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53400000008

第8章 感悟自然 悯怀人生 (7)

人们对竹的喜爱由审美延伸至宗教崇拜。竹,具有了送子与延寿的幻化力量。从北魏时起,在今浙江、山东等省的部分山区开始盛行“夏种树,冬种竹”的诞辰礼俗;南北朝时,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流域有了“竹迷日”(又称“竹醉日”)这一既有栽竹生产习俗又有竹崇拜和以竹求子等内容的节日。这是民间由“如竹苞矣”的旺盛生命力引发的竹崇拜。早期道教天师道也把竹作为一种崇拜对象,陈寅恪先生指出:“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功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竹被视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加以祭祀。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南中志》云:“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竹被视为与本民族有“血缘”关系,因而是一种“图腾”。 〔节选自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寻根》1999年第2期)

更多链接:

1.杨宇明《竹崇拜探秘》,《竹子研究汇刊》2002年第3期

2.褚斌杰《白居易的人生观》,《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3. http://scjs. iok. cn/zhishi/zatan/zatan0024. htm(竹与中国文化)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身寒微,刻苦自励,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曾任谏官、主考官、按察使及知州等职,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军政要职。早年主张革新政治。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批评。

欧阳修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长等大家皆出其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均成就卓著,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倡导者。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杂说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1]。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蚯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2]?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生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3]!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

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4]。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5],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曰[6]:足乎利欲所以厚我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7]。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8]。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

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9],又曰“死而后已”者[10],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 殒:通“陨”,坠落。

[2] 抑:表转折,相当于“或者”、“还是”。

[3] 聒噪(guo)然:喧嚷的样子。

[4] 蝼蚁:蝼蛄和蚂蚁。此泛指昆虫。

[5] 昏耗之:指污染损耗精气。

[6] 惑者:糊涂的人。

[7]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

[8] 相须而成:犹言相辅相成。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9] 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0] 死而后已: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解读

古人往往上观于天,俯察于地,启发心智,感悟人生。本文便是欧阳修于雨后之夏夜坐于树间,眼观天有星陨,耳闻草间有蚯蚓之声,于是感悟生发,悯怀人生而作。文前小序,简要说明写作缘由。“杂说”三章,其一由蚯蚓之声(实为古人错觉)引发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索。其二由星之陨落感悟人之死亡,说明人生的意义唯在事业、文章之不朽。其三由天地日月五星之运行不息,感悟人生理想实现的途径,应当“自强不息”,“死而后已”。文章由感悟自然到悯怀人生,皆缘物起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言浅意深。

话题

1.作者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

2.作者眼中的“君子”应该其有怎样的品性?

3.这三章杂说有何内在逻辑联系?

相关资料索引

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美

一、委婉含蓄,一唱三叹,具有情韵美

读欧阳修的散文,往往会被他那精湛的语言艺术所吸引,使人好似桃源探胜,乐而忘返;如吸香茗,口齿生津。究其原因,他的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这种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擅长于运用一唱三叹、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以烘托渲染出特定的氛围,透露和引发出自己美好的情怀,从而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情韵动人的特色。

二、质朴生动,纯真自然,具有朴素美

欧公的散文语言,朴而不俗,淡而见巧;振自然之声响,传天籁之清音;往往造语平常,却能光彩照人。如脍炙人口的名作 《泷冈阡表》,就是以情深意切、描写细腻、语言朴素纯真而见长。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成人,以及他父亲为官处世、宅心仁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说明了自己为官做宰能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读来情味醇浓,生动感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是朴素挚情的文字。

三、句式多样,灵活变化,具有错综美

注重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是欧阳修散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他善于通过多样化的句式,把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熔于一炉,从而使文章活泼多姿、神采飞扬,显示出一种错综、参差的美。他的这种错综有致的美体现在:讲究句式的散整交替,长短结合,奇偶相配;不呆板、不凝滞,富有变化。

四、探索人生,倾吐诗情,具有哲理美

当我们漫步于欧阳修散文语言的百花园中,尽情观赏,采花逐蝶时,最引人珍爱,最撩人情趣的大概要算那散发着浓郁的哲理芳香的“鲜花”了。的确,欧阳修散文语言,往往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在哲理光辉的折射下,我们看到:既有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时而探索人生的意义,时而设计未来的事业。 (缪向勇《论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更多链接:

1.《欧阳修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2.刘若愚《欧阳修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

3.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 http://www. bookhome. net/lishi/zhuanji/zglddr/014. html(卫道巨擘韩愈)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礼二年(1057)进士。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放杭州、密州、涂州、湖州为地方官。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为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执政,被召入京,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并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起,又被贬到夏州(今属广东)、儋州(今属海南)。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后赦还。病故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天才卓绝的文学家、艺术家,其诗、文、词、书法、绘画者都成就卓著,光耀后世。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彪炳文学丈册。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丈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1],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2],以至于剑拔十寻者[3],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4],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5],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6],少纵则逝矣[7]。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8]而临事忽焉丧之[9],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10],以遗与可曰[11]:“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12];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1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14],足相蹑于其[15],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16]。及与可自洋州还[17],而余为徐州[18],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19]。”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20]。”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21]。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22],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23]”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24],斤斧何曾赦箨龙[25]。料得清贫馋太守[26],渭滨千亩在胸中[27]。”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28],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29],曝书画[30],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31]。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32],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 萌:苗芽。

[2] 蜩(tiao)腹蛇蚹(fu) :蜘:蝉。蜡:蛇腹下横鳞。此用以形容竹初生时形状。

[3]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4] 成竹:指完整的竹子形象。

[5] 振笔直遂:挥笔一气呵成。振:挥动。遂:完成。

[6] 兔起鹊落:兔子跃起,鹰隼(sun)俯冲而下,喻动作敏捷。鹘(hu):猛禽,又名集。

[7] 少纵则逝:稍有放任,(灵感)就消失了。

[8] 平居:平时。自视了然:自以为明白。

[9] 忽焉丧之:忽然丧失。

[10]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11] 遗(wei):赠送。

[12] “庖丁”句:参见前《庖丁解牛》。

[13] “轮扁”句:典出《庄子?天道》。斫(zhuo,砍削)轮的工匠名扁,一次在堂下斫轮,说读书堂上的齐桓公所读为古人之糟粕,并以斫轮技艺为喻,说明真正精妙的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儿子也不能传授。

[14] 缣(jian)素:白色细绢,古人用来作画。

[15] 足相蹑(nie):犹言脚跟脚。

[16] 口实:话柄。

[17] 洋州:今陕西洋县。文与可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知洋州,十年(1077)冬回京师。

[18] 余为徐州:苏轼曾于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任徐州知州。

[19] 萃:聚集。

[20] 鹅溪:在四川盐亭县北,以产绢著名,列为贡品。扫取:指挥笔作画。寒梢:指竹。竹耐寒,故称。

[21] 匹:古一匹合四十尺,万尺则合二百五十匹。

[22] 实:坐实,指为之辩说。

(23〕许:这样。

(24〕汉川:汉水,流经洋县。蓬:蓬草。

(25〕斤:斧子一类工具。赦:放过。箨(tuo)龙:竹笋。箨:竹笋一层一层的外皮。

(26) 馋太守:戏指时任知州(相当于汉代太守)的文与可。

(27〕在胸中:既言其吃竹笋,又谓其作画胸有成竹,一语双关。

[28] 元丰:宋神宗年号。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陈州:今河南淮阳。

[29] 湖州:今属浙江。苏轼于元丰二年四月到湖州任知州。

[30] 曝(pu):晾晒。

[31] 废卷:放下画卷。

[32] “车过腹痛”之语:参见前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

解读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为苏轼表亲。历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洋州、湖州。工诗文绘画,擅墨竹,人称“湖州竹派”。著有《丹渊集》。筼筜[yun dang)谷,地名,在洋州,因盛产筼筜(竿粗节长的大竹)而得名。偃竹:呈仰斜之势的竹子。

本文既是一篇绘画题记,又是一篇悼亡之作。它记叙了文与可的画论、画技和人品,并在抒发对亡友的怀念之情中,表达了作者的文艺观点。文章以“画竹”为线索贯串始终,时而议论,时而叙事,无拘无束,信笔挥洒。由“画竹”的叙写,引出对画竹人的怀念,渗透了作者的深挚伤悼之情。这是一篇写法新颖、打破常规的散文名作。文章既有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对亡友的怀念,对已故艺术家的痛惜,也有对艺术规律的揭示。汹涌着情感的波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话题

1.作者认为进行艺术创作应有怎样的准备?

2.文与可的人品与他的画技及所画之物有何内在联系?

3.此文是怎样将绘画题记和悼亡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相关资料索引

1.《苏轼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2.李福顺《苏轼论书画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3.崔承运《论苏轼的艺术哲学——以文学散文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6期

4.杨胜宽《试论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格境界的统一》,《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家贫,性落拓不羁。产颖悟,有奇才,常放言高谈,褒贬人物,因而得狂名。“康熙秀才,雍正壬子(1732)举人,乾隆丙辰(1736)进士”(《板桥自叙》)。初为山东范县令,继调潍县,勤修吏治,被视为循史(奉职守法的官吏)。后因赈济灾民得罪豪绅去职。为官十二年,颇有政声。晚年归居扬州,以卖书画可为生。

郑燮善诗文,工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尤擅长给兰、竹、石,精妙不凡。其书法自成一格,号 “六分半书”,人争宝之。著有《郑板桥全集》。

画竹题记二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2],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3]。独画云乎哉!

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6]。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

甲申秋杪[8],归自邗江[9],居杏花楼。对雨独酌,醉后研墨拈管,挥此一幅,留赠主人。

[1] 倏(su):迅速,忽然。

[2] 意在笔先:指创作的艺术构思在下笔之前。

[3] 化机:自然的机运。

[4] 得神:领悟其精神。

[5] 梅道人:即元代画家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工诗,善画山水竹石。著有《梅花道人遗墨》。

[6] 生:即性,指生性。

[7] 色相:佛教用语,谓事物的外貌形象。

[8] 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杪(miao):末。

[9] 邗(han)江:江苏江都的古称。

解读

这二则画竹题记选自《郑板桥集》的《题画》及《补遗》。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艺术规律的思索。其一总结了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在创作中的关系,阐述了由外界自然物触发内心感悟,经艺术构思而成胸中之竹,但落笔成画之竹又非胸中之竹,而表现了法则之外的意趣。其二说明画竹之要“品”,体现画家的创作个性。在作者笔下,竹不独是物,而且是被赋予人格、显示人文精神的一种诗意存在。

话题

1.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之间有何区别?

2.文章是怎样将枯燥的创作法则与生动的创作意趣结合在一起的?

3.文章第二部分的排比句在表达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相关资料索引

郑板桥的文艺创作观

“胸有成竹”可以说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云:“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晁补之《鸡肋集·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指在下笔前,艺术家头脑中必须形成作品的大致轮廓,要求作者必须对所写之物进行审美过滤,形成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思想的艺术形象,“胸有成竹”突出强调构思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郑板桥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意在笔先,定则也”,定则即是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普遍规律。然后,他又进一步指出了“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不同。“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板桥题画?竹》),“眼中之竹”是未经作者思想评价、感情过滤的自然景物在头脑中的映象。“手中之竹”是通过作者艺术实践物化了的自然美、社会美的形象。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形象地概括了一切艺术创作全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可贵的是,郑板桥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 “胸无成竹”的命题。他在《板桥题画?竹》(之一)中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胸有成竹”强调艺术构思,强调“意在笔先”,而“胸无成竹”除此之外,更强调平时的“生活积累”,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意”外之“趣”和“法”外之“趣”。“胸无成竹”是创作的至高境界,并非一般人都能企及。郑板桥为什么能在“胸无成竹”的情况下做到“随手写去,自尔成局”,且“神理具足”呢?这正是他“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来夜间思”,对所画之物象烂熟于心的结果。

(钱荣贵《郑板桥创作思想论略》,《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更多链接:

1.《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年

2.周积寅《郑板桥书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降大任,高有奎《板桥画竹与典型化规律》,《晋阳学刊》1994年第6期

4. http: //www. loweb. com/mingrl/bq/shcj. htm(扬州名人录·郑板桥)

同类推荐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第一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 解密中国大案肆

    解密中国大案肆

    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 苏轼文集1

    苏轼文集1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

    用一首歌的时间来纪念一个人用一盏茶的冥想来回忆一个人,我坐在菩提树下静静地观望,流年在我和他之间只打了个照面前世,今生,来世菩提树下红莲花静静绽放开合之间佛光闪现
  • 荒域苍翠

    荒域苍翠

    本文讲述作者的内蒙、尼泊尔之行,还有200多公里丙察察的马帮路,看尽八万里路云和雪,历尽艰难险阻,阅尽醉人景色。作者以游记的形式讲述了8165公里的人与事,以及那些遥远,路险,常人难以抵达之处的所见、所听、所感。
热门推荐
  • 藏一话腴

    藏一话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做事细节全书

    做事细节全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事,必成于易。做事大而化之,不注重细节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小心谨慎,关注做事的每一个细节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 夫人可否许我一生

    夫人可否许我一生

    原本是21世纪的天才清华学女,在一次任务中无奈穿越到古代,成为顾府的大小姐顾念之“听说顾府的小姐,丑陋不堪,才疏学浅”“What??”好吧!不枉穿越一世,我定让你脱骨换胎!“夫人,今晚可有空?”身旁狡猾的男人说。“今天没空,以后更没有空!”尼玛,怎么还嫁给个傲娇王爷?我这辈子算是完了!!
  • 也春君是个人渣

    也春君是个人渣

    刚成年就被送出去的小宝贝儿,遇到了一个不是霸总的总裁。明明不是霸道总裁,却总是这样伪装着自己。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目的?
  • 这个姑娘有病

    这个姑娘有病

    柜的另一边奇怪的少女哇,好厉害啊,古董啊!——来自奇怪的少女
  • 雪地里的天仙子

    雪地里的天仙子

    伤害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不是利器。是恶语,是没有理由的恶意。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名为“宋昭昭”的女孩,从一个热爱世界的女孩,因为患上抑郁症,最终走向死亡的故事。
  • 师父快跑

    师父快跑

    “师父,您这样做,是不是太没道德了?”“没事,我们修仙的人不讲道德,我们讲机缘。”“师父,您这么忽悠我,良心不会痛吗?”“并不会的,徒弟弟~太初无量~”猛男李铁柱知道,这辈子他就算是和这鸟不拉屎的飞云宗以及这个不靠谱的凌云子绑定上了。
  • 火影之轮

    火影之轮

    王烨苦恼的看着两个通道,选千手,还是宇智波呢?
  • 海风今岁寒

    海风今岁寒

    本书是青年作家林森近年优秀作品的精选集,主要篇目有《海风今岁寒》《台风》《抬木人》等。《海风今岁寒》里,两少一老三个男人,各自面对生命断裂的某种心灵危机,沉沦还是拯救,值得深思。《台风》里,两次台风之间,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在不断学会如何有尊严地面对这即将到来的死亡。《抬木人》里,两个儿子与一位父亲的悲惨遭遇,隐隐约约指向多年前母亲的逃离。
  • 全能进化系统

    全能进化系统

    汪凡意外吞噬自小佩戴的一颗古代水晶,获得了来自上宇宙科技位面的全能进化系统。获得尸王血脉,我就是王!正道不容我,我便为魔!成就魔祖之位!系统?只是我的一个垫脚石而已!我将注定成就那不可超越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