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3700000015

第15章 第三辑(1)

第三辑(1)

让民族艺术瑰宝重放异彩

——关于京剧继承创新的几点思考

清脆悠扬的京胡声里,古老的京剧走过了二百多年历程。

西皮二黄,生旦净丑;道德伦理,家国情缘。作为一种蕴涵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精粹的民族艺术,京剧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寄托着世人的关切与期望。从一系列剧目展演,到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开办;从央视“空中剧院”开播,到京剧唱进中小学课堂,京剧,一次次向着高远的艺术天空奋力飞翔。

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重视京剧艺术,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培养京剧人才,加强剧目建设。京剧出人出戏出精品,迎来了新的繁荣与辉煌。然而,面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消费多样化趋势,京剧面临着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何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如何贴近现实,反映时代?如何保留和创作一批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剧目?如何走向市场,赢得观众?京剧在新世纪的命运和走向,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京剧如何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个老话题,又是新问题,二者的对立统一贯穿于京剧发展的全过程。

京剧要继承,也要创新。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二百多年来,京剧从雏形到成熟,始终是在继承与创新的交替运行中向前发展的。当年梅兰芳、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为适应变化的时代,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创作了时装戏、古装新戏等,极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得到了行内的认可,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京剧是一门有着规范体系的精美艺术。“一抬脚跨过几丛山,一挥手引来百万兵”。虚拟、写意、程式化,让京剧“数尺舞台,气象万千”。一代代绵延相传的技艺“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构成京剧的精魂,成为京剧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鲜明特征。这是京剧的珍贵家底,是京剧自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审美优势。

一部京剧发展史,本身就是不断继承创新的历史。京剧离开了传统,不能称其为京剧;而如果脱离了当今社会,无视观众审美趣味变更的现实,拘泥传统、固步自封,京剧同样难以与时俱进。因而,京剧要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承,就是要充分认识传统、敬畏传统,就是要全面完整而不是支离破碎地继承传统,保留和展演传统的经典剧目,保持和继承传统的艺术神韵和美学特质。创新,就是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用崭新的视角来展示传统艺术之美,积极吸纳融汇其它艺术之长,为我所用,创造体现当代美的表现手段,赋予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让京剧姓京也姓今。

京剧最初的舞台就是简单的“一桌二椅”、“一块幕布”, 简洁的舞台空间是留给角儿唱念做打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京剧舞台开始“花样翻新”,有了实景,增加了交响乐、灯光;不同艺术手段的融合运用,电动化、影视化的元素开始出现于舞台。

与时俱进的京剧兼收并蓄,为舞台带来了新气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这是好事。但也有一些创新剧目远离了京剧本体,大投入、大制作,动辄几百万、上千万,追求场面的宏大、视觉的刺激,舞美、灯光、布景豪华气派。剧目不论题材大小,都用交响乐伴奏,打击乐声音震耳,乐队音响淹没了演员的演唱;灯光的使用与演员的表演本末倒置,演员跟着灯光走,表演受到灯光控制,能动性大打折扣;剧中不论白天黑夜,舞台光线暗淡,优美精细的表演,观众难以看清,这些都是创新的歧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有益于烘托表演而不是限制之,是强化“四功五法”而不是削弱之。不论京剧舞台多么绚丽夺目,如果不利于表演艺术的展现,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创新。

创新要有尺度,不可随心所欲。声光电配得好,锦上添花;离了谱,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当年梅兰芳提出“移步不换形”原则,就是指变革不能影响京剧的审美特征,不能脱离“四功五法”的本体。没有传统,京剧将失去个性;没有创新,京剧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两者的和谐统一,才是京剧发展的动力。

京剧如何表现现实题材

“头带紫金冠,看花枪凌空飞舞”……每当京剧在水袖圆场中起步,西皮二黄中放声时,京剧的虚拟、写意、程式化特点,让人体味到诗意的隽永。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就是从西皮二黄、勾脸扎靠中开始的。脸谱、髯口、高靴、戏袍等构成了京剧的鲜明特征。

毫无疑问,京剧的艺术程式主要是在表现历史题材中形成的。如今,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衣食住行、语言词汇大不一样。京剧如何反映现代人的生活与理想,如何将传统程式化用为新的手段,让老观众、新观众接受喜欢?原来舞台上以鞭代马,以桨当船,现代人乘电梯、开汽车、坐飞机、玩电脑、打手机,如何去表现?京剧最具魅力的水袖、蹉步、扎靠、开打等表演方式,用什么新的样式来替代?这确实是一道难题,也是京剧发展中绕不过去的命题。京剧人一直为此在思考、探索、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60年代初的现代戏调演,60-70年代的“革命样板戏”,到80-90年代的现代戏汇演,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现代戏展演,数百台现代戏流光溢彩,《骆驼祥子》《刑场上的婚礼》《蝶恋花》《江姐》《华子良》,以及去年京剧节推出的《走西口》《雷雨》《铁道游击队》《红沙河》等,既有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之歌,也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奉献精神,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强大的创造力量,其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京剧在表现现实题材方面仍没有做到得心应手。有人说,京剧的历史以及本体规定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现代题材都适合于京剧表现,因而,应坚持把传统戏与现代戏的二元结构,作为京剧腾飞的两个翅膀。对于现代戏创作,特别是在现代题材的选择和把握上,要具备独到的眼光和顽强的韧劲。要深入现代社会生活,灵活驾驭生活素材,在对传统艺术深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创造。要在剧本创作、唱词推敲和唱腔设计上狠下功夫,通过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来折射时代变迁,触动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做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要坚持以质取胜,不盲目进行数量扩张。新戏一旦排演,则反复打磨、锲而不舍,直至成为精品,防止与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可尝试在国家重点院团设立实验基地,从小戏演起,从成名剧目复演开始,建立起现代戏创作排演的良性机制,真正让现代京剧成为戏剧舞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程式创新是京剧现代戏创作中的最大难点。京剧现代戏的滞后,与程式转换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程式是根据京剧艺术的特点,把生活中的动作提炼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使之规范化、节奏化的表演规程,也是演员与观众约定俗成的一种语法规范。创造新的程式,必须熟悉现代生活,让源于生活的动作演化成某种规范的写意性韵味。许多新程式的产生,往往都是艺术家在对生活有深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深厚的程式功底,在舞台实践中逐渐摸索创造出来的。《骆驼祥子》的“洋车舞”、《华子良》的“箩筐舞”、《江姐》的“绣红旗”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探索。

适应时代需求,表现现实生活是舞台丰富多彩的需要,也是延续、繁盛京剧生命的必由之路。这既是京剧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京剧传承的社会职责,也是新世纪京剧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和考验。

京剧新作如何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有人说,京剧是演不尽的《四郎探母》,跑不完的《红鬃烈马》,唱不完的《苏三起解》。这有失公允。

实事求是而论,新中国六十年京剧舞台新创剧目相当可观。放眼世界,常常活跃于舞台的外国歌剧,演的无非是《图兰朵》《蝴蝶夫人》《弄臣》等;芭蕾舞也仅仅是《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屈指可数,却鲜见责难。反观京剧,几十年来,京剧舞台有一系列新剧目从观众眼前翩然走过。《杨门女将》《野猪林》《谢瑶环》《状元媒》《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等等,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历史名画,至今飘逸着民族艺术的无尽芬芳。京剧剧目的丰富多彩,远非外国歌剧舞剧可比。不论是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还是新编历史剧或现代戏,数以百计的京剧剧目激活历史、观照现实,旋律激昂慷慨、唱响家国情怀,有目共睹、美不胜收。

然而,相对于传统的经典剧目而言,新编京剧何以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何以延续京剧的辉煌,依然是检验京剧生命活力的重要尺度。

目前,有一种现象确实值得注意。不少新剧目,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演出没几场,就销声匿迹、不见踪影;新曲相当多,名段却很少,广为传唱者更是廖廖无几。这里有观众分流、市场不旺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剧目自身的不硬气。主创人员来去匆匆,缺少磨合,作品岂能提升?演员与作曲不见面,更不要说直接参与编腔,名段何以形成?

新编剧目要想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关键在于出人、出戏。

出人,就是要有名角。应强化尖子演员的艺术含量,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切实增加他们的演出数量,努力让他们参与到剧目创作与编腔的全过程。每人都应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聚起自己的观众群体。尖子演员要走出京戏的小圈子,建立自己的文化圈。要和爱好京剧的作家、书画家、作曲家以及社会名流交往,成为良师益友,帮助自己提高文化素养和表演技艺,帮助自己创编剧本、谱制新曲、聚拢人气。

出戏,就是要有精品佳作。新编剧目必须好听好看,人物鲜活、情节动人,旋律悦耳、结构紧凑。要有名角、有传得开的经典唱段。改编、整理传统剧目,或移植其他成熟的戏剧品种,是剧目成功的重要途径。在创编新剧目时,要坚持“又新鲜又熟悉,又好听又好学”的原则,做到“有唱可听,有戏可赏。”同时,要注重京剧的唱腔程式,做到熟中有生、生中有熟,朗朗上口、好听好学。名角名剧、多唱多演,才能使京剧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才能使名剧、名段流传于世。

艺术最终都要在舞台上接受检阅,经典都要在岁月的淘洗中成长。新剧目要得到赞赏,需要真功夫、苦工夫。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急功近利,何来精品?

京剧如何赢得市场,赢得观众

即便目前存在观众分流的现实,京剧仍有另一番景象让人眼热心动。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包括社区、街头、绿化带旁,时常可听到丝弦声起伏、京胡声悠扬。在天津、上海、武汉,乃至全国各地,很多人在清晨、傍晚自发学唱京剧,简陋的场地挡不住爱好者的热情。

当北京、天津、上海的京剧院团送戏进大学校园时,青年学子的热情让演员为之动容。礼堂和教室里坐满了人,走廊过道里也站着学生,演员们每个精彩动作都会引起长时间的掌声。一位演员激动地说,没想到大学生这么喜欢京剧。京剧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无时不在的迷人光彩,向世人勾勒出它的绚丽前景。

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中青年演员有着很高的人气,“粉丝”众多。蜚声艺坛的《杨门女将》《四郎探母》《伍子胥》《秦香莲》《四进士》《铡判官》《野猪林》《白蛇传》等一批经典剧目始终深受观众喜爱。这些剧目芬芳馥郁、历久弥新,名角名剧,有着不俗的票房。

面对京剧的 “冷”与“热”,专家指出,一方面是客观使然,另一方面京剧自身出了问题。剧目匮乏,好戏不多;新戏创作目标瞄准各种节庆和评奖;剧团缺乏面对市场与观众的商业运作能力;票价居高不下,许多观众被挡在门外。

京剧的生命需要在观众的热情中延续。观众流失,不是观众离开了京剧,而是京剧离开了观众。在艺术选择日益多样,新的娱乐方式花样迭出的今天,京剧必须振作,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必须认真研究市场规律,精心琢磨观众口味;既演老戏,又演新戏;有动人的故事可看,动听的音乐可听,唱念做打、编导舞美皆出彩;似可尝试建立京剧演出季和保留剧目上演制度,有计划地深入农村、厂矿、学校、部队演出,积极培育和开拓京剧市场。在中国演出市场远未成熟的情况下,持之以恒地培养、提升观众的审美素养,是京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要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必须有切实措施增加剧院演出场次,让演员多同观众见面。除所在院团演出外,一线演员还可以与外团联手,或“走马换将”,或下基层演出,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京剧不能自我封闭,应积极研究和熟悉现代传媒新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传播优势,开办多种形式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频节目,大力推介京剧艺术。CCTV“空中剧院”把“堂会”开到百姓家,取得了成功经验。我们应很好运用这个空中大舞台,传播京剧文化,推出新人新作,进一步扩大京剧的社会影响力,扩大京剧的受众覆盖面。

团结奋进,打开一片新天地

中国京剧来自民间、流行于城乡,芳香溢满海内外。京剧面临的现实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京剧人团结奋进、迎艰克难,继承创新、出人出戏,就能打开一片新天地。

党和政府对京剧高度重视,为京剧发展插上了翅膀。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出席观看的新年京剧晚会连续举办了十多年;京剧音配像工程胜利完成;优秀青年演员京剧研究生班连办5届;央视“空中剧院”京剧栏目开播6年;三年一次的京剧节举办了5届;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赛已历6届;京剧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京剧流派培训班,各类活动、展演等,续写着京剧新的光彩。

当今京剧舞台群星璀璨,老中青各领风骚。老艺术家承担着京剧传承重任,含辛茹苦、孜孜不倦地培养接班人。京剧研究生班演员已在各自院团挑起大梁,他们苦练内功,敬业精进,自觉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坚定的艺术操守,成就了舞台的一段段传奇。不久前落幕的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500多名参赛演员中有142人进入复赛,80人进入决赛,他们将是未来的京剧之星。大赛的复赛在剧场演出,一票难求。决赛电视直播,连续11天,收视率居高不下,足见京剧不乏观众。在京剧演员收入相对“清贫”的情况下,有那么多青年人对京剧事业艰苦跋涉、执着追求,令人兴奋、钦佩。京剧事业后继有人,可喜可贺。

中国戏剧曾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三大戏剧中目前仅中国戏剧独存。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基因与文化记忆,凝聚于其间,浸润于大地。铿锵的鼓点里,不绝的弦音中,飞扬着无数的激情与梦想,散发出民族艺术绵延不绝的气息与芳香。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京剧艺术,一定会在新的世纪焕发生机,重放异彩。

“上来”与“下去”的辩证法

每年进入第四季度,往往是各类文艺评奖集中进行的阶段,也是各地剧院团轮番晋京演出的季节。我们在充分肯定诸多地方剧目特别是那些优秀剧目活跃首都舞台并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不能不对大量的地方剧目扎堆晋京、演出效果不佳的问题表示担忧。

尽管没有文化节或文艺调演之类的刻意安排,翻开年底的各类报刊,不时会发现有五、六个地方剧团同时在京演出,除了像长安、首都、人民、天桥等大型剧场被排得满满当当而外,连北京各大院校的讲演厅、排练场也都荣幸地承担起接待外地剧团演出的任务。公平地说,虽然其中有些精品佳作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也有不少的演出场次,公开售出的票寥寥无几,观众反应亦十分冷淡,仅有为数不多的原籍领导、乡党以及各方面的朋友,出于乡情、友谊和其他盛情难却的原因无奈何赶去捧场。由于舞台剧目本身缺乏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抑或稀稀落落的观众难以形成同演员的交流与互动,因而,剧场经常出现“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

为什么一台戏从排练到演出没几天,在当地也没演过几场,就兴师动众、乐此不疲的晋京演出呢?说到底,这里也有个价值取向和利益趋动的问题。如果说是一台好戏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巡演,赚它个钵满盆盈,那么你晋京十次人们也不会嫌多;如果仅仅为了求得领导和专家意见,借助京城演出扩大剧目影响,尽管动作夸张了一些,人们尚可体谅。遗憾的是,某些剧院团之所以在剧作尚未成型、艺术还十分粗糙的情况下,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千里迢迢、车载人驮的晋京演出,无非是奔着评奖而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不厌其烦地请领导、跑评委,以增加自身获奖的砝码。其实,他们内心不是不知道,好的演出,人们会趋之若鹜,不请自到;而平庸之作,硬着头皮看下来就已十分遭罪,更不要说还让人现场评说了。经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领导和专家只好出席,且又难免碍于情面说几句鼓励的话,不想马上被对方放大为“极为推崇”、“高度评价”之类,作为自己沽名钓誉的招牌。岂不知,真正的奖项是用作品说话的,靠了某些不够磊落的方式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增加作品的成色,反倒会损害评奖的信誉。这种不在艺术上花力气、把“工夫用在诗外”的做法,这种劳民伤财、慷国家之慨捞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作假之风,是文艺领域变相的形象工程,任其泛滥,对当代文艺的繁荣发展极为不利。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深入亿万人民创造历史、开创美好新生活的火热现实,用优秀的作品诚心诚意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永远是社会主义文艺保持生机的源泉动力。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更是文艺作品优劣得失的最高裁判。一部舞台剧目的好坏,最终要由受众来评判。我们的艺术家朋友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眼睛只盯着领导、专家和奖项,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扎下身子服务大众,也就难以受到群众的欢迎,艺术的生命就会枯竭。文艺工作者只有身子向下,脚踏实地地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才能不断获取丰厚资源、扩展艺术视野、激活创作灵感,艺术创作才能在与生活实际和人民群众的结合中,拓宽发展道路,步入更大的辉煌。

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句至理名言。脱离生活实际,不顾观众需求,一味地拿纳税人的钞票跑评委、跑奖项,除了造成徒劳无益的资源浪费,不可能跑出文艺的繁荣。奉劝那些热衷于自我造势的剧院团,少上来点、多下去些,把进大城市的费用、跑奖项的力气都用在艺术创作上,到生活中去、到社会基层去、到群众最需要艺术的地方去,虚心听取观众的意见,边演出边充实剧本、改进表演技艺、丰富艺术内涵,倘如此,才有出大作品的希望,才可能在深入基层的艺术实践中打造出更多的舞台精品来。

关于副刊的几点思考

(一)办好专、副刊,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文化制高点。

大量的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正在日益蚕食着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如果你有本事,当然可以将新闻写得比其他媒体高出一筹,但这么多媒体集中做同一个新闻事实的时候,谁有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看若干张报纸来进行新闻的比较呢?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同时,又存在大量的新闻事实单一、传播渠道重叠、表达方式类同的现象,这是矛盾体,也是传媒争取“三贴近”的致命伤。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就媒体自身发展而言,我想差异性办报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惟一选择。大家都在做同一个新闻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特长和特项;同时,精心办好专、副刊,在专副刊中拿出出奇制胜的独家货色。提出差异性办报,就是要在坚持正确导向、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指令性任务的同时,把办好专、副刊作为提高报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副刊受到商品大潮和读图时尚的双重挤压。副刊要在夹缝中生长,实施其声像和网络时代的生存突围,的确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报纸不再陶醉于传媒圈龙头老大的位置,千方百计抢占市场份额,这是好事,人们理应为之欢呼雀跃。但是,面向市场绝不能以丧失文化品位为代价。市场不是副刊的“贼船”。走进市场的报纸副刊要在眼睛向下的同时,心中不忘情趣向上。要抓住市场经济给报业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保持平和心态,调整角色意识,尽快实现副刊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战略转移。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相信那些浅薄的选题和速朽的垃圾不可能为副刊救市,图一时之快、贪蝇头小利,只会破坏副刊的声誉,葬送副刊的前程。

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报纸出奇制胜的招数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娱乐之上。随意翻开街头上某些娱乐性报刊,做的最醒目最突出的一律是那些明星绯闻、大款轶事、贪赃黑幕、恶性案件之类。一会儿是某明星大腕的婚外情揭秘,一会儿是某公众人物的生死恋曝光;一会儿是某艺人偷税案法外隐情,一会儿是某歌星影星性交易对簿公堂;一会儿是某大款骄奢淫逸;一会儿是某巨贪的宦海沉浮;一会儿是各类凶残案例的逼真描写,一会儿是十恶不赦歹徒的良心发现……甚而至于,连明星子女的情感与人际纠纷、性绯闻败诉者的职业选择、取保候审影星与男友的隐私内幕和生活动向、暴卒艺人的各种传闻等等,都成了娱乐新闻着意渲染的“猛料”。而在这许多貌似真实毫发毕现的描写中,大多没有经过深入调研和实地采访,不是捕风捉影、以讹传讹,就是向壁虚构、胡编乱造。其用意无非就是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人为地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

谁也不否认名人的奇闻轶事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不否认娱乐明星的红杏出墙有着相当数量的观众,当然也可以理解报刊编辑吸引读者、开阔市场的苦衷,但关注名人、追踪热点的题材是广阔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那些德艺双馨的影星、歌星、球星们的嘉言善行,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杰出事迹,绝对比一味追逐明星绯闻与恶性案例,更能给人们带来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动。轻松的娱乐,与低级趣味、无聊噱头绝不可同日而语。那种让“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端庄”的倾向,那种靠故弄玄虚、骇人听闻,甚至是炮制虚假新闻来制造“看点”的行为,都是娱乐文化的严重误区。

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去追求文化娱乐的享受,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让人民群众在闲暇之余,尽情地享受轻松的文化娱乐,不单是通俗类报刊的专利,也是各类大众媒体的共同职责。但无论是高雅文化的熏陶还是通俗文化的娱乐,都毫不例外的承担着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对于直接面向广大受众的娱乐文化而言,它同高雅文化一样需要健康的格调和审美的愉悦。因为通俗不是庸俗,更不是恶俗;娱乐不是无聊,更不是挑逗。把刺激当快乐、将肉麻作有趣的结果,只会把恶俗的“娱乐”成为败坏大众审美情趣的调味品,成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教唆犯。为大众提供轻松娱乐服务的从业者都不应放弃自己严肃的社会责任,不能眼里仅盯着人家的钱袋,使自己堕落成金钱的奴仆,演化为追腥逐臭的“狗仔”。一切文化娱乐报道都要着力倡导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调度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传递着爱憎褒贬的价值取向,营造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让人们在健康的文化娱乐中得到优美的精神享受。

(二)办好专、副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是新和深的关系。新闻要新,专刊要深。专刊需要深度,要对新闻实施深度的延伸。专刊的深,不能回避对社会现象“新”的关注,要把新与深结合起来,在新中求深、深中出新,这是办出独家、高出一筹的法宝。

其次是静与动的关系。专、副刊属于静态的东西,但现阶段,面对浮躁的读者,纯粹的静态没人读。兵家之道,亦张亦弛,副刊之道亦如是。如果只弛不张,副刊会在沉默中失守。因此,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专、副刊动起来。在传统的静态基础上,动中取静,静中促动。只有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饥寒,才能在动态的关照中传达出静态的心声。现在受读者欢迎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和新闻事实连在一起的有思想和文化含量的东西,比如,结合重大节庆日和各类纪念活动所组织的文章就比较受欢迎。

再次是热与冷的关系。我们长期把静态的副刊作为报纸上的绿地,作为窗口、品牌、名片,我们很自豪。但现在如果不去抓热点、抓焦点,不让冰点沸起来,处理不好热与冷的关系,就难以对读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动。只有结合现实中的最受关注的问题,抓住热点,关注焦点、辨析难点,才能有时效、受注目、解饥渴,副刊才能办得更有吸引力。

(三)把报纸的思想力作为产生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娱乐文化要告别低级趣味,保持健康格调,到了呼唤业界培育高雅品位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时候了。要坚信副刊内在的力量,相信文字创造的想象空间是任何图像都无法替代的。文字表达的审美不是靠外在的夸饰。任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奢华外表,都是对文学特质的侵害,真正的文学永远都是靠其深刻的思想蕴含和优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来立足于世的。千万别奢望在快餐化的浅显阅读和豪华式的装扮中,来换取副刊的新生。

副刊的思想力,就是要求副刊文章有充实且深厚的内容,有深刻独到的思想内核。思想力不仅仅是正确的观点,也不是教科书上的ABC,更不是杂志上对于一个理论问题学究化的静态的论述。思想力应该是鲜活的、有独到发现的、有深刻见解的、与老百姓和整个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的、有感染力的东西。抓了这些,我们报纸才能有更好的上行空间,才可能在未来人们对历史检索的时候,能够留给读者有所启悟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对党报的文化积累做出的贡献。

艺术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目前,中国人茶余饭后打点闲暇时光的最主要文化消费形式,恐怕非电视剧莫属,电视剧在普通劳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大超过其他的文艺形式。电视剧的热播和收视率的节节攀升成为当下中国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可能并不多见。一部好作品的电视观众动辄数以千万、甚至数以亿计,剧中的故事和人物命运可以在一夜之间牵动起千家万户,继而成为大家街谈巷议的话题。任何传统的艺术样式都无法与之抗衡。

可以说,电视剧是新时期文艺门类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艺术品种,也是文艺领域最有成绩的部门之一。近些年,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是其最好的注解。像《渴望》、《四世同堂》、《南行记》、《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安颂》、《七战七捷》、《年轮》、《孽债》、《外来妹》、《和平年代》、《英雄无悔》、《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宰相刘罗锅》、《希望的田野》、《刘老根》、《牵手》、《任长霞》、《亮剑》、《历史的天空》等等,或再现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重大的事件与人物,或歌颂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丰功伟绩,或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代仁人志士和当代英模人物形象,或表现普通劳动大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世界和优秀品质,艺术上精致独到、生动鲜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当然,伴随着电视剧迅猛崛起的过程,整体发展不平衡、泥沙俱下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为数不少的打打杀杀的武侠剧、卿卿我我的多角恋、胡编乱造的“戏说”剧、血腥刺激的涉案戏、百无聊赖的肥皂剧等等,无疑也给发展中的电视剧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如何进一步提高电视剧创作质量,料理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这道主餐,一直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严峻使命。这其中固然有队伍素质、选题规划、主题提炼、创作阵容、科技含量、全球视野和普世伦理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可做,但是,我想,最要紧、最要害的是在人生、人物、人文上做足文章,这是大多电视剧甚而包括其他艺术创作中,普遍缺乏且对提高创作质量至关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概括起来,即:发掘人生深度,塑造鲜活人物,提升人文品格。

电视剧可以承载各种题材和主题,虽然选题有大小之别,但不同的选择并不决定艺术的尊卑高下,而最能衡量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是艺术对人生开掘的深浅。文艺创作要演绎人生的活剧,如果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体验,没有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和民生甘苦的倾心关注,不关心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不触及人类灵魂深处最深邃、最敏锐的神经,艺术只能作浮光掠影式的浅层临摹,这种连创作者自己都不能打动的肤浅之作,决不可能感动观众、打动人心。涉浅滩者得鱼虾,赴深海者擒蛟龙。只有心系国计民生,关切人类生存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对社会百态和人生况味有深切的体验和感悟,艺术家才能有独特的视角、独创的发现、独到的见解,艺术作品才会有生活的质感、生命的实感和思想的厚重感。

生活的体悟和人生的开掘,需要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就不能吸引观众、产生感人的力量。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不知人则难以论事。知人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要用犀利的慧眼去洞察人生;用审美的方式去捕捉素材、提炼主题、塑造典型;依托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来附丽故事、推动情节、传达主题。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求主创人员扎下身子、眼光向下,走进火热的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把镜头和笔墨对准最普通的劳动大众,真心实意地歌颂他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满腔热情地赞扬他们自强不息、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奋发精神,浓墨重彩地再现他们斑斓多彩的精神世界,让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充实作品的思想内涵,让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普通群众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用更多来自生活一线、富有浓重生活实感和浓厚生命底色的真实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实现创作主体与艺术受众的无障碍沟通,不断为人类的艺术画廊注入新的建构和色彩。

电视剧的成色和质量说到底在于它的文化品位。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不是剧作的外在装饰,而是作品内在的、灌注于内容与形式深处的灵魂血脉。它来自创造者对于生活独到把握的“这一个”,是编导和演员思想修养、文化素质和创作水准的自然、真切、充盈的流露。喝过几多墨水、呈几多真知灼见、有多大文化含量,是做再多的粉饰和打扮也装不出来的。文化品位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上,既显示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更体现在内敛、蕴藉的表达中掩饰不住的光芒四射的艺术张力。没有文化品位相支撑,作品即使轰动一时,也不会流之久远。

如果电视剧从业者能从目前喧嚣的市俗场景中走出来,冷静地负责任地面对艺术、面向历史,注重创作中人生、人物和人文因素的锤炼和熔铸,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和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崭新的艺术奇葩定会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同类推荐
  •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现代散文鉴赏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现代散文鉴赏

    本书收录了这一百多篇优秀作品,并在吸纳当代专家学者评析的基础上,对每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介绍了现代散文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成就。
  • 文乾义作品选(诗歌卷)

    文乾义作品选(诗歌卷)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内与外:心灵的视镜、回忆中的叙述、遗忘、诱惑、结束、消失、梦境、栖居、幸福、距离、静思、寓言、沉寂等。
  • 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

    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

    妇女抗日先锋团是西路军中的一支正规化妇女武装。1933年3月在四川通江县成立的妇女独立营是她的前身,后扩编为妇女独立团,在川陕苏区严酷的反“围剿”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1935年撤离川陕苏区,在南下长征的转战中,分散到个别部队。妇女抗日先锋团是西路军中的一支正规化妇女武装。1933年3月在四川通江县成立的妇女独立营是她的前身,后扩编为妇女独立团,在川陕苏区严酷的反“围剿”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1935年撤离川陕苏区,在南下长征的转战中,分散到个别部队。
  • 最是元曲销魂

    最是元曲销魂

    由文舒所著的《最是元曲销魂》用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通过一个个曲人和一首首元曲,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它以浪漫的文笔漫谈古今人事沧桑,写作视角独特,语言则更加洗练柔美,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
  • 情断无人区

    情断无人区

    本书收《雪山无雪》、《拉萨跪娘》、《昆仑女儿树》、《情重昆仑》、《一个大学生在西藏的故事》等17篇散文。是什么吸引一个年过60的老作家100多次闯入“生命禁区”?奇特环境里的奇特爱情;进藏路上的惊险故事;还是几代驻藏官兵在特殊生存状态下的各种事迹。
热门推荐
  • 异界之图文灵

    异界之图文灵

    猴哥把你的金箍棒借我我吃肉塞牙了那个将臣叔叔能把你的牙给我么我想做个项链听说带你的牙辟邪
  • 城南的花开了

    城南的花开了

    所谓生活,一半惊喜,一半遗憾。往前走吧,一切都不太一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么认真喜欢你

    那么认真喜欢你

    爱与恨之间的距离,有时候真的很难分清楚。在许佳南满心期待地等着门当户对的陈绥宁求婚时,陈绥宁却转身娶了灰姑娘,办了一场异常盛大的婚礼。“许佳南,跟我的女人那么多,你凭什么以为我会帮你?”一次次,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这样羞辱她。更不堪的是,他用了种种屈辱的方式,将她推至绝境。“陈绥宁,为什么逼我越来越恨你……”爱一个人,会把自己低到尘埃里,那么,恨一个人呢?他曾经是她最亲密的爱人,如今是最亲密的敌人,最亲密的陌生人。有时,连陈绥宁也会迷惘,把她用那样极端的方式束缚在自己的身边,究竟是恨,是报复,还是他根本舍不得,舍不得放过她,舍不得让她离开。宁愿彼此折磨,纠缠深陷在地狱中,也还是要禁锢她。是不是唯有让她恨自己,才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下去……
  • 模糊在记忆里的昨天

    模糊在记忆里的昨天

    你跟我,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已实属不易,然又在凡尘俗世中相爱,更是难能可贵。可有时候爱情,终究还是抵不过世事的变化无常,三回九转之后,我们会选择继续,还是道别?是爱,还是恨?是生,还是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宿命长天

    宿命长天

    若天下叛离,亦能逍遥世间,无论是正是邪,谨记初心永存;人生路漫漫,享受身边的风景。
  • 神奇物种科学美图大观(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

    神奇物种科学美图大观(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

    本套书针对广大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全面编撰了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奥秘未解现象和探索发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神秘性,能够启迪读者思考、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能够激发读者关心世界和热爱科学,能够培养读者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怪盗罗宾之古埃及档案

    怪盗罗宾之古埃及档案

    公元2005年,是侠盗亚森·罗宾诞辰一百周年。法国的小说家莫里斯·勒布朗创造的罗宾,是法国的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