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54200000009

第9章 站在心灵困惑的边缘——怪诞行为心理分析(2)

专·家·分·析

你是否曾在繁忙的街道上看见过车祸,或者当车祸发生不久你恰好到达了出事地点?你很可能驾车驶离现场,并认为现在一定已经有人叫了警察或救护车了,所以你不觉得自己有责任要这样做。但是,假设在荒郊野外,周围没有其他人,你遇到了同样的事件,此时你会有不同的反应吗?一定会的!为什么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呢?

1.“责任扩散”的心理效应

调查发现,当汽车在偏僻的道路上抛锚时,往往能够得到比在繁忙的道路上抛锚时更多的帮助。这是为什么呢?在偏僻的地区,每一个路过故障车的司机都清楚,如果自己不帮忙的话,很可能就没人帮助他了;而在繁忙的道路上,因为过路人很多,帮助别人的责任被平分给了其他的路人,提供的帮助却越少或越晚,目击者的数量决定了自己是否需要出手帮助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对大家都能帮忙的事情会袖手旁观。心理学家解释说,人们之所以会袖手旁观,是因为受到了“责任扩散”心理效应的影响,即旁观者越多,每个旁观者肩负的责任就会越少,随着责任感的减弱,个人的积极性和使命感就会消减甚至消失。

事例中的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而目睹这一袭击事件的人有38个,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正是因为人多,所以大家都从心理上把责任扩散开来,使在场的每一个目击者身上都相应有了一点责任,把个体承受责任带来的压力分担给了很多人,所以,目击者的使命感就会消减,导致最后只有一人报了警。

2.在场人数的影响

假如有人需要帮助,而他的身边就只有你一个人,这时责任就全部压在了你一个人身上,在巨大责任感的驱驶下,你就会觉得自己必须去帮助这个人;但是,如果需要援助者的身边有很多的人在围观,这样自身的责任感就会减弱,觉得自己的责任小了很多,因为即使自己不去援助,也会有别人出手帮忙。然而,在场的人可能都会这样想,结果就可能是,大家谁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而成了冷漠的旁观者。

分析要点

1.从“责任扩散”效应进行分析。通常,旁观者会认为责任是均分到每个人身上的,人越多,个体的责任越小。

2.从在场人数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在场人数越多,人们会觉得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越少。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认清形势

如果他人需要帮助,而你正好就在现场时,最好认清当前的形势。然后再采取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人亲临现场,但是不管别人怎么做,你做好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2.不要逃避责任

不要因为在场人多而试图逃避自己身上的责任,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时,在内心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建议朋友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朋友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那么给他建议,在适当时候,一定要伸出自己的双手,因为帮助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也只有在别人落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别人才会在自己落难的时候予以报答。

2.给朋友灌输助人为乐的思想

如果身边的朋友拒绝伸出援助之手,那么首先在思想上改变他,给他灌输助人为乐的思想。让他明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适时给别人提供一些帮助是每个有素质、有教养的人都应该做到的。

读者互动

1.人多的场合,你会拒绝伸出援助之手吗?

2.怎样克服袖手旁观的心理?

张某很喜欢雕塑,每天朝思暮想,以至于在上班的时候也心不在焉,想着自己的雕塑怎样才能弄得更完美。渐渐地他的雕塑越做越好,兴趣也越来越大。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工艺品公司的老板发现了张某的才艺,邀请他加入他的公司,并许诺会按雕塑的数量和质量给他相应的报酬。张某一听,顿时心花怒放,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到新公司上班,可是没几天,他就发现做雕塑成了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甚至最后十分讨厌做雕塑。

专·家·分·析

上述故事反映的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德西效应。当人们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提供给他们外部的物质奖励例如报酬等越多,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奇特的德西效应呢?心理学上曾经做过深入分析。

1.外在动机促使人去努力

外在动机是指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为了获取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例如,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欢和称赞而学习,如果没有奖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明显降低。员工为了获得奖金而努力工作,如果公司或企业没有一定的奖励制度,员工的工作动机就会减弱,工作效率就会降低。

事例中的张某,毫不犹豫地辞去原先的工作,到一个新公司工作,一方面就是由于老板承诺付给他相应的报酬。这些报酬一定程度来说算是奖励,属于外界动机。在它的刺激作用下,王某决定来新公司工作,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谋求发展。

2.内在动机激发人的斗志

内在动机就是由个人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例如,人们认识到学习和工作的意义,了解他对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就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工作。通常内在动机能长久地激发人的斗志,使人的行为更有持久性。

事例中的张某对雕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内在动力激发了他的斗志,所以起初在工作时,他会心不在焉,整天想着做雕塑,而无心工作。而工艺品公司的老板,给他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长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当对方邀请他时,他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原先的工作。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相互作用下人们会对工作失去兴趣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当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是如果奖励过多,就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事例中的张某起初并没有想着从做雕塑上拿到任何报酬,所以,他的积极性特高,甚至工作期间还在构思,但是,当雕塑真正变成其谋生的手段,获得丰厚的报酬时,反而丧失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讨厌做雕塑了。

分析要点

1.从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入手,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心理原因。

2.从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着手,从内外动机深入分析心理特征。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如果自己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内心真正喜欢的,那就需要寻找内在和外在动机,使双方达到平衡状态。

2.让内在动机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内在动机能激发人们持久的行动力,所以,转换心态,从当前的工作中去发现乐趣,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帮助朋友寻找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最能激发人的斗志,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那不妨帮助他寻找内在动机,改变心态。

2.建议朋友换角度思考问题

每个人的对待事物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那就建议他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读者互动

1.当你把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情做为谋生手段时,你会快乐吗?

2.为什么人们白干活会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高考的前一夜,一个考生敲响了老师家的门,他的样子几乎崩溃。他告诉老师说自己太紧张了,头痛得无法入睡,虽然已经吃了1元钱一颗的阿司匹林,但仍然头疼。老师什么都没有说,给了他另外一粒阿司匹林,告诉他说这种阿司匹林是5元一粒,十分有效。结果,那个学生吃了之后,立马感觉不头疼了。休息好了之后,他高考发挥得自然不错。但是,他不知道,老师给他的阿司匹林和他先前吃的其实是一样的。

专·家·分·析

在医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治疗法,即采用非正规的边缘医疗方法或药物来给患者做心理治疗,称之为“安慰疗法”。这种治疗的方法是靠暗示的力量,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正在用药,而且药效正在发生着积极的作用。

1.安慰剂对人潜在的积极影响

“安慰剂效应”又名假药效应,心理学把这种治疗方法归结于“心理暗示对人潜在的积极影响”。也就是说患者如果在心理上十分确信药物能发生作用,即使在服用假药的情况之下,大脑中也会释放出一种止痛的物质,感觉到自己正在好转,产生和真药一样的效果,达到治疗的目的。关于这种心理暗示,心理学和医学上做过很多解释,通俗地讲,就是听了“权威人士”的确信无疑的“权威说法”后,在内心里就会相信他们,心理和生理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跟着他的暗示走,从而战胜了那些消极的因素。

通过心理调节来治愈,有的时候确实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它能够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在暗示的心理作用下,产生积极的因素。就像上文中的那个学生一样,在一粒“比较贵的阿司匹林”作用下头痛减轻,进而产生睡意。就是因为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确信这就是一粒疗效比较好的阿司匹林。所以,这种情况下,他内心积极因素被调动,并发生作用。

2.固有思维使人们形成心理偏见

在多数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人们总是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联系到一起,对于药品也一样,认为花钱多药品一定是好药,这个思想的内涵就是:“贵的=好的。”因此,很多人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固有的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心理上跟着常规走,从而忽视了事情的真相,按照固有的经验出发。

上文的学生也就是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老师说这粒阿司匹林很贵,效果不错。这就对他形成了一种暗示,他从惯有的思维习惯出发,认为贵的一定是好的,也一定是有效的,以致在服用之后头痛症状就得到了缓解。

分析要点

1.从“安慰剂效应”进行分析。通常,在权威面前,人们会表示信服。

2.从人们的思维习惯进行分析。在人们的意识里,通常认为“贵的=好的”。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保持冷静的头脑

很多人了解自己有这种想法,觉得贵的就有效,买药物的时候会选择那些比较贵的。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保持冷静的头脑,要知道,很多时候贵的和便宜的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只是你的心理不同而已。

2.改变原有的思想偏见

在很多人的观念之中,觉得贵的就是好的,有效的,但是事实上贵的并不一定就比便宜的好。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的想法,要学着改变这种思想,不要跟着别人的思维走。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给他一定的积极暗示

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他们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那么你可以通过这一手段,促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动力,给他们积极的暗示,使他们战胜自己,战胜疾病。

2.让他们置身现实之中

很多人通过安慰剂来麻痹自己,一味地沉浸在虚幻的生活中,甚至不思进取。

因此,这个时候你要把他们拉到现实之中,让他们看到事实,这样他们才能了解生活,才能有所作为。

读者互动

1.你是否觉得贵的一定是最好的?

2.你是否相信“便宜无好货”这一说法?

3.你会对权威的意见发表反对的看法吗?

克莱尔一直都是个不幸的人,她试图找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但从来没有取得成功。克莱尔还渴望拥有一段长久、稳定、并且恩爱的恋情,但多年以后,还是独身。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不幸呢?与她相反的是,她的邻居埃里克是个非常幸运的人,他说:“当我做出租车司机的时候,我可以开别人的好车,还能领薪水;我在赌场里做庄家的时候,我可以用别人的钱赌博,毫无风险;我想不出哪件工作是我不喜欢的。”一直以来,埃里克都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而幸运也时常光顾他,不仅给了他喜欢的工作,还给了他美满的家庭。那么,为什么倒霉的人老倒霉,幸运的人期待好运发生,好运就真的会降临呢?

专·家·分·析

每个人都有梦想和抱负,有的人想要在事业上飞黄腾达,有的人渴望成为一位着名的作家、艺术家或者电影明星;有的人则希望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一份长久稳定的恋情??但心理学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幸运者的梦想和抱负往往能够成为现实,他们期待好运发生的时候,好运就真的会降临;而不幸的人们很少能够在生活中心想事成,不管如何期待好运,最后总会落空。

1.幸运的人对未来的期待有助于幸运之神的到来

人们对未来都有一定的预测,有些人期待自己健康快乐,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将会痛苦悲伤。幸运者与不幸者相比,对于未来发生好事的期待要远远高出很多。

心理学上研究表明,幸运的人认为他们有90%的机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幸运之神的青睐;而不幸的人则总是认为一些所谓的好事根本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头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期望。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成就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积极期待的心理作用下,人们会朝着自己预想的目标前进,并为之做出努力。

上述案例中的克莱尔和埃里克,命运之所以会如此不同,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对未来的期待不同。在两种不同的期待之下,两人就会朝着各自期待的方向前进,后者自然也就成了不幸者或幸运者。

2.幸运者在失败面前仍不低头有助于幸运的降临

很多人哀叹自己命运的不幸,其实种种厄运多是不幸者自己制造出来的。如果不去参加考试,那么考试当然无法通过;如果不去努力找工作,他们当然会一直失业;如果不去约会,找到另一半的几率肯定会减少。而幸运者则不同,即使考试失败了,工作没找到,他们也决不会气馁;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幸运之神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多次努力之后,幸运肯定会降临。

上述案例中,克莱尔与埃里克除了对未来的期待不同,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工作中和感情上遭遇了挫折之后,就缺乏开始下一段旅程的勇气;而后者愈挫愈勇,总是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坚信努力就会有收获。事实的确如此,他成了幸运之神的宠儿。

分析要点

1.从幸运者与不幸者对未来的不同期待进行分析。通常,正面的期待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成就自我实现的诺言。

2.从幸运者与不幸者对待失败的态度进行分析。幸运者之所以幸运,是因为他们在失败面前不肯认输,不肯妥协、不肯低头。

心·理·建·议

如果你自己是这样(幸运者)的人:

1.肯定自己的好运

对自己的好运进行简单的肯定,这对于自己思考和感受的方式都会有巨大的助益。例如,每天早上,大声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今天又将是一个幸运的日子。”

2.树立幸运的目标

考虑在你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目标,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生涯上,你最希望获得什么。即使当成功的希望渺茫的时候,也要试着实现自己的目标,面对挫折时也要坚持到底。

如果你周围有这样(幸运者)的人:

1.向他们表示祝贺

如果你周围有时常被幸运之神青睐的朋友,在幸运光顾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向他们表示自己最真诚的祝贺;你的祝贺和支持会使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2.向他们借鉴获得幸运的经验

如果你周围有朋友是幸运之神的宠儿,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向他们借鉴获得幸运的经验。向他们请教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尊重,注意运用谦虚的说话方式和语气等。

同类推荐
  • 荣格谈心灵之路

    荣格谈心灵之路

    本书收录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一生的智慧经典。对荣格生平及思想进行的精心梳理,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极富有个人魅力,并带有强烈情怀的思想家的心灵之路。他卓越的思想及其丰富的人生价值理念,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缓解成长的压力

    缓解成长的压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显著和突出。
  • 男人心,女人心:来自心理咨询

    男人心,女人心:来自心理咨询

    本书通过实例分析了恋爱心理、婚姻心理、性事心理、情感心理、人际心理、处世心理、病态心理等。
  • 和心理专家谈谈心

    和心理专家谈谈心

    让专家帮你解开心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人的心理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烦恼和忧愁,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有的人能够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而有的人在面对一些困难和失意时,则会显得手足无措,陷入某种心理的沼泽地,困惑、无奈、悲观、痛苦。
  • 我的第一本心理调节书

    我的第一本心理调节书

    《心理学改革生活书系:我的第一本心理调节书》不是一本让你与心灵对抗的“战”书,而是让你与负面心理和平共处、化解矛盾的方法之书。掌控命运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去除负面的情绪与思想,调节内心的平衡,净化心灵的空间,你也可以生活在宁静与平和之中……每一种心理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当拆开华丽的包装时,我们可能会收到喜悦,也可能收到悲伤。与此同时,上帝还送给我们另一种点石成金的能力--让我们能够改变礼物的本质,改变自己的心理。掌握了这种能力,你就可以获得健康的心理,体验阳光的人生。本书恰好可以助你发现并驾驭这种能力,完善心灵,获得平和的内心。它是一本关于获取健康、财富的心灵书卷。
热门推荐
  • 唐朝的四季

    唐朝的四季

    没有重生,没有穿越,没有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只想缅怀一下曾经的那段时光。唐朝是一个名字,他的四季代表着他的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工作以后的事情。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才能学会多少,也许还不一定能学到多少。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葫芦娃那样一出生就能打妖怪的,毕竟,是人,不是神,而且是很真实的人。慢慢成长,慢慢学会成长,在不同的季节,看到不同的风景。
  • 夺神之路

    夺神之路

    吾之后辈终有一日夺回属于吾的荣耀!!!新人新书,望大家多加点评。
  • 真无趣修仙

    真无趣修仙

    偶得一本秘籍,开启史上最平凡最无趣的修仙...
  • 寒门公子

    寒门公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繁荣昌盛的大周王朝,风华正茂的少年们,开始了新的征程,一个属于文人的时代。“谁言寒门难出贵子?我卫烬,就是要打破这种规矩,让尔等高高在上的贵人向我低头!”
  • 基层班组长手册

    基层班组长手册

    基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单位和最小单位。基层班组系企业的最前沿阵地,凡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质量、效率、技术、安全等诸项指标,都须落实到班组才具有实际意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要以基层班组的工作绩效为依托,以基层班组的实战能力为基础。所以,基层班组长作为企业的兵头将尾,其作用绝对是不可低估的。加强对基层班组长的培训,提高基层班组长的素质,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显然是抓住了管理的根本,也抓住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 重生之人生游戏

    重生之人生游戏

    寒天重生了,夺了他人的机缘,获得了如无限种主神一般的存在,看他能否在能力者辈出的世界闯出一番作为。
  • 你我厌离

    你我厌离

    失去所有的你抛弃所有的我,终会离开,化为温柔。
  • 父母巧转变,孩子更优秀

    父母巧转变,孩子更优秀

    正所谓“上所施,下所效”,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那么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样掌握教育孩子的杠杆定律?怎样避免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呢?本书根据家长的需要,根据6~16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凝练出教子的精华,从良好的习惯、优秀的性格、出色的成绩、优异的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五个方面,从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入手,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给家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让家长通过1%的改变,99%地教育出好孩子。
  • 死亡黑域

    死亡黑域

    四奴州,被四大种族统治的小小地域便是人族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一代帝王从魔戒山而来,誓用自己的剑捍卫人族的地,一路成长,让人族摆脱奴隶之身!
  • 这样的生活着

    这样的生活着

    从出生到去世,我们一天一天的这样度过。有什么不同吗?还是要改变什么?我们能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