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56300000002

第2章 关于小说创作的若干思考(1)

春节得暇,随手翻阅近年漏读的小说,不意渐渐读之入迷;一面深悔昔日对一些精采篇章失之怠慢,一面则对流行的“疲软”“停滞”之类大而化之的说法产生疑惑。诚然,如今小说已不复多年前的轰动爆炸之势,也不复几年前的思潮迭起之态,冷清了许多,但是,轰动爆炸需要足够的社会心理蓄势和历史条件的积聚,思潮迭起也是多重原因方可促成,它们都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因之,倘若不以轰动与否,热闹与否作为评衡创作发展的唯一尺度的话,那么可以说,即使近二年的小说,也依然投有止息它内在的一贯的探索精神。探索的热点可能有所移易,但探索的意向没有变;只是,难度更大了,步伐放慢了,纠缠的创作问题更复杂了,规模缩小了,一时难以形成声色壮阔的阵容。当我读到象《明天的太阳》《无边无际的早晨》《神戏》《狼毒花》《焚烧的春天》《毛雪》《半边营》、《女人秋》《小学老师》《乡村情感》等等作品(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时候,怎能不感到严肃的思考、惨淡的经营和鲜活的冲力。无论是乡土小说还是都市文学,都有一张希冀深化的犁铧在艰难地向下掘发着。

当然,不能靠这几部作品来概括创作的全貌,若把新时期小说比作一条河流,如今它的流速无疑是缓慢多了。但就某种意义来说,目前的状态也是一种必然,它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所以,重要的不是寻找词汇给它下个判断,而是要在顾及到小说创作整体流程的情况下,在深入到创作实践的动态中,思索问题。

这是不可能离开新时期小说的总背景的。新时期小说的繁复多样,常使概括者无从下手。近来忽然悟到,十三年来,无非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六大流脉的升沉浮降。所谓六大流脉,有些着眼于题材,有些着眼于思潮,有些着眼于方法,虽时有交叉,但眉目清晰,纵有倒外,也不多,大体可以概括新时期小说的总体流程。倘换个角度,再看创作中的主题取向,也不是不可划分,大致有:政治主题、社会主题、人生主题、生命主题、文化或亚文化主题、非理性主题,历史主题等。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关于价值取向的“大主题”,与具体作品的具象化主题自然有别。在上面列举的每种大主题的下面,都不难开列出一批相应的作品。比如,《伤痕》《重逢》属政治主题,《乔厂长上任记》《人到中年》属社会主题,《风景》《烦恼人生》属人生主题,《伏羲伏羲》《红高粱》属生命主题,《小鲍庄》《爸爸爸》《棋王》《厚土》属文化主题,《你别无选择》《黑颜色》属非理性主题,《国殇》《诺言》类属历史主题。观察这些主题的演化,交叉,变异也是很有意思的,从中也可理出一条新时期小说衍化的内在线索。

在这里,我们没有篇幅详细反思六大流脉浮沉的前因后果,也无法细致分析各个大主题的演化变迁,那是些大题目,留待日后去做。我之提到这些流脉和主题,无非作为一种背景,免得下面要谈的问题太突兀。下面还是扣紧近几年的创作来谈。在我看来,近几年小说的总势趋,是从“主观化”向“客观化”的过渡,从“观念期”向“生活流”的过渡,从个体生命意识向群体生存本相的过渡。这样的概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囊括纷纭多样的创作现象,但作为一定时期的主导性潮流,似乎也是无可怀疑的事实。我从当前创作中拎出了几个小题目,诸如:对主题意识的再认识,典型境遇和典型状态,自然主义复萌了吗,以及问题小说会不会复兴等。也许,这些问题正可窥见当前小说创作自我调节和演变的某些轨迹。

一、对主体意识的再认识

谁都承认,新时期小说比起过去时期的小说,无论内容、形态、方法、形式、语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缤纷多姿是空前的。那么,变化的原因和核心何在?毫无疑问,主要在作家主体身上,在主体的自如,主体的开放,主体的丰富和多样上。所以,尽管对主体性的认识还有分歧,或不无谬见,但主体意识的强化毕竟是是值得肯定的进步。过去,我们确曾受到过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恩格斯批评过的,旧唯物主义者总是从客体的形式理解事物,总是忘记“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来理解”的情形,在我们这里也多有表现,我们也确曾存在脱离主体的特殊性、能动性而片面强调生活的决定性的倾向。此如,不问不同作家的不同气质、个性、风格和感应范围、感应方式,一齐下去“体验”某一方面生活的现象;在艺术方法的选择,慨括生活的方式,观察生活的视角上的一统化的现象,都曾经有过。新时期前期的伤痕和反思文学,它们的思想艺术成就自是不容否定的,其中生活的密度和体验深度也许为后来的某些作品所不及,但细想起来,它的方法、视角、表现方式倒确实比较单一,基本延续传统写实的道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外来的刺激”打破了原先相对单调的格局,好象在一个早晨忽然冒出许多种“意识”,如现代意识,忧患意识,忏悔意识,寻根意识,未来意识,宇宙意识,审父意识等等,多得难以计数。时髦所及,有些“意识”难免不科学,不准确,边界模糊,各执一端,但都奔涌而出。与此同时,小说创作上的各种“化”也多得惊人,如哲理化,象片化,哲理化,荒诞化,淡化,诗化,散文化等等。那个时候,小说领域确实是极写实的与极空灵的、极荒诞的与极理性的并存,各式各样的小说都出现了。在这旋转舞台后面的,是作家们对生活的感受、理解、评价、把握上的多样选择。先锋往往是牺牲的代词,可资流传的精品或许不很多,但主体的活跃,创新的潮流,则对小说创作思维的开发,视角的变化,方法的选择,起到了开拓和冲创的作用,功不可没。小说的传统定义需要修改,人们开始看到小说表现生活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按说,小说创作因主体意识的初步强化就此可以节节推进,大幅度向纵深发展了吧?事实却是,前面的路并不径情直遂,繁华热闹没有维持太久,便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有些小说追求形而上的哲理,却没有足够的感性血肉;有些小说追求多义性的主题,反而变成无法卒读的理念集合;有的小说追求文化意识的显现,却因过分剔除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较为切实的内容变得抽象而空玄。小说固属“无法之法”。伸缩余地极大,但对某些历久形成的可读性因素颠覆过甚,致使有些小说失却起码的传达功能,所以,“小说不好看了”的说法倘不是偏执传统,也不无一定道理。当然,不可否认,另一种情况也存在着,那就是摆不脱固定的视角,打不破积久的模式,永远在自己重复自己。这些不是一时间小说创作的全部,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过去,那种把小说作为形象地演绎流行政治命题的工具的情形,是一种非小说化,而近年来有的小说成为直接运载文化观念,哲学观念的形象化工具,也是一种新的非小说化。原因何在呢?我们以为,原因仍在作家主体身上。总的来说,主体意识的初步强化带来了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的纷繁多样,但创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定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以及来自社会和读者的反馈,又把一个尖锐的新问题提到作家面前:怎样深入理解主体意识的强化?什么是主题意识进一步强化,丰富化,深刻化的途径?这是关系到小说创作向深化和宏阔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存在着两种偏颇。一种情形是,误以为主体意识只是作家单方面的孤立的绝对的活动,把主体等同于“自我”的凭空发挥和张扬,出现了割弃客体面对个人的意志和本能的崇拜倾向,结果是“主体”吞噬客体,排斥客体,使其创作日益走向枯竭、重复、空玄和玩弄文字游戏。这不是什么主体意识的强化,而是跨出极限后的主体的泯灭。记得刘恒在一篇创作谈里说过,他是有憾于抽象观念对文学的强奸而转向生活化、生活流的。为什么看近几年的有些小说,我们常会产生观念、手法上去了,艺术、形象却跟不上去的感觉,好似一个头脑过大,躯体瘦弱的人呢?问题就在,观念不可能代替创作,主体意识在一个作家那里,决不是抽象观念的同义语。还有,对想象力,灵感,“陌生化”也有误解,看不到客体的制约力。我们的小说很长时期缺乏飞腾的想象,缺乏汪洋姿肆,天马行空的奇想,至于“陌生化”这一新型的艺术思维方式,就更隔膜了。新时期一些作家以奇诡的想象,簇新的感觉,让读者在惊讶和出神之迷中刷新对生活的感受,有力地打破了小说刨作的闷局。有的作者借助梦境写出了好作品。但这并非柏拉图所谓的神灵附体,而是自有其情感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基础、头脑加工厂的复杂运作的。如果由此得出主观可以绝对和无限,可以完全脱离客体的结论,那就只能搞出些荒唐,杂乱,不知所云的东西。

另一种阻抑创作深化的情形是,作家的主体是对外来刺激和信息的被动接受器,他有个已经定型的认识图式和表现模式,不管现实生活如何变化,不管处理何种素材,他永远拿着那个模式来消化一切外来信息,于是,他的作品也永远是一种结构,一种色调,一种味道。这时常被誉为具有稳定风格,其实主体意识酣睡,创作日渐陈旧。

这两种偏颇,即主体吞噬客体和客体压抑主体的现象,虽然只是在一部分创作中表现出来,但它已成为小说创作向纵深发展的障碍。究竟应该怎样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主体意识问题呢?主体与客体之分,其实是人类走出蒙昧状态后的一种觉悟,但在实际上,主体是须臾也离不开客体的。作家的主体能力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对象化的创作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对流过程。主体是主导的方面,它可以创造、建构客体,但同时客体对主体则有制约的一面。马克思说:“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不管多么超逸、奇诡的主体,也不能不借助感性的形式,情感的符号来重现自身,超越自身。所以,主体进入客体的深度决定着主体自身的深度。一个不肯开放,不肯借鉴,不肯吸收的主体,必然是日渐衰竭的主体。主体意识强化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个双向寻找的过程,即寻找自我和发现世界的过程。它们不能割裂,只能在紧紧相依,时时撞击中进行。一旦割裂了,偏畸了,创作就会出现失重和失衡。当然,不同时期倚重点不同,倒也是自然的事。

上面,由于论题本身对科学性,严密性的要求,弄得我不得不做些枯燥的推理,但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意思也是明显的,即作家和创作都需要不断调整。如果说,小说创作一度偏重于发现自我(这是很必要的),相对疏离了对象化世界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在小说创作中的情形也就是必然的。为什么近三年来小说总体上趋向于平实化和生活流呢?为什么原先刻意追求文化意味和哲理意味的作家,转而隐蔽过于外露的自我,更加尊重描写对象,甚至一任生活的自然流泻,而很少表露明确的价值判断呢?为什么很多作品是以原生形态和“困惑”的面目出现呢?这里是不准发现作家对其主体意识进行调节的努力的。那就是试图通过扩大真实的领域和直面生存状态来推动主体的深化。如果原来是侧重主观的观念化革新,那么现在是侧重客观昀生活化的征服。船,总是在一左一右摇橹中前进的。

二、典型境遇和典型状态

有位评论家曾经这样概括新时期小说文体的变化:“生活可以用故事来概括,但又不能仅仅用故事来概括;故事可以用人物来推动,但又不能仅仅用人物来推动;人物可以用行动来说明,但又不能仅仅用行动来说明”(周介人)。这样的概括当然是机智、简括而又思辨的,它用现象概括现象,既肯定了传统现实主义中的情节、人物、行动等要素,又指出这些要素也并非不可或缺。那么,推动这些变化的核心又是什么,他没有回答。我认为核心问题是小说中的典型问题。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在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至今也是不可能推倒的,但是,随着哲学、心理学、文化学对文学的渗透,随着现代主义内向化的影响,也随着各种文体“杂交”的成功,人们认识到,典型的内涵和形态是相当宽泛的,不必刻板守一。比如,心理小说中的典型可能是典型心理,诗化小说的典型可能是典型意象,散文化小说的典型可能是典型情绪等。事实上,这类越出规范的形态有些也是早已有之,不同的是,今天人们更加自觉,更多吸纳现代人的感悟,发展得更为繁富了。当然,作为小说的主体,特别是在中长篇小说里,创造深厚而又复杂的,森罗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典型人物,仍然是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勘测一个时期文学深度的标尺。

这些问题其实已被反复讨论过了,无须多谈。重要的是,典型的祥相有如浮标,它往往反映出一个时期文学运动深层的流向和变化。这里,就有一种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在近年来的一些小说中,作为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疏离,出现了从典型性格的创造转换到对典型境遇、典型状态的绘制。有些作品里已看不到围绕某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刻划了,有些作品的人物近乎符号或类型的代表,于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定义在悄悄地推衍,变异。有些小说,你分不清谁是主要人物,每个人都参与到对一种境遇和状态的经营之中;有些小说,主要人物倒很突出,但小说并不把他作为目的,而是让他去为一个更高的目的服务;还有些小说,也写个性的差异,心理的冲突,但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氛围;氛围酿足了,小说也就结束了,看完后你不再记起人物,倒是那团氛围久久压在心头。

同类推荐
  • 怒砸官箴碑

    怒砸官箴碑

    宋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的一天,当朝宰相秦桧以“不服诏命”和“蓄意谋反”的罪名,在朝庭上弹劾率兵抗金的名将岳飞。文武大臣有的惧怕秦桧的势力,不敢为岳飞保本;有的想保本,却又不清楚岳飞率兵在外的详情。就在秦桧奏请皇上削夺岳飞兵权的时候,一名从七品的小吏竟出面诤谏起来。这位小吏名叫辛次膺,官居规谏讽谕的右正言之职。
  •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下)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陀思妥耶夫斯基(纪德文集)

    陀思妥耶夫斯基(纪德文集)

    本书是纪德力推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最伟大作家”的各种文本的结集,是他文学评论的代表作。作为背德者,纪德引陀氏为知己,因为他不但质疑过上帝的存在,还借助“魔鬼”之力,以达揭露恶魔、丑恶、罪孽的目的。纪德甚至认定“陀氏跟易卜生和尼采一般伟大,也许比他们更为重要”。尽管陀氏从思想到行为都是自相矛盾的,他试图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角度直接阐明自己思想的努力全部失败了,但他揭示心灵秘密的挖掘比得上弗洛伊德对精神病人心理的研究,他的小说“实现了一个奇迹”。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传世名作。全书共八卷,以生动鲜明、清新醉人的文笔,从建筑花木、戏曲民俗、茶酒食物等各个方面,追忆了晚明时期的繁华景象,被誉为“一幅深刻描绘晚明社会生活风貌的历史画卷”。本版《陶庵梦忆》由人气作家午歌全新译注并加以点评,收录周作人、李敬泽等推荐序、点评文章,内容丰富,值得珍藏。
  • 少数民族文学史

    少数民族文学史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用感情来打动人,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本人受到强烈的感动并有较高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作家的感情乃是基于人性的,所以能与读者相通。
热门推荐
  • 偏偏折腾在网剧

    偏偏折腾在网剧

    不小心穿进网剧的丁美眉,本来只想看看偶像、顺道在修仙界旅个游,她真的不想虐女主、顺道被KO啊……
  • 归龙纪

    归龙纪

    大唐末年,神州烽烟迭起,乱象已呈。军队无由覆灭,多地百姓离奇失踪……元合十三年,有龙现身关外,令一群凡人窥见了九天之外、地丘之下的惊天秘密,就此揭开了裹挟天众、人众、龙众诸族,波谲云诡的时代!无穿越不套路,步步揭开的离奇异世录!
  • 再生缘:邪王的独宠逃妃

    再生缘:邪王的独宠逃妃

    经历了第十次失恋,悲愤的杜思羽被电劈穿越到青龙国杜灵悦身上,重新为人。什么?明天就要下嫁给青龙国最残暴冷酷的二皇子皇甫睿?还要做皇后的间谍?她才不要!逃!一逃走出去,竟然摔倒在一个大帅哥的怀里。他俊美绝伦,笑容和煦,目光如炬,一颗芳心不小心沦陷了…可就他就是皇甫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些年的电竞梦

    那些年的电竞梦

    那些年最火的网络游戏还叫热血传奇;那些年除去星际争霸最热的竞技游戏叫Counter-Strike(反恐精英);那些年游戏还是玩物丧志的代名词;那些年黑网吧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个角落;那些年16岁的林飞第一次触摸鼠标键盘。鼠标和键盘,看似轻巧的两件东西,谁也不知道它们竟会伴随林飞走过一个时代——一个从不被理解到逐渐兴起的时代;一个属于他和他们的时代……
  •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李占刚诗选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李占刚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我是废柴321

    我是废柴321

    苏秦是废柴中的废柴呵,小朋友,你以为这是屌丝逆袭成为高富帅的书吗不不不,你想多了这只是一本精分作者的心灵派遣。
  • 网游之战兽传说

    网游之战兽传说

    战兽合体"枫林尽染与他的战兽卡完成了合体,宛如来自地狱的恶魔,无论幽都的魔君,还是大唐的天子,亦或众帮派的头领无不为之颤抖。本书裙号588639178,无聊的欢迎来吐槽
  • 羽涵月汐

    羽涵月汐

    一位少年做梦醒来,发现身边有一条蛇,并且那条蛇没有有伤害男主,这条蛇还能幻化成人形,那条蛇告诉男主的身世是盘古的力量和女娲的五彩石融合而成的一个拥有神的资质的人。男主为了世界的安危,开始与那条蛇开始学习修仙,与自己的黑暗面对抗,但是处处都被自己的黑暗面算计在内,最后打败海神,自己也身负重伤,然而却被海神的大祭司偷袭杀死……
  • 我还在等那一株白

    我还在等那一株白

    愿你一生无忧,世界唯有相思最难解。祝无忧,祝你一生无忧。尹续:祝无忧,你不该骗我的!祝无忧:小续,我错了,原谅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