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8200000060

第60章 第八题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现代小说史 (3)

在《小艾》中,张爱玲回到明确的政治判断与道德判断:旧社会“吃人”,新社会救人;从前是“噩梦”,现在是光明;过去“被剥削”,如今得解放;一边是恶,一边是善。而过去的苦难之源就是“蒋匪帮”。小艾就是这一切的历史证人,她带着满身的伤痕和苦痛召唤人们,勿做“健忘的动物”,勿忘阶级苦,勿忘“噩梦”似的吃人时代。《小艾》笔调冷静,但对旧社会的控诉却很尖锐,是一份忆苦思甜的进行阶级教育的极好教材。张爱玲并没有歪曲现实,我们此时也不必对张爱玲的善恶判断和政治判断再做判断,但是可以从这篇小说的政治取向中看到:早期那个纯文学、纯审美的追求永恒的张爱玲已不存在了。她在1950年时已“很政治”了,三四年后她到香港写《赤地之恋》(写于1954年),只是政治立场的一百八十度转弯。我所以要详细地解读《小艾》,只是想说明,张爱玲天才的夭折是时代的结果,不仅是美国新闻处工作的结果。时代已无追求超时代作家的存身之所,不管是在上海还是香港,都逼迫张爱玲起来否定原来的张爱玲。悲剧正是从这里开始发生。

20世纪中期,中国两位杰出的女作家,从完全相反的政治方向演出同样的悲剧,这就是丁玲与张爱玲。二“玲”的悲剧不是政治教训,而是典型的美学教训。丁玲原是“五四”后产生的很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杰作,然而,她最后却奉命写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把小说变成土地改革政策的图解。张爱玲虽然和丁玲的政治立场相反,但她从写作《金锁记》到写作《赤地之恋》,其悲剧之路却与丁玲相同。张爱玲写“赤地”与丁玲写“红区”,异曲同工,其创作动机与创作方式,都是在政治意志的驱使下进入创作,并把小说变成政治工具和时代号筒。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很有趣的“悲剧同构”现象,也可以说是“悲剧反向同构”现象。

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大胆地触及女性的身体和欲望的问题,揭示了五四运动虽然带来了女性的解放,却没有解决女性真正的困境。丁玲的女性写作特点在这篇成名作中很突出,她不只是提出社会问题,而且走进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书写了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接中复杂的位置与身体需求。这部作品无论是意旨还是笔调,都是新颖的,不愧是后五四时代的文学杰作。后来尽管她的政治倾向导致了她写作路子的转变,但仍未放弃女性命运的思考。她在延安整风前夕所写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最能体现她的政治思想与女性意识的冲突。这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我”,很有丁玲的影子。当“我”从政治部被派到基层的村子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贞贞的女子。贞贞被日军强奸后,成了慰安妇,但仍向往光明,同时为共产党做间谍工作。用王德威的话说,她的身体既被日军利用,又被共产党利用。王德威:《小说中国》。台北麦田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335页。得了性病后,她回到自己的村子,却被愚昧的民众看不起,这时叙述者“我”对贞贞充满同情。

她对贞贞的同情是对一个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无形中却与“大众”对立。最后,有个性的贞贞拒绝了男友的求婚,打算投向延安治病。丁玲的这篇小说虽然传达了政治观念,可是她对女性命运的关切,使得她实际上对延安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种质疑:看来即使在代表“祖国的光明”的土地上,女性的命运一样没有得到保证。这篇小说后来和她的《三八节有感》一起受到批评,争议很大,但是却显示出了丁玲在政治写作中还尽力保持自己作为女性的声音。可惜延安整风后,她的这种个体声音和女性声音越来越微弱,到了1948年发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则完全丧失。这部小说在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小说被誉为“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可是,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不过是政治的符号。其中黑妮这个女性形象,虽还残存一点人性,但终于被视为一种异质声音而消亡。从莎菲到贞贞到黑妮,说明丁玲的个性最后完全被政治意识形态所替代。我和林岗合写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政治式写作》与《20世纪中国广义革命文学的终结》,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方式进行了认真的批评。参见拙着《放逐诸神》。香港天地图书,1994年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来成为大陆小说的基调,但丁玲的文学生涯却从此走向末路。而张爱玲的悲剧则是比丁玲的悲剧更加深刻的悲剧。之所以更深刻,原因在于:丁玲本来就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虽对女性解放的困境有所反思,但还在潮流之内,总倾向是“顺潮流”的。到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之交,革命潮流汹涌澎湃,她抹掉犹豫,决意为革命潮流而牺牲艺术,还是可以找到一点内在的线索与逻辑。而张爱玲则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她在文坛上崛起,她的最初几部小说能获得成功,恰恰是因为“反潮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潮流席卷一切,但她刻意站在潮流之外。她的成功是人格力量与艺术选择力量的成功,是把时代潮流从生命中抛掷出去的成功。正如她自己在《自己的文章》所说的:

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我存着这个心,可不知道做得好做不好。一般所说“时代的记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因为现在似乎还没有这样集中的客观题材。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战争与革命,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往往要求才智比要求感情的支持更迫切,而描写战争与革命的作品也往往失败在技术的成分大于艺术的成分。和恋爱的放恣相比,战争是被驱使的,而革命则有时候多少有点强迫自己。

这段话写于1944年12月,当时张爱玲的头脑多么清楚。她告诉读者:第一,她写“一切时代”,即超时代、“超时代纪念碑”的题材,也就是永恒性题材(这也足以证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精神特点不是“历史意识”,而是反历史意识;不是时代意识,而是“一切时代意识”)。第二,与此思想相应,她从时髦的“战争与革命”的大题材走出来,而写属于“一切时代”的永恒人性,即男女情爱等。在当时,能够和“战争与革命”拉开距离,把这种大潮流与大题材从自己的脑中和笔下抛掷出去,是需要艺术信念和内在力量的。

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张爱玲在上海所写的代表作品和早期短篇,会发觉她的确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的。她对人、对社会、对生命都不做任何道德价值判断。她的小说,既没有大英雄,也没有大奸大恶之辈,有的只是小人物,这些人物在生活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而挣扎,而精打细算,而变得世故。她笔下的女子,常常是世俗世界中自私的女子,在爱情的纠纷中有心防、会打算的女子,在大时代的变动中又有些怅惘的女子,与革命女子相距甚远。这些女子,从未想过要改变社会,只是小心谨慎地挣扎在生活的细节中,像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所说的:“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衣服也成了她们逃避人生苦难的避难所,成了她们喘息的帐篷。

当我们重温1944年在《自己的文章》中表明文学立场时的张爱玲,会惊讶地发现,10年之后,在香港写作《赤地之恋》的张爱玲,完全判若两人。她不再是抒写“一切时代”都存在的题材,而是写大变动时代的题材;她不再回避战争与革命,而是偏偏书写战争与革命;她不再反潮流,而是紧紧拥抱潮流,俯就潮流,把潮流拉到自己的笔下。

无论是《秧歌》还是《赤地之恋》,都是在经济的压力下写就的“遵命文学”。1952年她到香港后,停留了3年,与美国新闻处开始了合作关系,于是这两本小说的政治构架便不能不与当时美国的反共意识形态相通。两本书涉及1949年后最尖锐的“革命与战争”:农村的土地改革,城市的“三反”运动,以及“抗美援朝”等政治事件,其反共的动机与立场,非常明显。王德威对这两本小说的细读,非常有意思,他读出了张爱玲政治小说写作中暗藏的仍是属于她自己的“风格”。比如说,《秧歌》同样是象征着饥饿,比起祥林嫂和郭素娥这些代表苦难的社会符号,月香则未消失女性的主体性,反而浑身散发着女性的生命力,不局限于只是一个简单的政治符号。这两本书比起来,《秧歌》确实还可读,张爱玲把饥饿写得真好。《赤地之恋》的政治性则大大压倒文学性。就连小说中的情爱描写,也一样充满了政治暗示。

像戈珊的放荡和富有心机,是张爱玲故意对所谓纯洁的“革命女性”的反讽,戈珊其实变成了小说中“反共”的政治符号,成了另一种“男性政治”的负载物。而《赤地之恋》的结尾,反共的宣传文字实在太显露,主人公刘荃因个人的爱情悲剧而赴朝作战,被俘后居然放弃到台湾“投奔自由”的机会,转回大陆走上反共前线。作为个体存在的刘荃从这一个政治阵营奔向另一个政治阵营,生命价值完全消失了。他个人以及整部小说全成了政治寓言品。一个以描写“一切时代”永恒人性为宗旨的作家,一个曾经以抛开政治潮流而获得成功的作家,此时却让自己的小说充当政治宣传品,这不是悲剧是什么?可以说,张爱玲进入《赤地之恋》之后,她的审美立场和文学立场已一片混乱,奉命所写所作的一切恰恰是她十年前所反对的一切。所以,可以把《赤地之恋》视为她的天才夭折的标志。对于这种悲剧,我在1996年的短文中也曾有过叹惜:

同类推荐
  • 照进心里的月光

    照进心里的月光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分为乡情篇、生活篇、亲情篇、爱情篇四部分。书中写了家乡的节日盛况、对故乡老宅的思忆……作者跟随思想与足迹,将思绪慢慢倾注笔端,向读者展现了东北地域的民风、民俗、民情,也针对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现象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本书作者鲍尔吉·原野是中国作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十几年中作品被收入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课本以及试卷,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本套书分为六卷,均为作者多年写作精华,其中《活在珍贵的人间》为励志卷,由爱与会爱、财富品质、眼睛里探望他的祖国、活在珍贵的人间等等,篇篇角度不同,视觉独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励志的散文选。
  • 礼失求诸野

    礼失求诸野

    本书是由张石山和鲁顺民结成对话两方,围绕乡野民间久远流传并且依然活体传承的广义的风俗、传统、礼仪、规矩,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娶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起居,操作出的一套对话体的长篇文字。这部著作,不惟对当代读者有所提醒、启示、确认的意义,它还应该具备晓谕后人的民俗文化史料性的价值。
  • 守岛人

    守岛人

    本书为一部个人选集,收录了抒写以象山半岛渔区风情、渔民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的诗歌100多首。诗歌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思考,追求的是将惊涛骇浪全都隐于平静表层下的诗艺效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绿色的书简(百所名校校长推荐版)

    绿色的书简(百所名校校长推荐版)

    收录著名作家张晓风经典散文作品,包括《只因为年轻啊》《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晴日手记》《近水》《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等文学价值极高的文章。张晓风的作品往往洋溢着一种空灵而温暖人心的情感,主题内容包括自然的美丽和对万物的敬仰,家的温馨和对亲人的牵挂,生活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珍惜,有温暖,有感恩,有领悟,有释然。余光中称其为“华语世界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蒋勋更盛赞她的文字像沸水中复活的春茶。
热门推荐
  • 你是我的可能吗

    你是我的可能吗

    年少时的她只觉得遇见他是今生孽缘与噩梦,两家的纠缠夹击下,她只当自己是荷叶浮萍寄人篱下,随着年纪渐长,拨云见日,又何知不是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良缘佳话?
  • 名侦探柯南之穿越我竟爱上了琴酒

    名侦探柯南之穿越我竟爱上了琴酒

    她是一个穿越之者,穿越到了她最喜欢的动漫,名侦探柯南,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爱上了琴酒
  • 天行命

    天行命

    你相信命运吗一切皆由命运,一切皆有定数纯属娱乐
  • 同他走过

    同他走过

    他是一个严格死守律令的人,励志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士,但因为没人喜欢,被分配到一个由混混无赖组成的骑士团队中。他反抗,试图用自己的教条去改善他们。却在一次任务中,感悟并继承了这群无赖骑士的精神,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传奇。在历史最艰难的时刻,他被予以重任,成为所有人的依靠。可他离去后,遭到所有人的唾弃,他的事迹被人从历史正文中剔除,他的名字被人代替,成为了最伟大的传奇
  • 萌妻开挂

    萌妻开挂

    “大少爷,这位是少夫人给您介绍的第108个对象,这里还有个人信息,您看……”“叶小星!”薄云天把纸张向空中一扬,气得头发都快冒烟了。“叶小星她人呢?”“大少爷,少夫人吩咐您不用找她,她说她欠您的钱就当给你随礼了!”
  • 古墓天工

    古墓天工

    看过去繁华,有今朝太平。本书讲述的故事很长远,在古代与现代结合。从小到大的故事一个一个的来,会有很多意向不到的世界等着你。科技不光是现代有,古代也有很多,我重现一门技术,就是在还原历史的真实。创造一个古墓,就是在给世界一份惊喜。当科技与古代结合,现实会带给你不敢想象的结局。我岳父秦始皇告诉我,你要是给不了我想看的世界,我的鸡刚剑要了你的命。
  • 我卖古董养你啊

    我卖古董养你啊

    娱乐圈当红小花X古董界大佬1.即将走上大红大紫人生巅峰的林锦枝,遇到了晕倒在她家门口“弱不禁风”的美男子。一个没忍住,把他拐进了家门。哪知第二天就被传出当红小花夜会神秘男子的绯闻。“证据”确凿,被迫承认“恋情”。2.拥有神经质超能力的殷荀洲,只要身体虚弱就会失控,自从遇到林锦枝后,身体虚弱不会瞬移了,但只要她神经紧绷,就会被瞬移到她身边。林锦枝:“你怎么老是出现在我面前”殷荀洲:“我的超能力好像认识你”林锦枝:“????”
  • 僵尸姻缘

    僵尸姻缘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僵尸幽魂为祸人间,高人施法捉拿,然而一个孩子却在此时带着神秘色彩降生了,他的人生本该注定波澜四起,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孩子成年后,却被一个诡秘的女人手刃于铁锤和菜刀之下……
  • 不漓月

    不漓月

    雪寒月这个神当的一点都不称职,自己创造的世界从来不管,烂摊子总是丢给十二神使,生为十二神使的周晓心里苦,他任劳任怨的帮雪寒月管理人界那么多年不给他放假就算了还总欺负他,其他十二神使也是有病,总宠着雪寒月。比如她想吃龙兔某位兽界神使差点让其灭绝,比如她突发奇想,想毁了八界,某位鬼界神使拍手叫好,还贴心的准备了核弹。比如她刚杀完人回来,某位妖界神使用温柔的语气说着“不是说过杀人的事情我来做,你看都弄脏了”等等...即使众人宠爱她脸上也极少露出笑容,后来她带回来一个和自己同样是神的孩子慕苍漓比他们还宠溺雪寒月,她的一个眼神,他就知道雪寒月在想什么见着她越发爱笑,周晓知道这是一件好事,可这真的是好事吗
  •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