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想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再过十年二十年光景,我们这一茬红旗下生,红旗下长大的中年人都将步入老年的行列。我在想,人在中年时就将晚年的景象当成回事认真描绘一下是不是有趣:头发花白,满脸的岁月苍桑,腰弯了背驼了,眼花了,耳聋了,满嘴里的牙也没剩几颗,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做事的丢三落四,等等,或许就是这样一幅景向。说实在话,谁也不愿老得这样快,但无法抗拒的是这是规律,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一天迟早都会来到,想想无妨。
对我们来说,人到“黄昏”究竟是什么样?清早到公园走一圈儿就一目了然了。早几年就退休在家的老头老太太,早起到公园去晨练,两只手,左手拿俩健身球玩着,右手一只半导体收音在播新闻,或唱山西梆子,这就是老年,这就是老年人的生活。退休了后,闲在家里,早起去晨练,回来时顺路到菜市场去买买菜,然后回家,回到家里做什么,收拾收拾这,整理整理那,到半上午开始做午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跟过年似的,物价再涨,米面油再调价,靠国家发的那份退休金维持正常生活还是可以的。没事时就约老友来下下棋或是看看书,书中自黄金屋,书中还有颜如玉,或是出门去走走,当然最好的去处还是散步,一个人无事一身轻来到街上,这时的天空是蓝的,空旷的蓝天上飘浮着几朵白云,而黄昏的天空就是另外一番景向,残阳如血,晚景如斯,折射出一个老人蹒跚而行的身影。
前些时碰到一位三十年没见过的初中同学,见面时彼此都吓了一跳,迟疑了半天才认出对方。三十年算来并不长,可对一个人可就是半辈子。回首四十多年的人生路,几乎不觉得什么就过来了。中央台有个“夕阳红”栏目,这个专属老年人的栏目吸引了很多观众,据说收视率很高,有些节目编导们还是下了功夫的。事实上,人的老年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真不好想像,自己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个合理可行定位就可以了,即使有些个预测似乎也不过份。我曾有多种想像,退休后赋闲在家,每天有空就写写自己这一生的追究求也挺有意思。所轻时,曾执着地崇拜鲁迅和高尔基。大师在我眼里是高山,我得仰视才是,那厚厚十六本鲁迅全集和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曾是我步入文学殿堂的最早的启蒙。把早些年写的文章拿出来整理,没事时翻翻,也是一种温馨。或许到那时,文学流派会比现在更叫人不可琢磨,让人不敢苟同,那么索性光看不写,再不然就到外面兼职搞点事做,如果眼花得不太厉害,还能帮人打打文稿,不计薪水如何,只图精神的充实,有个依托。或就出去旅行,春暖花开时,携妻一块到没去过的地方,所谓名山大川,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黄昏漫步这个主题就做大了,游山玩水过后,回来写点游记之类的文章。
我好多年前就想去的江南水乡,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水乡,还有那个著名的《故乡》,乌蓬船不知还有没有?余秋雨笔下的周庄,可曾被都市的喧闹所袭扰?再有就是去湖南的湘西去,看看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吊角楼,还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南京的雨花台,哈尔滨的太阳岛,西藏的布达拉宫,新疆的吐鲁番等,若都能如愿去看看,走走,可真自是人生一大幸事,是不小的收获呐!
人生之舟,岁月之痕都将沉积于老年这段生命之河流。
黄昏时分,你我都感到累了,于是就想坐在青石上,倚着一棵大树歇息,晚风吹来,仰望天空,会有一片云在宽广无垠高深悠远的地方飘动,或许那远远的一抹红霞,会勾起又一番感激涕零的遐想……
原载于1997年7月23日《太原晚报》副刊