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22700000018

第18章 房地产热(1)

【上海滩头炒地皮】

上海,紧靠着黄浦江建城,而不是位于宽阔的长江口岸边。1842年,当《南京条约》经过谈判签订时,英国提出在上海那地儿经商。没过多久,英国人要求再租借一小块地,让英国商人造房子居住。

于是,中国人挑选了一个对他们自己来说价值最小的地点,那是一片泥滩,河边的土地每年会被潮汛淹没几次,而离河较远的地方是滋生蚊虫的水稻田。这样荒僻的地方,肯定不会是鼓励“高鼻金毛”的外国人长期逗留下去的。但是,任何一个希望外国人因为非常讨厌这个地方而离开的人,他将感到失望。因为外国人不但没有离去,反而来得更多。

他们漂洋过海来中国是为赚钱的,金银的诱惑远比蚊虫的叮咬来得更为靠谱。上海是赚钱的好地方。英国人最先获得了租界;法国人也提出要求,获得了英租界与老城厢之间的那块土地;美国人也不甘落后要求建立租界,获得了苏州河以北的土地。令人诧异的是,华盛顿政府几乎对这“一小片”租地一无所知,因为这种土地割让形式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的承认,或许正是由于不具官方地位,才使后来的英美公共租界得以存在。

在上海滩圈了地,英国人对“租借”的土地进行了水文测绘,制作界图,这可能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清晰而标准的国土测绘。根据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表明,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依然属于中国,英国人仅取得田面权,无非是“永租”而已,租地的价格称为“押租”,每年仍须向中国业主缴纳年租。但英国人将土地分区划块并测量后,通过官方程序,向作为“地主”的大清政府领取了“道契”,这张土地使用的“租约”,很快演变成了土地私有权的绝卖制度。这种掩耳盗铃的“创造性”做法,使得房产和土地分隔开了,并得到延续“发扬”。

在大清国民的概念中,“房”是“地”的附属物,房地产就是一回事,没有分开为房产证和土地证,地契就包括了房子和土地,在民国时期也是只有土地证,而无房产证。尽管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握有地契的田地就是私人的,包括地上的房子。只是在中国的传统中,私有财产都是“无限责任”的承载载体,在各种为短期政绩需求而不断推出的“调控”折腾中,它们可能随时因为服从和服务于“官家”的需要,成为当政者征收、压榨的“肉骨头”。

由于道契是由外国领事馆和中国上海道台衙门共同发放,且租界里实行涉外法权,因此道契的出现几乎颠覆了地契的地位。因为,清政府除了配合签发之外,别无他权,连寻租的机会都没有;而租界当局除了收取税金之外,也别无他权。这就隔绝了公权力的觊觎,财产受法律严密保护的道契,其高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得到了租界内华人“地主”们的赞同,纷纷请求将自己的地契更换成“道契”,甚至连租界外的地主都要求换发这种产权明晰的新式权证。上海租界成为了清朝实行西式法制的一个样板。

或许,英国人到上海租地设界时,初衷定位只是作为开发中国市场的“前进基地”,因此“维稳”成了租界当局的管理目标。出于华洋关系的现实需要和城市管理上的便利,尽量减少本土民众与洋人们的接触,似乎符合中外双方管理者的愿望。于是双方在《上海土地章程》第15条规定:“界内土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租界“华洋分居”制度由此形成。

在租界内土地和房屋一律不得转租给华人的政策下,上海租界建立的前10年间,这里只是一个小型的、自我封闭的涉外居民小区,“人气”极度萧条。自1843年开埠,从1844年仅50个洋人住在租界,到1851年也只有265人,每年基本以20人左右的人数缓慢增加。此外,就是为外侨服务或开店以供外侨所需的华人约500人。

如此稀少的人口致使租界内的社区功能极度单调,租界中既没有商业街,也没有工业区,除了吃、住和做生意外,几乎没有其他功能,这种牧歌般悠闲的租界“计划经济”,一直维持到了1853年。

这一年,太平天国横扫南中国,活跃在上海一带的小刀会乘势暴动。战火硝烟之下,寻求生存的华人越过了栅栏,大量涌进被视为“安全”区域的租界避难,由此出现了上海历史上第一次难民潮。租界人口迅速上升,“华洋分居”瞬时间变为“华洋杂处”。据统计,从1853年年初到1954年7月,一年半时间内,租界总人口从700余人骤增至2万以上。与此同时,受太平军的冲击,来自长江两岸的难民也顺江而下,开始涌入上海。在1860年太平军第一次攻打上海期间,租界内的总人口攀升到了惊人的50万。

当时,上海周围“凡是能够逃难的人纷纷涌进租界,致使租界成为巨大的避难所”。据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刊载:“自上海各方面传来警报,老百姓从各个方向到达河的这一边,以致租界附近和界内的道路与空地上都挤满了大批男女老幼,他们还牵着水牛和黄牛。”黄浦江、苏州河、洋泾浜及大大小小水道上排列着各式难民船,市内各处空地上到处是像蜂房似的简易窝棚,涌入徐家汇一带的难民甚至住在潮湿的坟场墓穴中。

人潮冲击下,出于“维稳”的惯性思维,租界当局试图坚守“华洋分居”原则,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要求上海道采取严厉措施,阻止华人进入租界。但令阿礼国意外的是,此举竟遭到了商人们的一致反对。因为汹涌的难民潮给租界带来的不是“人道援救”危机,而是巨大的商机。在难民人群中,不乏殷实之家和财溢万贯的官绅、地主和商人,所谓“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丛集沪城”,他们当然不希望租界当局将庞大的资金流和消费市场阻挡在门外。

当时的一位美国商人史密斯(Edwin Maurice Smith)与阿礼国之间曾有一段对话,是一个很好的注释:“您是女皇陛下的领事馆,不得不为国家谋永久的利益,可是我所关心的是抓住时机发财,把房子租给中国人,以取得30%~40%的利益,是我运用资金的最好办法。我希望,最迟在两三年内能发到一笔大财,从此走开。以后上海不论被火烧掉还是给水淹没,都与我何干?我们就是为了发财,越快越多越好。”

这简直就是一份极端赤裸的坦白,宣告了漂洋而来的西方社会对这块土地最殷切的希望:在这块土地上迅速发财。据了解,史密斯在南京路两侧占有7块面积达131余亩的土地,他看准机会建造大批木板房出租获利,因此成为近代上海房地产商人暴发户第一人。挖到第一桶金后,史密斯说到做到,很快就离开上海,捞一票走人,此后杳无音信,成为上海滩商业史上一桩迷案。

阿礼国考虑的是管理问题,商人们关心的则是商业利益。在商界的巨大压力下,租界当局不仅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并修改法律,为房地产行业松绑。1854年7月8日,第二次《上海土地章程》修订案公布,这个升级版取消了“华洋分居”的有关规定,以及诸多对房地产的限制,如房屋和地块不得加价转让、不得租给中国人、华人不得兴建新房屋等。此举在法律层面上清除了束缚房地产发展的一切障碍,表露出了与清政府完全不同的为资本、商界服务的敏锐与效率。

大清国内忧外患频频出现,难民们涌入了黄浦江畔的这块烂泥滩,虽然是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但“国内政令所不及”的租界,提供了相对和平、稳定且法制化的空间。而得到这种“安全感”资源,就是需要在租界内购置房地产,才能像铆钉一样住下来。

阻止华人资本涌入租界的最后一道脆弱堤坝,决堤了。附着了“洋大人”权威的“道契”,成为了支撑上海房地产起飞的发动机,其起飞的动力竟然来自中国农民发起的一场运动。纵观中国商业史,房地产开发这门生意由来已久,但严格意义上讲,开发商多数是只租不卖的房东,是个个体经营户,而真正出现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商并成为区域的支柱性产业,是出现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后,1862年的上海租界。同一过程中,上海商业重心逐渐移南就北,南市商业受战乱影响,骤见凋零,而租界内商贸日盛,全国贸易中心也由广州移向上海。

华人的集聚,使昔日宁静的上海滩变得嘈杂、热闹起来,商机也由此而衍生。江浙的富商巨贾视租界为避难地,以在上海谋一立足之地为幸事。这些资本雄厚的“难民”,给上海带来了巨量资金。据最保守的估计,仅仅在1860年到1862年间,至少有价值650万两白银的巨额华人资本流入租界,对上海租界的早期开发而言,这是一笔极为重要的启动资金。

如苏州典当业巨富、人称“程百万”的程卧云,1860年为避“长毛”跑进上海时,携带了10万两白银到租界,并继续开设钱庄。1887年,百年荣氏家族创始人荣宗敬,从无锡来到租界内,在源豫钱庄当学徒;几年后,16岁的宁波慈溪少年秦润卿,也进入程卧云设在上海的钱庄学生意。

民国期间,荣宗敬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他与其胞弟荣德生创办的荣氏兄弟实业公司,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而秦润卿成为钱业巨擘,从事近代钱庄业五十余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融实业家。此二人,在上海滩都是叱咤风云的头面人物。

江浙富商、地主、官绅举家涌进上海,尽管他们在家乡的房子可以有前后好几进,但到上海就只能“蜗居”了,只能由多进改为单进,毕竟就算是上海城外的地价,也比江浙乡下要昂贵得多,当然另一个不可言明的原因是,在洋人的租界,华人“买地”是被“限购”的。

“螺蛳壳里做道场”,上海民房被设计得异常紧凑,房子一般都盖到两层高,女眷被安置在二楼,一楼还分出正厅和厢房。为了利用空间,设计者聪明地把楼梯放进客堂间里,后边做饭专用的厨房叫“灶披间”,灶披间旁边还要隔个小房间给佣人住。这种建筑布局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因此,颇受当时避居租界的华人绅士、富商欢迎。

租界毕竟是洋人的“地盘”,西方人的审美影响了中国。新盖房时,门框被一圈石头围住,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一副铜环,西洋雕花的大石头被镶到了大门上头。这种用石条围束大门的样式,被形象称为“石箍门”,上海话“箍”字发音是“库”,最后“石箍门”就讹诈“石库门”了。

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的第一批践行者,被认为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住宅。从此,传统的庭院式大家庭生活模式在上海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几代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大量石库门里弄的兴起带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自此至20世纪20年代,里弄住宅伴随着上海成长为远东第一大城市。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幢普通石库门内,中国共产党悄然诞生,开辟了世纪的“新天地”。

除了有钱的富人,人数更多的是饥寒交迫的穷人,这为上海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就这样,数十倍增长的廉价劳动力、江浙皖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再加上刚性的住房需求,成为了上海房地产第一次高潮的动力。

与房地产热相对应的是,长期以来不被注意的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1848年,外商在黄浦江一带圈了81744亩地建跑马厅,每亩均价约为55两,到1854年跑马总会股东将该地切分出让时,每亩转手价1140两已经是亲情价,最高价达到了3620两,6年内增值66倍,买主还争先恐后抢购。

刚性需求不仅带动了地价,而且加速了房地产的周转。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道契易主频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有的地皮一年间被转售3次,上面的房子还没建,地价就已经翻了几番,地皮炒作与房地产投机,已经近乎发狂。于是,“道契”立即成为上海滩的“硬通货”,作用丝毫也不亚于金条。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江南战事平息,租界里避难人口向故乡回流,新建房屋出现空置,这种让炒房者赚钱赚到不好意思的势头,才逐渐冷却下来。

炒卖道契的另一个高峰发生在1895年到辛亥革命爆发年间,主要原因是清末的“洋务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GDP飞速上升;此外甲午战争后,日美等国根据《马关条约》取得在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设厂权,等等的多方因素影响下,上海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的需求量激增。1897年时,人们发现“上海突然开始成为一个大工业中心”。构成城市的不是城墙,而是人,他们都需要住所,于是“棚户区”被大规模拆除,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到处涌现,憋了很久的房地产再次春潮泛滥,成最为有利可图的产业。

飞来战火,竟成绝妙的商机。原本受太平天国军和清军的内战影响而生意清淡的外资贸易公司,纷纷撤离进出口业务,转做房地产投机买卖。当时几家卖鸦片出名的洋行,如怡和、仁记等都禁不住利润诱惑,加入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队伍。有资料表明,到1901年时,英国人在上海投资的1亿美元中,60%都投向了房地产生意。

1853年9月间,英租界的西北部和分隔英法租界的洋泾浜两岸,一夜之间平地长出成排的出租小木屋。到1854年7月,在这短短的10个月时间,外商在租界内的广东路、福州路一带,共修筑起了800多幢木板房屋,供中国难民居住,一时成为上海滩最抢眼的建筑群。这样的木屋盖多少,都能迅速出手,而且根本无法满足蜂拥而至的中国人的需求。这些房子中,高档房屋由富人们居住,简陋的板房则由贫民们廉租。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仅仅租赁就可获得高达30%~40%的利润。

早先租界内的开发商只租不卖,后来他们既租又卖,有钱的华人可以把一所甚至多所楼房一次性买下来,然后再分租给没钱的华人。没多久,上海便出现了“洋泾之上,新筑室纵横十余里,地值至亩数千金”的局面。房地产业开始成为上海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房地产买卖、筑路及城市构造、建筑、建材、房屋出租、公用事业用地等,都以市场行为方式展开。

同类推荐
  • 风云起伏

    风云起伏

    大清开国功勋,一代明主,睿亲王多尔衮,郁郁而终。伴随他的,是无尽的相思,还是无尽的惆怅,满腹经纶,却无处可施。上苍本有好生之德,世间奇事比比皆是。关于他的神话,却在另一个空间内上演,不得不说,造化弄人。
  • 生及不详

    生及不详

    这天下本就没有什么至邪,不详!可说的人多了,你必须做的事情也多了,那这件事也就成了真的。我自出生就被世人说是至邪之人,不详之命。那我李成志,唯有好好带人破一破这所谓的的不详之命,战乱之世!看看这江山能不能折了我李成志的腰!
  • 扶明

    扶明

    简介:弘光元年,这是一个动荡的年月。成为马士英之子,我还有机会种田,纵横大海,匡扶汉家山河吗? 本书正反派智商在线,书友群:160522963
  • 重生大明之我是发明家

    重生大明之我是发明家

    此书纯属本人瞎编乱造随心而写喜欢的给个收藏呗。
  • 造像:敦煌文化传奇

    造像:敦煌文化传奇

    本书主要介绍了敦煌文化的历史,展示敦煌遗址的风采及内涵,重点介绍敦煌遗址的保护与研究现状。本书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就这样,我去了海外生活

    就这样,我去了海外生活

    移民,从来只是手段,或者生活方式的一种。如何移民,如何在移民之后生存,并且是尽可能舒适地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双界

    异世双界

    新书《奈何之路》已经上传,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移步看看,小兽的第二本书,总结了之前失败的原因,倾注我全部的心血,请各位安心收藏,本书保证精彩。书号:2627574
  • 网游之终结

    网游之终结

    无意中接触到网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混混是怎么样在虚拟网游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的故事。
  • 当修真碰上文明科技

    当修真碰上文明科技

    修真VS科技。古宅VS都市。热武器VS传统修真武者的碰撞。科技文明与古风修真的碰撞。出身农村的李傲天,是个传统的修真武者,以武神为目标奋斗着,他要冲破这牢笼般的大陆,去更广阔的世界。他是龙之骄子,却没有金手指,没有系统,见到的对手一个个地比他强。他只有一个身份—龙族!季风,一粒都市尘埃,卖房为生,碰到李傲龙改变了命运。最终二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大幕缓缓拉开。。。
  • 青春与激荡随行

    青春与激荡随行

    一名刚刚走出校园的女孩,诉说着青春年少时期的故事。步入职场之后,她才明白,用漫长的一生,来说明此生的意义和能够创造出的最大价值,而不应该用短暂的幸福,来展示轻薄的荣耀和人性的庸懒。
  • 我什么都不会

    我什么都不会

    主角文奇,从小什么都不会,内心对任何事情却又渴望"会",但现实每一次无情的将他的渴望掩埋到心底,渐渐的堕落,无奈,放纵,直到绝望.这就是生活,可生活也会像太阳一样,将光明和温暖洒落到每一个人身上,文奇也不例外!
  • 万妖录之盲川

    万妖录之盲川

    与生俱来的独特外貌带给她的究竟是喜还是忧?跟随自己的记忆,一步步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上一世的折磨背叛,这一世的举步维艰。她能否找回自己的记忆?能否在这个妖魔当道的乱世生存下去?
  • 总有宿主想破产

    总有宿主想破产

    传闻,三千小世界出现了一位风云人物。长相美艳清冷,发财方法层出不穷,那金钱啊,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打人特狠,搞得各个任务世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渐渐的,她的系统与主神日常对话由一问一答变成了目瞪口呆的质问对方并且诧异不已的激动尖叫:统子:主神大人!我家宿主啥时候学会了鸟语?!是不是位面存在的大bug没有处理?主神无语扶额:你家宿主不是你管的吗?劳资怎么知晓!统子:虾米?难道是你给我选得宿主有问题?!主神:你放屁!!劳资设置了999道重重关卡筛选优质宿主,像她这种类似于病毒的可怕存在怎么可能……等等?!她当初是怎么和你绑定的?统子疑惑脸:不是你给我选择的宿主嘛……主神:……算了,心累,随她去吧,反正还有溧澈那小子给她折腾呢,不方。
  • 女王驾到,TFBOYS来接驾

    女王驾到,TFBOYS来接驾

    两个当红组合:TFBOYS,Smilinggirls一起回到重庆,经历种种危难的他们还能继续在爱情的道路上走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