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0000000008

第8章 食之旧事(1)

野菜填腹--度饥荒的日子

隔三差五,几个街坊碰一块堆儿,就琢磨着到郊外乐和乐和去。那理由可充分着哪!一来,老在城里糗着,雾气沼沼的,总觉着空气不是很新鲜;二来,老胳膊老腿儿的,趁着能动弹,到远处运动运动那是老天赋予的福分,三来,顿顿守着大米白面油腻腥子,又没个百分百的环保绿色,还不如躲山里、探荒郊,弄些个野菜尝尝鲜儿、换换样儿。

这样一折腾,哥儿几个的情分因了相互帮衬走近乎了。赏了风光连带腿脚利索不说,每人弄一大包野菜可是求之不得的,绝对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绝对的有利健康长寿的补品。您要永辈子不进山,永辈子不和大自然亲近,哪儿找这份儿一举三得的美事儿美食儿去!

我可不是说,今儿个还是拿野菜当主打菜品。你问去:见天儿苋菜团子、马齿菜包子、荠菜糊饼、苦菜面粥,您就是搋足了白面,搁足了油和肉,家里的小少爷、小姑奶奶谁领情再说了,也舍不得给孩子净吃这些。又说了,小的们就是好这口儿,谁有闲每天每地跟爬野山、钻山沟子叫劲除非甭干点

嘛了!

老哥儿几个对野菜那是有天然的、有历史渊源的深厚感情的。望着都是霜发染着一焗黑的脑袋,满是褶皱沧桑的“核桃皮”,个个都有个“想当初”。挖野菜、撸柳叶、吃榆钱、摘酸枣,成了对那些年头度饥荒的童年印迹。你一言,我一语,动情处兴许掉出几滴老泪。

吃野菜的那几年,当时说是纯自然灾害。搁现今儿了,又有人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反正那时辰的肚皮总是空荡荡的。没吃饱饭的时候,就得想辙,合着不能等着老天收咱吧

那时有句调侃:“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掏茅房。”点心好吃,齁贵不说,那是要粮票的!奶糖更好含嘴里,几块钱一斤还要票,大人谁舍得买那位问啦:掏茅房的老头是怎么档子事儿至今咱也没搞明白。没准儿就跟如今的那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似的吧!

“饱了蜜不甜,饿了糠如蜜。”老家儿打小儿灌输咱的这句哲理,我永辈子记着。

特小的那工夫,咱就是父母的心尖宝贝,部队供给制,也把我供成了小胖墩。大鱼大肉、白米白面,有战士的也有随军家属的。记得刚刚记事儿,吃红烧肉吃顶了,吐!吃腊肉吃得满地满炕撺稀,急得父亲抱我奔诊所,一路小跑。打那儿起,见腊肉皱鼻子躲远远儿的。

轮到灾害之年了,“喝蜜”也到了头。父亲转业,又有了几个小妹小弟,享清福的身子骨儿也成了半大的细溜的“顶梁柱”。细算起来,全家拢共不到100斤粮食。要肉没肉,要油没油,要菜没菜,干啃窝窝头就咸菜疙瘩,怎么着也填不饱肚子。小妹小弟嗷嗷叫,急着要吃要喝。

相约发小儿上山打起了游击,其实每人都带着大人给的任务。

腾空了小书包,径直奔了北土城--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山。再远了,咱也去不成不是一自打春儿开始,凡是渐渐带绿色儿的都是游击目标。最最钟情的定是榆树钱儿,鹅黄中显着淡绿,小巧的蕊芯里略带微甜。正是盛开季节,但见也就是星星点点,全然不会有华盖如伞、花落如雨的景致。您想啊,你惦记着,旁人谁不惦记

满书包的榆树钱往家里一杵,当天就是一顿玉米面榆钱儿贴饼子。当然啦,我得多吃一个--谁让咱是功臣哪!

我钟情于马齿菜。厚厚的且丰硕的叶茎,满是绿色的汁液,永远向上张望的体态,仿佛对不期而遇的光临有特别的等待,绿中带着着红褐色,彰显一种成熟之美。直说吧,你喜欢的谁都一样爱不释手。

出门大人有交代:马齿菜是宝,能当馅、能当菜,既能拌又能炒。山的背阴儿杂草中躲着,马齿菜也知道跟小孩儿“过家家”、“躲猫猫”。队伍大了,采马齿菜的人多,备不住还为几簇野菜弄红了脸儿。多少年过了,甭提此事,秃噜出来都不好意思。

灰灰菜,学名叫什么来着到今儿了我愣是没弄明白。不是鲜鲜的绿色,总是那样暮气沉沉。搁一堆堆儿野草丛里,数它不起眼儿。可这个家族繁衍得很旺盛,有个犄角旮旯就显摆。我总胡思乱想:许是土城这地儿人丁兴旺满地满坡的坟圈子,野草丛生,野花遍地,灰灰菜该是祖宗们给后人的恩

惠吧

要说灰灰菜好吃,真不敢恭维。菜包子,搁多少作料也除不去苦腥味,也就是和玉米面里贴饼子,香香的硬咯吱遮盖了固有的味道。当拌菜吃,没现在的味精鸡精,纯天然的苦味叫小孩子们叫苦连天。大人说,给吃这些,总比没菜吃有营养。

那时的野菜知识还是挺丰富的,甭看颜色鲜艳的,未必能吃。一场春雨过后,小蘑菇从地里树边拱出来,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小公主,可谁都是“许看不许动”,因为大人交代清楚,蘑菇那玩意儿摸不得。到今儿了,叫不上名字的蘑菇不是超市供应的,咱一律敬而远之。

水芹、山蒜、蓬蓬菜、野菠菜,虽说采的几率少,若是总寻不着马齿菜、灰灰菜,也就权当替代品了。那些个水芹一类的,兹当调剂。

据说,孔圣人就嘀咕过野菜的滋味。估计他老人家落魄的时辰,也曾拿野菜填过肚子。神农氏伟大,除了尝百草给中药材定了位,也发现不少的野菜种类。归了包堆,华夏祖先早就明了事理,绝对懂得野菜尚能饱腹充饥。老年间传过一句话:“熟读《诗经》,灾荒之年就不会被饿死。”古文化的丰厚,不仅仅遗存的诗歌委婉动人且流传久远,“民以食为天”早就是硬道理。

现代才子们也不乏吃野菜的雅趣。杂家郭沫若老先生常说,等到开春儿,一准儿去赏春捎带脚带回些野菜。说了,没费多大工夫采来天然赠与的食品,自有它的美妙。有郭老闲诗为证:“在群芳谱中自然找不到我们,我们野生在阴湿的偏僻地面。朴素的人倒肯和我们打交道,因为摘去我们的嫩苔可以佐餐。既不要花费你们的任何劳动来栽,也不要花费你们的金钱去买。只要你们肯放下一点身份啊!采过一次,保管你们会年年再来。”瞧瞧!在文人那儿,野菜都有文化符号。

一连几年的挖掘采摘野菜,几个要好的小哥们儿还有另一番认识自然的领悟。

摘酸枣,没有比这更现实更惬意的了。那时可不知道野酸枣富含维生素之类的,只知道酸枣味道比野菜的苦涩不是一个档次,直接的口感滋味增添了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酸枣枝子往往长在崖边,一不留神就得出溜下去;摘酸枣也要有种不怕刺儿的精神相支持;因了这些,少不了抱团儿的团队观念。

就瞧这一幕:小顺子身子灵巧,他可以探身够着酸枣树,后面是我拽着他一只胳膊,再后面小国庆脖子上吊着书包,手还拽着我的衣角。一传一收,“战利品”自然三一三十一,人人有份。人家顺子辛苦,一准儿多匀匀他。回家的路上,嘴没时闲儿--谁也没酸倒牙一说。

采摘野葡萄,又是土城上的一乐。别忘了!那些年可不是一家两家挨饿缺嚼头儿,上山的孩子没不知道野葡萄是酸甜的。明面儿的葡萄早已过过几道筛子了,要想自个儿美,还得下工夫。

又是酸枣树的潜伏的模样。野葡萄长在不起眼的地儿,还是少了些过早的摧残与光顾。依然是团队,依然是酸枣的分配原则。饿不择食,逮着几串青青的酸葡萄,即便能酸倒牙也没放过。不容易不是

说说当时吃野葡萄的感觉你可不知道,那味道真比蜜还甜。紫色的浆液顺着喉咙滋润,一把把地吞咽,弄得嘴边儿净是带色儿的垂涎。一半是对甜的享受,一半是对酸的抵御。现在野葡萄汁成了高级营养品,说是补哪,可没当初我们不花费的“奢侈”。

继续吃野菜,变着法儿地找野酸枣、野葡萄。这与那些年的意图是俩意思。油水大,“培养”成三高了;腿脚懒,“积蓄”成肉弹了;大嘴馋,“潇洒”成将军了。不是市场丰富惹的祸,而是吃饭吃出了问题。于是,大军们攥着“良方”向原野、大山开拔。除了收获镜中的景色,除了收获心中的惬意,再就是带着难忘符号的野菜记忆。

有一天,孩子不知哪根神经兴奋了:“老爸,给您买了一包名牌的荠菜馅饺子,您尝尝。”下锅、开锅,点水三过,捞起端上桌,我瞬间的兴奋戛然而止,油肉香夹杂着浓浓的调料味道,荠菜的点点绿色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点缀,味道遂变成了满嘴的奢华。

京酒文话--变幻中的老礼儿老习俗

一眼题目一准儿有人会说:错别字,不是文话是文化。我真不是马虎,酒文化博大精深,咱不敢写不是纵观几千年老祖宗的文化渊源,酿酒、喝酒,都有说辞;酒杯、酒具,都有规格;酒宴、酒令,都有讲头;酒名、酒源,都掖藏着历史典故。最最让人竖大拇指的是,古时的大诗人、大画家、大文豪,个个都跟“醉酒”有关联。这酒文化,深了去了!

说起京酒当推“二锅头”。到底谁传承了八百年谁又是二锅头的宗师咱没资格考证。细一琢磨,好像这就是传播推介“酒文化”的一部分吧

有的酒厂家绝了,平了厂房愣挖掘出几百年前的酒窖来,好端端的窖里真有香喷喷儿陈酿。专家一论证,仪器一检验:好几百年啦!于是乎,文化附体,传说附身,价值翻身。接着就是紧着往“贡酒”那儿纂,没人敢说一个“不”字--问谁瞅见过

也有的酒厂凭幸运。本乡本土河水泉水好,酿酒作坊自然就可以星罗棋布。赶上谁家挖地三尺张罗盖房子,正好几铁锹下去,碰着了几个还冒着酒糟气味的旧酒坊,那算是时来运转。明清宫廷、民国民间的故事都能紧着往旧酒坊那块儿靠。一包装,遂成了亘古悠久的酒文化。广告上玩儿命砸钱,说多了就当是真的。

再早儿,徘徊于街巷的酒味儿叫“老烧”,其实就是传统的用高粱米发酵酿制的烧酒。酒铺子高挂着酒幌子,进门一溜酒坛子,没准儿还有几条板凳儿。有小酒儿,就有小菜儿,来来往往,卖苦力的爷们儿就爱径直往里钻。有高级的地儿,谁又能去得起

说句框外的话,我所知道的喝酒人未必在乎酒铺子有没有小菜儿,他的想法简单:要一提子酒,搁碗里一扬脖儿,走人!没听说叫俩小菜儿,规规矩矩坐板凳儿上慢慢咂摸。老邻居楚明他爸蹬三轮出身,回回就这个样子。楚大爷的故事还多着呢!那都是楚明悄悄咬我耳根子说的。

楚大爷是全家顶梁柱,一家的吃喝靠无冬历夏没白没黑地跑出来的,习惯腰里掖个酒壶,高兴啦兜里揣点儿炒黄豆、生花生;再不济了,几瓣蒜、半截葱也能打发。按楚大爷理论:这酒就是干活的精气神儿。再累,酒一进肚立马来了情绪。尤其寒冬腊月,指着喝酒驱寒呢!碰着今儿活计多,酒壶空了,怎么也得找小酒馆儿或者小卖铺儿填满喽。

楚明还跟我提过,他爸也有喝多了误事儿的时候。一次小半夜了又赶上大雪天儿,楚大爷收摊子要往家撩丫子,小铺子里喝美了晃晃悠悠,门外俩小子要车,急着要往崇文门外赶。不走吧,又不合适;走吧,自个儿晕乎。这俩小子事儿急,楚大爷充能,蹬起来就走。没承想,没蹬多远儿,车翻了。自个儿鼻青脸肿不说,赶紧带人看病疗伤,当月算是一个大子儿没挣,这人家儿还不依不饶哪:您也是喝酒误事不是打那起,尽管楚大爷一百个不乐意,大妈还是截了些“口粮”。

转过来还说二锅头。老早儿就是这么个程序:把高粱蒸熟,冷却;酒曲捣碎,浸曲;与熟粮食搅和匀了,搁大缸里发酵。等十天半个月也许更长的时辰,就该出酒了。“去两边掐中间儿”,酒头留作他用,酒尾也撇下,当间儿的就是二锅头。看似简单,真要是操作起来也是麻烦得很。

好酒要看酒曲成色、原本水质、发酵时间、出酒数量、保存年头。老酒坊也就蒙着来,由专门酿酒的师傅凭经验把关。现在科技发达了,保持规定的度数、保持规定的味道、保持规定的标准质量,还得拿数据说话。古人的信条:“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至今还是千真万确,经得住推敲。

应该说,二锅头的叫法是京城人特色。喝酒人就认它,也有一百条理由等着。“喝了二锅头,醉了不上头”,这是些酒腻子钟爱的强词夺理。“特曲、大曲、二曲总有怪味,没‘二逮子’来劲儿。”喝惯了一个味,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也没法儿说清。“这酒香润在唇齿间,没辣在嗓子眼,不噎人。”好喝二锅头的爷们儿,就这么执著、认死理儿。

记得咱小时候,有大人的令儿,常去打酒。八分钱一两,竹提子当家。“慢提油,紧提酒”,成了卖酒的“潜规则”。那会儿家家过得紧吧,“柴米油盐酱醋茶”,甭说酒没啥地位,没钱的时候,茶都免喝。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不得不提几两酒接待。

酒是招待客人必备之物,好像几千年都这礼节。“没酒不算席”,“没酒没话说”,“没酒不热情”,都这么口碑相传。好不容易过节来客,一准儿备酒。推杯论盏的功夫,是亲戚的走近乎了;半熏半醉的时候,哥们儿爷们儿都能不论了;兹要提办点儿啥事,“小菜一碟”!没见几面的朋友敢小胸脯儿一拍,满应满许。

那时的二锅头算是平民大众过节、过年的奢侈品。不贵的价格,也上不了大席面。绿瓶子、红商标,一直是酒友们聚会侃大山的心爱之物。“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与菜的搭配,话与酒的投机,遂成了一种难得的惬意。

“喝点儿猫尿,就爱胡咧咧!”当家的媳妇常常念秧子把自家爷们儿一顿臭骂。“今儿我喝多了,说什么谁也不在意,”趁着酒劲儿,没准儿就是一顿胡抡,“哥们儿看得起我,把这杯酒干喽,我把心窝子话掏出来。”这时候兴许晕乎把假话换成了真话,也没准儿就是假糊涂套对桌的活思想。

最不愿意瞅的就是撒酒疯儿,那是纯粹的不良习气。平常明里暗里斗心眼儿,凑一个酒桌上逗贫、逗咳嗽。说不好真醉假醉,借着酒精作用发飙。恼急喽,脸红脖子粗,污言秽语;升级喽,拽碟子撂碗;再急喽,撸胳膊抻腿,“咱外面单练”!瞅瞅,这酒闹得太出边儿,没德行了!

二锅头的名号算是改不了了。头几十年估计厂家觉得名字俗气,什么燕岭春、华表、华灯、北京大曲、通州老窖……,到眼目前儿了,还是二锅头吃香;别的,全都销声匿迹。

二锅头名号还在,酒文化也宣传得五花八门。如今,成了北京人待客的门面招牌。“爬长城、吃烤鸭、喝二锅头”,成了一句旅游行业的口头禅。当然,二锅头的改头换面更是与时俱进。陈酿的、经典的,青花瓷、红花瓷,百年的、十年的,一应俱全中价格也随之飙升。绿瓶、铁盖、红商标,依然是寻常百姓的最爱。偶尔玩次潇洒,经典一下青花瓷,兹当凑个热闹,也算不

为过。

从古至今,心怀叵测的酒席也多了去了。三国时刘备曹操暗地里死掐,明面上也假装“煮酒论英雄”,相互恭维。明明去了没好果子吃,“鸿门宴”的酒席,刘邦也得去喝。“舌战群儒”的酒桌上,诸葛亮没忘了举着酒杯将几位挑战的哥们儿侃晕喽。说起皇帝昏庸不理朝政,“酒池肉林”、“酒酿饭袋”、“花天酒地”,史书都这么狠狠地数落。一细想,怎么都跟酒宴有关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后人记住了杜大诗人。

传统的古代文化离不开拿酒做引子,于是酒就附上了文化的标记。无酒不诗,醉酒填词,把盏低吟,斟酌狂草,放荡不羁,说的都是那些文人墨客“对酒当歌”的“光辉”形象。“诗以助兴,酒以壮胆,诗以解闷,酒以浇愁”,大概酒文化的真髓就这么解释。

同类推荐
  •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如果找一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孔子;如果找一本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书,自然就是《论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倾情奉献,带你一起品读《论语》,与孔子一起同行,深入性情,长养生命!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历史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历史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本文主要是对历史和当代的中国电影进行对比,反思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电影发展走势等。
  •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墨白记

    墨白记

    这是一片神奇的陆地,这里的人在心口处天生都有一颗本命灵珠,每一颗本命灵珠都会往往都会伴生自己的本命物,这个本命物可以是任何东西,当然也可以为你所用,只不过需要通过修炼唤醒之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拯救者

    末世,拯救者

    外星人从遥远的银河系进军地球,当他们向地球传播致命病毒后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 沐火者RE

    沐火者RE

    《沐火者》系列重启之作——这是一个虚假的繁荣盛世中,两个凡人的冒险故事。没有独霸天下,没有永恒不朽,既不是王、亦不是神……仅仅只是两个凡人,互相支撑着。一步步走向命运的终点。
  • 末日之异星战记

    末日之异星战记

    意外重生的孟飞回到了末世爆发之前……且看这一次他将如何逆转未来。
  • 非我所欲

    非我所欲

    当理想与脚下有出入的时候,延泽不断向现实妥协,心中的倔强不断退缩,正如是非成败转头空,只要家人好就比什么都好了。
  • 南洋风云录

    南洋风云录

    南华国是李沐,原籍为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白沙乡东岭村(今广东雷州人)。出生于南明永历九年农历五月初八(1655年6月11日),在他年幼的时候,中国南方各地南明势力相继被满清消灭。1671年,17岁的李沐因不肯屈从清朝统治,于是背井离乡,移居桑坦,不久就得到桑坦国王的宠信,被委任管理该国的商贾事务。
  • 雷霸苍穹

    雷霸苍穹

    王者大陆,强者为尊。孤儿云飞扬自逆境中走出,偶获雷帝传承。于是乎他走上了一条征战诸天,雷破万法,脚踩万千天才的道路。我之武道,让世间再无人敢占我之卦,让世间再无人敢跟我之高高在上,但求一个逍遥自在,谁管他个满天神佛。
  • 纵横妖魔

    纵横妖魔

    初始,一团混沌气在虚空中孕育,多少年过去气团内鼓了起来,越来越大像颗蛋,某一刻气团出现一道裂纹一个生命诞生出,气团被分成两半,又不知过了多久,生命体越来越大将两气团撑的越来越远,终于有一天生命体再也撑不住,身体倒下来化成山河大川,变成日月星辰,之后便有了灵气,气分阴阳孕育出两个生命,人皇伏羲和妖祖女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始,天地生灵旺盛,同时追求长生之道,开启了一个新纪元。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塌地陷,一切都在毁灭中,内部天机外泄,宇外气机窜入,女娲力挽狂澜炼石补天。之后生灵众心开始有了分歧,在修炼一途上分出许多道路,最终形成了妖、仙、魔的格局……
  • 城市留着屋檐

    城市留着屋檐

    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但屋檐也给了你一个避雨的地方。因此不要忘了,你是为了避雨而来,不是为了低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