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38500000012

第12章 生命无常

学佛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长养慈悲和了达智慧的真理。学佛不是注重表相的东西,更不是沉迷在修学佛法的表面形式上。作为一个佛弟子,做人的修养、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要一天比一天减少,断除烦恼和增上功德,这才是修行的目的。

具有上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上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中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下等的悲悯与加持;根本没有信心之人,得不到三宝之丝毫的悲悯与加持。

佛陀在《指示无增无减性经》云:“舍利子,此法义,是佛之行境,是佛之所悟;舍利子,此法义,就算是一切的声闻、缘觉,通过自己的智慧,都不可能清净正确地明了、见到、思维,就更不用说那些普通众生了。除了通过对佛的信心能够证悟此法义而外,别无他法;舍利子,真正了义法义,只能通过信心来证悟。”

对上师三宝无伪的信心,是启迪智慧宝藏的先决条件,是证得心之本性的根本因素,佛陀在经中云:“胜义谛宜依信心而证悟。”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自生诸胜义,唯信即可证。”《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信心就像太阳,上师三宝的功德犹如雪山,上师三宝的加持就像流水。正如具德上师帕摩竹巴在《大手印五支证道歌》中说:“像雪山一样的上师四身上/如果虔诚心的阳光不照的话/加持的水就不会流出来/所以,请用专注的心去修持此虔诚。”

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三宝的坚定信心决不动摇;无论我们身处顺境,还是正在遭遇逆境,我们对因果的深信也决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对上师三宝的虔诚和对因果轮回的深信,是起初由心的深处生起,中间与佛教真理相伴,最终与究竟实相合一的。

当今时代的人们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识和理论,而真正缺乏的是对三宝的无伪信心和对因果的深信不疑。这才是我们无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需要从内在的满足开始。若能做到少欲与知足有什么好处呢?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正如《涅槃经》中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富有的人常常为管理钱财而烦恼;贫困的人往往为寻求生计而烦恼;老年人经常为养老治病而烦恼;年少的人往往为学习成绩而烦恼。毕竟是处于轮回,无论贫富贵贱,还是男女老少,都各有各的执著、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也是世间的事实。学佛就是为了让我们从轮回苦海中彻底获得解脱并圆满觉悟。

信与不信,因果就在那里,或善或恶,与你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信而不修,果报就在那里,或乐或苦,与你寸步不离,不毁不灭。

修而不悟,轮回就在那里,或生或死,与你痛苦伴随,不解不脱。

悟而不度,众生就在那里,或父或母,于你恩重如山,不孝不敬。

悟与不悟,佛性就在那里,或悲或智,与你同体光明,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

学佛人不要以消极的心态,为逃避责任和现实而选择修行,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愿意追求生命的觉醒之道而选择修行,毕竟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爱心和内心的觉悟是最大的收获。

追求精神良药的智者就像狮子一样伟大,追逐物质享受的愚人好比狗一般愚昧。当一块石头丢过来时,狮子根本不理会石头,但会观察石头是谁丢的;狗根本不会观察石头的来源,却盲目地去追石头。心,是诸法之根,万物之源。掌控了心,等于掌控了诸法;通达了心,等于通达了万物;降伏了心,等于战胜了一切。

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

家庭亲人因彼此关爱而和睦,人际关系因相互真诚而友好,工作事业因把握当下而成功,修行佛法因积福启慧而成就。酥油之灯因无风而点燃,爱心之灯因无私而明亮;太阳之光因无云而灿烂,智慧之光因无我而照耀。

以文字般若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观照般若让安定的心稳固,以实相般若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

以深信因果、取舍正当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专心行善、珍惜当下让安定的心稳固,以追求真理、启迪智慧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

经、律、论三藏是属于教法。戒、定、慧三学是属于证法。教法以闻思来通达,证法以实修去现证。印度的大成就者世亲菩萨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 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简单了解三藏和三学之间的关系。三藏为经、律、论,三学为戒、定、慧。 律藏、经藏和论藏教如何修持戒律、禅定和智慧。律藏的所诠义是戒学,戒学的能诠句是律藏;经藏的所诠义是定学,定学的能诠句是经藏;论藏的所诠义是慧学,慧学的能诠句是论藏。能诠句:用来表达的法句,所诠义:所表达的法义。

以清规戒律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禅修定力让安定的心稳固,以证悟智慧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这就是戒、定、慧三学的修行过程。

以闻思律藏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闻思经藏让安定的心稳固,以闻思论藏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这就是经、律、论三藏的闻思过程。

以认识烦恼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烦恼让安定的心稳固,以根除烦恼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

执著是苦恼的根源,放下执著,才能获得自在。关于放下执著,有些错误的认识,将放弃误认为放下,结果是修行越久,越会脱离生活。表面上自以为是放下,实际上是执上加执,迷上加迷。放下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执著,而是因人而异。放下好比爬楼梯,后放前追一般。因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须有次第。

我们从无始以来在此轮回的大苦海中,被贪、嗔、痴三毒所折磨,被苦苦、坏苦、行苦等三苦所煎熬,就像一个严重得病的患者一样非常可怜。如果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也没有闻、思、修佛法,根本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也无法证得心的本来面目——自生智慧。

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内在所起的一切意识, 当不明其性的时候,意识即是无明, 即一切业烦恼之根源;一旦证悟的时候,意识即是自证智慧,善缘的功德都会得以圆满。究竟的意义中,智慧不可得,一切诸法消融于穷尽之中。”穷尽——空性或者法界之义。

问:怎样才是正确的修行?答案是:以智慧去净化自己,以慈悲去感化他人,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只有正确地闻、思、修佛法,才会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只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才有能力彻底根除内心的无明。

不贪图钱财,不追逐名利,只愿知足常乐。生起出离心而趋向解脱,是放下对世间琐事的执著而获得。

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三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自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不执迷科学,不沉醉哲理,只愿证悟真谛。闻思佛陀的法教而实修实证,是净化心灵和启迪智慧的唯一途径。

当我散步时,看着地上的落叶,就想:同样是树叶,有些掉落在花园里,有些掉落在草原上,有些掉落在泥塘中,甚至有些掉落于悬崖之下。同样,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树叶,由于各自的业力不同,所去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往生净土,有的升入天堂,有的投生为人,还有的却堕入恶趣之中。当我看到每一片树叶时,感到既欢喜又悲伤!

有人说皈依佛,清规多,不自由,这是逃避学佛的借口,很不合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守规矩。为了好的前程,从小我们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为了事业成功,上班要遵守单位的制度;为了健康保障,治病要遵守医嘱……同样,即使佛教清规再多,生活再不自由,我们仍然要皈依上师三宝,否则要从轮回中解脱怎么会有保障呢?

学佛不是盲目皈依,而是小心谨慎地寻找良师。学佛不是盲修瞎练,而是依教奉行地踏实修行。学佛不是沉迷理论,而是身体力行地取得成就。学佛不是好高鹜远,而是系统次第地闻思禅修。学佛不是断灭念头,而是保持觉醒地回归本初。学佛不是向外着相,而是观照自心地显露本性。学佛不是追求神通,而是智悲双运地证悟佛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当今很多学佛人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住处宽敞、环境优美,有庄严的佛堂、昂贵的佛像和法器及各种珍贵的佛珠。表面上看来似乎学佛的条件很具足,然而,实际上内心并没有转向佛法,也没有通往解脱和趋向菩提,只是沉迷于佛教的外表形式之中,这意味着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罢了。

有一次我去海边散步。当我看天空时,天空仿佛告诉我,心就像天空一样广阔;当我看阳光时,阳光好像告诉我,心就像阳光一样明亮;当我看大海时,大海似乎告诉我,心就像大海一样平静;当我看沙滩时,沙滩好像告诉我,心就像沙粒一样放松;当我感受微风时,微风好像告诉我,心就像微风一样自在。

同类推荐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正一原始佛学是佛学的母体,其因果论和“迁流”观,蕴涵着辩证思维的内容,对后世佛学影响极大。因果论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众生的行为与其果报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二是宇宙万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关系。在原始佛学看来,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依一定的。
热门推荐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阳光之前

    阳光之前

    从北京到上海,从青葱校园的阳光平和到风雨社会的刀枪剑戟。也许命运从不曾眷顾,但永远不要忘记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 神探队长

    神探队长

    刑警队长周克被派往邻县,侦查一件特大杀人碎尸案,在侦查过程中,却发现了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嫌疑人在审判阶段翻供,死者又突然出现在法庭之上,一枚指纹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一场蓄谋已久的杀人案。继而一场火灾,让原本逐渐清晰的案件变得更加扑簌迷离;就在周克将案件推进时,自己却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
  • 从王府到皇宫

    从王府到皇宫

    人心最奇妙,也最是让人无法猜透,有时候爱一个人忽如其来,有时候恨一个人没有始终。当你不知道自己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漩涡之中,你想的绝对不仅仅是天下太平,而是独善其身,死道友不死贫道。本书不仅仅是斗争,还有人性险恶,还有较少的一些奇门遁甲,观相之类的东西,请勿考究。
  • 逆天神意

    逆天神意

    豪宅、美女、名车、鲜花……从默默无闻的高中生突然变成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幸运仿佛总是来得那么快!等等,好像忘了什么……从哪冒出来了这么多的妖怪!你说什么?阴谋?不,这不是阴谋,而是——神意!
  • 秦时明月之静看风云

    秦时明月之静看风云

    沐浴在风中,享受雨的洗礼!秦时明月在战风云!
  • 中昱传

    中昱传

    中昱,幼年遭变,失忆流浪,自生自长。其性坚毅,自立且自由。绝无青云志,但求一线之生。
  • 妖孽殿下:魅惑冷情阁主

    妖孽殿下:魅惑冷情阁主

    九州大陆上曾有一个传说,有缘之人可以见到倾城的店主,她会帮你实现一切愿望。这传说染上了瑰丽和梦幻的色彩,经久不息……时隔几百年,凤离城惊现于传说中极其相似的店,神秘的阁主与身份显贵的伙计,一起见证世间百态,看遍爱恨嗔痴。世间种种不过是因为一个执念,念由心生,悔时已晚矣。
  • 半夏盛伤:老婆离婚无效

    半夏盛伤:老婆离婚无效

    一场邂逅,令两人相识,最后修成正果,感情如漆似胶,是朋友眼中的模范夫妻。他宠她入骨,为了她可以不顾一切。一场误会,让她对他产生了怀疑,直到那一天,她彻底的爆发,选择了离去。他后悔不已,却挽留不了她的心。她的决绝离去,让他的心坠入到了深海,冰冷透彻。五年后,一切都已成为了过去,怪只怪自己当初太过自负。兜兜转转了许久,她又回到了他的身边。此时两人就像是陌生人一样,他发誓,总有一天会让她冰冷的心温热!他爱她,胜过爱自己,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 师叔快合道

    师叔快合道

    我说这是科幻,你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