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8800000027

第27章 山西的曲艺艺人(3)

“乐王爷”韩庚江(1906—1982)武乡三弦书盲艺人。艺名“乐王爷”,武乡县石板村人。幼年家贫,七岁害眼病双目失明。十二岁跟武乡县柳泉村田晋才学习笙、管、笛、胡琴等乐器的演奏,历时五年,熟练掌握了演奏技术,并学会了武乡三弦书的说唱表演。十六岁开始单独行艺,走遍了武乡县的大小村落及晋东南各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加入抗日救国组织“牺盟会”,同年加入武乡县鼓书团。他擅长演奏唢呐和三弦。功底深厚、技艺高超,能同时吹奏四支唢呐。他熟练演奏的乐曲约有六十多首,每次开始说书前,总要吹打一段。他对武乡的鼓调(武乡三弦书)进行了大胆改革,后来又学会了武乡三弦书。他的演唱感情细腻,富于变化,很少有人企及。常演的节目有《金屏扇》、《包公案》、《小八义》、《粉妆楼》、《兴唐传》、《巧合奇冤》等长篇。由于音乐造诣较高,晚年应邀参与了山西剧作家张万一创作的剧本《王贵与李香香》和著名诗人与剧作家阮章竞创作的大型歌剧《赤叶河》的谱曲工作。

好学不倦的施全忠(1908—1957)长子鼓书艺人。长子县西堡头乡冀家岭村人。父亲是一位说书艺人,从小耳濡目染,酷爱说拉弹唱,一边在私塾学习,一边跟父亲学习长子鼓书。行艺时坐着演出,用六块小竹板绑在左腿上,又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木制机械,用右腿牵引机械打响木鱼或小钹,手拉二胡,自行伴奏说唱。他创制的这种演出方式,群众称为“小板书”,他也成为小板书的代表人物。民国二十五(1936),在长子县的关家沟村,他和“大板书”的创始艺人张余金打对台表演,结果败北。他恨自己学艺不精,一气之下,外出山东、河南学艺,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才回到长子。他还能表演评书和河南坠子。他的长子鼓书表演,以说为主,唱腔较少。特点是稳中见精,不耍噱头,善于把握观众情绪,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曾任“长子县曲艺队”队长。终身未娶,单身一人。好学不倦,手不离书,除生活费用外,全部积蓄均购买了各种书籍。徒弟有关付旺、李六毛、李先平、李云飞等。

不受权门白眼睛的赵高升(1908—1980)沁水鼓儿词盲艺人。又名榜元,沁水县郑庄乡中村人。幼年双目失明,十岁时拜田巴旦为师学艺,是田巴旦的大徒弟。他肯动脑筋,勤于创新,在行艺过程中创造了锣、鼓、镲、小锣、木鱼等五样乐器同时由一人操纵的伴奏技艺。每逢开书之前,都要演奏几段地方戏的曲牌作为“吵台”来吸引观众。他嗓音好,说表吐字清晰,演唱字正腔圆。1936年,作家赵树理在老家沁水县尉迟村看过他的演出后,在他演出使用的扇子上题诗一首:“不受权门白眼睛,诸弦鼓简道吾真。香灯伴我朝连夕,残话留人去复停。事涉惊奇心向古,情临激处调转新。歌喉一止方睡去,来日东君喜笑迎。”20世纪40年代,他参加了“沁水县曲艺队”,是该队的骨干艺人。徒弟赵世贤是该队的队长,也是沁水鼓儿词的名艺人。

听小五说书忘了喂猪段明和(1909—1958)襄垣鼓书盲艺人。又名小五,襄垣县王桥镇上王村人。从小失明,投师苗喜来学艺,出师后领班行艺。民国廿六年(1937)三月十八日,他在虒亭庙会上演出,把看“三乐班”演出上党梆子的观众都吸引过来听他说书,致使“三乐班”只好停演。于是名声大振,成为襄垣鼓书的一代名艺人。民国廿八年(1939),他参加了襄垣县爱国盲人宣传队,在根据地进行宣传鼓动。他嗓子差,高音上不去,就苦练平音说唱,并在演唱的韵味上狠下功夫,改进并规范了襄垣鼓书的唱腔板式。常演的《五女兴唐传》、《皮鞭记》、《小八义》等节目很受观众喜爱。他演一处红一处,当时当地曾经流传着“光顾听小五说书,结果是忘了喂猪”的俗谚。徒弟侯义成和董才元都是襄垣鼓书的名艺人。

第一个说演长篇新书的艺人—狄来珍(1902—1967)评书艺人。河北省固安县人。生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自幼失学。十四岁师从郭福绪学艺。因聪明好学,尊师如父,得到师傅悉心栽培。十九岁出师后,始演竹板快书。民国十一年(1922)到张家口一带卖艺,改说评书。民国十六年(1927)来到山西,在太原茶社说演《三侠剑》,一炮打响,名享省城。后又陆续说演《水浒传》、《隋唐演义》、《雍正剑侠图》等节目,颇受听众欢迎。他好学勤奋,常以“能者为我师”自勉,吸收百家之长,融为自身所用。他的评书说演,能充分运用自己声音洪亮、音域宽厚,身材高大,浓眉美髯的先天条件,塑造古今英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口齿清晰,吐字真切,丹田气力充足,无论是在茶馆屋内,还是广场野地,每句话,每个字,都能送到听众耳底。时人称道说:“听狄先生说书,不用往前挤,他在屋里说,墙外都能听得真切。”他擅长说演短打书,刀、枪、剑、戟,闪、展、腾、挪,一招一式,一脚一拳,都交待得非常清楚。表演夸张而不造作,细腻而不琐碎。曾在太原电台演播《水浒传》中《血溅鸳鸯楼》一段,尤其精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狄来珍长期在太原开化寺王德盛茶馆说书献艺,听众十分踊跃,常常座无虚席。他说演的节目,从不夹带色情、低级和庸俗的情节与内容,也不使用污言秽语,并常在说演之中讲些成语故事、小典故和历史知识等,注重给听众提供有益的知识。他对同行也很关照,凡有来太原作艺或路过的艺人,生意不好困住了,只要找到他,或者是他知道了,都会马上相助,宁可自己家人受艰苦,也要给同行饭费川资,在业界很有人缘。来山西行艺的艺人到了太原,都会拜访他。他的徒弟,有陆林江、陆林海、陆林波等十余名。

1950年,太原新华电台(今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邀狄来珍演播新评书《新儿女英雄传》。他慨然应邀,成为太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说演长篇新书的艺人。播出后,反响热烈,备受欢迎,太原一时出现了收听新书的热潮。为了说好新书,塑造好书中的革命英雄人物,他多方走访有关人士求教。1953年后,他又响应有关方面号召,编演了新评书《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和《林海雪原》,整理演出了传统评书《武松大闹石家庄》。1958年,他编演了《英雄大闹电机厂》。同年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曲艺杂技会演,还带队赴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大会及第一次全国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与全体代表一道,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染上毒瘾的忙四(1908—1954)迭杂子艺人。本名渠毓懋,祁县城关谷村人。从小喜欢说唱,迭杂子说得更好。以种地、卖豆腐为生。民国二十六年(1937)农历十月,日寇侵占祁县县城后,推行毒化、淫化、赌化的“三化”政策。忙四也染上毒瘾,到处偷抢,被村公所逮住打断了腿,扎瞎了眼。伤好后靠演出快板度日。自编自演了《说忙四》、《戒烟所》、《闫名村》等段子,以自身的悲惨经历,警戒世人,深受群众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编演了许多歌唱新社会的段子。

《天赐金》夺大戏的樊禄明(1907—1981)河东道情盲艺人。永济县卿头镇卿头村人。先天失明,听觉灵敏,善于摹仿鸡鸣、狗叫、莺语,甚至摹仿各种器乐演奏,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后受当地高淮村艺人刘稳道和曾家营村李改娃等河东道情艺人的影响,偷偷学会了许多节目。为糊口还自制一把四弦和一个踏杆(用脚踏打木鱼和碰铃)奔走各地演出。以表演河东道情《天赐金》将附近看戏的观众都吸引过来,一时传为佳话。1946年在陕西郃阳的一个庙会上演出。1949年之前,曾在陕西的潼关、郃阳、大荔、富平及河南的灵宝、陕州等地流动行艺。他四弦演奏技艺精湛,说唱表演相得益彰,时人在喜庆和祭祀等活动中以能请到他唱道情为荣。

“翻手花”王永怀(1915—1954)河东道情艺人。乳名怀怀,艺名“翻手花”。永济县韩阳镇辛店村人。少时家贫,十六岁拜师王前娃学习河东道情,专攻旦行唱腔。渔鼓与简板的演奏技艺非常娴熟,节奏稳健,层次分明。他敲击渔鼓时,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配合默契,飞翻舞弄,节奏和协,非常悦耳,被观众称为“翻手花”。当时当地并流传有“辛店怀怀唱道情,喜怒哀乐分得清。喜时眉开眼又笑,愁时一腔哀怨声。渔鼓能打‘翻手花’,伴奏仙乐真动听”的俗谚。

“‘顺口溜’专家”赵赶年(1918—1978)评说(顺口溜)艺人。和顺县李阳镇后峪村人。出身贫苦,命运坎坷,但为人豪爽,性格幽默。少年时代在本村的戏班子学演丑角,后又向曲艺艺人学习说唱,在掌握合辙压韵规律的同时,注意吸收群众中的生动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采用当地方音编演“顺口溜”,常常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乃至各种会议或春节文艺会演等场合表演。用以宣传时政,传播科学知识,颂扬新人新事,抨击歪风邪气。人们赞扬他是:“经常说,处处说,随编随说;有表情,有动作,有声有色;不化妆,不伴奏,形式朴素;内容新,群众爱,生动活泼。”他编演的“顺口溜”很多,整理保存下来的曲本有《新旧社会》、《个人和集体》、《抗美援朝》、《取缔一贯道》、《镇压反革命》、《扫盲》、《妇幼卫生》、《技术革新》、《避孕》、《马小五转变》、《婚姻法》等四百余个。他因此先后二十余次被评为省、地、县级的先进文艺工作者。1960年,他出席了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会议,被誉为“‘顺口溜’专家”。

听书要听韩四小(1918—1980)沁州三弦书盲艺人。大名韩荣先,沁县城关镇下曲峪村人。家境贫寒,1926年入本村私塾读书。1927年因眼疾双目失明。1928年至1930年,先后拜武乡县上司乡新庄村赵二有和沁县固亦乡石火村宋富贵为师学艺。1931年至1945年随师在沁县东北乡和武乡县西乡一带流动行艺。1946年7月沁县解放,沁县人民政府教育科成立盲人曲艺队,他担任第一分队队长。他工作积极,热情负责,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盲人曲艺队扩大到六十多人后,被任命为指导员。1951年至1956年,曾被选为沁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成立沁县曲艺团后,他连选连任团长、指导员等职,直至1979年。1958年8月,他作为山西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汇演的代表团成员,演出了沁州三弦书《沁县六大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历次运动中,他都自觉编演新节目如《支前民兵》、《杀敌英雄》、《反对买卖婚姻》、《翻身乐》、《镇压反革命》、《卖余粮》、《沁县六大变》等,进行鼓动宣传。并把沁州三弦书的原始唱腔如“平调”和“月调”等予以改进,规范为【平板】、【战板】、【垛板】、【哭板】等四个板式,使后人学有规律,易于掌握。他还去糟粕,取精华,对经常演出的《金钟记》、《清烈传》、《呼延庆打擂》、《水浒(章节)》、《三国(选段)》等传统节目中的迷信情节都作了改进,使之更加合情合理。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当时当地的人们常说:“听书要听韩四小,废话不说道字真,口齿清利交待清。”

《山西日报》刊登了他的演出照片—董才元(1922—1981)襄垣鼓书盲艺人。襄垣县城关镇西五桥村人。两岁时因患病双目失明。十三岁投师名艺人段小五学习襄垣鼓书。十六岁出师后,随师傅加入“襄垣三皇会”,并自组一班人演出。他把襄垣鼓书伴奏所用乐器中的小锣、小镲、脚梆固定在一根棍子上,上端安装小木鱼,下端安装一活动长棍,一头拴绳,一头打木鱼,拴绳绑在脚上,棍子捆在桌腿上,用脚上下一蹬,木鱼被长棍击响。原来只有一面大挂锣,他又增加了一面高音锣,一人同时操作九件乐器自行伴奏。使襄垣鼓书的击打伴奏效果更加高亢激昂。他还在演唱中巧妙融入当地的戏曲唱腔,别具一格。拿手节目有《五女兴唐传》、《皮鞭记》、《麦花传》、《烈女传》、《清烈传》等二十余部。1945年,他参加了襄垣县爱国盲人宣传队,先后担任过指导员、组长等职。1957年,他率领李中堂、王美贤、赵苟旦等参加山西省第三次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了《武松打虎》。同年2月23日的《山西日报》刊登了他的演出照片和评论他演出的文章。1958年6月,他和李中堂等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曲艺杂技汇演大会,演出新编襄垣鼓书节目《惊天动地》和传统襄垣鼓书节目《奇巧断》与《打油堂断》。

卖艺求生的申臭和(1927—1985)高平鼓书艺人。又名申启和,高平县唐庄乡崔庄村人。家贫早孤,出生仅十个月,母亲去世,四岁时,父亲又病故。患眼病无钱医治,使双目失明,跟祖母生活。他从小立志,卖艺求生。十三岁投师寺庄镇长平村老艺人小不堆学艺。他天资聪慧,刻苦爱学,经常起早搭黑,苦练说唱技艺,十五岁出师领班演出。1952年,在高平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发起成立了高平县曲艺宣传队。1953年10月,代表高平县曲艺队参加了山西省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大会。他擅演的高平鼓书节目为《罗成马踏淤泥河》和《百鸟朝凤》等。他嗓音清脆,吐字真切,说唱表演,声情并茂,是当时当地同行效仿的楷模。他还吸收潞安鼓书、长子鼓书及河南坠子等的唱腔,对高平鼓书的传统曲调进行改革,丰富和发展了高平鼓书的唱腔音乐。1958年,他与徒弟申富才一起赴太原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曲艺杂技汇演”。后因身体欠佳,从20世纪60年代起不再行艺。

同类推荐
  •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问+解释+知识拓展”的形式,用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力求晓畅易懂、准确生动,并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 大美中华:56个民族概览

    大美中华:56个民族概览

    《大美中华——56个民族概览》一书全面介绍了我国56个民族的概况,呈现多元一体的各民族风姿风采,打造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概览力作,彰显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全书简要介绍了各民族的概况、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民居、民族礼仪、民族饮食等。各民族之美,美不胜收,既有民俗风情色彩缤纷的璀璨美,又有传统节日流光溢彩的炫丽美,还有56个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缤纷美,不同美的形态铸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 关中是中国的院子

    关中是中国的院子

    古人称关中为陆海之地,天府之国。这样褒奖如此区域。固然是古人的慷慨,不过也证明了关中之美。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 中国的文化与文人

    中国的文化与文人

    本书是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对中国文化以及对近代大师级学人的评述性的著作。任继愈先生是我国哲学宗教学界的一代大师,他在佛教方面的研究成就被誉为“凤毛麟角”。他一生潜心治学,敢为天下先,始终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本书较为集中地录入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释、道三教文化本源及流变的精辟见解。作为曾经西南联大的学生,任继愈先生在本书中以他的亲身经历,用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他与汤用彤、贺麟、熊十力……诸位先生浓厚的师生情谊,让先生们的大学问和真性情皆跃然纸上,真实可感,也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时局动荡但学术星光璀璨夺目的时代。
热门推荐
  • 情毒丫鬟,少爷你好坏

    情毒丫鬟,少爷你好坏

    现代女小钱穿越到了一个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的国家云溪国,运气很好的掉在了阳城首富小女儿的身体里面,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钱家资产雄厚,而且当今宰相的妻子的娘家即是钱家,钱家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是小钱无意中用现代技艺赚来的大笔银子竟然成为了招来全家杀身之祸的一个导火索,小钱幸运的逃出生天...
  • 天才竹少爷

    天才竹少爷

    一朝穿越,家破人亡竹锦年:老天!你逗我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石评梅经典文学集:母亲+偶然草+社戏(套装共3册)

    石评梅经典文学集:母亲+偶然草+社戏(套装共3册)

    本套书包括《母亲》、《偶然草》和《社戏》共3册。《母亲》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她的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母亲》是她的一本散文选集,里面包含了《母亲》《玉薇》《露沙》《梅隐》《漱玉》《素心》《给庐隐》《寄山中的玉薇》《寄海滨故人》《天辛》《微醉之后》《父亲的绳衣》《醒后的惆怅》《夜航》《“殉尸”》等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涉及面光,感情丰沛。《偶然草》《偶然草》是她的一本散文选集,包含了20篇文章,分别是:《恐怖》《寄到狱里去》《深夜絮语》《梦呓》《墓畔哀歌》《偶然草》《灰烬》《惆怅》《蕙娟的一封信》《花神殿的一夜》《梅花小鹿》《绿屋》《沄沁》《董二嫂》《血尸》《雪夜》《朝霞映着我的脸》《低头怅望水中月》《我沉沦在苦忆中》。其中的《痛哭和珍》可以和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互为参照,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 玖小姐好久不见

    玖小姐好久不见

    16岁,他和她第一次相遇,她喊他:“陆哥哥。”18岁,他和她订婚。20岁,他远赴M国,她消失了,婚约解除。25岁,他们重逢,她说:“陆总,我们不熟。”后来,玖小姐参加综艺活动,主持人问:“让你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恋爱是?”玖小姐说:“我的初恋。”主持人又问:“您准备什么时候恋爱?”玖小姐说:“正在谈。”是啊,从始至终,她只爱过他一人。
  • 耕余遗穗

    耕余遗穗

    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的“千百年眼”、“海外生活”、“专题研究”、“校园走笔”等栏目刊载的文化小品、域外见闻、生活杂感等。这些随笔既包括王日根教授个人的治学从教之道,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评论。随笔以悠闲的心态,轻松的笔调漫谈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域外风情。文如心,这种静谧、恬淡的文风大致反映出王日根教授淡定的心境,淡泊的心志,淡雅的心智。
  • 与君黄粱梦一场

    与君黄粱梦一场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个非卿不娶,一个非君不嫁,本该是天作之合,奈何命运弄人。孑然一身,相隔天涯。所希冀、期盼,也只能梦中度一场,梦醒便是生与死,别与离……
  • 神墓之再战九天

    神墓之再战九天

    扫八荒六合,闯九幽魔障!修逆天之力,战天地玄黄!这一世,那地,缚不住我身,那天,遮不住我眼,我就是少年辰战,我命由我不由天!本书以纪念《神墓》的辉煌战绩,向经典之作致敬。已有近百章存稿,绝对不会太监,请大家放心收藏。
  • 一剑天谪

    一剑天谪

    大千世界,唯我独尊。天才少年晨曦穿越异界大陆。在这个剑气为尊的世界,掀起一场滔天巨浪。坐卧美人兮,手掌天下权。掌控天道,成就最强剑神。
  • 血源录

    血源录

    大夏朝政昏庸,元太师专权,皇帝如其操线傀儡,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一个年代,有天机上人甘为黎民覆国,有刀圣一刀断山,有剑尊仗剑杀仙人,有武帝一人挡百万师,更有少年少女们的相逢……如果让你在仇恨与生活之间做一个选择,那么你的选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