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56400000075

第75章 明清彩绘瓷

彩绘瓷可分釉下彩、釉上彩与斗彩。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红而言。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是彩瓷生产的主流。

明洪武官窑所烧青花瓷的特点是色泽偏于暗黑,装饰上开始改变元青花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而有较多的空白。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瓷器中,有一件洪武官窑青花云龙纹盘残器,外壁青花、内壁模印,均为云龙纹,内底绘如意云三朵,颇显疏朗。

永乐、宣德时因宫廷所需、对朝贡使节答赠及郑和下西洋所用礼品及商品多为青花瓷,故产量急剧增加。这时期青花最大的特点是色泽浓艳深翠,像宝石蓝一样,花纹中有自然形成金属光泽的黑疵斑点。两者相映成趣,被认为是无法模仿的永、盲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这是因为此时所用青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即伊朗钴料“苏莱马尼”。永、宣青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形盘、碗相对减少,造型日趋清新、精妙。另外有些器物是仿西亚器形,如天球瓶、洗口如意耳扁壶、执壶、花浇、鱼篓尊、折沿盆、盘座、直流壶、扁壶等。这些器物已成为中国与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与贸易交往的实物证据。

成化、弘治时期青花的特点是青色淡雅而无黑色斑点。这是因为成化晚期使用的青料是产于江西乐平的陂塘青(也叫千等青)的结果。陂塘青经过精细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能烧出柔和淡雅的青色来。

正德时期的青花瓷胎体厚重,釉色闪青,使用青料较为复杂,既使用过发色浅淡的陂塘青,也使用过江西瑞州上高县天则岗所产的无名子(亦叫石子青),发色为浓中带灰。晚期可能还使用过回青料,色调浓重鲜艳,蓝中微泛红紫。正德青花瓷较为特殊的是多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来装饰,内容多为《古兰经》的语句、赞颂真主安拉和贵圣穆罕默德的句子,以及圣训格言等。

嘉靖青花在明代有较高的评价。因它所用青料是以回青与瑞州石子青相配合而成,能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因而它既没有永、宣青花的黑疵斑点,也无正德青花只用石子青而产生的浓中带灰色调,而且比成化时青花所用陂塘青要显得浓艳。如果回青与瑞州石子青配合的比例恰当,烧出的青花则显得“幽菁可爱”。

万历官窑生产的瓷器数量下降,青花瓷的产量也有所减少。万历早期青料仍用回青,中期以后多用浙江所产的浙料,青花发色不佳,有“粗恶不堪”之评,但也有蓝中微泛灰的色调,颇显沉静。

明代景德镇民窑亦大量生产青花瓷,而且数量远远超过官窑。民窑为商品生产,要求数量与质量并重,不可能像官窑一样不计成本地一味追求产品之精细,同时在技术力量、原材料的供应等方面也不如官窑实力之雄厚,而且在造型、纹样等方面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故从总的方面来看,民窑产品质量要逊于官窑产品。但也要看到,民窑既要生产廉价的民间所用的大路货,也要为皇亲国戚、达官显宦等上层人物生产一些高档产品,故民窑中亦不乏精品。

清代青花瓷仍在彩绘瓷中占有统治地位,是景德镇瓷器中的大宗产品。

清顺治朝仅延续十八年,当时国家处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战争不断的社会环境中,制瓷业受到很大的破坏,但仍烧制了一批较好的青花瓷。其特点是胎体厚重,釉略显青白,酱色口,青花色调较灰暗,器形有日用碗、盘和炉、瓶、净水碗等祭器,纹饰多为人物、花卉、洞石、云龙、异兽。顺治青花瓷的造型、装饰等与明晚期的基本相同,没有创出新产品。

康熙朝共六十一年,所产青花瓷超越明代,较其后雍、乾时期亦佳。其特点是颜色鲜艳、青翠如宝石蓝色,莹澈明亮。所用青料是来自浙江绍兴、金华地区的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不过这些国产青料经过精心提炼,发色鲜艳。康熙青花的第二个特点是层次分明。这是由于工匠掌握了“分水”技法,即把料水分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色料,能够有意识地将所描绘的物象以深浅不同层次的色调表现出来,甚至在一笔之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层次分明的着色方法能渲染出明暗、浓淡有别的色彩情调,具有国画中“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康熙青花的第三个特点是装饰题材多样。

雍、乾二朝之青花瓷不如康熙朝之艳丽,且多为仿明之作。

釉里红烧烧于元代中期,晚期已能生产出线描女物故事的釉里红瓷,还能与青花共施于一器,烧成青花釉里红瓷,但尚不能熟练地掌握这种技术。

明宣德时期烧制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制作精细,发色鲜红夺目,代表了明前期的制作水平。明中期以后釉里红器少见,但未间断。故宫博物院藏万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婴戏纹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碗外壁绘青花顽童五十七人和一对夫妇,釉里红点缀于人物衣饰及所持器物中。内壁绘青花朵云、七珍八宝和麒麟,釉里红饰于七珍八宝之中。此碗代表了明中晚期釉里红烧制工艺的水平。

清康熙时期的釉里红呈色稳定,多为淡红色,并有“中和堂”款的青花釉里红器的烧制,以青花绘亭台、树干,以釉里红绘花朵,两者呈色均较淡。康熙时青花釉里红器还有绘青花龙和釉里红龙相结合的双龙图案,及青花、釉里红相配合的花卉图案。更为突出的是能烧制出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色相结合的釉里三彩。这是康熙时首创的一种新工艺。

雍正时釉里红呈色鲜红,成品率高,对铜红的呈色作用已掌握到很成熟的地步。其时所制青花釉里红桃果高足碗,青叶和红桃的色泽都十分鲜美,达到了竞相吐艳而又和谐的艺术效果,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明清彩瓷是指釉上彩而言。釉上彩瓷是高温(1150℃以上)烧瓷、低温(700~900℃)烧彩二次烧成的彩瓷。这种技法是磁州窑首创的,该窑所烧“白釉红绿彩”开明清彩瓷之先河。釉上彩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温色釉的化学组成属于氧化铅一氧化硅(Pb0-Si02)二元系统,釉上彩则在二元系统的组成中,再以硝的形式引入氧化钾而成氧化铅一氧化硅一氧化钾(Pb0-Si0-K20)的三元系统。明清釉上彩瓷的兴起,是与其时能烧制出胎体薄、胎质细腻洁白的高质量的白瓷分不开的,只有以这样的白瓷做底,才能展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单彩是指在烧好的瓷器上施以单色彩,然后二次入窑低温烧成。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釉上红彩龙纹盘就属此类。该盘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灯光透映时两面花纹叠合为一。此盘入窑前先在底足涂上一层高岭土,烧成时由于其中含有氧化铁而呈匀净的淡赭红色,这是洪武瓷独有的特征。红彩可能是用矾红料加以适量的铅粉,再掺以含有牛胶的水调和而成汁状,用笔蘸汁在瓷器上绘彩,再经低温烘烤而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明代釉上红彩制作时间较长,几乎没有间断。

刻填绿彩是先在瓷胎上刻出图案花纹、施透明釉(刻纹部分不施)高温烧成,然后在刻花部分施绿彩,以低温二次烧成。这种在素胎上直接施绿彩的器物以成化、弘治时期为多。

红绿彩是在白瓷上施以红、绿二彩,多为嘉靖、万历时期民窑所产。

色地彩瓷是指色地单彩瓷而言。其种类很多,有黄地红彩、红地绿彩、黄地紫彩、黄地绿彩、黄地蓝彩、柿地绿彩等,多为二次烧成,有的品种要三次烧成。如黄釉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然后浇上黄釉、二次入窑,以900℃左右烧成黄釉器,再用铁红料按需要填图案花纹,第三次入窑,以低温烧成。这样就把原来要烧的黄釉红彩变成红地黄彩了。色地彩瓷在嘉靖、万历时期多有生产。

五彩指的是单纯釉上多色彩绘瓷,即在烧好的瓷器上用红、黄、蓝、绿、紫等色彩绘,经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这与下面所谈的青花五彩不同。

文献记载,五彩出现在宣德时期,但迄今未见有遗物发现。不过从西藏萨迦寺所藏明宣德御窑青花五彩碗来看,宣德时期既能烧制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器物,更应能烧制单纯的釉上五彩。传世的成化、弘治、芷德时期的釉上五彩较少,故宫博物院保存有成化五彩缠枝芙蓉罐、弘治五彩松竹梅盘等。嘉靖、万历时期的纯釉上五彩仍然较少,色彩主要是红、黄、绿三色,而无蓝色。明末清初时期的多为民窑所产。康熙时期釉上五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一是所用白瓷特别白,有失透乳浊感,因而能把五彩的色阶充分表现出来。二是发现了黑彩,特别是蓝彩,使以前的釉下青花、釉上五彩改为纯粹的釉上五彩,釉上蓝彩较釉下青花更为浓艳。三是康熙五彩多用黑色或红色勾线,以平涂法填彩,由于烧成气氛掌握的比较恰当,故色彩鲜明,因而人们称康熙五彩为“硬彩”。四是康熙官窑五彩多为小件器物,装饰题材以龙凤、番莲为多,画风比较拘谨。民窑有大型器物,装饰题材丰富,不仅有习见的婴戏、八仙祝寿等,而且也有戏曲故事画,多出自《西厢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说岳全传》等有关内容。

在回风上,山石树木仍以南宋画院的斧劈皴为主,人物线条则颇为老练。这些是民窑产品装饰所受束缚较少、敢于创新的结果。五是康熙五彩除了白地彩绘外,还有备种色地五彩,如黄、绿、黑、米、珊瑚红等色地五彩。青花和五彩是康熙朝两种最有名的品种,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

珐琅彩是一种釉上彩瓷,从铜胎珐琅器(景泰蓝)演变而来。它是以硼作为熔剂、以砷作为乳浊剂的低温玻璃彩料烧制的名贵宫廷用瓷,始烧于康熙,盛行于雍正、乾隆。以前有人称珐琅彩瓷为“古月轩”,这并不确切,因清官并无此名。珐琅彩是用景德镇烧制的白瓷胎在北京皇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内加彩绘烧制的。康熙时珐琅彩料都是进口的,其中胭脂红色是中国最早使用的金子红,与康熙五彩中使用的矾红不同。黄彩用绿黄,也与中国传统的铁黄不同。珐琅彩料中含有硼和砷,亦不见于中国传统色料。可能到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珐琅彩开始用国产彩料。康熙时,其制做过程是在外壁无釉的瓷器上,以黄、红、蓝、豆绿等彩色作底子,彩绘以缠枝牡丹、月季、莲菊等花卉图案,再经低温烧成。外底有红色或蓝色的“康熙御制”堆料款。雍正时期珐琅彩器制作更为精细,除前述色地珐琅外,多为在洁白的白瓷上彩绘。所绘题材除花卉外,尚有竹石、山水、花鸟,并以极精的书法题诗,诗前有引首、诗后有印章,多为抹红色,形成书、诗、画、印相结合的珐琅彩瓷艺术珍品,成为中国釉上彩瓷的一颗明珠。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画面还有人物故事的内容,特别是有西洋人物的画面。它的烧制显系受到了某些外来的影响。

珐琅彩胎质细、薄、轻、坚、洁,釉面精致,彩料较厚,彩色艳丽,纹样有立体感。因烧制难度大,产品数量有限,传世品极少。

粉彩是康熙后期出现的,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并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粉彩在清代文献中称为“洋彩”,如雍正六年至十三年唐英在景德镇督理陶务时的产品中就有“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

的记载。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陶说》云:“古瓷五彩,成窑为最,其点染生动,有出于丹青家之上者。画手固高,画料亦精,今增洋彩一种,绚艳夺目。”这里所说的洋彩指的就是粉彩,同时也说明粉彩是“仿西洋珐琅画法”,即受珐琅彩影响的创新品种。粉彩的特点是在彩料中使用了氧化铅(Pb0)、氧化硅(Si02)和氧化砷(As203)组成的玻璃白。彩绘方法是先在自瓷上勾出图案轮廓,然后填上玻璃白垫底,再施彩料于玻璃白之上,然后用净笔将彩料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这种没骨渲染技法使画面有明暗的立体感,是五彩用单线平涂一画法所不能出现的效果。同时粉彩所用彩料多与珐琅彩料相同,而且变中国传统的用胶水和清水上彩方法为用油上彩,使画面色彩比五彩更为丰富而调和。粉彩以雍正朝的最佳,到乾隆时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在技法上更趋精细。粉彩还有各种色地彩绘、色地及锦地开光等品种。雍、乾时还把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发展成为釉下青花、釉上粉彩的斗彩器,因而画面更显精雅娇艳。由于粉彩掺人粉质,彩烧温度为700℃,低于五彩,且色彩淡雅柔和,故称软彩。

斗彩是指釉下青花(或釉里红)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具体有下列九种。

(1)青花单彩。是指在釉下青花器上绘以单彩,再二次入窑烧成。这种技法是宣德时期的重要创造。

因青花与釉上彩两种技法早已单独存在,只是到了此时才将两者合二为一。如上海博物馆藏宣德青花红彩海兽鱼涛纹高足杯,红色猛兽游跃于蓝色的汹涌波涛的场面,颇显壮观。此外,青花金银彩、青花黄彩、青花矾红彩等亦属此类。

(2)青花红绿彩。是指在青花器上绘以红、绿二彩,再入窑二次烧成。

成化型斗彩。共有四种。

青花点彩。是指全器主要图案由青花绘成,再以釉上彩绘稍加点缀,然后低温二次烧成。

(3)青花染彩。是指在青花图案的边缘,用釉上彩烘托陪衬,再低温二次烧成。

(4)青花填彩。是指在青料双勾图案轮廓的器面上,全部或部分填入彩色,再低温二次烧成。

(5)青花加彩。是指全器图案部分由青花绘成,部分由釉上彩绘完成,亦经二次烧成。

(6)成化型斗彩。特点是白瓷质地较好,图案疏雅,釉下青花突出,釉上色彩娇嫩秀丽,相互配合,妙趣横生。以后凡有这种特点的彩瓷都称为成化型斗彩。康熙、雍正时期均有这种斗彩的极其精致的仿制品。

(7)青花五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结合。

它与成化型斗彩不同,青花在图案中已不占有决定一切的色彩,而仅是一种色彩的作用,即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青花五彩出现于宣时期,以嘉靖、万历时期的为有名。其特点是图案花纹满密,色彩浓翠红艳,极为华丽。这种纹满、色艳而不俗,风格独特的嘉、万青花五彩极易识别。

(8)红花(釉里红)绿彩。是指在釉里红器的釉面上绘以绿釉,再二次低温烧成。多为白地上一枝极简单的绿叶红花,给人以极为轻松的美感。这种釉下红花、釉上绿彩相结合的产品是康熙时所特有的。

(9)青花粉彩。是指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工艺产品。它比青花五彩更为娇嫩,是雍正时期的新产品。

中国瓷器的釉彩装饰应始于三国时期的褐斑彩,唐宋两代是釉彩与料彩并行发展时期。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造及低温釉上彩的发展,使料彩走向领先的地步。明清两代的高温釉下彩、低温釉上彩和斗彩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和粉彩把中国彩瓷推向了顶峰。

同类推荐
  • 陕北古事钩沉

    陕北古事钩沉

    近些年来,陕北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一大批热爱陕北文化、关注陕北文化的有志之士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陕北文化的界定、研究范围、基本特征和具体的文化现象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本书共八部分,叙述了古代体育习俗的形成、军事色彩浓厚的春秋战国体育习俗、粗具规模的两汉体育习俗、大起大落的两晋南北朝的体育习俗等内容。
  • 文房四宝古韵

    文房四宝古韵

    周丽霞主编的《文房四宝古韵》主要介绍了文房四宝,包括挥毫天下毛笔(毛笔发明与早期发展、汉代毛笔发展与别称);翰墨春秋古墨(墨的起源及古墨特点、秦汉时期韦诞开创制墨、唐代奚氏的精湛制墨、宋元时期的制墨与墨礼);一纸千金纸张(东汉宣纸与左伯纸、魏晋南北朝时纸的推广、唐代纸张的丰富种类、宋代发达的造纸技术);名砚奇珍砚台(先秦古砚与汉魏三足砚、唐代端砚的源起与成名、宋代砚台的形制与洮砚、元明清砚台发展与制砚)等内容。
  •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本丛书收集整理了广泛流传于我国回族聚居密集地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组组有关回族的创世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回族风物传说、回族机智人物、爱情传说、生活风情和回族民间动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表述真切感人,故事主题单纯素朴,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理求真、意求善、性求美、身求洁、心求圣的高尚追求和美好心灵。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热门推荐
  • 神级毒牧

    神级毒牧

    这是一个有毒的牧侠带着他的队伍祸祸全世界的故事。在小伊的帮助下,凌牧觉醒了可成长的天赋星技【牧心】,该天赋通过使目标产生心理阴影从而获取心灵点数。从此,凌牧的快乐便建立在了敌人的痛苦之上。“同学,咱俩切磋一下呗。”“我同桌都被你打进精神病院了,你还不放过我吗?”“美女,你受伤了,我有祖传跌打酒……”“我宁死也不吃你的药!都说是药三分毒,你的药有几分毒你心里没点数吗?”“我才用了一招【六根未净】你们就跪了,能不能有点出息?”“膜拜大佬,求您放小弟一条生路……”这是一个神级毒牧的崛起之路! 这是一个轻松搞笑的故事!
  • 武战皇途

    武战皇途

    天玄大陆,万族林立,武道昌盛,强者为尊。一位少年自地球而来,身具混沌天体,手执通天神物,穿梭虚空,逆乱阴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且看林昊轩如何在这大千世界武动乾坤,主宰浮沉,谱写出一段不朽神话!
  • 废土杀神在网游

    废土杀神在网游

    本书讲述的是,极其老套的,一个穷屌丝,在网游世界之中逆袭的故事。唯一不老套的是,本书没有后宫,本书人物智商上线。而且在本书,主角并不会,看到美女就走不动路,可以杀照样杀,该打照样打!
  • 百变奇侠

    百变奇侠

    “神”究竟是什么?普通人真的可以成为神吗?这里将给你一个答案!这是一个普通少年另类封神的故事.这里有武术高手,这里有奇人异士,这里有上古奇术,这里有传奇少年!
  • 十纹十象

    十纹十象

    十年沙场归来,被误认为邻家少年,云顶之弈原创类,玄幻真人竞技场式对战,看主角如何以26岁高龄考上三界学院,怒争云顶之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云游修仙界

    云游修仙界

    故事开始会有些老套,但是老瓶装新酒。这是个故事为主修炼为辅的修仙文。云滢带着血海深仇来到修仙界,本以为会是腥风血雨,披荆斩棘才能杀出条生路的。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沉重。因为同伴是逗比的,她能沉重多久呢,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带偏。
  • 十日世界

    十日世界

    天有十日,普照众生。因上古时期十日与大魔神决战,大魔神身死,十日被封印,十日最终打开一丝封印裂痕,故天空中只浮现一个太阳,九日隐。传说,当封印解封,十日横空,世界便会永恒。
  • 魔道狂魔

    魔道狂魔

    一个平凡少年,因被未婚妻上门退婚,不甘受辱,即将死的时候,一个万年魔王附体,从此一生就此改变,为了报万年之仇和侮辱之恨,一代魔道狂魔就此成长,杀强敌,灭仇敌,脚踢众族天才,拥绝世美女,成就一代魔道大擎。
  • 问顶巅峰

    问顶巅峰

    剑指苍穹,誓要破天,气势如虹,贯破长空。孟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重生了,而且重生在一个被人称作是废物的人身上,并且这个人还和自己同名同姓,孟浩感慨,世界上竟还有这样凑巧的事情,死老天,凑巧也就罢了,竟然还给我重生到一个废物的身上,前世我渡劫失败,今世我定当踏破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