世界组成的边缘世界他曾是白痴部落战士抱得美人归也是妖怪世界杀戮无双的血魔他体验过无数的仿生和芯片未来黑科技在僵尸世界狙杀过亿万僵尸拯救无数幸存者更见证过阿尔法生态和那些奇迹般的生物……一场场的生死战斗,一次次的无限重生用生命和勇士的信念,谱写他的轮回乐园
  • 我携星辰赠与你

    我携星辰赠与你

    【顾星×祁辰星辰cp甜甜甜!!!】从意外的相遇开始,交织在一起的缘分,愿余生满满星辰皆为你。“你的眼里可不可以只有星辰?”
  • 倾书不负辰

    倾书不负辰

    上一世她辜负了他,只想着如何逃离他,却不曾想过他为她付出了多少,在继母和继姐的挑拨利诱下,伤害他,不计代价,到死才发现他的好。重活一世,她不再是她,不会再任人利用,任人欺辱,只真心对他好
  • 庸非凡

    庸非凡

    浩瀚无垠的宇宙,星辰渺小如沙粒。各种星系横跨数万光年,人力穷尽也着探索不尽奥秘。天才与庸才不是极端的相对面,庸才只是被埋没天才。蓝星之上四座仙山奇诡莫测,其中都有着无尽的危机,同时也隐藏着无尽的宝藏。杨凡一个普通的学生,被其二叔告知身份后,便开始被世界的奇妙规律所牵动。一步一步的踏足四仙山,危机四伏的修者世界有着怎样的规矩?有有着怎么样的不同?。瀛洲,蓬莱,祖州,昆仑。四座传闻层出不穷的四仙山,有怎么样的魔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修士蜂拥而至,最后喋血落幕。庸非凡!一个传说中更迭的世界!一个在神话落幕的时代!望各位老板,跟随着杨凡的视角,一探四仙山之秘!
  • 快穿之神君长成记

    快穿之神君长成记

    作为一个每天深居简出的“孤寡老人”,顾岚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还有帮人带娃的一天。谁让自己欠别人人情,顾岚萱只得硬着头皮去带娃穿梭各个小世界。可谁能告诉她,他们身后那个二傻二傻的傻狗是谁?【不知道自己能写成啥样,不过我会尽力而为,如果本人的文有什么问题,就请各位看官多担待】
  • 哈利波特家的猫

    哈利波特家的猫

    从小被寄养在姨丈家里的哈利波特,饱受姨丈一家人的歧视与欺侮,然而就在10岁生日那天,一只从小伴随他成长的指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他11岁那年开始,哈利波特,开始了他们的魔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