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5400000033

第33章 生命的慧灯——中国佛家的人生智慧(2)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传说。苏东坡非常喜好佛教,与不少和尚有往来,其中佛印禅师跟他很投契。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也谈一些机锋,开一些雅致的玩笑——这是高雅知识带给人的朴素乐趣。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道,你今天印堂发亮,双目炯炯,看起来像个圣人。苏东坡听后很欢喜。他侧身看了一眼佛印,只见他穿着黑色的禅衣,戴着黑色的禅帽,人又长得黑黑胖胖的,盘腿坐在黑色的蒲团上,这副形象让他想起了某种不雅、不洁之物,虽然他刚领受了一份恭维,合当投桃报李,无奈东坡是爽直人,禁不住冲口而出:和尚今天怎么看起来活像一堆牛屎。他本以为佛印会生气,哪知佛印不怒反笑,笑而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东坡往常与禅师斗法多落下风,今天捡了便宜,心下得意。回到家里,见到妹妹苏小妹,东坡就把斗法的经过告诉了她,等着笑纳妹妹的赞誉,为他的胜利锦上添花。不料,苏小妹听后,咯咯笑道:兄长你今天输了,还以为大获全胜,是不是?苏东坡不解,急问何故?苏小妹说,在哥哥你心目中,佛印是牛屎,这说明你心中有牛屎;而在佛印看来,哥哥你是圣人,这说明佛印禅师的心是圣人的心。污人者所以自污,誉人者所以自誉也。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哀叹自己又栽到老和尚的禅窟里了。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万法唯心”的道理:圣人与牛屎云云,不过都是人心的外化,人本身无高下尊卑之分,众生是平等的。人之所以有高下尊卑的差别,是由人心造出来的。常言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恐也源出于此。

总之,佛教中的“万法唯心”,是一种泛心理主义,它是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而做的理论上的设定。目的在于证明事物本空,不可贪求。贪求则生痛苦,而断贪则可去苦。它不是要否定科学与常识,因它本不是科学认知问题,不能用科学的理性方式去理解与解释,它是一种信仰。

佛性平等

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

佛性就是成佛的依据,也就是凡人之所以能成佛的原因。在印度佛教中,有“一阐提人不能成佛”之说。一阐提也就是犯重禁的大罪大恶之人,佛教认为这种人不能成佛,甚至将这些人比做烧焦之种、已钻之核,即使有天上甘雨,也不能生。佛教一般来讲不主张杀生,但认为割草、砍树、吃粮食作物都不算杀生,由于一阐提人是大罪大恶之人,佛教将之比作烧焦之种,已钻之核,认为杀一阐提人不算杀生。这或许可以解释,公元前三世纪时,印度阿育王大兴土木供奉寺僧,自命为佛教徒,为什么又远征他国屠杀十万民众?大约在他看来,那些被杀之人都是犯下重禁的人,杀他们不算杀生,不妨碍修习佛教。这毕竟是印度等级社会的产物,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阐提人不能成佛的理论受到了怀疑。冯友兰认为,中国人的观念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印度人的等级观念显然与中国人的观念相矛盾。他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生,就首先提出人人有佛性,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的观念。从而将中国人的思想倾向注入了佛教理论体系,使佛教得以在中国发展下去,为普通中国人所接受。佛性平等,也就成了中国佛学的一个主要观念。

中国佛教中流传着许多故事,说明了佛性平等的道理。

禅宗马祖的弟子盘山宝积禅师,有一天在街上听见一个买肉的客人对屠夫说,把精的割一斤来。屠夫回答说,客官,天底下哪个不是精的?他一听便大受启发,后来开悟说法,当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时,他说,佛就像宝剑在空中挥舞,无及不及,而剑刃无亏。其实,每个人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人佛本来没有差别。还有个故事说,一位年轻的尼姑来参访赵州和尚,她问大和尚,什么是佛性最高、最秘密的旨意?赵州和尚只用手掐了尼姑一下,意思是说,佛性就像你被掐了一下一样,并无高下之别,也没有秘密之处,佛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觉察。

尼姑显然心领神会,所以她并不因为和尚用手掐了她一下,就认为自己的清白受了玷污,或痛骂和尚非礼。她恍然大悟地说,和尚也有这个在呀!赵州和尚回答道,因为你也有这个在。

在佛教那里,“这个”一词有特殊的含义,就是指佛性。每个人都有这个,每个人都有佛性。

中国佛家不仅认为人人皆有佛性,而且认为宇宙万物以至一草一木都有佛性。冯友兰就指出,禅宗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无情之物也有佛性”这一思想的体现。前文说过,佛家是反对杀生的,佛教信徒不得吃肉,但奇怪的是佛教并不把植物当做有生命的来看待,所以在佛家那里,割草、砍树、吃粮食都不算杀生。而佛是觉者,只有人能成佛,所以佛教说:“人生难值,佛世难得。”按这种说法,翠竹,黄花是无生之物,不可能成佛的,可是为什么禅宗说翠竹、黄花也能成佛呢?冯友兰认为,在中国佛教尤其是后期的禅宗,成佛并不是往生佛国成为神通至上的不灭之灵,而是要使心清净无染,心清净则是佛,心清净则佛土净。所以,中国佛教所讲的成佛就是要达到清净的境界,获得无分别智,以平等心来看待万物,他自已是佛,他把别人、把宇宙万物也看成了佛。当禅宗说翠竹、黄花都是佛的时候,其实是在说境界中的佛,而并不是说翠竹、黄花自身能成佛。正如我们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流泪与惊心的是人,而不是花和鸟。

般若觉照

般若好像一面镜子。人们在直观中对于事物只有一个印象,并没有对于事物的名言区别,也没有爱恶情感。

中国佛家认为,人修心达到心清净的境界,就可以获得般若智慧。般若是一种无分别智,人成佛后都是以平等心来看待万物,也即是以无分别智来看待万物。普通人的心有高下尊卑观念,他看待万物也是区分出高下尊卑的不同来。所以普通人的聪明是分别知。智与知不同,智是无分别,知是有分别。智是直观觉照,知是概念分解。

冯友兰引南北朝时的高僧僧肇的一篇文章《般若无知论》来解释中国人对于般若概念的理解。僧肇在这篇文章中说般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无所有相,无生灭相”,“无所知而无所不知”。什么叫“虚无失照,照不失虚”?僧肇的意思是说,般若好像一面镜子。镜子能反映一切事物,这就是照,但对于所反映的并不外加什么,这就是虚。般若是一种直观,直观就像一面镜子,因为在直观中,人们对于事物也只有一个印象,并没有对于事物的概念上的区别,也没有爱恶情感,这也是“虚不失照,照不失虚”。

在佛家的般若直观中,人们不用抽象的概念去套具体的事物,而一任事物具体地、全面地存在和呈现,这叫不取相。甚至连最一般的范畴,如有无生灭等,也没有容身之地,这是所谓“无所有相,无生灭相”。冯友兰认为,不用概念去套具体的事物,就不能对于事物有理性的认识,就这一点说,仅靠直观就是无知。但般若的无知并不是一团混沌,不是婴孩般的一无所知。般若的无知是无知无不知,是大知。大知没有具体的对象,是无分别的知,有具体对象的知是有分别的知。它之所以没有对象,是因为它呈境界形态,在境界形态下,物与我,物与物之间是泯灭了差别,不分彼此的;它之所以叫大知,是因为在境界中呈现的世界是事物的真相,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并且万物各有个性,相互圆融无碍。而概念的抽象的知(有分别的知)之对象是现象界的有限的对象,每一种知都有一个相应的对象,但正由于知与对象一一对应,所以知是有限的,有分别的,知其一,则不能知其二,所以是小知,知之对象也各自为限,你归你,我归我,不能圆融无碍。比如黑和白这两种概念之知,每一种概念都有相应的对象,黑的概念必然以煤炭、包公或前边的佛印禅师为对象,白的概念也必然以天鹅、西施或潘安的脸为对象,黑概念不能用以认知白的事物,同样白的概念也不能用以认知黑的事物,就像黑包拯不是小白脸一样,历历分明。

冯友兰认为,般若直观呈境界形态,在境界形态下,宇宙万物都呈现出本来的面目(诸法实相)。所以般若直观就是对于诸法实相的直观。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虚幻不实就是它们的实相。冯友兰指出,佛家的这种表达方法叫“遮诠”,也即是否定的表示法,旨在遮拨人们对于物的执着心、贪取心,只有如此,人们才能通达事物的本来面目。

那么事物的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呢?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引过唐代维信禅师的一句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以常人之分别心去看待事物,此时自我站在事物之外,从外部看事物,从而把事物客观化,把自我和外物都固定、封闭起来。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高人的指点,才消除了分别心,以无分别心或者无分别智来观照万物。此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自我与万物的对立消失了。但这毕竟是一种否定性的认识,它用以指示一个“无我”的境界,然而毕竟只是一种境界而已,不是一种实体,所以还是空无所依。必待最后肯定了这种境界的呈现者,也就是“真我”,那个动荡不定的、界限模糊的世界才又稳定下来,清晰起来,有了一个坚如磐石的依傍。对于“真我”来说,万物皆如其本然,既各有个性,又相互圆融无碍,所以“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就像苏东坡的一首诗所说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时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此看来,所谓“实相”,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在“无我”的境界中所呈现出来的事物的形相。因无而见有,因空而悟真,这个过程,有如溺水而不会水的人,因了求生之念,拼命挣扎,徒然加速下沉;等到见了水龙王,会晤了无常兄,无牵无挂,不求不动,那百十来斤的肉却浮上水面了。这种实相,也即是佛家常讲的“真如”,“真实无妄,如如不动”。佛家爱引用诗句来描述这种“真如”境界,如“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

冯友兰认为,佛教所讲的成佛之彼岸世界,就是“般若”智所观照的“无我”之“真如”境界。这种境界并不须脱离当下现实的人生,如果能在此岸世界转迷成悟,则可立地成佛,将污浊的尘世转为清净的佛国。从本质上来讲,佛教不主张脱离现世人间,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相反佛教是主张破除对神、特别是对超越于人间之上的西方极乐世界的迷执,主张在当下的人世间修心,锻炼自己的意志。冯友兰指出,佛家的这种即世的修行与儒家传统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这在后来禅宗那里表现得更加突出。禅宗一禅杖就把西方净土或极乐世界连根铲除了,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宗以为,在日常生活中,“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通过刹那的内心觉悟,即“般若”直观,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的真如实相。这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实相,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映照形而上的东西。《五灯会元》记载了天柱崇慧禅师和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宗认为,只有通过“一朝风月”,才能悟到“万古长空”。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用“般若”无分别智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实相,所谓“青青翠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概念解释:

轮回:佛教认为,人的肉体可朽,但精神不灭。精神主体在六道(人、天、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中游荡,承受种种痛苦。人只有潜心修佛,得成正果,才能超脱六道轮回。

彼岸:宗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

小乘佛教:乘指载人用的车子。佛教用车子以载人喻指佛法能使人超脱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小乘佛教偏重于个人解脱,认为佛只有一个即佛祖释迦牟尼,修佛以“灰身灭智”,成就阿罗汉为最高果位。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宣扬普渡众生,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修佛以成就佛果为目标。成佛的理想不在于灭除生死,而在于达到众生平等、物我融会的涅槃境界。

般若:佛的最高智慧,也即无分别智。

同类推荐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老子的生命智慧

    老子的生命智慧

    《老子的生命智慧》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重要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式。虽然西风东渐,西方思想成了主流,但老子的许多思维方式仍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生命的底层。西方文明科技带来的繁花盛世,却相对使现代人的心灵更形枯竭,不知所为何来?这样的反应都因缺乏生命指引,瞬时迷失自我。《老子的生命智慧》以现代语言、贴近现代人的经验说解《老子》,浅显易懂,却蕴含至理,直探人心底层,追索生命的智慧,让老子这门探究生命底蕴的生命哲学能够帮助现代人走出心灵的桎梏,生命得以开展,寻求更豁然大度的天空。书中收录《老子》八十一篇全文,让我们藉此机会从头认识老子这位大师,在字里行间有自己的领悟。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 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

    本书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洛克王国穿越历险记

    洛克王国穿越历险记

    本作品由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停更,如果想看看作者的第一作,请看看Minecraft万物起源,你们的收藏打赏转发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沿途,久伴

    沿途,久伴

    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只是个编故事的人。
  • 替嫁新娘

    替嫁新娘

    一个是身份显赫的公主,一个是青城镇第一美男子,两个因爱受伤、本不该有交际的人,却因为蓝灵儿的逃婚相遇到一起。她是云溪公主,也是替嫁新娘,为了报恩,她代替逃婚的蓝灵儿嫁到了暮府,成了暮槿年的妻子。相处期间,她发现暮槿年和她一样,都是被爱深深伤害过的人。
  • 梦中的彩虹

    梦中的彩虹

    这是一部现代诗集,其中包括一百七十二首有关爱情与生活的诗歌。诗句清新淡雅,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启迪心灵。比如《小巷》、《可爱的归燕》、《美丽的风景》、《雪白的心灵》、《梦中的彩虹》,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 基金之神

    基金之神

    本书结合索罗斯(美国投资大师)的投资理念介绍了基金投资的基本常识和操作。
  • 华服宠妻

    华服宠妻

    龚流月,现代的一名读服装设计的大学生,在一次的毕业旅行的回国途中,莫名的穿越了。对于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女强人预备生来说,古代的各种女卑思想的接受不了我的世界由我创,谁说女人就要靠男人的。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挫折,嫡母的为难,女卑世界的思想打压,女子的各种不方便虽然在古代,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女生,总会遇到一个对的人,一个可以接受龚流月各种奇异思想的男人在二十一世纪找不到男朋友的龚同学,在二十一世纪被人认为是不婚族的龚同学,肯定可以在古代嫁出去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绝对不是梦,我会实现她的......
  •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凤武九霄

    凤武九霄

    卧龙城主嫡亲女儿霍水水,一直是北地的“传奇”,奇丑的外貌,废柴的天赋,还有那痴心妄想的心思,不止一次的让众人嗤笑辱骂!当有一天,人们再想笑骂的时候,却惊然的发现,当初那让他们不屑一顾只能沦为笑料的霍水水,变了!她狂傲,她洒脱,她自信,她强大!甚至那让他们一致认为的丑陋容颜,似乎也泛起了光华!难道世道变了吗?丑女人人抢?废材众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