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49000000005

第5章 中国三大经济带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苏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当时的背景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京、津、沪、苏等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1.4.1 北京市的城乡一体化

根据本课题组文献检索和考察,在我国由政府下达课题正式开展“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当数北京市为第一。北京的城乡一体化缘起于郊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强化于解决郊区“一个不足”、“三个滞后”的矛盾(即经济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体制改革滞后)。从1986年起,北京郊区开始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由此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以后研究领域不断拓宽,1989年研究城乡协调发展问题,1995年着手北京城市化研究,1996年市政府正式下达了“北京郊区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课题。受市政府委托,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城郊区经济研究所牵头,与该中心的区划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北京市农林业科学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北京市统计局农村调查队、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等六个单位联合成立了“北京区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课题组”(以下简称“北京市课题组”),这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最早的课题组。

该课题组1997年对法国巴黎大区(相当于巴黎郊区)进行了专题考察,1998年开始按照北京市委的要求对北京市近郊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改造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后又拓展到郊区城市化研究。该课题组历经数年研究,于2000年完成了“北京郊区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系列成果,取得的成果包括专题研究报告15篇,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本,其一,赵树枫主编、陈光庭、张强编著的《世界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这些成果对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取得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形成了若干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对领导部门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近两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仍然继续城乡一体化研究,黄序主编的《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班)一书汇集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近几年关于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强研究员为主持人组成课题组,1999年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大城市地区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99BJY051),该项研究成果对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取得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形成了若干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对领导部门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此项研究成果已编辑《新世纪北京郊区城市化探索》一书即将出版发行。

我们认为,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研究目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它所形成的有关理论和政策观点,不仅对北京而且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研究和实际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4.2 上海市的城乡一体化

上海市政府关注城乡一体化研究和实践也较早。上海的城乡一体化缘起于中心城区工业向郊区扩散的需求,继续于中心城市和郊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1984年上海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城乡通开”、“城乡一体”概念,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这年7月,上海市成立了城乡工业协调小组,其任务是把市区工业向郊区扩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1985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1986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市政府确定虹桥镇等13个集镇作为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试点,要求各级干部要用“城乡一体”的全局观念处理好“300”与“6000”(市区面积300、郊区面积6340平方公里)的关系。上海城乡一体化加快了步伐,至九五末,上海以“三环十射”为轴线,由“中心城——新城——县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五个层次构成的城乡一体化体系初步显现。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理论研究的进行。

2000年,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发起,与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合作,组成“上海市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上海市课题组),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开始了系统总结和研究,2002年出版了最终成果《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研究成果散见在其他出版物中,比如莆国民著《上海发展战略引论》一书的第九章“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上海市城乡一体化总体构想、战略措施、政策建议。袁以星主编的《上海“三农”决策咨询研究——2003年度上海科技兴农软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中,“上海郊区加快推进‘三个集中’的行动纲要”,即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研究,“上海郊区城市化与农民土地问题研究”、“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上海市的城乡一体化问题。

我们认为,目前上海城乡一体化实际进程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他们多方面的实践对于其他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4.3 江苏无锡市的城乡一体化

苏南无锡的城乡一体化起源于农村现代化的试点。苏南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源地,无锡是“苏南模式”的核心区域。与北京、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与郊区不协调发展的目的不同,无锡的城乡一体化是从“三农”现代化出发的。

1980年代初期,无锡在全国率先进行9乡镇20村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中期扩大到29乡镇195个村,试验内容也由侧重农业现代化转向农村现代化建设,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思想,在全国率先发展和壮大了乡镇企业,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农业投入制度,逐渐形成了“三为主一共同”(即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集体所有为主;运行机制以商品经济为主;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路子,成为苏南模式最常见的特征表达,孕育出“华夏第一县(江阴)”“神州第一郊”和“天下第一村”(华西)。进入90年代,无锡创造性提出“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发展思路,后来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约化、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以下数据系作者实地调查时获取,截止2003年底)

(1)经济发展:全市GDP1901.2亿元,人均43155元,排在全国地级市的第二位,仅次于苏州(GDP280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265.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如果把全国计划单列市放在一起比大约在14~15位。

(2)工业化水平:全市工业增加值1093.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5%(三次产业结构2.8/57.5/39.7);全市有财务报表和建立了统计制度的乡镇企业36267家。其中,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3371家,在境内外上市的16家,还有18家企业进入了上市的3年辅导期。乡镇企业职工全年平均105.83万人。

(3)城市化水平:全市非农业人口272.77万人,占61.6%,其中集中在市区的人口219.6万人(包括原无锡县改成的两个区——锡山区、会山区在内)。

(4)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2.8%;农业利用三资13亿多元,其中工商资本4.5亿元、民营资本2.9亿元、外资4300多万美元);粮食播种面积115万亩,粮经播种面积比例为4.5/5.5;建成万亩农业示范园区4个,万头养猪场16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省级143个、农业部一级的5个,累计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2万亩;农业龙头企业116家,其中国家级1家(朝阳集团,市场中介型,拥有蔬菜和瓜果两大批发市场)、省级11家,市级34家。

(5)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居民收入可支配11647元,农村居民纯收入6329元。

但无锡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同样十分严重。2002年的90个镇中,工业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的有3镇(江阴、周庄、华士),而工业销售额低于10亿元的17个镇,占19%;全市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村有213个,而收支难以平衡的村占了1/3(全市2000年有2088个村、118个乡镇),有12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2002年为5860元、2003年入6329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8月1日,召开市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并特邀市人大、市政协、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和苏南发展研究所等长期关心研究“三农”工作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共同研究部署“三农”工作调研活动。此次调查包括战略和对策方面共15个课题,即:统筹城乡政策接轨研究;统筹城乡空间形态结构布局研究;统筹城乡经济形态结构布局研究;统筹城乡社会形态结构布局研究;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的对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措施;关于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绿化造林的对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的对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税征收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关于加快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措施;关于健全农村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动员了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研究机构开展大范围调研,形成了调研文集《发展、改革、统筹——无锡市“三农”工作调研报告汇编》。在该调研报告汇编中最显眼的是《统筹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研究报告》《统筹城乡经济结构布局研究报告》《统筹城乡社会结构布局研究报告》、《统筹城乡政策接轨研究报告》,这四份专项研究报告将对下一步无锡全市推动城乡一体化产生重要的咨询参考作用。

我们认为,无锡市城乡一体化的这些做法或“抓手”尤其值得浙江省借鉴。无锡市围绕统筹抓规划;围绕规划抓重点,即抓住城乡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资源整合四个重点,城乡资源整合中特别注意将农业向城市二、三产业延伸、开发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城区企业出城入园、走向专业和特色园区,商业体系和物流中心的布局;围绕重点抓改革,即抓住建成区内的区划调整、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等。

1.4.4 浙江省的城乡一体化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是省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前十年,浙江省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就得以快速发展,1990年浙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世纪之交,我国“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矛盾凸显,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浙江逐渐确立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的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思路。2002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十届人代会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浙江的城乡一体化经过了20多年孕育,因此一开始就表现为省府主导、各级推动、多元经济参与的猛烈而有效的实际行动。与这个过程相联系,浙江的城乡一体化研究在近两年发展非常快。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别于2004年上半年就“浙江省‘十一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研究”进行重大研究课题招标活动,中标省社科规划办重大招标课题的除本课题组以外,还有浙江大学课题组(浙江省农办顾益康副主任担任组长),浙江省委党校也中标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课题。2004年6月25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经济建设规划院、浙江日报社联合主办“统筹城乡发展研讨会”,会议集中讨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浙江城乡一体化”问题。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编《城市化:统筹城乡新发展》一书,汇编了省内外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最新成果。2004年底,浙江省委将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

浙江“新乡村运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蓬勃兴起,是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最有意义的大事。这场新乡村运动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全省的“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义乌的“大五化”、“小五化”建设,即“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农田标准化(土地整理)、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其中“城乡一体化”被进一步分解为以旧村改造为中心,实现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绍兴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金华市的“康庄工程”。台州的“五化一平进村活动”等。相对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而言,当前长三角“新乡村运动”具有全新的目标和内容。包含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乡村工业集群、旧村改造和城镇化整体推进、土地整理或农田标准化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等,几乎囊括乡村现代化的全部方面。“新乡村运动”展示出鲜明优势和时代特色:它不是学者倡导的实验,而是政府领导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在“两个率先”的催动下颇具运动的声势;它体现出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农民的现代化),城市资本和技术支持(反哺),城乡、工农业、经济和社会协调推进等鲜明特色。

我们认为,浙江与北京、上海、无锡等的区别在于:浙江省城乡一体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不只是一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及其郊区的协调发展问题;而是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精心营造若干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城市郊区农村中心城镇,追求省域内的快速、持续、和谐发展、整体推进现代化、共享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目标。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比北京、上海、无锡的任务更加艰巨。

同类推荐
  •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

    该书以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为统领,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核安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今中国的国家安全状况,以期引起国人对当下国家安全的全面关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国家安全保障。
  •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道路漫长而艰辛;作为农民大国,农民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 政治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政治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追踪政治经济学的国际研究前沿,促进我们对世界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了解、把握与借鉴,并促进国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未来三年,将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书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热点,对房地产调控、医疗改革、行政改革、自贸区建设、人才危机、世界能源格局、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观点独到,语言犀利。作者或援引、或驳斥了吴敬琏、郎咸平、林毅夫、迟福林等多位名家学者的观点论断,分析了中国将在未来三年遇到的难题和风险,讨论了中国面临的改革和转型困境。
  • 怎样做新时代合格党员

    怎样做新时代合格党员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的会议、文件精神要求,紧扣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详细回答了怎样做新时代合格党员这个课题,明确合格党员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标准。
热门推荐
  • 返法还源

    返法还源

    渔家小子吴惧带着心爱的狼狗虎子第一次单独出海捕鱼,突遇诡异风暴,意外来到神秘小岛,开启了他们的传奇故事。。。
  • 花开彼岸奈何桥

    花开彼岸奈何桥

    都说佛以慈悲为怀,心中有大爱,能感化万物,能够普度众生;为什么独独彼岸感受不到慈悲与爱,为何这众生之中独独没有她
  • 美女如云之贴身高手

    美女如云之贴身高手

    故事从一所影视学院开学开始,来自农村的叶晨本以为自已就这样一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过去,但一次意外他得到一份传说中不知真假的阴阳诀,更奇怪的是还有一个很像人的骷髅,它会走、会动、更会装逼打人······各种美女也纷至沓来,叶晨表示压力很大!
  • 我真不是神探啊

    我真不是神探啊

    获得一枚运气骰子,抛掷骰子可以改变一整天的运气,从而获得无限接近案件真相的机会,于是,一个神探诞生了。。
  • 菩提子

    菩提子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善恶有报,如影随形;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道好轮回,善恶终有报。作恶多端的少年由于某种原因踏上修仙路,到底是我命由天定,还是浪子回头,全由己数!。
  • 烟雨人生

    烟雨人生

    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一次次的历史变迁。百姓们也随着历史的大潮起伏沉浮,上演着一幕幕或相似或不同的人间悲喜剧。我试图用我的笔,录下这汹涌大潮中的一星飞沫,录下这些布衣百姓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这是《浪潮》三部曲的第一部——民国初年,江南临江县祝家桥柴村首富柴永康家“六小姐”柴春梅,与破落户赵福祥之子赵汉昌自小订亲。柴家提出退亲。谁料柴春梅却一心扑在赵汉昌身上,两人竟至私奔。富商梁子奚次女梁寒烟,因和柴春梅有龃龉,有意与之争风,使出各种手段挑拨他和柴春梅之间的感情。柴永康将两人找回,并给了他们六十亩田。梁寒烟设计引诱赵汉昌进了赌场,将六十亩田全部输光。柴春梅和赵汉昌自觉无颜,再次离开了祝家桥……
  • 万古一仙

    万古一仙

    仙,万古一梦,痴了多少修士,乱了几世红尘。多少红颜悲白发,多少英杰叹白头。这一世仙路又将开启,战歌已响,群雄角逐,这一世究竟能否有人可以踏出那一步,打破腐朽问长生?
  • 老榆树下的旧梦

    老榆树下的旧梦

    梦,很美,新梦,更美,可是,旧梦,却不用定美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梦,噩梦、美梦……也许你还不知道,在一个地方,根本没有任何梦,也不知道梦是什么,一个追梦女孩,来到了老榆树下,为村里的人们追随美梦,她会成功吗?
  • 爱情公寓之挚爱一生

    爱情公寓之挚爱一生

    这么多年过去,我没有守护好我的承诺,愧疚的他消失了很多年,多年过去以后再次相遇,秦明和大力之间到底是快乐还是悲伤呢?
  • 小神明

    小神明

    科技大爆发,信息大爆炸,工业大革命,这是一个神明隐去的年代。娱乐至死,法理至上,这是一个不信因果、不看轮回的年代。纯粹的神明,简单的神明,单纯的神明。神明不是大道阴阳,神明也不是森罗万象。神明应该只是一道精神,一道简单平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