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33700000062

第62章 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3)

三、本质丧失之后:批判性与现代性怨恨

我们现在要进一步追究的是:为什么他们要重新书写苦难,重新寻求当代现实的真实本质却在文本内部产生分裂和变异呢?是什么力量导致动机与效果、表象与实质、思想与审美的分裂的呢?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客观实在”的作用,也有当代意识形态变异,以及当代审美趣味的潜在支配作用。正如我们在前面论述过的那样,苦难之作为人类生活的本质,与现代性的认知体系相关,同时也确实反映了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经历的生活实践。在过去,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人类社会本身也处在一个较低的组织水平上,独裁专制、仇恨敌视经常占据历史的主要内容。人类社会在相当长时期经历了种种巨大的悲剧性冲突,从贫困、饥饿、灾难到战争,从宗教禁忌到政治压制,从道德束缚到酷刑惩治,更不用说人类作为个体所经受的艰难困苦。不管如何,文学艺术总是强化人类的精神愿望和情感表达,没有什么比苦难更能让人铭心刻骨,更能震撼人心。苦难确实是客观化历史最坚定的事实基础,也是主体感受最强烈的情感记忆。回过头来看一看,20世纪最后的一段历史,不得不认为人类经受的苦难要少得多,人类面对的困境也似乎通过民主社会的谈判妥协得以解决。当然可以列举出当今时代依然存在的种种威胁和阴影,核扩散、环境破坏、发生在非洲大陆的战争和饥荒、跨国公司的资本输出与技术垄断、不平等竞争、人权、少数民族、移民问题、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但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我们不承认现今时代要比冷战时期和此前的历史更具有和平、民主和发展的特征的话,那也有失客观。苦难具有整体性和绝对性,前者是指它具有民族一国家的寓言性质,后者指它是生活中无法否认的极端而彻底的境遇。苦难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境遇,它确实是随着民族一国家的苦难历程而终结了。对苦难的历史性表达无疑可以唤起人们的真实的苦难记忆,也就是说当代文学依然可以制造本质性的历史苦难,但对现实苦难的表现则显得力不从心,根本原因就在于苦难不再是现实生活的本质方面。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当代现实已经失去了本质,人们企图在任何一个绝对意义上来规定当代现实的本质,都将陷入矛盾尴尬的境地。因此,“苦难”要么变成性格的扭曲,要么变成暴力的副产品,要么变成情欲的派生物。苦难原来具有的那种绝对本质一一历史的实在性变得暧昧不清。

在以上提到的那些小说中,“苦难”并非是绝对性的存在事实,苦难并不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苦难未必是历史给定的命运,未必是人无力与之抗争的被迫接受的宿命。这类小说确实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给底层民众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幸福还是安宁?带来了破裂还是悲剧?当然,这类小说没有直接提到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没有出现社会性的压制力量。例如,在熊正良的《谁在为我们祝福?》中,我们更明显地看到,这个家庭的悲剧根源似乎在于这些人的个性。徐梅与刘义离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徐梅偏执地寻找女儿,这也是她的偏执心理造成的,二女儿当广告模特儿是因为她的大眼睛和大胸脯,至于大女儿“做鸡”显然也不是生活所迫,至少她还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她选择了当“鸡”,这就是个人问题,也许是她自觉堕落。她身边似乎有一个坏男人逼她,但小说并未给予充分表现。好像那个叫李红卫的人还振振有词地教育徐梅:“把日子过好了不行?”似乎强盗也有强盗的逻辑,条条道路通罗马,目的都不过是把日子过好了。各人都有各人的活法,如此看来,这也不失为奔小康的一种途径。那么批判现实主义批判什么呢?它无法深入触及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一一相反,我们看到现今的社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能选择。大姐选择了当“鸡”,二姐利用大眼睛和大胸脯做广告。这在一部分人看来是悲剧性的选择,如在徐梅看来这是奇耻大辱,但金娣和银娣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充其量这些悲剧都是个人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正如小说一再表现的那样,连徐梅周围的人都认为她太过偏执了,她的前夫,她的儿子,她的邻居都认为她的执着有点变态。批判现实主义提到这些现象,但无法触及社会的根源。小说在叙述上的出色,则使这些苦难的和偏执的生活,更具有原材料的特征。这与数年前余华、苏童们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没有真实历史内涵的“历史”,给先锋们的叙述提供了原材料;现在,这些苦难兮兮的生活,主要根源于个人的性格和个人的生活选择,也给小说叙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就写作苦难而言,这并不能证明小说就特别有价值,实际上,当今的小说一旦触及苦难主题,其内在都隐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它们表现苦难的目的、方式、动机和结果,都很难达到统一。就此层面而言,苦难原则并不能贯彻到底。这使苦难的批判性变得暧昧。无可否认,这些书写苦难的青年作家乃是当代极少数的富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们试图反映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揭示底层人的疾苦。也就是说,他们试图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行使文学的批判性功能。但批判性是一种现代性的预设,同时也是一种总体性的思维方式,它有赖于叙述者在历史总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批判者的批判有历史总体性作为后盾,它们在建构民族一国家寓言,或是作为某个阶级的代言人的时候,具有强大而明确的社会理念作为目标。很显然,对于这个时代的批判者来说,这种历史总体化或社会理念都不可能存在,也不必要存在。不管是现代性的启蒙理想,或是革命性的诉求,他们都无法承载。文学写作群体已经与主流历史脱节,作为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更适合于表达怨恨,而不是批判性。

“怨恨”当然也是一种现代性情绪,但它与批判性有着显著的差别。后者是社会强势群体(或自以为是强势群体,例如掌握了真理也可以自以为是强势群体)表达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了明确的社会理念,带有强烈的变革现实的诉求;而前者则是社会弱势群体表达的一种情绪,它没有明确的社会理念,也没有总体性的变革诉求,它只是对自身的境遇不满而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包含的意义通常显得暧昧不清,因而它也被称之为牢骚。把怨恨称为一种现代性情绪,是因为这种情绪包含着民主与平等的诉求。传统社会人们逆来顺受,信奉天命观,按照既定的等级秩序生存,默认现存的一切价值与秩序。怨恨则开始表达自身超越现实的需求,有摆脱命运获得个人应有权利的朦胧向往。本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舍勒(m.scheler)在其《价值的颠覆》一书的重要论文《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中,从社会学、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精神气质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是“怨恨”。这显然与韦伯、松巴特等对资本主义精神实质的经典性的表述相去甚远。舍勒的观点并不难理解,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中进步向前的,并不是实干精神,不是资本主义中的英雄成分,不是‘具有王者气度的商人’和组织者,而是心中充满怨恨的小市民一一他们渴求最安稳的生活,渴求能够预测他们那充满惊惧的生活,他们构成了桑巴特所恰到好处地描绘的新的市民德行和价值体系。”也就是说,怨恨并不是什么狭隘敌对的情绪,它构成了人们对自身利益期待的愿望动机,它具有向外界寻求平等、合理和合法性的驱动力。

当然,舍勒有一整套论述“怨恨”的理论,这里无法就其该文写于1912年,后收入1955年出版的《价值的颠覆》。参见《价值的颠覆》,1955,Bern。参见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德文版,第15页。理论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展开讨论,本文仅在于表明,“怨恨”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负面情绪,在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伦理价值的建构过程中,怨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某些文学作品试图代表社会弱势群体表达这种情绪,这一方面说明当代社会多元化结构造成内在关系的失衡,另一方面也表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作家如此严肃认真地试图反映当代社会的症结问题一一我相信他们的真诚,他们也确实是少数几个真诚的作家。但苦难主题实际迷失了,什么是苦难的本质呢?文学在现时代如何去叙述苦难呢?当代作家处在矛盾状况:当文学成为一种弱势文化,文学写作者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时,他们试图批判当代社会现实。但他们的批判性写作的根基何在呢?如何理解文学叙述主体的这种位置和情绪的改变呢?过去,文学是主流意识形态生产的主导部分,它携带着强大的社会理念和向前的明确目标,它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它批判一切它认为不合理的现象,颂扬合乎理想的事物。批判性包含着改造世界的责任和勇气。在经典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中,批判性依附于历史客观化的总体性建构。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已经失去批判性的主体地位,这种批判性不具有被历史总体化和客观化的可能。也就是说,对苦难现象的揭示,并不能与特定的社会理念形成一致的思想力量,它只是局部的、侧面的、个别的。批判性更像是一种怨恨情绪的表达一一它并没有明确的违背既定秩序的社会理念,它仅仅是“不平则鸣”而已。文学关注弱势群体,它不再是悲天悯人的救世主的角色,也不是民族寓言的自觉讲述者,它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诚挚的自我倾诉。怨恨是无本质的批判,无目的的反抗,被动的不满,没有结果的颠覆。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怨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后革命的话语策略。这样阐释这类文学话语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功能,似乎有亵渎严肃文学之嫌。但我想,真实地揭示出时代的变异,必然使一种精神抱负的存在变得困窘。认识这一点是重要的。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苦难的揭示,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批判性思想理念。苦难主题,以及批判性冲动,在文学叙事的具体展开过程中,逐渐被文本的感性力量所取代,文学性的、美学的和艺术感性的力量替代了批判性反思。哲学的否定,为美学的肯定所取代,文本的狂欢喧哗使社会正义的诉求变得勉为其难。总而言之,这并不是说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批判性就变得不重要,而是应认识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四、艺术表现力:非历史化的后当代叙事

当苦难失去历史本质之后,苦难主题无法承载强有力的社会批判性,苦难主题在文本的展开中被分裂了,它不断地后退,让位于性的主题。这并不是说苦难就不能与性的主题相联系,而是说二者无法构成一个本质联系,也无法构成一个因果式的隐喻关系。把爱欲作为生活苦难的直接动因,这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从古典时代到现代,所有的小说都把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苦难使性爱的展开合理而刺激,性爱则使苦难的存在楚楚动人。福楼拜曾说过:所有的名著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通奸。还有呢?如果没有苦难以及其他类似崇高的主题的掩饰,通奸主题何以能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主旋律?那就只能落下诲淫诲盗的名声。在古典时代,或者现代的大部分时期,爱欲总是因为承受特殊的社会压力才使之具有精神的深度性。“爱欲”总是因为“非法”,才有正义的力量。最典型的大约是霍桑的《红字》,通奸总是以男女最纯粹的爱情为基础,它的非法性本身直接导向对不合法的压迫力量的控诉。由于道德禁忌,性具有非法的特征,但通奸是对不合理道德禁忌的挑战,性在这里反映了人性的品格,它是时代矛盾的死结。在这些作品里,所有的性活动,都是冲向人性深处的正义之举,又是撞击历史矛盾的悲壮行为。但在当代小说里,性与苦难的相连完全失去了道德非法性的历史本质,与其说它是苦难的根源,不如说它是苦难的道具,而苦难则变成它的布景。对苦难的认真书写,结果是对苦难的颠覆。书写苦难的动机让位于对当代消费社会主导趣味的叙述。也许,苦难依然有本质,但苦难的本质被悬置了。苦难在文学叙事中的含义被改写了,它变成另一类的表象。反本质主义写作是一种自觉的文学解构行为,它致力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权威性的历史本质。

同类推荐
  • 三品人生

    三品人生

    诗人陈贞在他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开始了自觉地对社会进行思考,并承担了对生活、对人民用诗的语言来结构一个主题,从而使他的诗从意象组合到哲学高度,进入审美地带。诗人陈贞在他的哲理短诗创作中,潜质地存在着一种挑战,一种光芒,一种孤独,读后给人一种亮的光泽,厚的纯朴,美的享受。诗人陈贞在爱情诗的创作和探索中,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思考的空间,提供了一条又向往,又走不近的线,他独树一帜地追求着这一根线。诗人陈贞真诚地、热烈地讴歌了当代人对真实爱情的大胆追求,忠贞之爱无疑是美好的,但她成为一种理念绳索的时候,却在捆绑人的灵魂。勇敢地背叛定型的理念,犹如从传统中解脱,获得灵与肉的自由,那虽短暂却是真实的灵魂之爱。
  • 2017中国年度作品·诗歌

    2017中国年度作品·诗歌

    本书由中国诗歌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6年诗歌创作的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趣谈修辞

    趣谈修辞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本丛书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汉文化而编写的读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逻辑、写作、修辞、文化等多个方面,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从火车站到博物馆:城市生存手记

    从火车站到博物馆:城市生存手记

    《从火车站到博物馆:城市生存手记》作为一本城市生存手记,从火车站写到了博物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我们的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就是坐着火车进城的。在他们的印象中,火车站含有颠沛流离的意味。对很多新生代援建者来说,父辈们也是坐着火车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觉得火车站是一个恰当的开始。而博物馆,收藏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也昭示着一个城市的未来。博物馆是一个适合在困窘或无聊时在里面思考或者发呆的地方。也许很多人没去过本市的博物馆,我们强烈建议你能去看看,相信不会没有收获。根据上述理由,我们把火车站和博物馆这两种建筑作为地标,镶嵌在本书的两边。
  • 一个人生活

    一个人生活

    本书是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年近古稀时的作品,在这期间他经历了父亲去世,孙子出生,好友离别,也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生活并非完全地独处,而是更加自由地与自己、朋友、世界交谈,朴实、热情、有趣、自在、优雅的一个人生活中有着无法言说的秘密。作者用细腻而充满禅意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容易被日常琐事所湮没、难以捕捉的心情波动,从细碎平凡的衣食住行等日常小事入手,写信、吃饭、听音乐会、诗歌创作,描写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体悟,坦诚豁达地谈论生与死、婚礼和葬礼。人生一言难尽,作者却什么都坦诚相告,成就了这本充满人生轻哲学的散文集。
热门推荐
  • 星转乾坤

    星转乾坤

    这是我的第一部小说请大家多多支持,当然如果如果有什么不足也请大家多多提建议
  •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财富故事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财富故事

    本书精选数十个关于财富的故事,它们蕴藏着许多哲理和智慧。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读者可以轻松领悟财富的真谛,学习获取财富的方法,把握好人生的财富。
  • 泡沫I

    泡沫I

    爱情究竟是什么,让人如此缠绵悱恻,却还恋恋不忘。一份无法愈合的伤痛,牵引着两个不愿远去的人,三颗为爱无法自拔的心。姜沫:“感情的介入总由不得你选择,它不会骗人,也无法隐藏的毫无痕迹。”周耀:“彼岸花路,三生石畔,忘川河边,奈何桥头。前世在那段路上,我究竟是欠下了你多少?要此世偿还”。夏莎莎:“终有一天我会变成你生命中美好的错觉,哪怕时间久一点。”
  • 双线战争

    双线战争

    假寐者,浑浑噩噩,偶惊醒,浮生若梦不眠人,恍恍惚惚,看前路,万丈深渊我拼命战斗,不为拯救世界只想看清自己……“别让罪孽伴我到终结……”……
  • 明日方舟之泰拉现实

    明日方舟之泰拉现实

    次元裂缝被打开了。明日方舟的干员都来到现实开始自己的现充生活!?富婆杰西卡是我的学妹,银老板是我父母的上司,阿米驴是我喜欢很久的同班女生!?这个世界过于疯狂。就这样,一个失智刀客塔在三次元与可爱的干员们的现充生活兼拯救世界的故事,开始了
  • 你就当我是他吧

    你就当我是他吧

    一个小和尚,误打误撞碰到了因大闹天宫不敌众仙佛而落逃的孙悟空,最后被一心想偷真经孙悟空绑去取经和到的绑架的小狐狸一起寻找伙伴去搜寻真经对抗所有人的故事
  • 镜月歌

    镜月歌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英雄辈出,太平道人张角在起义的同时发现了秦王八镜的线索,随后根据卦象布局追查。主人翁林炎在意外之下灵魂穿越到这个年代,和小伙伴们一路艰苦求生,竟然涉入其中,历尽艰险后最终揭开谜团却引出了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在追寻答案的路上,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凝成了一首动人心弦的壮丽诗歌。
  • 世界上最糟糕的婚恋

    世界上最糟糕的婚恋

    征服不了女人心的拿破仑,为情陨落的普希金,逃婚未成累此生的林肯,多少痴情多少恨的托尔斯泰,风流总统克林顿……本书无意于去翻他们的风流账,谱他们的艳情史,只是从这些或饱含辛酸或饱含遗憾的婚恋当中,让读者领略到他们的真实、凄美、感伤……
  • 徒思君兮伊人未归

    徒思君兮伊人未归

    燕西国君有女名曰蕙娥,亦称长胜公主,三尺青锋斩天下敌。云烟寺有高僧法名慧晚,俗名姜柏,阅遍天下经书却一生不曾打开那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又在何方?徒思君兮,君不在,等君归兮,君未还,若知今兮,不当初。
  • 三国群侠传之神魔乱舞

    三国群侠传之神魔乱舞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一个令人向往,英雄辈出的年代,大江东去且看三国群侠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