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48700000041

第41章 弟弟的厄运(5)

那一天,我又和本村的伙伴去了潍县城。我报的是一中,自然要到一中看榜。进了一中本部的大门,大门里偏东是一个南北长几十米的狭长的广场,广场东边是一面几十米长的墙,榜就贴在那面长墙上。这一年一中共招收了8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高中班的榜不在这里,这里贴着的是初中生的录取名单。8个班,400来个名字,每行六七名长长地排了二三十米长,高高地贴在那里。一进校门,老远就看见那长长的白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了。

我来到的时候,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人。人们站在那榜的下面,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目光在那榜上扫描着。有的突然把目光收回,脸上绽放出得意的笑容;有的来回阅读着榜上的名字,表情越来越严肃,渐渐显出绝望的神色,但不甘心,又从头再慢慢看一遍,最后竟然不顾场合地哭将起来。

我从榜的开头看,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我数了数,是在第40名上。看到自己榜上有名,这才有闲心观看内容那么丰富生动的“考生看榜图”。

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大发展的一年,各县都成立了中学,但那是那年秋天的事,我考中学时好像(只是好像,很不确切)全昌潍地区就只有潍坊一、二、三中招生,所以特别难考。我印象中是16个人取1个,最近听葛伟堂老同学说,是23个人取1个。在小学毕业前,我小学的老师曾议论谁能考上中学,有的老师说到我的名字,另外的老师摇着头说:“他不行,光耍,考不上!”结果我们小学就考上了我自己,以后扩招,才又考上了俩。

开学

开学的情景也至今历历在目。记得那天我带着上学用的东西,来到校本部,把东西放下,然后到看榜的那个小广场集合。几百人被一位老师排成了长长的宽宽的一个横队,齐刷刷地面向东站在广场的西边。一位老师手拿册子点名,点到谁谁答一声“到”,然后出列到队前的空地上站着,点够了一个班的人数,就由一位老师(这老师是班主任)把这个班的人整队带到别处,然后再点下一班。依次点下去,直到把全部学生点完。点名的顺序就是班次的顺序,依次为一班、二班、三班……

我们鸦雀无声地站在那里,屏住呼吸等待点名。

“王明章!”

“——到!”

我竟然是停了一会儿才答那声“到”的。太没有思想准备了!谁会想到第一个就叫到我的名字?我至今也不知我是怎么走到众人前边的,只记得在几百双目光的攒射下,我很害羞,无端地觉得自己像个被捉住了的小偷在当街示众。

我们那一届是潍坊一中的初十二级,于是我就成了初十二级一班的一名学生。

初中轶事

从乡下一步登天似的来到城里上学,所进的又是这样一所规模宏大的老校,刚入学时曾下决心好好度过这难得的中学时光。开始上课后,在自己面前展现开的又是那样丰富多彩的知识的海洋,于是就认真地学起来。但不久自己那种“耍着玩着学”的积习又抬头了。好在初中课程简单一些,也还能学个说得过去的水平。学习是天天有的事,却又是平平淡淡的事,现在回忆那段生活,有关学习的事可写的并不多,倒是学习以外的事,还能记得不少。

马路学生

我上初中那段时间,电影院里正上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几部旧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天涯歌女》、《夜半歌声》,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周璇那妙不可言的歌声飘荡在大街小巷里。一天,我们正走在新华影剧院前的大街上,耳畔又飘来了《马路天使》里的歌声。一个同学说:

“马路天使?我看咱们就是马路天使。”

“不,咱是‘马路学生’!”另一个同学说。

“马路”就是大街,对!我们一天到晚走在马路上,不正是“马路学生”吗?

清晨,我们就整队从西门里宿舍跑过整条邓发街到东门里校本部做早操,做完操再跑过半条邓发街到“大十字口”西旁的校分部上早自习。早、午、晚三顿饭都要过大街到大十字口东旁的食堂就餐,课外活动要到校本部,下了晚自习再经过邓发街西段回宿舍就寝。每天每天,我们都要穿梭似的在那条邓发街上走七八个来回,把走在马路上的时间加起来,大约不少于两节课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生活,差不多有两成是在马路上度过的。

“马路学生”,自有走在马路上的乐趣。

每天几次经过新华影剧院门前,影院门楣上那大幅的电影海报画,及时告诉我们正在演什么电影,所以那几年虽然不是每片必看,却是每片都知。那些年电影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看电影,谈电影,欣赏电影海报,阅读《大众电影》,成了我们的精神大餐。

还有那些戏报,穷学生虽看不起戏,却从那上面知道了很多戏名、角名。

从“新华影剧院”那斗大的名家手笔,到各老字号那字迹不俗的招牌,还有每天更新的毛笔手书戏报,天天都向我进行着书法熏陶。

那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每天犒劳着我们的眼睛,至今我还记得那特大个儿的月饼,只知其名未觌其物的鱼翅、海参,地理课上学过的“金华火腿”等等,都在这里见到了实物。

从校本部到分院那段街上,路南有个文化馆,经常有书画展;路北有个小小的阅览室。只要不是整队路过,一般走到那里要进去看一眼。

还有大街上那各色人等,从衣衫褴褛的乞丐到衣冠楚楚的阔人,什么人也能看到。一个显然经过精心打扮仍脱不掉“庄户味”留一条长长的独辫的年轻女子,成了我们回到宿舍后的笑谈对象。

言而总之,马路不单是走路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课堂,我们每天流动着在这课堂里上课。

饥饿的夜晚

在那个年代,马路学生也是饥饿的。永远忘不了下了晚自习往宿舍走那半条街的情景。

当时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寄宿生,家境都很困难,有限的一点粮食大都“统购”了去做伟大事业去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家里吃野菜树叶子,省出一点粮让我们背到学校换饭票。那一点点粮票省了又省,大家都不舍得放开肚皮吃。进食量不足,再加上饭菜质量差,到了下晚自习时,早已饥肠辘辘了。

走出校门,门两旁有几家卖吃食之物的小门头,有火烧铺,有粥铺,还有一家煮地瓜铺。意志坚强者,忍着饥饿,扬长而去;意志不那么坚强又囊中充实一点的,天天晚上要吃上一点。

我意志不算不坚强,又加上囊中老是处于羞涩状态,很少吃,一出校门就放开大步赶快走,连往那发出香味的地方看一眼都不看。到了宿舍赶快钻被窝睡觉,睡着了就不知道饿了。可有一天晚上,特别饿,我照旧用“意志战胜法”放开大步向宿舍走去。走了几十步,意志的防线崩溃了,只好又返回来花五分钱买了个煮地瓜,一边走着一边吃,一会儿地瓜就全在肚里了。我偶尔买点吃,一般不买火烧,太贵,也不喝粥,那东西得坐在那里喝,又“心急喝不得热黏粥”,耽搁时间,我一般是买一个煮地瓜,便宜,还能边走边吃,吃、走两不误。那时邓发街西段路灯似有若无,黑影中在大街上吃东西,也不用考虑观瞻问题。

夜半哨声

在西门里“张宅”住了两年,其间有许多事还存留在记忆里,事虽意义不大,却很有趣,不妨择三二件写在这里。

当时学校雇了一位老者看门,兼司学生的晨起晚睡事宜。那时没有悬钟电铃,连手摇铃都没有,到了该起床或熄灯时,那老人就口吹一哨,前后院地转,“嘟——嘟——”声间隔着“起床了!起床了——”的吆喝声。那老人五六十岁,个儿不高,满脸胡子,对我们这些孩子很亲切,可能是姓李,我们很亲切地叫他“李大爷”。听到他的“哨令”,我们就赶快行动,不好意思烦他督促。

冬季昼短夜长,早晨六点钟起床时,还是满天星斗。那天,我们突然被李大爷的哨声和吆喝声惊醒,一个个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呵欠,赶忙穿衣裳。就在我们把衣裳穿好准备列队出操时,突然又听李大爷大声吆喝着向我们院跑来,“同学们!我吹差了哨了!再睡吧!对不起了,孩子们!再睡吧!接着睡吧……”于是我们嘟囔着重又脱掉衣裳睡下,瞬时又满屋鼾声。我却是迟迟没有入睡,我在想李大爷为什么吹差了哨子。以后我见到他,问那天是怎么回事,他说是把马蹄表的大针当成小针、小针当成大针了。他本来是给表定了时的,他一觉醒来,一看表已经过了起床时间,他以为是定时装置失灵了,就赶紧吹了哨子。吹完哨回去再看那表,原来才一点多钟……以后我读过一篇大概是契诃夫的小说,忘记小说名了,写一个扳道岔的老铁路工人,恍惚间把道岔扳错了,造成了重大事故。我印象中老把李大爷与契诃夫塑造的那个老工人重叠在一起。

有惊无险

前边说听到李大爷的哨音我们就起床,其实“起床”一词不确,我们没有“床”可“起”,应该说是“起铺”。我们住的那长条状的倒座大屋子里靠南墙是一溜地铺,我们就头顶南墙睡在这长长的通铺上。因为没有南门南窗,屋里阴暗潮湿。这一年秋天,阴雨连绵了很长日子,屋里更潮湿了。一天,我们回到宿舍,向铺上一看,南墙根堆积着一大摊泥皮,一片片大小不等的一面涂着白石灰的泥片堆了老厚的一摊,那位置正是我睡觉头枕着的地方。抬头一看,那白墙上出现了一片大大的不规则形的黑墙,像某一个国家的地图。

“好险啊!这要是夜间……”

“王,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后福”遥不可知,先避免眼前之祸吧!要是夜间趁我们睡熟的时候再落下一些来呢!于是,大家纷纷调过头来,头朝北脚朝南睡下——泥皮砸在脚上毕竟没有砸在头上那么严重。

这就是我刚上初中时的生活条件!

从天而降的绣花鞋

还有一次,我们回到宿舍一看,只见铺上散落着一大摊灰不溜秋的东西。我们捡起来拂掉灰尘一看,这才知道是一些身着旧时装束的青年男女的照片、几只尖尖的三寸金莲绣花鞋、一些旧式的信封,里面装着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好像还有手帕一类女子用品。向上一看,纸糊的天棚已经大面积脱落,那天棚纸像一块幕布一样斜挂在露出来的苇条龙骨上。这也是天阴潮湿作的孽,那发潮的天棚纸已经承受不住百年的重量了。

我们住的“张宅”留下了许多类似旧言情小说那样的故事,当时知道一些,现在大都忘却了。只记得张大人(张大人名张兆洞,潍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进士,官至广东总都)已死多年,小辈几房为一件事争执不下。家务事无人能断,相持日久之下,突然想起在哪个被遗忘了的角落里还住着大人的一个小妾,最后请那平日无人理睬的“小娘”发了话,事情这才了断。

不过,我们住的房子显然不是那个小妾的“角落”。我们的寝室是四五间相通的大房子,原有隔断墙隔成一个个套间,这些套间很可能原是小姐少妇们的“闺阁”、“绣房”。现在隔断墙打掉了,南北墙上还留着痕迹,在最靠里的一间天棚还在,那些从天而降物原先就在那上面。当年那些少艾在把相片、书信、绣花鞋暗藏在天棚上时,该有多少幽怨凄婉的故事也同时藏在了上面!她们如何能想到尘封的秘事多少年后会暴露在一群少男的面前!可惜当时年少的我们缺乏研究的兴趣,那个物落其铺的同学更是觉得晦气,褥单兜着那些秽物——其实是些很有价值的“文物”,一股脑儿抖到垃圾箱里去了。

听取鼾声一片

在郭宅街宿舍住时,还有件近乎恶作剧的事至今不忘。在那所古宅里,大概有七八个寝室,每室都有三两个打鼾太响的同学。到了初三年级,人们的神经变得脆弱起来,尤其是那些已有了神经衰弱征兆的同学不堪其扰,彻夜难眠。实在不行了,就去动一动那打鼾者,鼾声暂歇,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时间太短,还不等你入睡,就又鼾声大作了。就又起来,把打鼾者彻底弄醒,惹得打鼾人大怒,最后都有为此打起来的。

一天,几个舍长找到我,叫我想办法。打鼾是各人的生理现象,无法用思想工作解决,我有什么办法?有一个舍长提出一法:把打鼾人集中到一间寝室里。正好有一间稍小一点的寝室可以利用,我说可以进行动员,看行不行。没想到那些“雷公”竟然通情达理,工作做成了,他们集中到那间小屋里去了,从此各室天下太平。有趣的是,那小屋在去厕所的路边,我们夜间起来小便,走到那里,闻见里面比夏天的池塘还热闹,隔窗可“听取鼾声一片”了。

“你上厕所没看看那屋子还有没有上盖?”喜欢说趣话的同学说。

此举不但解决了睡觉问题,还为生活平添了一种笑料。

人人跳舞

我上初中时,正是可着劲儿学习苏联老大哥的时候,连一些生活方式,也大有“苏化”的倾向,譬如人人跳舞,就是这样。

中国孩子,原本都不知舞蹈为何物,突然间却人人成了舞者。课间操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午晚饭后,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跳舞,谁不跳,被视为“表现不积极”“落后”,甚至是“不守纪律”。有的同学实在不愿跳那舞,一到时候就钻进厕所里不出来,宁愿在那里面闻臭味。

同类推荐
  •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主要表现了晚唐文宗、武宗时期,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紫宰相裴度、李德裕、宋中锡,以及义士张议潮等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个人风采。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

    岁月如流,我们每个人都已学着自己长大。人生遭际的起起落落,悲悲喜喜的故事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追求的泪水以及选择的苦痛、生命的挣扎。正因为如此,生命的色彩才缤纷,内容才丰富。即使是落叶的季节,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因为你丰盈的生命足以抚慰你的心灵。
  •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中东铁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它还是一条革命志士前往苏俄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秘密交通线。这条“红色之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当年沿中东铁路往来于中国内地——莫斯科的中共早期领袖、革命先驱留下的红色足迹为题材创作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任弼时、李立三、罗章龙、邓颖超等往来中东铁路时遇到的危险与艰辛,并由众多红色后代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些红色故事当年秘而不宣,如今也鲜为人知。为挖掘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者历时七年进行采访,走过二十几个省市,寻访过百余人。
  • 胡适散文

    胡适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

    上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问题,并力图贯通曾被政治意识形态“阻隔”的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整体观”或者“20世纪文学”的构想是带革命性的,它使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掀开了新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发现,在获得了一种宏观学术视野的同时,或者在被输入了一个新思维框架的同时,我们并没有真正获得如何“贯通”和将整体观“具体化”的途径,整体观也还没有真正渗透进文学史的骨骼和血脉之中。因为我们需要追问:究竟在哪些重大问题上,现、当代文学原本就是贯通着的?对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这就形成了一个有待于不断发现的学术空间。
热门推荐
  • 时光星辰

    时光星辰

    异能少年拥有能读人心的超级能力,在一次银行劫案中,本要阻止劫案的少年却被误以为是劫匪而遭通缉,他不得已开始逃离,而这注定是一场不寻常的逃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女驯夫

    傻女驯夫

    苦逼的上官靖慧是三姐妹中最丑最傻的,却成为了未来太子妃。天公不作美一出生就克死母亲,让她几乎成为了过街老鼠。一场意外邂逅,不经意的作弄竟然吓死了太子。权势滔天的丞相府也因为她土崩瓦解,被迫进入青楼,却意外迎来了灿烂人生。几位太子爷的亲睐让她的人生变得格外的精彩,且看傻女上官靖慧上演一出驯夫记!
  • 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农村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农村的生态环境却成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证。
  • 总裁你好冷
  • 清平调之江湖风雪行

    清平调之江湖风雪行

    一件金甲带来的灭族之患,一个从仇恨中建立起来的乱世阴谋。江湖再度血雨腥风。在爱与复仇之间,看韩啸如何逆转。动荡的江湖,是否会有一个正真的太平。不忘初心,原汁原味的武侠。希望大家喜欢。“西风烈马,浊酒一杯,看江月清风,多少断肠言。江湖之大,佩剑一把,品人生豪迈,流尽英雄泪。”
  • 猫曦晨

    猫曦晨

    很久很久以前……………简介什么都都是花里胡俏,看就对了!
  • 快穿之我是万年单身狗

    快穿之我是万年单身狗

    不论是孤独配角还是深情女二哪怕是暗黑反派,都是一些万年单身狗。戚灵仙的任务就是让这些万年单身狗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可是怎么戚灵仙一穿越就桃花不断?连最爱女主的男主也突然说爱的是自己?系统:宿主的任务就是给你所操控的所有角色脱单。戚灵仙:脱单?!我在现实中都无法脱单,这么多年来都是单身狗,你还要我去帮人脱单?!系统:我的名字就叫做‘万年单身狗系统’。几个任务过后,戚灵仙:系统你确定我真的是万年单身狗吗,怎么什么深情的人都让我给遇上了?
  • 暗恋微微甜

    暗恋微微甜

    【明骚大尾巴狼男主VS敢说不敢上女主】15岁的萧潇情窦初开,对他一见钟情16岁的萧潇酒后装醉,偷亲了他一口26岁的萧潇如愿以偿,与他相伴一生萧潇写了三本日记,《暗恋日记》、《恋爱日记》和《婚后日记》,她觉得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大概是这三本日记记录的都是同一个男主角——顾思源“今天帮你解计时带,以后帮你解裤腰带!”——摘自萧潇《暗恋日记》“今天他问我可不可以跟他回家,我想说,只要是你,我都愿意!”——摘自萧潇《恋爱日记》“他给孩子起了小名,叫元宵,因为源&潇!”——摘自萧潇《婚后日记》十年欢喜,如愿以偿?
  • 烈焰神医,腹黑王爷滚出去

    烈焰神医,腹黑王爷滚出去

    她竟成了刚刚呱呱落地的婴儿,这小胳膊小腿的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啊!唉!既来之,则安之,慢慢熬吧。可没想到刚脱离苦海,又被迫陷入“狼窝”被人从家里劫去给什么堡主治病,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被胁迫之下只好无奈妥协,哼!都给我等着吧!女子报仇十年不晚,等姐掌握主权的时候,让你们一个个生不如死。"王爷您该不会有什么难言之隐吧?要不让妾身给您治治?妾身一界神医,只要出手,定能让王爷恢复。”瑶儿明眸一睇黑着脸将一干美貌女子给赶出门去的冷酷男子,她就是有心要气死眼前这个专横霸道,不信任她的男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之女友追回记

    tfboys之女友追回记

    她们是三个闺蜜,他们是三个兄弟。她(他)们找到了命中注定的人。她们几经波折才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