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36300000039

第39章 任孝子烈性为神 生为孝子肝肠烈死作明神姓字香

《任孝子烈性为神》是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第三十八卷,讲述的是孝子任拏怒杀奸夫以及妻子一家,挺身首官而后成为一方土地神的故事。

本篇一开篇即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做了基本介绍,任拏的人物形象是本篇描绘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任拏的孝子形象:“母亲早丧,止有老父,双目不明,端坐在家。任拏大孝,每日辞父出,到晚才归参父,如此孝道。”冯梦龙所要塑造的任拏当是有如此大孝之道的孝子形象,然而纵观全篇,对于“如此孝道”,我们究竟是满怀欣慰与褒赏,还是抱以些许怀疑与质问呢?

要了解任孝子这一形象,首先要了解“孝”这个观念。“孝”这个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在古代社会,最初的孝主要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的祭拜。在《论语·为政篇》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便是对孝的理解。

随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文明程度等各方面的发展,孝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孝不再是单纯的对祖先的祭拜,在《礼记·祭义》中引述了曾子这样的说法:“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句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延续香火也成了孝的一个表现。在对古代孝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那么对本篇中任拏的孝行又该如何看待呢?

任拏既是孝子,必然是能够符合中国古代对于孝的要求的。在该篇中反复出现一个情节:“每日辞父出,到晚才归参父”,“任拏回来,参了父亲”,这是任拏在日常生活中对父亲的态度,是身为一个孝子基本的行为。但这是否也可理解为对于年老失明的父亲,任拏并未多加陪伴?这是否也是种不孝?在任父对任拏妻子的奸情有所察觉而告知任拏后,任拏上楼,“只见这妇人坐在楼上,便问道:‘父亲吃饭也未?’”在此处,任拏假意无事,要看妻子如何分辩,他随意问及父亲是否吃过饭,表现出了任拏这种对父亲的关心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表现。在决心要杀妻子与奸夫后,任拏在街上东撞西撞,来到姐姐家中,把父亲托付给姐姐,“见了姐姐,说道:‘你兄弟这两日有些事故,爹在家没人照管,要寄托姐姐家中住几时,休得推故’”。又“走到张员外家,将上件事一一告诉:‘只有父亲在姐姐家,我也放得心下’”。任拏的这种种行为似乎都能够反映其孝子的形象。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经》中的一段话。小说中描写任拏痛下杀手之后的心理活动:“此时东方大亮,(任拏)心中思忖:‘我今杀得快活,称心满意。逃走被人捉住,不为好汉,不如挺身首官,便吃了一剐,也得名扬于后世。’”任拏的内心所想,即为《孝经》中“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发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这是行孝尽孝的开始。但是任拏连对孝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做到。任拏最后的结局是在杀了妻子以及奸夫一家后,向官府自首,在法场行刑时坐化,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由《孝经》的这句话,任拏连孝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如何能够称为孝子?任拏妻子陷害任父时,任拏听信妻子的谎言,“正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今后眼也不要看这老禽兽”,如此说自己的父亲,在未经查实便下这番的结论,可见他对于父亲的信任是有待商讨的,这当是不符孝之“弗辱”的要求。任拏将父亲交托给姐姐,杀人后自首伏刑坐化,“却说任公与女儿,知得任拏死了,安排些羹饭,外甥挽了瞎公公,女儿抬着轿子,一齐径到当街祭祀了,痛哭一场。任拏的姐姐,教儿子搀扶着公公同回家,奉亲过世”。任拏将养亲的责任托付给姐姐,这当是不符孝之“能养”的要求。任拏自父亲处得知妻子奸情,父亲叫其休妻,而任拏却不听可听之言,妄下杀手,先父而去,这当是不符孝之“尊亲”的要求。任拏的行为,与《礼记·祭义》中提到的“孝有三”都不符,如此“孝子”也能称为孝子?

行孝之始当是以父母为优先,其父得知任拏妻子的奸情,给予任拏“休妻”的建议,应当说这样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名节,而且也不会给家门蒙羞,当是给予其父最好的交待。而任拏并未很好地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思考,杀了妻子以及奸夫一家并首官,最终在法场行刑时坐化。自己选择先父而去,给年迈失明的父亲造成痛苦;虽说在行凶前,任拏将其父托付给其姐,令其父不至于老无所依,但将养亲之责任推予其姐,以当时的社会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居于女儿家,对于其父是否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压力?从这个角度看,任拏何来“孝”呢?即使将任拏置于现代,这样的行径也当是要冠以“不孝”之名的吧。

本篇中冯梦龙为任拏设置了很多细微生活中的孝行,以凸显其“孝”,却在大局上给了任拏一个“不孝”的选择。冯梦龙本当是要褒扬任拏的,不然最后任拏何以能坐化为神?然而,这样的形象刻画却只是展现了“神”的无情——对亲友的无情,因而对之前“如此孝道”这四个字,我们当是要加以怀疑与质问的。

(张阿转)

同类推荐
  • 相思树上合欢枝

    相思树上合欢枝

    本书对李商隐诗中的《十五泣春风》、《同是将军客》、《君王不可问,昨夜约黄归》、《留得枯荷听雨声》、《柳枝五首寄伤怀》等进行了赏析。
  • 心愿之旅——共同关注系列丛书

    心愿之旅——共同关注系列丛书

    《心愿之旅》记载了CCTV《共同关注》栏目《心愿之旅》特别节目众多报道中的优秀节目。书中既有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的贫困学子,又有到边远贫困地区圆支教梦的热心人;既有漫长的寻亲之旅,又有特殊的寻人启事,还有虽然身体残疾,但依然心向美好未来的一对超女时代的“正常”姐妹。每篇报道之后都附有节目记者的“采访札记”,字里行间透露着关怀、关爱的理念。这些文章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烈,不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而且经常能给人提供新的视角和信息;给公众提供了立刻选择生活榜样的机会,在关注个体的现实困难时,展现了一个民族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 乐意

    乐意

    《乐意》延续了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着闲话。关注的话题当然仍很百姓,很家常,如“咱们”里的“让钱烧的”阿绿买房记,再如“私事”中的冯冬笋真是被银行排着长队不多开窗口惹毛了,带着17万要求“都给我存成一块的”。
  • 巴金与《收获》研究

    巴金与《收获》研究

    本书研究《收获》这份对当代作出独特、重大贡献的文学期刊的存在和价值。主体部分将文学理论和人物访谈相结合,对巴金与《收获》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都依据实证材料作出了阐述。
  •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是安抚现代人浮躁心灵的文化读本,是启迪心智的生活导读手册。孔子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围绕类似问题,作者依据《论语》原文同时又跳出原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孔子,通过广为人知的成语来诠释《论语》,让人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告诉人们幸福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孝敬之道、教书育人之道,等等。
热门推荐
  • 更好的你,更好的我

    更好的你,更好的我

    有个更好版本的你,蓄势待发。本书的想法更容易贯彻在你的生活里,可以产生奇迹。你可以更快乐,你的身体会更健康,你的想法会变得灵活,创造你梦想的生活。成功和财富尽在你的掌握,你的情感关系也会更深入更有意义。你将对生活所给予的丰盈充满感激,是时候拥抱这个“新的你”了。
  • 宠妻无度

    宠妻无度

    半年前,他误打误撞要了她!半年后,冷面中校再次舍身做解药!再问起,她却抓抓头发:不好意思,我有脸盲症,想不起你,男人凑近耳边:半年前那个晚上……她面红耳赤:是你!
  •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千骨之画骨恋爱情

    花千骨之画骨恋爱情

    白子画面无表情的对着众人说道:“从此以后,你便是我长留上仙白子画唯一的徒弟了,你也只有我一个师傅”。“罢、罢,白子画今日你若执意要收我为徒,将来可不要后悔”在众人的目光中,她接过手中宫铃”。
  • 勿让校草惹上身

    勿让校草惹上身

    “你只差把不怀好意写脸上了。”“是吗?那你再看看我脸上还写了什么?”“还有三个字——不要脸。”“呵。”他倒是不恼,还笑出了声:“小美人儿,你成绩不错,也会认错字。”他低头咬她耳朵:“不应该是喜欢你吗?”——————————本作甜与撩为主,剧情为辅,第三章开撩。
  • 皇嫂诚可欺

    皇嫂诚可欺

    本是21世纪的一个高中女学生,却意外穿越在自己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国度,意外成了奇王王妃,却捕获一个蠢萌小皇帝,到底她该何去何从
  • 唐菲菲追爱记

    唐菲菲追爱记

    大龄剩女唐菲菲的爱恨情仇,最终收获了完美的爱情
  • 星球贩卖者

    星球贩卖者

    《蚩尤杯华语小说征文大赛作品》在宇宙的尽头,有一个种族,他们专门靠贩卖星球为生…而王辰的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变强,变强,变强,一直到能与这伙星球贩卖者分庭抗争。
  • 零序法则

    零序法则

    命运之轮自此刻启始转动,神秘与科学,谁将成为世界的主宰,“贤者”之路,又有谁能够站上敬仰的巅峰光明不息,黑暗不止我是布雷诺,我……生而禁忌……
  • 随心所写

    随心所写

    有灵感的时候才能有好的思路,这里只是短片小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更。所以……请原谅不是合格写手的我,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