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34900000007

第7章 陶渊明:做官屡碰壁就玩清高(4)

就这样,陶渊明13年的仕途生涯便就此结束了。然后,开始了他“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成就了隐士的美名。这一年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距晋朝灭亡的时间还有15年。或许陶渊明要感激自己为官的碰壁,让他彻底死了为官的心,使他全身心地寄情于山水间,不仅被冠以精神高洁的美名,而且文章让后人佩服得恨不得五体投地来拜为圣书,看来他玩清高隐居的路是选对了。

在陶渊明56岁时,刘裕终于撕破他的嘴脸,毒死了晋恭帝司马德文,改国号为宋,东晋便灭亡了,这也印证了桓玄妻子说刘裕不甘久居人下的话。桓玄之乱后刘裕当政,司马德文知道刘裕有篡位与杀害晋安帝司马德宗的企图,就想了个招,他和侍卫寸步不离地守在司马德宗左右。这招挺奏效的,果然刘裕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有一天司马德文生病了,不得不出宫治疗。刘裕心里乐开了花,这下机会来了。于是,刘裕派人把司马德宗给干掉了。对于司马德宗的死因,历史上说法不一,《南史·列传第十四》中称刘裕命安帝左右将他毒死,也有说被缢死的。由于图谶所说的“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刘裕打消了自己称帝的念头,于公元418年改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东晋的这一切变乱似乎都发生在陶渊明的身边,甚至陶渊明有三次出仕都是任职于军幕,投身其中某种政治势力之下。通观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处于东晋纷乱的年代,陶渊明只剩下两条路可选择。要么就投入到社会洪流中去,以救世济时之心,建功立业;要么什么都不管,安心地隐居去。

第一条路,陶渊明不是没有试过,他在东晋政局最动荡的时候,选择了最足以影响东晋政局的两个军府。可是,当他真的投身到其中的时候,却因为种种“不满意”而急忙退身了。第二条路,这条路是第一条路的矛盾延续。回去过隐居生活后,又不死心,还存希望,于是,又进入仕途,陶渊明就这样处于矛盾的挣扎中。因此,陶渊明的一生是别具一格的一生,他可以因为缺钱而去为官,也可以因为看不惯官场的污浊而辞官。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陶渊明辞官的原因这个问题上。通过前面的叙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⑴迫于形势,不得不辞官。

⑵有卓越眼界,提前退出。

⑶看淡了官场,无心眷恋。

⑷喜欢自由,不想被束缚。

⑸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无奈。

然而,陶渊明只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归隐田园的吗?我认为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与陶渊明家族的名士有关。换句话说,陶渊明的性格及品行或多或少是受了这些人的影响的。

在陶渊明的叔父中,有一个叫陶淡的人,此人热衷于仙道,善隐居,喜欢导养之术。在他15岁的时候,就服食绝谷,喜欢读《易》,对卜筮很有研究。陶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据说,尽管富得流油,他从不过问自己的产业,对待钱财,仿佛与他的名字极为吻合。不仅如此,他对女人没有任何兴趣,终生不娶,却养了上百个门童,有人就怀疑他有“恋童癖”。

后来,可能他觉得这样跟人群居实在没什么意思,干脆离家到长沙临湘山中修建了一个草庐,彻底地隐居起来,可能觉得太孤单寂寞了,就养了一头白鹿作为他的伴侣,估计梅妻鹤子的林逋就受其影响。由于他是一个有钱的主,所以亲戚朋友都很挂念他,时常去看他。他觉得这样太过于吵闹,干脆渡过涧水躲藏起来,跟人玩失踪。如此一来,几乎没人能找到他了。他越是这样,人们越是挂念他,越觉得他太有才了。后来,州里举荐他为秀才,他知道后又玩失踪,终生都没回来。这位叔父颇具传奇与个性的一生对陶渊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陶渊明的舅叔公孟陋也是一个隐士,此人喜欢读书,他常常一个人去河边钓鱼,独来独往,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当时的简文帝还是会稽王的时候,曾诚心希望孟陋能做他的参军,但他称病拒绝了。桓温当刺史的时候亲自去看他,也希望孟陋能辅助他,也同样白走一趟。细看,陶渊明的行为以及品质和孟陋十分相似。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尽管官不大,却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人。一些来到江州的外地人会经常打听谁是孟嘉。孟嘉死后,陶渊明的叔父陶夔曾经问孟嘉的朋友,说如果孟嘉还活着的话,有没有可能做三公呢?什么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太尉。孟嘉的朋友说他本来就是当三公的料,可见世人对其评价之高。我们可以在陶渊明的身上看到孟嘉的影子。孟嘉喜欢喝酒,陶渊明也喜欢喝酒;孟嘉患有严重的脚疾,陶渊明也有严重的脚疾;孟嘉辞过官,陶渊明也辞过官;孟嘉喜欢读书,陶渊明也喜欢读书,仿佛两人有太多的相似。

此外,陶渊明少时的很多时间都是在他外祖父家度过的。如此一来,陶渊明势必会受到他的影响,而且,陶渊明还为孟嘉写过传记,说他喜欢酣饮,酒量也很好,喜欢自由的生活。

4.

陶渊明在辞掉彭泽县令回家的途中,写了一首叫《归去来辞》的诗,在这首诗里陶渊明对自己的人生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陶渊明的人生痛苦正在于对将来的无能为力。既然无法成功,那就只有归去。于是他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桃花源,一个体悟生命的精神高地。赫拉克利特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道出人生的真实,也道出了人生的虚幻,更道出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最终归隐使他明白了就算自己真的实现了官场上的追求,也不过是更多的虚空,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回归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然而,归隐后的陶渊明是否真的就心静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这样去思考:离开了社会的纷乱,过闲适的田园生活就一定没有作为吗?

我想陶渊明或许做过这样的思考。古代的那些隐士为什么那样出名,他们肯定是有秘诀的。要知道,作为一个成功的隐士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不问世事。总之,他们有他们的“道”。那么,陶渊明使了什么招呢?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与世隔绝,他的结局只有一个——生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陶渊明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后果。所以,陶渊明就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长处——喝酒与写文。在喝酒方面,陶渊明确为一个行家。比如,每逢酒熟时,他都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后再把葛巾戴在头上。

此外,陶渊明有很多诗文都是关于“酒”的。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多首。因此,陶渊明爱喝酒广为流传。这不,有一个叫王弘的人,此人是江州刺史,他就着了陶渊明的“道”。陶渊明辞官后,朝廷曾屡次要徵召陶渊明作官,他都没答应。于是,王弘就想要结识他。但王弘去见陶渊明的时候,并不顺利,吃了好几次闭门羹,估计陶渊明是跟诸葛亮学的。陶渊明称自己有病,不方便接见客人。这一方面是不想与官场再有任何瓜葛,另一方面也是要抬高自己的身价,我陶渊明岂是你说见就能见的?

陶渊明越是这样,王弘就越不死心,越不死心就越要想办法了却心头事。王弘从一个叫庞通之的口中得知陶渊明特别爱喝酒,原来,庞通之是陶渊明的好朋友,两人曾常在一起喝酒。于是,王弘就准备好美酒,让庞通之在半路上摆好。果然,陶渊明一见有酒便停下来了,跟庞通之畅快地痛饮。两人喝着喝着,突然冒出个人来,这个人也不说话,拿起酒杯就跟陶渊明喝起来。好酒量,陶渊明赞叹着。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王弘。这时,庞通之赶紧解释,说这都是刺史大人王弘的有意安排。其实,王弘的为人是挺不错的。陶渊明心里知道这一点,他见火候也差不多了,就结交了王弘。后来,王弘在经济上给了陶渊明极大的帮助,要不就凭陶渊明种田的那点收入,如何养家糊口?如何寄情田园?

关于陶渊明利用酒做文章的事还有一个经典案例,这就是虎溪三笑。在东林寺有一个主持非常有名,此人就是慧远大师。慧远一直在寺院里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陶渊明听说这个慧远大师每次送客或者散步的时候,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因为,一旦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陶渊明不禁打起他的主意来了,他想着,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主意一定,他就邀请道士陆修静一起去拜访慧远大师。这个陆修静是一个相当牛叉的人物,他是当时南方道教的一代宗师。如此一来,两个当时特牛叉的人物再加上一个陶渊明,这绝对是可以成为历史典故的。

陶渊明和陆修静来到东林寺,按理说和尚是不能够喝酒的,但这个陶渊明为了能让慧远大师送他出虎溪,惟一的办法就是把他灌醉。因为,酒可以壮胆,也可以让人往我。陶渊明劝酒的功夫可谓一流,慧远哪经得起他劝啊!就这样,三人喝了一杯又一杯,陶渊明见火候差不多了,便说时候不早了,我们也应该走了。就这样,慧远大师也着了陶渊明的“道”,不知不觉地就将陶渊明和陆修静送过了虎溪桥,直到后山的老虎发出警告的吼叫,才发现过了平时不敢越过的禁区。于是,三人相视大笑而别。

后来历史证明,虎溪三笑真的成为典故了,连诗仙李白都写诗加以描述,他在《别东林寺僧》中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宋代的石恪也曾将这个典故绘成图,取名为《虎溪三笑图》。

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佩服陶渊明的厉害。不过,更厉害的还是他那篇妇孺皆知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这是陶渊明在写文方面最成功的案例,以至于到现在人们还深受惦记着桃花源,桃花源的生活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向往。在这篇文章里,陶渊明把孔子的安贫乐道,庄子的自然回归以及老子的大同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勾画出一个“乌托邦的美好生活”图景。

我们不禁要问,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虚构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乌托邦世界”。除了寄托他的心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陶渊明心中有“乌托邦情结”,他利用这种情结精心策划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桃花源”。因为,隐居后的陶渊明虽然过着田园酒徒式的生活,但是,他心中却有着无法抹灭的伤痛,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济世救民的名留青史的梦想,便只能在文字中实现了。后来,梁代的萧统果然入局,在读了陶渊明的文章后,如同着魔,之后,开始广泛搜集陶渊明的作品,并整理成集。

世上真正的隐士是没有的,除非他是神仙,一个成功的隐士绝对是隐而不隐。对陶渊明而言,他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也难怪乎特别被后人称为古代最有名的隐士。

同类推荐
  • 被重置的人生

    被重置的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白血病男孩阿布在治病期间记录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治病的过程,从开始得病的绝望,到希望,到最后的平静,共分为“死前写个回忆录”“希望记事本”和“被重置的人生”三个部分。文章乐观、积极、幽默,不知不觉成为了很多病人及病人家属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改变了很多健康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
  • 蔡澜说好物:我喜欢的是欣赏

    蔡澜说好物:我喜欢的是欣赏

    《小窗幽记》: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本心先生: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欣赏最好看的、最好听的、最好吃的。蔡澜先生:从小不用好的东西,长大之后眼光就不够;也说“那些是身外物”,我已经不买贵的,但丑的绝对不用,所以说我容易满足,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本书是蔡澜作为旅行家看尽的好山好水,作为生活家欣赏过的好花好草,作为美食家品尝过的人间至味……好看好玩,尽皆眼前,我喜欢的是欣赏。世间好物让人上瘾,有趣是这世上最美的灵魂。慢慢走啊,欣赏啊。培养自己的眼光,去欣赏那些真正“有品格”的东西。
  • 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诗集

    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诗集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本书从余秀华近年创作的2000首诗歌中精选100余首,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
  • 病玫瑰

    病玫瑰

    《病玫瑰》中,诗人的灵魂翼羽随处翩跹,意象婉如思涛中自由飘荡的飞舟。然而,现代文明对精神家园的攻击,也深深地触动着诗人文爱艺,诗人凝重的视境,通过那些悲天悯人的诗句,传递给读者。
  • 鲁迅诗释读

    鲁迅诗释读

    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诗歌作品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书收录其全部诗作,计旧体诗六十三首,新体诗十二首,是迄今篇目最全,考证最细的鲁迅诗歌研究著作。
热门推荐
  • 九州寻道志

    九州寻道志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皆由道生。道生,万物有存,道灭,万物皆无。少年郎,小城出,负血仇,受屈辱。及问道,诛仙魔,救苍生,傲九天。
  • 械之圣歌

    械之圣歌

    这是一个有意识的机械生命体在战争之后生活的故事。明明只是想着过着安安静静的开店生活,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卷入事件的漩涡。他究竟该如何面对?
  • 反派成了我的饭票

    反派成了我的饭票

    女主:叶柠(怂,娇,聪明不世故)男主:沐琛(腹黑,内敛,冷心冷情)女主叶柠穿到了七十年代,身为一个白甜但不傻的富二代表示真的太痛苦了,我要回家呀!既然暂时回不了家,就得为了自己的未来打算,她要赖上谁呢……。沐琛表示背后一寒,于是一场鸡飞狗跳的生活开始了。
  • 不败武修

    不败武修

    在这个世界,想要保护自己,那么唯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自己的实力够强。冷语,昔日的天才,如今的废材,却因为得到了一枚神秘的圆珠以及一身神秘血液,成为盖世强者,踏上绝颠!手掌为天,手背为地,只手定乾坤!
  • 情深何必缘浅

    情深何必缘浅

    两个富豪家的孩子一个叫丁尔诺。一个叫孙潇风明明相互喜欢却都不承认。最后历经波折终于在一起
  • 青青子衿之桃花依旧笑春风

    青青子衿之桃花依旧笑春风

    21世纪妙手神医莫菡被老师的强力粉笔头砸穿越,来到了一个迷一般的世界。被人抱大腿求收养,被炼药大师当猴儿耍,还被一个傻不拉几的美男当成此生最爱……虽然很讨厌他的死缠烂打,但……似乎心里,有那么一点点开心呢……
  • 萝莉太难追

    萝莉太难追

    他是跨国第一集团的总裁之子,她是一个冰冷的普通学生。她在一年前救了他,他从此喜欢上她。他带着调戏地说道:“你不会喜欢上我了吧!”她说:“本姑娘堂堂一朵校花,怎么可能喜欢你。”他们到底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天府传说

    天府传说

    万里江山如画屏,仙魔妖人代代生,小小少年如何挣脱命运的枷锁,走上长生不死之路?身入囹圄,遭遇元神高手擒拿献祭,如何逃脱这盖世凶魔之手?天道不公,命运多舛,但我相信我就是那天命之人,任你万千劫火加身,我自傲然挺立,终会百炼成钢!仙路坎坷……
  • 芒果树之恋

    芒果树之恋

    小凡跌宕起伏的人生,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她能否在人海中找到真爱,尽在《芒果树之恋》。
  • 一不小心三十岁·女人版

    一不小心三十岁·女人版

    30岁,对一个人来说,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对于女人来说。30岁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结束的是少女时代那些蓬勃的稚气与梦想,开始的是成熟女人那些清楚的理想和追求。30岁的女人,经历岁月的洗礼,抛却了小女孩的矫纵任性。举手投足间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心动,更多的是一种味道。一种风情。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