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5400000031

第31章 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风流(3)

风流之士,有那么敏锐的神经,那么包容广大的心灵,所以经常在旁人木然无动于衷的地方,体会到对宇宙变化、生命无常的一种至深至切、莫可名状的哀感。“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人生在世,渺若微尘,孤独无助,仿佛信马由缰的人,不知道要被带往何处。车迹之穷,恍若生命之终;马车尚有归途,生死宁有反复?阮籍痛哭,实在是心中怆然,并非故作怪态。“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即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桓温一介武夫,竟如此多情!然而昔年小树,今已成材;种树之人,华发早生;人物两非,其凄怆之情,不能不深。

卫玠初欲渡江,形神憔悴,语左右曰:“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世说新语·言语》)这里的情怀,与初唐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正是同一种“宇宙意识”的流露,让人寄慨无穷。江水的浩浩荡荡,浓缩了天地的浩瀚幽眇,壮阔、崇高、神秘,乍见之下,仿佛看见冥冥之中神光一现,震惊、喜悦、怅惘、哀伤,百感交集,无以排遣。深于情者,哀痛就痛彻肺腑,神摇魄动;快乐则恬淡自然,意足心满。逍遥自在,无忧无惧,这才是真知至乐的人。王羲之辞官归田后,与东土人士优游名山,弋钓草泽,泛舟沧海,他感叹说:“我卒当以乐死!”王羲之大概像孔子那样,“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

移情与会心

魏晋名士具有物我无别,物我同等的感觉。要有风流的品格,这种感觉也是本质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现出来。

魏晋人多情,情郁于中,有感辄发。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多情投射到无情之物上,使天地万有,无不显得生机无限、情意盎然。这是魏晋人的“移情”和“会心”。

东晋名僧支道林喜欢养鹤。有人送他一对小白鹤,羽翼未丰。不久翅膀长成了,想飞走。支道林割舍不得,就剪掉了羽翅。“鹤轩翥(即振翅欲飞),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世说新语·言语》)养到羽毛重新长成,就任它飞走了。人是一种生命,鹤也是一种生命,生命自有其不可褫被剥夺的自由,以及我们不能不敬畏的尊严。宇宙活泼泼的生机,正在鸢飞鱼跃之间,假如鸢只能飞于门庭之内,鱼只能跃于盆瓮之中,天趣自然就荡然无存了。支道林因为多情而善体物情。

这样推己及物的移情,可以获致博大的同情心,推而广之就能培养悲天悯人的胸怀。《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桓温一代枭雄,想来杀人无数,但目睹猿母肠断,宁死不相弃的母子情深,也为之一恸。由哀生怒,罢黜了残忍的部属。《世说》虽对后事没有记载,据我们猜想,以桓温的同情,必将厚葬猿母,而善待猿子。黛玉可以葬花,桓温如何不能葬猿!

情移于外,而内心虚灵澄静,魏晋人才能发现山水自然之美,触处皆有会心。王羲之《兰亭》诗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万物原本参差不齐,我用自由自在的心灵与之相应相和,那么入我眼帘的,无不都是新鲜活泼,透着生命气息的,这样就可以静观宇宙至深之理,妙赏自然极富之美。陶渊明说:“即事多所欣”,会心处乃有至乐。

《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简文帝是桓温所立,雄才大略不多,但还算得上风流蕴藉。“会心处不必在远”,与前边王、陶二公所说,是一个意思。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假若心明眼亮,一草一木,都是美神;不然,纵使踏遍名山大川,也会和美失之交臂,只好拍几张死的照片,在人前夸示。庄子曾游于濠水、濮水之间,在濠水上观鱼而知鱼之乐。“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同庄子的“知鱼乐”是一种心境。这里的“知”和“觉”,与认知或感觉无关,它是审美的移情或会心。

简文帝能如此“会心”,顾恺之、王献之一流人物,风神萧散,才情双绝,就更不用说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又载:“王子敬(献之)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顾恺之用诗意的语言,寥寥数笔,轻描淡写,就勾勒出空灵的山水画境,非独有会心,何由至此!长康之言,似乎更重山川的神理神韵;子敬则在山川上贯注了更多的深情,使它完全情致化了,可谓一往情深之人。

魏晋人陶醉于自然之美,身入化境浓酣忘我,这种趣味我们已经领略过了,陶渊明的山水诗更把它发扬到了极致。陶诗和渊明的生活一样简单朴素,信笔写去,不经意不着力,然而境与神会,妙谛天成;有时不觉其为诗,而诗意毕现,真气扑人。这种对大自然的“爱情”(非此不足以语其热烈),扩而充之,将形成一种泛神论的宇宙观,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都看成神(或道)的一部分。神因此无所不在,每一事物,由于它和神的联系,都超越了它有限的存在,获得了生存的意义,也分享了神的自由、尊严、神秘和爱。神成为万物的抽象,然而可感知的本质,在怀着深情体验大自然时,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神的光辉。

《庄子》一书已经具有泛神论色彩,但是庄子要“以理化情”,生活方式显得过于理性,有背于人情。魏晋名士以“任情”、“移情”、“会心”的生活作风,弥补了庄子泛神论的偏至。对这样的“神”,仅靠理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万事万物中体验他,发现他,热爱他,为之感动,为之欣悦,使原本虚无的、不确定的人生,找到永恒的寄托和真实的意义。嵇康要求人们“心有所主”,但是在我们所处的怀疑论的、无信仰的、虚无主义的物质社会里,有什么东西能“主”人心呢?那个无所不在的、有情有爱的“神”也许是一个人选。这种泛神论不需要华而不实的形而上学,它只有一个口号:“体验自然、热爱自然。”

魏晋人有了不搀杂质的真情,指向自然就发现山水之美,指向人物就发现人格之美。人物鉴赏滥觞于汉末的清议派,而魏晋人对人物的容貌、肉体、器识和精神之美,似乎特具慧识,醉心不已。山涛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又载:“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惟会稽王(即后之简文帝)来轩轩如朝霞举。”“人有叹王恭形茂者,曰:‘濯濯如春月柳。’”“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许掾)。’”全是光鲜亮洁的意象。他们品鉴人物,特重神明神韵,而不重一肢半体的美。这在人物画中表现得很明显。《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即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中。’”因此容易理解,在这种美感里边,性感的成分很少或者没有。阮籍邻家的妇人“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并非说名士们没有色欲,可以“坐怀不乱”,实在是“情”和“欲”可以互不相犯,远观其美是纯情,亵玩其身是纯欲。可惜魏晋人的真情,如今已成遥远的回响了。这是中国文化一大可哀之处。新道家是对儒家正统地位的一大挑战,它从本体论、人生哲学、生活方式诸方面,明里暗里地颠覆着儒教。儒家的人还没回过神来,东传的佛教又潮涌浪奔。到宋代道学家资借道、佛之力,完成了儒学的一次大综合、大改造之后,历史忽忽已经漂过了南北朝、隋唐和五代。

概念解释:

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儒家的伦理教条。自然在这里指人的本性,即人性。汉代统治者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专制政策,使儒家学说成为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稳定的正统思想。到了魏晋时期儒家的伦理学说,已彻底丧失了生命力,堕落成压抑人性、束缚人个性发展的死的教条。魏晋名士的一个人生信条就是超越名教的压抑和束缚,纯任人的自然本性,在天地间任意翱翔。

泛神论: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实体神的有神论哲学观点。这种有神论否认神是一个有意志、有个性的人格化的神,而把神自然化,或把自然神圣化。

以理化情:用人的理智来化解人的本性情感。在哲学中,理和情是一对相应的范畴。情以欲为本,若不加控制,则易流于滥情。理以知为本,理以治情,使情发而中和。

清议派:东汉末年专事于人物品评的哲学流派。以刘劭、钟会为代表。刘劭著有《人物志》,总结出一套如何识别人物才能与气质的标准。如他对英雄的识别标准是“聪明秀出者谓之英,胆力过人者谓之雄”。汉末清议派知识分子对人物的品评,所着重的是人的精神或神味,而不在于人的肢体,所以与魏晋名士有生命上的相通感应之处。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八卷)

    曾国藩冰鉴(第八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古以色列道德律:十诫解读

    古以色列道德律:十诫解读

    大约3500年前,摩西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十条诫命作为道德准则;后来,这十条诫命成为了西方的社会道德基础。然而,这十条诫命从内容上看,都是针对大奸大恶之事,似乎与常人无关。那么如今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道德准则呢?本书对这些道德律进行了探究,为读者展现了古人的准则背后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立场,并由此与当今的生活相结合,为现代人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
  • 随便问吧——有关孔子和《论语》

    随便问吧——有关孔子和《论语》

    本书以问答加链接的特殊形式,讲述了孔子坎坷而伟大的一生、孔子的生活与追求、孔子的思想魅力、孔子的教学奥妙及孔子的深远影响力等知识。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由八位杰出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第一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讨论了希腊城邦与民主思想,以及诗人、剧作家、智者和史学家的政治洞见;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特别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问题。全书既关注政治思想的历史语境,又凸显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贡献,体现了汉语学界在西方政治哲学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地被改变。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
热门推荐
  • 好小子在校园

    好小子在校园

    他本不该来到这个世上,只因,机缘巧合,他有幸做了一次苦旅。当今生来世如过眼烟云,支撑他的巨大动力源于自然的法则。
  •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梦幻屠龙

    梦幻屠龙

    异界大陆,神魔争霸,纷争不休的战争背后究竟是谁掌控?一名乡下少年无意中竟成为了光明与黑暗争夺的焦点……生死不弃的损友,若即若离的圣女,嗜血冷艳的魔女,谁会陪伴少年走向弑神之路?
  • 烽火燃情,王爷无情戏娇奴

    烽火燃情,王爷无情戏娇奴

    烽火即无期,奈何人有情,本是尊贵无比的明月郡主,却遭奸人陷害,一夜之间失去所有亲人,身陷牢狱,沦为青楼妓子。为保清白,她毁掉倾世容颜,顶着一张丑陋的脸苟活,只为报仇,却遇到了那个妖孽一样的男人,为了找出真相,她不惜与虎谋皮,与他签下契约,波折辗转之后,究竟是谁丢了心,谁又动了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或许一切在开始之前

    或许一切在开始之前

    如果,我是说如果,在所有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故事了呢。
  • 精灵人柱力

    精灵人柱力

    【2020最热血精灵文!】我叫御生,是一名实力达到超影级的忍者,在宝可梦的世界里,我成了御兽师,为了训练自己的宝可梦,我教会了它们忍术,无奈它们太强,我只好成为了它们的人柱力......“踏上巅峰,征服星辰大海,再一次,成为真正的神!”
  • 我曾经痴情过

    我曾经痴情过

    “你要干什么!”女人惊叫道,男人邪魅一笑,霸道地吻了上去,双手紧紧的扣着女人的双手,这让女人无法反抗,男人缓缓说道:“这可是你先勾引我的”……
  • 真空之子

    真空之子

    他,神胎天降,生于帝王之家,却被皇帝认为是别人的孽种,欲杀之而后快;身怀极品灵根,却又是和灵气不兼容的魔免废体,只得修行凶险无比的炼体功法;十年的求学逃难生涯,让他痴迷上了科学之道。当一位修真者成了科学家,他又会怎样探索这个世界?
  • 逆穿越

    逆穿越

    一个是古代公主,一个是21世纪公司职员,上演不一样的穿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