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4800000017

第17章 铭箴(2)

相传从前轩辕黄帝在车厢、案桌等物上雕刻铭文,用以帮助自己警惕过错;夏禹曾在乐器架上雕刻铭文,表示希望听取他人的意见;商汤王的《盘铭》,提出“一天要比一天新”的规劝;周武王的《户铭》、《席四端铭》等,写了必须警戒的教训;周公在《金人铭》中,强调“语言要谨慎”;孔子在鲁桓公庙中,见到欹器而激动得变了脸色。可见先代圣贤,长期以来就注重鉴戒了。铭,就是名称,观察器物必须了解它的名称。正定名称而明确其作用,是为了重视言行谨慎这种美德。鲁国的臧武仲论铭曾说:“写铭文,对天子应以颂扬其美德为主,对诸侯应以肯定其功绩为主,对大夫则只能称赞其征伐的劳苦。”如夏代帝王有德,九州的首领便送上金属,铸成金鼎;周代帝王为了传示其美德于后代,便在肃慎国送来的箭上雕刻铭文。这就是关于颂扬美德的例子。吕望辅助周武王的功绩,曾用金属铸成铭文;仲山甫辅佐周宣王的功绩,也曾刻在周代的记功器上。这就是关于肯定功绩的例子。

晋国魏颗的战功,曾刻在晋国的景公钟上;卫国孔悝祖先勤于国事的功劳,曾记在孔悝的《鼎铭》中,这就是只称征伐之劳的例子。至如说飞廉得到天赐的石椁,卫灵公得到黄泉之下的谥号,铭文竟出现在地下的石椁上,这就太奇怪了!又说赵武灵王曾派人在番吾山上刻他的大脚印,秦昭王叫人在华山上刻了个大棋局:都是用虚夸不实的铭刻来显示后人,这就很可笑了!仔细看看以上正反两面的例子,铭文的意义就很清楚了。到秦始皇时,有《泰山》、《琅玡台》等山岳的刻石,虽然秦代政治残暴,这些刻石的文辞却较为润泽,也还有其畅达之美。到了汉代,如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张昶的《西岳华山堂阙碑铭》,其序文也写得很长了。蔡邕的铭文,更是独冠古今。

如歌颂桥玄的《黄钺铭》,模仿《尚书》;歌颂朱穆的《鼎铭》,就完全写成碑文了。这是蔡邕惯于写碑文的原因。至于冯衍所写刀、杖、车等杂器的铭文,虽取法周武王,却写得事不称物,详略不当。此外,崔骃品量器物的铭文,赞颂多而警戒少;李尤写的大量铭文,内容单薄,文辞琐碎。他把蓍龟之类神物的铭文,和戏玩的《围棋铭》掺杂在一起;把写衡量器的《权衡铭》,放在关于杵臼的铭文之后。李尤在品量器物名称上,还没有来得及做好,怎能熟知事物的道理呢!曹丕写了九种宝物的《剑铭》,所讲的刀剑是锐利的,文辞却很平钝。只有张载的《剑阁铭》,写得清明而有辞采。他的铭文有如快马疾驰,后来居上;晋武帝下令把《剑阁铭》刻在氓山、汉水之间,那是得到适当的处置了。

(二)

箴者①,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②。斯文之兴,盛于三代。夏、商二箴③,余句颇存。及周之辛甲百官箴一篇④,体义备焉⑤。迄至春秋,微而未绝。

故魏绎讽君于后羿⑥,楚子训民于“在勤”⑦。战代以来⑧,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委绝⑨。至扬雄稽古⑩,始范《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及崔、胡补缀,总称《百官》,指事配位,鞶鉴可征,信所谓追清风于前古,攀辛甲于后代者也。至于潘勖《符节》,要而失浅;温峤《傅臣》,博而患繁;王济《国子》,引广事杂;潘尼《乘舆》,义正体芜:凡斯继作,鲜有克衷。至于王朗《杂箴》,乃置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观其约文举要,宪章戒铭,而水火井灶,繁辞不已,志有偏也。

【注释】

①箴(zhēn真)者:唐写本作“箴者,针也”。译文据唐写本。箴:劝告。针:针刺治病。②针石:即石针,古代用石针治病。③夏商二箴:《周书·文传解》引到《夏箴》数句,《吕氏春秋·应同》引到《商箴》数句。

但这些未必是夏商时的作品。④“及周之辛甲”句:唐写本作:“周之辛甲,百官箴阙,唯《虞箴》一篇。”译文据此。辛甲:原来是商臣,后做周文王的大史。百官箴阙:据《左传·襄公四年》,辛甲曾“命百官官箴王阙”。

阙:过失。《虞箴》:指《虞人之箴》,见《左传·襄公四年》。⑤体义,指箴这种文体的基本格式和内容。⑥魏绛:春秋时晋国人。《左传·襄公四年》说,魏绛曾引《虞人之箴》谏晋君。后羿(yì义):传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虞人之箴》中曾讲到后羿因射猎而忘国事,所以魏绛用来劝告晋君不要荒于田猎。⑦楚子:指楚庄王。在勤:《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栾(luán挛)武子说,楚庄王经常教育国人,曾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⑧战代:战国时代。⑨委:唐写本作“萎”,译文据“萎”

字。萎:衰。⑩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稽:查考。范:模范,这里作动词用,指学习,模仿。卿尹州牧:均官名,这里指扬雄所作《冀州箴》、《司空箴》、《宗正卿箴》等二十多篇各种官吏的箴文。载《全汉文》卷五十四。崔:指东汉文人崔骃、崔瑗父子。胡:胡广,字伯始,东汉大官僚。他们继扬雄补写各种官吏的箴文,共四十八篇,叫做《百官箴》。《全后汉文》辑得崔七篇(卷四十四)、崔瑗九篇(卷四十五)、胡广三篇(卷五十六)。鞶(pán盘):官服的大带。鉴:镜,指装饰在鞶带上的镜。据《左传·庄公二十一年》“王以后(皇后)之鞶鉴于之”句注,鞶鉴原是“古之遗服”或“妇人之物”,可见刘勰所说“鞶鉴”不是实指其物,而主要是取“鉴”的鉴戒之意。征:验证。信所谓:唐写本作“可谓”,无“信”字。译文据“可谓”二字。潘勖(xù续):字元茂,汉末作家。他的《符节箴》已亡。温峤(qiáo桥):字太真,东晋初文人。

傅臣:唐写本作“侍臣”。译文据“侍臣”,指温峤的《侍臣箴》(见《艺文类聚》卷十六)。王济:字武子,西晋文人。他的《国子箴》已亡。

引广事杂:唐写本作“引多而事寡”,译文据此。潘尼:字正叔,西晋文人。他的《乘舆箴》载《晋书·潘尼传》。义正:《乘舆箴》虽从封建统治者长治久安的愿望出发,但其中讲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故人主所患,莫甚于不知其过,而所美莫美于好闻其过”等,刘勰评以“义正”,在当时是有可取之处的。衷:中,恰到好处。王朗:

字景兴,三国时魏国文人。他的《杂箴》只残存数句,见《艺文类聚》卷八十。巾:指头巾。履:鞋。失其所施,刘勰在本篇第三部分说:“箴诵于官,铭题于文。”古代箴词多用于箴戒帝王,王朗在《杂箴》中讲到中、履之类,所以刘勰认为用非其所。宪章:法度。这里用作动词,指学习。

戒铭:唐写本作“武铭”,指周武王的铭文。译文据“武铭”。水火井灶:

今存王朗《杂箴》中说:要使冬天像夏天那样温暖,没有火灶怎么行?要使夏天像冬天那样凉快,没有井水怎么行?

【译文】

箴,就是针刺,用以批评过错,防止祸患,好比治病的石针。这种文体兴起后,盛行于夏、商、周三代。《夏箴》和《商箴》,还留下几个残余句子。周代的辛甲,要求各种官吏都写箴辞,用以针刺天子的过失。其中只有《虞人之箴》一篇,箴体的格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备。到春秋时期,这种文体逐渐少起来,但还未衰绝。所以晋国魏绛曾用《虞人之箴》中讲的后羿,来讽谏晋君;楚庄王曾用“民生在勤”等话来箴戒国人。战国以后,抛弃道德,专求有功。因此,铭辞代之而兴,箴文就基本上绝迹了。到了汉代,扬雄考古,才模仿《虞人之箴》,写了卿尹、州牧等各种官吏的箴文共二十五篇。

后来崔驷、胡广等又加以补写,总称为《百官箴》。按照不同的官位,提出应该箴戒的事项,充分发挥鉴戒的作用,这就可说是学习古人的清风,继承辛甲的做法了。汉末潘勖的《符节箴》,比较简要,却失于肤浅;东晋温峤的《侍臣箴》,内容广博,却过于繁杂;西晋王济的《国子箴》,虽然旁征博引,内容却很贫乏;潘尼的《乘舆箴》,内容正确,但又写得过于芜杂:

所有这些相继出现的作品,很少写得恰到好处。至于魏国王朗的《杂箴》,把头巾、鞋子也写了进去,虽也有了戒慎的意义,但在箴中写这种东西是不恰当的。《杂箴》的文词简明扼要,是学周武王的铭写的,但它写一些水火井灶之类,就显得拉杂不已了,这是立意不正造成的。

(三)

夫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名目虽异①,而警戒实同。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②。其取事也必核以辨③,其攡文也必简而深④,此其大要也。然矢言之道盖阙⑤,庸器之制久沦⑥,所以箴铭异用⑦,罕施于代⑧。惟秉文君子⑨,宜酌其远大焉⑩。

【注释】

①名目:唐写本作“名用”。译文据“名用”。②弘润:即《文赋》所说:

“铭博约而温润。”③核:核实,符合事实。辨:明,清楚。④攡(chī吃):

发布。⑤矢:正直。阙:缺少。⑥沦:沉没。⑦异用:一作“寡用”。译文据“寡用”。⑧罕:稀少。于代:唐写本作“后代”。译文据“后代”。⑨秉文:写作。秉:操,持。⑩酌:择善而取。远大:指上面说的弘润、深远。

本书《定势》篇说,“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

【译文】箴是官吏对帝王讽诵,铭是用来品题器物,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虽然不同,但引起警戒的作用是一致的。箴主要用来抵御过失,所以文词必须准确切实;铭则兼有褒扬赞美的作用,因此,其篇体以弘大润泽为贵。总的来说,铭和箴所讲的事,都必须确实而清楚明白;所用的文词,都必须简要而深远。这就是铭箴二体在写作上的基本要求。但由于说直话的风气逐渐消失,记功的制度也长期不存在,所以这两种文体都不多用,也就很少施行于后代了。今后的作者,应注意取其弘润、深远的特点。

(四)

赞曰:铭实表器①,箴惟德轨。有佩于言②,无鉴于水③。秉兹贞厉④,敬言乎履⑤。义典则弘⑥,文约为美。

【注释】

①表器:唐写本作“器表”。表:明,这里作动词用。②佩:结于衣带的装饰物。这里指铭记于心,佩服不忘。③无鉴于水:《国语·吴语》:伍子胥谏吴王说:“王其盍(何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鉴,镜也。以人为镜,见成败;以水为镜,见形而已。”刘勰所说“无鉴于水”,就是用这个意思。④贞:正。厉:劝勉。⑤敬言乎履:唐写本作“敬乎立履”。履:行为,实践。⑥典:常道,这里指合于常道。

【译文】总之,铭主要是彰明器物,箴主要是规范道理。应该牢记警戒的语言,而不要徒取铭箴的形式。要用这种贞正的勉励,来警戒人的实际行为。内容合于常道就能弘大,文辞则以简要为美好。

同类推荐
  •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原作者是明代万历时著名学者萧良有。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全书通用四言。虽是短句,但上下对偶,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为主,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全书故事包罗万象,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 元稹集

    元稹集

    元稹在其《叙诗寄乐天书》中,将他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律讽、艳诗等十体。其所重者在古讽、乐讽。实际上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艳体诗。故本集所选亦侧重艳体诗、乐府诗。对于元稹文,选了《乐府古题序》、《白氏长庆集序》。传奇则选了《莺莺传》。为解评、阅读方便起见,“新题乐府序”随诗编排,《莺莺传》作为“传奇”排在诗文后,“两序”作为“文”排在“传奇”之前。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四库全书——金匮要略

    四库全书——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庄子(杂篇一)

    庄子(杂篇一)

    道家以无为治天下,无为就是以天下之心为心,不执迷自己的主张。中庸就是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见解,以天下共同的方向为方向。无为与中庸,其实质就是崇尚自然,奉行天地之道,自然自在。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以章句分析的形式,重新解读了无为,解读了中庸,解读了自然,解读了生命的真谛、道家丰富超然的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我修道那些年

    我修道那些年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小青年在都市修道的故事。本书以爆笑为主题,以猥琐为立场,以坚毅为道路,以情义为岁月。那些年,是我修道的日子,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贪官,我的理想,是征服世界。PS:本书不是后宫类。本书可能有时候更新,有时候断更,因为作者一年后要当兵,岂能把时间浪费在小说上。
  • 剑执苍生

    剑执苍生

    混沌初始,天生九阴九阳,得一者,破凡入仙,长生不老,万古称尊。六万年后,修仙迎来鼎盛时期,道统传人多入牛毛,天骄妖孽道子少帝层出不穷!少年自荒域而来,为美人一诺,以凡人之资血染苍生,剑指天下。逆斩万古修仙路,自此仙路永寂!“仙,又如何?试问普天之修,能接孤一剑不死者,又有几人?”“在我之前,世上无仙,在我之后,世本无仙。因为,孤,不许!”--苏邪衣
  • 万年屠尸录

    万年屠尸录

    诸神之战,兄弟背叛,江山移位。三千世界,万千繁华,只为你一笑。
  • 穿越成哑女

    穿越成哑女

    穿越前本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吃喝懒散耍赖,晃晃二十几岁,还没有男人追,够衰的,够喷血的!上帝都没有耐心了,天堂去不了,地狱里还不容我罪恶还不达标的人,只好在人间某个地方该改造!穿越——上帝闪了眼,我竟是美人一个,周围帅哥云集,腰包满满,手一挥,月亮都能摘了,可是……我却文艺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却专情了,死心塌地的专一。然而又不合时宜,一场轩轩嚷嚷的人生开始了……
  • 轻音文集

    轻音文集

    平时随性诗歌集,后来可能会有散文,喜欢就加收藏哦!
  • 战国大司马

    战国大司马

    《周礼》: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领略战国最惊心动魄的时期,诸国混战、百家争鸣。
  • 她的风花雪月

    她的风花雪月

    每一段往事,都是一个碎片当碎片拼凑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他原本的样子
  • 轰炸地球

    轰炸地球

    手握灭神剑,斩尽日月星辰,踩尽世间天才。我的目标是:“回到地球,轰炸地球。”陈溪带着绝世无双的灵印穿越而来,吞噬世间灵力,轰杀一切阻碍。碾压诸天天才,轰爆一切不服者,铸就逆天神话。
  • 绝世逍遥神

    绝世逍遥神

    少年遭遇大难,侥幸不死,练得九府。本该是驰骋天下,征服天空大海。奈何却遭“奸人”所计,沦落为别人灵宠,美其名曰:奴仆。呜呼,斗得过人,斗得过天,沈寒却始终斗不过……大小姐。
  • 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事

    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事

    《资治通鉴》不是历史书,二十四史里面没有它,宋神宗说它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以说这是一本政治参考书。只是它的参考基础是从周朝末年到五代末年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历史,把其中对为政有帮助、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提取、汇总、分析,供后代人学习。但对现代人来说,流水账式的纪年模式、晦涩的文言、略显苍白的表述方式都影响了人们对于它的深度阅读和仔细分析。今天我尝试把《资治通鉴》用故事的形式,一篇一篇讲给各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