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75500000016

第16章 买房置地(1)

农耕文明作为上层建筑,与其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是耕者有其田。领受田土获得土地所有权的自耕农作为国家公民,当然要缴纳赋税,儒家主张“取民有制”。纵观一部中国文明史,土地制度、田税制度始终是任何王朝立国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上升到制度设计层面的古礼。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个性尊严的物质基础。如果每个国人的脚下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立锥之地,个人的任何权利与尊严都谈不到;推而及之,农耕文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与无根之木。

耕者有其田

张:我1954年正式读小学,1955年全国开始实行土地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农业社。那是一场运动,既是运动,民兵枪杆子逼上地主富农游街、村公所里吊起落后分子什么的,一派恐怖气氛。绝大多数农民都不乐意入社,但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的运动谁也不敢抵抗,抗也抗不住。伯叔们照例晚间来向奶奶问安,奶奶叹气,屋子里六七杆烟锅子明灭,关起门来诅咒臭骂,所谓庄稼地里骂朝廷罢了。

我的童年时代所有美好的乡间生活记忆,想来都是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亦即耕者有其田时代的记忆。

爷爷手里的老院,上房是几孔窑洞。靠西头一孔窑,做了牛圈,喂着牛驴。我们玩儿捉迷藏,会躲进牛圈,藏在老牛肚子底下,老牛吃草倒嚼(反刍),根本不会伤及孩子。牛驴下地耕作回来,和人一样喝的是绿豆稀饭,老牛一大桶毛驴一小桶。傍晚,几个大伯在牛圈跟前切谷草,宝山靠山负责筛草,院子里腾起谷草干干的香味。大娘在灶头煮饲料,饲料是专门种植的小黑豆,牛驴吃上最是生力气。闲下来的日子,我们到野外去放牧牛驴,捎着割青草、挖野菜。自己带着的干粮,会掰下一小块喂给老牛,老牛的舌头舔过手掌心,是那样湿湿的麻麻的感觉。山野里走动,无论是山沟的梯田、河槽两岸的滩地,我们都知道得非常清楚:哪块地是我们家的。谁家孩子砍柴割草,为抄近道偶或斜着穿越我家的地,一定会遭到我们的喝止。当然,我们也严守村里不成文的规矩,决不会上别家地里去糟害。

至于谁家分了地主富农的田地房产,老百姓断不了念叨:谁谁种的那疙瘩好地,那是人家锁爷家的!谁谁住的那三间客位,那是人家海泉老汉的。

我家早年地亩短缺,父亲弟兄七人几十年苦受积攒,到土改前夕拢共置下70亩地,均摊到七家,一家10亩地,在我们村列于下中农成分。我们家没有参与瓜分别家的土地房产,奶奶为首全家都觉得是一件格外自豪的事儿。勤俭持家,靠汗水苦水过光景,不怨天不尤人,穷富靠的是个人。我后来总结归纳,叫做“凭劳动吃饭,秉天理为人”,这成了我们张家的家训。

鲁:耕者有其田,各家种的是各家的地,而且那土地永远属于自家、可以传于后代,其间的那种感触我哪里会有?我出生在“文革”前,记忆是运动连着运动,土地是公家的、集体的,农民整年不得清闲,挣的是工分、吃的是固定的一天不足一斤口粮,脑子里有这样一个既成的概念。

后来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各家有了一点责任田。我们村紧靠城边,地亩紧缺,一人几分责任田,知道那土地归我家种,但所有权不是自己的。地亩不多,好好种也没多大出产,不种?谁替你种去?把人拴在那点土地上,收成勉强够个口粮吃喝罢了。

村里各家的老宅院,据说所占的地基也是集体的了,但在大家的心理上和说法上,都觉得那才是属于个人的一块立脚之地。三十年是一代人,爷爷手里留下的房屋,十年要小修、二十年得大修,到三十年就该重新翻盖了。我们弟兄三个,怎么能给我们几个都把成家立业的房子盖起来,成了我老爹老妈一辈子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命定的责任。

一个农民,终其一生,好像就那么几件大事。养亲奉老,把老人好生打发送终了;儿娶女嫁,把闺女嫁出去,给儿子盖房起屋,娶回媳妇来。不知不觉,自己就老了,到了儿子该养亲奉老的时候了。

这些,仿佛是依循了乡村社会生物学意义上的顺序安排,说来就是生生不已吧。其中,起房盖屋是农家最为苦瘁的一项。

老契老屋

张:现在农民进城打工叫农民工,其实农民进城打工、学徒,除了谋生,赚钱之后回老家买房置地,扩大家族的私有财产份额,这种情形古来就有,只是没人贬低他们是什么农民工而已。

我爹十七岁到太原打工,干的是脚行,扛麻袋、拉大车,干了几十年。当年在村里扛长工,每月工钱两块大洋,进城吃脚行,一天能挣一块。当然,没有一身钢筋铁骨头,挣不了那份钱。领工班长,工钱一块五;我爹的副手两名,包括账房先生,工钱两块;老爷子十八岁当上脚行大工头,每天挣三块大洋。他一辈子挣的钱,差不多都源源不断输送回老家红崖底,我给老爹总结,他是流了几十年血汗,扶了一辈子贫。

爷爷掌家的年月,我爹捎回家族的银钱大都买了田地。光景见了起色,几位伯叔先后娶妻成家,奶奶名下老张家有了几十口人,老院就住不开了。1952年我爹回老家购置地基盖房,一家伙盖了二十间簇崭新的瓦房。

在合作化之前,土地还允许买卖。地基,买的是村里本家八生老太的旧院。八生老汉下世早,没有儿子只有一个闺女,老太太晚年去闺女家生活,老院破塔坏寺的了。经人说合,就把老院出手了。一套四合院的地基多少钱?我没有记忆。后来询问父亲,说花了二百元人民币。当时的币值,四十颗鸡蛋一块钱,一斤老玉米六分钱。我倒是朦胧记得“铺纸”的仪式。

买房置地,产权转移,要签立契约,所谓说在纸上说不在纸下,村人称作铺纸。讲妥价格,买卖双方确认,八生老太有代理人,两造之间还得有做见证的“中人”。请来负责书写契约的人,也要郑重署名。契约一式两份,在同一张大麻纸上写好,中缝上要汉字大写年月日,然后不用剪刀,专门毛毛茬茬地撕开,假若日后有所争执要拿出原件对上茬口以确证无误。

那契约上,要写明房屋的“四至”。内地盖房,除了窑洞多是瓦房,瓦房是前后两披瓦出水,比方东至要写:东至东房后檐滴水。这儿所说的后檐,有房屋营造尺寸,二尺二的出檐你不能多出一寸去,不然就和邻家起了地界纷争。

四至之外,特别还要写明“出路”。春种送粪,秋收打粮,车马人口进出,都有固定出路。再威风八面的老财,你盖房不能遮挡了别家的出路。属于乡规民约,是极好的传统。而但凡殷实富户,尤为严格遵从,因为这会牵扯到家声名望:你是富而有德,还是为富不仁?所以山西乃至全国,都流传一个古来的美谈:有人居官在京,家族里因为屋后三尺宽的地基问题与邻家起了纷争,想借助官员势力打赢官司。这官员好生明智仁德,给家族里回信说: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人三尺又何妨?结果,这家让出三尺地基来,对方也要做人,也让出三尺,于是,两家的宅院后房之间就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俗称六尺巷,大号仁义巷。

鲁: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合作化公社化终于走到尽头。农民重获了一点有限的自由,即刻就吃饱了肚皮。村里人欢马叫的,歌子里唱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家户户老百姓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盖房。几十年穷苦日子过下来,住房早已破败,况且儿成女大的,住处显得格外窄憋。

要盖新房,扩大居住面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地基问题。土地是集体的,不兴买卖,你就是再有钱哪里买一块地基去?于是村里就专门有了宅基地这样一个名堂。想盖房,得请村干部吃饭,包括送礼,想办法批下一块相对宽绰的地基来。

一来二去的,农民们是他有几个儿子就要盖几幢院。村子左近的大片良田就全部盖了房。

张:求神拜佛批下宅基地,上头盖起院落,那土地所有权也不是农户自己的。老百姓说,看着一幢四合院,青堂瓦舍的,其实咱只有一个上盖。这会儿说是自家的,谁知道日后算谁家的?即便如此,农民心理也是能够先占住就尽量多多占住。这实在是老农民对于现行土地制度的一种变相的不满。

由于买地基要铺纸,奶奶打开竖柜,翻出我们老张家的房契和地契来,奶奶特别锁在一只小木匣子里,平整如新。父亲一张一张翻看认读,原来这是我们张家这一支传了十几辈的东西。最老的,有康熙年间的买地契约,到如今是将近400年了。而凡是地亩,都是四至明确。特别是山沟洼地,每块梯田除了写明地亩几分几厘,与地块相连的山坡,所有权也归属这块地亩。坡面大小则是与地块宽窄相当,一直向上延伸到分水山梁那里。

话说是四海无闲田,一点不假。话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土地分给了万姓万民,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具体的主人。

父亲后来给我念叨,那些地契里,竟然还有一张落款是“洪宪元年”字样的。洪宪,是袁世凯称帝定的年号,看来已经行文天下改了正朔,老百姓遵令奉行开了。我想,以当时的交通信息速度,太行山里的小山村红崖底买地铺纸书写洪宪年号的时节,洪宪皇帝袁世凯已然驾崩,短命的帝制闹剧已然谢幕了吧。

房子是种出来的

鲁:辛亥革命到今年是一百多年,这是大历史。对于老百姓,或许就是几代人,对于植物,大概是一棵老树的年龄。

我们家乡一带,一家人谋划盖房,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首先要种树。不然,盖房的木料哪里来?孩子七八岁,家长便带孩子收集各类种树。槐树在秋天结荚,榆树则在仲夏落籽,杨柳诸木插枝可活,木材树之外,桃、杏、枣这些果木是点种培植长成。识别树种,跟分别禾苗种类一样,是农村孩子在七八岁时已经完成的必修课。树栽在各家房前屋后,地边路旁。十年树木,十来年工夫,树木有了足够的高度与径宽,差不多成材可用。

栽树的同时,要逐步积攒足够的建材。今年准备扎根基的石料,明年买砌墙的砖头,还有苫盖房顶的栈板。我村挨着黄河,河里满是能烧制石灰的青石,田里劳作一天,收工时顺手将一块大石头搬扛回来,日积月累就堆起一大堆,准备烧制石灰用。到临近盖房子的那几年,家里还必须准备充足的余粮,好做将来招待工匠之用。

这个漫长的过程,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梦。它随着树木的年轮在一圈一圈扩大,十多年之后,这个梦终于轮廓初现。乡村的民居,不是盖起来的,而像是一点一点种起来的。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母亲的鬓角有了白发,父亲一天天谢顶,那时候,他们才四十岁出头一点。

张:我爷爷1946年下世,1947年我出生,那年红崖底搞土改。家族里老掌柜的不在了,弟兄七人按乡俗分了家。说是分家,只是分开了地亩,老宅的房产没有分,大家就那么住着。到1952年我父亲回老家主持盖房,说来就是他出钱、弟兄们出力的一件事儿。盖了二十间房,到1964年奶奶去世,方才正式分开了房产。结果,我父亲名下没有要半间房子。奶奶辞世之前,还和我说起:你爹给家族里出了多少力,自己连一个猪窝都没有。让老弟兄们居者有其屋,事实上也等于变成了我爹的一个梦。

他看似随口言说,却是给我解释道理:“好儿不住爷房。我从来不指望你爷爷的房产,我看你也不是个指靠爹妈的把式。起小家贫,你四大爷、五大爷和我三个秃小子,冬天挤在憋屈的小西房一盘土炕上,铺的是破席子,三个人和盖一张薄被。白天劳累,夜饭喝上一肚子清汤,三人比赛似的尿炕,一张薄被没有巴掌大的地方是干的。我但有一分奈何,总要让弟兄们住上宽绰些的房子,睡觉铺上个褥子。”

1952年动工盖房,我就记事了。有了地基,盖房的木料哪里来?我们县南面有个路家村,说起财主李家那叫名头响亮。慈禧西逃路经山西,李家贡献的银子比榆次常家、祁县乔家不少。著名的隰县寺庙小西天的对联,是知事李亭龄所拟,这李亭龄便是盂县李家子弟。土改了,李家的楼院分给贫农团,这些人好吃懒做、踢腾破败,不几年穷得开不了锅,起意要拆卖楼院,我爹就一举将那楼院买了下来。当初出动了七八辆大车,大梁立柱、门窗隔扇,拉回来小山似的一垛。

大伯们有的在河槽里搬青石烧石灰,有的到窑上拉运砖瓦,石匠瓦匠画线起地基,院里大小木匠五六个动工割门窗、下口料。宝山靠山们十来岁,跑腿当小工;几个大娘分了工,有的专门上碾磨、有的专门蒸干粮、有的专门负责全家连带工匠几十口人的一日三餐。奶奶是掌家几十年的老太太,指派女人们有条有理;我爹当过大工头的,组织领导整个工程井然有序。半上午、半后晌,按规矩给匠人们都要有歇工干粮,不是油糕便是包豆窝窝。正餐开饭,有解渴的豆汤、下火的凉粉,凉菜一大缸、烩菜一大锅,这边压河捞、那边煮米饭,初一十五自不待言,但逢三六九还有烧酒上桌。

新房看着往起长,我爹着人采买布匹褥单被面,给哥嫂们人人缝制了一床里表三新的铺盖。记得四大爷平生头一回躺在绵绵的褥子上,笑得合不拢嘴:活了四十岁,咱也总算知道褥子是绵软的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整个家族和谐美满,那样的喜庆气氛、天天过节似的日子,持续了有大半年。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泪与笑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泪与笑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成熟的蜕变

    成熟的蜕变

    人的爱有时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偏执,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一个随遇而安的事物,都可能让你在大彻大悟中彻底沦陷。于是你想霸道的得到它,可耻的占有它的全部。这种贪恋是孤独的。因为它让你不顾一切;这种爱是可怕的,因为阴阳之妙,绝恋会唤醒你灵魂深处最隐秘的邪恶。那晚月色迷离。如水的月光泛着淡淡昏黄,那是种暧昧的温暖,陷阱的表象总是充满温柔,无法抵挡。
  • 万物有灵

    万物有灵

    贾平凹老师四十年散文创作全新精选,收录自1981年至2019年的随笔六十六篇,共二十万字。着眼于自然的林中一花、河中一沙,通过对自然深情的抒写,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以及对万物生灵的思索这是一份对万事万物由衷的热情与好奇,对生命有所追求,并在追求中展现出浓烈的个人风格。更难得的是,横跨四十年,始终尊重生命的灵气,保持质朴与纯粹。这样的文字,值得一读再读。
  •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是我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她的作品亲切自然、坦诚真挚,具有独特的情韵美境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韵味与欧化色彩的交相融合,使她作品的语言流畅、圆润、丰厚、自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音乐性。《石评梅精品选》精选中国实力作家石评梅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 依依柳岸

    依依柳岸

    未名湖是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月下观湖,静若惺忪着睡眼的处子,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
热门推荐
  • 青陌似皎

    青陌似皎

    【这不是女主逆袭文。】作为一个即将飞升成仙的现代修士,却以史上为最搞笑的方式死去,没错,你没看错也没听错,她……是睡死过去的,但本人言·大佬·卿却微微一笑地表示:不慌,要以微笑面对生活.但没想到的是死后还穿到了一本曾看过的书里面,还是个连路人甲都不如的小炮灰,最重要的是她还活不过五岁,这悲催的命运,但本人言·大佬·卿还是面不改色微微一笑地表示:不慌,不慌,我要以微笑面对生活.然而事实却告诉她——昔日的师尊为何认识她,今朝的父母为何会知晓她前身之事,原来这不过是因为她就是本土本人,向来微微一笑地言·大佬·卿表示:稳住,不慌,我要以微笑面对生活.就这样错不及防的打脸接踵而至……本与女主无关,却不想每次都遇到她,还总是在她面前摆出一副花痴的模样,致使男主一度黑脸,但本人言·大佬·卿还是那副嘴脸表示:我一定要稳住,要以微笑面对生活.(表面上说着要以微笑面对生活,实则内心却叫嚣着:老天哟,快把我安排了吧,我太难了╥﹏╥)【唉,本书好像有男主,本作者呢绝对保证修仙是正文,感情线建立在修仙之下。】
  • 系统的无限神兵

    系统的无限神兵

    “叮!你吞噬了九龙神火罩x1,获得功法《九龙神炎诀》!”“叮!你吞噬了定海珠x1,获得诸天之力x1!””叮!你吞噬了诛仙剑x1,获得技能诛仙破灭剑气!”谁说法宝只能拿来对敌?有了最强神兵系统,法宝也变成了丹药。方辰只要吞噬法宝,就能从其中得到修炼功法,神通,甚至提升修为!
  • 只愿为卿负天下

    只愿为卿负天下

    四岁。她亲眼目睹父王被叔叔推下十丈城墙。从此,世上再无朝颜,余的,只有晋华公主。八岁。阖宫夜宴,她透过盏盏琉璃看见了他。晋华也不再是晋华。十四岁。他说,等桃花盛开的时候,我来带你回家。那时,她忘了自己是谁。十五岁。及笄之礼。他说,我要娶的,是染歌公主。那日,晋华找回了自己。十六岁。十丈城墙之上,他与她,相对无言。朝颜暮骨,晋华归尘。(新文《暖林向阳》已开坑,欢迎大家跳坑,新浪微博:云起古洛书。)
  • 怪侠

    怪侠

    怪侠江丹枫从小父母兄弟都被土匪杀害,遂誓必杀尽此等败类。
  • 汉末天龙

    汉末天龙

    一个现实社会的普通人,逃难逃到了汉末三国时代,立志改变历史,争霸中原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动亚洲梦之队

    星动亚洲梦之队

    三个未出道的小鲜肉,遇到一个花痴少女若冰、一个暴力少女黎雯、一个千年冰山少女莫曦。
  • 寒殿下小心马甲

    寒殿下小心马甲

    【马甲文】寒芊璃,拥有绝对音感,智商极高,医毒双绝,身份众多,孤傲,近乎完美,为数不多的缺点就是脾气暴躁、没耐心、懒癌晚期、狂吃不胖、狠起来怼死一大片。风舒尘,从小天赋异禀,双商奇高,势力强大,冷漠无情,身份也极多极拽,高冷贵艳,长相雌雄莫辩,帅起来迷倒一大片,唯独对寒芊璃温柔。他是她们班的临时物理老师。第一节课,他知道了她的名字。第二节课,他叫她不要在课堂上睡觉……从来都没人敢打扰上课睡觉的寒某某:嗯……寒.手控.某某:我只是觉得他手好看……后来,寒芊璃解开医学界千古无解之毒,震惊医学界……后来,寒某某和风某某持续掉马,震撼世人……后来,寒某某和风某某的盛世婚礼,惊呆众人……
  • 霸道总裁:甜妻,爱上你

    霸道总裁:甜妻,爱上你

    她是他从路上捡回来的他把她养大她的名字被他霸道的改掉他明明厌恶极了她,却让她十年衣食无忧……“以后,你就叫顾轻萍。”他的眸子里满是厌恶。“为什么。”虽然害怕,她还是问了出来。“因为。”我要你浮萍无依!……“做我的女人。”他霸道的看着她“不可以,我们是。”她慌乱“我没有给你选择的权利。”只是通知你而已
  • 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

    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

    《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以美国著名学者保罗·斯托茨教授的逆商理论为基础,总结了逆商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人们遇到变故、挫折时,容易掉进哪些陷阱,并提供了应对逆境的方法和提升逆商的技巧,教您学会运用逆商去提高处理逆境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适合所有处在人生奋斗阶段和在逆境中求发展的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