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64700000002

第2章 异类名片,指认谁才是罪犯

(1)“真假罗杰”:19世纪英国影响最大的刑事案件

在1873年的春季,发生了一起海难,一艘船不幸沉没,大多数的船员与旅客遇难。船上有位叫做罗杰的男子,落入大海后,从此下落不明。虽然没有找到其尸体,但是人们大都认为他死了,就像其他落难者那样。不过他的父母一直拒绝这样想,而相信自己的儿子有可能得救了……许多年以后,有一个自称罗杰的人出现了,说自己当年被人救起,并没有死亡!那么,他说的是真话吗?

轮船遭遇风暴,罗杰下落不明。

1850年,希伯恩爵士夫妇产下了一个儿子,便是罗杰·;希伯恩。罗杰·;希伯恩是他们的独子,他自幼就过着优越的生活,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如此一年年过去,罗杰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

在22岁那年,罗杰加入军籍,因为世袭爵位,他便自然成为一名军官。加入军籍以后,罗杰为了磨砺自己,决定先作一次世界旅行。

就在1872年年底,罗杰从伦敦出发了。他的计划是,乘坐莱拉号轮船,前往美国纽约,途中经过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如果此行顺利的话,那么沿途下来,他的阅历将会大大增长。罗杰开心地踏上了莱拉号轮船,兴奋地向父母允诺,自己很快就会回来,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寄信过来。

这以后,希伯恩夫妇不断收到儿子寄来的信件,是从里斯本、喀布尔、开普敦……寄来的。从信里看得出,罗杰是非常兴奋的,见识也大为增长,领略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

然而,在1873年的春季,噩耗从惠灵顿传来了:莱拉号航船遭遇风暴,不幸沉没,绝大多数的船员与旅客都遇难了。至于罗杰,则下落不明。但是在很多人看来,罗杰一定是去世了。因为根据当时当地海域水温以及风浪的实际情况,罗杰生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这一消息传来,让希伯恩夫妇深受打击。他们不能接受独子去世的事实,依旧幻想着儿子奇迹获救。他可能漂流到某个海岛,被当地的居民救起了,他还会回到自己的家……

希伯恩爵士夫妇望眼欲穿了八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好消息。希伯恩爵士去世了,他没有后代,却留下了大笔的遗产。那么这笔遗产应该由谁来继承呢?按照英国贵族继承法,该由其家族的旁系继承人继承。但是直到这种时候,希伯恩爵士夫人仍然相信,自己的儿子还活在人间。在世界五个大洲的报纸上,她依旧执着地刊登着寻人启示。她许下承诺,说谁要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她将给予丰厚的报酬。

一个叫奥尔冬的探险家。

又过了一年,有人说发现了罗杰的行踪。罗杰并没有去世,现在正在澳大利亚。他现在的名字叫做阿尔图尔·;奥尔冬。奥尔冬遭遇海难以后,幸运地被当地的土著人救了。此后数年,奥尔冬生活在原始的岛屿上,过起了快乐的生活,竟乐不思蜀,长期不肯返回家乡。消息传出,奥尔冬成了一位传奇的探险家,受到很多人的敬慕。

希伯恩夫人为谨慎起见,对奥尔冬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考证,终于确认奥尔冬就是自己多年前失踪的儿子罗杰。她感到非常宽慰,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果真还活着。她立即将奥尔冬接回英国,并着手为其办理继承手续。然而,其他人大都不相信罗杰还活着,他们坚信奥尔冬不过是一个冒牌货,是一个彻头彻尾、无耻之极的大骗子。

希伯恩爵士的其他亲属们,都认为奥尔冬是一个高级骗子,所有人都竭力反对奥尔冬的继承权。他们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奥尔冬的刑事责任。那么,奥尔冬究竟是不是多年前失踪的罗杰呢?还是说,他真的只是一个骗子而已?由此,一场马拉松式的诉讼拉开了帷幕。

由于时过境迁,况且这起案件涉及欧洲、大洋洲两地,所以取证非常困难。整个诉讼持续了八年,直到希伯恩夫人去世,还是没有一个明晰的结果出来。希伯恩夫人去世以前,留给奥尔冬300万英镑。

马拉松式的诉讼尘埃落定。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马拉松式的诉讼案,终于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出现,是缘于原告方向法院提供的一份文书。这是一张商品买卖合同,签订于1870年。原告方说,上面留有奥尔冬的指印,那是奥尔冬在商行打工,与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国商人做生意时,按照华人的习俗摁下的。

原告方得知这一消息后,巨额买下了这张合同,并将其当作物证提供给法院。如果上面的指印真的是奥尔冬留下的,那么他就一定不是罗杰。因为罗杰在1870年,还没有出发旅行呢,怎么会在澳大利亚签订合同呢?

法院决定,取下奥尔冬的指纹,以便与合同上的指纹相比照。那时,指纹术已经在英国兴起了,其科学性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法官决定采用指纹术,来辨别“罗杰”的真伪。

经过比对,奥尔冬的指纹与合同上的指纹“极为相像”!这就意味着,在罗杰尚未出发旅行的两年前,奥尔冬就已经在澳大利亚的商行打工了!如今已是铁证,奥尔冬果然是冒牌货,根本就不是失踪多年的罗杰!

证据确凿,奥尔冬不得不低头认罪。原来,他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个继承不菲财产的机会,就与人合谋,冒名顶替了罗杰!至此,这宗马拉松式的诉讼案尘埃落定,奥尔冬因为诈骗,被判处14年监禁。

(2)伦敦诈骗案:骇人听闻的一大冤案

19世纪末,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起恶性诈骗案件。受害者多达二十余人,而且全都是女性!警方在经过侦查以后,终于锁定了一位名叫贝克的嫌疑犯,认为他就是行骗者。而且那些受骗的女性也做出证明,大都认为贝克就是骗她们的人!但是,数年以后,又一个模样相似的嫌疑犯浮出水面……

二十多名单身女性被骗。

1895年12月17日下午,伦敦某街道上,有位巡警正在巡逻。突然间,一个男人快步冲到他面前,说有个女人缠住他不放。他看上去约莫五十岁,一头白发,胡子密而长。巡警感到疑惑,心想还有这种事?刚过了两分钟,又冲上来一个女人,说这个男人骗了她;不仅如此,他还偷走了她的钱。她要求警察把此人抓起来。警察毕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就将两人都带回了警局。

据这位男性供述,他名字叫做阿道夫·;贝克。他说自己走在维多利亚街的时候,这位女人就冲上来,揪住他不放。他说他们素不相识,而她却挡住他的去路,并要求他还她两个小时的时间和一只戒指。他认为她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她纠缠着他不放,不管他走到哪里,那女人都尾随在后,所以他才找上了警察。

那位女人说自己叫奥吉莉娅·;麦松尼叶。一天,她去看花展,路上却被他叫住了。她觉得很困惑,因为他们并不认识。他问她是否是伊莲,她说不是。她这时以为他认错了人,而他连声道歉。这么着,两人就聊开了。聊天的过程中,他说这花展不值一看,他本人对花很有研究。奥吉莉娅听后,表示自己是个花迷,家里养有不少菊花。他当即询问能否让他看看她养的花。就这样,两人约好次日在她家见面。

第二天,他如约来到她家,自我介绍说自己是索尔兹伯里勋爵。两人相谈甚欢,他提到自己有20万英镑的收入,并邀请她搭乘他的快艇,和他一起到里韦拉游玩。不过,他希望她置办一套比较优雅的服装。奥吉莉娅想了片刻,就同意了。于是,他就为她列了一份服装清单,还以她的名义开了一张40英镑的支票,用以购买这些服装。不久,他叫她把手表和戒指交给他,说要拿去照原物大小,另买较贵重的手表和戒指。

然而,他离开了将近两个钟头后,还是没有回来。这时她又发现自己的另一块手表不见了,这才起了疑心。这么着,她急忙跑到银行,想把支票上的钱取出来。不过,银行方面的回答让她大为失望,银行方面称,根本没有索尔兹伯里勋爵的户头。

她情知上当,恨透了这位假“索尔兹伯里勋爵”。这天,她走在街头,无意间竟发现了他,于是与他纠缠起来。她声称,阿道夫·;贝克就是那个自称索尔兹伯里勋爵的人。她希望警方能够治他的罪。

接下来,警方就展开了调查,希望能将这起事件查个水落石出。警方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这一查不要紧,竟发现类似的报案者有22名之多,而她们都是单身妇女,说有个白发男人对自己实行诈骗。这名诈骗犯采用的诈骗手法,与奥吉莉娅所说的索尔兹伯里勋爵如出一辙。

那么,这名诈骗犯真的就是阿道夫·;贝克吗?

来自贝克的证词。

警方找来这二十多名受害者,而她们都指认阿道夫·;贝克就是行骗的那人。但是阿道夫·;贝克坚决不肯承认,贝克一再发誓说自己清白无辜,自己从未见过这些女士中的任何一位。他说自己在挪威有一个铜矿,收入相当可观,根本不需去干这种不齿的勾当。贝克的秘书也作证,他确实拥有一个铜矿。

不过细心的警方了解到,贝克常出入某家饭店,并在那里欠有了600英镑的账。他还借了秘书的钱,并且至今也没有还。另外,他对女色也不大挑剔……这诸多情况,似乎都表明他有问题。

就在12月18日,也就是贝克事发的第二天,警察局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有一个叫约翰·;史密斯的人,在1877年被判了5年监禁,原因就是诈骗女人。他聘请女人到他家去当女管家,当然这只是借口。接下来他就会借故开假支票,然后将女子的珠宝骗走。1877年4月20日,一个叫路易莎·;霍华德的被骗妇女认出了他。这么着,他被判了5年监禁。由于在监狱里表现良好,得以提前释放。他出狱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匿名信的作者认为,贝克很可能就是那个史密斯!

警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让先前逮捕、审讯过史密斯的两名警察辨认,结果他们一致认为,贝克就是史密斯,理由是相貌完全一样。这时贝克脸色发白,举起双手绝望地叫喊,说自己在1876至1877年,身在南美而并不在英国。他还希望警方从南美召来证人,他们将会证明他没有说谎。他还说这些女人全都认错了,他从未听过那个史密斯,不知他是何许人,而他自己也从未在英国坐过一天牢。

办案人员没有理会他的证词,认为他就是诈骗犯。这时有警员提醒说,在史密斯档案中有“深棕色眼睛”的记录,而贝克的眼睛是天蓝色的。另外,案件还有一个疑点,比如受害人安娜·;汤森在作证时说:“我肯定他就是那个人,但是当我听他说话时,心里又有点怀疑了。他在我家说话时,带有美国口音。”还有奥吉莉娅·;麦松尼叶,她在作证时说:“该罪犯右耳下脖子上有块伤疤,看上去像胎记。”但贝克并没有这块伤疤。

5月5日,陪审团认定贝克有罪,判贝克7年监禁。第二天,也就是5月6日,贝克被投入监狱,但贝克始终称自己是冤枉的。后来,贝克得以交保假释。为了上诉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断上诉,几乎倾家荡产。

迟来的笔迹鉴定。

1904年7月7日,贝克还蹲在监狱里,警方却抓住了另一个“贝克”。那位新“贝克”名叫威廉·;托马斯,与监狱里的贝克长得一模一样!他是因为诈骗被抓住的,而他行骗的手法与狱中的贝克竟完全一致。警方意识到,先前可能抓错了人,于是就再次把女证人请来指认。其中有些人难以辨清,不过还有些人认为,这个新抓来的威廉·;托马斯才是真正的罪犯。威廉·;托马斯有美国口音,而且其右耳下脖子上有块伤疤。这与证人先前的描述是一致的。

警方又找来笔迹专家,对贝克与托马斯的笔迹进行鉴定。笔迹专家找到那些受害女子的衣物清单,上面留有诈骗犯的笔迹。接着又找来阿道夫·;贝克与威廉·;托马斯两人的笔迹,进行比较。每个人的笔迹各有差异。结果发现,威廉·;托马斯的笔迹与那些衣物清单上的笔迹相吻合。这就说明,史密斯才是诈骗犯,而在监狱里蹲了许久的贝克,则是被冤枉的。这桩冤案终于大白于天下,贝克得到平反,约翰·;史密斯被送入了大牢。

(3)《蒙娜·;丽莎》遭劫:如何确定谁是盗贼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被珍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既然是传世名画,那么就会有对其觊觎的人。就在20世纪初的一天,有人潜进卢浮宫,悄悄偷走了这幅名画。这一消息传开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法国警方后来又是如何追回这幅画的呢?

卢浮宫里名画被盗。

提起列奥纳多·;达·;芬奇,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他一生创作过许多名画,尤其是那幅《蒙娜丽莎》,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这幅名画可谓是达·;芬奇的呕心之作,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达·;芬奇本人十分珍爱这幅画,无论去到何处,都带着它。后来,达·;芬奇去了法国巴黎,《蒙娜丽莎》自然也随身带着。达·;芬奇在法国逝世以后,这幅画作并没有回到意大利,而永久地留在了巴黎的卢浮宫。

如今,这幅名画依旧藏于卢浮宫里,被视为三大镇馆之宝之一。更有甚者,它还被誉为法国卢浮宫的“第一夫人”,这位“第一夫人”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百年。然而,在1911年8月21日晚间,一个职业窃贼悄悄溜进了卢浮宫,从展览馆的镜框上取下了这幅画,《蒙娜丽莎》就这样失踪了!

消息传开以后,舆论一片哗然,震惊了整个法国!根据当时的报道,当时有数以万计的人为此精神失常。法国警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尽快找到窃贼,将《蒙娜丽莎》这一传世珍宝带回来,带回到卢浮宫。警方立即展开行动,迅速封锁了全部边界,检查所有出入境人员的物品。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这幅名画很有可能就被转移到境外,到那时可就难办了!

神秘消失的嫌疑人。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终于有了眉目,一个名叫佩路基亚的人浮出水面。佩路基亚是一名盗窃走私的老手,长期游荡在欧洲大陆。警方认为这人有重大的作案嫌疑。早在1908年,佩路基亚就曾被法国警方处理过,所以说他是有案底的。警方再一仔细调查发现,就在案发的前几天,这人正在巴黎,而案发后,他竟然神秘地消失了!

那么,盗走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窃贼,是不是佩路基亚呢?警方也只是怀疑,并不确定,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窃贼在作案时,虽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躲过了戒备森严的保安系统,但是他在作案时,把指纹留在了画框上。警方提取了一枚完整的指纹!

佩路基亚先前被警方处理过,如果案子发生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或慕尼黑,那么侦破过程应该就会简单上许多。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些地方,警方早就在十年前就建立了犯罪人员指纹档案库。因此,警方只要按图索骥,在指纹档案库中找出佩路基亚的指纹卡片,就可以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作案者。

但是在法国巴黎,指纹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当时指纹技术刚从中国传到西方,还是一项极其前卫、新鲜的技术。广大公众包括绝大多数的警察,对于这一技术都不甚了解。也就是说,指纹技术在当时的欧洲刚刚兴起,并没有普及开来。法国巴黎虽然法办过佩路基亚,但在档案库里,只留下了他的人体测量资料,而没有他的指纹资料。

一波三折的指纹鉴定。

法国警方在欧洲同行的协助下,终于抓捕到了佩路基亚。但是直到这时,警方还是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佩路基亚就是盗走《蒙娜丽莎》的窃贼。警方决定采用指纹术对其进行鉴定,但是这遭到了伯蒂朗的阻挠。

伯蒂朗是法国人体测量学权威,同时也是高级警官。伯蒂朗曾经依照体制人类学的理论,发明了人体测量法,用于个人识别。他的人体测量法,自1885年起,就陆续在欧美警界得到推广使用。他信赖自己的人体测量法,而对指纹鉴定嗤之以鼻。实际上,人体测量法虽然在识别累犯中,有一定的成效,却也容易造成误差,并不能做到个体识别的唯一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法国侦破史上,伯蒂朗却是利用指纹鉴定破案的第一人。在《蒙娜丽莎》案件出现以前,他就曾以指纹术鉴定过罪犯,并取得了成功。那时起,就有人称赞指纹是唯一不会弄错也不会说谎的揭发者。然而,伯蒂朗本人却依旧拒斥指纹术的推广。有很多指纹学家曾企图说服伯蒂朗,但这人相当固执。

不过,尽管伯蒂朗不同意,警方还是采用了指纹术。经过鉴定,佩路基亚的指纹与画框上的指纹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佩路基亚就是偷走《蒙娜丽莎》的窃贼!佩路基亚后来也坦承了自己盗走了《蒙娜丽莎》,并交代了其藏画地点。在1913年1月26日,警方根据佩路基亚的交代,在法国边境一农民家中的床底下,终于找到了《蒙娜丽莎》!

(4)准新娘被杀:拒不认罪的嫌犯如何伏法

即将为人妻的女子突然被杀,凶手究竟是谁?当警方锁定目标,将疑凶抓捕归案后,面对疑凶拒不认罪的状况,警方又将采取何种手段,让疑犯吐出真相?准新娘被杀,齿模又将如何帮助警察确定谁是凶手……

结婚前夕,新娘被杀。

1978年6月21日傍晚时分,在木河镇艾克登大道979号,有人发现了一具女尸。警方接到报警电话后,赶到案发现场,展开初步调查。警方了解到,死者名叫卡拉·;布朗,只有二十多岁。她有一个未婚夫,两人马上就要结婚了。

她的未婚夫名叫马克·;费尔。警察赶到现场时,马克·;费尔就在那里,与他一起的是他的一位叫做汤姆·;费根包姆的朋友。警方了解到,就是汤姆·;费根包姆打的报警电话。就在前一天晚上,卡拉·;布朗和马克·;费尔在这里开了一个派对,来宴请帮他们搬进新居的朋友。两人果真是结婚在即。

派对过后,两人回到原先的寓所,打包剩下的几箱东西,准备次日晚间搬进新居。第二天早上,马克·;费尔去公司上班,卡拉则去整理新居。

马克下班后,先到朋友汤姆·;费根包姆家,然后两人来到马克父母家,把一座狗屋搬到他的新居。他们约在5点30分来到新居,到后,他们进去找卡拉,发现后门没有上锁。马克带汤姆参观房子,当两人来到地下室时,发现几个小桌子被打翻,到处乱糟糟的,沙发上和地上都湿漉漉的。两人这才警觉起来,意识到或许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他们赶紧找卡拉,结果在洗衣间门外,看到卡拉跪在地上,弯腰向前,双手被电线反绑,头部浸在一个装满水的桶里。她上身还穿着一件毛衣,但腰部以下却是赤裸的。两人惊叫起来,急忙把她的头从桶里拉出来,却发现她已经停止了呼吸。他们发现,她的脸蛋肿胀发蓝,前额有一道深长的伤口,下颚也有一道伤口,脖子上被绑着两双袜子,双眼大睁着。

邻居提供的线索。

警方初步判定,卡拉的头部曾受到过重创,凶器可能是房间里的电视架。她的死因是遭到勒毙,应该在头被按到水里之前,她就已断气。有一个问题摆在警方面前,那就是:案发前一晚,一大堆人都来到过这座房子,因此他们都可能会留下指纹,要从这许多指纹中筛选出凶手留下的指纹,简直难如登天。

警方对周围居民一一进行了问讯。隔壁邻居保罗·;缅恩告诉警方,在凶案当天,他大半个下午都在前门走廊上,和友人约翰·;普朗特消磨时间。普朗特说他当天上午,去当地一家炼油公司求职,之后到过缅恩家,但没多久就离开了。凶案前一天晚上,缅恩、普朗特及另一名友人,都看到了卡拉和马克在一群朋友帮助下,忙着搬家的情形。缅恩三人并没有受邀参加派对。

有邻居称,在凶案当天,一辆白车顶的红轿车停在979号门前。一位参加派对的朋友鲍伯·;路易斯说,他看到卡拉在门前车道,曾和一个“相貌粗野”的留长发男子交谈。后来证实,这名男子就是保罗·;缅恩的友人。

案子毫无头绪,警方于是加大了调查的范围。他们了解到卡拉的人缘很好,没什么对头、仇人。不过,卡拉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她母亲娇·;艾伦改嫁乔·;谢帕。卡拉和继父的关系非常恶劣。警方以为她的继父或有嫌疑,但经过调查,并没有什么证据能够将谢帕和凶案联系在一起。

调查工作展开后,警方对许多对象作了测谎,马克、汤姆及普朗特都顺利过关。保罗·;缅恩有一点问题,凶案当天下午他在隔壁家中,虽然他声称约翰·;普朗特和他一起在前门走廊上,可以证明他一直没离开家,但普朗特本人承认,他当天上午离开,去找工作,因此不知道缅思那段时间的行踪。缅恩的测谎结果虽然可疑,但也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证明他涉案。于是,这起谋杀案成了难以告破的难案。

齿模帮助警察确定凶手。

1980年6月,也就是卡拉遇害后整整两年,霍玛·;坎贝尔博士重新检视这起凶案的现场及验尸照片,彻查卡拉身上的伤痕到底是什么凶器造成的。通过精密检视,坎贝尔博士发现:她的几道深长伤口是由一把拔钉锤造成,而下颚及前额的伤口,则是翻倒的电视架轮子所造成的。另外,根据照片在强化后的影像,他发现卡拉脖子上有相当清楚的齿痕,其中有一个齿痕,没有和皮肤上的其他伤口或痕印重叠,可以和嫌疑犯的齿模作比对。

警方又将整个案件重新梳理了一遍,认为凶手无疑是在问过话的嫌犯之中,而且就在凶案现场附近。几位警探认定,在他们问过话的人中,有两个人嫌疑重大:保罗·;缅恩及他的朋友约翰·;普朗特。这两人于凶案当天都在隔邻,普朗特也曾喝过啤酒。这两人的供词一直有所出入,可以判定至少有一人说了谎。普朗特的测谎结果比缅恩的好,但在某些方面,普朗特似乎更加符合罪犯特征。

警方拿到坎贝尔博士的齿痕影像,然后与保罗·;缅恩、约翰·;普朗特的齿模相对照。结果发现普朗特的齿痕,与死者身上的齿痕完全吻合。普朗特于1983年6月出庭受审,7月间被认定有罪,被控谋杀及入侵民宅强奸未遂罪,判处75年徒刑。

(5)“绿河系列”: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连环杀人案

在西雅图南郊,有一条美丽清澈的河流,人们称其为“绿河”。绿河每日里静静流淌着,一如西雅图人那祥和而宁静的生活。不会有人想到,就在这条绿河上,会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连环杀人案……

见首不见尾的“绿河杀手”

那是1982年8月的一天,4l岁的罗伯特跳上他的橡皮艇,沿着绿河向西雅图的郊外划去。他经常这么做,他喜欢这么做。然而这一天,他将会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当他划到中途,突然发现清澈的河底里有一双眼睛正盯着他!

他心下大骇,探过身去仔细看,只见有一名黑人少女被水底的石头夹着,双目圆睁。尤令他感到恐怖、惊异的是,就在离这具黑人尸体半米远的石缝里,还立着一个半裸的白人少女!

看到这一幕景象,罗伯特吓得简直魂不附体。当他略微镇定一些的时候,就赶紧打电话报了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联邦调查局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对现场展开了勘察工作。他们在离河边不远的草丛中,又发现了第三具女尸。经鉴定,联邦调查局人员认为这三位受害者都是被人勒死的,并认为作案的是一名连环杀手,他们将其称作“绿河杀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绿河杀手”并没有住手,仍旧肆无忌惮地疯狂作案。遇害人数不断增加,最后竟多达49人!受害者全为女性,她们中的大多数是被扼死的。警方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受害者大多为妓女,也有一些是离家出走的少女。她们大多是在公共汽车站等车时,或是在廉价的汽车旅馆中卖淫以换取吸毒的金钱时,被发现失踪的。警方虽然掌握了受害者的一些情况,但对于凶手的情况,一直没有摸清。

凶残的杀手浮出水面。

差不多过去了二十年,这起罪恶的杀人案件一直没能告破,凶手仍然逍遥法外。于是,关于凶手的传言越传越邪乎。这时候互联网出现了,有些网迷专门设立了“绿河疑案”网站。这个网站,公开了49名被害妇女的照片和姓名,同时利用网站收集相关线索。当地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寻找绿河杀手”,这是由两名记者写的。

在这期间,警方继续侦查着。他们注意到了一名叫做加里·;里奇韦的人,认为此人有重大的作案嫌疑。里奇韦住在西雅图南边的市郊,相伴的是他的妻子与一只爱犬。他是夜班油漆工,在金沃斯卡车公司工作。1969年,里奇韦高中毕业,不久后便进了这家公司工作。警方开始对他展开了调查。从他的邻居们反映的情况来看,里奇韦这人多话、整洁、注重细节。接着,警方又走访了他的同事,其同事们觉得他个性怪异,甚至有点神经质。

1980年,里奇韦曾经将车停在西雅图塔柯玛机场附近的荒凉地区,使车内的一名妓女窒息。因为这起事件,他曾遭到指控。里奇韦当时宣称他出了钱,但这名妓女态度不好,不仅没有好好地为他服务,甚至还咬了他。他便感到很生气,于是就把那个妓女关在车里。

联邦调查局在进一步调查时,得知在发现尸体的几个现场附近,有人见到里奇韦的汽车出现过。甚至还有人证实,他曾与几名失踪妇女见过面。然而,仅凭这些证据,联邦调查局还不能把里奇韦送上法庭。

警方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很巧合的地方:里奇韦的朋友都叫他“G。R。”。这是因为,这两个字母是里奇韦名字的缩写;同时,警方发现“G。R。”也是绿河(GreenRiver)的缩写。而绿河,不就是尸体被发现的地点吗?这是不是昭示着什么呢?

在这起骇人听闻的“绿河疑案”中,考虑到被害者大多是妓女,于是一些女特工便受命装扮成妓女,引诱杀手露面。1982年年底,里奇韦曾主动接近一名这样的“妓女”。这曾令警方精神一振,但是他们随即发现,里奇韦并没有动杀机。所以,里奇韦在被关押了两周以后,就被释放了。

两年以后,也就是到了1984年,又一个女孩遇害身亡,名叫玛丽·;马尔瓦尔。由于这起事件的发生,联邦调查局再次盯上了里奇韦,对他进行了首次审讯,甚至还动用了测谎器。不过令警方感到沮丧的是,里奇韦成功地通过了测谎器的测验。那么,这是不是说明,真正的凶手并不是他呢?警方感到一筹莫展。

嫌疑人的唾液样本。

在1987年,联邦调查局搜查了里奇韦的住宅,并采集了他的唾液和头发样本。不过,当时侦查手段并不高明,以至于联邦调查局找不到强有力的证据,不能指定里奇韦就是绿河杀手。所以,最后警方不得不释放里奇韦。

在华盛顿州金恩郡,有位叫做汤姆·;简森的探员,一直致力于这起恶性杀人事件的调查。他始终相信,发生了这么多起谋杀案,即使犯罪分子拥有再高超的手段,也必然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所以他认为,该案还是有侦破的希望。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所有参与这起案件的警员、探员,都感到希望渺茫时,只有他一人没有动摇过信心。

到了2000年,DNA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在汤姆·;简森的建议下,联邦调查局采用这一技术,检验了里奇韦的唾液样本。检验的结果让他们兴奋得战栗起来,他们发现,他的DNA与最早发现的三具尸体上残留的凶手精液的DNA相吻合。既然如此,那就毫无疑问了,里奇韦就是那位恐怖的“绿河杀手”。接下来,警方逮捕了里奇韦。然而,里奇韦在被捕后,拒不认罪,竟同警方僵持了有两年之久。不过最终,在检察官的巧妙盘问下,里奇韦还是承认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丧心病狂呢?在谈到犯罪动机时他供认,他之所以杀害这些妇女,是因为他仇视女性。

原来,里奇韦曾被派到外国服役。退役后,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不料迎接他的竟然是一纸离婚协议书。他感到很痛苦,妻子竟然有了新欢。他不能原谅女人的背叛,于是就仇视起女人来。正是因为对女人的仇视日甚一日,所以就朝她们伸出魔爪了。他先是与受害者发生性关系,然后将其残忍地勒死。他认为这样一来,这些女人就再也不能抛弃自己了,而自己也就可以永远地占有她们了。

(6)盘根错节:美国小城命案是何真相

退休警长被发现死在了铁轨上,他是被人枪杀的。第二年,警方抓捕到一个嫌疑犯,在审讯过后,就将其投入大牢。但是犯人却一再否认自己是凶手!23年过后,警方重审此案,发现真相恐怕未必那么简单……

退休警长命丧铁轨。

约翰是一位退休警长。1977年7月22日这天的清晨,有人在爱荷华州的一段铁轨上发现了他——准确地说,是他的尸体。警方接到报案后,马上赶到现场,发现约翰死于枪杀。推测死亡时间该是前一天晚上。是谁枪杀了警长?也太胆大妄为了吧!

约翰警长退休以后,不想闲着,就做起了保安,为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他原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曾说,自己是一辈子的劳碌命,闲着让他感到难受。现在他却被人枪杀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尸体,就是在公司背后的铁轨上发现的。

警方对案情分析了好久,但是仍旧没有理出一个头绪。从现场来看,并没有留下什么打斗的痕迹。由于事发地点是在铁轨上,所以采样指纹也比较困难。究竟是谁枪杀了他呢?约翰是一名警长,曾有很多案件经过他的手,或许是哪个罪犯对其怀恨在心,因而要报复他。

互相矛盾的证词。

次年,也就是1978年,警方抓捕了一名嫌疑犯。这名嫌疑犯名叫哈林顿,才18岁。警方为什么认为他就是枪杀约翰警长的凶手呢?这主要是依据一个证人的证词。

这名证人叫做凯文。他称事发当天,自己和哈林顿溜进了约翰工作的公司,准备偷一辆汽车,结果被约翰发现,哈林顿就结果了他。警方凭借凯文的证词,判处哈林顿犯有一级谋杀罪,判其终生监禁,而且不得保释。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哈林顿一直坚称自己是无辜的,是被人冤枉的,从未有一次承认过自己枪杀过什么人。哈林顿这个凶手如此顽固,终于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方最初认为,哈林顿之所以不肯承认自己的罪行,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但是现在警方却有所动摇了——难不成,真冤枉了这人?

回想整个案件,最让警方感到棘手的就是,审判中出现了两份互相矛盾的证词!哈林顿是这样说的:案发当晚,自己并不在现场,而是在和几个朋友听音乐会;等音乐会结束后,他与朋友驱车闲逛,直到很晚才回家。一些证人证实了他的说法。

然而,本案的主要证人凯文,却讲述了另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版本:案发当晚,他和哈林顿驱车赶往案发地,打算偷一辆汽车。也有一些证人说,他们的确看到了哈林顿、凯文曾开车驶往案发地。

凯文称,他们到达那里后,他放哨,而哈林顿则前往车库去偷车。他知道哈林顿在其上衣口袋里,藏着一把手枪。不久后,一声枪响传来,然后就看见哈林顿从车库里跑了出来。两人赶紧开车逃离了现场。

当时,警方认为凯文的证词更有说服力,而他们也的确找到了一些看似可靠的证据,证明哈林顿就是打死老警长的凶手。所以,警方就抓捕了哈林顿,判其终生监禁。

那么,哈林顿果真是凶手吗?他为何就是不肯承认?

记忆中的案发现场。

时间转眼到了2000年,此时距离案件发生已经过去了23年之久,而哈林顿也在监狱里被关了22个年头。这22年里,哈林顿始终不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

4月25日,法威尔博士对哈林顿进行大脑测试,他所运用的是一项新技术,即大脑指纹系统。

“大脑指纹系统”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们在研究大脑的过程中,发明了很多探测脑电波的工具,并在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人看到熟悉事物的照片、文字时,脑电波就会出现短暂的跳跃,持续时间约为300~800毫秒,这种特殊的脑电波被称为P300波。当看到不熟悉事物的照片、文字时,P300波就不会出现。这就意味着,P300波反映了留存于大脑中的记忆。

后来,法维尔教授在P300波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并经过同行评议后,推出了利用所谓的MERMER波来确定大脑记忆的“大脑指纹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技术的准确率高达100%。

如果哈林顿的叫屈是没有道理的,他真的是杀人凶手,那么其记忆中一定存在着关于犯罪现场与犯罪细节的内容。那么在对其进行“大脑指纹系统”测试中,当他看到有关犯罪现场与犯罪细节——比如铁轨上血淋淋的尸体时,他的脑电波中就必然会出现MERMER波。

然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在对哈林顿——这位坐了22年牢的人——测试过程中,并没有发现MERMER波!也就是说,在其记忆中,没有案发现场与犯罪细节的内容。因而,法威尔博士断定,本案的主要证人凯文当年说了谎话!

哈林顿在蹲了22年监狱后,终于洗脱了罪名。那么凯文为何要做假证呢?原因很简单,他之所以如此处心积虑陷害别人,是因为想逃脱惩罚。原来,他才是该案真正的凶手!

(7)连续杀人:第一个典型女性案件

1989年12月13日,佛罗里达州沃卢西亚县公安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报案人说,他们在一片垃圾场里发现了尸体。警方迅速赶往事发现场,立即展开了调查。

报案人是三个人,以捡破烂为业。当他们在垃圾场搜寻废金属时,骤然闻到一股臭味。他们感觉这臭味不同寻常,就循着味道走去,结果看到了一件油布衣。令他们感到大吃一惊的是,竟然有一只手从里面伸了出来……

垃圾场里的尸体。

调查人员在案发现场忙碌起来,着手进行现场取证。专家对现场拍了照,用录像机拍摄了一些必要的场面,并进行了相关的测量。法医揭开了油布衣,还从尸体上揭开了两张薄纸板。尸体是脸朝下的方式躺着的,锁骨以上全都腐烂,呈黑色,爬满了蛆以及别的昆虫。将尸体翻过身之后,法医发现其下颚已经没有了,掉出了一副假牙。死者衣着完整,但右脚的鞋掉了,口袋也翻出来了。

调查结果显示,就在几天前,在事发地点稍北的地方,有人发现了一辆被丢弃的凯迪拉克汽车。追查结果表明,车主是一个名叫理查德·;马洛里的人。此人今年51岁,是一家电器修理厂的老板,当时已报了失踪。法医从档案中,找到此人酒后开车被逮捕时摁下的指纹。

第二天,法医在对尸体进行解剖时,从尸体袋内捡到了一颗从尸体身上掉下来的子弹,另外还在胸腔取出了三颗子弹。接下来,通过高科技手段,法医又提取了一系列指纹。法医将这些指纹与马洛里进行比对,发现完全吻合!这就表明,死者就是理查德·;马洛里。

事情过了六个月,又一名死者被发现了;过了五天,又有人被杀。随后,接二连三地死人,先后有七个人死于非命。这些死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成年男性,而且都是在佛罗里达中央公路被谋杀的。警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这些死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究竟是谁如此狠毒,竟接连犯下了七桩命案?凶手跟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究竟有何深仇大恨?

嫌疑犯的两张画像。

各地警方通过资料汇总,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杀人犯连续干的,所有死者汽车的标志,都被清除了;就连车上的指纹,也被擦得干干净净。

在此期间,又有一具尸体在马里恩县被发现。死者名叫吉登斯,但与前面的死者有所不同,他是被0。38口径的枪打死的。因此可以说,除了吉登斯外,其他案件都有类似的因素。

侦探们获得了重要线索:7月4日,有人看见两个相貌粗野的女人,她们丢下了属于彼得·;西姆斯的汽车。而彼得·;西姆斯正是死者之一。

按照目击者所描述的特征,警方画出了这两个人的画像:其中一个女人,薄嘴唇、小眼睛、鬈曲状的金黄色头发;另一个女人,圆圆的脸,戴着棒球帽。警方将嫌疑犯草图分发给全国各地警署,并且在许多网站的新闻节目和《今日美国》的报端发起了通缉。

效果很快就得到了显现!新闻播放的当天,就有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打来电话,说他认识草图上的两个女人,一个叫迪丽亚·;迪·;穆尔,另一个叫李伊·;布拉霍维奇。这两人曾向他租过一辆载货汽车。男子还说,她们是同性恋者,性情残暴,恨死了男人。

从佛罗里达执法局的电脑检索资料中,警方查到了穆尔和布拉霍维奇的驾驶执照,发现她们还有犯罪记录。布拉霍维奇曾用过一个化名,叫做加米·;马尔什·;格林。

与此同时,警方开始检查事发地区的典当商店,寻找任何可能属于这些死者的东西。12月6日,有两件属于理查德·;马洛里的东西,在第二大道的一个当铺里被发现,包括一个巡警雷达侦察器和一部照相机。那个典当的女人自称“加米·;马尔什·;格林”,这让警察精神一振。

根据法律,在典当的收据上,她必须摁上右手拇指的指纹。警方用指纹鉴定自动化系统,对这个收据上的指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虽然拇指指纹的棱面特征非常明显,并且找到了一些个性化特征,但是并没有完全配对。

关键的拇指指纹。

专家查阅了更多的指纹记录。终于在1990年12月22日,发现了一张吻合的拇指指纹!这个指纹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洛里·;克里斯坦·;格罗迪”的人。警察在查询档案时发现,她曾在1986年被逮捕过,原因是私藏武器。她偷来一辆汽车,在其前座下面藏了一支装有子弹的0。22口径手枪,并且在她的肩袋里还有一些子弹。

从监狱的档案里,警方找到了格罗迪的照片。经过对照,警方眼前一亮:这张照片同苏珊·;布拉霍维奇的照片相吻台,而这个证据又指向那个名叫李伊的女人。

经过不懈努力,指纹鉴定专家又验证出:格罗迪的指纹,竟然同在一名死者的汽车里留下的指纹相吻合!在此期间,调查人员确认,李伊曾用过这样一些化名:洛里·;克里斯坦·;格罗迪、卡米·;马尔什·;格林、苏珊·;林恩·;布拉霍维奇……她实际上就是艾琳·;卡洛尔·;沃尔诺斯!此人系白人女性,中等身材,淡褐色头发,棕色眼睛,在少年阶段就有逃学旷课和扒窃的恶习,此后更是犯下了众多罪行,包括:持枪抢劫(1982至1983年服过一年多刑)、盗窃汽车、拒捕、扰乱社会治安、袭击殴打他人、伪造支票、滥用枪支(从行进的汽车中开枪)……

案情越来越明朗,于是从1991年1月5日,警方开始调动人力进行逮捕工作。他们在奥克斯港一个酒吧,侦查到了沃尔诺斯的行踪,并对她实行了全程监控,进而找到了她的窝点。警方终于以私藏枪支罪逮捕了她。当时她身上没有携带武器,警方虽找到了她的衣箱和皮包,但没有发现0。22口径的手枪。

至于另一位嫌疑犯,沃尔诺斯的朋友、同伙迪丽亚·;穆尔,也在宾夕法尼亚被警方逮捕。沃尔诺斯承认了她杀人的经过,但始终认为自己是出于自卫才杀的人。她告诉侦探,她的手枪隐藏在罗斯湾的水里。警察找到后,经过鉴定,发现用这支手枪试射的子弹,同杀死理查得·;马洛里的那些子弹完全吻合。

至此,这起曾轰动一时的谋杀案终于尘埃落定!

(8)港区爆炸案:罪犯是“三枚指纹的人”

英国伦敦曾经发生过一起“港区爆炸案”,引起了世界目光的关注。对于这起爆炸案,英国警方曾一度手忙脚乱,直到他们找寻到了关键的那三枚指纹。

令英国安全部队手忙脚乱的爆炸案。

1996年2月9日晚上7点,一声巨响震惊了英国伦敦!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平和的夜晚,竟会与爆炸事件联系在一起。爆炸发生自一辆卡车,造成2人死亡,将近40人受伤。

“我们加班一直到很晚。下班后,走向车站的途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强光,传来一声巨响,然后我们都被震倒在了地上。我看到水管都被炸开了,满地都是玻璃碎片,四处弥漫着灰尘、烟雾……”

一个目击者这样描述着爆炸案。这一爆炸案发生在伦敦的金丝雀码头上,这里是集团财富的象征,坐落着欧洲第二高度的办公楼。爆炸案发生以后,英国安全部队一时间手忙脚乱,显然大出意外。

伦敦警察厅的反恐小组,对于这起爆炸案迅速展开调查,但是并没有很快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从表面上看,仅南部码头区车站边上有一个大弹坑,那当然是因爆炸而造成的,唯一的线索就是一个警官所描述的可疑车辆。

垃圾场里的可疑车辆。

可疑车辆?

那位警官在帮助清理现场时,回忆说自己曾见过这辆车。他这样一说,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根据他的描述,刑事模拟画像人员画出了那辆卡车。画成以后,一辆福特平板卡车呈现出来。这辆卡车经过改装,可以装载汽车。

嫌疑卡车成像以后,刊载于媒体报纸上,以期能有人提供线索。果然,这一措施很有效,不久,就先后有850人给警方打来电话,称自己见过这辆车。其中有一个人表示,就在爆炸案发生前的几天,他曾经见过这辆车停在10英里外的一个工业区。他说有俩人曾把上面的拖车卸了下来,而拖车现在还在原地。

警探对于这个线索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线索。于是,警探们迅速赶到那片垃圾场,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废弃的拖车和一个轮胎。在拖车里面,还有一些什物,比如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图表、杂志,一套北爱尔兰的车牌以及其他一些垃圾。警探对转速图表非常在意,因为它记录了速度、汽车行驶的起点与终点。根据这些,警方得以追溯卡车之前的活动,并一直追溯到了卡莱尔。

警方了解到,这辆卡车是四个月前在卡莱尔被拍卖出去的,买主开着它到了北爱尔兰。警方找到车牌档案以及高速公路电视监控录像,发现卡车在爆炸前一个月又回到了英国本土。那名制造爆炸案的嫌疑犯,在卡莱尔的同一个汽车旅馆里曾住过两次。

旅馆里的100枚指纹

警方找到那家旅馆,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警方去到以后,经过仔细勘察,终究没有失望。房间虽然已经被打扫过,但是刑事人员还是提取到了100枚指纹,并从汽车旅馆人员那里提取指纹,以便加以排除。当然其中有一些指纹,与旅馆工作人员的指纹相吻合。但是,有一枚在烟灰缸处提取到的指纹,却与任何一个清扫人员的指纹都不吻合。也就是说,这枚指纹很有可能就是嫌疑人留下的。

与此同时,在卡莱尔以南270英里处,伦敦警察厅指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在仔细地检验那些从拖车旁边收集来的垃圾。

两个月过去了,警方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他们在一张来自渡口的餐券上,发现了一枚并不十分明显的指纹,而这枚指纹竟与从烟灰缸上提取的那枚指纹相同!

此外,在一本曾在雨水中浸泡了两个星期的杂志上,技术人员也发现了一枚指纹,而这枚指纹与那两个指纹都吻合。如此一来,嫌疑人再不是无迹可寻了,这让警方非常振奋!警探们给嫌疑人取了一个绰号,叫他“三枚指纹的人”。

然而,警方随后并没有在指纹库中找到这个目标指纹,也就是说,嫌疑人在这之前并没有犯罪记录。因没有其他头绪,调查便只好暂时被迫中止。

1997年4月,英国空军特种部队袭击了北爱尔兰南阿尔马,逮捕了爱尔兰共和军一个现役部队的一些士兵。这个部队曾经执行过一些狙击暗杀活动,犯下过许多罪行。对这些士兵的一次例行检查中,有一个人的指纹竟与港区爆炸案元凶的指纹极相似!再仔细比对,竟发现,他的指纹与元凶的指纹是一致的!这名指纹的拥有者,名叫麦克阿道尔。他就是那位“三枚指纹”的人!

于是,这起港区爆炸案终于揭开了谜底!麦克阿道尔对于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承认自己就是制造港区爆炸案的凶手。1998年6月25日,这位“三枚指纹的人”被判处25年监禁。

(9)连环枪案:谁是制造噩梦的凶手

2002年10月间,美国发生了一起连环枪案,全美上下极为震惊。警方虽使尽浑身解数,企图尽早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但凶手极为狡猾,与其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警方一度被牵着鼻子走。后来,凶手由于太过狂妄,终于出现了一个漏洞……

12天,12起枪击案

2002年10月14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瀑布教堂市又发生了一起枪击案,案发现场是在一家购物中心的停车场。当晚9点15分左右,一女士在购物完毕,准备同丈夫一道开车离去时,突然头部中弹,当场身亡。据悉,死者现年47岁,是联邦调查局情报分析员。

接到报案后,大批警车在直升飞机的掩护下,蜂拥赶到现场,全面封锁了停车场周围的交通要道。警方不能不对这起案件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从10月2日开始,至今,不过短短12天,在华盛顿附近发生了12起枪击案,而且所有的案件都惊人地相似。该晚发生的枪击案,位于弗吉尼亚州瀑布教堂市,同样是在华盛顿附近,是在华盛顿特区以西5公里的地方。

短短12天,发生了12起枪击案,造成9人死亡,2人重伤,这让美国警方大为震惊。究竟是谁如此丧心病狂呢?

第一起枪击案发生于10月2日下午5点20分。在蒙哥马利县的一家杂货店,一颗子弹穿透了窗玻璃,贴着收银员的后脑,打在对面的书架上。不过幸运的是,这起枪击事件,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收银员侥幸逃过一劫。

就在第二天,也就是10月3日,凶手开始大开杀戒,一天之内,竟枪杀了5人。10月4日,凶手又将枪口对准了一名中年女子,开枪将其击伤。凶手并未罢手,在10月7号早晨8点09分,又在一校门口,将一位只有13岁的中学生击伤……就这样,12天内发生了12起枪击案,造成9人死亡,2人重伤!

一时间,华盛顿以及周边地区的人们,人心惶惶!自9·;11事件后,这里的人们就一直饱受恐怖主义与炭疽病毒的困扰,而连环枪击案的发生,无疑又造成了令人紧张的恐怖气氛。这个神秘的杀手残暴至极,在短暂的时间里竟杀了这么多人!而且这人不分对象,每次都是远距离一枪命中,委实令人提心吊胆!

凶手是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

警方从弹道痕迹判断,这一系列突发的枪击案应该为同一人所为。理由是,所有子弹都发射于同一支狙击步枪,为223口径。不过,这类狙击步枪共有17个品种。也就是说,虽然枪支的种类得到了确定,但是要从购枪渠道来找寻线索是相当困难的。要知道,在美国,有经销枪支执照的商店多达30万家,分散于社会中的枪支有2亿支。

那么,凶手为什么要开枪?他还会继续作案吗?凶手是来自于恐怖组织吗?还是说,是同情恐怖主义者所为?这些问题都相当棘手,竟致一向神通广大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都是一筹莫展。

突然间,警方有了一个吃惊的发现:这起连环枪击案中的伤亡数字有些离奇,竟然暗喻着“9·;11”!从第一件枪击案开始,到10月14日的这12天里,凶手共发了12抢,其中第一枪属于失手,之后的11人全被击中,有9人死亡。所造成的伤亡数字倒写后,便是“9-11-01”!这组数字正是恐怖分子袭击世贸大楼的日子。难道,凶手是伊斯兰极端分子吗?或者是本·;拉登的“基地”恐怖分子?消息传出,广大公众更加惶恐,警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论如何,都要尽快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

22日这天,警方接到报案,说蒙哥马利县又有一人被枪杀。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这起枪案与先前的枪案是同一人所为。警方原以为凶手已经罢手了,如今看来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而这起枪案的发生,打破了之前“9·;11”的预言。与此同时,凶手竟发出威胁,称:“无论何时何地,你们的孩子都不会安全!”凶手可谓嚣张至极,这一威胁无疑带来了更大的惶恐。

杂志封面上的指纹。

警方在进一步勘察现场时,在附近的草丛中发现了一张“塔罗”纸牌,上面写着一行字:“亲爱的警察们,我是神。”塔罗纸牌,是用来算命的,总共有18张,分别标有“升迁”、“幸福”、“结婚”……但是,凶手留下的这张纸牌上,写着“死亡”!

在凶手看来,他正与警方玩着一场斗智斗力的“超级游戏”。凶手似乎没把警方放在眼里,还要将这一游戏进一步升级。蒙哥马利县公共信息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开门见山,称自己就是连环案的狙击手,并要警方赶往亚拉巴马,因为那儿也发生了一起枪案。

亚拉巴马位于美国南部,与墨西哥接壤,距离华盛顿有数千公里。警方将信将疑,但还是派出一队人赶往那里看个究竟。不久后,就从亚拉巴马传来消息,说9月21日,当地一家酒店发生了一起枪案,有一人被枪杀,一人受伤。警方赶紧做了弹道检测,以证实这起案件是否是连环枪案的凶手所为。这一检测不要紧,警方惊讶发现,此案的子弹竟真的是制造连环枪案的那支枪所发射!

原来,在亚拉巴马发生的这起枪击案才是第一案!也许是因为枪击案太多,警察没能及时比对全美所有枪案的弹道痕迹,因而没能将这关键的第一案纳入连环枪击案之中。侦探们再次仔细搜查该现场后,有了一个可喜的发现:作案者丢弃了一本杂志,而在上面留有一枚指纹!应该没有疑问,这枚指纹就是嫌疑犯的!

随后,警方通过全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在海关入境人员的指纹档案库中,找到了这枚指纹的拥有者——约翰·;马尔沃。此人今年只有十七岁,是牙买加籍的非法移民。警方开始对这人的背景展开调查,发现他的继父穆罕默德参加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并曾在部队中获得过“专家级”奖章。

警方迅速展开行动,擒获了穆罕默德与马尔沃父子。警方在他们的车中发现了步枪、瞄准器、三脚架……经过检验,该车做了改装,他们在后备箱钻了一个孔洞,使得人可隐蔽在车内进行射击。连环枪案所发射的子弹,就是出自他们的枪。毫无疑问,这对父子就是连环枪案的制造者。至此,震惊全美的连环枪击案终于告破!

(10)银行抢劫杀人案:花季男孩为财埋葬青春

四名正处于花季的男孩,为了获得不义之财,竟然决定铤而走险。他们应该感到后悔,因为自己的这一轻率而鲁莽的决定,不仅伤害到了他人的性命,也终将会葬送自己那宝贵的青春。他们的金色年华,只能在监狱中度过了……

女子存款被袭致死。

2007年3月22日,3时33分。

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在一自助银行内,有位女子正躺在血泊之中,看样子是被人杀害了。警方问报案人具体地址,回答说是在江宁路931号。民警和医护人员不敢延误,匆忙赶到了案发现场。到场后,他们发现该女子身负多处刀伤,确认已经死亡。

警方很快查明了死者的身份,系上海某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案发之时,她正在自助银行内存款。自助银行内安装了摄像头,于是警方就调阅了案发时的现场录像资料。资料显示,案发当日3时12分,受害女子走进自助银行,而一名年轻男子也紧随着走了进来,他穿着一件土黄色的外套。不多会儿,这名男子就拿出藏在衣服里的匕首,狠狠地刺向被害人。经过一番搏斗,被害人倒在地上。

这个时候,另一名男子又冲了上来,试图去抢被害人身上的背包,但是没有成功。那名女子坚决护住自己的背包,死死地抓住不肯松手。后来冲上前的这名男子,身穿白色立领外套。两名男子终究还是放弃了她的背包,匆匆逃离了现场。

对于这两名犯罪嫌疑人,上海警方刻画出了他们的体貌特征:两人身高均在160公分左右;年龄不算大,瞧上去应该都在15岁到20岁之间;行凶男子留着长发,另一男子则留着长鬓角。

四名犯罪嫌疑人。

侦查人员不仅调阅了自助银行里的监控录像,对案发现场周边的监控录像也仔细调阅了一番,因为这能帮助确定凶手的逃跑路线。不过他们这样做,又得到了意外的发现!

原来,犯罪嫌疑人并不是两个人,而是四个人!那么,另外两人藏在哪儿呢?他们就守在银行门外,为的就是帮忙把风。从他们的分工来看,这无疑是一起有预谋的抢劫案,事前是经过了一番部署的!

4月2日下午,专案组在走访中,获取了一条非常重要线索:有人称胡某有作案嫌疑,因为这人与协查中的一名男子十分相似。胡某的老家是安徽宿松,他是来上海打工的。

无论如何,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胡某其人。三天后,即4月5日,犯罪嫌疑人胡某、张某,双双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向抓捕组投案自首。当日晚20时许,第三名嫌疑人魏某也被警方抓获。至此,漏网的只剩下犯罪嫌疑人周某。

4月6日16时许,周某坐上了离开上海的火车。他以为这样一来,自己或许就能顺利逃跑。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并不如意,终究还是被警方截获。经过15个昼夜的缜密侦查,上海警方终于成功告破发生在市中心的“3·;22”自助银行抢劫杀人案。涉案的四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铤而走险,葬送了花样年华。

四名犯罪嫌疑人的年龄都不大,其中胡某年仅15岁。胡某于2006年2月来到上海,先后结识了老乡19岁的魏某、17岁的张某以及16岁的周某。由于臭味相投,四人便时时聚在一起。他们一起找工作不成,于是就产生了抢劫的念头。他们的打算是,一旦顺利抢到钱财,就离开上海,返回家乡。

据他们交代,事发当天3时许,他们自康定路就一直尾随着被害人,沿江宁路由南向北行至案发自助银行处。到了那里,魏某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把匕首,将其交给了胡某。魏、周2人的责任是在外望风,胡某则进入现场,对被害人实施伤害。

胡某劫得了被害人的一个钱包,但失望的是里面只有40块钱。张某随后进入现场,试图抢走被害人的背包,不过没能成功,因为受害人死死抓住就是不肯放手。由于案发时,被害人已经在自动存款机上完成了存款程序,所以犯罪嫌疑人并未劫得更多的现金。

他们正值花样年华,却为了获得不义之财,就铤而走险,终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1)封面女孩:失踪17年的阿富汗女孩

在198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6期的封面上,印着一个阿富汗少女的照片。她目光忧伤,激发了世人对阿富汗难民的无比同情。人们都认为,这张照片堪称经典,浓缩了阿富汗人民的苦难。十七年后,人们记起这位女孩,想要了解她更详细的情况。经过查访,一个名叫阿拉姆的女性疑为那个少女。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究竟该如何确认呢?

震撼世人心灵的照片。

拍摄这张阿富汗少女照片的人,名叫斯蒂夫·;麦科里。他在1984年12月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营采访,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震撼了许多人,被评为《国家地理》杂志100幅最佳照片之一,后来它又无数次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杂志、海报上,甚至被印在名贵的地毯上。斯蒂夫·;麦科里也因为拍摄了这张照片,获得了当年的“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金奖”。这个奖项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它是一个专门颁发给特别有勇气、特别出色的美国摄影记者的最高荣誉。

那个时期,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封面上的那个阿富汗女孩,原来住在一个叫阿卡玛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开始了逃亡生涯,离开了家乡,一路流浪来到巴基斯坦,最终在难民营里安顿下来。她本是一个花季少女,但经历了种种磨难,跟无数的阿富汗难民一样。无须任何的言语,人们就能从她的眼睛里,读懂她和她的祖国的遭遇。她的那双眼睛,似乎能穿透别人的魂魄。

摄影家麦科里当时很匆忙,加上没有翻译,所以没来得及问那个女孩的名字就走了。他回到华盛顿,洗出这张照片以后,马上就认识到这张照片的分量。他这才意识到,先前不论多匆忙,也该详细问清女孩的状况才好。他可能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当麦科里以及许多新闻界的同行,想了解这位女孩的真实身份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们回头去找的时候,在那所难民营里,已经没有了女孩的身影。即便是她的家人或其他亲人,也都一个不见了。

时间到了2002年,美国对阿富汗开战,理由是剿灭“基地”组织。这时候,麦科里再一次想起了照片上的那个阿富汗女孩。于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麦科里决定,再次去寻找那个神秘的阿富汗女孩。当时,距离拍摄照片的时问,已经过去了17年。

一个叫做阿拉姆的女孩。

有几个人自称是那个封面女孩的亲戚,还接受了美国和英国媒体记者的采访。这几位“亲戚”说,女孩的真实名字叫阿拉姆·;比比,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在反恐怖战争爆发后不久,她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里去了。

当记者提到,阿拉姆为何要躲美国人时,这几个人便绘声绘色地讲开了。据他们说,在1996年的秋天,阿拉姆·;比比一家有了新的邻居。不过是有了一个新邻居而已,这和她躲避美国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位新邻居不是别人,正是本·;拉登。这位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恐怖分子,正四处寻找一处安全的避难所,后来就来到了这里。阿拉姆·;比比会说英语,于是就做起教师来,而当时本·;拉登正在物色一个家庭教师。拉登很有钱,对儿女的培养当然出手阔绰。可是根据穆斯林的传统,他只能找一个女性教师。所以,他就选中了阿拉姆·;比比。她当时并不了解拉登,之所以答应,纯粹是出于糊口需要。

那几位自称是封面女孩的亲戚的人,是这样对记者讲的。这则消息一经报道,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其轰动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时隔多年,这张照片再度成为西方国家的关注焦点,很多记者又开始探寻起了她的下落。十七年后,摄影家麦科里再一次来到阿富汗,自然不为别的,也是为了寻找那个女孩。

独一无二的虹膜结构。

2002年年初,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了找到那个女孩,特地组织了一个寻访团,前往麦科里十几年前遇见那位女孩的难民营。这个寻访团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虽然一时没有找到女孩的下落,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位知情人士。知情人认出了照片上的女孩,并且告诉寻访团,那个女孩叫霞尔芭·;古拉,是普什图族人,现在依然活着。

得知这一消息后,寻访团立即兴奋起来。他们根据这条线索,在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了古拉。古拉现在已经做了母亲,有三个孩子。不过时至今日,霞尔芭·;古拉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麦科里在难民营里为她拍照的情形。

然而,她是否真是那位封面女孩呢?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即便是麦科里本人,也不敢断定,毕竟世界上不乏相貌相似的人。而且从外貌看来,这位名叫古拉的母亲,虽然依稀有封面女孩的模样,但毕竟也有着不小的差别。很多人悲观地认为,那位封面女孩很有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为此,寻访团邀请了汤姆斯·;穆希诺来帮忙鉴定。这汤姆斯·;穆希诺是何许人也?他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法医鉴定专家。穆希诺赶来后,将麦科里十几年前拍摄的照片与这次拍摄的照片,进行面部放大和对比,做出了肯定的结论。穆希诺的理由是,古拉眼睛的虹膜类型和眼中的细小斑点,都与麦科里于十几年前所拍摄的照片上所显示的完全一致。

什么是虹膜?虹膜就是瞳孔外缘间的环形组织,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汤姆斯·;穆希诺介绍,在“独一无二”性方面,虹膜甚至超过了指纹。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虹膜相同或重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用虹膜来确定和识别身份,无疑是非常科学的!

巡访团不虚此行,终于找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位阿富汗女孩。

同类推荐
  • 鹤惊昆仑(上)

    鹤惊昆仑(上)

    《鹤惊昆仑》是“鹤-铁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昆仑派老侠鲍振飞(人称鲍昆仑)的弟子江志升恃才而犯禁,诱里邻之妻,遭师傅清理门户。其子江小鹤(成名后改号江南鹤)少年遭遇家变、遭受欺凌,后矢志复仇,其间又与鲍振飞孙女鲍阿鸾之间产生爱情。
  •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

    专为小学生打造,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扫清字词障碍,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在快乐的阅读中健康成长。
  • 黑塞童话集(黑塞文集)

    黑塞童话集(黑塞文集)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新版10卷本文集,名家名译,收入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诗歌、散文、童话与画作,全面展示黑塞创作生涯。本书为国内首部黑塞童话集,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畅销德国百万销量,纷扰世界中的心灵桃源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同时深受东西方通话传统的影响。从他十岁时创作的《两兄弟》,到他1933年写就的最后一篇《鸟儿》,它们见证了黑塞试图运用这一体裁记录自己身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尝试。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疑问和梦想,都在艺术童话的世界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 初刻拍案惊奇·肆

    初刻拍案惊奇·肆

    《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共有短篇小说40篇,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一是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等。其二是描写婚恋的作品,写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贰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如《张溜儿巧布迷魂阵,陆蕙娘立决到头缘》、《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等。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划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历来评价甚高。
  • 士为知己者死:刺客之心

    士为知己者死:刺客之心

    潜伏在历史中的无间行者刺客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中国古代,刺客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令无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太史公在《史记》中也特别为刺客们写了《刺客列传》。纵览历史长河,刺客们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本书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著名的刺客专诸、要离、预让、聂政、荆轲的传奇故事。他们为了信念和承诺,视生命为浮尘,在刀光剑影中挥洒游侠义气,所体现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精神。
热门推荐
  • 邪颜

    邪颜

    林来仪,二十一世纪的集团总裁,天不亡她,穿越时空,她成为了天凤王朝的公主,身份尊贵。却不想因为天生体弱让人大做文章,被皇帝送至皇宫中的一处荒岛,无人问津,自生自灭。她发誓,宁可负天下人亦不让天下人负她。这辈子,既然老天爷重新给了她生命,那么她会留着这具苟延残喘的身体,好好的活着,绝对……
  • 成长传说

    成长传说

    她,生活了21年才发现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甚至自己都不是汉族了,而是来自一个巴蜀苗族姑娘,一个胎记竟然有着一段传说和神秘力量,被有心人利用。而聪明善良她,救了,痴情呆萌的他。他们的爱情成长故事,在若干年之后,成为了一段传说
  • 本小姐穿书时还未成年

    本小姐穿书时还未成年

    在过十八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第五安死了,,,因为一个男人,老男人,一个二十三岁的老男人!可能上天看她的貌美如花,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给了她一次复活的机会。从此第五安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可是为什么这个把<我弄死>的<老男人>要缠着我不放!
  • 生筱行

    生筱行

    一生的悲伤,也是一世的过往诺今朝一日,谛许三千,便随之而去。情,总是一种缘分……
  • 万界至尊同盟

    万界至尊同盟

    作品简介:在对抗一个究极魔神的无尽悠久的万界大战中,由万界至尊们组成的同盟最终还是不敌无限接近无敌的究极魔神,盟主仙都木琉璃也在最后一战中受到了重伤,并失去了大部分的力量与记忆,在同伴们的保护下,才勉强得以脱离,逃到了一个相当偏僻且荒芜的世界…为了打败不断摧毁着一个又一个世界的究极魔神,她将重新召回她的盟友…————————————————————PS:没有角色的话,就没办法更新哟…所以,还请喜欢这个作品的读者们多多参与到本作的制作当中来。可以选择当反派或者中立野怪NPC等等任何角色,甚至是个智能道具…这随你们创造,但是,前提是要独立合理且有趣,作者才会加入到作品当中去。(同人NG!)
  • 黑天明王传

    黑天明王传

    一个文明失落之地,一个光明与黑暗明显分隔之地,当虚微醒来的时候,穿越还是重生?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还活着,并想办法活得更久一些……
  • 让我在前世的烟雨中等你

    让我在前世的烟雨中等你

    也许只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才会让一个人成长痛到不能再痛,以为就不痛了爱到不能爱了,却依旧在梦里,爱着他我也不明白,爱情究竟是什么毒,让我如此,放不下
  • 瑾花

    瑾花

    对于林瑾来说,对父亲的和生活厌恶已经让她无可奈何。但是在她的生命里有些人的出现让她想要努力的变成像她名字一样的木槿花,坚韧的活着。
  • 暖颜倾城

    暖颜倾城

    早晨,一抹暖阳散射在暖颜乱蓬蓬的头发上。此时,她正听着耳机想他,而另一个他却在想她。。。。。。。(更文慢,可以养肥再一起看)
  • 巅峰对决:马云马化腾争霸风云录

    巅峰对决:马云马化腾争霸风云录

    这是一本关于马云马化腾两人的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原来的PC电脑端到现在的手机支付端,我们的生活正因为互联网在渐渐发生变化,而马云马化腾作为互联网两大巨头,他们的一个决定或许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马年开年之际,“二马”在发红包,打车软件领域如火如荼的开展争夺,随后在互联网区域各种“圈地,强强联合”,比如腾讯牵手京东,阿里牵手360等等一系列事件,因此我们相信马云马化腾他们一定是在“谋划”着做大事,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作为,我们才能深入的获悉身边的世界在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