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38200000002

第2章 藏地文化(1)

破译一双藏靴里的文化符号

张爱玲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袖珍戏剧。”这句话用来形容藏靴恰如其分。千百年来,一双藏靴赋予藏民族的意义,不仅仅只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品阶、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生的历史。走进藏靴工艺美术大师强巴遵珠的生活,在他手里,一双藏靴是一部无字天书——整整半个世纪的人生履历。

一双藏靴里的记忆

五年前,在八廓街的商店里,初次看到一双色彩艳丽、绣花繁复的女士藏靴,我便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纯手工制作的藏靴。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对古老的技艺始终抱有一种向往之心。我拿起那双藏靴,仿佛抚摸到古老时间的皱纹,还能感觉到老艺人缝合鞋底时的温度。

强巴遵珠与藏靴结缘,比我早了整整半个世纪。“1960年,那时候我14岁,进入胜利鞋业合作社工作,开始学做藏靴。当时传授藏靴制作工艺的老艺人扎西次仁,曾经为活佛做过靴子,西藏和平解放后还担任过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自那时起,我与藏靴结下了不解之缘。”强巴遵珠手捧着一双牛皮缝制的藏靴,向我娓娓道来。

“1960年到1970年,整整十年我都在学习传统的藏民族手工艺,从学徒成为了技师。后来,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所有民族手工艺的制作。在生活最为拮据的时候,我们只好放下手头的藏靴,做马套、军帽、毛主席语录布袋来维持生计。‘文革’后,国家恢复对民族手工业的各项政策,挽救并恢复民族手工业事业。当时,我已经是拉萨城关区鞋业一厂厂长。当我看到拉萨街头许多衣衫褴褛的残疾人衣食难以自持时,内心感到一阵阵的痛。1990年,是我的生命中值得铭记的一年,我将原城关区鞋业厂改名为城关区残疾福利民族手工综合厂。三年后,我用全体职工省吃俭用积累的40多万元,创办了西藏第一所专门培养残疾青年、孤儿的技术学校。”

当年的那所学校,就是现在的彩泉福利学校。当我走进这所学校,看到一批学生正在做操。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没有浮躁不安的情绪,表现出与年纪不符的沉稳、平和。我走进藏靴车间,看到一个肢体瘫痪的男子,正在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可以想象,那对于我们来说,无比枯燥的重复,于他而言却是生命存在的证明。强巴遵珠循循善诱教诲他的每一个学生。一双靴子在他们的手里,仿佛是一件珍藏已久的艺术品。一双藏靴的制作,需要耗费四五天。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掉以轻心。我在想瞬间的失手,会不会瓦解了所有的努力。其难度与其说是对手工艺人技术的考量,还不如说是一次对手工艺人勇气和耐力的检验。一针一线,都了然于心,也愈发郑重对待。这不仅仅是对事物持有的珍重之心,也是对时间、对人事的虔诚心意。几张粗牛皮、几幅缎绣、两张缝得滴水不漏的鞋底,就成了一双脚踏莲花的藏靴,一双有生命的藏靴。在工业时代,这些传承的手工艺人,仿佛活在过去的时间里,做着一个古老而执著的梦。

一双藏靴里的丰腴文化

也许,在平常人看来藏靴是极其普通的。但实质上,它在古老的西藏,是一个人身上所有的历史代码。强巴遵珠拿出一双手工精美、颜色繁复的长筒靴,他说这是旧西藏四品官员的官靴,平常人是不能穿的。他又拿起了一双黄缎的藏靴,这是历代达赖喇嘛所穿的靴子,一般人更是不可轻易亵玩。还有不同宗教派系的僧人,所穿的藏靴也会有所不同。寻常人家的女子,一般穿绣花的靴子。而男士的靴子,相对而言色彩会清淡些。在旧时代的西藏,人分三六九等,阶级非常分明。一双藏靴是身份的象征,不可穿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藏靴。藏靴包含着一个人不可修改的历史,包括他的血液、家族、等级、姓氏、牛羊和土地。一双藏靴是权力的隐喻,是诡计多端的阴谋,是跃跃欲试的欲望,是争得你死我活的家族兴衰史。无疑,一双藏靴就是权力化的具体细节。

“在八廓街,我无需与人交谈,只要一眼看到他的靴子,我便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来历。”当强巴遵珠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隐隐感到个人命运与家族使命都镶嵌在藏靴里。我想起三百年前的仓央嘉措,他夜不归宿,幽会情人。最终让他泄密的,是那双不会说话,却只有达赖喇嘛的尊贵身份才穿得起的黄缎靴子。于是他在诗里言:“夜里去会情人,破晓时大雪纷纷;保密还有何用?雪地留下了脚印。”雪地和藏靴密谋,背叛了他,使得行踪外泄,也让他成为了扑朔迷离的传奇人物。

藏靴的等级之分,违背了2500年前佛陀的圣训“众生平等”。佛陀是第一个反偶像派的人,也是第一个放荡不羁的嬉皮士。他袒露右臂,手持衣钵乞食,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众生无异。藏民族是佛陀的信徒,而藏靴里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无疑触碰了道德的高压线。藏靴里蕴藏着大臣们的欲望、宗教派系之争。它在炫耀着权威的同时,也恰恰暴露了身体最终化为一滩淤泥的真相。所有对神圣的膜拜和赞叹,都会在时间无情的洗刷下,成为一口咽不下去的沉默。

我愈发觉得,旧西藏的手工艺人用无可挑剔的技艺,将自己解脱出来。他们穿不起华美的藏靴,只好光着脚行走。这使他们获得土地的信任,世界尽在脚下。同时,他们用手艺,装扮了达官贵人的双脚。也将达官贵人狠狠地绑架在一双牛皮靴里,关押在一座他们精心布置的牢狱里。只有被达官贵人踩踏过的土地才知道,这其中渗透的秘密。

当一双藏靴将一个人推至最高点的时候,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这并不取决于物理法则,而从属于时间法则。也许,这就是藏靴的意义,它将一个具体的肉身,抽象为一个极具权威和规则的符号。

我捧起一双华丽的藏靴,想象着一百多年前的八廓街头,一个戴着厚重巴珠头饰,脚踏着精美绝伦的藏靴的贵妇。她高贵而冷艳。纵使身穿华服,脚踏金履,还是心无旁骛地跪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呢喃经文。没有人知道她的满腹心事,只有她眼角的泪水,润湿了藏靴缎面的绣花,让人不由自主地猜测她的秘密。

穿着藏靴的藏族女子是美的。那种美不仅仅是用来装饰华服的美,而且是一种不骄不嗔的尊严。她们深信因果轮回,并相信一双藏靴,是她们今生的宿命。但肉体始终会灰飞烟灭,一双藏靴不过是双脚的驿站。最终,身体会腐烂,而年老色衰的藏靴会遭人唾弃,直至丢弃在杂物房里。

一双藏靴里的天人合一

强巴遵珠拿起一双藏靴,站在阳光底下,朝着靴筒里看。看罢,他微微一笑,将藏靴递给我。我学着他的样子,也朝着靴筒看,可里面黑糊糊一片,“看一双藏靴是否好,就看靴筒里是否有缝隙,能透出光线来。若什么也看不到,则说明这双藏靴缝合性好。”我顿时恍然大悟。“除此之外,鉴别一双藏靴质量的好坏,还要看材质。比如说一双牛皮靴,靴面要用适中厚度的牛皮,靴底要选用硬牛皮,而靴帮则要用软性的牛皮。这些不同厚度的牛皮,都代表着牦牛身上的不同部位。这些对于手工艺人来说,都是了如指掌的事情。

对于一个平原人来说,很难想象牦牛在藏民族生活里占据如此重要的意义。藏民族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牦牛。牦牛千百年来让藏民族成功抵御了寒冷,并为他们提供了能量。牦牛粪还充当着清洁能源的使命,使人类的粪便与牦牛粪便重新组合,最终成为泥土中的有机养分,果真是“化作春泥更护花”了。不仅如此,牦牛是草原牧民的帐篷,是渡船的牛皮筏,是藏民族脚下疲于奔命的藏靴。

一双藏靴,不仅糅杂了藏民族的汗水和辛劳。它更是取自于天然,与天地自然亲密无间的一次协作。藏靴与一般流水线生产的靴子不同,它是有温度,且具有灵性的艺术品。

“我做了大半辈子的藏靴,也接触过内地许多皮革的靴子。我们做的与他们不同。他们追求的是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大量、快速、急功近利的目标。而我们做得极慢,像蜗牛漫步一样。我们做的是纯手工的,而且里面有残余的温度,艺人不经意留下的痕迹,还有人为的瑕疵。因为有人为的瑕疵,说明它是独一无二的。”恰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同时脚踏两条河流。对于一个手工艺人而言,他们一生也许会做上千双各式各样的靴子。也许种类有雷同,但每一双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唯一”。每一双藏靴,都沾染着自然和地域的气息、风与季节的味道,还有手工艺人不同的心情。

“在古老的西藏,藏靴有40多种。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工艺无法传承下来。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对旧工艺进行恢复,现在我们所做的藏靴已经恢复到20多种。”藏靴对强巴遵珠而言,不仅仅只是一双靴子,更是无法再重回的时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生埋头苦干,致力于恢复藏族古老的手工技艺。他在向时间致敬的同时,也敬畏着天地万物。因为一双藏靴,取源于自然,呈现于手工。藏靴是人类与自然的一次心有灵犀的实验。在这里,我许下了失落已久的“天人合一”的愿望。

一双藏靴里的“不合时宜”

在彩泉学校,我发现纵使是一双普通的牛皮靴,也要600元到800元。花纹繁复、工艺复杂的藏靴,高达1800元到2000元。这样的价格,让寻常人家咋舌,望洋兴叹。

这样昂贵的价格,会让市场接受吗?

“虽然现在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但还是有少数人倾向于自然的藏靴。也正因为在这样的时代,缓慢而稀少,才彰显出它的价值。”无疑,这是一个快速的时代,滥竽充数、混淆视听的器物、用品层出不穷。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N种选项。但事实上,我们真正所需要的,不过只是一身之塌,饱腹之安,一瓦之所,鞋履之便而已。其余的,都是累赘。

“我现在做的藏靴,有些款式显得‘不合时宜’,比如说,旧西藏四品官员穿的靴子,还有活佛穿的靴子。但我将它们一一做出来,不是为了迎合时代,也无意获得众人的嘉奖。如果我不传授这种技艺,这种款式的藏靴就会湮灭在时间里。那么,一百年人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款式的藏靴,而是一段无法再重来的历史。”我开始明白,强巴遵珠为什么一生执著于一双无足轻重的靴子。原来,是这里面有我们这个时代无法承受的历史之重。在一双藏靴里,充盈着记忆。

“我做藏靴做了半个世纪,当我看着我的双手,缝制出一双双崭新的藏靴,我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可我竟意识不到,时间是怎么一晃而过的。”我脑海里忽然想起“返璞归真”四个字。在强巴遵珠布满皱纹的脸上,我得到了这四个字真正的解释。他将世代传授的技艺,糅杂在一双藏靴里。并用半个世纪的情感,缝制出一双双独一无二的靴子。他无法控制时间在双鬓留下的斑斑白发,但他试图为更多人走出一片广阔无垠的精神天地。

门巴族与黄酒

门巴族之于黄酒,如同我们之于热白开。可以说,门巴族天天不离黄酒,家家户户必会酿酒。酿酒是门巴族妇女的一项日常活动。所以,无须等到春天,去寻找沈从文笔下的桃花庵,在这里自可沽酒。

说起黄酒,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谷物酒。所以,关于酿酒的起源主要应该研究谷物酿酒的起源。原始人在原始的条件下采集野菜、野果堆积在树洞或石缝中,时间一久,经过酸败苦辣的变化,透出了特殊芳香的气味,尝起来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原始的果酒。人们在采集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摸索,逐渐掌握了一些农作物栽培技术,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并学会了用火煮饭,接着便发生了“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的酒源之说。谷物酒的发现和利用按历史年代,应该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原始酿酒业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门巴族黄酒的原料是本地盛产的玉米、鸡爪谷。黄酒的酿制,先分别将玉米和鸡爪谷倒入大锅里煮。煮得完全熟烂之后,将玉米和鸡爪谷放凉,晒干,封存在密封的胶桶里。存放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厚。半年到一年后,玉米和鸡爪谷发酵完毕。将它们装入竹筒,竹筒的底部有几个小孔,酿好的酒就从这些小孔中流出。在发酵好的竹筒里倒入冷水,流出来的便是黄酒了。但倒入的水,亦有讲究。必须是冷却的白开水,而且一次倒入的水不能过多。水加多了,黄酒清淡如水,酒味全无。最好是慢慢注入,一次一瓢。等竹筒的水全部流出之后,再往竹筒里加水。这的确需要静静等待的耐心。当酒一滴一滴地从竹筒流出,我似乎看见时间在这过程中参与的细节。门巴族的待客之道,来得如此深情,一点一滴,细微中都包含着无可言说的情意。

在墨脱,退休的仁青校长经常带我到门巴族家庭做客。每次,主人都会盛情为客人敬酒。一进门,就先让我们喝下三大碗迎客酒。事实上,门巴族嗜酒,不在于宴席,亦不在于招待,而在于平常的生活。我们常言“以茶代酒”,对一个嗜酒如命的民族而言,应改为“以酒代茶”。有些人每年收入的粮食几千斤,但每天要喝六七竹筒的黄酒。一竹筒的黄酒要用粮食三斤。算下来,喝酒所用掉的粮食比吃饭还多,全年的粮食大部分都用于酿酒。我认识的一个老干部,他家的黄酒酿得特别香醇。他说,自己每天都喝黄酒。平日无事,就坐在窗前,独自喝酒,一天下来能喝掉两支竹筒的酒。他告诉我,门巴族的老人基本上都没有风湿病,就是因为喝黄酒。黄酒减少了患风湿病的可能性。诚然,我所见的门巴族老人,都很长寿。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体硬朗,说话清晰,做事有力。喝起黄酒来,一点都不亚于年轻人。

“墨脱门巴人之所以离不了酒,是传统习俗,也因为地理因素。墨脱地处热带,气候酷热,喝酒可以消暑止渴。这里雨量较多,住地大多低洼潮湿,群众喝酒防治关节炎和风湿症。另外,这些地方山高水险、交通不便,亲戚朋友相聚一次颇不容易,加之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围坐一起饮用几碗家制淡酒,度过那些漫长而炎热的日子,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 ”这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阐述的原因。但我认为,门巴族与黄酒的关系,渗透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

大约在18世纪,门隅地区的门巴族人,不堪忍受封建农奴制度的压榨,以及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抱着到东方寻找“佛之净土”、“莲花圣地”的宗教幻想,开始了千里迢迢背井离乡的大迁徙,迁往白马岗,即今天的墨脱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门巴族东迁”。

同类推荐
  • 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

    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

    本书从微型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单家集回族农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阐释了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兴衰与国家体制和区域性社会历史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创新与民族优良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乡村民族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
  • 绵山故事与传说

    绵山故事与传说

    同窗好友融亮及青年作者的又一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即将付梓。融亮约我作序,并说:“这件事是你我一起策划的,非你莫属。”看来义不容辞,只好从命了。我和融亮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他生长在“三贤故里”(“三贤”指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听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他小我三岁,当时还是个内秀腼腆的小伙儿。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成绩骄人。
  • 趣味婚俗

    趣味婚俗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俗习惯,凝聚了各个民族各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切都显得是这般的顺理成章,合乎法理,有章可寻,于是,便自然而然孕育出了婚礼仪式,通过一整套的婚仪向社会大众宣告是明媒正娶,如果不遵从礼制便是世俗鄙薄、斥责的私奔,合情、合理、合法,婚礼成为了两个人结合不可逾越的见证。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婚仪,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为特色的婚俗文化。所谓的婚俗文……
  • 悦读甘州·故事

    悦读甘州·故事

    甘州是一块古老、厚重、深沉、美丽而又不乏神秘的热土,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甘州人,我对家乡始终充满着依恋、热爱之情。通过《悦读甘州》,对家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诸如民国外邑诗人罗家伦的“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当前,各地都在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拉动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然而,我们的旅游文化,也面临着一个继续向前发展的课题。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不能仅仅依靠挖掘古代人文景观,而需古今并重,唯有如此,方能与时俱进,不负时代之所望。
  • 整合与重构——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国文化重建

    整合与重构——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国文化重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揭示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与国情的相关性。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正是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文化状况、文化特征,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和政策,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热门推荐
  • 橙汁是果汁还是饮料

    橙汁是果汁还是饮料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类,今天依然是核平的一天。
  • 仙界疗养院

    仙界疗养院

    我有一方天地,可以种菜,养猪,养牛。九头雕,试养下,血狼,关着养,免得吃了我的羊。火焰虎,白头狮子,太嚣张,放到深山里去养,我这人没什么远大的理想,开开荒,种种地,搞搞农场,搞搞牧场。什么,你要抢我,还想杀我。我这人不喜欢打打杀杀,心地也善良,你对我都这样了,我还给你一份工作,我农场里缺个施肥的,我看你身材魁梧,正合适。旁边的那位,你也别急着羡慕,也别瞪眼,你出刀快,我农场缺个割草的。修仙,升级我也不是很感兴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看看异域风情,见识见识不同的美女,一起谈谈人生,喝喝小酒,聊聊月亮,晒晒太阳。感觉没什么激情,就去溜溜那些仙尊。生活就这样了,没多大的想法。QQ群159849458
  • 夺天志

    夺天志

    九族物语:一、人族:我什么都有!二、双子族:两个打一个还打不赢?三、吞天族:我什么都吃!四、修罗族:看你不爽我就杀你!五、五行族:连人族我都敢反了!六:混沌族:我号称皇族而已!七、四大神兽族:没听说过?八:暗影族:阴的就是你!九、深渊兽族:好像四大神兽也不咋的!这是九族的夺天战,战争中无数人杰利用各种不同种族的不同特点来完成自己一统大业。
  • 亿万前妻:浅婚深爱

    亿万前妻:浅婚深爱

    123456789101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 逆留

    逆留

    青涩懵懂的情感,简简单单的喜欢,少年表达的情感是那么甜,那么温暖。
  • 娇妻不乖:前夫,好久不见

    娇妻不乖:前夫,好久不见

    结婚前他们明明约定只做假夫妻,离婚前夜,他却狠狠地占有了她!婆婆说她不守妇道?渣女说她珠胎暗结?她就把屎盆子扣在他头上,然后逃跑。只是她没想到,五年后再次见面,男人看着她身边的小包子冷笑,“长得可真面熟,做个DNA,我请你。”“盛天麒,世界上女人千千万,你想要儿子让她们给你生!我的孩子你想都别想!”他沉着脸,无视她的愤怒,将她迫进墙角,“世界上女人千千万,可是我只想要你,给我生。”“你混蛋!”“乖,叫老公。”
  • 五洲云起吟

    五洲云起吟

    五洲正逢乱世,守护天下为己任的巫挫一族却惨遭灭族。尧白叶作为巫挫一族后人临危受命,担任巫挫第十八代族长兼司灵使。尧白叶没有办法选择她要的路,乱世当下,没有人可以抉择。或许每一个人能做到的也就是顺应而为,再乱中找到自己的法则。这是一个互相扶持,互相陪伴成长的故事。
  • 最放松,请聆听风的声音

    最放松,请聆听风的声音

    人生里,有很多经历过的,很轻,很淡。但往往是这些最淡的,也是最难忘记的。努力的时候,也请放松到最放松,去到最心底,看看自己的方向即将到达的,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一定不要勉强。
  • 全基因时代

    全基因时代

    新世纪,全球成为共同体,基因技术开始蓬勃发展,X公司就是领衔的基因工程公司,地球联盟政府大力推行基因技术改造人体,期求能步入基因时代。然而,X公司却不是表面这么简单,他们的阴谋正在蔓延.....
  • 聱园词剩

    聱园词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