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17100000008

第8章 媒介的概念内涵、生成机制与基本功能(1)

引言

目前,在中国媒体业内,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 “媒介”与 “媒体”这两个常用术语的使用均无特别明确的约定,多数情况下,混用情形十分常见并因此给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带来了极大困扰,故本书认为,是时候对其进行必要的厘清了。对此,本书将从本章起用两章篇幅予以详细阐述。

很显然,从事媒体产业运营研究,首先需要回答以下三个极为基础的问题:什么是媒介?媒介如何被生成?媒介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一、何谓媒介?

目前,业内对 “媒介”作为概念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意见。“媒介”(即英语单词 “media ”,为 “medium ”的复数形式)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被理解为 “促使两者之间发生关系的任何人(或物)”。

从广义层面看,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M.McLuhan,1964)从人的生物性出发认为 “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Themediumisthemesage)”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德弗勒则认为:“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

而在狭义层面上,对 “媒介”的定义则各不相同。有时它与符号混淆: “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龚炜,1988)有时它又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巴勒特,1986)有时它则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当我们说到 ‘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戴维 ·桑德曼等,1991)。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则认为,媒介是 “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

分析以上诸多 “媒介 ”之定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不外乎强调两大趋向:其一,媒介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物理载体或表现形式,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象;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在这一趋向下,某个对象是否具有特定的信息传播与沟通能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一样,是否具备延伸人的某种需求的能力,是确定该对象是否可被称为 “媒介 ”的主要理由)是真正的焦点所在,而实施信息传播与沟通行为的 “主体 ”与 “客体 ”在该趋向下并非被关注的中心与重点。其二,媒介是实施某类信息传播与沟通行为的实体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在这一趋向下,以机构形态在场的职业传播者与各类受传者在某类信息传播行为中的主体与客体身份因此而被正式确立,并成为所谓的 “媒介 ”概念中被关注的中心与重点,事实上媒介的概念在该趋向下被机构化与实体化了。

本书认为,媒体行业中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 “物理载体或表现形式”与 “实体机构 ”这两种不同趋向存在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异,加之在分工前提下人们对信息需求存在的必然性,故在 “媒介 ”概念中试图将两者彻底包括并调和其间,既无可能更无必要。因此,针对以上两种趋向,结合人对信息需求的必然性,分别给出能够描述其核心特点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便能使相关术语的使用真正符合科学化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尝试着将 “媒介 ”概念定义为:

媒介,是能够满足人们在分工前提下将信息用作生产资料的工具与平台,是具有信息传播(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信息反馈等活动的总称,其首要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功能的物理载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与表现形式(如口语等)。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 “媒介 ”定义,与众多方家给出的其他定义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从媒介在生产劳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载体形式两大维度出发。对此,本书将在以下内容中给出详细阐释。

二、分工前提下生产劳动中的媒介生成

(一)分工的源起与作用

何谓分工?王建军认为,分工是一个人或某个经济组织将现有的一部分(或全部)操作或职能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操作或职能,并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经济组织去从事的过程。分工属于经济组织与制度概念范畴,而非单纯性的技术因素,其从静态上看,是一种状态或水平,从动态上看,则是一个发展过程。

亚当 ·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具有自然差异的人的才能,并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成私利与公益的调和。进一步地,亚当 ·斯密指出了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三大原因: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二分工前提下生产劳动中的媒介生成、看则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而在主要批判继承了威廉 ·配第与亚当 ·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关于分工的起源,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 ‘自然形成 ’分工(即所谓的自然分工)。”进一步地,马克思认为,分工只有人的生理前提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 ”。按马克思的理解,分工与生产力是一种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还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分工与生产力的交互发展,“分工的自然形成的性质 ”逐渐为分工的社会性质所取代。 所谓的社会分工由此诞生。

分工尤其社会分工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十分重大:其一,在一定意义上讲,分工就是生产力,分工发展的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工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分工还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其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样:“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分工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重要条件,是阶级对立的重要原因,也是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以及城乡利益冲突的力量来源。其三,分工是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解放目标的实现难度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二)分工、生产劳动与生产力

1.从生产活动到分工

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 ”理论,人类需要可以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与自我成就需要等五个层次,其中,最为基础的是维持自然生命延续的生理需要,如吃饭、生育等。

从诞生之日起,人最重大也是最基础的任务显然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族群的延续,即人自身的生产,而要保证人自身的生产,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就必须被满足。但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里,即使如此基本的需要,以个体方式生存的人显然都很难得到满足,因此,为了维持基本生存,人必须想方设法寻求到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物品,于是,在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在 “交换 ”活动还没有出现(或者说还没经常性发生)之前,基于性别、天赋差别、偶然性等诸多不同的客观因素,自主意识(非本能反应)的生产活动(如采摘、渔猎等)即已开始。在不同的个人与族群之间,作为分工发展第一阶段的自然分工出现了并主要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二是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在自然分工出现之后,由于自主意识的生产活动均具有鲜明的过程特性,因此,如果某个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均由一个人独自完成,效率将极其低下,这对满足人的生存与种族延续之需将十分不利,更遑论发展之需。于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逐渐认识到,将某个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操作或职能,并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去完成将更为有效,这样,社会分工(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便出现了。

作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并使物品的剩余成为可能,于是,在不同的个人或族群之间,以物换物的交换行为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市场 ”也因此而逐渐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也才成为了公认的结论。

2.从分工到劳动

作为 “政治经济学之父 ”的威廉 ·配第,在面对具体的实在劳动时,从理论上 “一开始就是从它的社会总体形势上当作分工来理解的 ”。马克思曾指出: “配第也把分工当作生产力来论述,而且构想比亚当 ·斯密还要宏大 ……他不仅像后来亚当 ·斯密以制针业那样举出制表业为例,而且用大工厂企业的观点来看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在配第的理论体系中,各种特殊性的分工是社会使用价值的劳动形式,分工本身是作为社会劳动的总体形式,社会劳动是分工的本质内容,分工的进一步抽象就是劳动。

亚当 ·斯密也以分工为逻辑起点构建了其庞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尽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工 ”仅作为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被马克思认为是作为类的活动的人和作为类本质力量的显然外化了的表现,但通过在《哲学的贫困》里正面评价亚当 ·斯密的方式,马克思肯定了亚当 ·斯密 “把一切政治、党派、宗教都归结为经济范畴 ”“财产是国家的本质,发财是国家的目的 ”等观点,并以此承认了亚当 ·斯密关于分工的本质内涵是劳动,即社会劳动的核心主张。从此开始,以威廉 ·配第和亚当 ·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此外还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把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转向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活动,并试图从生产劳动出发揭示私有财产和劳动与资本对立的根源。为此,马克思首先指出了物质生产劳动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由于分工的出现给人类的生产劳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全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一致同意:分工同生产的丰富,分工同资本的积累是相互制约的。”分工是关于异化范围内的劳动社会性的国民经济学用语,换言之,社会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马克思的 “分工的本质 ———劳动一旦被承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就自然不得不被理解为财富生产的一个主要动力 ”的观点将社会分工问题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了起来,这不但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而且推动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生产活动的秘密,并从中找到了社会历史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体看来,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是一个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具体历史范畴。

3.从分工到生产力

就社会分工与人的生产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它是生产活动的表现形式,既表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表现了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体现了社会分工在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中的统一。

一方面,就社会分工的生产力属性而言,社会分工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一种客体性划分。这种划分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同时又反过来推动着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注意到,从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中可清晰地看到社会分工的历史演变,即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 ‘自然地产生的 ’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正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造成了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造成了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以社会分工为中介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形成和制约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分工所具有的生产关系属性,意味着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分离,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即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就包含着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不同形式。”

(三)“分工 ”即 “信息 ”

由于分工是一个人或某个经济组织将现有的一部分(或全部)操作或职能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操作或职能,并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经济组织去从事的过程,其从静态上看,是一种状态或水平,从动态上看,则是一个发展过程。

从分工的以上定义出发,以下内容值得高度重视。

1.从本体论出发

同类推荐
  • 如何经营小酒吧

    如何经营小酒吧

    如何经营小酒吧以问答的方式介绍了经营酒吧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如何确定酒吧的经营理念、商圈调查包括的内容、酒吧营业中的工作、调制饮品的基酒等。
  • 投资理财细节全书

    投资理财细节全书

    如今,理财已经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理财究竟是怎么回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益处和价值?大部分人在谈到理财的时候都是说要通过理财来为他的钱保值增值,理财确实有这样的作用,但这只是理财带来的表面效应,人们对理财带给我们的益处和价值还并不完全了解。经济发展迎来“理财时代”,理财能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带来舒适安全的生活。理财二字似乎还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是低风险的,而投资或投机都是高风险的,实际上,在中国当前浓烈的投机氛围之下,理财二字几乎与金融投资或投机同义。本书即花费大量笔墨给大家描绘了投资理财的种种方式方法,希冀每个小细节都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在肯定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革成果的同时,认为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然后分别从货币传导渠道和信贷传导渠道分析了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缺陷以及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
  • 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战略

    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战略

    本书分析了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目前的国际化程序及其进行国际化的优劣势。而后,从动因角度剖析了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层次,对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进入区位决策、进入方式决策研究等等。
  • 最经典的管理思想

    最经典的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发展是和生产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系的。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管理思想的变化。尽管理论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研究的主题仍有着共同的特点:即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管理涵盖着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方式。本书系统梳理了管理思想的100年脉络,即从最早的“科学管理思想”谈到当前的“企业流程再造”并涉及不同时期的数十位管理学大师。
热门推荐
  • 天道燎原2

    天道燎原2

    末日降临,预言重现!!仙术魔法注定碰撞,幻界神界接连浮现,树妖精灵纵横战场,剑侠神佛气冲山河,战魔灵、斗恶魂,千万强敌能奈我何?精彩纷呈的超凡世界,神奇莫测的召唤绝技,空前绝后又包罗万象的征途即将启程,你,准备好没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杨忠愍集

    杨忠愍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十皇霸天

    十皇霸天

    皇者,霸业,霸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皇者,万乘至尊,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其金口玉言,字字珠玑,一言不合,满门抄斩;一举一动,牵动朝野,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世俗皇者就具有如此威势,那么其他领域,尤其是那些具有莫大威能的修炼界的皇者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传奇?看一个被兄弟背叛,被女人欺骗的少年,如何踏上那条寻求皇者霸天的雄途!三大副职皇者之位,闯荡西大陆,扬我华夏声威;三大文学皇者之位,震惊东大陆,显我炎黄风采。带领座下七帝十一王,以及九大弟子:混世四猴,五行精灵,闯一个天翻地覆,闹一个地动山摇,打下一个无与伦比的皇者霸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

    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之一、著名思想家、中国新儒家开创者梁漱溟先生,在他一生追求和探索中,对人生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观点。他关于人生价值在于创造的观点,关于应该立何种人生之志的见解,他对人生道德和修养的解说,他人生处世的经验之谈,以及他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对于今人仍有教益而保持其重要价值。本书收入的梁先生谈人生的文章,对读者起到明德启智作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伪天使的复仇记

    伪天使的复仇记

    三个同样遭遇的女孩,踏上了复仇之路,会发生什么呢?敬请期待文章揭晓
  • 永远的未成年少年

    永远的未成年少年

    是时候开始女主人公的真正竞猜了,请在不要看作品名字的前提下确定女主人公究竟是谁,猜对的人也没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