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600300000005

第5章 《大学》(2)

传十章

第一节 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原文

《康诰》[1]曰:“克[2]明德。”《大甲》[3]曰:“顾諟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7]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作的文告。

[2]克:能够。

[3]大甲:《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顾及,惦念。諟: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高尚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德性。”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故事

周处悔过自新

三国末期,在东吴义兴阳县,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宜兴,有一个叫周处的少年。他的父亲曾是鄱阳太守,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周处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臂力过人。他凶暴强横,好与人争斗,整天骑着马在街上驰骋,在山林打猎,纵情任性,随心所欲,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

当时义兴的山里有一只猛虎,水里有一条恶龙,经常伤人,当地百姓将它们与周处并称为“三害”,而三害中,周处还是最严重的那个。

有一天,他问一个面带忧色的老人家:“如今时局安稳,风调雨顺,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老人叹口气说:“三害未除,又怎么快乐得起来啊!”周处说:“若是担心这个,我可以为你们除掉。”

周处便进山去射死了猛虎。又跳到水里与蛟龙搏斗,水流湍急,蛟龙凶恶,周处与它一边搏斗一边漂流,有时候露出水面,有时候沉到水底,漂出去几十里路,三天三夜都没有回来。当地人以为他一定是死了,于是高兴地庆贺。

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回来以后发现人们如此庆贺,才知道自己竟然这么被人痛恨。

周处心中自悔,当下就离开家乡去寻找当时的名人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他把自己的经历都告诉了陆云,并且说:“我现在想要学习道理提高修养,可是年纪大了,恐怕已经太迟。”陆云说:“古人认为即便早上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是甘心的,何况你尚且年轻,只要确立了坚定的志向,还用担心好名声不会显露出来吗?”

周处于是浪子回头,励志好学,很快便取得成就,不仅遵循忠信克己的圣人之道,而且显露出文学的才能。一年之后,就当了东吴的官员。

后来,吴国被灭,晋朝建立。

晋军大将王浑在建业宫中开庆祝酒会,半醉时问底下的吴臣:“你们的国家亡了,不难过吗?”周处站出来说:“汉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国鼎立,魏国灭亡在前,吴国灭亡在后,该难过的又哪里只是一个人?”曾是魏臣的王浑惭愧极了。

周处出仕西晋后,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权贵,最终在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时,孤军奋战,遇害于沙场。

周处死前在战场上留下一首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意思是:“走吧,走吧,世上的事已经完结了,就骑上马去,看看西戎外族吧。我甘心把低劣的野菜当作美食(我这个出身低微的人听命于尊贵的皇亲),只希望自己能坚持到最后啊。”

周处死后被追赠了“平西将军”头衔,并且留下著作《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吴地也留下了“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评论

周处的生平经历充分展示了“明明德”的过程。

他天性具备明德,只是由于生长环境的问题(比如父母早逝),明德被蒙蔽,才成为一大祸患。他斩杀猛虎、蛟龙之后受到的刺激,以及陆云醍醐灌顶的点拨,就是他“明”自身之“明德”的开始。经过不断的学习修为,周处成为一代名臣。他的为人和能力既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随着史籍和传说影响着后人。这便是“明”他人之“明德”了。

第二节 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原文

汤[1]之《盘铭》[2]曰:“苟[3]日新,日日新[4],又日新。”《康诰》曰:“作[5]新民。”《诗》[6]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

注释

[1]汤:就是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2]盘铭:刻在器皿上的文辞。盘,是指商汤的沐浴器皿。《盘铭》就是商汤刻在沐浴器皿上用来自我警戒的箴言。

[3]苟:如果。

[4]新:文中本义是指洗澡去除身体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进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5]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意思是使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6]《诗》:这里的句子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是说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7]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没有一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

译文

商朝君主汤的《盘铭》箴言说:“如果一天能够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民焕发一新的风貌。”《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诸侯国,但却能够禀受新的天命。”因此,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处处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故事

王安石 伤仲永

北宋年间,在离王安石家乡不远的江西金溪县,有一户姓方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为生。方家的小儿子叫方仲永,自然也是从小过着村居生活,每日只在田间玩耍,不仅没有学习读书写字,甚至也没有见过别人读书写字。

方仲永五岁时的一天,他忽然哭喊着跟家里的大人索要笔墨纸砚,不拿给他就一直哭闹不止。父亲觉得非常奇怪,就到邻居家里借来给他。他拿到后居然立刻就写了四句诗,主要内容是表达赡养父母、团结宗族的意愿,还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件事很快就传扬开了,全乡的秀才读书人都惊讶于这件奇特的事,每个人都想要看一看这位神童写下的诗句,于是争相传阅。

从这一天开始,无论是谁指定了一个题目或事物,方仲永都能立刻写出一首诗来,而且诗的文采和旨趣都很有值得欣赏称道的地方,同县的人都为此惊奇,认为这是上天授予的才能,渐渐就开始有人请他们父子到家中作客,还有人准备了礼物钱财专门来请仲永作诗。

仲永的父亲自然为此高兴得意,尤其看到有利可图之后,就天天带着仲永在全县境内四处去拜访达官贵人,也不让仲永读书学习。

在外做官的王安石听说了这件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回乡看看仲永。

明道年间,王安石跟随父亲一起回到了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这位著名的神童。此时方仲永已经有十二三岁了,大家叫他写诗,写出来的诗句明显退步,已经不能与前几年的传闻相称了。但是仲永的父亲仍然不让仲永读书学习。

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家乡,去舅舅家里探望的时候,再次打听起仲永的情况。王安石的舅舅回答道:“如今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王安石对此非常遗憾伤感,他说:仲永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是上天赋予的,他的天资远远超出那些具有普通才能的人。他最终变成一个平庸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继续学习。像仲永这样聪明才智超群的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尚且要沦落为普通人,那么,世上大多数天资平凡的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是连达到一个普通人的水准都很困难呢?

王安石本人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但是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从小跟随父亲宦游南北各地,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他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其笔下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也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他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做出了贡献,与韩愈、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的不断学习进步不仅表现在学问上,更表现在道德修养和胸怀见识上。随父亲游历期间,他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最终于四十九岁那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宰相之职在全国开始推广变法革新运动,其宗旨是“变法度,易风俗”、“富国强兵”、“起民之病,治国之疵”,既要教化民众,又要让民众过着富裕的生活,最终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治世。

但是因为改革措施触动了很多贵族地主及当权者的利益,新法推行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和阻挠,王安石的政治理想最终没有实现。

而在将近九百年之后,公元一九三〇年,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正是仿照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粮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食品,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粮荒问题,还维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评论

方仲永拥有让人艳羡的天赋,但是因为不肯学习无法进步,导致他的天才如昙花一现,虽美丽却短暂,最终也没有获得任何成就,如果不是王安石的记载,恐怕连名字都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王安石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勇于革新,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节 止于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4]澳[5],绿竹猗猗[6]。有斐[7]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8]。瑟兮僩兮[9],赫兮喧兮[10]。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11]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12]!”君子[13]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14]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国境。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即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意,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本意是居住的意思,指的是人和物都有其应该到达的处所和境界。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的声音。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表美好庄重的样子。于,句首的赞叹词。缉熙,光明的样子。止,语助词,无意义。

[4]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5]澳:水边弯曲的地方。

[6]猗猗:茂密葱郁的样子。

[7]斐:文采,文雅。

[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像是做骨器,要切断、磋光;好像是做玉器,要琢开、磨光。这句话是表明对治学修身应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9]瑟兮僩兮:庄重严谨而又胸襟开阔的样子。

[10]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喧,《诗经》原文作“谖”,遗忘。

[11]恂栗:恐惧,戒惧,这里有谦虚谨慎的意思。

[12]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叹词。前王:前代贤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13]君子:指的是后继贤王。

[14]小人:后代的百姓。

译文

《诗经》说:“国都及其周围千里,都是老百姓向往居住的地方。”《诗经》又说:“细声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应该栖息的地方,难道人反而还不如鸟儿吗?”《诗经》说:“仪表庄重美好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德行高尚,使人无不敬慕。”身为国君的,要做到仁爱;身为臣属的,要做到恭敬;身为子女的,要做到孝顺;身为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青青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君子文质彬彬,他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态度庄重而胸襟开阔,仪表堂堂又赫赫。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记!”这里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说做学问的态度;“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说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态度庄重”,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记!”是说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善”的最完美境界,所以人们自然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贤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后世的君主们能够尊重前代君王所尊重的,亲近前代贤王所亲近的,后代平民百姓也都爱好前代贤王所爱好的,享受前代贤王所赐予的。这就是前代贤王虽然去世,但不会被人们忘记的道理。

故事

黑暗世界的明灯——德蕾莎修女的故事

她是世界上获得各种重要奖项最多的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之一。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却被许多世界知名大学授予各种名誉博士的称号。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说:“见到她,你会感到深切的谦逊,感到温馨的力量、爱情和勇气。”她就是德蕾莎修女。

公元一九一〇年,德蕾莎修女生于马其顿一个富裕的阿尔巴尼亚家庭。十二岁时,她便萌生出做修女的愿望。十八岁那年,她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二十七岁时,她升任女修道院院长。

公元一九四八年,三十八岁的德蕾莎修女离开爱尔兰的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贫穷人口聚集的城市加尔各答。这里弃婴之多,景象之惨,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她脱下了蓝色道袍,改穿当地妇女常穿的白色棉纱丽,并立即开始了在贫民窟的工作,照顾服侍那里的弃婴、濒死者、麻风病人及赤贫的人。

她兴办贫民学校,和其他修女一起承担了收养弃婴的工作:丢弃在修道院门口的婴孩,其他地方的弃婴,穷人自己养不起的孩子……这项善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收养的弃婴也越来越多了,使得购买奶粉、粮食及药品的经费经常短缺。但奇怪的是,每当这时候,总会有人帮她们渡过难关。

除了收养、照顾弃婴外,德蕾莎修女对其他需要帮助的穷人也会伸出援手。有一次,她发现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头上残留着血迹的伤口爬满了苍蝇和蛆虫,破布裹着的脚上爬满了蚂蚁。德蕾莎发现老妇人还有呼吸,就赶紧把她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医院见垂死老妇人的穷困模样,不想接收,德蕾莎修女义正词严地说:“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医院,但作为医院想办法给予治疗却是必需的!”医院这才对老妇人予以治疗。

由于经常遇上此类事情,德蕾莎修女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终于,她在加尔各答著名的卡里寺院得到了一处免费的地方,为贫困的病人提供休养,修女们就将二十多位最贫困、最痛苦的人先安顿了下来。

有一天,在一个垃圾堆旁边,德蕾莎修女发现了一个皮薄如纸、嶙峋如骷髅般的老人,虽有一息残存,但蛆虫已经爬上肌肤。德蕾莎修女把老人搬进屋子,喂他饮食,清洗他的身体,从伤口里清除蛆虫。那衰弱将死的老人轻轻地问她:“你怎么能够忍受我的臭味?”她轻声回答:“比起你身上的痛苦,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在垂死之际,老人努力对德蕾莎修女微笑:“你是应当受到赞美的。”德蕾莎修女回他以微笑:“应当受到赞美的是你,你不要赞美我。”

还有一位老人在临死前拉着德蕾莎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不知有多少被社会抛弃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从这位貌不惊人的修女身上获得尊严的补偿。德蕾莎修女所显示的那种精神——对穷苦人无条件的尊重,是很难在别处找到的。

德蕾莎修女先后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了五十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青年中心和孤儿院。四十岁时,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

她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公元一九七九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公报对德蕾莎修女的评述是: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处境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最真诚的关怀与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而德蕾莎修女本人的人生戒律是: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公元一九九七年,这位身材矮小、广受爱戴的修女,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评论

德蕾莎修女堪称超宗教的杰出女性,她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为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她终生的理想是——要为穷人做实实在在的事,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个理想。她为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爱、温暖和尊重的力量,点燃起他们对生命的希望。她的精神属于全人类。

第四节 知所先后,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即审理诉讼。犹人,和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狡辩。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件的能力,我和别人一样。但是我力求做到的是尽力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为自己辩解,使百姓心中敬畏。这就叫作认识了根本的道理。

故事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

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礼贤下士,广招门客,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名,时人共称为“战国四公子”。

齐国有一个人叫冯谖,穷到不能养活自己,就托人去找孟尝君,想在他的门下寄居做一个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特长,他回答说没有什么特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

孟尝君的惯例是按照才能大小把食客分成三个等级的,上等出入乘车,中等餐餐有鱼,下等则只吃素菜,基本上就是混饭吃的。手下人觉得孟尝君是看不起冯谖的,就按下等对待,给他吃的饭菜很粗劣。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懒洋洋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左右的人把这事当笑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却说:“就给他吃鱼吧!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起来了:“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出来进去没有车。”左右的人和其他门客当场就取笑起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

孟尝君则说:“那就给他车子吧!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们了,十分得意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此后不久,冯谖竟然又弹着他的剑,唱起来了:“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在这里又不能养家。”这个时候,孟尝君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了,认为这个人实在是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先生家里有亲人吗?”冯谖回答说:“家中有一个老母亲。”孟尝君就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从那以后,冯谖总算是不再唱歌了。

又过了一年,孟尝君当了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了万户食邑。由于他一直在门下广招食客,此时已经达到三千多人,封邑的收入已经不够奉养食客,孟尝君就派人到薛地去放债以便收取利息增加收入。债放出去一年多,没有收回息钱,孟尝君就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个人去收取利息。有人向他推荐冯谖:“您门下这位冯先生看起来能言善道,他年纪又大,又没有什么别的本领,我看就让他去收债挺合适的。”

孟尝君于是请来冯谖,说了他的意思,冯谖很爽快地答应了。出发前,冯谖去辞别孟尝君时问道:“收完了债,买点什么回来呢?”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乘车来到薛地,派当地官吏召集起那些应该还债的人让他们交利息。共收了十万,但仍有多数人无法交出钱。冯谖用收来的钱买了很多酒肉,把所有债户召集来验对债券。冯谖劝债户们饮酒,观察他们的贫富情况,之后让大家拿出债券像前一次一样验对。给有能力偿还的人订立还债期限,对没能力偿还的人则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免去了他们的债务,将债券当场烧掉。

冯谖说:“孟尝君之所以放贷钱,是为一无所有的百姓提供本钱;之所以收取利息,是因为要奉养门客。因此,今天富裕有能力的人都约定了还钱的日期,贫穷的人则焚毁了债券不再收取。接下来各位就请尽情饮食吧!我们有一个这样仁德的恩主,怎么能辜负了他呢?”于是,那些坐着的人全都站起来恭敬行礼,心里十分感激孟尝君,以致口称万岁。

冯谖办完事就马上往回赶。孟尝君听说冯谖烧毁债券的事,也恼怒地派人召冯谖立即赶回。冯谖刚到,孟尝君就责问他。冯谖回答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还不把那里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慰,却用商人的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非常不妥当,就假托是您的旨意,把收不回来的债钱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这样薛地的百姓都会爱戴您亲近您,并且颂扬您的仁德慈善。我为您买回来的东西,就是这一个义字啊!”孟尝君听完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说:“先生去休息吧!”

又过了一年,孟尝君遭人诋毁而被齐湣王罢掉了相位,只好带着一些门客返回自己的封地去。距离薛邑还有一百多里的时候,就看见当地的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等待迎接他了。孟尝君这时才明白冯谖焚毁债券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这个义字,我今天见到了!”

后来,也正是在冯谖的种种谋划策略之下,为孟尝君凿就三窟,使他不仅最终恢复了相位,而且地位更加稳固,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可谓高枕无忧。

评论

收债也好,施政也好,需要聪明才智,需要能言善辩,需要机谋技巧,但是冯谖放弃施展这种聪明,而是用一种最简单的做法——收不到的就不要了。他看重的是孟尝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作为领主,得到百姓爱戴才是最重要的收成。要得到百姓爱戴,就只有对百姓付出仁爱。跟这一点相比,区区债钱又算得了什么呢?冯谖是真正懂得本末先后、孰轻孰重的人,这个初看一无所能却索取无度的人,才是真正具有超群智慧的人。

第五节 格物致知,获取知识之途,丰富追求之源

原文

[1]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2]物,而穷[3]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4]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致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程子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一段文字是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的。

[2]即:靠近,接触。

[3]穷:探究,彻底研究。

[4]益:更加。

译文

经文上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意思是要想获得足够的知识,就必须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从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因为人人内心都具有认识能力,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在生长运行。

只是因为这些原则和规律有很多尚未被了解掌握,所以我们的知识就有很多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引导教育学习者去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人不是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做更加深入广泛的探究,以求了解和掌握万事万物的原则和规律。

等到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后,就会有一天忽然把所有的认识贯通联系起来。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钜细,就没有认识不到、了解不清楚的地方,而自己内心的认识能力也就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之处了。这就叫作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是掌握到知识的最高境界了。

故事

神农氏亲尝百草

在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人们都是住在山洞里,靠打猎过日子。打到猎物就有饭吃,打不到就只能挨饿,生活完全没有保障,人的寿命就很短,而且很容易生病,生了病也没有人懂得医治,能否康复就只能看运气。

打不到猎物或者不够吃的话,人们也经常采些草木果实来吃,可是那个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果实好吃又可以充饥,哪些果实难吃无法下咽,哪些草药可以治病,哪些草药有毒吃了会生病,谁也分不清。

神农氏看在眼里,心中焦急,他想让百姓都能吃饱饭、治病痛。他为此苦思冥想,三天三夜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神农氏带领一批人,从他的家乡出发,向西北的茫茫大山走去,山上有数不清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以前从来没有人到过那里。道路艰难,他们走得腿也肿了,脚也起茧了,一直不停地走了四十九天之后,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连绵起伏不绝,远远望去没有尽头。山上长满奇花异草,人们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豺虎豹,把他们团团围在中间。神农和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打去,连续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全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的伤痕后来就变成了皮毛上的斑纹。

臣民们惊魂未定,又已经筋疲力尽,纷纷劝阻神农,说这里太险恶,应该回去。神农则坚定地摇摇头说:“不能回去!百姓饿了没有东西吃,病了没有药物医,我们怎么能就这样回去呢?”说着他就带头走进了眼前的一条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座大山上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都是刀切一样的悬崖,崖上挂着长长的瀑布,长着密密的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没办法上去的。臣民们又劝他趁早回去,神农依然不同意。他爬到一座小山峰上,对着眼前的高山,上下左右观察,想找一个上山的办法。这座小山峰后来就被人们叫“望农亭”。神农看见几只金丝猴,利用古藤和横在山腰上的树木攀爬,便想到了办法。他让臣民们砍树割藤,沿着山崖搭成架子。架子每天只能搭一层,神农和臣民们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都不停工,就这样整整搭了一年,搭起了三百六十层,才终于上到了山顶。据说,人们盖楼房用的鹰架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神农带着臣民到山顶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这里真是花草的世界啊!缤纷绚烂,无穷无尽,简直像海洋一样。神农高兴极了,采摘各种花草,逐一放到嘴里来尝。为了长时间在这里尝试各种草木果实,找出食物和药材,神农带着臣民在山上栽冷杉做城墙,以防御野兽,将居住的茅屋都盖在了城墙内。这地方被后人叫作“木城”。

神农白天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就着篝火的光把结果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草是热的,哪些草是凉的,哪些是可以充饥的,哪些是能够医病的……

有一次,他刚把一棵草放到嘴里尝,就一头栽倒在地上。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说不出话了,只勉强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采下来放到嘴里嚼嚼,再喂给他。神农吃了灵芝草之后,毒气很快就解了,头不昏了,也能说话了。从此,人们就都知道灵芝草是能起死回生的仙草。

臣民们看他这样尝草,觉得太危险了,又都纷纷劝他下山回去。他仍然坚定地摇摇头说:“不能回去!黎民百姓饿了没有东西吃,病了没有药物医,我们怎么能就这样回去呢?”说完之后,他马上又接着尝起草来了。

他尝完了一座山上的花草,又马上到另一座山去尝,依然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就这样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把种子收集起来叫臣民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一部《神农本草经》,为天下百姓治病。

百姓们开始定居耕种谷物之后,就有了固定的粮食收成,不再完全依靠打鱼、狩猎,生活渐渐富足起来。百姓们懂得了不同的草药治疗不同的疾病,痛苦减少了,寿命也都增加了。

评论

神农氏用亲身实践去了解和累积知识的办法,掌握了大量草木的药性,他总结出的丰富的药物知识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经典之作,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同类推荐
  • 黑塞文集(全10卷)

    黑塞文集(全10卷)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新版10卷本文集,名家名译,收入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诗歌、散文、童话与画作,全面展示黑塞创作生涯。本套文集共10卷,收录《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纳齐斯与戈德蒙》《玻璃球游戏》《婚约》《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诗话人生》《堤契诺之歌》和《黑塞童话集》。
  • 渝州月江中酒

    渝州月江中酒

    这是一本文化随笔。作者以重庆的特色美食为引,渐次引申到周围的那些人与那些事,将最平凡的衣、食、住、行的故事,一一铺展在读者眼前。与平凡中窥见不平凡,从淡然中探寻生活的奥秘。
  • 美国音乐文论集

    美国音乐文论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不仅表现在表演艺术、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学的其他学术领城中,而且在现代音乐创作方面也举世瞩目。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美国的流行音乐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吕贵品诗选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吕贵品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红裙和黄衫

    红裙和黄衫

    本书收录了作者诗歌作品115首。诗人用短小精悍的词句回首天真快乐的童年,用美妙音符吟唱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大学校园那段青春岁月。用丰富的知识释放了对大千世界的深刻感悟和认知。在记忆中默默寻找那不舍的乡音乡恋乡愁。诗人在广泛的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对话交谈,用精巧的画笔描写了一个个闪耀着人类智者光辉形象。诗人还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祖国壮美山川以及世界各地的风情风光风俗。诗人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歌唱生活、赞美人生,抒发了积极向上、豁达真挚的人生情怀。
热门推荐
  • 神和大祭司

    神和大祭司

    神和,一个美丽又俗气的女子。她出生高贵,十六岁就任于神宗大祭司。在其位,鲜少谋其事。常常游历于红尘中,看尽万水千山,似乎对所有事物都有兴趣,又似乎是世间看客。此书1V1。但是女主有些渣。
  • 穿书后我将反派大佬拐跑了

    穿书后我将反派大佬拐跑了

    隔壁新书已开《穿成恶毒女配后我人设崩了》偏欢脱沙雕画风,欢迎小可爱入坑呀~ 自古男频文的男主和反派大佬是天生的死敌。穿成男主炮灰亲妹的沈舒姝表示,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小仙女,远离反派和男主。在逃亡的途中,不幸遇见全书最凶残的反派大佬。披着马甲的沈舒姝:“哥哥,我是你失散多年的妹妹,妞妞!”反派大佬:“我失忆了,你别骗我。”沈舒姝:“妞妞不敢。”沉睡千年从冰棺醒来的酆御六亲不认,无情无欲。直到他遇见了新鲜出炉的“妹妹”。小姑娘娇娇软软,暖乎乎的让他甚是留恋。#奇怪,明明这丑丫头聒噪得很,可我下不了手#
  • 圣骑斗罗

    圣骑斗罗

    苟这个字言简意赅,处处透露着种花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医生奶我!”马红俊大呼。胡医生微笑“来来来,把头伸过来我给你上个buff。”手里掏出了偌大的锤子。“呵呵呵,我开玩笑的。三哥你说喃。”唐三无奈的叹气“医生锤子收回去吧,你可是辅助魂师。”胡医生开心的收起了锤子“对对对,三哥说的对,我可是一个辅助。来马红俊我给你上个荣誉。”“噢噢噢噢,我感到力量涌现了出来,现在的我能大十个!”突然想写斗罗,毕竟是我追的第一个网文,挺怀念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陈壹的酒

    陈壹的酒

    我陈壹在遇到你之前又哪里这么卑微过,我的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故事以我开始以我结束“再见,你别在没我的地方把我忘得太干净”“所以你就为了一个刚认识的女孩子甩开我”“我求你回头看我一眼吧”…
  • 森林梦境

    森林梦境

    公主的梦境,藏着星星湖泊和一片森林……骑士守护着他的女孩:“她负责天真烂漫,我负责心狠手辣就好!”总有一个人,眼里都是你,亿万星辰犹不及。原创,如有雷同,你抄我的!
  • 黑白进行曲

    黑白进行曲

    她与他,既为朋友,又似情侣;他与她,既相似,又不同;他们,因一杯小小的卡布奇诺结缘,却不知已悄然擦出爱的火花……他不辞而别,她悄然落泪;她默默离去,他坚持等待。只为最终能与之白首。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 卿非祸即害

    卿非祸即害

    穿越这种超现代化的事竟好巧不巧的发生在我头上了!?天!我不就是借着学习好,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时偷偷听歌,放学时制造点小噪音,洗头时不小心把盆踩烂了,半夜偷偷看鬼片么,至于这么整我吗?还碰上了这么个变·态的少爷,这都什么事儿啊!!?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