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80700000002

第2章 茅盾与《人民文学》(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下,《人民文学》得以复刊。我记得复刊后的第一本《人民文学》,也就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号,是一月二十日正式出版的。

当日,我带了新印的五本刊物兴高采烈地给茅盾先生送去。那时,茅盾先生接待客人一般都在他家前院的会客室。而我因长期在《人民文学》工作,常常去看望他,是他所熟悉的一个晚辈,他因此破例让我每次来都到后院他的书房兼卧室见他,有时就随意聊天,有时我向他请教问题。这天,他接过刊物,立即仔细翻阅,边翻边兴奋地说:“喏,我还是《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呢!”他见复刊号的封面《人民文学》四个字用的是毛泽东的手迹,问我这字是什么时候写的?我告诉他:这是一九六二年四月写的,这次经主席批准第一次公开用!他说,创刊时他就请过毛主席题写封面字。

接着,他便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茅盾先生说全国刚刚解放的一九四九年七、八月间,当时他和一批从香港归来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文化界、教育界知名人士大都住在北京饭店,中央决定要他筹办一个刊物《人民文学》。创刊号编就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主席,请求题写封面字。结果毛泽东只是题了词——即后来被文化界广为运用的“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而封面字,主席提议由郭沫若或茅盾自己写,茅盾便请郭沫若写了。他说,为此毛泽东主席还有一封信给他呢。

我一听这意外的信息,喜出望外,便冒昧向茅盾先生提出,那封信还在吗?能不能给我看看?茅盾先生温厚地笑了笑说:“在,在。我珍藏在身边呢。”

说毕,他转身走进卧室,不大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走出来,我接过一看,是一封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是:.雁冰兄:示悉。写了一句话,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三日.

这当然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信中所说的“写了一句话”,即“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的题词。读着,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它是关于《人民文学》的。

当时我便萌生一个念头,要是这封信我的同事们都能看到该多好!于是我向茅盾先生提出可否借我带回编辑部给大家看看?

茅盾先生表示理解我的心情。他说:“本来我是珍藏着的,给《人民文学》的同志看看,倒是有意义。可以,可以。”

先生慨然应允。但却提出:“只不过,三天后你一定拿回来。”我一口答应了。带回编辑部后,大家高兴地争相传看,还有人抄写下来留作纪念。当时还不曾有复印机,我便将原稿拿到王府井最好的一家“中国照相馆”翻拍了下来,留下底片,原件三天后按时送还茅盾先生。我眼见先生又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他的书柜中。

这一切,我自然也永远珍藏在心中。.1981年11月冬雪夜,追记.

我的心向着你们

初夏,一个轻风习习的夜晚,我到北京东城童大林同志家里去看望刚刚访美归来的黄宗英同志。一见面,她就兴致勃勃地谈起美国见闻。谈话中,她说在美国的华人十分关心祖国的情况。由于她是赵丹的夫人,人们常常向她念叨起并表示深切悼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由于她又是一位作家,人们也就向她询问起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茅盾先生的情况,并表示深深悼念这位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子、杰出的作家。

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地转到茅盾先生身上。谈到他一生的辉煌业绩,谈到他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谈到他最后的那两封宝贵的遗书。大家都为他没能在生前得悉中央决定恢复他党籍一事而惋惜。

我由于稍稍知道一点情况,便向他们做了解释。不料,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情况外面都不知道呀!你怎么不写出来呢?

是啊,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我自己不是也曾经因此而激动得夜不能寐吗!

深夜,回到家里,我着实睡不着觉了。于是我便在这夜深人静时,铺开了稿纸……那是茅公逝世不几天的当儿,我因工作关系先后数次又到了先生的家里。在同韦韬和小曼同志交谈中,对于先生生前没能知悉中央关于恢复先生党籍的决定,我深深表示惋惜。这时,韦韬和小曼深沉地说:是这样。然而沈老在病榻上却一再交代我们,他的这两桩心愿,也就是那两封信,一定要在他死后上报中央和交给作家协会。他不允许在他生前交出。这是意味深长的。

大家都还记得茅盾先生是3月27日清晨辞世的。这两份遗书则是在3月14日,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时笔录的。他说:我还有两桩心事呢!他要求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将他扶起身,他要执笔写出来。儿子婉言告诉他说:您已经不能动了,不便起身了。您心里有什么话要说,您说,我记下好啦。

他老人家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用极其微弱的、平静的然而又是极为坚定的声音,倾吐出了他多年来蕴藏在心底的愿望。当韦韬笔录完毕,念给他听时,他点点头,执意要求儿子扶他起身。这时,他勉强握起用了一辈子的笔,郑重地分别在两封信上签署了沈雁冰、茅盾五个大字。这是先生最后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两个签名啊!他在致中共中央的信中满怀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另一封信是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他宣布捐献25万元稿费,愿为发展和奖励长篇小说创作助力。

这是多么诚挚的感情,多么感人肺腑的心声!

不论是谁,读到这两封遗书,对于先生的为人,都会更加崇敬、更加热爱。

那么,究竟为什么他不许在他生前交出这两封信呢?

据韦韬和小曼同志介绍,去年夏天,当先生病重住在医院时,曾有几位老人来看望他,向他提及希望他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他呢,极为严肃而郑重地说:我是在党的早期困难时入党,并同党一起度过了困难的,现在我们的党胜利了,就不必再提这个问题,去和党分享荣誉了。后来,韦韬同志和他谈心时,曾提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现在许多年轻人争取入党的观念淡漠了,没有这个追求了,产生了信仰危机。他听了,疑虑地问:唔,有这么回事?韦韬答道:是的。他陷入了沉思。而后,突然郑重地告诉韦韬:如是这样,那我现在倒是要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从此,他多年的心愿又萌发在心头。

至于捐献稿费,那也是在去年秋天先生又一次病倒时,他经过考虑,征询了儿子和儿媳的意见后决定的。为什么偏偏要作为长篇小说的奖励基金呢?先生目睹文艺界现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近几年来,中短篇小说出现了不少好作品,长篇小说相比之下,就不免还有一些距离。”他认为要深刻反映一个时代,没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不行的。先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寄予了多么大的热情和期望啊!这对于我们在文学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的心向着你们!”——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心声哪!的确,先生自从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后,虽然在1928年后他失去了同党的组织关系,然而他此后几十年却一直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1931年他曾向瞿秋白同志提出过恢复组织生活的事。而由于当时多种的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他的心也飞向了延安!1940年5月底他曾携带全家老小通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线,到达延安。当时他是准备长住下去的。只是由于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考虑到他如是在“蒋管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更好地为党做工作,才又动员他离开延安,回到“蒋管区”去。他坚决服从了党的安排,却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延安(女儿沈霞后来不幸在延安病逝)。他曾先后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陪都”重庆和香港、上海等地,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党曾考虑安排他领导职务和行政工作。他恳切地向周总理提出:我是个作家,希望不要担任行政职务。总理认为他的意见对,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后来由于工作的迫切需要,中央还是决定任命他担任文化部长。当毛主席和周总理找他谈话并向他商量时,他服从大局,听从党的安排,牺牲自己的创作,欣然出任了文化部长。同时还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许多繁重的职务,为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终生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奋斗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永存,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存,并将随着岁月的推移,发扬光大。

“我的心向着你们!”呵,我仿佛又见到了面容慈祥、亲切的先生,又听到了先生那言辞委婉、恳切的谈话。令人热爱,令人崇敬的茅盾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981年仲夏夜,北京

想起了茅盾先生

1981年3月27日清晨5时55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崇高的灵魂去了,中国文坛陨落了一颗巨星。

啊,一代大师、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茅盾先生逝世了!

当日上午,我立即赶到北京医院,先生已经合上眼,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儿,像是疲倦了在作片刻的小憩。我轻轻地走近他的身旁,像平日见到先生一样,唤声“沈老”。可先生却默默地、默默地躺在那儿,无声无语。我这才意识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他再也不会回答我们什么并且给我们以教诲了。我的心呵多么悲痛!我痛苦得几乎要哭出声来。此时,我强打起精神,想再多看先生几眼,无奈,来和先生告别的人愈来愈多,我只好含泪跨出医院……我们的车子行进在宽阔平坦的长安街上,我看见街道两旁林阴道上的杨树、柳树、丁香花树都发芽吐绿;残冬已过,春回大地,人们将又在这播种的季节,精神抖擞地开始一年中辛勤的劳动。然而我们的茅盾先生,一个文学园地辛勤的耕耘者,却不料竟在这个时刻辞世了。而留在他书桌上的,是一部他多年来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所撰写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路》的未能完成的手稿——他原本计划从童年写到1949年解放前夕,估计60万字左右。可如今只是写到了1934年的阶段,30来万字,终未完稿。

这是多么大的憾事!这是多么重大而无法弥补的损失!

汽车仍然在长安街上疾速地行驶着。车窗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然而我的眼睛却不知为什么,渐渐模糊起来。此时闪现在我眼前的只有一个清瘦的、正直的、我所尊敬的老翁的影像,这就是茅盾先生!

于是,记忆,写进往事的海洋……

我认识茅盾先生虽是在60年代初,然而接触较多、逐渐熟悉起来却是在“文革”之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以来,我屡因工作关系,常常求教于先生。当然,我是作为一个文学刊物的编辑,一个后生晚辈,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接触先生的。而先生所给予我的教益,将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

我记得,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文革”之后,由于敬爱的周总理的关怀和提出,后经毛主席批准,《人民文学》几经波折,才得以复刊。当1976年1月20日,复刊号出版后,当天我即奉编辑部之命,带了五本刊物,给沈老送去。他一见高兴极啦!立即仔细翻阅着刊物,兴奋地说:唔,我还是《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呢。

接着他便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1949年七、八月间他在北京筹办《人民文学》的情况。他见复刊号的《人民文学》封面上用了毛主席的题字,问我这是主席什么时候写的?我回答他:1962年4月写的。这次经毛主席批准,第一次公开用。他说创刊时他就请过毛主席题词和题写封面字,结果主席只是题了词——即“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而封面字,主席提议由郭沫若或沈老写,他便请郭老写了。他说,为此主席还有一封信给他哩。

我一听,就不禁冒昧地向他提出:那封信,还在吗?能不能给我看看?他笑了,慈祥地说:在。说着,他便起身走进卧室,不大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走出来。我接过一看,一封主席的亲笔信。

信的内容是:.雁冰兄:示悉。写了一句话(即“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题词——周注),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三日.

我看过后,他又小心地收藏了起来。这封信写于1949年建国前夕。我看时很有感触。那时作为领袖和作家的关系是何等亲密,何等融洽!领袖又是多么关怀文艺工作。

此后,因为工作我常常去拜望沈老。说实在的,每次去,我总是见他伏案写作,那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很令人感动。因而我也不忍心过多打搅他,剥夺他的宝贵光阴,所以总是谈完事很快离开。可是,遇到他精神好时,他却总是要我多留一会儿,向他说说刊物工作的情况,近来出现了哪些好作品,有些什么新作者,创作中有什么问题,等等。他十分关心创作,关心文学事业,关心青年作者的培养和成长。常常是有许多初学写作者写信或投稿给他,他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前几年在他身体情况较好时,他大体上都翻看的。我发现,他在交我帮助处理的一些信、稿上,有的还用红铅笔划了杠杠的,可见他是仔细看了,注意到了作者所提的问题。有的他亲笔批示:请处理。请参考。只是到了后来,近一两年由于体力不支。读者来信和来稿,他才交由儿媳陈小曼和儿子韦韬处理。而他们两人,又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沈老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供沈老撰写长篇回忆录用。工作是十分繁杂而艰辛的。他们却完成得很好。

同类推荐
  • 胡适散文

    胡适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 我的金黄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金黄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为季羡林1946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文化大革命”发生前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这一人生阶段中颇具代表性的散文以及数十篇随笔,不仅有展示作者个人生活情趣的散文,也有多篇记录出国访问及与外国友人友谊的文章。
  • 谈虎集

    谈虎集

    《谈虎集》收录了周作人大量的散文作品,是他关于一切人事的评论。作品内容丰富,立场鲜明,言语激烈,充分展现了一位社会批评家的面貌。文笔生动流畅,看似散乱无章却内含精巧绝伦,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抒情诗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抒情诗选

    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 红裙和黄衫

    红裙和黄衫

    本书收录了作者诗歌作品115首。诗人用短小精悍的词句回首天真快乐的童年,用美妙音符吟唱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大学校园那段青春岁月。用丰富的知识释放了对大千世界的深刻感悟和认知。在记忆中默默寻找那不舍的乡音乡恋乡愁。诗人在广泛的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对话交谈,用精巧的画笔描写了一个个闪耀着人类智者光辉形象。诗人还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祖国壮美山川以及世界各地的风情风光风俗。诗人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歌唱生活、赞美人生,抒发了积极向上、豁达真挚的人生情怀。
热门推荐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有道是“百智之首在于识人”。看透人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生存学问;是一门没有符号载体的做人艺术。会看人者能点石成金,能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不会看人者,即使有天时、地利,也往往是功败垂成。学会看人是保障一个人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进而取得一定社会地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 龙裔至尊

    龙裔至尊

    少年禹言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并在滥觞池中获得新生,开始了他的征途。
  • 青冥斩

    青冥斩

    自幼被父抛弃,跟随母亲生活的云洛,受尽欺凌,苦苦寻父;一次意外受伤之后,才发现原来亲生父亲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身旁,面对现实的残酷,以及青龙城前所未有的灾难,云洛是否能抛弃心中的仇恨,勇敢的承担起挽救青龙城的责任?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同父异母的兄长以及其后庞大的家族的势力,年若的云洛该何如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遇灵异录

    遇灵异录

    我,叫令素茗。相传,在令家,每一辈的人中都会出现一个人,十八岁后便会拥有阴阳眼,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灵异事件便会被记录下来代代相传,命名遇灵笔录。很奇怪的是,阴阳眼只会出现在男子身上。无一例外。更加奇怪的事是,从我出生起便拥有。因为命运谁也说不准。
  • 文豪之路

    文豪之路

    边陲小镇一少年,立志要用文字改变整个世界。那一年,《冰与火之歌》奠定了他奇幻宗师的地位,POV写法广为流传。那一年,《蜀山剑侠传》继承并弘扬了以华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武侠仙侠。那一年,《基督山伯爵》让世人看到了浓郁的传奇色彩和极强的艺术魅力。那一年,《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体》斩获雨果奖,《挪威的森林》……。那一年,陈墨选择了走上这条布满荆棘的文豪之路……。
  • 替身大玩家

    替身大玩家

    落魄小保安意外进入替身游戏的世界……“WTF!?新手世界就是个万人坑?居然还有BUG?快来看啊,系统耍流氓啦!”“谁能解释一下大航海时代里为什么有金苹果这种坑货?爱德华先生,你说!”“我只是想在辐射世界快乐的拣垃圾而已…四爪猿是什么鬼?确定这不是潘朵拉?”“还有这位托尼先生,你这画风……”这是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被游戏世界针对,继而怂出一片天的故事……【新书上传,求些收藏、推荐,大家多多捧场,拜谢!】
  • 青春是悲伤的另一个名字

    青春是悲伤的另一个名字

    这本小说讲诉了一个假小子的女生所经历的青春和别人不一样的青春无法诉说的痛与悲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