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58500000016

第16章 点墨书语(4)

所谓“气”,显在的是笔墨间的书卷之气。

他谈往,那是在中学生时代的上海四马路,买过一些扫叶山房的线装书。他后来由书及人道:“我不知道这家书店的老板是何许人,但是觉得是个有心人。他也想牟利,但也想做一点于人有益的事……扫叶山房出的书不少,嘉惠士林,功不可泯。”

他忆旧,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昆明翠湖,距离西南联大借租的学生宿舍不远,湖畔有个外形类似道观的公共图书馆,“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那里“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直到半个世纪后,汪先生想起昆明,写起翠湖来,首先念叨的就是这个“妙人”。他“大概早已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他怀师,为文坛对他当年的文学导师沈从文作品的苛责而不平,建议他们去读《菜园》、读《新与旧》:“沈先生所写的共产党员是有文化素养的,有书卷气的,也许这不太‘典型’,但这也是共产党员的一种,共产党员的一面,这不好么?”当年沈先生“发表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要冒一点风险么?”(《一个爱国的作家》)

因此,重读汪曾祺,最好还要读出他那一点点“士气”来。这“士气”既不是文士梅妻鹤子的清高之气,更不是斗士壮怀激烈的凌厉之气,而是一种被时代摔打以后的不平之气,虽说仍然是文文的,温温的。

十六年前的元月底,汪先生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说这话,他是为了借助自己的经历遭遇,阐发人生“随遇而安”的大无奈。

还有“文革”中那段人常腹诽的特殊遭遇,他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虽说从来语焉不详,但看来也是有其难与人言的心头隐痛的:“我搞了一些时期的‘样板戏’……在‘控制使用’的压力下搞创作,那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体制内周旋的无奈,让痛定思痛的他,最后说出的话再难保持向来的平淡了:“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

这是谠论,也是诤言。我读汪曾祺,见他文章中多用逗号和句号,少见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心中曾经不免有些疑惑。此番重读,得知他自己说过,生性是一个不具有“抗争性格的人”。因此之故,在如此“金口”中难得说出的谏诤之语,就不仅仅是在发泄他个体人生的大悲愤了。难怪对于相熟的人,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披露心迹道:“我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是性情中人,”“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感情来写的,”“我对现实生活是有很深沉的痛感的,我对现实很关注”……哦,原来如此!

汪先生的作品最善于布局文字。但在章法技巧之外,更不能轻易放过的,是他寄托文思的方式。

曲终奏雅,他的文思常常凝聚在文章结尾处的最后几笔中,或文乎文乎,或浅白如话,但都雅而不伤,自有其想要揭示的主旨,或者寄托的深意。文无定法,可是汪先生写作上的这一“道”,似乎已成为他不期然而然的“风格”。读者不可仓促掩卷,把它轻轻地放过了。

且读《自得其乐》结尾——

我很欣赏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不知道为什么,汉宣帝竟因此把他腰斩了,我一直想不透。这样的话,也不许说么?

我觉得,汪先生的文笔,乡土味易仿,书卷气难学,而要锤炼得这一丁点士气,则难上难矣。因为那是起落颠倒的时政,与其出处遭际和内在性情气质的合成品,难以实验,更无法复制。一个文学家的成长和长成,常常是如此得难能,如此得惟一。

乡土味、人情味与书卷气的和谐统一,成就了汪先生小说和散文的可读性,也成就了他的文学生命力,让他的作品既有应时发表的文学市值,又有了历时传世的人文价值。

因此,重读以后的复读,绝不仅仅在这个纪念他去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截止到是年,仅网络信息涉及到汪先生的就多达十四万余条……可见他的文学生命在网络天地间获得了再生,并活跃在读者、评论者的心田里)。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版的《汪曾祺传》封面上,选印的是汪曾祺的语录,可谓得其人其书之精神。笔下有人,有别人,有自己,更有关乎现世众人心的褒贬——这让汪曾祺的作品距离“文学”很近。

我们不必再让作品“超脱感”导致了读者的“失落感”之类似是而非的观点再占据汪曾祺的作家论了——至少多年来“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已让它们难以自立。

淡淡的忧伤,因人生的无奈而嘲谑,再加上源自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的欢快,以及不刻意从悲剧方面来寻求创作的所谓“突破”,构成了汪曾祺别具个性色彩的“文学”。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汪曾祺自选集》的序言中如是说。

一个“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一个爱看倪云林“平远小景”的人,一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为眼前景感动,被胸中意激荡,提笔为故乡和他乡纪实,写出长存于心的乡土风物,造型尘世间的寻常儿女……要是借用汪曾祺句式来诘问:“也许这不太‘典型’,但它也是文学的一格,文学的一式,这不好么?”

汪曾祺的“文学”,将不因与时俱进而稍减其作品的光华。我以此语为汪先生去世十周年祭。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4、《陆文夫文集》与《苏州杂志》

一 话说《陆文夫文集》

“文夫合当姑苏住,小巷遍写人风流。”当我听到一百八十万字的《陆文夫文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二〇〇六年)问世的消息时,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十四个字的“断章”来。

其实,苏州虽然是我的家乡所在地区,去去来来很多,但我与文夫先生终是缘悭一面,无论是他主持《苏州杂志》在那青石弄的院子里办公,还是后来病休于城南带城桥一幢小楼里养病时。从未去拜谒过的原因,在前者是觉得不可为一己的私愿而去分割他的时间,于后者是为了他应当在静养中获得全面康复心体神……如今这些当年的“多虑”,自然都积累成为我情感天地中的遗憾了!

不过幸有作品在,它们原是常青的作家生命之树的繁枝和茂叶。

记得有人回忆说,文夫先生曾经戏言:“小说小说,无非是在小处说说。”我很欣赏这举重若轻的文艺家言,因此,也时常在南京大学给学生们说说这一通俗的文学理念,要求他们善于见微知着,充分领略由微节、细节和小节所构建起来的作品之“微妙”。

举凡文艺,“惟微始妙”。尽管前人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成言,可是善读者还是能够从作品微节、细节和小节的逐次展开和铺叙之中,把握到作家通过书写所要表达于世的人生智慧的。“文学即人学”,读者、作品人物和作家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完成文学这部“大书”。

我对文夫先生建立起所谓的“印象”,就是从读他作品开始的。之所以读他的作品,完全是基于我当时人在北京而对家乡所保有的那份怀恋,而“陆苏州”正是当代姑苏人文最重要的理解者、同情者和传播者。他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脑、自己的笔,让传统的姑苏人文与时代的新文学形式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因此,当我读到《陆文夫文集》封底所印的这段话时,不禁被深深地打动:

我觉得创作的总体应该像建造苏州园林,今天挖一个池塘,明天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厅堂,后天造点儿小桥、小亭,再后天垒起一座假山,中有奇峰突起……若干年后形成了一座园林,亭台楼阁,花木竹石,小桥流水,丰富多彩而又统一,把一个无限的大千世界,纳入一个有限的园林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作品,应当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陆文夫文集》是有着“陆苏州”美誉的作家锺情姑苏文化的见证,不过这见证的终极关怀,乃在于关注苏州普通百姓的生命状态。尽管他在一九八五年早春就曾在《微弱的光》中理性地表达过:“从某种角度看,作家并不是一种美好的职业……”

半个世纪前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不说了,二十多年前的文坛影坛双栖佳作《美食家》不说了,甚至一九八八年起专为苏州父老编辑的《苏州杂志》也不必说了,这里单说他此生惟一的长篇小说《人之窝》吧。如今,它就被编定在第一卷,开卷即是。

我是在一九九六年冬,也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本书初版一年多第三次重印时读了的。那时,它还没有获“茅盾文学奖”的任何迹象。然而我还是喜欢它的开篇,喜欢它的布局,喜欢它的立意,喜欢它不失典型的场景、人物和语言……

《陆文夫文集》由江南知名书装家周晨先生设计,大三十二开本,洒金屑的米黄色书衣上,饰有满含笑意的架着眼镜的作家晚年头影,还有他的签名手迹。我很欣赏这书衣的淡雅,它贴近了这位从来不在文坛呼风唤雨、弄潮作浪的作家本色。因为生前的“陆苏州”从来只是用力把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写好,最多张扬一下自己的签名,犹如他在僻馆小酌以后的放谈那样。很欣赏古吴轩出版社为本书写的这段“出版说明”,言虽简却具有非凡的感动力:

“世界这么大,只写苏州”的陆文夫堪称“市井小说”代表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他并非苏州人,却在苏州生活了整整六十年,成为名副其实的“陆苏州”。“陆苏州”佳作首次结集五卷,落户于同样沐浴苏州文化的古吴轩出版社,显然也是源自苏州的缘……“陆苏州”的眼里,苏州是最美的,写苏州的书也应该是最美的和最受读者喜爱的。

古吴轩出版社除了《陆文夫文集》外,还真为他策划出版过一本获得“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称号的书,那就是第一次编辑成为单行本的《美食家》。

陆先生在二〇〇四年元旦写定的《文化沧浪宜人居》一文中说:“苏州是人居的天堂,人居的文化环境是众所周知的……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一代一代的人传承着,有取有舍,有所发展。”而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对苏州文化有所传承,有所取舍,有所发展的人。《美食家》就是其文学创造力的典型体现。

人行世上,一日三餐自然是人人不可或缺的人生节目。可作家陆文夫却能吃在嘴里,想在心里,最后形诸笔墨,创作出了歆动中外的传世之作《美食家》来。

如今收录在《陆文夫文集》第四卷中的《吃喝之道》,差不多就是一篇“创作谈”了。他交代自己懂得一点“吃喝之道”的缘由,全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常“与周(瘦鹃)先生(在松鹤楼)共席”的见闻和经历。于是我们得知苏州“美食家”的要领是“吃厨师”而不是“吃饭店”,“吃”的要诀则在于“尝尝味道”……连“吃”都离不开先辈的启蒙和教诲,整个苏州文化的传承,不更有赖于陆文夫们的继承和弘扬了么?

《陆文夫文集》,是一个当年的“新苏州人”,反哺姑苏水土姑苏父老的厚重礼物,更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生命永驻人间的珍贵证物。

二 记忆《苏州杂志》

《苏州杂志》是我这个图书馆学系出身的人,惟一追求全套收藏的一种杂志。由读者而作者,其间的经历,在姑苏游子中也许很有一点代表性。

那是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我在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公室的岑寂中,得读当天《人民日报》,其中刊有陆文夫先生《话说〈苏州杂志〉》一文,于是得知家乡将创办一份“综合反映苏州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杂志”,那办刊宗旨被他深入浅出的一句话说得透亮:“目前的各种期刊都统称杂志,但真正的杂志却并不多见,苏州可以杂,因为它有那么多的内容可志。”

创刊号问世了,刊名“苏州杂志”用的是方方正正的美术体,醒目而端庄,封面要目竖排着六篇大作,依次是:叶圣陶《未厌居遗札》、叶至诚《父亲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徐志摩《在苏州女中的演讲》、范小青《身份》、顾复生的《苏州大闹监》和胡芝风的《自小锺情》。

刊名压着的是《元曲选》里的一幅版画,是同苏州历史很有些关系的《说专诸伍员吹箫》。《说专诸伍员吹箫》全剧共四折,一个楔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常被简称为《伍员吹箫》,是元代李寿卿的名作,写的是春秋时代伍员(子胥)历尽辛苦为父兄报仇的曲折故事。

《苏州杂志》创刊号选用这幅版画,显然是为了纪念伍员在苏州城市史上的建树。一九八六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举办了建城二千五百周年的庆典,《苏州杂志》正是创刊在这余庆的氛围里。

记得次年暑假,我在苏州大学筹备一个教材会议,在会议之余,造访了杂志社,见到编辑马忠涌先生,还当场办理了订阅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将要发行的第五、第六两期杂志的邮购手续……

那以后,我写了一篇题为《吴中文献时时盛》的刊评,后来收录在我的《秋禾书话》一书里。刊评指出:

在如今那么不妙的出版环境里,编者敢于创刊这样一份严肃刊物,是要富有勇气和才气的,甚至还要承受可能出现的门庭冷落的风险。所喜在该社全体编辑人员的苦心经营下,《苏州杂志》已有别于刊林中那众多的刊物,而日现其独具的存在价值和传播意义。这当然也基于苏州这地方得天独厚的地利人和优势……导引苏州文化的建设,既扶正固本,又继往开来,历史和时代固期待着《苏州杂志》这一章耶!

我至今还在《苏州杂志》创刊号里夹存着那张盖着苏州杂志社红印记的“订户卡”,以及陆文夫《话说〈苏州杂志〉》和江宗荣、陆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陆文夫当主编》两文的复印件。据江、陆两位在文章中透露,当时该刊“每期八十页,印数五千份”,主编的打算是:“若钱多便出月刊,钱少便出季刊,没钱便关门大吉,待他日有识之士东山再起。”

因此当十年前,杂志连续发行至第五十期时,陆文夫显然十分高兴,其文化成就感不言而喻。他在《五十而立》的卷首语中顾盼自雄道:

《苏州杂志》出满五十期了,人是三十而立,一份杂志出到五十期上好像才能立,也就是说才有了比较稳定的风格。文学的风格就是人,《苏州杂志》的风格就是苏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城市培育着一份杂志,这不是任何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如果苏州不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名城,不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城市,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苏州杂志》。

因此这第五十期,也就编成了一期“纪念专号”,有冯英子、罗洪、邓云乡、吕恩、周劭等二十余位锺情苏州文化的前辈为之撰文或题词为贺,成为杂志编辑史上的一次小高潮。至一九九八年秋,《苏州杂志》创刊十周年时我应邀写了篇《〈苏州杂志〉十年》的短文,其中说: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上下三千年,加上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古籍整理和古典文学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所以使个人独立撰写中国文学通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学史方面无论是学术性的著作还是教材,凡影响较大的都采用集体著述的方式。
  •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

    作者作为满族正白旗觉尔察氏一族的后人,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祖辈、父辈至自己一辈,从清王朝末期到本世纪,三代人在历史大潮中经历的家庭变迁、人生坎坷,折射出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 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

    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

    本书是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在青岛一战时期的战时日记,记录了一位战地牧师对战争的直观感受和战争对青岛的破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是简媜散文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书立意的高远,内容的充实,情感的饱满深厚,文字的精打细炼,境界的雄浑苍劲,图文形式的相得益彰,都足以让这部作品成为华文世界里的典范散文。
  •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精选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精选

    本书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热门推荐
  • 女尊世界的倾城绝色

    女尊世界的倾城绝色

    叶璇被女帝卖了,来到了这个国家与二皇女成亲,却在大婚当日逃婚了(求收藏)
  • 超圣灵修

    超圣灵修

    所谓元灵,是指世间万物各自不同的生命能量。所谓灵修,是指利用各种强大的异类元灵进行身体改造和修行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把人变得不像人。从一阶到八阶,这是魔兽的品级划分。相应的人类也分出了普通、荣誉、辉煌和圣级的标准。可是据说,魔兽这边还有九阶这么个最高职称存在的,只不过从来没谁达到过而已。何以如此?有这么个传说。据说设定这些标准的是一头很厉害的魔兽——能给大伙编职称的家伙当然厉害了,可它还不是最厉害的,向来都有个更厉害的家伙押着它,当以那个家伙作为八阶标准以后,九阶标准就自然而然诞生了。你厉害不是?可你就拿不着最高职称。我打不过你,憋屈死你!尽管如此,九阶超圣,真的是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吗?
  • 魔术师

    魔术师

    寻人心之私欲,骗取数人之钱财,是为骗子。撒弥天之大谎,瞒尽天下之愚贤,名为枭雄。让众生明知是骗局,依然执迷不悟,愉快掏钱,则唯有魔术师!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实,心中感受的,或许是虚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为魔术!(PS:想知道大魔术,独家魔术的不用进来,本文非专业魔术书籍,但是想了解些常规魔术,或学些小魔术,逗朋友爱人开怀,可点击进入)
  • 都市之神龙奶爸

    都市之神龙奶爸

    “小朋友们,平时爸爸都怎么出门啊?”“开宝马。”“我爸爸开的是保时捷。”“我家的是玛莎拉蒂。”........“我爸骑着一条龙!”?
  • 浮游世间

    浮游世间

    这是个剑与魔法的世界,来自钢之国的松为了完成与友人的约定,前往天空之城艾欧赛斯,来到了魔法的国度理之国。然而,旅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旅途结束后又是否雨过天晴呢?设定什么的就是大杂烩,有法师、破魔剑客、狂战士、瞬移猫女,矮人工匠、贤祖智者等等等等。总之身为破魔剑客的主角松在魔法世界劈魔法,获友情,奔梦想的故事。(备注:主角身世有点吓人,如有身体不适,请继续观看。)
  • 命运线的交织点

    命运线的交织点

    既是邪恶也执行着正义,自知违背人性应被制裁,一心求死渴望解脱,却充满了不甘与怨恨,试图打破命运的枷锁。我知道只有他才可以杀了我,但此刻的他还太过弱小,无法做到也不够资格终结我的罪恶。由我来帮助他成长,在最终之日正面一战,质问这天,何处有我的缘。如果这便是命,那么其他人又凭什么获得我所失去的幸福。本就是虚假的存在,就让我自在的疯狂一次吧!连自己的记忆都无法得到的我,还是我吗?不过是幻影的妄想吧。让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幻想悲剧。书名:《命运线的交织点——浮华》浮于现世,显现芳华。
  • 集火那只猫

    集火那只猫

    悠米看了看自己脚下的梅贾窃魂卷,不是为了看层数,而是为了不经意间让人知道,他,是个挂比。有了魂锁典狱长的被动,还有什么值得去争取。下午的暖阳正好适合睡觉,朦胧之间看到铲屎官忙忙碌碌准备着零食,想到还有整个召唤师峡谷辅助英雄的技能需要去学习,悠米不由叹了口气。唉,挂比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 复仇公主之恋爱之路

    复仇公主之恋爱之路

    三个小女孩,陂自己的家族抛弃,无依无靠,一个好心的爷爷收养了她们,十年后,她们开始复仇..........
  • 我的掌门

    我的掌门

    修灵师、异灵师、灵兽师、哪个最强?在这片宇宙当中,太多的秘密等待着少年的挖掘,他要成为最强,竟然要斩七情六欲,成仙,又成了一条不归路。
  • 庶女凤天:替身公主

    庶女凤天:替身公主

    意外捡到一枚玉佩,倾冰颜被误认成了‘落水国’公主。各国纷纷派来和亲使者,欲要娶得‘落水国’曾经流落民间,现今备受宠爱的公主倾冰颜——各国才俊皇孙前来求亲,比试选亲,最后胜出的竟是天云国痴儿二皇子。他是装傻邪魅、文武双绝的金瞳天云国痴儿二皇子;他是才思敏捷、温文尔雅、精通模仿千百种声音的寒运国奇才太子……她是慧黠无双、才美双艳的替身公主,游离于各色古韵最杰出才俊之间的她,殊不知却搅动着叠叠红尘梦浪。他深爱着她,他也爱着她,他爱着他深爱着的她,日久生情,注定一世纠缠牵挂;各色的他,谁又注定是她心目中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