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63900000037

第37章 子安造砚

古人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保持造砚的单纯,恣意造砚,把个人的思考体现在砚里,让砚纯正、醇厚。在造砚上,就自私一把,造心里所想,得一个安静的空间,做一个自由人是他所愿。审美意识的不断调整是大的享乐,在造砚这个载体上不断用手去追摹当时的一种感觉和状态,心手相应地追求的过程往往是很美的,让人心里泛起涟漪、愉悦。

子安为什么要造砚?他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家境贫困,为了生活,16岁初中毕业考后就进了工厂打工,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事,1998那年经父亲友人介绍随王伯之子学制砚,遂与砚结缘。

前往学习制砚的临行前,他的父亲赋《采桑子》相赠:“吾曾心醉丹青画,少小离家。秋月春花,大道未成徒自嗟。而今汝去为雕匠,却为粮麻。艺海无涯,勤奋钻研结硕瓜。”这首诗竟然成了他造砚一直在奉行的准则。尽管砚是文房四宝之首,可多数制砚人身上缺少一些具有灵魂的匠气,大多是把制砚作为糊口工具,乱来和滥竽充数的伪大师也不乏其人。子安倒像是文人造砚,凡事要讲一个道理,沉稳得很,墨在腹中,与砚倾诉。

子安一家人,验证着中国不同文人的命运。祖父是江苏扬州人,毕业于北平法学院,民国三十八年奉部令调歙法院任推事简任,在文革中亡故。父亲自小喜丹青、文学、诗词、音乐,早年曾求学绘画,现实让理想破灭。那个年代,书信往来必不可少,子安小时候见祖母父亲寄物件、书信往来都还是毛笔书写,研墨用的是一个“迷你盆”一样的器具,就是墨海。等上小学有了书法课,父亲就把墨海给了他,还有一本破旧的《勤孝歌摹本》字帖,至今还在。

制砚是自然也是必然的事情。中国文化主静,文房静,砚静。在静中,中国人可以知足常乐。子安就是一个非常安静、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述的人,一本闲书、几枚古物等都能让他度过一天好时光,他甚至有点怕与陌生人交流,更多时间是把问题抱以思考的态度来进行。他怀旧的情节,让他热爱老的器物,拿在手里把玩,可以消磨一天的无聊时光。

他身上有一种无比平和的气息。平和,是一个人的脾气,也是一种参透。做砚也不是急躁,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时候就放松自己,宁可闲着,硬做是没有意义的,兴趣来了,他制造起来就会非常投入,精力、情绪的饱满,自然易把握住内心理想的那个度。

工作室是简陋的。工作台在窗边,一张凳子,一个洗手池,没有花太多心思布置。桌子上是钢凿、铁锤、圆筒铲刀、乌钢刀头、画线尖针、圆规、尺子、台虎钳、油石、砂盘、砂纸、棕刷等,看上去杂乱无章,可又很有说法,光说刀的形状就有平口和弧形,还要有大小号、不同弧度,圆筒铲刀要套在靠柄上使用,靠柄是硬木车出,刀具可随意替换使用。而小刻刀,拿在手里雕刻纹饰细节,刀头和圆筒铲刀一样,随自己需要打造不同刀头使用。

造砚首先是相石。选择适合制砚的砚料,体会一块石头在形态、纹理、色调等方面传达出的气息与境界,再确定制造的方向范畴,其后才是构思题材。砚的主体就是研墨的砚堂和蓄水的墨池,敲凿出大形,接下来顺应砚形进行雕刻。比如制造带皮的仔料,就会把周边的一些自然机理加以巧用。边敲边整砚的整体形态,多余的地方敲掉,锐角的地方修饰圆润。自然而为,去完善一方砚的完整与和谐,也就是砚感。手里的那种微妙手感,是通过多年积累打磨形成的,心里要有一个明确精准的度,出手就是下意识的。

制造一方砚,除了要符合砚本身的规范外,还要表现出砚料的自然特性,比如厚实的砚料和单薄的砚料是不同的,就要找到符合它们各自的表现元素,互相和谐了,才能好。在一方砚流露的情感,要你的手感、你自身的能量去驾驭、支撑。不论是粗放率意还是工整精致,都要具备收放自如的标准,标准支撑得住,就是美学的东西。简素的砚,不加任何雕饰,线条就要具有足够的表现力,才能塑造出独立的形体,线条要能独立出来肯定要具备一些能量。线条曲直的对比、弧度曲线的光影、硬挺柔润的质感等等,要把语言用活了才能不简单。随形雕饰砚,比如造木段题材,敲雕的时候会留下粗糙的刀痕和石层剥落的自然痕迹,就要把自然的东西利用起来,修整形态时留下一些痕迹,意到位了就可以停了,不需要把刀痕剥落全部打磨干净,少量的留存,虽粗糙,却很出彩,追求的就是在粗糙之下细腻的、本质的东西。雕刻完成后,把需要磨光的地方,用油石、细砂纸打磨平整光洁就可以。

初学造砚时,子安随王耀老师打下了一些技术层面的基础,现在看来,他那时都还是门外之人。独立工作的初期,处于试验性的探索制作阶段,生活得不到解决,他却不想受市场的诱惑去生产商品化的砚,那是对毅力的巨大考验。紧接着又面对非人力所能抗拒的疾病,宛如到阎王殿走了一遭,心境大变。“放下”无疑是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这种大智慧看似很近又似很远,只有在自己亲身面对时才能真正理解。

遇到懒壶先生后,子安开始明白造砚需适当遵古法,研究古砚,要懂鉴赏,方得精髓。造砚需得法,能力不仅仅是工艺层面的技术,更主要的是自身的美学学养,在眼明之外,自是造化功了。懒壶老师,让他明确自己要走的路,摆脱制砚人无根生发的民俗工艺趣味。从制作风格去区分年代,明白古人制作是有法度的,雕刻一个物象是需要懂得画理的,比如制荷叶,你如果从来没有观察写生过,就不可能知道结构细节。

为艺不是说,而要手做。子安造砚,彻底开了窍,先临摹学习,积累技法,不断地对比,不断考察手的能力以及对古砚的解读能力。这也是一辈子要做的事,只是后期不需要动刀去临摹,用眼睛、用心去解读就可以。临摹只是起点,要能学而思,思而变,要得法复弃之,再得法外法。古人的创作思想亦源于此,在自然中体会每一件事物的微妙之处,自由地对接古今。这些有了,就要“砚外求砚”,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古器物都是学习的对象。

多数时候,人们很难明白同是手艺,境界、立意有高下,一种是文质的,一种是民俗的。不同层次学识的人在认知能力上,审美情趣完全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是在和审美力较量。五代两宋时期的古砚是子安最为喜欢的,宋人对器物线条的把握、对度的控制,那份气质、神韵很打动人心。选择是否自己要的东西,尽量随心做到纯粹,这个纯粹里面包含很多东西。制作时要把这种感觉融进去,对于砚作的气质、线条的拿捏、微妙的度的把握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砚是文人书房必备之物,因翰墨因缘,为历代文人所钟情。在悠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和艺术史,它寄予了文人追求闲适、雅致、优美的精神状态。砚在文人心目中是“终身与俱”的,苏东坡有“我生无田,食破砚”之语。历史上李煜、米芾、赵佶……一大批文人都有诗文、典故传世,证明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士林文人们就有嗜砚藏砚的风尚,籍以陶冶性情、抒发幽思。《全唐诗》就有不少咏砚诗作。收藏古砚,可以发现古人制作上的精到,材质不佳等因素都可忽略不计。平日逛古玩铺的时候,常常会见到一些残缺不全的砚,残破不堪却难掩它的美丽影姿。子安买到第一方古砚时很激动,买下后懒壶老师确认它为南宋物,那种愉悦感是不可磨灭的。每一个好古的人,都醉于其中得其趣,在学习中充实、完善自我,从中受益。

具备对传统的认知,就要去了解历史上每个时期砚的制作、审美、样式风格演变。单从图片是无法完全体悟的,必须去把玩古砚,与古接气、对话、解读。不论气质是简朴、古拙、华丽,都不能简单理解。要体会那个时代背后的那段历史,里面承载的东西,心里明确一个精准的时代审美坐标,技法是放在对美的认知这个过程中的。要制好,仅局限古砚是薄弱单一的,雕塑、绘画、瓷器、书法等都是方式,古代的每个艺术品都是一本书,判断古器物的艺术性,美是标准。从最初开始喜欢古砚,到现在关注、把玩各门类的古器物,从中受益匪浅。随着时间、心境、眼力、关注点的不同,人在每一个阶段的认知都是在变化的,同样一件器物不同情境下解读,得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不断地调整自己、打磨审美,修正自己的审美。

与师友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打动人心的趣事。近几年遇到师友怀一、马骏、林玄之,使子安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对书画和器物的认知让他开拓了眼界。懒壶先生,饱满突起的前额,厚厚的嘴唇,相貌奇古。擅书画,于古玩亦是精通。曾见其夏夜赤足挥毫,写长荷,跋:“我作长眉不知能易汝之短眉乎。”笔墨得八大韵致,画境妙极了。(注:眉子纹是龙尾砚石的一大品类,其纹犹如美人画眉。)晓中大哥,魁梧的身材,有北方汉子的气概。写艺评受到艺术家们的亲睐,却在多年前选择了在家伺候父母,每天做饭、烧菜、洗衣,以尽孝道,空余就读书、写字。爱砚,一次来皖,酒后研墨临写兰亭,逸兴忘我,手指蘸墨食而不知。见大家有取笑意,言:“腹中有墨。复蘸墨以食。”其痴可见。

砚与文房事息息相关,有着书写使用和文人赏玩的双重性,赏玩自是与美不可分割。造砚就是雕刻刀和石头的事,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个人审美力的综合性把握。砚是造型艺术,好的作品,首先要打动人、要耐看,就要看里面承载的东西。解读时不能简单理解成一件器物,制造者的学识、境界、智慧、格调、个人的心像与精神含量厚度都会有所反映。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差别就在这,好的艺术品是独特的,那种气韵、品格是不能被临摹和复制的。造砚有意思、有玩味,在于对自己有要求,制造起来并不容易,容易了也就没意思了。

造砚最重要的是见识要高。具备对美的判断力、感受力,有了审美的眼力,才有自己兴趣的切入点,这是真正的素养,如此才有高格调。还有认真的态度,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人不媚俗,不受市场的取向影响,很难做到。多数人满足于名利的心态是不对的,缺少虔诚心做事。在这个市场诱惑充斥的时代,人往往会认同、会妥协,这是很糟糕的大环境。如果可以坚持自己,耐得住寂寞,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自由的创作状态,就应该可以做好。

感受到文人气息,美的享受。当对器物产生喜欢,就会主动去了解制造者的审美、情感,去追溯砚的历史。造砚是子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造砚让他愉悦,与其共生息。古人主要是态度,有虔诚心、敬畏心,以对生命的感悟来塑造它们。现在人的生活氛围和节奏使很多人对于成功太过急躁,时间都花在利益链的追逐中,求量不求质,发展成快餐工艺品。

古人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保持造砚的单纯,恣意造砚,把个人的思考体现在砚里,让砚纯正、醇厚。在造砚上,就自私一把,造心里所想,得一个安静的空间,做一个自由人是他所愿。审美意识的不断调整是大的享乐,在造砚这个载体上不断用手去追摹当时的一种感觉和状态,心手相应地追求的过程往往是很美的,让人心里泛起涟漪、愉悦。

同类推荐
  • 低头种地,抬头唱歌(雅活书系)

    低头种地,抬头唱歌(雅活书系)

    本书为作者的长诗、歌词、绘画以及访谈的合集,主要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乐队主唱,为了追寻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从城市逃离回到西南乡野开始半农半歌的生活的心路历程。本书无论是诗歌语言、绘画风格还是背后的思想都有一种让人感动的干净和淳朴。
  •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7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7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本选集将我国现代散文定于“五四”现代文学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上与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相当。回顾近一个世纪来我国散文的发展,大体上也与西方文学三、四百年间各种流派兴衰更迭的历史相当,确切些说,西方现代文学三、四百年间的历史发展被我们浓缩在一个世纪里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传播和完成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前两大篇章,相当于“五四”至三十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发展繁荣的个高潮期;台湾地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可视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繁盛期,而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散文接受本世纪人类文化成果方面,海峡彼岸和此岸都已经或正在与世界同步。我国现代散文近二个世纪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历程表明,把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作为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撞击,触媒可发酵的机制,几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鲁迅讲,“五四”时期的散文就在新兴的诗歌和小说之上;周作人讲,“五四”现代散文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明清小品的传统,一是英国小品的传播,是两者融合的产物。世界散文经典包括东方卷和西方卷。
  •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而且是一名学者,一名民主战士。他的著作有27部,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字数近200万字,且字字珠玑,句句秀美,或清秀隽永,或激进深邃,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学遗产。
  • 幽幽的紫云英

    幽幽的紫云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每当吟诵这首千古传颂的《正气歌》时,浑身总是有一种不可征服的凛然之气在回荡,眼前也就会浮现出七百多年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威武不屈的高大身影。
  • 2002年大学生最佳散文

    2002年大学生最佳散文

    高校散文作品中的“校园题材”应从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在这一类题材作品中,高校校园往往只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作者们一般很少将大学校园生活作为直接的表现或描述对象,而是把大学校园生活作为背景处理,将青春期的各种经历、情感体验及思想感悟作为表现重点。
热门推荐
  • 武侠之剑者纵横

    武侠之剑者纵横

    一剑光寒十九洲,剑气纵横三万里。在这里,你可以不会用剑,但你不能没有一把剑。哪怕它锈迹斑斑,拾起来仍能夺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凡崛纪

    凡崛纪

    古战场复苏,七大神主归来,都市绝世修士莫梓强势崛起,只手遮天,威压星辰,轮回之道,皆途观天,手握战剑,逆天改命!“斩杀神主,回归安宁!”——莫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老夫少妻:极品小后妈

    老夫少妻:极品小后妈

    唐子晴自力更生活到十八岁,自认不是一个强悍的女汉子,打不过豺狼,也斗不过流氓,但要说到对付这万年老三,她绝对能光荣上榜!罗浩仁自问,他是个有能力有魄力有自律能力的男人,可在碰到那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女人后,他的三观彻底颠覆。
  •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 杀身成神

    杀身成神

    开头版:天地灵气断绝,神通者三巨族如丧家之犬般躲入自己所辖的秘境中,至此赤州之上凡人再不信仙,走上了科技之路……一百三十年后,三巨族因成神路开启重临赤州,迎接他们的便是核弹……终极版:魔主?妖主?哈哈哈...我愿执这三尺杀剑,毁天灭地。誓要杀身成神!
  • 红颜杀手成长记

    红颜杀手成长记

    水婷香是个听妈妈话的乖乖女,在她五岁的那一年里,发生了件大事,青天帮的人杀害了她的父母,从此仇恨的种子在她心里种下,她的理想是,长大了把青天帮的人全部杀掉!她流浪街头,被好心人收养。她的理想能否实现?请看书。
  • 桥哥行异界

    桥哥行异界

    莫名穿越到异界苏桥,没有金手指,没有老爷爷,凭着从村中老人那里学来的粗浅斗气法门,他能闯出怎么样的天地,又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 女配之登仙

    女配之登仙

    天恩缈缈,天路杳杳。一女子从小城而来踏这登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