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88200000012

第12章 做个“敬业的”的妈妈

)第一节微笑是无声的爱

对孩子来说,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我们在孩子中间,常常听到一个奇怪的问题:“老师怎么不会笑?”

一次,在中国少年报社组织的“我眼中的老师”绘画比赛中,绝大多数孩子笔下的老师都是绷着脸的。好容易找到一张“笑脸老师”,画画的孩子还在旁边注上:“老师终于笑了!”这不由得让大家沉思,也为当妈妈的提了一个醒儿。

笑,是爱的语言,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你冲他微笑,这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如果做妈妈时刻保持微笑,将会和孩子的沟通更加简单。

问题是,当孩子的某些行为确实让妈妈感到很生气或很难堪时,做妈妈的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拿出当妈妈的威严,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一种是保持微笑,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是第一种沟通态度,妈妈所表达的信息很可能隐含了“贬损”孩子的意思,代表了责备或辱骂,它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进而引起他们故意反抗妈妈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会去疏远“不笑的妈妈”。因此,妈妈对孩子的这种沟通不仅是无效的沟通,而且是能够引起亲子之间冲突的沟通,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沟通。

如果是第二种沟通态度,效果则会好很多:

我们可以微笑着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比如孩子要买东西,家长说“我买不起××”时,必须是真的买不起。不能让孩子觉得“明明可以买的嘛,看来我还没有闹够,所以你不给我买”。建立规则的第一条原则就是遵守诚实的原则,虽然这是老调重弹,然而,诚实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

给孩子感觉到确定性。生活中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些模糊和不确定性让成长中的孩子不知所措。家长应尽量增加自己行为与言语的确定性,让孩子感到安全。这也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要在乎自己说过的话,给孩子的规定、限制都应是合理的,给孩子的“命令”都是可行的,并且是准备付诸实施的。

重视和孩子的对话与交流。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要想取得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不一定要亲自经历很多事,而且,儿童也不会自动地从自己的体验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人们,尤其是儿童,需要同他人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已有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智慧水平。在家庭中,家长也不应把一切都决定好了、做好了然后再强加给孩子,而应留下对话和协商的空间,给孩子践行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责任感。从“强调孩子错误的行为”和“客观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两种沟通方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沟通方式分别代表了妈妈的两种态度。前者强调孩子的错误,重点在指责、批评孩子,如“你总是不听我的话……”、“你忘了喂小狗……”、“你总是很懒……”等,所以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反抗,从而使亲子之间的沟通难以进行。

妈妈应多亲近孩子,通过肌肤接触进行情感培育,温暖愉快,情感得到满足,建立相依情感,让孩子感到可亲可爱。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容易踏入的、不益于孩子成长的禁区: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循循诱导,使孩子明确怎么做,为什么,不要轻易训斥、谩骂、殴打。能尊重孩子,让家庭充满民主气氛,富于平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过分的严厉会使微笑不知不觉地从脸上溜掉;微笑却会使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心越贴越近,知心的妈妈们,你们准备好微笑了吗?

)第二节主动进入孩子的世界

《庄子?九韶》中有这样一个寓言: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地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仇韶》之雅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海鸟。而这只海鸟呢?目光迷离,神色忧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国的国君不理解海鸟的缘故。教育孩子的时候,同样要学会走进孩子的世界。

孩子是妈妈的一本书,永远读不完。选择主动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能离孩子近一点,再近一点。

妈妈应该是随着孩子一起同步成长,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假期的期待上。一个家庭搞好沟通、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不是拥有多少财富,物质条件的良好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心里环境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摇篮,也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恐怕用一本书也写不完的。

孩子上了小学,这时家长首先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以为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其实,中国的文化教育底蕴是很深厚的,“最难难不过中国的方块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学习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家长要陪读,要一笔一画帮着写作业。而且,学问不仅仅是老师教的,还要鼓励孩子问同学,与小朋友交换不同看法。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放学以后在一起做作业,这种小组学习很值得提倡,妈妈们应该鼓励。

其次,妈妈还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在校情况(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培养孩子落落大方、积极、快乐的情绪,不要斤斤计较,这就得从自己做起,譬如丢了一块橡皮,裤子上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多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如带孩子去参观科技展、看儿童剧,而不是去逛商场买衣服、去证券市场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学生主要培养是观念。家长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涂。举个例子,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有的家长就踹地一脚,说都是这地的错。这明显不对,会养成孩子委过于人的毛病。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要循循善诱,不能以粗暴态度对待,也不要一味迁就。只有孩子不那么抵触了,才能走到心里。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有些家长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是大人,什么话不是说过一次就行了,况且大人也不是圣人,也不会被“教育”过一次就记住了。细心收录孩子的生活资料,有的家庭从孩子出生便给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言行,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和认识孩子的优缺点、各种情绪反应和生活习惯等,做到有的放矢,说教有据,这样在“走近”孩子的路上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我们还要从各方面听取对孩子的意见。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从多方面获得孩子的资料可以避免对孩子认识的主观偏见,有助于发现被自己忽视的问题。研究表明:儿童最信赖的人是老师,最亲密的人是朋友。孩子与自己的朋友无话不谈。从孩子的朋友和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往往是妈妈们不错的选择。

作为妈妈,你大可不必处处以长者自居,我们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否则孩子会对你关闭心灵之门,让你一无所知。茶余饭后,当儿童电视节目尚未开始之时,你可以和孩子亲密地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不知不觉中你掌握了孩子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同时又将两代人的心理距离缩短了,不知不觉间走近了。

带着好奇和敞开的心,把爱的能量正确使用。试着去了解孩子的世界,靠近他,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先把自已的世界抛开,然后蹲下来,慢慢说:“妈妈以前从来没有听到你说这句话,这句话你今天突然讲出来,从哪里学的?”里面没有一点责备,不会带着任何意识,而孩子比我们更接近生物的本能,孩子这种本能的世界,孩子远远比为人父母强,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污染,他们会很敏感地感觉到,于是,孩子就会跟你分享他这个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只是这样子。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单纯,也很清丽,不会像成人一样有很多的色彩,但是如果我们以自己的世界去教导孩子,然后我们以为那个叫做爱,那么说,这个爱的使用者没有智能,造成的结果,会对孩子的成长是滋润的还是相反的呢?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内心,爱也会变成一种伤害。

伟大的妈妈们,关注你的孩子吧,欣赏你的孩子吧,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关注与欣赏,很多时候他们要比物质的给予更重要。不要等到孩子向你说“不”的时候你才省悟,更不要在孩子向你说“不”的时候,你还依旧执迷不悟。作为妈妈,走进孩子的心是最大的爱。

)第三节教育孩子要的不只是知识

养育孩子不但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同树上的叶子。如何使你的孩子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在厨房洗东西,听到她的儿子在院子里跳个不停,妈妈好奇地问:“你在玩什么呀?”孩子回答:“我跳到月球上去了!”当时这位妈妈愣了一下,但她很有智慧,随后她很温和地说:“喔,千万不要忘了回来呀!”许多年后,这个孩子长大了,他成了我们地球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的名字叫阿姆斯特朗。

与伴侣相处也是如此,与智慧同行,不好的情绪也会随之而转化。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初期,有一次被枪击重伤,子弹穿入胸部,情况危急。在生命攸关的当头,里根面对赶来探视的太太的第一句话竟是:“亲爱的,我忘记躲开了。”美国民众在得知总统在身受重伤时,仍如此富有幽默感,坚信他康复应指日可待,因此也稳定了可能因总统受伤而动荡的政局。

学习沟通技巧。学会了解对方有不少夫妻“爱在心里口难开”,夫妻间或亲子间的沟通不良,是绝大多数的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何沟通更有效?沟通就是进入对方的频道,让了解发生。但沟通前,先要了解自己再了解对方,因为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有某种动机,尤其是一个孩子的情绪背后往往有着正面的动机。

在沟通的过程中,语言只占了7%的功效,我们要更多地借助于表情及肢体语言,对婴幼儿而言尤为重要。夫妻如果经常吵架,容易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而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但有助于家庭幸福,对个人的事业发展、人脉的建立都大有益处。

)第四节不做“欺负”孩子的妈妈

“在家里,不要以大欺小,不要做欺负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说出来会让大多数的妈妈愤怒,但是你真的没有欺负孩子吗?其实,评定自己是不是欺负孩子的妈妈,只要问问自己,最喜欢说一句话是不是“我这都是为你好”就可以了。“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在妈妈看来的确是好的,并且几乎是全天下所有妈妈对孩子的出发点。但是实际上“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只是打着这个招牌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走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甚至让孩子帮助自己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这些其实都是妈妈以大欺小、欺负孩子的表现。

有些妈妈可能很能干,非常善于为人处世,可能同时也非常努力,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较为成功,这些妈妈会觉得孩子只要按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教训、方法去做,“自然”会成功。于是在生活中,会不由自主地去指点孩子的对错,甚至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在内心深处认同妈妈的伟大和能干,所以,会事事听妈妈的话。于是,很多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一个共性“孩子从小就很听话,性格有些内向,学习成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不错,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眼里,她是个听话懂事、从不惹是生非的好孩子”。这就是在妈妈的欺负下长大的“听话”的孩子。

“听话”的孩子在生活中,不需要做选择,甚至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他们会想:“反正是妈妈要我这样做的,要怪就怪妈妈。”其实,所谓的“听话”只是依赖——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自己来控制,长期听话的孩子,很早就放弃了选择和负责的机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动脑,不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也有的孩子不敢思考,因为做错了事,妈妈一定要责罚的,即使妈妈不责罚,他们也不愿意面对内心的那份不完美。一个人一方面要独立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却要听别人的安排,这份冲突很容易让很多的孩子迷茫、困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而停滞自己前行的脚步。

妈妈欺负孩子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让孩子来做。

这种受妈妈欺负的孩子其实一直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成为妈妈所期待的样子。长期以来,得到认同的标准在妈妈手里,制定标准的人只看结果,不看这个事情是不是孩子的喜好,也就是只在意自己的感觉,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长期以来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总是被迫在做事情,很容易产生对妈妈的反感和强烈的逆反心理。

比如,有的妈妈可能年轻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读大学,从此,读大学,甚至读名牌大学就被妈妈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不断地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的理念,同时给孩子买大量参考书,在课余时间报补习班等来帮助孩子学习等。本来,学习是愉快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学习方面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同时还有妈妈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和评价之后的批评和责难。渐渐的,这样的孩子由于在学习上缺少快乐的体验,更不容易找到学习的乐趣,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让妈妈事与愿违。

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的妈妈们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管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得听,如果孩子反抗,就说孩子不听话。可是,妈妈们,你们想过没有呢?难道自己所有的话都是对的吗?你与孩子是以平等的态度说话吗?你知道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吗?

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更容易和孩子深入交流。此时,父母是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可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开启智能。这种交流是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距离的一个好方法,也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和经验。

妈妈们,你们需要明白:虽然孩子人小,但其实并不喜欢父母一直都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他们希望父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自己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样,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妈妈们,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吧!因为,和孩子平等的对话,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的理解,是对他们的最大的认可和支持。

当妈妈犯错误时,有错认错,既不小题大做,也不大题小做,实事求是,把握好度,这样,就可以在赢得孩子尊重的同时,给孩子再上一堂课。

妈妈都应该勇于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因为妈妈承认自己的错误给孩子做出“错了就改”的好榜样,增强孩子的是非观念,同时及时化解孩子心中的疙瘩,使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密切。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就是让孩子学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满足自己的心愿。可能孩子会做错误的选择,但是,妈妈可以在给孩子选择权、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辨别能力。

对孩子最好的培养办法反而是多为子女提供“自作主张”的选择机会。比如:

“睡觉时间到了,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

“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还是蓝色的T恤?”

“你想要买什么款式和颜色的衣服呢?”

“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不管孩子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妈妈们都应该先问问孩子的观点,妈妈可以帮着给一些建议,但是最终仍然得由孩子做出选择。

妈妈们还应该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懂的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家长也应该相应地给孩子越来越多的选择权,让孩子学会选择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所以,亲爱的妈妈们,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因为那是妈妈们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妈妈们,不要再以大欺小,利用妈妈的身份,在爱的名义下,剥夺了孩子们探索生活、积累自己生活经验的权利,给孩子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更好地成长吧!

)第五节好孩子宠不出来

长久以来,中国的父母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别人不心疼,自己心疼。所以,只要儿女在身边,就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儿女遭罪。尤其现在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更使做父母的对儿女加倍宠爱,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就视为掌中宝、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里还肯让他们过早地操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孩子始终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渐渐地把这些看成理所当然,甚至形成一种叫做依赖的习惯……

可是,问题是,这样的孩子如何再独自去面对将来的竞争与挑战呢?

在孩子长大后将要面对的生活中,一个人自理能力、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独立性显得十分重要,它是与人竞争取胜的基础,一个没有独立性的人,一切依赖或依附于他人,就失去了与人竞争的能力,在生活和事业中难于取得成功。如今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到两代人的呵护,他们易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作为年轻的妈妈,不得不认真思索。

詹姆斯博士是美国权威的儿科专家,他告诉家长: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得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报载,有一位研究生从小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生活上都由父母包揽,在获准出国留学后,因为不会常规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竟然无法生活而陷入极度的神经衰弱,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天下父母,哪个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爱的方式、方法却值得我们家长好好地深思。做妈妈的,注意通过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培养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这才是爱孩子的最好表现。

既然孩子是独立的人,成人就没有必要把孩子的一切都包揽起来,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会孩子力所能及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如孩子上幼儿园时应让他学会穿衣、吃饭、刷牙、整理玩具等,到了小学、中学应逐渐学会扫地、拖地、洗刷餐具、整理床铺、处理个人卫生、烧水、煮饭等技能。当孩子做不好时,家长千万不能放弃,不能图省事、省时而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更不能包揽,而要积极引导。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个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我们何不给自己的孩子学会独立的机会,选择及时抓住机会,鼓励孩子让他试着做力所能及的事呢?

做妈妈的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孩子年龄越小,越是对什么事有好奇感,看见你在洗碗、拖地,他在想试一试,你不让他干,他会偷偷干,常常弄得家长哭笑不得,如刚拖完的地被他一插手,反而变得更脏;看见家长洗衣服,孩子也抢帮忙,结果弄得满地都是泡沫、水迹,怎么办呢?我们的办法是:当孩子想参与成人劳动时,我们为他准备好合适的用具,刚上小学时他想学烧水,我们为他买了个小水壶,每次只烧一瓶水,因为盛满水后取拿方便,他每天放学回家都抢着烧水。很小的时候他对洗东西感兴趣,我们就让他洗自己的小碗,其实孩子起初只是把洗碗当做一种游戏,挤上一点洗洁精,水一冲出现了许多泡沫,边洗边玩多开心呀,时间长了,孩子洗碗的技能自然也就掌握了。当然,很多类似的技能孩子都可以这样学到。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妈妈要注意多肯定,少指责。孩子干的活,用大人的标准去验收,肯定很少是合格的,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碗,筷子掉进了出水洞,这时家长千万别发火,这都是正常的。生活中的许多事不是孩子生下来就会做的,而是家长耐心地教、他反复地练才会的,这个时候,来自妈妈的适当帮助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独立是一种成长的过程,而学会了独立则会让孩子今后更好的成长。

老话说得好:“爱子有度,教子有方。”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温室里。妈妈首先要勇于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尽可能大的活动范围内体验自由,去闯一闯,认识世界。

一位妈妈讲述一个她和自己孩子的故事:因为她没让孩子参加班里的春游活动,孩子一星期都不和她说话。原来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植物,就组织全班同学周末的时候到林业园郊游,既是班里的一次春游活动,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每位同学拿上自己的“干粮”,中午在林业园外面的草地上进行“野炊”,孩子一回来就高兴地给妈妈说,可是妈妈却不答应,说孩子没有去过郊外,还嫌郊外太脏了,中午还在草地上吃饭,太不卫生了,就不让孩子去。小男孩都哭了,可是这位妈妈却说到周末带着孩子去吃“海鲜”,这位妈妈还怕孩子周末悄悄溜走,一天都看着孩子。等到周一的时候,全班的同学都在回忆“野炊”的趣事,而孩子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发呆。放学回家后,孩子一句话都不说,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理家长。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妈妈以自己的理由阻止孩子,她没考虑到孩子也需要社交,需要和同龄人在一起。虽然是郊外、野炊、观察植物,也许孩子观察不出什么,可是孩子的快乐在于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的过程。同时,她也夺走了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孩子“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差”不正是由于他一直缺少锻炼的机会吗?培养孩子要照顾自己的一个机会现在好不容易来了,她却又要夺走。她在这件事上和孩子发生意见冲突,在她的“专制”下,孩子不得不屈服,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总是得不到尊重。这样渐渐地会让孩子形成要么逆反心理很重,要么毫无主见的性格;而且孩子也很容易形成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思维方式。家长因为有自己的某种顾虑,就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动,家长这样做其实是比较自私的,考虑的是自己的担忧,做决策的依据是让自己放心,而不是让孩子快乐并得到锻炼机会。家长因为自己有所担忧,而坚决阻止孩子的独立活动,这种做法其实是比较自私的,父母放心了,可是孩子并不快乐。让孩子独立起来吧,放开双手,让他们去闯一闯吧!

然而,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出去闯一闯,不仅仅是形式上让孩子一个人出去旅游、一个人乘车等,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哪怕是和家长一起做家务、一起外出旅行、一起购物,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以便把种种体验的机会留给孩子。孩子的成长必须要独立,独立是一个人生活必备的能力,聪明的妈妈,为什么不大胆地放开手呢?

正如哲学家弗洛姆的那个观点一样,他认为,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不是看母亲给孩子多少保护,而主要是看母亲是否把孩子从自己的保护下分离出去,是否更好地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爱孩子,就勇敢地放开手,让孩子做个“独行侠”去“潇洒地闯天下”吧,好孩子并不是宠出来的。

)第六节多欣赏孩子,少指责他们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一些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尽善尽美。在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教育的同时,希望孩子样样成功,所以总会不知不觉地对孩子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苛刻要求。比如,孩子的周末被安排得满满的:上钢琴班、美术班、英语班、奥数班……而且要求样样都要学好。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怕孩子误入歧途,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会更加严格。

在这种完美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做事认真,成绩优异,但是也会带来很多弊端。由于长期生长在一个要求严格的环境中,一些孩子已经慢慢地养成了事事力求完美的习惯,如果自己做的作业稍微不满意,就会撕掉重新做,在其他一些事情上也是如此。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强迫症,做什么事情都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甚至在考试时由于太过于认真而做不完题目……这些“严格”的要求实际上对孩子并无太多的好处,因为过于要求完美,从而很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在孩子心里总会这样想:不论自己怎么努力,总是离父母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无论他们做得多么好,他们都不相信自己。甚至还会产生自闭症等心理疾病,更有一些孩子的思想会走向极端。

所以,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虽然可以收到一时的功效,但无异于是拔苗助长,最终也是得不偿失,对孩子的发展也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倩倩今年九岁,在学校里表现很好,甚至还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是有一天,她的妈妈却发现放在抽屉里的五元钱不见了,于是她问倩倩是否拿了钱,倩倩却低头不说话。妈妈看她这副模样,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了,于是就狠狠地揍了她。倩倩心里觉得很委屈,上课的注意力也不集中。老师发现她神情不太对,在下课之后问明了原因。于是在一个星期天,老师亲自到倩倩家看望她,并和倩倩妈妈认真地谈了一次,原来是因为倩倩妈妈对倩倩要求太严格,平时不许她吃一些没有营养的食品,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买一些认为对孩子身体有益的食品,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从不满足,所以才会出现如上情形。

由此看来,太过严格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如倩倩一样,她本来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但是在家里却受到父母严格的管制,孩子的心愿总是得不到满足,于是才会自己寻找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这个“严”并非是严格、苛刻的意思,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一些孩子来讲,严格、苛刻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教育结果,而适当地放松,适时地赞赏,却能引导孩子走上正途。

路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非常懂事,不论是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在亲朋好友的眼中,他都是一个好孩子。原来,他的父母一直是在采用开放式的教育,只要是他自己能做主的事情,父母从不干涉;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事物,父母都会鼓励他去做。所以,在路路的生活中,从来都是自己做主,自己处理事情,久而久之,就锻炼了他这种独立的个性。当父母加班时,他会在家做完作业,然后再做一顿简单的饭,等着父母回家;当同学生病时,他会主动要求帮忙值日、讲解课文等。

路路之所以会做出同龄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父母开放式、宽松式的教育。因为父母不经常干涉孩子的自主权,这让他有了很大的空间去辨别是非对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不论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是自己亲历悟得的东西,都会很深刻地留在脑海里,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所以,劝告当今的父母,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过苛刻,这样只会让自己很累,让孩子更累。随性地教育和发展,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此,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自由的发挥,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在2l世纪的今天,在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今天,你不妨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引导、指路,帮助孩子做一些看似很难做到的事,刺激孩子向更高的目标攀登,让孩子体会到“成就”的喜悦,同时附以一定的肯定和评价。这样就会激发他更大的学习兴趣,孩子就会自己主动去学习,不用父母操心。这样,父母也省事,孩子也不会活得很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七节赞美孩子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妈妈的评价,更能决定和影响孩子自己和同学对他的评价。积极的评价,适时地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走向成功。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妈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把孩子们做得对的事情挑出来,把孩子身上的优点挑出来,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1.全面地看待孩子,多角度挑优点

有的妈妈会说,进步似乎很难发现,其实不然,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明礼貌、孩子的劳动表现、孩子的交往情况、孩子的文体才能、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卫生习惯等等,当然还有孩子的学习,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考虑的面宽了,就不难找到值得有表扬的内容。总之,不能只看一点,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2.发展地看待孩子,多层次挑优点

只要妈妈细心地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关键是不要把“优点”的标准定得太高,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要以大人的眼光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一步发展的,要知道每一个大的改进都是小的进步累计的。

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挨个角度挑优点

妈妈们都知道,事物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看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应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笼统否定。不要受思维定式的禁锢,换个角度去分析,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进步。

对待孩子应该表扬的行为,妈妈应及时的表扬奖励,以强化刺激,因为孩子心目中,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不能时过境迁才表扬;否则,表扬会使孩子莫名其妙,这样的表扬不会有好的印象,更谈不上引导、优化品质和行为的作用了。

对孩子的表扬应是妈妈发自内心爱护孩子的体现,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一点点好的表现是微不足道的,不轻易表扬。须知良好的品质与大的成绩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孩子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助于孩子改正缺点、弥补不足、顺利转优,妈妈就应乐于表扬孩子。

当然,表扬切忌说套话、空话,有的妈妈一表扬孩子就是“你真棒”、“真能干”、“真聪明”,正如人们吃东西一样,顿顿吃肉就会吃腻,孩子天天听到同样的表扬,思想上不但不会有任何震动,反而会厌倦这样的表扬。因此,表扬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一定要言之有物。

很多时候,妈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也许比听腻了的表扬更让孩子欣喜,体会到进步的乐趣。

)第八节让孩子自由地想象

我们常常说,想象力是孩子腾飞的翅膀。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我们读古诗《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想象力中蕴含的财富可谓是无穷无尽。

纵观历史,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采取所谓“思想实验法”,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而成的。因此,有一位物理学家赞叹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鼓励。”而爱因斯坦自己则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小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图画,对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现的具体事物也很难知道它的具体样子,写作文干巴巴,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着一个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妈妈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1.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观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请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多接触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因为那里面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为想象力添加素材。

2.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却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腾飞。

3.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多年来的经验事实表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还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学、航模、舰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4.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予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渐渐地,孩子的想象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总之,为了发展孩子的智力,妈妈们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当孩子的头脑插上想象的翅膀时,他会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第九节循循善诱,纠正孩子的错误

正如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一样,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是向上的内在动力。小学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此时,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损害、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从而带来不良的后果。这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当尤其注意这个“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对孩子事事处处不放心,在家里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碰。有的孩子想帮家长摘菜,家长怕孩子摘不干净、添麻烦而粗暴地阻止;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想和客人一起玩,家长怕孩子调皮、给自己丢面子而把小孩支出去……实际上,这种“不让做”、”不放心”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对立和不满的情绪。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干脆批评孩子,这对自尊心更是一大打击。

我们要认识到尊重孩子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切忌在外人面前批评或讽刺孩子。3~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强调自己尊严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有的孩子晚上尿床后,家长就讽刺、挖苦孩子,第二天还告诉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使孩子“当众出丑”。也有些家长一碰到熟人就当着孩子面数落孩子如何调皮、不听话,如何不懂事,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家长这种做法是对儿童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心理上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反应。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方式,经常使孩子出丑,将会使孩子变得不知羞耻,并习以为常,无形中对不好的行为起了强化作用。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被轻视、被当众贬低或受指责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胆小、畏缩的毛病。同时,孩子的不知羞耻也会助长孩子不诚实和任性的毛病,这些都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

诚然,孩子难免犯错误,不教育是不行的。但教育的目的是让他知错就改。打骂、训斥、恐吓是强烈的刺激,如果经常训斥孩子,将会使孩子具有适应训斥的能力,如果家长不断训斥孩子,孩子对“被训斥”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最后家长的训斥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而这种心理与家长在有外人的时候常批评孩子有很大关系。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由于自尊心的原因,常常使许多孩子难以接受当面直接的批评,而比较容易接受间接的批评。间接批评的艺术有以下几类:

1.借景抒情以情感人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汉武帝的奶妈在皇宫住了几十年,不愿离开皇宫到外面去生活。但汉武帝嫌她啰唆、好管闲事,打算把她迁出宫。奶妈无可奈何地找到汉武帝的贴身红人东方朔,请他帮忙说句话。东方朔安慰她说:“当你向皇上辞行的时候,只要多看皇上两次,我就有办法了。”这天奶妈叩别汉武帝,热泪盈眶,边走边回头看汉武帝。东方朔乘机大声说:“奶妈,你快走吧!皇上现在已用不着你喂奶了,还担心什么呢?”汉武帝听了,如雷轰顶,想起自己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她又没犯什么大错,感到十分内疚,于是收回了成命,让奶妈继续住在宫里,并且更加用心地照顾她。

看上去,在这个传说里面,东方朔是顺水推舟,让奶妈不要担心,放心地离去,暗地里却批评汉武帝忘恩负义,但汉武帝却能欣然接受,这是因为这个批评委婉而含蓄,无损于君王的尊严和体面,达到了直接批评所达不到的效果。

2.由此及彼、旁敲侧击

这种方法是指的是,通过故事、寓言,或者是不点名指责某些人干的某些事,或是通过与之有牵连的人或事来表达批评。有一位小学语言老师,当他发现学生甲跟学生乙在课堂上闲谈时,他并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甲,甚至也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提问学生甲,而是提问乙或让学生乙起来念段课文。学生甲没了谈话的对象,同时也意识到老师的间接批评,自然就专心听课了。还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当她那上幼儿园的儿子做错事而且不认错时,她总是耐心地坐下来讲个故事给儿子听,故事时里总有个孩子或者什么动物做了类似的错事。讲完后,妈妈就问儿子:“故事里那个孩子(那个动物)错在哪里?”儿子按照妈妈的引导去批评故事里的孩子(动物)。过了一会儿,儿子领悟道:“妈妈,刚才我也做错了事。”运用这种形式传达批评的意思,表明一个道理,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被批评者尴尬,容易被接受。这种形式是平日生活里妈妈们可以多加尝试的。

这种方法则需要更多的智慧,这是因为间接批评的对象除了亲朋好友之外,有时也可以用于对付那些动机不良的人,使他们深感内疚,不至于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况且,有的坏人十分凶狠,间接批评更符合斗争策略。郑板桥吟诗驱贼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晚年的郑板桥辞去官职后,“吟扇明月,两袖清风,带了一盆兰花和一条黄狗回乡隐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风雨交加,他辗转难眠。这时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屋子,郑板桥略加思索,转身低吟道:“细雨霏霏夜深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临近床边,闻声暗惊。接着,郑板桥又吟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得出这是房主暗示自己并不富有,自觉羞愧,赶忙转身出门,飞也似的逃走了。批评的效果在无声无息中实现了。

间接批评运用得当,妈妈不仅可以避免给小孩子造成精神压力,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起到激励的作用。当然,应当指出的是,运用间接批评不能千篇一律,要看对象,批评的程度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那些错误严重、屡教不改的孩子,则还要考虑运用其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每个妈妈都懂得:要想使孩子有出息,必须从小养成好习惯。然而,好习惯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坏习惯究竟如何才能改正?这是许多父母并不一定清楚的。儿童少年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时期。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因此,每一位妈妈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收获孩子好的性格、成功的人生。

现如今,女人已经是撑起半边天的女人了,因而跟男人一样,都需要事业来证明自己的真正价值,让自己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优秀的新时代女性。

同类推荐
  • 人生哲理枕边书2

    人生哲理枕边书2

    书中充满了智慧、温暖人心和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哲理。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升华我们的人生。谨以本书献给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善人生境遇的人。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生活质量高一点,让职场生活丰富一点,为人处世潇洒一点,就要时刻把本书放在枕边,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
  • 别跟自己过不去

    别跟自己过不去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首歌,生活是一场游戏,生活是一壶陈年老酒……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享受生活,轻松而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把自己的心态摆正,用一颗平常的心,去体味人生,享受生活,去迎接大自然和灾难对人生的挑战,深刻认识到酸甜苦辣乃是人生的真谛,兴衰荣辱既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永不衰败的交响曲,同时还存在着大自然与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深奥道理。只有学会享受生活,才能做到更加珍惜生活,从而,激发你创造生活,生活才会有奇迹出现。
  • 优秀员工不抱怨

    优秀员工不抱怨

    你还在抱怨工资太低?抱怨工作条件太差?抱怨工作太累?抱怨压力太大?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别再抱怨了。在你的抱怨声中,那些默默苦干的人已经远远赶超了你。突破职业瓶颈,获得职场重生,与其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我。让自己永不“贬值”。
  • 《高考状元经验谈(感悟与求知书坊)》

    《高考状元经验谈(感悟与求知书坊)》

    本书稿辑录了高考状元的相关资料,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金口才全书·卡耐基口才艺术

    金口才全书·卡耐基口才艺术

    本书包括有益说话的基本法则、沟通的艺术、话题是关键所在、言辞常流露人品与心态、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使人折服的处世语言等十章。
热门推荐
  • 借过一下美女

    借过一下美女

    对于叶灵来说,男生帅不帅,女生美不美,对她来说都差不多。没办法,对于极度近视的她来说,三米开外美丑不分,五米开外男女不分,十米开外人畜不分!
  • 冷夕瑶

    冷夕瑶

    现代的她假面、无心,是黑白两道的传奇。当再给她一次生的机会,她就只是她,远离假面、暗杀……然大将军之女,阴谋暗涌的夏炎国。为保护家族,她魅惑世人,她是冷夜修罗女,她将继续她的传奇。风起云涌的皇宫,翻云覆雨,凤凰涅槃之后,看她如何再于江湖妖娆起舞,再起风云。她是仙与妖的混合体,假面惑世,玩弄阴谋,看陷入爱恨纠葛的她如何回应霸道、潇洒、邪魅。的他们的爱与恨、情与痴……
  • 踏悲歌

    踏悲歌

    伴随七彩神凰涅槃而生,她是世间唯一的一株不死草。天地初开而成天地之灵,他是高坐九天的大帝。前世今生的恩怨纠缠,他们本应安安稳稳。奈何,奈何,奈何这世间多是为情所困之人,若想在红尘中得成全,必踏过一曲曲悲歌。
  • 我的专属血奴

    我的专属血奴

    25世纪的血种污染,让血族几乎无法生存,身为变异血族的她,在赏金猎人的追捕下,一时大意被重创,负伤堕落大海……竟然穿越了时空,来到清朝,发现不但血种纯净,连猎人的追捕亦已成为过去。莫名其妙的救下痴情小和尚误打误撞加进了杀手盟一切一切都因为她渴望着鲜血的美味。那一次的意外,极品鲜血的吸引,却未能看清楚鲜血的主人。一直追寻而去,发现一个有着妖娆邪魅外表,却慵懒如猫的男人……
  • 相箐念尘

    相箐念尘

    她做了一个梦。梦里是初一。一个男孩在班里喊她的名字。跟她说下去上厕所。她回头。这次是她哭了。转眼又是初三那个下午。那个男孩坐在她的后面。拿笔戳着她的后背。而她却一狠心转身对着那个男孩说了句分手。
  • 冬天里的春天(全2册)

    冬天里的春天(全2册)

    这是一部最早在中国运用意识流技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某大型军工动力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于而龙重返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石湖,查找当年暗杀自己妻子芦花的凶手为线索,通过他三天两夜的经历、见闻和回忆,浓缩了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40年的斗争生活,着重描写了1937至1947年的游击队生活和十年动乱时期的斗争情景。
  • 江湖一梦终醒

    江湖一梦终醒

    当我发现每天日常也成了负担我才发现我一直都不快乐当我真正想走了我才发现,原来我没有江湖也可以一梦江湖,大梦一场,最终都是要醒来的
  • 法魔

    法魔

    阴谋总是世界的主题,而力量才是能够改变命运的东西。家势、权利、财富、亲人,当这些全都在阴谋之中失去的时候,背负着命运的少年该如何抉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篆》

    《神篆》

    上青天,下九幽,无所不能……获神篆,战苍穹,掌巅峰,握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