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58600000005

第5章 剑桥有桥(1)

康河从“叹息桥”下潺潺流过。

虽然在英国呆了那么长时间,但直到回国前,才抽空去看了一眼剑桥;去剑桥跟去牛津一样,与其说是去游览,不如说是一种朝圣。7月7日,也就是伦敦发生大爆炸的那天,我去了剑桥。当然,这纯属巧合。

剑桥和牛津在世界上的声望固然跟这两所大学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超一流的学术研究有关,但跟其他一些非学术性因素也不无关联。剑桥在中国的声望,很大程度上跟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密不可分。“康桥”为何?每次给学生讲《再别康桥》的时候,都要给学生解释一番。告诉他们,“康桥”就是“剑桥”。2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剑桥”(Cambridge)翻译成“康桥”真是别具匠心,是音译和意译的合璧。也有同学问我,“康桥”会不会就是指剑桥大学的某座桥;或者说,剑桥大学是不是有座桥名叫“康桥”。因为当时我没有去过剑桥,我只能按照书本知识去解释。当然,在剑桥大学城的马格达伦街(MagdaleneStreet),确实有座叫“康桥”

(CamBridge)的桥;但我相信,徐志摩所说的康桥,肯定不是指这座具体的桥梁,而主要是指剑桥大学本身。

剑桥的确有桥。从外表上看,剑桥跟牛津有很多的不同,其不同之处,恐怕是在于剑桥有一条美丽的河“剑河”(RiverCam),也就是令徐志摩流连忘返、魂牵梦绕、“甘心做一条水草”于其中的“康河”。当然,因为徐志摩的缘故,中国的读者更愿意称“剑河”为“康河”。

康河(曾叫Cham,Rhee,Grant,Granta),从大学城剑桥的西侧潺潺流过,流过女王、三一、国王、圣克莱尔和圣约翰等学院,像一根绿色的丝带,将这几所学院串联起来。学院给剑桥小城带来了无上尊严,康河给学院注入了不尽的灵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康河并不宏大汹涌,然而因为有了这些学院依河而建,美丽的水又因此多了几许神秘色彩。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些沿河而建的学院,似乎更受游客们的青睐。

康河上的学院往往分为两个部分:河的东岸一般是学院本部,古老的建筑令人肃然起敬;河的西岸是学院的“后庭”(Backs),宽阔的草坪和花园让人精神得以放松。学院本部是人文,学院的后庭是自然;人文因为自然的映衬而更显出其智慧,自然因为人文的关怀而更显厚重。在人文和自然之间,便是康河这条美丽的水。我爱康河,大概也是因为,人文和自然在这里相会,纯真与智慧在这里融合。不同的学院其后庭的景色各显其独特的风采:或以花园华美而自豪,或以草坪茵茵而骄傲。但圣约翰学院的后庭是我的最爱,她宽阔,舒展,像是要给人文留下无比宽广的思想空间。要是没有了这些后庭,相对拥挤的学院本部多少会像逼仄的修道院了。

有河必有桥。康河若是没有桥,似乎就像美丽的躯体没有了灵魂。我说过,康河并不宏大,从学院流过的康河其最宽处大概不会超过50米吧。河不大,桥自然不会宏伟;但那些桥虽看上去并不那么起眼,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传说。不管什么东西,一旦古老了,故事也就多了。像是要竞争似的,沿河而建的学院都有自家的桥。自北向南,MagdaleneBridge(马达琳桥,1823)、StJohn"sCollegeBridgeofSighs(圣·约翰学院叹息桥,1831)、StJohn"sCollegeOldBridge(圣·约翰学院老桥,1709)、TrinityCollegeBridge(三一学院桥,1764)、GarretHostelBridge(1960)、ClareCollegeBridge(克莱尔学院桥,1640)、King"sCollegeBridge(国王学院桥,1819)、Queens"CollegeMathematicalBridge(1749)、SilverStreetBridge(1958)。依我看,剑桥大学不应该叫Cambridge,应该用一个复数的名词给它命名才对,应该叫它:Cambridges。剑河上的这些桥真可谓各有姿势,各有特点,它们当中没有一座是雷同的:有石桥,有木桥,有廊桥,有拱桥。最有名的恐怕是女王学院的数学桥和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

桥跟数学有什么关系?桥跟叹息又能有什么牵连?不过,仅从字面上看,它们确乎相映成趣:一“理性”,一“感性”;一“科学”,一“人文”;一“冷静”,一“热情”;“文”、“质”相映,文质彬彬,显示出剑桥的深度和丰富。

最有兴味的莫过于叹息桥(Bridgeofsighs)。关于叹息桥的故事很多。传说叹息桥起初也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它将学院的前后庭连接起来。

可是,因为有学生从桥上跳到康河里游出去,逃学,于是,学院把桥封闭起来,成了今天的廊桥。还有一个传说更有意思:据说,当初一些学生考试不及格,很绝望,于是就从桥上跳下自尽。此外,世间的一切一旦跟爱情联系在一起,就变得色彩斑斓起来,叹息桥也是如此:据说它被改成廊桥,是因为一些男女青年失恋之后,难以排解,而从桥上投水自尽。当然,不管是因为什么缘故,今天我们是没法从桥上跳下去了,但关于叹息桥扑朔迷离的传说总让我们浮想联翩。

古堡,字面上讲,是古老的“城堡”;“城堡”,字面上讲,是“堡垒式的小城”。我以为,用“古堡”来形容牛津这所历经沧桑的、已经900多岁的大学,是十分恰当的。这所创办于1096年的大学,比剑桥还要年长113岁,比哈佛年长467岁,成为整个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自中世纪有大学传统以来,它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说牛津像一座古堡首先是从建筑学的意义上讲的。整个牛津城虽然也逃避不了现代化的波及,城的周边地区出现了不少现代建筑;但总体上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依然是整个大学城的主色调。所以,走在牛津城就好像是走进了一个古代的城堡。我的一个到过牛津的朋友不无调侃地说:“一不小心,我走进古代。”鳞次栉比的哥特式建筑,大大小小的教堂,幽深古雅的庭院,似乎让你一下子离开了21世纪。你怎么也想不通,这些古朽得快掉牙的地方,竟能够“制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学术的古堡——牛津印象

最先进的理论,竟能孕育出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和思想家。那些狭窄的楼梯更是令人浮想联翩,让你觉得,它们不是通向楼上的某个房子,而是直接通向八百年前、一千年前,通向中世纪,通向一种古老的传统。

牛津是一座建筑的古堡,更是一座学术的古堡。近千年间积淀下来的传统,传统所铸就的学术风范,风范所养成的特立独行,让任何一个后来者都难以逾越或模仿。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可以跟它比校园的大小,比招生人数的多少,比科研发表的数量,但千年间形成的治学风气和学术规范,千年间所“酿造”出来的牛津氛围,你是难以学到的。世界上把牛津(包括剑桥)当榜样的大学很多,但我觉得这是可笑的,因为它们连以牛津为榜样的资格都没有。牛津(连同剑桥)几乎成了一种标志,一个符号,一则神话。世界各地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人到牛津“参观”、“学习”。不客气地说,“参观”可以,拍照也行,但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去“学习”牛津的。它太高深了,它的传统太悠久了,它的学术精神太难领会了。老年人的思想,年轻人总是吃不透的;老牛津的神髓,又岂是“后生”们所能“看了”?

如今的大学,尤其是中国的大学,正经历着一个中外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跃进”,扩展校园,招兵买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这一切都要以“钱”作为保障,什么专业来钱多就办什么专业。牛津人可不是这样。

钱固然重要,但对牛津人来说,钱不是首要的。前些年世界各地的MBA十分火爆,一些牛津人也想在这一点上不逊于别的学校,提议办MBA;虽然最终是办成了,但这过程据说是艰辛的,因为很多教授竭力反对,原因很简单,因为MBA这东西没有多大学问,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不属于真正的学术。的确,在很多情况下,学术是不实用的,学术是不挣钱的;商人们永远也读不懂经院哲学家们的心思。

站在牛津城的最高处俯瞰脚下这片学术的沃土,不免心潮起伏。整个牛津市不过是个不到12万人的小城。牛津大学的学生并不多,不足两万人(就生数而言,中国有太多的大学可以和牛津叫板),但城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跟这所大学有关。走在牛津的街头,你所遇见的每10个人当中,其中1个会是牛津大学的教师,3个会是牛津大学的学生,2个会是牛津城的市民,4个会是前来“参观考察”的外地人。很多人下了火车会问,牛津大学在哪里。应该说,下了火车就是牛津大学;在牛津城,牛津大学是无处不在的,就是市民开的一间小咖啡吧,也可算是牛津大学的一个细胞。

站在牛津城的高处看牛津,只见它被低矮的丘陵环抱着。近1000年来的建筑向远处延伸,但它并不肯向更远处扩张,因为牛津人不希望在所有的土地上都盖上房子,而窒息了自然。在那些古老的房子里,以前点的是蜡烛和油灯,如今当然都用上了电能。虽然用上了现代化的设施,但古老的一切风尚仍然要保存;虽然《哈利波特》曾在牛津大学拍摄,但牛津人并不去追时尚。800年的建筑并没有被当作文物给封存起来,如今还是学生的课室、卧室。学位授予的仪式,还要做得像500年前、800年前一样一丝不苟。这就是牛津,一些学院的木头大门都古老得快掉下来的牛津。酒,可以是新的,但那瓶子永远是旧的;学术可以是前沿的,但精神永远是古老的。

“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在英文中,ox是“牛”的意思;ford是“渡口”

的意思;合起来看,Oxford就是“牛过河的地方”。原来,泰晤士河与查韦尔河在此交汇,故有此名。如今,想去牛津读书的人自然很多。能不能去,就得看你“牛”不“牛”;不“牛”哪能过那“河”呢?

从圣母大教堂看牛津马达莲学院。

2月22日,沃里克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的RedChan博士约我一起去牛津大学的沃尔夫森学院(WolfsonCollege)听讲座,我欣然同意:一是很想接触一下牛津学术,二是想去牛津大学城看看。任何一个中国学者,凡是到了英国的,都会想到牛津和剑桥去沐一沐这两座学术圣殿的“灵光”。

同去的还有一个从香港来的硕士生。从沃里克大学到牛津实际上是要跨越三个郡,我们从大学所在西米德兰兹郡,到沃里克郡(沃里克大学其实并不在沃里克郡),再从沃里克郡的皇家莱明顿温泉(LemingtonSpa)坐火车进入牛津郡。于是,我们从学校坐汽车出发,到莱明顿,并从那里买了票去牛津。约5点钟时到牛津火车站,再打的约10分钟到沃尔夫森学院。

——一次学术的风雪之旅

牛津实际上就是一座城,所谓牛津大学,就是它有许多学院散布在这座城。我们约于5点半到沃尔夫森学院;由于离讲座开始还有一段时间,Red带我们到学院的“后院”去溜达。哇!学院的后面是很大的一处池塘,池塘跟远处的乡村相连,放眼望去,没有任何建筑,学院跟远处的自然融为一体。

要是在夏天或春天在这里读书散步,那该多好。当时正是黄昏时分,这一天正好是中国的农历十四,一轮明月正挂在池塘上空;于是,我思乡的琴弦在这瞬间被触动。我幽默地问Red:这是英国月亮,还是中国月亮呀?

讲座6点钟开始,由本学院的RobertYoung教授主讲。

主讲的题目是“WalterBenjaminattheBorder”(《作为边缘人的本杰明》)。讲座由沃尔夫森学院的院长主持。院长大人打着黑领带,穿着一件宽松飘逸的长衫,很有学院气派;这一袭打扮,近千年来,在牛津几乎都没有改变过。在简短介绍后,讲座开始。今天的内容其实带有更多的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的成分,主要讲移民问题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听众都是对该话题有兴趣而自愿来听的,很多甚至是像我们这样从远处赶来的。

牛津的讲座绝对是一种学院作风,非常“一本正经”;讲座人虽然也采用了PPT课件,但基本上是照着写好的稿子一念到底,不讲什么生动性;这种如此“照本宣科”,没有插叙,没有议论的讲座,只有对纯学术有兴趣的人才能听下去。

我忽然想起,徐志摩刚从英国回来那阵子,曾经在北大用英文开过一次讲座“ArtandLife”(《艺术与人生》);他当时也是用英国式讲座的形式,照着稿子念,让许多中国学生很不习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英国式的讲座,徐志摩当时又是多么地欧化。沃尔夫森学院的这次讲座自身时间并不长,前后一个多小时,最后留下约半小时时间给大家提问。提问非常踊跃,诘难十分尖锐,辩论异常激烈。公开形式的辩论结束后,接下来便是主讲人与听众个别交流。所以,整个晚上的学术活动,实际上有两小时三十分钟左右。

晚上的讲座使我加深了对英国大学讲座的认识。牛津的学术讲座在英国大学中是颇具代表性的。这种讲座最大的特点就是纯学术性。它并不作大张旗鼓的宣传,把一切非学术的成分祛除得干干净净。它不讲究所谓的生动,所谓的趣味;它不追求所谓的上座率,它只吸引真正对学术感兴趣的同人。像今晚这次讲座,整个讲堂可以坐300人,但实际上来的听众只有100多人。他们都是根据学院网站上提前几个月所发布的学术信息,或是从牛津本城的各学院来的,或是从伦敦、伯明翰长途跋涉赶来的,或是从其他郡乘汽车、火车赶来的,比如我们几个。在路上走三四个钟头,为的就是听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而在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学里,请个什么人来做讲座,要把学生“组织”好了去听,要不然,场面上会“不好看”;被“组织”去的学生,却有的看书,有的议论,有的打瞌睡。

从沃尔夫森的讲座堂出来,已快九点钟。傍晚时分的一轮明月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雪。这就是英国冬天的天气。我们打电话从出租公司要了辆出租车,匆忙地去赶回程的火车。我们进牛津城时,它沉浸在暮霭当中;我们走时,它却是被一层洁白笼盖着。离开牛津,火车行驶在风雪中;途径莱明顿,我们到一家印度餐馆喝了杯啤酒,吃了几道糊装的印度菜(那玩意儿实在不敢恭维),再乘出租车往回赶。从沃里克大学送我回考文垂郊外住处的出租车司机居然在雪中迷了路,我跟他大吵了一顿,弄得我很不悦;等我踏着积雪开了家门时,已是午夜光景。这大半天的学术之旅,在我的门前结束了。

同类推荐
  • 当代文坛点将录(三)

    当代文坛点将录(三)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村野的温度

    村野的温度

    《村野的温度》选取了作家李新立的三十余篇散文。李新立作为打工者,以“打工谋生,业余记录窘迫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笔下流泻出的文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以及爱与愁绪。他从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回溯到八十、九十年代,在徐缓流淌的文字中刻画了六盘山下甘肃村庄的往昔岁月。从中既可倾听个人心灵的私语,又可与时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风情相遇,如《地理志》通过对重要标志地的描述勾勒出甘肃小村的地理面貌,《旧吃食》、《岁月的谣语》则聚焦物质匮乏的生活里吃的乐趣,《万物在故事中不老》娓娓道来陕甘大地上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故乡的山水、草木鸟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等都被容纳进他所构建的回忆的乡土里,融化在他优美而质朴的文字中。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呐喊——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呐喊——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湘行散记及其他

    湘行散记及其他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收录沈从文散文经典《湘行散记》、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的通信《湘行书简》以及沈从文散文中关于家乡描写的部分文章。《湘行散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章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沈从文对故乡人民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湘行书简》是《湘行散记》的母本,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而成。
  • 红楼管窥:张锦池论红楼梦

    红楼管窥:张锦池论红楼梦

    本书内容包括:《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与戴不凡同志商榷;论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论林黛玉的性格及其爱情悲剧;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论元春的加封及其人生悲剧等。
热门推荐
  • 化武神诀

    化武神诀

    世人总说潜力为天,熟不知天道之下皆为无用,唯有跳出天道方可无视天赋。我是何人?众人敬我如神明,我却只想武动乾坤!
  • 御史馋猫都察院

    御史馋猫都察院

    他叫聂小蛮,是金陵的巡城御史,七行俱下、颖悟绝伦。而他叫苏景墨,身穿飞鱼服,手提绣春刀,目达耳通、飒爽英姿,大明锦衣卫的便是。聂小蛮进了门来,一边转身轻轻地把门关上,一边把手按在景墨的肩上。小蛮低声问道:“你的头痛好些吗?”接着瞧见了景墨手中的十字短剑,又诧异道:“怎么回事?你拿了这玩意儿要刺谁?”景墨呆住了,一时答不出话来,只是向聂小蛮呆呆地看着。小蛮的面色也变得不安起来,他的惊讶的目光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景墨。景墨吓了一大跳,担心对方是不是已经瞧出自己的破绽来了?但他仍强自镇定,索性再大咳一声,然后大着胆子问道。“刚才嘴里被灌了几口风,血虚寒凝,筋脉挛缩,所以咳起嗽来,自然声音就有些儿哑。喂,你此刻住在哪里?”那人惊呀道:“什么!你竟然忘了?昨天我不是和你才说好的?”
  • 邪王狂妻:无良痞妃太嚣张

    邪王狂妻:无良痞妃太嚣张

    【女强爽文】穿越前她正在未来世界开心打怪兽,为了拯救苍生穿越异世却成了人人鄙夷嘲弄的废物,睁眸瞬间九霄大陆风起云涌,全程开挂先收拾恶母毒姐,再打的学院师尊满地找牙,顺便将前身花痴来的渣男淘汰,爱上我了?哼哼,残次品本小姐没兴趣!什么?驭兽?那就找最厉害的那只!什么?要幻化空间?存储了几吨火力的移动空间如何?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只手遮天谁与我同看天下!?
  • 灵魂传说

    灵魂传说

    找开尘封绝密卷宗,导入现代探案手法,解构经典灵异事件,还原真实第一现场。经典谜案追踪科学视角推理,古堡灵异事件频发,究竟谁在捣鬼?证据薄弱,科学手法受如何探究灵魂存在!还原真实事件,案发场繁重现。拨开重重疑云!一本揭秘现代刑侦手法,讲解科学破解神秘事件的秘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世武神

    绝世武神

    老爹世界最强?父母居然健在?而且有钱有势?要资源?买啊。装备?买啊。功法?哦,这个不用买家里有!不不不,这不主角啊。因为这是大养成日记啊!
  • 废材小姐太糟心

    废材小姐太糟心

    她,二十一世纪的王牌杀手,却在婚礼前一天,惨遭背叛,穿越到异世大陆。他,异世大陆的腹黑王爷,冰冷残酷,令人闻风丧胆,却惟独对她掏心掏肺。原来,她竟原本就是这里的人?原来,他也不仅仅只是个王爷?找神器,斗天道,救爹娘!坐看她一手遮天,翻云覆雨,斜睨天下!
  • 枫寻

    枫寻

    如果当初他不放手,她会不会便是,一生无忧?如果她没有死,他会不会便是,自在舒心?即使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复活她,他亦不放弃。就算手染鲜血,就算九死一生,但为了她,又何妨?
  • 医杀三国

    医杀三国

    一个对三国只有些许了解的外科医生阴差阳错回到了汉末,成为了医圣张仲景的儿子。他想要医治这乱世,但最后发现要医必先杀!
  • 萱霖逆狂

    萱霖逆狂

    特工重生,,废柴逆袭..再次睁眼,,挑起风云.携手同生共死的伙伴,永不言弃.闯荡世界,,百折不挠..我亦杀神?圣母??只为守护心中所护,,犯我逆鳞,我必加倍返还..与其携手,闯荡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