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44300000028

第28章 传香忏悔(2)

2.修行可以改变命运

【原文】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释讲】

大师首先讲“戒香”,谈五分法身的戒香。何谓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通常戒大概指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或十重四十八轻、六重二十八轻等等,而六祖说的则是“自性戒”,称“戒香”,即心中不执著非、恶等不好的东西。戒,本来就是要戒不好的,惠能便从这里谈。要戒什么才能不造恶?譬如不杀、不盗、不淫等,都是“不”,所以惠能说“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劫害”是依报的变化,成住坏空的情形)”,如此便称戒香。六祖并未从一般戒条名目上来谈,他不谈要吃素、不能喝酒、杀生等,而直接从自性中将这部分涤除。戒,是谈除恶的部分,此外还要行善。然而,自性戒不但要除恶也要除善,才能达不思善不思恶、绝对清净的境界。但在名相上,我们还是先讲除恶,这叫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第二个叫定香,“戒定慧”的定香,即看到善境或恶境自心不乱。文字相很容易懂,但真正境界一来,心是否即散乱?不管顺境或逆境,那时才是真正的考验。既如此,自己的心就要能接受这个历练。虽然坐在这里不动也是一种定,但重点是外在的境界一来,你能否不动?

【活学活用】

何谓外在境界?譬如在这儿坐一个钟头,脚痛、腰酸,这都属外在境界。人家骂我们,或你在不小心的情况下吃亏倒霉,能否心不乱?此即定境。所以有修养的人通常包容量较大,心不易散乱,这是指修养。但修养也会有个极限,到达某个程度还是会动;修行则无极限,任何境界,不管风怎么吹,他都不动,这是定。而这个“定”不同于一般的定义,它涉及真实的实相部分。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第三是慧香,心无挂碍,能任运自在。这可以自我训练,像你在考虑事情时,虽是按佛法的标准来,但是否有很多例外条件?假如有,那便是有碍。

是非分明者,比较有碍。譬如要救济他人,不过坏人例外,或认为救人是应该的,但只能救中国人,这就是例外,也即是“有碍”。一个标准定下来毫无例外,此即无碍,凡生命都得救,但心不能有额外的负担。饭吃到一半,蚂蚁爬上桌或苍蝇飞过来,你连忙赶走:“哎哟!飞旁边一点,不要爬过来,这样我不敢吃了!”这种心即是有碍,若是无碍,就算不小心把苍蝇吞下去也没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定义。

“常以智慧观照自性”,常用智慧来观照。例如我们很赞叹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总认为那是菩萨境界,我们凡夫做不到。这时,就必须以这智慧来观照——我为何做不到?当然,很难样样都做到,但只要有一件能做得到,便从那件下手。

譬如,称赞人家总可以吧!任何人都可以称赞他人,于己无损嘛!如果说:“哎哟!你是○○党的,我不称赞,□□党的,那更不用说。”这就有碍了。智慧观照,所有众生都一样称赞,无有例外。这个智慧便是要将自己不当的部分除掉,选择一个可以做的,然后加以贯彻。实践过程中做不到,就算再怎么气自己不行,也必须磨炼下去。你就修“称赞如来”法门,逢人便赞道:“哇!你好庄严喔!”即使他可能早上来不及梳洗,那不要紧,先称赞再说嘛。不要说:“等等,你哪一省人?那省的人我最讨厌!”不要这样。要完全用智慧整理观念和行为,即使只有那一部分,你也可以做得到。

有人不愿出名,默默行善,那就默默地做,不加限制。譬如,发愿晨起即至马路或巷口扫地,扫的时候就观想所有路经的人,你都度他。只要你扫过了,他走过去便算有缘,他已经跟阿弥陀佛结缘啦!你不能挑剔人家鞋子太脏或走路不好看,对于每个人皆应以平等心看待。

运用智慧一定可以找到某个下手处,并将其无限扩大,心量愈大者可做的就更多。即使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都可无限地发愿,不断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凡经此路口者,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好,通通度,毫无限制,无有例外,此即是智慧观照。我们内心有无瑕疵,是否能把那瑕疵除掉,就看这个地方。能,就是多行善事,智慧展现,不造诸恶了。

“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不但不造恶,即使行善也不执著。此与上述戒香同,除不造恶外,亦多所行善,善恶皆不执著。“敬上念下”之前是讲“智”,“敬上念下,矜恤孤贫”是讲悲,所以慧上面有悲喔!此处虽谈“慧香”,然尚有悲;能够悲悯众生,上敬下孝。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第四是谈解脱,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这唯有真正的修行人能做到,在红尘中打滚的人就很难了。假设一位在山中修行的人,碰到一个孤苦寒冻、好像迷路的人,他可能会弄东西给他吃,尽管是通缉犯,修行人也会安置他,待其神完气足,再教他如何下山。修行人不会分别好人坏人,不思善不思恶。但如果身在台北就难了,你有没有感觉到?要救一个人,还得先想想:“哎哟!会不会窝藏人犯啊?”善恶立刻区分。所以红尘中要破这一点,难!故云:“出家修道易,在家修道难。”原因在这里。

出家修道人,如果警察指控他窝藏人犯,他说:“窝藏就窝藏了。”即使被判了死刑,他也轻松如常:“本来就得了生脱死嘛!”他已经置生死于度外,不计较后果;而在红尘中,我们难以做到这点,虽然这样,但至少还可尽量做到“自心无所攀缘”。

“自心无所攀缘”是指什么?就是恒顺,即心不攀缘,顺众生、顺一切境界。如果你说:“我不攀缘,这个境界来,我不要,所以我不攀缘。”那种“不攀缘”其实也是一种攀缘,它叫“逆攀缘”,既然会有个“不要”,就一定也会有个你要的。换言之,当你说“我不要”时,相对的也会有个“你要”的情况,只是它尚未现前而已。故就解脱的立场言,唯有恒顺。这要自己去体会,它这里面显现出心境在环境当中所可能产生的现象,真正的解脱就是在此情况中仍无所攀缘,自在无碍。一般人不攀缘或许还能做到,但很难做到无碍,能够自在无碍又无所攀缘,那一定恒顺一切境界,这时候便即解脱。

接下来谈“五解脱知见香”。前一个“解脱香”告诉我们,解脱,即无所攀缘、心自在无碍,于是很多人便常误以为佛法太消极。经文说不攀缘、恒顺,所以什么都好嘛!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如俗语所说“人家拖,你就走”的状况,自己毫无主张、主见,变得消极颓唐。解脱知见就是补正上述情况。

“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既然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空寂”就是内守幽闲,既不向外攀缘,又内守幽闲,那就无异享清福了。譬如你看世间人成天忙碌,不知忙些什么,于是你让自己沉入那种境界,深感幸福,这就是“沉空守寂”。解脱知见在这里提醒我们,那是错误的,必须“广学多闻”才对。

这时你又感到奇怪了,学佛不是要一门深入吗?不是叫我们不要装太多垃圾吗?为何又要广学多闻?这里是要我们从自性当中去广学多闻。你既已明白如何解脱,那么运用解脱之法就必须“识自本心”,自性不显便无由解脱。

“达诸佛理”,简言之,就是对佛理要通达,能够通彻了悟的道理。通达不是叫我们崭露头角、是非分明,而是“和光接物”,锋芒内敛。

“无我无人”,没有人我,就无是非。前面提过“人我是须弥”,须弥山即贡高我慢山,人、我间的界线就叫须弥山。很多人把须弥山当成外相实际存在的山,其实你从外相上是找不到的,它在内心里,它既妙且高。娑婆世界即建立在须弥山上,一有须弥山,这个世界就不可思议。何以故?不可思议此世间众生,为何如此差劲。极乐世界并非安立在须弥山上,其中无人我之别,然而却同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极乐世界众生何故毫不分别,完全清净平等。所以“无人无我”,本身就已达到极乐世界。

“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一直到你解脱、觉悟,我们的自性、本性没有差别,它完全显露出来,此种情况谓之“解脱知见香”。“真性”、“自性”所指皆同。但名词既然有异,其实还有些微差别,但这里我们不必太深究了。

各位务必要记得,谈论佛法,尤其为人介绍因果律时,最后一定要强调:“修行可以改变命运。”不然,很多人最后将因果律当成了宿命论,此生之所以如此,乃因前生注定,而这辈子所为,下辈子也注定了。这是把因果律弄成宿命论了,果真如此,学佛还有何用?佛法所论之因果绝非宿命论或因果论,它叫“因果律”,这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修行即可改变。一般人的解释往往将它解偏了,就像谈“解脱”很容易落入那种消极、悲观的色彩,这时就要用“解脱知见”将它补正。

【智慧金言】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这个五分法身香,都是向内的,唯有自己的心鼻才闻得到,慧眼才能得见,所以六祖教我们不要向外寻觅。

3.“无相忏悔”之法

【原文】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释讲】

能大师接着谈“无相忏悔”之法,他教我们如何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罪业通通消灭,可得三业清净。他说:“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

【活学活用】

首先是忏悔愚迷、愚痴。我们以前、现在及下一念,念念皆被愚迷所污染;从前所造的愚痴等罪,现在要通通忏悔,不再被染。这里并未指明是哪一条愚痴罪,这是总忏,要把所有愚痴罪,一时忏尽。

第二是忏悔“慢心”,愚痴容易产生慢心,这个慢心很普遍,有些成就者有慢心,有些无成就者也有慢心——虽然其他方面不如人,也要在这方面赢人,一定要找出一个——那就是自我的作用。人与人之间,虽然知道“人比人气死人”,却又往往“输人不输阵”(闽南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自我的存在。有愚痴就会起慢心,所以第二句说,“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懦诳染。”懦,即懦慢;诳,则有夸张之意。慢心通常会夸张、张狂起来,不仅自己的部分会膨胀,连别人的缺点也会膨胀起来。从前所做恶业懦诳等罪,通通要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第三句是忏悔“嫉妒”。

【智慧金言】

愚痴、傲慢、嫉妒都要忏悔。这只是举例,你要把贪瞋痴代换进去亦可,这叫“无相忏悔”,无须特别执著,它是从理上来讲。

4.我们需要“忏悔”

【原文】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释讲】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这里谈什么是忏、什么是悔。当我们想起来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到惭愧的,便叫“忏”;“悔”是做了以后,自己觉得不当,反省以后,有意要改,以后永不再犯,是为“忏悔”。然而凡夫愚迷,往往只知以前种种不对,后面便不了了之了。知道以往之非,不敢再造,但事后却又控制不住。

【活学活用】

所以忏悔有两个部分,“已造恶业,今不造”,从今以后不再造,而且这个恶业的反面,你要多做、去补,如此才能圆满。譬如过去杀生,现在不但不杀生,还要放生;过去会偷盗,现在不仅不偷盗,甚且要布施;过去有诽谤,现在不但不诽谤,还要赞叹称赞。应如此将不当的行为止住,并且还要积极地行。所以忏悔是个真正积极的法门,它不仅把消极的、负面的堵住,积极面还要赶紧建立起来。

【智慧金言】

“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假如不悔的话:那就没办法了。

5.自度度人

【原文】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释讲】

忏悔完毕就要发愿,所以做功课时,我们有没肴将两者合并啊?先忏悔后发愿,或先发愿再忏悔都不要紧,你认为怎么做,理路比较通达,就如此去修。像这个法门可以自己整理,怎么忏悔、发愿都写了,自己要用心正听。

【活学活用】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通常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里都再加上自性或自心两个字,但一般都是四个统一加上“自性”。到底是本子错?还是现在流行错了?其实,自性、自心两者差不多,无分轩轾,不用计较。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大家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怎么度?怎么说?会不会是惠能要度啊?地藏菩萨说众生度尽,才要成佛,众生不度尽,他不成菩提,所以等地藏菩萨去度尽就好,我就不用度了?不是这样的意思啊!,而这里也有类似的情况——会不会是惠能要度呢?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度我们这些贪着心、愚痴心、瞋恨心、分别心、傲慢心……无量无边,通通要修正过来,叫作“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我们看每个佛都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为何他们都成佛去了,众生还尚未度尽呢?这是指自性的部分。这些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都是众生啊,一旦你将这些都度尽了,你就成佛了。

同类推荐
  • 人生谋略全书

    人生谋略全书

    当代社会如滚滚洪流,竞争激烈,追求卓越,渴望成功是每一个人寻求自我提升的最高境界。
  • 影响你一生的财富圣经

    影响你一生的财富圣经

    西欧教父通过六个晚上简述一些有关财富的故事,从财富的本义、财富的获取、财富的用途等方面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善待财富,从而教育人们在拥有财富前必须具备的财富品德。
  • 给你的生活减减肥

    给你的生活减减肥

    人生之所以会痛苦,完全是因为我们一味追求拥有,而不懂得适时放手。就像我们买了新房,便开始疯狂地购物。哪一天,这个房子被堆成一个凌乱而拥挤的杂货铺,我们才觉得有些压抑,于是想扔些东西出去,结果拿起这个时,觉得它或许有些纪念意义,要留下,提起那个时,想到以后就再也不会有它了,还是留下吧。最后,你没有扔下任何东西,而那些新的仍在不断涌进,直到这个房子再也没有你下脚的地方。
  • 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向卓越的道路不可能是坦途大道,崎岖和坎坷必须凭自己的能力走过去,没有捷径可循,必须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共分九章阐述学习习惯与方法,分别是:学习影响人一生的命运、把读书读报等当作一生的习惯、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遵循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海无涯、养成优良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 做人做事技巧

    做人做事技巧

    作者以创新视角把人生为人处世的各方面概括为12种技巧,包括怎样做一个诚实聪明的人,怎样与上级、同级、部属相处,怎样广结善缘,怎样打造意志力等。
热门推荐
  • 当志愿者送对象啦

    当志愿者送对象啦

    面冷心热女冰箱X全方面照顾暖学长国家有难,前线无法企及,后面必定坚守!想为国家出分力,谁承想,国家这么客气,还送了个对象!稳!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魔神

    快穿之魔神

    天地初开之时的魔神封印了自己的记忆轮回转世,天神在魔神身上下了随世咒,跟随魔神一起轮回。魔神在穿梭中喜欢上天神,却在无意中读取了其中一世的记忆,将天神的转世视为仇人,两人相爱相杀。后来魔神从天神的记忆中发现了天神对自己付出,决定放下前世,重新开始。两人一起穿越无数世界,开启了撒狗粮模式。冷情又绝情的女主开启追夫模式,痴情又柔情的男主开启奶狗模式,亲妈作者,女主强大不圣母。
  • 隔壁总裁馋哭了

    隔壁总裁馋哭了

    陌言月女扮男装本想做一个佛系一点的美男子,奈何……厨艺不错,被隔壁的看上了
  • 思念成城

    思念成城

    伊映雪恨不起也爱不起,所以选择了逃避,同时也抛下了自己的好友,独自开始新的生活。可他们却发现分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伊映雪离开后,她喜欢的人跟别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此时的她更是绝望……
  • 学生阳光心理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上)

    学生阳光心理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上)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 TFBOYS倾尽我的一切来爱你

    TFBOYS倾尽我的一切来爱你

    你是谁?TFBOYS?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你,只属于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捡个公主抱回家

    捡个公主抱回家

    “一个晚上,我初牵初拥初吻初夜全没了!”“哦。所以你现在感觉自己很幸运?”“我为什么要感到幸运啊?莫名其妙,我连你是谁都不知道!呜呜。”“这卡里有五百万。”“你……你当我缺钱吗?卑鄙无耻!你居然想拿钱收买我,我怎么这么可怜啊呜呜~”“你想要什么?”“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